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童之父提琴教學之根本探索

神童之父提琴教學之根本探索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奧帕德.莫札特
图书标签:
  • 提琴教学
  • 儿童教育
  • 音乐启蒙
  • 音乐教育
  • 音乐技巧
  • 音乐理论
  • 亲子教育
  • 苏ZUKI教学法
  • 音乐教材
  • 基础训练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這是一部歷史上的偉大經典,也是首次將小提琴教學法出版的書籍。

  給正在學習小提琴的您─市面上有各式現代小提琴教本,但您看過18世紀古典時期德奧地區的小提琴教本嗎?

  對小提琴有興趣的讀者絕對不能錯過,讓音樂神童莫札特的父親親自教您拉小提琴!

  「在學習像小提琴這樣一種如此尋常,且在大部分音樂家中幾乎不可缺的樂器,卻未曾出現任何指引。因為人們究竟還是需要好的啟始基礎,特別是一些好品味之特別用弓方式的規則,早就有所需要了。」─李奧帕德‧莫札特 Leopold Mozart

  此譯本是根據1787年李奧帕德‧莫札特在德國家鄉Augsburg出版的第三版《提琴教學之根本探索》譯出,同時也參考了Editha Knocker在1948年的英譯版。透過作者─莫札特的父親不厭其煩之舉發各種例證,我們得以清晰窺見整個古典時期德奧地區音樂語法、修辭、句法、美學、裝飾奏類型、articulation 樣態、術語使用方式等等涵蓋詮釋依據的所有面向,能夠幫助演奏者在處理17~18 世紀作品時,建立詮釋的知性自信,以及良好的直覺品味,著實隸屬藝術音樂從事者的必讀書單。
 
乐音的哲思:探寻人类听觉与音乐感知之深度奥秘 内容概要: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乐器的教学方法或技艺传授,而是深入剖析了人类听觉感知的生物学基础、音乐在文化演变中的作用,以及大脑如何构建对音高、节奏和音色的复杂理解。我们将带领读者穿越声学物理的严谨殿堂,步入心理学与神经科学的前沿领域,探讨音乐体验的本质及其在人类认知结构中的独特位置。 第一部分:听觉的生物学基石与声学物理的边界 第一章:从振动到意义——听觉系统的精密构造 本章将详尽阐述声音的物理特性——频率、振幅、波形与泛音结构,如何转化为我们可感知的听觉信号。我们不仅会描述耳蜗、基底膜与毛细胞的工作机制,还将探讨听觉神经通路在大脑中形成初步感知的过程。重点将放在“绝对音感”与“相对音感”的神经基础差异上,并引入现代听觉研究中关于“听觉带宽”和“瞬态处理能力”的最新发现。这不是关于如何“听准”的教学,而是关于“我们如何能够听见”的科学探究。 第二章:频率的感知悖论:音高、音色与心理声学 音高并非一个简单的物理量,而是大脑对频率的复杂解释。本章深入探讨心理声学领域,分析人耳对不同频率范围的敏感度差异,以及人类如何通过比较泛音结构来区分复杂的音色。我们将对比纯音与复音在皮层中的表征方式,并介绍“虚拟基频”现象,揭示大脑在信息不完整时如何进行高效的重建工作。这部分内容将侧重于描述声学信息被大脑“解码”的复杂路径,而非乐理规则的应用。 第二章:节奏的脉动与时间感知的认知模型 节奏是音乐中最具普适性的元素之一,但其背后的时间处理机制却异常复杂。本章考察了大脑对节拍的追踪能力(Entrainment),区分运动皮层、前额叶皮层与听觉皮层在同步性维持中的协作。我们将引入关于“亚秒时间窗口”处理的研究,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对“重音”和“切分音”处理的差异。重点在于理解音乐节奏如何激活我们内在的时间感,而不是教授如何数拍子。 第二部分:音乐的认知地图与情感共振 第三章:和声的结构与文化建构 和声,作为音之间的关系,是如何从简单的频率比演变为复杂的调性体系的?本章将从数理学的角度剖析音程的和谐性与不和谐性,并追溯不同文明对“完美音程”的偏好变迁。我们将探讨“主导音倾向”的认知基础,分析人类对特定调性色彩(如大调的明亮与小调的忧郁)的普遍反应,并批判性地审视西方十二平均律体系的局限性与历史必然性。 第四章:音乐记忆的编织:旋律的提取与重构 旋律的魅力在于其叙事性。本章研究音乐记忆的编码与提取过程,区分情景记忆(对特定演奏的记忆)与语义记忆(对旋律结构的理解)。我们将讨论“动机发展”的认知机制,即大脑如何识别和预测乐句的走向。通过神经影像学的证据,我们将展示当人们哼唱一段熟悉的旋律时,哪些脑区被激活,以及这种激活如何与语言处理区域产生交叉影响。 第五章:音乐的审美体验:情感的神经通路 音乐与情感之间的关联是本书的核心探讨之一。本章将聚焦于“愉悦感”的神经化学基础,特别是多巴胺在预期音乐高潮(如乐段的解决或和声的转换)时释放的机制。我们将区分“激动”(Arousal)与“效价”(Valence)在音乐感知中的作用,并探讨“鸡皮疙瘩”反应(Frisson)的生理学意义。目标是理解音乐如何绕过逻辑思维,直接触动深层情感结构,而非简单地罗列“伤心的音乐听起来如何”。 第三部分:音乐在人类文明中的角色演变 第六章:从仪式到传播:音乐的社会功能性 本章考察音乐在人类社会结构形成初期所扮演的角色,包括劳动协作、群体认同的建立以及宗教仪式的媒介作用。我们将分析歌唱与语言起源的交叉点,以及音乐符号如何成为非文字时代的信息载体。重点探讨在不同社会形态下,音乐的“功能性”是如何优先于其“审美性”的。 第七章:技术的介入与听觉环境的重塑 自留声机发明以来,技术如何改变了我们聆听音乐的方式?本章分析录音、混音和数字压缩技术对原始声学信号的干预,以及这种干预如何塑造了现代听众的听觉习惯。我们将讨论“背景音乐”现象的兴起,以及这种持续的、低强度的听觉输入对注意力分配和环境感知的影响。 结语:超越技巧的共鸣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宏大的视角,将音乐视为人类认知、情感与社会结构相互作用的复杂系统。它邀请读者超越对特定技能的追求,转而沉思音乐现象背后的深层原理,从而深化对人类经验本质的理解。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李奧帕德‧莫札特(Leopold Mozart)


  1719年~1787年

  出生於神聖羅馬帝國奧格斯堡帝國自由城市(今德國),古典主義時期的作曲家、小提琴演奏家,是音樂家沃夫岡‧阿瑪迪斯‧莫札特和瑪利亞‧安娜‧莫札特的父親。知名作品:玩具交響曲。

譯者簡介

葉綠娜(Lina Yeh)


  葉綠娜女士,為高雄縣人。自幼跟隨吳漪曼、蕭滋、吳季札等教授學琴。在奧地利獲得薩爾茲堡莫札特音樂學院鋼琴演奏藝術演奏家文憑。在校期間曾師事萊莫(Leimer)及賴格拉夫(Leygraf)兩位大師。畢業後留校研習作曲課程。

  1976年赴德國漢諾威音樂院(Hannover)繼續跟隨賴格拉夫教授學琴。1978年通過德國國家鋼琴教師甄試,同年返台任教。這期間,曾獲加拿大班芙藝術中心(Banff Canada)與紐約茱莉亞音樂學院獎學金,出國深造,在茱莉亞音樂學院期間,隨拉泰納教授(Lateiner)學琴,並擔任該校正式之聲樂伴奏。

  1978年至今,葉綠娜女士不曾間斷地以獨奏、雙鋼琴、伴奏、室內樂等各種不同的演出形態活躍於國內外樂壇;曾與臺北市立交響樂團、國家交響樂團、台北愛樂管弦樂團、加拿大加爾各里愛樂交響樂團、馬尼拉交響樂團、薩爾茲堡國際夏令營交響樂團和俄羅斯史維德洛夫斯克愛樂交響樂團搭檔演出。與其夫婿魏樂富絕佳默契,精湛的雙鋼琴演出,備受各界矚目。演奏足跡遍及德國、美國、俄羅斯、中南美洲、東歐、芬蘭、愛沙尼亞、澳洲、紐西蘭等地。並兩度與俄羅斯國家管絃樂團由普雷特涅夫指揮,及卡羅・龐弟指揮下演出。

  葉綠娜女士除了在音樂上的傑出表現外,也經常在國內各大報章雜誌上發表音樂評論與文藝作品,其所著述之《晚期浪漫派時代的鋼琴技巧與鋼琴教學法》、《詮釋蕭邦練習曲作品二十五》及其與魏樂富所推出之「幻境」、「戲舞」、「青春舞曲」,等多張由Philips與Universal品牌出版的雙鋼琴演奏專輯。除此之外並錄製〈蕭泰然鋼琴曲集〉及〈郭芝苑鋼琴曲集〉均備受好評。1990年與魏樂富共同獲得國家文藝獎章。2010年赴教廷演出教宗接見,外交部頒發睦誼獎章,同年並獲金曲獎最佳演奏獎與最佳古典專輯獎。2012年獲金曲獎最佳製作人獎,2015年教育部藝術教育貢獻獎。

  除任教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外,葉綠娜一直活躍於各領域,自1996年至今擔任台北愛樂電台「黑白雙人舞」節目主持人。

審定者簡介

江靖波


  二度獲得全國音樂比賽小提琴獨奏以及室內樂第一名,而後赴美雙修小提琴與管絃樂團指揮,並獲得南加大指揮碩士。1998年返台創辦【樂興之時管絃樂團】,致力提升樂團之合奏素質及觀眾之鑑賞力。其現場錄音之「蕭斯塔可維奇第五號交響曲」曾為紐約茱莉亞音樂院權威教授之指定教材。丹麥國家廣播公司曾經來台,以專題報導的方式介紹江靖波以及【樂興之時】,並於北歐五國轉播其整場音樂會實況。2002年,江靖波奪得於德國法蘭克福舉辦之首屆「Sir Georg Solti指揮大賽」第三名(第一名從缺),並為入圍準決賽12人中唯一的亞洲人。獲獎後,江靖波仍專心致力深耕土地以及當代藝術音樂,多年來發表無數全球當代作曲家新作,並選擇紮根台灣,在新竹清華大學以及台北東吳大學任教,培育後進。

  國際方面,2008年率【樂興之時】赴德國擔任Young Euro Classic音樂節開幕音樂會之演出,以馬勒第五號交響曲,以及賴德和教授融和東、西方美學的作品獲得柏林聽眾滿場起立致敬。隨後於義大利歌劇之都Verona以及Trieste的首演皆獲極大成功,並多次再度與Verona歌劇院樂團合作,廣受好評。近年如於紐約卡內基廳的首演,及與以色列交響樂團、墨西哥國立交響樂團、德國哈勒國立樂團、盧森堡小交、南美哥倫比亞首屈一指的波哥大愛樂的合作,或率【樂興之時】遠赴南非擔任「來自地極藝術節」之駐節樂團,均獲廣大迴響。2015年至2018年,江靖波擔任希臘頂尖樂團Thessaloniki State Symphony Orchestra 之首席客座指揮,受到團員及聽眾普遍愛戴。

  2018至2019年,江靖波擔任NCO臺灣國樂團之常任客席,指揮六套製作,並率NCO至越南、韓國等地巡演,繼而於2020年8月起榮任音樂總監,其跨文化藝術領悟力及整合能力備受肯定。在國內期間,除了【樂興之時】的各樣製作之外,亦經常性受邀與NSO國家交響樂團、TSO臺北市立交響樂團、ESO長榮交響樂團……等職業樂團合作,其中近期於2018年高雄衛武營開幕季,率領NSO國家交響樂團演出的伯恩斯坦《憨第德》,獲得各界普遍激賞。
 

图书目录

譯者序:葉綠娜
計畫主持/協同潤稿/審訂者序:江靖波
前言:原作者Leopold Mozart

序言
第一段 有關絃樂器,特別是關於提琴
第二段 從音樂,及樂器之源由說起

第一篇
第一段 古老與新音樂之字母與音符,今日常用之符號與譜號
第二段 關於拍子,或音樂之時間度量
第三段 長度、音樂之時值、休止符和附點,以及所有音樂符號與術語

第二篇   小提琴家應該如何持琴及運弓

第三篇   學生在他開始拉奏之前必須注意的,換句話說,在開始學習時應該給他什麼材料

第四篇   上弓與下弓的規矩

第五篇   如何經由有技巧的節制,讓弓在小提琴上找到美好的音色並正確奏出

第六篇   關於三連音

第七篇   弓法的多種變化
第一段 等值音符的弓法變化
第二段 有關由不同和不等值音符放在一起之音型的弓法變化

第八篇   關於把位
第一段 關於被稱為全把位的
第二段 關於半把位
第三段 有關複合或混合之把位

第九篇   有關倚音,以及一些相關裝飾音

第十篇   有關震音

第十一篇   關於抖音,漣音及一些其他即興式的裝飾音

第十二篇   有關正確讀譜與好的演奏

索引:關於最重要的事項
附錄一:中德譯名對照
附錄二:示範表格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5225704
  • 規格:平裝 / 256頁 / 19 x 26 x 1.2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譯者序

  大約四年前,突然接獲【樂興之時管絃樂團】音樂總監江靖波的邀約,希望我能翻譯莫札特父親 Leopold Mozart 所著的《提琴教學之根本探索》Versuch einer gründlichen Violinschule。當時直覺這是個不可能的任務:一來我對小提琴演奏技巧並不熟悉,二來德文原版是以古德文、古字體寫出,非常難懂。雖然家中有位德文專家能隨時幫忙,可是連他都怯畏於這艱難的工程。

  這是一部歷史上的偉大經典,也是首次將小提琴教學法出版的書籍,非音樂學家也非小提琴家的我,自覺實在無法勝任。不過最終我還是決定勇敢嘗試,然而這也開始了我的「愚公移山」歲月:翻譯、修改、校對等,一點一滴、日復一日重複同樣的工作。但我相信,如果沒有【樂興之時】幾位工作人員的全力幫忙,大提琴家謝宜璇適時給予絃樂器相關技巧及名稱上的協助,還有魏樂富在古德文、拉丁文及音樂上的各種幫助及最後的外文校對,江靖波老師之審訂與修改,此中譯本真是無法完成的。

  莫札特父親果然博學多聞,註釋解說引經據典從古希臘文、希伯萊文,到羅馬時期的經典、拉丁文,加上自述的簡短音樂歷史、各種絃樂器介紹,還有音樂的好品味演奏、裝飾音的奏法等等,都有非常詳盡之敘述,讓人看見一位偉大音樂家高貴的教育使命感。此書早已超越了想像中的純小提琴教學法,而作者毫不含蓄對當代音樂家的評論也讓人莞爾。

  此譯本是根據 1787 年莫札特在德國家鄉 Augsburg 出版的第三版《提琴教學之根本探索》譯出,同時也參考了 Editha Knocker 在 1948 年的英譯版。由於莫札特父親的特殊表達方式,以及十八世紀古德文的繁複句法,在翻譯過程中譯者嘗試盡量接近原文,傳達作者原意。或許因此讀來「咬文嚼字」,敬請多加指教。
 
葉綠娜
2019 於 台北

審訂者序

  長期以來,繁體中文的閱讀環境一直大量欠缺 performance practice—時代風格演繹法的相關譯作。繁中使用者若欲接觸相關知識內容,要不自身必須具備充足的外文閱讀能力,要不只能轉求網路的破碎二手資訊。當我自己在此領域的追求因著原文史料之閱讀的累積而獲益匪淺,甚至許多時候可謂茅塞頓開之後,益發感受到催生關鍵典籍繁中譯本之重要性,以及自身之責無旁貸。

  以本書為例,雖名為《提琴教學之根本探索》,然則透過作者—莫札特的父親不厭其煩之舉發各種例證,我們得以清晰窺見整個古典時期德奧地區音樂語法、修辭、句法、美學、裝飾奏類型、articulation 樣態、術語使用方式等等涵蓋詮釋依據的所有面向,能夠幫助演奏者在處理 17∼18 世紀作品時,建立詮釋的知性自信,以及良好的直覺品味,著實隸屬藝術音樂從事者的必讀書單。加以作者文筆辛辣、珠璣犀利,就連賣弄之際都讓讀者會心含笑,實在是雋永珍稀的好讀品。而談到作者文筆之辛辣賣弄,我曾就此與譯者葉綠娜老師多次討論,究竟應以閱讀之通暢性為重,貫徹中文化;抑或以原著之行文特色為重,保留異國語言之語法結構,雖然如此必然會降低中文讀者之閱讀流暢感?我們最終的判斷是,如果我們只把它看做一部工具書,則閱讀通暢性應為最高指導原則,意譯即可*;然則一方面這本書實為重要歷史文獻,意譯必然稀釋其歷史感,二則原著之珠璣尖刻,著實賦予本書工具書以外之文學性的自體價值,因此,在盡量尊重原著語法與行筆邏輯的大原則下,設法鑿出中文化之閱讀性,應為正辦。誠盼本書繁中譯本之面世,對於廣大中文讀者可以帶來如同其之於我的啟發與歡樂。

  * 目前通行之 Editha Knocker 英譯版即為意譯導向。
 
計畫主持/協同潤稿/審訂
江靖波
【樂興之時管絃樂團】藝術總監/指揮

前言

  自從我為那些讓我在小提琴上指導過的人寫下這些規則後,已有許多年了。我經常相當訝異,在學習像小提琴這樣一種如此尋常,且在大部分音樂家中幾乎不可缺的樂器,卻未曾出現任何指引。因為人們究竟還是需要好的啟始基礎,特別是一些好品味之特別用弓方式的規則,早就有所需要了。我也經常感到非常遺憾,當我發現有些學生受到惡劣教導,不只得全部從頭重來,甚至需要費許多力氣來除去他們所被教導,或是至少看得見之缺陷。我亦感覺極大之同情,當我聽見不少已經成人之小提琴家,經常對他們的學識自以為是,在非常簡單的樂段卻稍只依弓法就偏離了一般之拉奏方式,而扭曲作曲家的意思。是的,我非常驚訝看見就算他們以口頭解釋之助或是實際之示範,往往還是幾乎或根本無法達到理解作品之實質與純淨。

  因此讓我想到出版此《提琴教學之根本探索》,我也真的與出版商洽談。然而,就算再大的努力,盡己之全力服侍於音樂世界,仍然拖延了一年多。因為在這啟蒙時代,以我卑微之努力實在太難以踏進天日。

  終於,偶然間我得到馬普格(Marpurg)先生的書:《對音樂之歷史性評論建言》Historisch-kritische Beyträge zur Aufnahme der Musik。讀了他的序言,他在最開始處就說:「我們不需抱怨音樂出版品之數量。」他也指出並諸多感嘆地道出尚缺少一本小提琴的指引。這又激起了之前曾下之願望,並且成為讓我將這些冊頁送往家鄉出版商之最強大動力。

  至於這些冊頁能否符合馬普格先生及其他學者、音樂專家之期望,這問題不是我,而是時間才能回答的。對於自己的作品,除了自褒或者自貶,又還能說什麼?後者我不願意,因為它冒犯自尊,且又有誰會相信是出自我之真心?而前者則與良好禮儀相違、與理性相悖,並非常可笑,因為每個人都曉得自我誇耀將會留下多少惡臭名聲。我幾乎不需為此書之出版而致歉,因據我所知,這是第一本小提琴公開出版之指引。假如必須對學術界道歉,也只會是因為文章與展現的方式。

  不過仍然有許多討論空間,而這可能是人們可以指責我的地方。可是,這算什麼?這些,只是為一些演奏家之惡劣判斷力點燃光芒,並經由規則去形成一位睿智獨奏家之良好品味。在此我立下一個良好拉奏風格之基礎,這是無可否認的,也是我唯一的意圖。假使還要敘述出其他所有的話,那麼這本書就會再大上一倍,而這是我極力想要避免的。對於那些無法長時間跟隨老師學習的人而言,購買一本更貴卻幫助較少的書,不反而是本末倒置?那些最傑出、最有天賦的人,不往往也是最貧困的嗎?假如能有個實用的教本在他們手中,豈不能在最短時間內讓他們進步許多?

  當然,我能夠將這本書中出現的素材更廣泛討論,而且可以遵循一些作家之範例,在此處彼處摻入關於其他科學的討論,尤其應該對於音程作出更多論述。然而這些議題大多與作曲無關,或者比較像是在展現作者之學識,而非為學生之用處,我去除了所有會讓此書加大之可能。為求精簡,因而無法詳述在第四章起始兩把小提琴之範例,並也縮減其餘範例之篇幅。

  最後我必須承認,這本小提琴教材並非只為學生之用途及裨益教師而寫,而是我非常期望能改造所有經由劣質指引而誤導學生的人們,因為他們自身有著如此之錯處,如果他們能短暫放棄驕矜自滿,就能夠即刻認清錯誤。

  「一個容易被模仿的錯誤範例,會欺騙無知者。」—選自賀拉斯,《書信集》第一冊第 19 節

  Decipit Exemplar Vitiis imitabile:
  Horat. Lib. I., Epist. XIX

  或許當某些人找到在此書中生動描繪出之錯誤時,即使他們不會馬上承認,卻經由確信之良知被感動而有所改善。只有下面這事我會公開禁止:不要輕信在此書中輕蔑展現出的一個或是其他錯誤,係指為某個特定人物。在此引用拉貝納(Rabener)先生在他的《嘲諷文集》前言之尾,為防止如此傳言所做的聲明:「我並未指向任何人,除了那些,那些知道我所指是誰的人。」
  
  「在每個時代,藝術學者們是准許談論惡習的,只要不提及人名,就那些因此而生氣的人會被認出。」──塞內卡

  Omni Musarum licuit Cultoribus aevo
  Parcere Personis, dicere de Vitiis,
  Quae si irascere agnita videntur.
  Seneca.
 
薩爾茲堡,莫札特 寫於1756年枯草月26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论证结构非常严谨,简直就像是写了一篇高水平的硕士论文,但读起来的感受却比学术著作要生动得多。作者似乎非常善于运用类比和隐喻,将复杂的教育学概念,转化成日常生活中触手可及的画面。比如,他把“正确的握弓姿势”比喻成“与空气的对话”,这个比喻让我瞬间理解了放松和控制的平衡点。在阅读过程中,我一直在用家长的身份进行反思:我是不是太急于看到“提琴”的成果,而忽略了背后的“人”的成长?这种自我审视的过程,才是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价值。而且,作者在讨论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心智发展特点时,提供了非常具体、可操作的观察角度,这让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具备了极强的实践指导意义。它不是教你如何成为“神童之父”,而是教你如何成为一个更有智慧、更能理解孩子的教育者。

评分

说实话,我本来对这类讲“技法”的书是持保留态度的,总觉得真正的艺术教育,很多时候是玄妙不可言的,难以用文字完全捕捉。然而,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巧妙地避开了那些枯燥、僵硬的“五线谱分解教学法”,而是将焦点放在了“人”的培养上。书中对于如何建立孩子与乐器之间情感连接的论述,简直太接地气了!我记得有一个章节专门讲“耳朵的训练”——不是单纯的音准训练,而是关于如何“倾听生活”的训练,这一点我非常欣赏。它让我意识到,我们常常把学习音乐等同于练习技巧,却忽略了音乐本质上是一种对世界的感应和表达。作者的笔触细腻得如同丝绸,读起来非常舒服,没有丝毫教条主义的生硬感。读完这一部分,我立刻就想去翻箱倒柜,把尘封已久的旧唱片拿出来,重新感受一下音乐里的“呼吸感”。这种由内而外的启发,是很多市面上热门的“学霸养成书”所无法比拟的。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有心思,淡雅的米色调搭配着那支古典的提琴剪影,一下子就抓住我的眼球。我本身就是个在传统教育体系里摸爬滚打过来的家长,对“神童”这个词总有点既期待又抗拒的复杂情感。初看书名,还以为这会是一本讲述如何“催谷”孩子,让他们早早展现非凡天赋的速成秘籍。但翻开第一页,才发现作者的格局远不止于此。他没有急于给出操作指南,而是先描绘了一个宏大的教育图景,探讨了“根本”二字背后的深层含义。书中引用的那些跨学科的哲学思辨,比如对“天赋”和“努力”的辩证关系,看得我深思良久。这感觉就像是上了一堂高阶的教育哲学课,那种娓娓道来、层层递进的叙事方式,非常对台湾知识分子圈子里的胃口。尤其是在谈到音乐学习的心理障碍时,作者的洞察力简直是神来之笔,让人不禁拍案叫绝,觉得终于有人把我们这些做家长的困惑,用如此精准又温柔的方式给点破了。

评分

从台湾本土读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在文化语境的契合度上做得相当到位。作者在探讨“师徒传承”的伦理和边界时,引用了许多东方文化中关于“敬畏”和“内省”的论述,这与我们从小接受的儒家思想背景是高度吻合的。它没有一股脑地推崇西方的“个人英雄主义式”的培养模式,而是强调在尊重个体差异的前提下,如何通过系统性的、充满人文关怀的引导,来激发孩子内在的驱动力。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耐心”这个词的重新定义。它不只是指等待孩子成长,更是一种教学态度——一种甘于慢下来,去观察、去适应孩子独特生长节奏的智慧。这本书的文字有一种沉淀下来的厚重感,读起来不赶时间,反而让人愿意停下来,在每一个段落的留白处,都填满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对于那些追求“慢教育”的父母来说,这简直是一剂强心针。

评分

整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令人信服的谦逊感,这在“专家”出书时非常难得。作者从不以绝对真理自居,而是不断地抛出问题,引导读者一同探索。我特别欣赏他对于“失败”的解读。在很多传统教育观念中,犯错是需要被立刻纠正的污点,但在书中,错误被描绘成是“潜能暴露的瞬间”。这种视角的转换,对提升孩子的心理韧性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我甚至觉得,这本书的内容可以拓展到其他任何领域的学习和人才培养上,它的核心思想具有极强的普适性。它没有给我一张明确的“提琴家速成地图”,而是给了我一个指南针,指引我去看清教育的本质,去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和弦”等待被奏响。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教养”这件事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维度,收获远超预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