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及泰北華文教育

泰國及泰北華文教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黃通鎰
图书标签:
  • 泰国
  • 泰北
  • 华文教育
  • 海外华文
  • 教育学
  • 语言学
  • 文化研究
  • 少数民族教育
  • 泰国华人
  • 华侨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皇室公主詩琳通對華文的推廣與重視,大大地改變了泰國人看待華文的態度。
  泰國政府從善如流,將華文納入主流的教育體制之中,引發全民學習的風潮。
 
  回溯泰國華僑教育百餘年來的篳路藍縷,面臨各種危機,華僑不惜冒生命危險,周旋於複雜的政治局勢中,為華文教育的延續與發展爭取存續空間。泰國在東南亞國家是僅次於印尼的第二大經濟體,是華僑、華裔人口最多的國家,在每年數千萬的觀光客中,有80%來自中國大陸、港澳、臺灣、新加坡等地,華文順勢成為實用且必備的語言工具,受到泰國政府的重視。
 
  九○年代以後,泰國政府對華文教育逐步鬆綁,迎來了華文教育發展的生機。泰北難民村的華文學校擇地另建校舍,並得到臺灣民間社團、宗教界的財力支援及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的輔導,有大批在臺灣退休的教師、校長,遠赴泰北擔任志工教師,協助推展華文教育,促使華文教育快速發展,教育品質相對提高。凡走過必留下痕跡,興華文化交流發展基金會希望把所有僑教經驗順利完整的傳承,期盼能鑑記僑教發展的全球軌跡。
 
本書特色
 
  本書介紹華人移民泰國簡史及華文教育的萌芽與發展,記錄泰北難民村得到臺灣民間社團、宗教界的財力支援及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的輔導過程。
异域星火:海外华人教育的开拓与坚守 导言:时代的洪流与教育的薪火 二十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兴起和华人移民脚步的延伸,海外华人社区的教育问题日益成为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议题。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环境、政治气候以及华人自身对文化传承的认知深度,共同塑造了各自独特的华文教育图景。本书聚焦于那些在异国他乡,筚路蓝缕地开创、坚守并发展华文教育的先驱者、教师与社群领袖。它不是对某一特定国家或地区的教育体系进行细致入微的个案剖析,而是试图从更宏观、更具普遍性的角度,审视海外华人教育在面对文化融合、国家认同、资源匮乏等多重挑战时的生存智慧与发展路径。 本书的核心关切在于探讨“文化在流散中如何保持其形态与活力”。在许多东南亚、北美及欧洲的华人聚居地,华文教育承载着维系家族情感、连接历史记忆、提供文化身份认同的重任。然而,这种教育往往游离于当地主流教育体系之外,其发展充满了不确定性与艰辛。 --- 第一部分:筚路蓝缕——早期海外华教的萌芽与探索 第一章:历史的偶然与必然:华人移民与教育需求的产生 本书首先回顾了大规模华人移民的历史脉络,分析了不同时期移民的目的性(如寻求生计、逃避战乱)如何直接催生了对子女教育的迫切需求。早期海外华人,多以体力劳动为主,对教育的诉求相对朴素,多集中于基础的识字与传统道德的灌输。然而,随着移民家庭的稳定化和社群经济基础的巩固,对系统化、规范化教育的渴望逐渐浮现。 这一章详细考察了早期教育形式的多元化:从私塾、家庭教育到由宗亲会、商会主导的“义学”或“公学”。这些早期的教育实践,往往是实用主义的产物,其课程设置、师资来源乃至经费筹措,都带有浓厚的地域性与草根性色彩。重点分析了“保姆式教育”与“功利性教育”之间的张力,以及早期教育者在缺乏官方支持下所展现出的惊人韧性。 第二章:艰难的起步:师资的匮乏与教材的困境 任何教育体系的建立,师资是核心。在陌生的环境中,合格的、能够系统教授现代知识的教师从何而来?本书深入剖析了早期师资的来源结构:一是“本土培养”——即由早期移民中的知识分子勉强承担;二是“内地输送”——通过艰难的海上旅程,从故土延请。这种输送的规模极小,且教师往往面临语言不通、水土不服的巨大压力。 教材问题是另一个重大的瓶颈。在缺乏统一教育机构的背景下,各地的华校不得不依赖从原籍地输入的旧版教材,这些教材往往与当地的社会环境、知识体系存在脱节。本书探讨了华校如何通过“自行编印”、“局部修订”等方式,试图弥合本土经验与传统知识之间的鸿沟,展现了教育者在资源极度受限下的创造性挣扎。 --- 第二部分:文化熔炉中的抉择——身份认同与教育目标的冲突 第三章:主流文化的压力与本地化的探索 随着第二代、第三代移民的出生,海外华人教育面临了一个根本性的挑战:如何平衡“文化根源的维护”与“新家园的融入”?在许多国家,当地政府开始要求学校遵守特定的教育标准,对语言、历史、公民教育等方面提出了要求。这使得华文教育的定位变得尴尬:若完全迎合主流,则文化传承面临断裂;若过度保守,则可能导致社群子女在主流社会中遭受排挤。 本部分重点分析了在不同政治环境下,华文教育如何成为“文化抵抗”或“文化妥协”的象征。例如,在某些国家,华文教育被视为保存民族性的最后堡垒;而在另一些国家,则必须在课程中大幅增加当地语言和历史的比重,以求得生存空间。 第四章:教材的“去中心化”:从“中国中心”到“世界眼光” 本书详细梳理了海外华文教材在内容上的演变历程。早期教材以教授传统儒家思想、中国历史地理为主。然而,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动,特别是二战后,全球知识体系的更新,使得单纯的“中国中心史观”不再适用。 教育者们开始探索一套更具包容性的教材体系,这包括引入当地历史、地理知识,以及更符合现代科学精神的教学内容。这一“去中心化”的过程是痛苦的,因为它触及了维护文化纯粹性的敏感神经。本书通过对比不同地区华校的课程设置,揭示了这种本土化尝试的复杂性:如何既不失华文学习的本质,又能让学生真正理解他们所生活的世界。 --- 第三部分:体制与生存——资源重构与教育的未来走向 第五章:从私立到公立的边界:法律地位的博弈 海外华文教育的长期发展,其最终极的保障在于法律地位的明确。本书系统梳理了华校在争取政府承认、获取财政资助过程中所经历的漫长法律斗争。这些斗争并非一帆风顺,往往与国家对“多元文化主义”的态度紧密挂钩。 详细考察了不同国家在“双语教育”、“母语教育”上的政策差异,以及这些政策如何直接影响了华文学校的招生规模、师资待遇和硬件设施。书中探讨了华文教育工作者如何运用国际法、人权框架以及本地的政治协商机制,为华文教育争取到一块“安全地带”。 第六章:技术赋能与社群的再连接 进入信息时代,传统依赖实体校园的华文教育面临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互联网的普及,使得地理距离不再是获取优质师资和教材的绝对障碍。本章聚焦于技术在弥补资源不均方面的潜力。 考察了线上教学平台、数字化教材的开发以及远程教育合作的模式。同时,本书也警示了技术应用中可能出现的“数字鸿沟”问题,即资源相对匮乏的社群可能无法及时跟进技术浪潮。更重要的是,教育的“人情味”与“社群粘合力”,能否在数字化浪潮中得以保存,成为未来教育者必须深思的问题。 第七章:教育的传承与断代——代际关系的张力 教育的最终意义在于传承。本书最后一部分探讨了代际之间的教育理念差异。老一辈移民视华文教育为“乡愁的容器”和“血脉的维系”,其功利性在于文化身份的保卫。而新生代移民的子女,可能更多将华文视为一种“附加技能”或“文化资产”。 这种观念的差异,直接影响了他们对投入教育资源的意愿,以及对教育成果的期望。本书通过对多代华人群体的访谈观察,描绘了一幅海外华人社群内部关于“我是谁”、“我的孩子该学什么”的持续性对话图景,揭示了教育在维系社群凝聚力方面所扮演的无声角色。 结语:流动的文化,不灭的灯火 本书通过跨越不同地域和时期的案例分析,旨在展现海外华人教育体系的弹性、适应性和内在驱动力。它不是一部关于某一特定地区教育体制的教科书,而是对一种在复杂全球化背景下,致力于文化存续的“行动哲学”的记录与探讨。这些星火,或许微弱,却以各自独特的方式,在异域的土壤中顽强地燃烧着,照亮着华人社群前行的道路。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黃通鎰
 
  1944年生於中國雲南省騰衝縣。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理學院化學系畢業,化學研究所進修。
 
  經歷:
  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兼組長、緬甸密支那育成高中校長、大陸江蘇昆山臺商子女學校校長、泰國泰北建華綜合高級中學校長、泰北雲南同鄉會顧問、臺北市雲南同鄉會雲南文獻主編、中華民國緬甸歸僑協會常務理事&副理事長。

图书目录

【百年華教的回顧與前瞻──出版華教叢書序言】/陳士魁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 何以要重視華僑教育?
第二節 國民政府的華僑教育
第三節 中共政府的華僑教育
附論 中共設孔子學院推展華文教育
結語

【第二章】泰國簡介
第一節 自然景觀與經濟
第二節 泰國簡史與政體
第三節 國王(大帝)對泰國的貢獻
第四節 泰國文化與宗教

【第三章】泰國華僑教育
第一節 華人移民泰國簡史
第二節 泰國華僑教育的萌芽與成長
第三節 泰國華僑教育與學校的興衰
第四節 振興泰國華文教育專案

【第四章】泰北地區的華文教育
第一節 國軍變流落異域孤軍
第二節 泰北難民村的由來
第三節 發起送炭到泰北翻轉難民村
第四節 泰北難民村的華文教育
第五節 泰北華文教育與其他地區的比較
第六節 泰北華文教育需再提升

【第五章】泰國華文教育的生機與發展
第一節 政府鬆綁華文教育政策
第二節 泰國教授華文的機構
第三節 詩琳通公主效應
第四節 泰國華文教育發展所面臨的問題

【第六章】結語

【後記】

【參考資料】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9936873
  • 叢書系列:Do觀點
  • 規格:平裝 / 192頁 / 14.8 x 21 x 1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百年華教的回顧與前瞻──出版華教叢書序言】
 
  華文教育是華人移民過程中建立起來的一個特殊的族裔語言文化教育體系,華文教育的發展過程也是華人社會一個具有廣泛文化意義的歷史進程。因此,研究華文教育是深入認識華人歷史文化的重要途徑。
 
  華人在海外辦學的歷史很早,最早有文獻記載的是清康熙二十九年(一六九○年)印尼巴城(巴達維亞,今之雅加達)的明誠書院,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但它與國內的私塾無異。
 
  真正具有特殊歷史意義的華文教育體系,是在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初華僑社會已融入西方教育理念,在一些規模較大的華埠建立了新式學堂,開啟了華文教育的新時代。這些學堂和私塾有明顯的不同,除了傳統的儒學,加入了大量的地理、物理、生物等科學新知,甚至有英語課程。可以日本橫濱的大同學校(一八九八年)、印尼中華會館學堂(一九○一年)、馬來西亞檳城的中華學堂(一九○四年)為代表。我們一般稱的華僑學校,都是現代華文教育的產物。一九○五年清廷廢科舉、興學堂、派留學生,一連串的教育改革,已然落後華僑學校的發展。
 
  清王朝的最後十年(一九○一年-一九一一年)是現代華僑學校發展的第一波熱潮。東南亞的馬來亞有十餘所,而荷屬東印度各地中華學堂則發展到六十五所;北美的三藩市(大埠)、沙加緬度(二埠)、紐約、芝加哥、波特蘭、西雅圖及加拿大的溫哥華、維多利亞等地先後興建了大清僑民學堂;菲律賓、日本、朝鮮、安南、暹羅、緬甸等國也出現了一批以「中華」冠名的新式學堂。這些華僑學堂大都是在各地華僑會館(或單一族群僑團)的主持下創辦的,是一種有組織的自覺興學。學堂在民國成立後,大都改稱為學校,教學內容上,雖然也注重傳統倫理道德和尊孔思想,但更注重培養子弟適應社會生活所需的各種技能。各地中華學校開設的課程有國文、經濟、歷史、地理、修身、體操等科目,遠遠超出了傳統學塾的教學範圍。
 
  辛亥革命後的十五年(一九一二年-一九二七年),雖然國內政治不安,但華僑社會仍充滿了迎接新時代的熱忱,展開第二波興學的熱潮。華僑學校逐漸普及於僑胞聚集的各個地區,包括城市和鄉村。北京的北洋政府也協助僑社興學,這段時期部分地區僑社組成了僑教組織,有系統的籌募經費、改善僑校的基礎設施,協調共同的課程等,是華文教育系統化發展時期。
 
  民國十六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到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期間(一九二七年-一九四○年),是第三波興學的熱潮,也是華僑學校僑教化的重要時期。這段時間,僑社普設華僑小學,更重要的是華僑中學日漸增多,僑教組織更加制度化。南京國民政府非常重視僑務,加強對華僑教育的管理。民國十七年(一九二八年)六月在大學院特設「華僑教育委員會」專門管理華僑教育事宜,制定《華僑學校立案條例》、《華僑小學暫行條例》、《華僑補習學校暫行條例》、《駐外華僑勸學員章程》、《華僑視學員章程》等法令,進一步規範了華僑教育的管理。次年(一九二九年)十一月,國民黨中央訓練部在國立暨南大學組織召開了第一次南洋華僑教育會議,通過了《華僑教育會議宣言》和二十五項決議案,各地僑校的管理者在會議中交流了華僑教育經驗,針對華僑教育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改進意見。教育部成立了「華僑教育設計委員會」,作為辦理華僑教育的諮詢機構,負責擬定改進華僑教育方案、調查華僑教育情況、計畫華僑教育經費及其它有關事項。民國二十年(一九三一年)秋,僑務委員會成立,下設僑民教育處,主管華僑教育的調查、立案、監督、指導等工作。在教育部和僑務委員會的聯合指導,以及各地僑教組織配合的共同努力下,華僑教育日趨完善,成為獨步全球的「僑民教育體系」。
 
  華僑教育在母國政府的輔導下發展成僑民教育體系,有幾個重要規範:一、華僑學校使用國內統一的教材;二、課程標準化;三、國語教學的普及;四、校長從母國派任。從文化意義上而言,強化了海外華人的「華人性」(Chineseness),具體而言是:促成了各地華僑社會的橫向聯繫與一體化,提升了華人認同祖國的民族主義。伴隨著日本侵華日亟,也為動員華僑抗日打下了基礎。但也引發了一些負面效應,使得僑居地政府的警惕和不安,除了頒佈各種法令限制華僑學校教學以外,或開設學校,吸引華僑子弟入學;或以津貼華僑學校控制辦學方向,同化、分化雙管齊下。也為戰後居住國獨立後全面限制華教的政策埋下了伏筆。
 
  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後,東南亞的華僑學校一度停擺了三年多(一九四二年-一九四五年),許多僑校被日本軍隊刻意佔用和破壞。日本戰敗投降,退出東南亞各國,中國國際地位提升,華僑社會展開了大規模的復校運動,並籌辦新學校。戰後二十年(一九四五年-一九六五年)是華僑教育的第四波熱潮,也是最高峰時期。然而,好景不長,由於國際冷戰,東南亞各國獨立,中國內戰以至分裂,僑社也分裂。一九六五年之後東南亞的僑民教育盛極而衰,只有馬來亞華社在馬來西亞獨立後因華人人口比例較高,幾位華教領袖如林連玉、沈慕羽等人的努力下,爭取華族的族裔語言受教權,保存了華校的體系,為了避免族群衝突,刻意自稱華族教育,不再以僑教自居。
 
  在東南亞排華四起,華僑經濟和華僑教育遭受全面打擊之時,一九六七年中國大陸陷入文化大革命的混亂,視僑胞為外國人,把海外關係界定為「反動的政治關係」,僑務全面停頓,僑胞陷入內外交侵的困境。在這個艱困時期,在臺灣的僑務委員會仍努力協助尚存的華校,與大量招收華僑回國升學配合下,為「僑教」保留了出路。也因為戰後的國共內戰,東南亞還發展出兩個特殊的華教體系:一是泰北孤軍子弟的華僑學校,二是緬北臘戌地區的果文學校。此外,北美地區開放移民,大量從臺灣去的留學生為其子弟創造出一種週末上課的中文學校模式,可謂東邊關了一扇門,西邊打開另扇窗。馬來西亞、泰北、緬北的華校,北美的中文學校,僑生回國升學,為一九六○年代之後的華文教育保存了命脈。
 
  為了適應戰後的政局變化,華僑身份的改變,母語教學為主的僑校體系逐漸轉化為族裔語言教學的華教體系,華校逐漸轉型為開設華語課程的私立(民辦)學校,以華語為教學語言的全日制華校走人歷史。華教體系多元化發展,半日制、混合制、週末制、補習班等紛紛出現,華文教育的三教問題也因此變得複雜。難能可貴也令人欽佩的是,僑社之中仍然有為保持族裔語言文化而努力不懈的華教奮鬥者。
 
  一九八○年代大陸新移民遍佈全球,華僑社會有了結構性的轉變。中國大陸經濟崛起和全球化的發展,華語熱甚囂塵上,兩岸政府積極投入資源,在高等教育中成立專業,培養華語教學人才。不論是大陸發展的「漢語國際教育」,或臺灣推動的「對外華語教學」,都發現發展了百年的華文教育是中文國際化最重要的基礎。
 
  華文教育是隨著華人移民發展的,一九九○年代以後華文學校的模式和華文教育的內容,是以週末制中文學校為主流。二十一世紀華文教育的發展,則取決於華人新移民與居住國的主流教育體系互動下,將採取什麼樣的家庭語言政策(family language policy)為主。大陸和臺灣也都可以發揮影響力,大陸的整體國力將影響華語的國際地位、其對外關係會影響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臺灣的僑生升學制度(包括海青班)、海外臺灣學校的經營,也會為華文教育的永續經營提供寶貴的經驗。近年東南亞的華語成人補習班、三語學校和(有華語部的)國際學校發展;美國華人經營的課後班(after school),主流學校從二○○六年快速增加的沉浸式中文學校,是幾個重要的新趨勢。他們透露的訊息是:華文教育國際化、在地化勢所必然;華語的工具性增加,文化性淡出。
 
  興華文教基金會在董鵬程先生主持時,就計畫出版系列研究華文教育的書籍,可惜壯志未酬。新董事會為完成其心願,邀集多位長期從事僑教的學者參與撰寫各地僑校的發展,期能保存華文教育的歷史,彰顯華人在海外傳承中華文化的偉大情懷。並鼓勵對華文教育深入研究,對華文教育的未來能有所啟發。
 
  僑教向來為僑務的核心工作,本人從臺北市政府到僑委會服務的期間,就全力投入第二處的僑教工作,足跡踏遍海外僑區,也推動包括緬甸、泰北的師培專案,臺商子弟教育即臺北學校的籌建,全球華文網路教育中心的建構,為九○年代僑教數位化鋪設人才培育、學術研究及電腦軟硬體設備的基礎工程,期間本人廣泛接觸第一線以復興中華為己任的僑教領袖和僑校教師,深感僑教工程的重要和所有投注心力的參與者的偉大,這也是後來有機會回會擔任委員長後,特別延攬華語文專家擔任副委員長以及在最短時間內編印《學華語向前走》這套教材,希望為僑教奠定更紮穩基礎的努力。
 
  凡走過必留下痕跡,是希望把所有僑教經驗都能順利完整的傳承,也期盼能鑑記僑教發展的全球軌跡。本人也要藉此套叢書的出版,向所有僑教前輩先進致敬,也要鼓勵更多的年輕新生社群一棒接一棒的努力下去,永續發展興華大業。本套叢書的出版要感謝基金會所有董事監事的全力支持,任弘兄和良民兄的協助,以及熱心人士的贊助,期望我們可以共同維護、傳承僑教的火苗。
 
興華文化教育發展基金會董事長 陳士魁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老实说,初读之下会觉得有点学术化,它不像市面上那些旅游文学那样轻松愉快,需要你投入更多精力去消化其中的史料和分析。不过,一旦你沉下心来,就会发现这种严谨度恰恰是它的魅力所在。我个人尤其欣赏它在处理政治环境变迁对教育政策影响时的那种克制和客观。它没有过度渲染情绪,而是用大量的事实和文件来支撑观点,比如不同时期泰国政府对少数族群教育政策的微妙调整,以及这些调整如何反作用于华社自身的教育路线选择。这种深度的剖析,对于我们这些习惯了相对稳定教育体系的台湾读者来说,是一种很好的“他山之石”的视角。我一直在想,如果这本书能再多一些具体的、来自一线教师的口述史料来佐证这些宏观政策的影响,那就更完美了,但也许作者是基于更宏观的学术考量,选择了这种更具理论深度的表达方式。总而言之,它像是一部扎实的田野调查报告,而非轻松读物。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成功地建立了一个跨越地理界限的“华人教育图景”。我们习惯于从“台湾视角”或“香港视角”来看待海外华文教育,总会不自觉地拿来与我们自身的经验做比较,比如关于中文母语使用的程度、繁简体的选择困境,以及身份认同的模糊性。这本书则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坐标系——泰北。这里的华文教育,承载的不仅是语言的延续,更像是与“祖籍地”若即若离的复杂情感连结。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细致描述了当地华社在“泰化”与“华化”之间的拉扯。这种两难的处境,在台湾的本土化进程中也有类似议题,但泰北的压力显然更为直接和尖锐。它揭示了在国家认同尚未完全统一的区域,教育如何成为文化和政治博弈的最前线。这种对“边缘化教育”的深刻反思,非常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深思。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拿到手的时候就给我一种很沉稳的感觉,封面那种带着历史沉淀感的色调,配上那种比较传统的字体,就让人觉得里面收录的内容一定很扎实,不是那种轻飘飘的介绍。我原本以为它会更侧重于现阶段的华文教学法或者是一些创新的教学工具,毕竟现在教育科技发展得这么快,很多书都会往这方面靠。但这本书的调性明显是更偏向于“脉络梳理”和“历史追溯”的。它给我的感觉是,它不是要教你“怎么教”,而是要告诉你“为什么会是现在这个样子”。比如,它在谈到早期华校的建立时,那种对早期移民社群筚路蓝缕的描述,就让我非常动容。那种在异乡为生存奔波的同时,还坚持要把中文的根留住的毅力,不是我们现在在台湾的教育环境里能轻易体会的。我特别留意了关于“地方认同”和“文化传承”在不同历史阶段的转变,作者的论述相当细腻,没有简单地把泰北的华文教育塑造成一个完美的模范,而是展现了其中的矛盾、妥协与坚持,这使得整个叙事显得非常真实和立体。

评分

这本书在材料的引用和梳理上,体现了作者多年来的积累。我特别留意了它在处理那些“失落的历史”片段时所展现出的细致入微的考据功力。很多我们一般读者难以接触到的,比如早年华文学校的校董会议记录、早期华文报纸对教育议题的讨论,都被作者挖掘并重新组织起来,呈现出一个动态发展的历史场景。这让我感觉到,作者对待“华文教育”这个议题,不仅仅是做了一个知识的整理,更像是在进行一场“文化抢救”。尤其是关于泰北山区,在交通和信息相对闭塞的环境下,如何维持一个相对统一的中文教育体系,其中的组织结构和人际网络构建,简直是一部活生生的“非政府组织管理史”。它让我更加理解,教育的生命力,有时候并不完全依赖于官方政策的强力支持,而更多是根植于社群内在的凝聚力和对传统的坚韧维护。

评分

坦白讲,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是比较沉稳的,它没有试图用爆点或戏剧性的情节来吸引眼球,而是以一种近乎年鉴的方式,按部就班地勾勒出泰北华文教育数十年来的发展轨迹。对我而言,它更像是一部“参考工具书”和“深度研究报告”的结合体。我特别喜欢它对不同历史阶段教育内容的“课程纲要”的侧面描述,虽然没有直接展示课本,但从作者对教学重点的描述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到时代思潮是如何渗透进每一堂语文课的。例如,从早期强调“认祖归宗”到后来的侧重“生活实用性”的转变,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远比直接的政策宣导来得深刻。对于台湾的教育研究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比较案例,让我们能跳脱出“海峡两岸”这个固定的二元对立框架,去审视全球华文教育所面临的共性困境与独特的生存智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