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放手,再放心:我從《心經》學到的人生智慧

先放手,再放心:我從《心經》學到的人生智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吳若權
图书标签:
  • 心经
  • 人生智慧
  • 放下
  • 解脱
  • 佛教
  • 心灵成长
  • 自我提升
  • 情绪管理
  • 哲学
  • 生活感悟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當外在變動不安,
安頓自己,是給世界最好的祝福。
 
  這是一個最迷亂的時代,
  卻也最有機會找回初心。
  透過一字一句貼近生活的誠懇解讀,
  讓我們再一次,讀懂《心經》。
  
  ◆經典長銷.全新增訂版 
  ◆隨書附贈:靜心.《心經》手抄頁
 
  《心經》的奧義甚深,
  經過解釋後,又可以非常淺白地貼近人生。
  它並不只是一部佛學經典,
  而是可以普遍應用日常的實用智慧。
 
  喜歡自己,包括喜歡自己的名字;
  滿意自己,就算明明知道有些無傷大雅的缺點;
  相信自己,認為無論遭遇多麼糟的困境,都可以努力找到突破難關的方法;
  祝福自己,只要心存善念,就能吸引更多的好運上門。
 
  不否認、不質疑、不抵抗、不掙扎、不議論,
  割捨對所有二元對立的批判與論斷,
  消除內心的恐懼不安,
  更進一步地放下,並且完全徹底地接納與臣服。
 
  人生,是一座遊樂園。所有的困境,都是一種愛的鍛鍊。
  請時時記起自己,完美的靈性。
  其實我們從未真正受困,而且一直擁有翱翔的能力。
 
  用最優美的姿態、最深刻的智慧,
  面對最虛幻無常的世界、做最真實勇敢的自己。
 

《空花水月:探寻生命本源的哲学之旅》 一、 缘起:在喧嚣中追问“我是谁” 在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似乎拥有了一切,却又感到前所未有的空虚。我们忙于追逐外界的赞誉、物质的充盈,却鲜少停下来审视内心深处的渴望与恐惧。我们习惯于用“拥有”来定义自我价值,将注意力牢牢锁定在外在的得失之上。然而,当繁华褪去,当掌声散场,我们不禁会问:这一切的意义究竟何在?我真正的“自我”又在哪里? 《空花水月:探寻生命本源的哲学之旅》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为那些对生命本质感到困惑、渴望进行深度内观的现代人而写的一部对话录。本书并非导人迷信的玄学之作,而是一次严肃而又充满温情的哲学思辨,旨在引导读者穿越表象的迷雾,直抵生命最深层的逻辑与可能性。 本书的结构,如同一次循序渐进的朝圣之旅。它从我们最熟悉的经验出发——欲望、执着、痛苦,然后逐步引导读者去解构这些经验背后的底层结构。我们探讨的不是如何获得更多,而是如何理解“不足”的本质;不是如何牢牢抓住,而是如何看待“放下”的必然。 二、 核心议题与结构解析 本书分为五个主要篇章,层层递进,构建了一个完整的认知框架: 第一篇:表象的幻象——“我”的构建与崩塌 本篇聚焦于我们日常生活中对“自我”的界定。我们依赖身份标签(职业、社会角色、人际关系)来确认自己的存在。然而,这些标签是如何形成的?它们是否具有永恒的、不变的实体性? 我们深入探讨了“身份认同的流动性”。通过对心理学、社会学理论的引入,我们解析了“镜中我”、“社会建构的我”等概念。重点在于展示:我们所坚信的“我”,其实是一个不断被经验和记忆重塑的叙事结构。当叙事发生动摇时,随之而来的焦虑与迷失感,正是我们生命探索的起点。 关键思考点: 你的“坚持”是来自本心,还是来自对“不被接受”的恐惧? 核心论断: 所有的界限,都是心智为了方便认知而设定的临时坐标。 第二篇:无常的韧性——时间与变化的哲学 万物皆在变化之中,这是我们最常挂在嘴边的真理,却也是我们最难真正接纳的现实。我们恐惧衰老、害怕失去、抗拒改变,因为我们潜意识中期待一个“永恒的拥有”。 本篇着重探讨“无常”的力量。它不是一种悲观的宿命论,而是一种深刻的自然规律的洞察。通过对“变”的机制进行细致的剖析,我们学会了如何在变化中找到稳定的支点——这个支点不是外物,而是我们内在的观察能力。我们探讨了“预期”与“现实”之间的张力,以及如何培养一种“顺势而为”的生命韧性,如同河流面对礁石时的智慧。 关键思考点: 你所珍惜的“完美时刻”,其美感恰恰在于它的不可复制性。 核心论断: 拥抱无常,意味着将“稳定”的定义从“事物不变”转向“面对变化时的自处之道”。 第三篇:执着的陷阱——欲望的几何学 欲望是驱动生命前进的动力,但失控的欲望则成为桎梏。本篇将欲望视为一种“能量流”,探讨其运作的模式和循环。我们分析了现代社会如何系统性地培养和强化我们的“不足感”,从而驱动无休止的消费与追逐。 我们区分了“需求”(关乎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能量)和“执着”(源于比较、占有和恐惧的附加能量)。通过对“得失心”的解剖,我们揭示了财富、名誉、情感依恋等领域中,执着如何将本应带来喜悦的事物转化为痛苦的根源。本书强调,我们无需消灭欲望,而是要校准欲望的航向,使其服务于更宏大的生命价值。 关键思考点: “我想要更多”的背后,是否隐藏着“我现在不够好”的评判? 核心论断: 执着如同在掌中紧握沙子,越用力,流失得越快。真正的获取,发生在松手之后。 第四篇:空性的洞察——连接与广阔的视野 这是本书哲学思辨的高潮部分,我们开始触及事物之间相互依存、没有独立自性的本质——即“空性”的体验性理解。请注意,这里的“空”并非指“虚无”或“什么都没有”,而是指“没有固定的、孤立的存在”。 我们通过一系列贴近生活的譬喻和思想实验,来阐述万物如何相互渗透、彼此成就。当我理解到一棵树的生长离不开阳光、土壤、雨水和工人,那么“这棵树”的概念本身就依赖于所有这些关联因素。当你将自己视为一个复杂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你会发现:我们彼此联结的程度,远超想象。这种洞察带来的,是强烈的共情能力和边界感的消融。 关键思考点: 当你感到孤独时,你真正渴望的是什么?是“被看见”,还是“被融入”? 核心论断: 真正的自由,不是逃离世界,而是深刻地理解自己与世界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第五篇:回归当下——实践中的智慧安顿 哲学思辨的最终目的,在于指导生活。本书的最后篇章,聚焦于如何将这些深刻的洞察,转化为日常的觉知和安宁。我们探讨了“注意力”作为生命中最重要的资源,如何被训练和聚焦。 我们强调“过程即目的”的转化。不再将“平静”视为一个遥远的终点,而是将其视为每一次呼吸、每一次行走、每一次倾听时的内在品质。这是一种“做”与“是”的融合,一种在行动中保持觉知的状态。我们提供的不是一套僵硬的冥想技术,而是一套引导性的方法论,帮助读者在日常琐事中发现那份不依赖于外部条件的、内在的稳定与安详。 关键思考点: 如果明天你失去所有名誉和财富,你明天早晨会如何对待一杯茶? 核心论断: 智慧不是知道得多,而是对此刻的体验保持最大的开放与诚实。 三、 献给谁读? 本书适合所有在生活中遭遇“瓶颈期”的人士:职场精英,希望在竞争中找到内在平衡的领导者;处于转型期的个人,正在重新定义人生目标;以及任何对生命意义感到困惑,渴望从哲学深度上重建认知框架的求知者。 它提供了一个没有教条、充满思辨的场所,让读者可以安全地质疑既有的信念,并最终,在对生命本质的深刻理解中,寻找到那份不动声色的、属于自己的宁静力量。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吳若權
 
  水瓶座的活躍聰明X療癒師的敏銳溫柔X創作者的細膩善感。
 
  政治大學企管系畢業。曾任職IBM、HP、Microsoft等知名企業。現為作家、廣播節目主持人、企管顧問、療癒師,也是獲得七張SCA咖啡證照的咖啡師,以斜槓達人之姿,穿越世間不同場景,編織生命波瀾壯闊,最終陪你回到心靈角落,在平淡簡單中體會人性的深邃,展現靈性的豐盈。
 
  1995年,以藝文小說《愛一次也好》踏入文壇,清新動人的文字風格廣受讀者歡迎;2000年,以短篇小說集《下雨天裡的松風聲》獲得「中興文藝獎小說類首獎」。創作類型多元,廣及兩性、勵志、心靈、企管,時而寫出人生的豁達、時而寫出對於現世的精闢見解,也毫不隱藏對於與人之間的細膩情懷。累積講座超過兩千場,帶給無數人激勵與療癒的力量。
 
  正因為貼近人心,才能釋放不燙傷的溫暖。
  本書是他的第116部文字作品,獻給在茫茫人海中,尋找靠岸的眾生。包括:懂得懺悔、願意感恩的你。

图书目录

自序:全新增訂版  記起自己完美的靈性
自序:原始初心版  愛對自己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原文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白話簡譯
 
PART 1 啟程,是為了發現自己。
慈悲,是最高的智慧
往內心更深處覺察
觀點,決定看到的結果
願意主動改變自己
先臣服;再行動
知道,還要做到
勇氣,從鍛鍊戒慎開始
敬重深厚的力量
能超越煩惱,才是大智慧
用心光照見自己
心靈的斷捨離
從此岸到彼岸
 
PART 2 真的;或許也是假的?
學習成為生命的智者
真誠面對自己的虛實
花開花落都成空
從是非對錯中抽離
隨緣幻化不執著
從未真正失去
放下,不是放空
真正清新的芬芳
當下的力量
學會與煩惱共處
聰明別被聰明誤
不只做自己
 
PART 3 人生無常,才是正常
先放手;再放心
活得像雲般自由
無私就不會患得患失
用理想取代夢想
靜心,所有的煩惱皆寂滅
人人皆可成菩薩
為服務別人,而精進自己
禮敬每一個人
愛是最美的稱呼
給自己最深的祝福
 
PART 4 祝福,和最初的自己相遇
相信真理是唯一的信念
離苦得樂,只在一念之間
利己也利他的修行
從心開始的幸福練習
愛的旅途要結伴同行
每天進步一點點
 
PART 5 遇見,更了解《心經》。
《心經》10問:Q&A
《心經》小辭典
 
附錄:靜心‧《心經》手抄頁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5101633
  • 規格:平裝 / 320頁 / 14.8 x 21 x 1.6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自序:全新增訂版
 
記起自己完美的靈性
 
  你就是愛,愛就是你。除了愛,什麼都沒有、什麼都不是。
  所有不愛、與不被愛的,都只是妄念而已。
 
  常獨自一個人,朝向墨色的夜幕走去,靜靜坐在草地上,看著停止不動的摩天輪,佇立在已經打烊的遊樂園裡。
 
  這個巨大的滾輪,周邊和最高點設置幾盞紅色的小燈,據說那是確保飛行安全的設施,即使未必在航道上,也標示著聳入雲端的高度。於是,它在夜空中,就更像是一顆價值恆久的鑽石,許諾著人間所有的祝福。
 
  摩天輪,明明在夜空裡靜止著;但所有乘載過的歡樂與悲愁,似乎都還繼續在人間流轉。此刻,它彷彿什麼都沒有,卻又已經擁抱所有。
 
  河堤那端,連結著的是歌手劉若英作品<各自安好>MV的拍攝地點,描述著分手後已成陌路的兩個人,如何在沒有彼此的成家立業中繼續想念。導演刻意讓演員的神情表現平靜,亦如螢光幕下的我們──每一個平凡百姓,是怎樣安度人生的波濤洶湧。
 
  大海,深邃遼闊。曾經起伏的歡喜與悲傷,也一樣。只要拉開距離遠眺, 所有驚滔駭浪,看起來都歸於安穩平靜。
 
  這是,人生;也是,修行。
 
  穿過歲月的長廊,一步一步走向侘寂。身處喧鬧紅塵,內在素樸簡約。反璞,終而歸真;乘載,繼而放下。在永恆的凝視中,忘了今夕是何夕。望著星河對岸,已經遠去的另一個我,在滄桑之後,還能各自安好。所有曾經的流動;成為此刻的定靜。所有曾經的虛空;化為當下的圓滿。
 
  我一直知道自己著迷,靜夜中的摩天輪。也一如我多次重返,星空下的無人海邊。那是一種極致夢幻的真實,當下眼前所有靜止,都曾經是生命最深刻的湧動。
 
  沉默以對,是因為千言萬語都無法娓娓道盡。
 
  鏡花水月,在當下都認真地盛開綻放,並非妄相; 
  貪戀花開不落、執著月圓無缺,才是妄念。
 
  父親離世即將二十載,通常逢年過節都是由我開車,載送家人前往祭拜。許多年以來,這是第一次,在非重要節日時,由好友陪我來到位於北台灣的海岸線山巔的墓園。因為不是單純的旅遊行程,心情無比莊嚴。
 
  之前在清明節掃墓時,發現原本裝飾在塔位兩旁的塑膠花,看起來有點凋零。是的,世間沒有永恆。即使是幾年前精心特選的人造花朵,也會有謝落的姿態。不想勞煩家人跟著我舟車勞頓,於是接受了好友的心意,讓他開車載送我前往置換。
 
  路途遙遠,回程時已近黃昏,路邊小店用餐之後,原本亮麗燦爛的海天一色,被快速垂降的夜幕染成一片深沉漆黑。
 
  只有月光,還醒著。
  原來,這二十年來的紅塵如煙,只把思念都留給了遠方的浪花,在無盡的翻騰中,靜靜陪著月色皎潔。
 
  鏡花,水月。所有會流轉的,都是無常。但鏡花水月,在當下都認真地盛開、綻放,是真實的存有,並非妄相;只有貪戀花開不落、執著月圓無缺,才是妄念。
 
  花開花落,是盡心盡力的過程;
  月圓月缺,是盡情盡興的輪迴。
  千江有水,千江月。
  多少心事,投影在多少人的心波。
  就算是同一款月色,也已經是不同的心情。
 
  無論你想與誰、或只和自己,千里共嬋娟,一切的過程,都只是移動的布景。往往真正會想要探究真實存在的時候,都是因為我們被迫要面對心裡最摯愛的人已經不存在。
 
  許多年來,教授《心經》課程超過百堂,從學員身上發現多數人認識《心經》的機緣,跟我有些類似,通常都起始於自身一個悲傷又溫馨的故事。
 
  我是在父親過世的法會中,憶起童年時外曾祖父誦經的畫面,重新連結起對這部經典的音律。然後在不斷思索著:「人,離開之後,究竟到了哪裡?」的疑惑中,試著去精讀理解經文裡的字句。表面上是探詢生死議題,內心卻是叩問自己存在的意義,從而開啟靈魂的療癒之旅。
 
  度過喪親的痛苦,是一段非常深刻的過程,但也因此而學習更深度的靈性成長。
 
  二〇一七年春末,母親突然被檢查出身體七處有惡性腫瘤,經醫師診斷已經遠端轉移,最大的腫瘤影像面積達六點九公分。這是比她前兩次中風,都讓我更沉痛的消息。原來,死亡離我們比想像中的更近。
 
  習得接納與臣服的我,很快地從眾人眼中的絕望抽離,不否認、不質疑、不抵抗、不掙扎、不議論,只是把自己帶回觀世音菩薩面前,長跪於寺廟的殿堂之下,經眾神慈悲指引,走向那條更漫長而無止境的感恩道途。
 
  經過一年治療,母親得以痊癒重生。我開始以還願的誠敬與謙卑,講授一百場《心經》課程,至今還在繼續行進。
 
  當能力足夠,就相信自己; 
  若能力未竟,請交付上天。
 
  愛,一直在途中。你、我,其實也在成佛的路上。所有的菩薩,都已經可以成佛,祂們只是捨不得眾生,才重返人間,陪大家一起學習、精進。
 
  曾經以為:最該懺悔的是,我們總在痛苦深淵,才記起要千方百計地找回自己內在完美的神性。只要歡喜得意,就理所當然地忘了要對天地感恩。其實在慶祝與喜悅的情緒裡,是我們最敞開的時候;唯有珍惜感恩,可以最直接召喚愛的能量。因為生死交關,能驅策自己前進的力量,多半是恐懼。
 
  直到接觸《心經》以後,經過更深層的學習與歷練,割捨對所有二元對立的批判與論斷,讓我懂得效法自然,消除內心大部分的恐懼不安,才能夠更進一步地放下,並且完全徹底地接納與臣服。
 
  像風中的葉子,
  因為葉子無條件地信任風,
  所以可以自由地搖曳、
  也可以自在地飄墜;
  如枝頭的小鳥,
  由於小鳥不保留地信任樹枝,
  所以可以安心的駐足、
  也可以瀟灑地起飛。
  
  是的,信任。當能力足夠,就相信自己;若能力未竟,請交付上天。讓所有的愛,來成全一切。永遠不要在匱乏中乞討愛,不要把愛當成輔助站立或行走的義肢。因為,你就是愛,愛就是你。除了愛,什麼都沒有、什麼都不是。所有不愛、與不被愛的,都只是妄念而已。
 
  愛的反面,是恐懼。那是小我作祟,不是真正的自己。累積多年來的靈性學習,《心經》教我最多的,就是:消除自我的執念。
 
  而最深刻的體悟是:無論發生什麼事情,也不管是順境或逆境,都不要輕易論斷,只需要接納臣服;無論親疏遠近,也不管是敵人或朋友,都會願意同理,進而心生慈悲;但願無論是多大的哀痛、也不管是多麼地不捨,都能安度難關,超越生死輪迴。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據說是唐朝李白寫得最好的一首送別詩。雖然在當時,他要惜別的是友人;而人生更多時候,我們需要歡送的是自己。從「此岸」,到「彼岸」。過程中即使迷路摸索,只要不貪戀、不執著,都能活得像雲般自由。
 
  人生,是一座遊樂園。就像摩天輪乘載歡樂與喧嘩,周而復始地,一次又一次學會放下。在寂靜的夜空,閃亮著為這個世界祝福的光芒。百般輪迴,直到涅槃。《心經》教會我們:看透,而不看破;放下,而不放空,換個角度看事情,如果你願意把所有的困境,都當作只是一場遊戲,終將發現:它只是一種愛的鍛鍊。其實我們從未真正受困,而且一直擁有翱翔的能力。
 
  請時時記起,自己完美的靈性;不再用世俗的標準,批評貶抑。來自外在的論斷已經夠多,我們要懂得回來疼惜自己,為生命喝采!此後,終能找回天賦的力量,效法菩薩與諸神的精神,以利他成全的心念,看見此生來到這一世,因為靈性覺醒,而展現崇高珍貴的獨特自我價值。
 
  時值全球正為新冠肺炎疫情所波及,心靈渴望再度飛揚的此刻,推出《先放手,再放心——我在[心經]學到的人生智慧》全新增訂版,重新編列為我的第一一六號作品,獻給所有與我在茫茫書海中,同船共渡的讀者,也獻給在茫茫人海中,尋找靠岸的眾生。包括:懂得懺悔、願意感恩的你。
 
自序:原始初心版
 
愛對自己
 
  所有的人事物都是因緣和合而生,短暫的相遇,對應出一時的關係, 
  雲來雲散、緣起緣滅,不執著於愛怨悲歡,才能解脫於煩惱,超越生死輪迴。
 
  在沉靜的黑夜裡,常覺得有雙眼睛在遠方注視著我。
  曾經,我因為生活與工作過度疲累,而徹底地忽略他。
  也曾經,我因為壓力而憤怒、挫折、悲傷,在心底哀怨地反問:「有什麼好看的?」 
  如今,我學會靜靜地與他四目相對,感受他的溫柔愛撫,然後謙卑地向他請教:「你想告訴我什麼?」 
  就在我提問這一瞬間,他輕輕地消失了。
  許多答案,於是從心底湧現。
  
  三十歲那年,我曾經因為暗戀的情傷,獨自搭乘客運去日月潭。在一個初秋的雨天,投宿於尚未改建的舊式涵碧樓,雨滴沿著陽台的欄杆點點落下,像不斷在謝幕的水晶流蘇,串串都是晶瑩剔透的淚珠。
 
  並非假日,遊客不多。雖然心情是孤單而悲傷的,但我超愛那天的日月潭。極致的寧靜,讓我漫步雨中走向湖心的那一刻,覺得自己已經融入山水之間,與天地合一。
 
  記起自己;忘掉自己。
 
  年輕的戀情,反覆於生命的無常。更何況是一段暗戀未竟的情傷,若有似無的虛幻,非常痛楚,卻又分明地知道,那樣的痛楚是不存在的。既然不曾擁有,又怎能強愁地說是失落呢?
 
  我在岸邊等船,正好有一家人準備登船,男主人盛情相邀,他說包了船, 不差我一個人。
 
  跟著這陌生的一家人遊湖,談笑風生中,忘了我為什麼獨自來到這裡。細雨紛落,雲霧縹緲,從此岸、到彼岸, 流轉於湖面的我回眸,彷彿看見岸邊的自己在揮手,那對熟悉的眼睛,又再度溫柔凝視著我。
 
  先學會肯定自己, 
  最終願意放下自己
 
  重新憶起這既傷心、又溫柔的一刻,是在父親逝世的十年以後,教導我靈性功課的老師說,這十年來我沒有真正快樂過。即使我在任何一種情感的關係中,家庭、戀愛、朋友,都是付出比較多的那一方,內心的潛意識裡,還是透露著想要被愛的需求。在努力愛別人的時候,我常常忘了愛自己。
 
  勇於慷慨地付出,卻始終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而真正的實情,卻是:因為覺得自己不夠好,才要加倍地付出,藉此討好別人。
 
  我,對自己,不夠好。已經出版過上百本以各種形式的愛為主題的書,體裁多元,主題寬廣,散文、小說、勵志、成長,其中有小情小愛、也有大悲大愛,回過頭來,我終於學會問自己:我,愛對自己了嗎? 
 
  這幾年坊間的出版作品、媒體節目、企業活動,談如何愛自己的主題,從「有如雨後春筍」,到現在「已成過江之鯽」,但真正可以幫助大家愛對自己的內容,並不多見。多數的論點,還是停留在:對自己好一點,打扮自己、享受美食、外出旅行、及時行樂、先愛自己才會愛別人……
 
  比較少分享如何向內出發,找到自己的天賦,在探索到生命的意義與價值之後,先學會肯定自己,最終願意為眾生再度放下自己。
 
  雲來雲散、緣起緣滅,
  不要執著於愛怨悲歡
 
  十年時間,忽焉而過。
  恍然看見,埋藏在我心中那顆幸福的種子,已經綠意成蔭。
  父親過世那晚,我遵照佛事,守著他的大體,連續誦經八小時。
  服喪期間,我開始每天讀經,迴向給父親,希望這份祝福能陪伴他往生極樂淨土。
  那段時間,母親非常訝異,從未受過正式訓練的我,怎會唱誦《心經》?
  坦白說,我也不知道為什麼,總之,我就是可以朗朗上口。
 
  父親離開後的第五年,我有機會就教於法鼓山的聖嚴師父,與他對談數次,寫成《甘露與淨瓶的對話》(方智出版)。因為它不僅一上市就暢銷,而且連續長銷多年,所以後來又有機會改版為《正面的解讀,逆向的思考》(天下生活出版)。此書先後兩個版本問世至今,感動數以十萬計的海內外讀者,迴響極其深遠熱烈。
 
  我也在其中學習到很多,每隔一段時間重讀,都有更深一層的體悟。
 
  其中有兩個重點影響我最深:
 
  第一,聖嚴師父慈悲地認為,即使我的父親雖沒有固定的宗教信仰,我甚至沒有看過他拿香祭祖,但是他一生的言行,待人處事,都恪遵佛法。聖嚴師父說,佛法就是人生的智慧,並不只是佛教的教義而已。
 
  第二,這本書中,聖嚴師父在許多段落以《心經》為例,有非常深入淺出的開示,讓我更加親近《心經》這部篇幅很短、卻含義極深的經典。
 
  《心經》教導眾生「自性皆空」的道理,所有的人事物都是因緣和合而生,短暫的相遇,對應出一時的關係,雲來雲散、緣起緣滅,不要執著於愛怨悲歡,才能解脫於煩惱,超越生死輪迴。
 
  雖然《心經》奧義甚深,但經過解釋後又可以非常淺白地貼近人生,所以它並不受限於只是一部佛學的經典,而是可以普遍應用日常的實用智慧。
 
  花朵在綻放的那一刻, 
  已經開始凋落的過程
 
  為了自我精進,而繼續學習靈性成長。十年後的某個夜裡,我在重讀《金剛經》時,讀懂了其中很多以前不懂的部分,內心有些激動。
 
  原來,很多佛經裡的哲理,是要經過歲月的洗鍊、以及人生的悲歡離合之後,才能漸漸通透。於是,決定重新回頭整理我從《心經》學到的人生智慧。而其中最深的感悟就是:愛對自己。
 
  個性敏感如我,在三十五歲之前,經常以眼、耳、鼻、舌、身、意,覺察我自己,以及和別人、和萬事萬物的關係,甚至因為敏銳的直覺,形成準確的判斷,而難掩驕傲欣喜。
 
  直到我開始深入學習《心經》的義理,並在實際生活中體驗,才知道那些意識的論斷,都是探索生命完美本質的障礙,我所珍愛的、所厭惡的,都是幻相,唯有放下這些主觀,才能看到生命的實相。我不僅漸漸懂得往內在去探索自己,也找到「空無」和「圓滿」的意義。
 
  船隻啟航的那一刻,已經開始歸帆的路途。花朵在綻放的那一刻,已經開始凋落的過程。或許,擦肩而過;或許,終究分離。
 
  但是,我們無須為此感傷。因為,人間每一次和幸福的相遇,都是宇宙中久別重逢的緣分。我們能做的就是活在當下,放手祝福。
 
  先放手;再放心。
  割捨執念,讓心靈重獲全然自在,才能活得像雲般自由。
 
  真正的愛對自己,
  並非錦衣玉食、及時享樂;
  而是認真活在當下,
  時時刻刻保持覺察。
 
  不但能精進自己,發揮天賦能力,以利益眾生,也能身處紅塵,而不被世俗所困。學習放下執念,消除煩惱痛苦,不再恐懼於生死輪迴。
 
  用盡一生的漂泊, 
  換得一次靠岸的幸福
 
  那個夜晚,我正在燈下敲打鍵盤的書稿前跨年,從高樓窗前遠眺,夜空中正綻放著稍縱即逝的燦爛煙火,而我卻無意間看到手機裡朋友傳來的照片,感受到永恆寧靜的力量。
 
  原來是聖誕節的前幾天,我短暫出差去上海工作後,匆忙趕回台北照顧母親。他們早我幾天先去杭州旅行,為彌補我沒有隨團玩樂的小小遺憾,留給我這張珍貴的照片作紀念。
 
  朋友搭船遊湖之際,降下大片白雪,整個西湖頓時瑞雪紛飛。照片裡的這一葉扁舟,孤單地融入茫茫渺渺之中,彷彿即將悄然隱沒,猶如電影播完最後的空白畫面。什麼都沒有留下;但也什麼都發生過了。
 
  愛過;恨過。寬恕;懺悔。每個生命,好似一葉扁舟。用盡一生的漂泊, 換得一次靠岸的幸福。
 
  無論是「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山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裡即將與友人離別後,還要各自精進的那條船;或是「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裡的那條因為懷才不遇、備感孤單,而必須忍辱的船,我們都曾搭著船渡江,從此岸到彼岸,總有一天,還是要放下這條船,了無牽掛地走向煩惱寂滅的歸途。
 
  相信會有那麼一天,我定靜安慧地站上岸邊,對著隨船遠去的另一個自己揮別。彼此以最溫柔與感謝的眼光凝視,曾在這一段旅程相陪。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文筆真是太細膩了,讀起來有一種非常溫暖、很有力量的感覺。作者的敘事方式很貼近生活,讓人覺得不像是在讀一本說教的書,反倒像是在聽一位經驗豐富的長輩,用最真誠、最溫柔的口吻,跟你分享他的人生體悟。特別是描寫一些生活中的小片段,那些細節刻畫得非常到位,彷彿自己就身歷其境,能感受到那份糾結與釋懷的過程。讀完之後,心裡會湧現一股平靜,對於一些過去想不開的事情,突然有了新的視角去看待。書裡傳達的價值觀,不會讓人覺得壓力很大,而是鼓勵你去接納自己,慢慢地調整步伐,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這種循序漸進的引導,讓人讀起來很舒服,不會有負擔感,是很適合在忙碌生活中,偶爾停下來沉澱心靈的一本好書。

评分

我不得不說,這本書在結構上的安排非常巧妙,雖然內容是探討一些比較深奧的議題,但作者很懂得如何把這些概念,用非常白話、生活化的語言呈現出來。每一次翻閱,都有不同的收穫,因為文字本身帶有一種魔力,它能觸動你內心深處那些平常不太會去注意的情緒波動。像是探討人際關係的部分,寫得特別到位,許多我們在相處中遇到的困境,書裡都有提出一些很有建設性的思考方向。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很多時候我們鑽牛角尖,其實是因為看不清事情的全貌,而作者透過他自身的經歷,提供了一把鑰匙,讓我們能更客觀地看待問題。整體來說,這本書的文字功力紮實,讀起來很有層次感,推薦給所有在人生旅途中感到迷惘的朋友們,絕對值得細細品味。

评分

這本書的哲學底蘊相當深厚,但作者的表達方式卻非常親民,完全沒有學術性的高高在上感。他很擅長用一些簡單的譬喻,把複雜的人生道理講得深入淺出,讓讀者能夠輕易理解並內化。我特別欣賞作者在處理情緒時的細膩描寫,那種從掙扎到釋懷的轉變過程,描寫得極其真實,讓讀者在閱讀時,彷彿也在進行一場自我療癒。這本書不只是文字的堆砌,更像是一場心靈的對話,它促使我去反思自己過去的一些執著,並鼓勵我放下那些不必要的包袱。對於尋求心靈成長的讀者來說,這絕對是一本可以反覆閱讀、每次都有新領悟的寶藏書籍。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和紙質都讓人感覺很用心,光是拿在手上的觸感就很好,讓人很想一直把它捧在手裡閱讀。內容方面,作者的見解獨到,不會流於俗套,很多論點都是從很生活化的角度切入,讓人覺得很有共鳴。它不是那種一翻開就要你立刻改變、徹底重塑自己的那種書,而是像一位溫和的朋友,在你身邊默默地陪著你,在你需要的時候,給你一些輕聲的引導。我特別喜歡書中關於「接納不完美」的那幾段論述,那種坦然面對自己脆弱的勇氣,是很難得的。讀完後,會讓人覺得,原來生活可以不用過得這麼緊繃,放鬆下來,或許會有更開闊的風景。對於現代人來說,這本書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喘息」空間。

评分

讀完這本書,我感覺像是在喧囂的世界裡,找到了一片屬於自己的寧靜綠洲。作者的筆觸溫潤而有力,字裡行間充滿了對生命的慈悲與理解。他沒有提供標準答案,而是引導我們去探索自己的內在聲音,去傾聽自己真正渴望的是什麼。書中對於「放下」的闡述,不是一種放棄,而是一種更積極的選擇,一種更智慧的生活態度。這種觀念的轉變,對我來說非常關鍵。它讓我開始學會在面對困難時,先處理好自己的情緒,而不是急著去控制外在的結果。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它告訴你「該怎麼做」,而在於它讓你「開始思考」自己該如何與這個世界共處,是非常值得推薦的佳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