這裡是羅德斯:東亞國際主義的理想與現實

這裡是羅德斯:東亞國際主義的理想與現實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崔元植
圖書標籤:
  • 羅德斯島
  • 東亞國際主義
  • 理想與現實
  • 曆史
  • 政治
  • 文化
  • 亞洲
  • 國際關係
  • 殖民主義
  • 現代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韓國思想傢崔元植蹣跚摸索東方道路的過程,不僅是從既有問題尋找答案的過程,其思想更側重於對問題本身的重構,他對東亞話語的摸索過程充分具備「思想」所應有的厚度,起到瞭建構問題的作用。其所吹響的東亞論之第一聲號角,將社會主義沒落所帶來去冷戰的衝擊轉化為東亞內在的動力。本中譯選集選收崔元植迄今長達四十年(1979-2019)的重要評論17篇,蜿蜒地承載著其過去幾十年來的思考和著述生涯的點點滴滴。

名人推薦

  崔元植是韓國當代最重要的思想者之一,他的「東亞論」倡議是在「民族文學」與「第三世界」的基礎上,試圖打開韓半島超剋分斷體製時所麵臨的睏境,其中「小國主義」、「大國主義」與「中型國傢」相互作用的理論想像,突破瞭民族國傢的局限,本書為處於劇烈紛爭中的世界找到瞭重構的契機。──陳光興,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人間思想》主編

  崔元植教授為我們提示瞭一種眼光,它來自對於傳統智慧的創造性轉化。東亞是我們通嚮世界的基點,是否具有人類視野,不取決於我們是否有能力縱論世界,而取決於我們是否有能力重造開放性的東亞主體。在無從逃避、無可依徬的歷史時刻,崔教授啟示我們思考:如何為東亞這個充滿瞭糾葛的歷史之場注入靈魂,如何使「國際」轉化為「民際」,成為我們民眾休戚與共的生存紐帶。這裡是羅德斯──讓我們拒絕虛假的幻象,麵對真實的考驗!──孫歌,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特聘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崔元植教授從冷戰到後冷戰的韓國,在這段現實與智識參與的歷史進程中,試圖探索當代現實與思想核心的解決方案。順循著作者的思考脈絡,讀者即能把握韓國當代思想史的一種進程。以崔教授長期深耕於文學評論與學術研究的敏銳眼光,不僅能勾勒東亞國際主義艱辛歷程,而且本書的齣版更能展現亞際知識人共同企劃閤作的努力,也是東亞民際連帶運動的實質成果。這個從韓國發齣的東亞論述,即是被稱為批判性地域主義或是東亞體製代替論,實是以分斷體製中的韓半島作為核心現場的情勢論,也是一種文明論述。欣喜此思想論述的主要推動者的勞作精髓,終於能在颱灣齣版,有機會接觸到華語圈的讀者,希望本書所堅持的理想能在各種不同生活現場中轉化為變革的推動力。──白永瑞,延世大學歷史係榮譽教授

  如果我們不隻是把崔元植當作韓國當代思想史的代錶人物,把本書當作瞭解韓國當代思想史的重要讀物,而還從──柏林牆倒塌三十年後,東亞不僅沒有從當初的冷戰大幅度鬆動走嚮冷戰的終結,反重臻今日冷戰大範圍重啟、乃至熱戰爆發的危地,這當中知識和思想的責任是什麼──這一角度來讀這本書,我們纔會把這本文集讀成一本對中文世界有高度重要性的書。一方麵從它的知識、觀念視野和問題意識來理解與反觀,為什麼中文知識界在東亞從冷戰高度鬆動走嚮新的冷戰危地過程中未能發揮相當的作用;另一方麵可參照它的知識、觀念視野與問題意識,來重構中文知識界的知識與思考意識。
  希望中文讀者把此本崔元植文集視為和東亞現實與未來性命攸關的大書,期待你們像我一樣愛它!──賀照田,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人間思想》簡體字版主編

  崔元植所倡議的東亞論嚮東亞知識界「發齣的聲音」即將開始獲得豐富的溝通的可能性──若說韓國的東亞話語過去主要是「內需」話語,透過長時間的知性摸索和果敢的自我反思,現在東亞論終於具備超越民族主義,走嚮「批判性」區域主義的基礎框架──韓國的知識界也做好準備跟隨他一起與東亞其他國傢、區域的知識界進行「有效的對話」。──李政勳,韓國首爾大學中文係副教授

  民族文學論要求超越左右理念、建立統一戰線,而第三世界運動試圖在冷戰兩大陣營之外開拓第三疆域,二者的交界點就是崔元植東亞論奮力一跳的起點。民族文學論和少數者、東亞論和小國主義的相持,集中體現瞭崔元植充滿悖論和自我否定的思想歷程。如同當民族文學論試圖建構「新的nation」時,受到瞭少數者的製衡,小國主義針對東亞論試圖重構立足於現實而不是追隨西方理論的主體這一嚮心力,進行著自我製衡和揚棄。──白池雲,韓國首爾大學統一和平研究院助教授
 
歷史的幽微迴響:近代東亞的文化交織與知識流動 導言:在變動的時代中追尋「他者」的目光 近代,對於東亞社會而言,是一個充滿劇烈轉型的時代。西方勢力的叩門、傳統帝國體係的崩塌、民族國傢的勃興,共同編織瞭一張複雜的歷史網絡。在這個劇烈的變動期中,知識、思想與文化符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跨越地理疆界,進行著深刻的交融與碰撞。本書旨在探討的,並非宏大敘事下的政治角力或軍事衝突,而是關注在這些劇變的背後,知識分子、藝術傢與普通讀者如何感知「外部世界」,以及他們如何利用跨文化的視野來重新詮釋自身的處境與未來的方嚮。 我們將視角聚焦於一類特殊的文本:那些描摹異域風光、翻譯外國學說、或是探討跨國文化現象的文獻。這些材料往往是理解特定時代心態的關鍵窗口,它們捕捉瞭人們在麵對「他者」時的焦慮、好奇、批判與嚮往。這些關於外部世界的描繪,絕非單純的複述,而是經過在地化的過濾與重構,成為瞭推動內部思想變革的重要催化劑。 第一部:知識的拓撲學——翻譯與闡釋的權力 近代東亞知識界的首要任務之一,是如何在傳統學術體係與湧入的新知之間建立橋樑。本書首先探討「翻譯」這一行為本身所蘊含的複雜性與政治意涵。 第一章:術語的戰爭與概念的移植 近代學術的引進,常常伴隨著對關鍵術語的爭奪。例如,「科學」、「民主」、「自由」、「社會主義」等概念,它們的東亞譯名並非一蹴可幾,而是經過多方論證、甚至激烈的辯論纔得以確立。我們將分析不同學派在翻譯同一西方概念時所體現齣的意識形態差異。例如,早期傳教士、晚期維新派學者以及社會主義者對「公理」(Principle/Reason)一詞的不同詮釋,如何反映瞭他們對真理本源的不同理解。翻譯不僅是語言的轉換,更是權力與知識優先級的重塑。 第二章:西方思想在東方的風景化 外國學說的傳入,往往需要「在地化」纔能被廣泛接受。本書將考察那些將西方哲學或社會理論與本土歷史敘事相結閤的嘗試。這包括如何將孟德斯鳩的「三權分立」與中國傳統的「三省製」進行類比,或是在日本明治時期如何用儒傢倫理來為現代化提供道德基礎。這種「風景化」的過程,揭示瞭知識分子在保持現代性訴求的同時,如何試圖安撫傳統社會的文化不安。我們將特別關注那些利用宗教典籍或古典文學隱喻來包裝外來思想的技巧,探討這種「偽裝」背後的文化自覺性。 第二部:視覺與身體的邊界——異域再現與自我審視 知識的傳播不僅限於文字,視覺藝術和日常身體實踐也在塑造人們對外部世界的認知中扮演瞭關鍵角色。 第三章:明信片、畫報與他者的凝視 本書深入探討瞭近代大眾媒體,特別是畫報、新聞插圖和明信片在傳播「異域形象」中的作用。這些視覺材料往往帶有強烈的篩選性。例如,對歐洲的描繪可能集中於宏偉的建築和技術奇觀,而對亞洲其他地區的描繪則可能充滿瞭異國情調或「落後」的標籤。我們將分析這些視覺再現如何塑造瞭受眾的集體想像,以及這種想像如何反過來指導瞭本地的城市規劃和服飾改革。這種「他者的凝視」,實質上是一種對自身處境的間接審視。 第四章:身體的規訓與文明的展演 近代化進程中,身體姿態、服飾和飲食習慣成為瞭區分「文明」與「野蠻」的重要標誌。本書考察瞭從西裝、短髮到西方體育運動在東亞社會的傳播與接受過程。這些身體的變革,往往伴隨著激烈的社會爭議。例如,女性的放足運動,雖然在意識形態上宣揚解放,但在實踐層麵卻麵臨著巨大的階級與地域阻力。我們將透過對這些身體實踐的分析,揭示「現代性」在東亞是如何被具身體驗的,以及這種體驗如何區分瞭現代化的受益者與邊緣群體。 第三部:情感的地圖學——異國情調與現代心靈 在劇烈的社會變革下,知識分子的內心世界也經歷著重塑。人們開始以一種更為個人化、更具情感色彩的方式來麵對世界的開放。 第五章:傷感文學與「異國情調」的製造 近代早期齣現瞭大量描寫異國見聞的小說和遊記。這些作品中充斥著對遙遠國度的浪漫化想像,即所謂的「異國情調」(Exoticism)。我們將剖析這種情調是如何被建構齣來的:它往往是對本土社會僵化的抵抗,錶現為對自由、熱情或原始生命力的渴望。然而,這種渴望的對象往往是經過過濾和淨化的,它反映瞭知識分子在麵對自身文化睏境時的逃避心態。我們將比對幾種不同文學流派對同一地區(如南洋或歐洲某個小國)的描寫,以揭示其背後的文化動機。 第六章:旅行者的日記與身份的流動性 旅行,尤其是在不同文化間的穿梭,成為瞭身份重塑的重要場所。本書考察瞭近代知識分子在國外留學或旅行時所撰寫的日記和書信。這些私人文本揭示瞭他們在「中間地帶」的身份焦慮:既無法完全融入接收文化,又發現原有的身份認同已難以維繫。這些旅行者往往在自我身份的破碎與重組中,孕育齣新的政治理念或文化視野。他們的記錄為我們理解「流動性」如何形塑近代東亞的知識版圖提供瞭生動的證據。 結語:未竟的交織與未來的延續 近代東亞的文化交流史,是一部充滿矛盾與張力的歷史。它既有對外部世界的盲目崇拜,也有堅守本土性的激烈抗爭;既有真誠的知識渴望,也有充滿權力意圖的挪用與篩選。本書試圖展現的,是這個複雜的知識圖景,它超越瞭簡單的「引進」或「抵抗」的二元對立,強調文化變遷的內在邏輯與多重動態。這些歷史性的交織與碰撞,共同奠定瞭東亞在二十世紀和二十一世紀麵對全球化挑戰時的複雜底色。對這些幽微迴響的重讀,是為瞭更清晰地辨識當代文化場域中那些看似理所當然的觀念是如何被歷史的風雨塑造成型的。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崔元植(최원식/CHOI, Won-Shik,1949-)


  韓國仁荷大學名譽教授,曾任韓國季刊《創作與批評》主編。

  1949年生於仁川。畢業於首爾大學國文係本科和大學院。1972年入選《東亞日報》新春文藝文學評論。1977至1982年任啟明大學及嶺南大學國文係教授。1986年以《李海朝文學研究》一文獲首爾大學博士學位。1996至2005年任「創作與批評社」主編。2004至2007年任仁川文化財團代錶理事。2016至2018年任韓國作傢會議理事長。

  著有:《民族文學的邏輯》(1982)、《韓國近代小說史論》(1986)、《為瞭有效對話》(1997)、《尋找韓國近代文學》(1999)、《文學的迴歸》(2001)、《帝國之後的東亞》(2009)、《少數者的擁護》(2014)、《文學與進步》(2018)等,另有日譯本:《韓國の民族文學論: 東アジアの連帯を求めて》(1995)、《東アジア文學空間の創造》(2008),簡體中譯本:《文學的迴歸》(2012)。其中《為瞭有效對話》被選為第九屆八峰批評文學獎的獲獎作品,但婉言謝絕;而《文學的迴歸》獲第九屆大山文學獎,《帝國之後的東亞》則獲第二屆林和文學藝術獎。
 

圖書目錄

導 論 I ──崔元植與韓國東亞話語的開展|李政勳 著/崔金瑛 譯
導 論 II ──民族文學.第三世界.東亞:崔元植東亞論的係譜與結構
|白池雲 著/劉惠瑩 譯
中譯選集自序──天涯若比鄰|南海仙 譯

【第一部】──────────────────────────
小國主義的重構
1. 大國與小國的相互演進|趙莉 譯
2. 國際與民際:東亞國際主義的理想與現實|王艷麗 譯
3. 後冷戰時代東亞視角的摸索|南海仙 譯
4. 世界體製,沒有之外:小國主義與大國主義之間的內在張力|徐黎明 譯
5. 作為天下三分之計的東亞論|徐黎明 譯
6. 非西歐殖民地經驗與亞洲主義的幽靈|王艷麗 譯

【第二部】──────────────────────────
會通的現象學
1. 民族文學論的反省與展望|南海仙 譯
2. 我國文學批評的現位置|王艷麗 譯
3. 一九八○年代文學運動批判考察:為瞭建構民族文學論的新框架
|南海仙 譯
4. 「現實主義」與「現代主義」之會通|王艷麗 譯
5. 來到沖繩的理由|王艷麗 譯
6. 燭光之後,歷史的歸還:為什麼現在要談文學史|延光錫 譯

【第三部】─────────────────────────
這裡是羅德斯
1. 從民族文學論到東亞論|崔金瑛 譯
2. 又見燎原星火起:寄語第二屆仁川亞非拉文學論壇|南海仙 譯
3. 通往東亞之路|南海仙 譯
4. 中國/中國學之外:為瞭中國學的中興|南海仙 譯
5. 文字共和國之夢:寄語第三屆韓中日東亞文學論壇|汪波 譯

【附 錄】──────────────────────────
崔元植著作年錶
文章齣處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9086097
  • 叢書係列:颱社論壇
  • 規格:平裝 / 416頁 / 14.8 x 21 x 2.0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坦白說,看到「國際主義」這四個字,腦中首先浮現的是一九三〇年代,那些在上海、香港、甚至東京的知識圈中流動的思想浪潮,那種試圖擺脫殖民結構,尋求亞洲內部文化與政治連結的強烈企圖心。這本書的標題暗示瞭它試圖重新挖掘這段「斷裂」的歷史。在颱灣,我們常被教育要「麵嚮世界」,但這個「世界」的定義往往被外部力量框定。我好奇,作者如何界定「東亞」的範圍,以及在此範圍內,「國際主義」的實踐者們麵對的睏境——是來自外部帝國主義的壓力,還是內部意識形態的排擠?如果這本書能夠展示齣,這種追求超越國傢利益的理想,是如何在現實的權力運作中被稀釋、變形,甚至被用作他種目的的工具,那將會是一次非常深刻的反思。我希望它能促使我們重新審視,當我們今天談論「颱灣的國際參與」時,我們所繼承的,究竟是哪一種歷史遺產。

评分

光看書名,我就聯想到好幾次過去在大學圖書館的深夜時光,那種手指滑過書脊,尋找某個關鍵詞的焦慮感。這本《這裡是羅德斯》,聽起來就充滿瞭空間的指嚮性,彷彿在召喚一種「在地化」的詮釋。「東亞」這個概念本身,在我們的歷史教育中,常常被簡化成美日中三方的權力三角,或僅止於貿易闆塊的移動。然而,真正的東亞,必然是充滿瞭各種張力與共生的複雜網絡。我比較好奇的是,作者如何處理那種「理想」與「現實」之間的斷裂感。所謂的「國際主義的理想」,在戰後那個充滿意識形態對抗的年代,究竟是怎樣一種烏托邦式的想像?它是否能抵擋住民族國傢邊界劃定的堅實力量?我希望作者不隻是羅列史料,更能挖掘齣那些在邊緣地帶,試圖建立跨越藩籬的知識分子或社會運動者的心路歷程。畢竟,對於我們這個世代的颱灣人來說,如何定義「我們」與「他者」的關係,始終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倫理難題。這本書若能提供新的對話工具,那它的價值便不言而喻。

评分

「理想與現實」的二元對立,是文學和歷史學科永恆的母題,但將其置於「東亞國際主義」這個特定的光譜下,確實讓人耳目一新。身為一個經常接觸網路輿論場的颱灣讀者,我深知我們對於「世界」的認知,很容易被當下政治風嚮所裹挾,變成一種二元對立的選邊站隊。所以,我更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種「時間的深度」,讓我們意識到,在冷戰的鐵幕落下之前,或是在民族主義尚未完全壟斷話語權的年代,人們是如何看待「連帶感」與「共同命運」的。這種「羅德斯」式的精神,如果真的存在,它必然是充滿矛盾與妥協的,畢竟,要實踐國際主義,就必須不斷地在宏大敘事與具體行動之間進行拉扯。如果作者能精準地捕捉到這種內在的辯證過程,而不是給齣一個過於簡潔或過度美化的結論,那這本書就能真正觸及問題的核心。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很「硬派」,帶有一種知識分子試圖介入歷史現場的決心。我猜測,這本書或許會大量使用非主流的史料,挖掘那些被官方檔案館塵封的信件、手稿,甚至是地方文獻,來重構一個「羅德斯」式的場域。在颱灣,我們對「國際」的理解,往往受製於美援、冷戰,或是近來強調的「印太戰略」等,這是一種由強權主導的視野。我非常期待,這本探討「東亞國際主義」的著作,能否提供一種「由下而上」的視角,看看在那些不那麼引人注目的港口、商行、或者學術交流的場閤,人們是如何自發地建構起超越國傢限製的共同體意識的。這種理想的火花,往往在最不可能的地方閃爍,一旦被權力機構察覺,便可能被無情地熄滅。如果作者能細膩地描繪齣這種掙紮與失落,那麼這本書就不僅僅是學術論述,更是一種深刻的歷史同理心展現。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光是看到那個標題,心裡就忍不住泛起一陣複雜的情緒。身為在颱灣土生土長,從小耳濡目染各種不同的歷史敘事與政治角力,這種帶著強烈「國際主義」色彩的詞彙,在我們這個島嶼上,總是有種既親切又疏離的奇妙感覺。它不像某些口號那樣響亮,反而帶著一種沉澱過的、略顯學術性的氣味,讓人好奇作者究竟想從哪個角度切入,來重新詮釋這塊土地上人們對於「世界」的想像與實踐。我常常在想,我們這裡的國際主義,究竟是源於對外來思潮的引進,還是在麵對自身處境的絕望中,偶然迸發齣來的一種自我救贖的渴望?閱讀這類探討宏大敘事,卻又聚焦於具體地理空間的著作,往往需要一種既抽離又貼近的視角。如果這本書能成功地勾勒齣一個清晰的脈絡,讓我們看見那些被主流歷史敘事略過的、關於跨界連結的微小聲音,那將會是一次非常值得的智識旅程。我期待它能提供一個不同於傳統「二戰後冷戰格局下的颱灣」這個單一框架的解讀可能。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