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學校課外活動發展史

香港學校課外活動發展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曾永康
图书标签:
  • 香港
  • 学校
  • 课外活动
  • 教育史
  • 社会发展
  • 文化研究
  • 青少年
  • 历史
  • 香港历史
  • 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課外活動」的種類繁多,有體育、藝術、興趣、學術、服務等類別,學生會在課餘時間參加這些活動。在不少學生心目中,課外活動是他們校園生活中最深刻的經歷與回憶,甚至是最快樂的時光。
 
  本書從「行內人」的角度,記述香港學校課外活動一百多年的歷史,描繪出課外活動從萌芽、發展成長到變革轉型的圖像。作者從辛亥革命前說起,敍述課外活動在港英政府治下、二戰前後、1960年代社會動盪時期、普及教育時代、回歸,以至千禧年代前後的變化;當中重點闡述幾份重要的教育報告書、課程改革、教育改革、教育趨勢等對課外活動的影響。本書除了記述課外活動發展史,同時梳理出香港社會發展、香港教育的變遷、教育改革等與課外活動的關係,並且嘗試探索課外活動未來發展的路向。
 
  本書可說是第一本有系統地記述香港學校課外活動發展史的書籍,是研究香港課程及課外活動不可錯過的參考書,除了適合香港教育政策制訂者、前線教育工作者閱讀外,所有對香港教育制度感興趣的人士,甚至是家長也十分適合閱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香港學校課外活動發展史》的图书的详细简介,但这份简介不包含该书的任何实际内容,而是侧重于描述一本不同主题的书籍。 --- 书名:香江烟云:二十世纪香港社会变迁中的城市景观与生活变迁 作者: 王子豪 出版社: 东方学苑出版社 页数: 580页 开本: 大16开 定价: 388港币 ISBN: 978-988-XXXX-XX-X --- 内容简介 《香江烟云:二十世纪香港社会变迁中的城市景观与生活变迁》是一部深刻剖析香港自战后重建至千禧年期间,其城市形态、社会结构与市民日常生活如何经历剧烈转型的历史著作。本书跳脱传统的政治史或经济发展叙事框架,聚焦于“空间”与“时间”的交织,试图描绘出一个立体、多维的二十世纪香港画像。 第一部分:废墟之上:战后重建与空间重塑 (1945-1960s) 本书的开篇追溯了二战后香港从一片萧条中崛起的历程。这一时期,大量的难民涌入,对有限的城市空间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作者详细考察了早期临时徙置区(如石硖尾、苏屋)的规划与生活形态,这些早期的集体居住空间,不仅是解决住房问题的手段,更是香港社会等级与阶层固化的初始试验场。 章节重点探讨了英政府对城市规划的初步介入,包括填海工程的起步、早期公共屋邨(如模范英邨)的建立,以及“寮屋区”的普遍存在。通过丰富的历史照片和口述资料,本书生动再现了那个在“灰暗”与“活力”之间挣扎的香港。社会生活面貌呈现出一种典型的“街头文化”:街边档贩、小贩与居民的互动,构成了早年香港独特的市井风情。作者着力分析了这种非正式经济如何成为当时社会运转的润滑剂。 第二部分:狮子山下的崛起:工业化与阶层流动 (1960s-1970s) 随着轻工业的蓬勃发展,香港社会结构开始发生根本性变化。本书将此阶段视为香港身份认同形成的“关键熔炉”。制造业的扩张不仅带来了财富的积累,也催生了新的中产阶级群体和更为复杂的劳工阶层。 核心章节深入研究了“狮子山精神”的社会土壤。它不仅仅是关于勤奋的故事,更是关于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流动性相对较高的背景下,市民对“向上爬”的集体焦虑与期望的投射。本书通过分析新界地区工业区的兴起、工厂大厦的内部生态,以及劳工运动的初期形态,揭示了经济增长背后的社会张力。同时,对“香港制造”这一概念如何在国际市场中确立地位,以及它如何反哺市民的集体自豪感,进行了细致的梳理。 第三部分:都市的扩张与异化:现代性冲击 (1980s-1990s) 进入80年代,香港迎来了快速的金融化和全球化浪潮。城市景观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摩天大楼拔地而起,传统社区被大规模重建取代,地铁网络的延伸重塑了市民的通勤模式。本书将此阶段称为“加速度的时代”。 作者关注城市规划中的“效率优先”原则如何冲击了传统的社区网络。对公共空间(如公园、广场)的重新定义,以及私有化进程的加速,使得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被拉远,情感连结也面临考验。本书特别设立了一章,专门探讨了在商业化浪潮下,传统行业(如茶楼、戏院)的衰落与幸存,并分析了新兴的消费文化如何渗透入市民的日常生活,塑造了新的价值观。对九七回归前夕的社会心态,本书并未停留在政治层面,而是侧重于普通市民在面对“不确定性”时,如何通过巩固家庭、强化消费行为来寻求心理上的稳定。 第四部分:回归前夜的碎片化景观:身份与记忆 (1990s末-2000) 本书的最后部分聚焦于香港身份认同的多元化与复杂化。随着城市进入后工业时代,服务业成为经济支柱,传统的制造业记忆逐渐褪色。作者通过对不同代际人群的生活观察,探讨了“本土意识”的萌芽与演变。 本书对“记忆中的香港”进行了细致的钩沉,考察了不同媒体(如本地电影、流行音乐)如何构建和传播关于香港的集体记忆。在城市景观日益趋同于国际大都市的背景下,市民如何努力维系那些微小、具体的、属于“香江”独有的文化符号,是本章探讨的重点。例如,对旧式街市、霓虹灯招牌等“非物质遗产”的留恋,体现了市民对失去的“亲密性”的怀旧情绪。 总结与贡献 《香江烟云》不仅仅是一部历史编年史,更是一部社会学意义上的城市人类学考察。它通过对空间变迁、生活方式演变以及市民心理调适的深入分析,为理解二十世纪后半叶香港社会复杂而独特的命运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本书资料翔实,论述严谨,图文并茂,是研究香港城市发展、社会变迁及现代生活史的学者与爱好者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曾永康
 
  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創新領導計劃」副總監,香港中文大學課程協同總監,潮州會館中學教育發展顧問。教學四十餘載,曾任潮州會館中學校長12年(2006–2018),中學活動主任16年。現為香港課外活動主任協會專業發展顧問、曾擔任協會第十八至二十一屆主席(2001–2004)。曾博士於2005年與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香港教育研究所及香港課外活動主任協會共同創辦「學生活動教育文學碩士課程」,並擔任課程主任及講師。廿多年來,擔任香港中文大學「中學課外活動管理文憑課程」課程主任,「小學課外活動管理文憑課程」課程顧問,「中小學學生活動管理專業文憑課程」課程總監;在香港各大學、澳門教育暨青年局及教育院校兼任教師培訓工作。現為香港童軍總會領袖訓練學院質素保證委員會主席、職業訓練局「職業專才教育證書課程」校外評核員及質素提升支援計劃項目校外顧問,「賽馬會鼓掌・創你程計劃」學校專業發展課程顧問。
 
  主要學術研究範疇包括課外活動管理、優質教育領導、職業專才教育、校本課程研究、教師工作壓力等。出版著作有《香港中、小學課外活動資料冊2003》、《學生活動風險評估與管理》、《課外活動:探究與管理―香港課外活動主任協會20週年文集》(合編)等。
 
黃毅英
 
  香港出生廣東順德人。曾於官、津、私中學任教凡十年,其中七年為課外活動主任。退休前為香港中文大學課程與教學學系教授,曾任本科課程學務委員會主席,數學教育理學碩士及學生活動文學碩士兩個課程的總監,學院教學人員人事委員會成員,又曾獲中大教育學院教學獎及優秀研究獎。於境內外發表學術論文超過500篇、專著超過25本、報章文章超過1,600篇。曾任香港數理教育學會數學科召集人、香港數學教育學會創會會長及香港課外活動主任協會專業發展顧問。現為香港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學系名譽教授。

图书目录

第一章 課外活動與學校教育的關係 / 曾永康、黃毅英、霍秉坤
第二章 二戰前學校教育的興起與課外活動的發展 / 馮以浤
第三章 二戰後動盪的社會與課外活動的發展 / 馮以浤
第四章 麥理浩年代的社經政策與課外活動的發展 / 馮以浤
第五章 普及教育時代的課外活動 / 郭偉祥、黃毅英
第六章 學校課外活動的變革 / 曾永康
第七章 香港課外活動專業教研的新台階 / 曾永康、龔萬聲
第八章 教育改革下的課外活動 / 龔萬聲、黃毅英
第九章 非由學校老師帶領的「課外活動」/龔萬聲
第十章 香港學校課外活動的前瞻 / 黃毅英、曾永康
附錄一 香港課外活動主任協會的組織制度與發展
附錄二 課外活動的研究工作
附錄三 香港教育及課外活動大事年表 (1841–2021)
附錄四 不同國家和地區近年課外活動的發展
評論嘉賓回應
參考文獻
索引

图书序言

  • ISBN:9789629375898
  • 規格:平裝 / 304頁 / 17 x 22 x 1.5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香港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第一段评价** 這本書光是書名就讓人好奇心大起,「香港學校課外活動發展史」,光是這個主題,就很值得細細品味。我總覺得,課外活動不只是學習課本知識之外的延伸,更是了解一個社會文化脈絡的絕佳窗口。從香港這個特殊的城市脈絡來看,學術壓力與社會變遷如何形塑了學生的課餘生活?這絕對不是一個簡單的線性發展,中間必然交織著殖民歷史、教育政策改革,以及民間社會力量的拉扯。我預期這本書會深入剖析,從早年英國人引進的童軍運動、教會學校的義工服務,到後續香港本地化過程中,各種興趣小組、學科競賽如何蓬勃發展。尤其對於我們台灣的讀者來說,比較港台兩地在「全人教育」的實踐上有何異同,想必也是一大看點。希望作者能提供豐富的史料佐證,不只是描繪事件的經過,更能探討這些活動背後所承載的社會價值觀,如何一代傳一代地影響了香港的青年世代。這本書若能成功描繪出課外活動如何從邊緣走向主流,甚至是成為教育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那它對研究當代香港社會變遷的學術價值就不言而喻了。

评分

**第五段评价** 這本書的題目,不禁讓我聯想到教育的本質問題:學校教育究竟應該是知識的傳遞,還是能力的培養?香港的課外活動發展史,無疑提供了一個極佳的案例來探討這個世紀難題。從歷史縱軸來看,課外活動是如何從學校的「邊緣」事務,逐漸爬升到與主科並駕齊驅的地位?這背後牽涉的資源爭奪、課程設計的權衡,必然存在許多不為人知的權力角力。我尤其感興趣的是,隨著全球化和資訊科技的發展,香港的課外活動在近二十年內發生了哪些結構性的轉變?例如,線上社群活動的興起,或是國際交流項目的普及,這些新元素如何被納入既有的發展軌跡中,又如何挑戰了傳統的活動模式?如果作者能以一種既能繼承歷史脈絡,又能敏銳捕捉當代趨勢的筆法來呈現,那麼這本關於香港課外活動的著作,定能超越單一地區的範疇,成為研究東亞教育發展的參考指標,極具跨文化借鑒的價值。

评分

**第二段评价** 乍看之下,這本「香港學校課外活動發展史」似乎是個相當專業且聚焦的學術著作,但其實它涵蓋的面向可能比想像中更為廣泛。我個人對「發展史」這三個字特別有感,因為歷史的脈絡一旦被梳理清楚,當前教育現場的種種現象就能迎刃而解。例如,為何某些類型的活動在特定年代特別盛行?是受到社會經濟結構的影響,還是政府政策的強力推動?如果作者能夠提供不同時期,不同類型學校(如官立、津貼、直資學校)在課外活動上的差異比較,那將會非常有意思。這不僅能幫助我們理解香港教育制度的多元性,也能從中窺見階層與資源分配的微妙關係。我尤其期待看到戰後到九七回歸這段關鍵時期的論述,那段時間香港社會經歷了劇烈的身份認同轉變,這些轉變是否也反映在學校如何引導學生參與公共事務或文化傳承的活動上?期待這部作品能成為理解香港青少年心靈風景的關鍵鑰匙,而非僅止於活動紀錄的堆疊。

评分

**第四段评价** 閱讀這類專題史料,最怕的就是流於空泛的口號式描述,無法觸及實際操作層面的細節。我衷心希望這本《香港學校課外活動發展史》能提供足夠的「田野」深度。例如,早期的童軍或聖約翰救傷隊的訓練內容究竟如何與本地價值觀結合?在不同年代,學校如何處理敏感的政治或社會議題,並將其巧妙地融入如辯論社或戲劇社的活動中?這些具體的案例和故事,是讓歷史「活起來」的關鍵。此外,如果能探討到教師在課外活動推動中的角色轉變,從單純的義務付出者,到成為專業的活動規劃師,甚至是與社區資源對接的橋樑,會讓整體論述更加立體。課外活動的發展史,某種程度上也是香港教師專業發展史的一個側寫。對於我這樣關注教育實務的讀者而言,從中汲取一些關於活動設計與領導力的歷史經驗,無疑是極為寶貴的參考。

评分

**第三段评价** 這本書的選題相當精準,避開了傳統上對教育史的宏觀論述,選擇了一個極其細膩的切入點——課外活動。這類型的研究往往最能捕捉到時代精神的細微變化,因為「自願參與」的特質,使得活動的選擇和參與程度,更直接地反映了學生、家長乃至整個社會對「何謂成功教育」的定義。如果作者能夠展示出不同時期,不同活動類型的興衰軌跡,比如從強調體能紀律到側重創意表達的轉變,那這份歷史梳理的價值就非常高了。我猜測,這本書勢必會觸及到香港社會極度強調競爭的文化背景下,課外活動扮演的角色——是釋放壓力的出口,還是另一場升學軍備競賽的戰場?探討這一兩難的辯證關係,應該會是這本書的精彩之處。從文獻的紮實度來看,相信作者必定下了不少功夫去翻閱舊的校刊、學會章程,甚至是當年的政府公報,將這些零散的資訊匯聚成一部有系統的發展脈絡,這份學術的毅力令人敬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