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秒的呼吸奧祕:失傳吐納技法與最新科學研究的絕妙旅程

3.3秒的呼吸奧祕:失傳吐納技法與最新科學研究的絕妙旅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詹姆斯.奈斯特
图书标签:
  • 呼吸法
  • 吐纳
  • 健康
  • 身心
  • 冥想
  • 压力管理
  • 科学
  • 自我提升
  • 放松
  • 养生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為什麼史前時代的人類祖先不會打呼?
生命就在一呼一吸之間,但我們的呼吸能力一直在退化。
深入古老與現代的呼吸法,體驗奇妙的科學實驗,重啟脫胎換骨的呼吸本能。

  無論你吃得多好、多常運動、多年輕、多聰明、身材多苗條,
  只要呼吸方法錯誤,一切都是白費。

  我們吸氣、吐氣,每天重複兩萬五千次,沒有什麼比呼吸對我們的身心健康更加重要。然而,人類這個物種漸漸失去了正確呼吸的能力,也因此付出慘重的代價。

  新聞記者詹姆斯‧奈斯特走訪世界各地,探索究竟是哪裡出了錯,又該如何補救。沒想到答案不在胸腔醫學實驗室裡,而是在古代墳場的遺址、蘇聯的神祕研究機構、紐澤西的合唱團教室,以及霧霾瀰漫的聖保羅街道上。奈斯特找到了埋頭研究瑜伽調息法、淨化呼吸法和拙火呼吸法等古老呼吸法背後科學原理的男男女女,還跟著迷於呼吸機制的狂人一起合作,用科學方法檢驗有關呼吸的各種古老信念。

  現代研究證明,只要稍微改變我們呼吸的方式,就能大幅提高運動表現,活化內臟,預防打呼、氣喘和自體免疫疾病,甚至矯正脊椎側彎。這樣的結果照理說並不可能,卻都有實例為證。

  書中旁徵博引了數千年歷史的醫學文獻,以及胸腔醫學、心理學、生物化學及生理學的最新研究,徹底翻轉我們對人體最基本功能的一般認知。讀過之後,你將從此改變自己的呼吸方式。

  呼吸是修護,是調和,是鍛鍊。呼吸的核心,就是交換互惠。

  ◆人類是唯一咬合不正的哺乳動物?
  ◆從工業時代開始,人類的呼吸方式嚴重惡化?
  ◆長期鼻塞、用嘴巴呼吸,讓呼吸道空間變小,就更容易用嘴呼吸?
  ◆太常吃軟質食物,咀嚼肌群缺乏訓練,也會影響呼吸?
  ◆罹患「空鼻症」,鼻子太過通暢,反而讓人痛不欲生?
  ◆過度呼吸,身體系統可能過於勞累,變得衰弱不振?

  【只要你會呼吸,就需要讀這本書。】
  ◢當你呼吸1千次時,你會瞭解現代人類為什麼是長期以來唯一齒列不正的一種動物,以及這跟呼吸之間的關係。
  ◢當你呼吸3千次時,你會學到修復式呼吸的基本原理。
  ◢當你呼吸6千次時,你會走進「有意識地認真呼吸」的天地。
  ◢當你呼吸8千次時,你會更深入身體,善用其他生理機能,尤其是神經系統。
  ◢當你呼吸1萬次並闔上這本書時,你會明白,進入肺臟的空氣影響著生命的每一刻。

本書特色

  ●人類呼吸一口氣所花的時間是3.3秒。本書從科學、文化、精神等層面介紹人類呼吸的歷史,詳細解說現代人為什麼往往呼吸方式錯誤。

  ●藉由不同的呼吸方式,可以排出身體毒素,讓心平靜下來,保持清醒或沉入睡眠,影響情緒等。本書已賣出20國版權,榮登紐時暢銷榜,入選華盛頓郵報2020年必讀書單、全國公共廣播電台2020年最佳書籍。

名人推薦

  吳家碩 好夢心理治療所執行長、臨床心理師
  吳義芳 舞蹈家、臺師大表演藝術研究所教授
  沈邑穎 《經絡解密》作者
  周適偉 台灣復健醫學會副理事長、國家代表隊隊醫
  施崇鴻 北醫大醫學院名譽教授
  陳彥博 極地超級馬拉松運動員
  曾鴻鉦 台中世鴻耳鼻喉科診所院長、菩提格呼吸訓練講師
  裘凱宇 啟點文化創辦人、一天聽一點主持人
  潘信宏 Yoga Piece創辦人、瑜伽推廣者
  蘇冠賓 安南醫院副院長暨憂鬱症中心主持人
  (按姓氏筆畫排列)

各界佳評

  這本書太讚了。大多數人都不清楚怎麼做呼吸練習,也不知道那些練習有何好處。這幾個星期我都在使用我從這本書學到的呼吸法,我必須說這些方法真的很有用……這本書深得我心。──Joe Rogan在Instagram上的發言

  這部迷人的作品從科學、文化、精神和演化的層面記錄了人類呼吸的歷史,還有長久以來我們一直用錯誤的方式呼吸。這幾天,我根據書中學來的技巧稍微改變一下呼吸的方式,就覺得心情變平靜、身體更輕鬆……我們的呼吸是天賜的禮物,美麗、神祕又具有療效,這本書也是。──伊莉莎白‧吉兒伯特,《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作者

  在這本有趣、來得正是時候的新作中,作者闡釋了正確呼吸的科學,以及我們如何才能改變肺活量、改變生活……這本書筆調活潑,旁徵博引,讀來酣暢淋漓,樂趣無窮,把個人、歷史、科學的面向都含納其中。──《波士頓環球報》(The Boston Globe)

  難得出現一本會讓讀者目不轉睛、挑燈夜戰的科普書,但這本書就是那麼有趣。它會把你嚇壞、令你反感,也會讓你大受啟發。誰知道「呼吸」會那麼的刺激有趣!──《心靈和健康》雜誌(Spirituality & Health)

  這本書提供了一個現代科技的新觀點,也指出我們如何不自覺地放棄了一直在我們左右的答案。作者把遠古知識和新時代科學結合為一本優美的著作,巧妙尋回現代社會丟失的寶藏。──《科學探查者》(Scientific Inquirer)

  一本會改變你對自己身體和心智的看法的轉變之書。──《紐約時報》暢銷作家喬許‧佛爾(Joshua Foer),《記憶人人Hold得住》作者

  這本書是瞭解人體機制的一場精彩旅程。無論你是誰,都會想讀它一讀。──《紐約時報》暢銷作家波‧布朗森(Po Bronson),《這輩子,你該做什麼?》及《教養大震撼》作者

  一場探討人類退化的壯闊旅程,除了大開眼界之外,也會瞭解為什麼那麼多現代人又病又累。一本不可錯過的好書,揭開醫療體系未知的世界。──愛因斯坦醫學院的史蒂芬‧帕克(Steven Y. Park)醫師,《睡眠》作者

  我不常這麼說,但每次說都是肺腑之言:這本書改變了我的人生。它是科學探索,也是歷史洞察,同時也是一趟英雄探險旅程,充滿開創性的見解,讀起來妙趣橫生。我從來不知道呼吸這麼自然而然的事在演化上經過這樣的轉折。讀完之後,我明白自己為什麼睡得不好,而且經常呼吸不整了。做了一些簡單的改變之後,我調整了呼吸方式也調整了自己。這是一本讓人脫胎換骨的書!──舊金山第一位女消防員(Caroline Paul),《勇氣女孩》作者

  只要你呼吸,就需要這本書。每當我們低估一件事,甚至是像呼吸如此基本的一件事,總會有不好的結果,作者明確指出結果會有多嚴重。此外,他也指出了一條改善、深化和強化呼吸的明確路徑。──海洋生物學家華萊士‧尼可拉斯(Wallace J. Nicholas)

  本書呈現了呼吸是多麼不平凡的一件事,還有為什麼很多人體功能都取決於呼吸。一段奇妙、驚人且趣味十足的探險,帶領讀者深入最常被忽略和低估的人體功能。──美國作家邦妮‧徐(Bonnie Tsui)

  一本難能可貴、振奮人心的呼吸系統使用手冊。──《柯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

  每個人都會呼吸,但用正確的方式呼吸是一種技術,也是一門學問……充滿有趣的資訊和有說服力的論點。強烈推薦這本令人目瞪口呆(或者應該是閉上嘴巴、打開鼻孔)的著作。──《圖書館雜誌》(Library Journal)

 
尘封的星图:探寻失落文明的科技与哲学 本书导读: 本书并非追溯现代科学的已知脉络,而是潜入历史长河的幽深之处,试图拼凑那些被时间、战火与遗忘彻底掩埋的古代文明的知识碎片。我们聚焦于几个关键节点:亚历山大图书馆的灰烬中可能隐藏的几何学原理、玛雅天文台深处记录的宇宙周期,以及复活节岛巨石像背后所蕴含的声学工程学秘密。这是一场跨越地理与时空的考古学、人类学与理论物理学交织的思维探险。 第一部:遗失的尺度——关于建筑与宇宙的几何学 古代文明对“完美”的追求,远超我们仅从现有遗迹推断的范畴。本书的第一部分,将重点剖析失传的测量体系及其与宇宙观的深度捆绑。 第一章:巴比伦的七层塔与黄金分割的影子 我们抛开传统史学对巴比伦空中花园的浪漫化描绘,转而深入探究泥板文献中记载的复杂比例系统。这些系统并非简单的整数比,而是暗示着对无理数在实际工程应用中的早期掌握。重点研究苏美尔人在绘制星图时所使用的“三角函数前身”——一种基于弦的几何关系,这种关系如何被用于指导神庙的选址与内部结构设计,使其能够精确对齐特定的星象,例如金星凌日。 第二章:印加“无缝之石”的振动秘密 库斯科和马丘比丘的石墙,以其几乎无法插入刀片的严密性闻名于世。然而,更令人困惑的是,这些巨石是如何在没有砂浆的情况下被精确地塑形和嵌入的?本书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失传的印加技工掌握了一种利用特定频率的声波进行“共振塑形”的技术。我们详细分析了安第斯山脉地区特有的风向与峡谷结构,推测这可能构成了一个天然或半天然的“声学熔炉”,通过控制环境中的低频振动来软化或切割花岗岩。通过现代有限元分析(FEA)对现存巨石的几何结构进行逆向建模,我们试图重现这种失传的“振动切割”的可能性。 第三章:德尔斐神谕中的声场效应 德尔斐阿波罗神庙的祭司们被认为曾吸入“瘴气”而进入预言状态。本书摒弃了简单的硫化氢中毒理论,转而关注神庙的建筑布局与地下水文结构。我们构建了德尔斐盆地的三维地质模型,分析了特定的地质断层在风力作用下可能产生的次声波(Infrasound)效应。次声波对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是微妙且深远的,能够诱发强烈的眩晕感、幻觉,甚至“集体歇斯底里”的现象。德尔斐的建筑设计,可能是一个精心计算的声学陷阱,用以放大和聚焦这些自然界产生的低频能量。 第二部:智慧的载体——被误读的古代记录系统 古代文明的知识往往不以线性文字的形式流传,而是隐藏在符号、雕塑和仪式之中。第二部分致力于解码这些非传统的知识载体。 第四章:玛雅长纪历的“零点”校准 玛雅人对时间的度量达到了惊人的精度,他们的长纪历(Long Count)系统比许多后世的历法更为准确。本书的核心论点是,玛雅人设定“零点”的依据并非单纯的观测,而是对银河系中心相对运动的某种精确预测。我们对比了当代天体物理学对银河系摆动的计算,与玛雅历法中某些周期性循环的“周期重置点”,发现了一种惊人的数学吻合,暗示他们可能拥有一套失传的、基于高维几何学的宇宙学模型。 第五章:中国古代“九宫格”的复杂信息编码 从《洛书》到更晚期的风水图谱,中国古代的方格布局系统(如九宫、连山易、归藏易)不仅仅是卜算工具。我们将其视为一种信息压缩与检索系统。每一个方格的相对位置、数字的排列组合,都对应着一个特定的自然现象或历史事件。本书详细分析了如何使用“矩阵变换”的方法来解构一个特定的古代地质图谱,揭示其背后隐藏的关于水文变迁和矿藏分布的工程学信息。这种信息储存方式的精妙之处在于,它对不同知识层次的解读者显示出不同的信息深度。 第六章:埃及“死亡之书”的神经学视角 传统上,《亡灵书》被视为指导死者灵魂通过冥界的宗教手册。然而,本书从认知神经科学的角度重新审视这些咒语和图画。我们认为,这些内容实质上是一种高度结构化的、用于引导意识进入特定、延长或改变的感官状态的“元数据”脚本。通过分析其中重复的图案和特定的词语组合,我们探讨了古埃及祭司如何利用仪式、环境和语言结构,实现对人类大脑潜意识的直接干预和编程,以达到对生死边界的认知探索。 第三部:超越材料的局限——古代技术哲学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探讨了这些失传技术背后的哲学基础——他们如何看待“物质”与“能量”的关系,这与我们今天的理解有何不同。 第七章:亚特兰蒂斯遗迹的能量耦合猜想 虽然亚特兰蒂斯的故事充满神话色彩,但关于其高度发达技术的传说,指向了一种我们尚未完全理解的能量转换机制。我们集中研究了柏拉图描述中可能存在的“水晶”或“聚焦器”的描述,并结合现代固体物理学中的压电效应和光电效应。我们推测,古代的“高科技”可能并非依赖于燃烧或核裂变,而是通过精确控制材料晶格结构,直接从环境(如地磁场或特定波段的太阳辐射)中“提取”并耦合能量。书中将通过理论模型来论证,在特定几何结构下,自然界中微弱的能量梯度如何被放大至可用的程度。 第八章:时间与因果律的古代观测 许多失落文明似乎拥有超越线性时间观的视角。他们并非“预测”未来,而是似乎能够“感知”到不同概率流的交汇点。本书对比了印度教中的“劫波”(Kalpa)概念和古希腊赫拉克利特关于“万物流变”的哲学,试图构建一个数学框架,来描述古代智者如何将自身的意识状态与宇宙的宏观熵增过程进行关联。这是一种关于“存在”与“可能性”的哲学,它指导了他们的工程学决策,使他们的创造物能够“与自然之流同步”,从而达到近乎永恒的稳定。 结语:重拾遗忘的语言 本书的目的不是重造这些古代的奇迹,而是激发我们对知识的谦卑与敬畏。它提醒我们,人类文明的演进并非一条单行道,而是充满了岔路、断层和被遗弃的巨大潜力。理解这些失落的“技术哲学”,或许能为我们当前面临的能源、环境与认知困境,提供一条不曾设想的路径。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詹姆斯‧奈斯特(James Nestor)


  《科學人》、《紐約時報》等報章雜誌的撰稿人。他的《深海:自由潛水、科學叛徒,以及海洋告訴我們的事》(Deep: Freediving, Renegade Science, and What the Ocean Tells Us About Ourselves)曾經進入PEN/ESPN運動文學獎決選,並登上二○一四年亞馬遜書店最佳科學著作。奈斯特上過許多全國性的電視節目,目前在舊金山定居及呼吸。

譯者簡介

謝佩妏


  清大外文所畢,專職譯者。
 

图书目录

前言
這本書是一場科學探索,探索的是人體每三.三秒發生的轉變。每次呼吸送進體內的幾十億、幾百億分子建造骨骼、筋膜、血液、大腦和器官,也影響我們未來能否健康、快樂。
 
第一部 實驗
第1章 最不會呼吸的一種動物
高效呼吸的能力讓我們的哺乳動物祖先捕捉獵物、逃避獵捕並適應不同的環境。但一百五十萬年前,我們的呼吸管道開始改變和分裂。更後來,這種轉變影響了地球上每個人的呼吸方式。
第2章 用嘴巴呼吸
用嘴吸氣會減輕口腔內的壓力,使口腔後方的柔軟組織變鬆弛並往內縮,導致空間變小,使呼吸更加吃力。於是,一旦用嘴呼吸就會更常用嘴呼吸。用鼻子呼吸的的效果剛好相反。
 
第二部 呼吸:一門失傳的技術與知識
第3章 鼻子
鼻子之所以那麼重要,是因為它能淨化、暖化及加濕空氣,把空氣變得更好吸收。鼻孔則是按照自己的節奏脈動,像一朵花隨著我們的心情、精神狀態,甚至太陽和月亮開開合合。
第4章 吐氣
吐氣時,橫膈膜會上升,將肺部縮小,吸氣時,才又下降將肺部擴大。這上上下下的動作一天要在體內重複大約五萬次。
第5章 放慢呼吸
當我們以正常的速度呼吸時,肺其實只吸收了空氣中可用氧氣的四分之一。這些氧氣大部分會再被吐出來。把呼吸延長,就能幫助肺臟減少呼吸次數卻吸進更多的氧氣。
第6章 減少呼吸
這項練習的重點不在自找罪受,而是要讓身體習慣較高的二氧化碳濃度,這樣我們休息和下次運動時,才會不自覺地減少呼吸,久而久之就能釋放更多氧氣,提高耐力,增強身體的各種功能。
第7章 咀嚼
狄更斯筆下的流浪兒歪著嘴笑,但這其實不是少數身世可憐的孤兒的煩惱,上流階級也有同樣的煩惱。「學校愈好,牙齒愈差。」維多利亞時代的一名牙醫觀察道。呼吸問題快速飆升。
 
第三部 呼吸加法
第8章 有時多一點
故意快速而猛烈地呼吸會把迷走神經切換到另一邊,把我們推向緊張的狀態,教我們有意識地利用並掌控自律神經系統,先打開高壓狀態再關上,其他時間就用來放鬆修復,以及進食繁殖。
第9章 閉氣
睡眠和不斷分心時的閉氣是不自覺的,不在我們的控制範圍內,身體自然而然就做此反應。古人或奉行古代養生法的人則是有意識地閉氣,是刻意為之的修習。
第10章 加快、放慢,然後暫停呼吸
每天都要躺下來,短暫吸氣,然後吐氣數到六,逐步練到吸氣四秒、吐氣八秒,目標是六個月後能吐氣半分鐘。拉瑪跟學員保證,如果能練到吐氣三十秒,他們「就能排掉所有毒素,不再生病」。
 
結語 存乎一息
呼吸法跟所有東方醫學一樣,最適合用於預防保養,當作一種維持體內平衡的方式,避免小問題演變成大病。身體偶爾失衡時,往往也能藉由呼吸拉回平衡。
 
致謝
附錄 各種呼吸法
註釋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0777222
  • 叢書系列:Smile
  • 規格:平裝 / 368頁 / 14.8 x 20 x 1.8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12歲~99歲

图书试读

前言

  這棟房子看起來像鬼屋。牆壁油漆剝落,窗戶積了一層灰,月光掩映下鬼影幢幢。我走進柵門,爬上吱嘎作響的樓梯,然後舉手敲門。

  門打開,一個三十幾歲、眉毛濃密、門牙又大又白的女人來迎接我進門。她要我脫掉鞋子,接著帶我走進幽深的客廳。客廳的天花板漆成天空藍,點綴著幾縷雲彩。我在靠窗的位置坐下,微風輕晃窗櫺,窗外是昏黃的街燈。其他人陸續進門。有個眼神像囚犯的傢伙,有一個面容嚴肅、頂著西瓜皮髮型的男人,還有個額前中央點了顆朱砂痣、但點歪掉的金髮女人。在腳步雜沓和低聲道好之中,有輛貨車轟隆隆駛過街道,車上大聲放送著〈紙飛機〉(譯註:電影《貧民百萬富翁》的插曲),無可避免成為那天的主旋律。我解下腰帶,鬆開牛仔褲最上面的鈕釦,在位置上坐定。

  是醫生建議我來這裡的。他說「去上呼吸課會有幫助」,能強化我虛弱的肺臟,撫平我疲憊的心靈,甚至拓展我的視野。

  幾個月來,我諸事不順。工作壓得我喘不過氣。我住的一百三十年老屋搖搖欲墜。去年和前年我都得了肺炎,今年也不例外;病才剛好,我每天在家氣喘吁吁地工作,縮在沙發上用同一個碗吃三餐,邊吃邊讀一個禮拜前的報紙。我陷入了困境,身體、心理和各方面都是。苟延殘喘了幾個月之後,我聽從醫生的建議去報名一堂呼吸入門課,學習「淨化呼吸法」(Sudarshan Kriya)。

  晚上七點整,濃眉女人鎖上門,坐在學員中間。她把一卷卡帶放進老舊的隨身音響,然後按下播放鍵並要大家閉上眼睛。喇叭傳出發出沙沙雜音,接著一個印度腔男聲流瀉而出。聲音粗糙刺耳,高高低低,輕快到簡直像卡通歌曲。那聲音指示我們慢慢從鼻子吸氣、再慢慢吐氣,專注於呼吸。

  我們重複了這個過程幾分鐘。我伸手從毛毯堆裡抓起一條毛毯包住腿,因為我腳上只穿了襪子,窗子透進來的風愈吹愈涼。我不斷吸氣吐氣,但什麼也沒發生。沒有心平氣靜的感覺,也不覺得肌肉瞬間放鬆。什麼都沒有。

  十或二十分鐘過去了。我開始煩躁起來,有點後悔自己晚上特別跑到一棟維多利亞老宅來,坐在地上呼吸滿是灰塵的空氣。我張開眼睛環顧四周。每個人都是一副鬱悶又無聊的表情。囚犯眼神男好像睡著了。西瓜皮男的表情像在就地解放。朱砂痣女不動如山,臉上帶著一抹笑臉貓的詭異微笑。我想要起身離開,但又不想顯得無禮。這門課是免費的,老師沒拿薪水,我應該尊重她的善心,於是我又閉上眼睛,把毯子拉得更緊並繼續呼吸。

  接著,情況有了變化。我沒有意識到任何轉變,既不覺得放鬆,也沒感覺到煩躁的思緒一掃而空,卻有種從一個地方被抓到另一個地方的感覺。就在一瞬間發生。

  錄音帶播畢,我張開眼睛,感覺頭上濕濕的。我舉手去搽,才發現頭髮都濕了。我摸摸臉,感覺到汗水刺痛了眼睛,嘴巴也嚐到鹹味。我低頭看自己,發現毛衣和牛仔褲也濕了。房間裡的溫度才攝氏二十度左右,坐在窗邊又更冷。大家都穿上夾克、戴上連身帽保暖,我卻像剛跑完馬拉松一樣全身濕透。

  老師走過來問我「還好嗎,有沒有不舒服或發燒」,我說「我很好」。接著,她提到身體的火能,還跟我解釋人體每次吸氣如何帶來新的能量,每次吐氣又如何排出老廢能量。我努力想聽懂卻很難集中精神,因為滿腦子都在想我全身衣服濕透,要怎麼從舊金山的嬉皮區騎三哩遠的腳踏車回家。

  隔天的效果甚至更好。正如廣告所說,我感覺到久違的平靜,一夜好眠,不再為生活中的瑣碎小事煩躁,肩頸的緊繃感不見了。這種感覺持續了幾天才消失。

  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在一間陰森森的房子裡盤腿呼吸一個鐘頭,怎麼會引起如此深遠的反應?

  隔週我又去上呼吸課,還是同樣的體驗,只是汗流得少一點。我沒把這件事跟家人或朋友說,但我努力想瞭解這是怎麼回事,後來甚至花了好幾年尋找答案。

  那段時間,我整修了房子,走出低潮,找到了可能解開我對呼吸的種種疑惑的線索。我去希臘寫了一個談「自由潛水」的故事。自由潛水就是只靠一口氣就能潛到水底幾百呎的古老潛水術。除了去潛水,我還訪問了許多專家,希望能從他們身上瞭解他們所做的事和背後的動機。我想知道,這些外表平凡的人怎麼訓練自己的身體一次閉氣十二分鐘,潛入連科學家都覺得不可能的深海,其中不乏軟體工程師、廣告企劃、生物學家、內科醫生。

  一般人潛入水底十呎,短短幾秒就不行了,耳朵會開始吱聲大作。自由潛水者告訴我,他們以前跟「一般人」一樣,經過訓練才有今天的轉變。他們哄誘自己的肺臟更賣力工作,善用一般人忽略的肺部功能。他們堅稱自己並不特別,任何一個還算健康的人只要願意花時間訓練,都可以潛進水下一、兩百,甚至三百呎,年齡、體重、基因都不是問題。他們表示,不管是誰,只要掌握呼吸的方法,都能學會自由潛水。

  對他們來說,呼吸不是無意識的動作,不是不假思索、自然而然的一件事,而是一股力量、一帖良藥,一種能幫助他們獲得超人般神奇力量的機制。

  「呼吸的方法有百百種,就如食物有百百種。」有個女教練這麼說。她能閉氣超過八分鐘,曾經潛入海底三百呎。「每種呼吸方法都會以不同的方式影響身體。」另一位自由潛水者告訴我,有些呼吸方法能活化大腦,有些卻會損害神經元;有的有益健康,有的卻會加速死亡。

  他們跟我說了一些不可思議的故事,例如有人藉由呼吸將肺臟擴大三○%以上。有位印度醫生只是改變吸氣方式,就減了好幾磅。還有一個人注射了大腸桿菌這種細菌內毒素,之後靠著規律的呼吸刺激免疫系統,在幾分鐘內就剷除毒素。還有一些女性靠著呼吸緩解癌症;光著身體的僧侶幾小時就將周圍的雪地融化。所有故事都很離奇。

  海底探查以外的時間,我讀了許多這方面的文獻,通常是在深夜。一定有人研究過這種刻意呼吸法對旱鴨子的影響?想必有人查證過以上那些利用呼吸減重、強身及延年益壽的神奇故事?

  我找到了豐富的資料。問題是,這些資料都有幾百年、甚至幾千年的歷史。西元前約四百年流傳至今的道家七經,全在討論不同的呼吸方式如何損害或治癒人體。這些手稿鉅細靡遺地教人如何調息、緩息、屏息和吐納。甚至在更早,印度就將「呼吸」和「靈魂」視為同一件事,並詳細說明了平衡呼吸和維持身心健康的技巧。此外,佛教徒不只利用呼吸來延長壽命,還將意識提升到更高的層次。對所有人和所有文化來說,呼吸都是一種靈藥。

  道家經典有言:「是以攝生之士,莫不煉形養氣,以保其生。未有有形而無氣者,即氣之與形相須而成,豈不皎然!」

  可惜並非所有人都這麼認為。我到近代胸腔醫學(研究肺臟和呼吸道)的研究中尋找證據,斬獲卻很有限。根據我找到的資料,呼吸方法並不重要。我訪問的許多醫生、研究員和科學家也持同樣的看法。一分鐘內,無論是透過嘴巴、鼻子或呼吸管吸入二十次或十次空氣,結果都一樣。重點在於吸入空氣,其餘的就交給身體。

  想知道現代醫學專業人員如何看待呼吸,回想你上一次體檢的過程就可見一斑。很可能醫生幫你量了血壓、脈搏和體溫,再把聽診器貼在你的胸前,檢查你的心肺是否健康。或許她跟你討論了飲食習慣、補充維他命和工作壓力的問題。腸胃有不舒服嗎?睡眠狀況如何?季節性過敏有無惡化?氣喘呢?還有頭痛嗎?

  但她可能從未幫你測過呼吸率,從沒檢查過你血液裡的氧氣和二氧化碳比例。你呼吸的方式和每次呼吸的品質也不在討論範圍之內。

  儘管如此,若是自由潛水者和古老經典可信的話,人體各部位無不受呼吸的方式影響。呼吸怎麼會如此重要,卻又完全不受重視?

  我繼續往下挖掘,有個故事開始慢慢浮現。我發現最近不只有我開始問這些問題。當我忙著查閱古籍,採訪自由潛水者及呼吸高手的同時,哈佛、史丹佛等其他知名學府的科學家也證實了一些我聽過最神奇的事。但他們的發現不是在胸腔醫學實驗室裡發生,因為胸腔科醫師處理的主要是特定的肺臟疾病,如肺塌陷、肺癌或肺氣腫。「我們處理的是緊急狀況,」一名資深胸腔科醫生告訴我:「這就是體制的運作方式。」

  所以,上述的呼吸探索都發生在其他場所:在泥濘的古代墳場、牙醫師的舒服診療椅上,還有精神病院的安全病房裡。這些都不是你期待看到尖端研究解開生理機能之謎的地方。

  這些科學家很少一開始就想要研究呼吸,「呼吸」卻在過程中不斷找上他們。他們發現,人類的呼吸能力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產生改變,從工業時代開始,我們的呼吸方式顯著惡化。他們還發現,有九成的人都用錯誤的方式呼吸,很可能包括你跟我,還有幾乎你認識的所有人,這也導致或加劇一長串的慢性病。

  比較鼓舞人心的是,有些研究者也指出,很多現代文明病,如氣喘、焦慮、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牛皮癬等,只要改變呼吸的方式就能改善或痊癒。

  他們的研究成果推翻了西方醫學長久以來的信念。沒錯,不同的呼吸方式確實會影響體重和整體健康。沒錯,呼吸方式確實會影響肺臟的大小與功能。沒錯,呼吸能讓我們善用人體的神經系統、控制免疫反應,並且恢復健康。沒錯,改變呼吸方式有助於延年益壽。

  無論吃得多好、運動多勤、基因多強、身材多苗條、年紀多輕或多聰明,呼吸方式錯誤也是白搭。這就是這些研究者的發現。身體健康欠缺的一大支柱,就是呼吸。一切都從這裡開始。

  (未完)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簡直是太「接地氣」了,用詞大膽又不失文雅,讀起來非常痛快。我不是那種會去鑽研古籍的讀者,很多時候,光是看那些艱澀的術語就卻步了。但這位作者的功力就在於,他能把那些聽起來高深莫測的東方智慧,用一種非常現代、非常口語化的方式解構出來。我甚至在某些段落忍不住笑出聲來,那種會心一笑,是因為作者精準地抓住了現代人對於「效率」和「健康」的焦慮。書中對於人體如何應對壓力的描述,簡直就是對我日常生活的精準側寫。總體而言,這本書讀起來完全沒有壓力,更像是一個經驗豐富的導遊,牽著你的手,帶你走過一片充滿驚喜的知識叢林,讓你從心底裡感到被理解和被啟發。

评分

說真的,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原本還在猶豫,畢竟市面上這類主題的書太多了,常常都是老生常談,翻幾頁就想放下了。但這本很不一樣,它的切入點非常獨特,完全不是我預期中的那種「心法大公開」的路線。作者的筆鋒帶著一股學者的嚴謹,但又不失文人的幽默感,讀起來很有層次。最讓我驚豔的是,書中對於不同時代的呼吸法進行了對比分析,那種結構化的呈現,讓我第一次對這個主題有了宏觀的認識,彷彿是上了一堂紮實的歷史與生理學的跨界課程。而且,作者的論證過程非常清晰,不像有些書只會拋出結論,卻沒有足夠的支撐論據,讓人讀完後心裡總覺得懸空的。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它在為你搭建一個堅固的知識骨架,讓你對這套「技法」的理解更為透徹和可靠。

评分

我必須說,這本書在細節處理上的考究程度,已經超越了一本單純的科普讀物該有的範疇。它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生活中那些最微不足道的瞬間,尤其是「呼吸」這個幾乎不需要思考的生理行為。作者似乎是一位極度注重細節的實踐者,書中對於不同情境下的呼吸調節,提供的建議細膩到令人咋舌。例如,它會區分在辦公室久坐和在戶外運動時,身體對氣息的細微需求差異。這不是那種「吸氣飽滿,吐氣深長」的萬用口訣,而是高度個人化、情境化的指導。對於像我這種對冥想或靜坐有興趣,但總是不得其門而入的人來說,這本書提供了一個非常實際且科學的入門磚,讓我願意真正去「嘗試」書中描繪的那些方法,而不是只停留在理論層面。

评分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非常巧妙,它不只是單純的理論堆砌,更像是一部編年史加實驗報告的混合體。我特別欣賞作者對於「失傳」這個詞彙的處理,他並沒有把它浪漫化或神秘化,而是非常務實地去探討為什麼這些技法會在歷史長河中逐漸被遺忘,以及現代科技又是如何重新驗證了它們的有效性。這種歷史的縱深感和現代科學的橫向連結,讓整本書的論述顯得堅不可摧。我讀完後,感覺自己像是從一個只看見樹木的狀態,一下子提升到可以俯瞰整片森林的視角。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給你一個神奇的捷徑,而在於讓你建立一個更完整、更立體的知識體系,從根本上理解身體的運作邏輯,這才是最實在的收穫。

评分

這本書的排版真的很用心,每一頁的留白都恰到好處,讓閱讀的過程非常舒服,不會有那種被文字塞滿的壓迫感。作者在敘事上的節奏掌握得也很好,像是在跟讀者娓娓道來一個老故事,但又穿插著非常現代的科學觀點,那種新舊交織的感覺,讓整本書讀起來一點都不枯燥。尤其是那些歷史典故的引用,都非常精準,讓人感覺作者對這塊領域下了不少功夫,不是那種隨便拼湊的資料。我特別喜歡它在解釋一些複雜概念時,會用生活化的例子來比喻,我一個對傳統氣功沒什麼研究的人,也能輕鬆理解其中的精髓。整體來說,這是一本從視覺到內容都讓人感到愉悅的書,很適合在睡前慢慢品味,每次讀一點都能獲得新的啟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