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踏上實驗教育的征途:臺北市第一所公辦公營實驗中學的遠征探索式學習經驗分享

一起踏上實驗教育的征途:臺北市第一所公辦公營實驗中學的遠征探索式學習經驗分享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臺北市芳和實驗中學
图书标签:
  • 實驗教育
  • 公辦公營
  • 實驗中學
  • 探索式學習
  • 臺北市
  • 教育改革
  • 課程設計
  • 教學實踐
  • 學校經驗
  • 教育創新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究竟什麼是實驗教育?我的孩子適合嗎?
■一所不斷減班且即將被併校的國中,如何成為需要抽籤才能進的明星學校?
■探索式教育如何與課綱結合,養成孩子在真實世界可以運用的能力?
以文字記錄芳和轉型三年來行政人員、老師、家長與學生們的心路歷程,其中有茫然、有衝突、有苦痛、有歡笑、有失敗、有成就……老師們在滾動式實驗中改變教學,孩子們在學習中探索與思考、家長們在計畫與活動中認真配合著前進,實驗教育的精神在其中展露無遺,教育的本質值得深思。
 
3年,9個學期,老師、學生與家長共同探索與自我超越的故事。
教育是一種選擇,在芳和,我們看到了另一種可能。
一般學校孩子們只需擔心考試成績時,芳和的孩子還有許多煩惱:「學習慶典要準備什麼?」、「自創社團的聯署人數不夠怎麼辦?」、「國文課的桌遊作業還沒討論好!」、「畢業旅行的活動還沒有達成共識?」他們已經提早進入社會,面對各種嚴峻挑戰,並且訓練出一身解決問題的能力。
‧早上7:50到校,立刻展開晨運。
‧專題課與適性課,提前適應大學教育。
‧作業都在雲端,必備資訊能力。
‧腳踏車、登山、城市定向連續三天外展,是芳和重頭戲。
‧紙筆測驗成績不是唯一,多元評量作業令人嘆為觀止。
 
這些孩子令人驚奇並感嘆不已!

【好評推薦】
這本書是芳和從一般國中轉型實驗教育以來的精采歷程記錄,非常高興見到這本書的出版,將這些心路歷程與關心教育的人分享。
──臺北市教育局長 曾燦金
 
⾯對教育改⾰與實驗的召喚,不要恐懼,只要堅持理想與熱情,⼀定能像芳和實中⼀樣,凝聚無數仁⼈志士,在臺灣各地共創無數教育桃花源。
──樂觀書院創辦人 唐光華
 
一所實驗學校需要多少勇氣,才願意面對困難、未知與不確定性?才能夠鼓勵師生探索、容許師生犯錯?才足以忍受挫折、堅靭復原?芳和實中從危機、轉型到轉化,是一趟充滿挑戰的英雄之旅。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教授 詹志禹
 
黃校長把我多年來介紹給公立學校都鎩羽而歸的遠征教育,寫成實驗教育計畫,和全校老師溝通,並取得支持,進而研究發展成為核心課程……這樣的行動力和組織能力,不就是遠征教育希望培養的學生能力嗎?
──臺灣外展教育發展基金會董事長  廖炳煌
《跨越藩篱:面向未来的课程设计与实践》 本书深入探讨了在快速变化的时代背景下,教育工作者如何打破传统壁垒,构建面向未来、激发学生潜能的创新课程体系。全书共分为六个部分,系统性地梳理了从理念构建到具体实施、再到效果评估的全过程,旨在为寻求教育改革的实践者提供一套可操作、可借鉴的框架与路径。 第一部分:教育变革的时代呼唤与理念重塑 在全球化、数字化浪潮的冲击下,传统以知识传授为核心的教育模式正面临严峻挑战。本部分首先分析了当前社会对人才能力结构的新需求——强调批判性思维、协作能力、创造力及情感智能(SEL)。在此基础上,本书提出了“以学习者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课程理念重塑。我们认为,真正的教育应是赋能个体、使其具备终身学习能力的过程。 详细阐述了“深度学习”与“广度学习”的关系,主张课程设计应从“教什么”转向“学生能做什么”。深入探讨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当代教育情境下的应用,强调知识不是被动接收的客体,而是学习者主动构建的结果。通过对国内外多个教育前沿思想的梳理,为后续的课程实践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石。特别强调了“适应性学习路径”的必要性,即课程结构必须具备弹性,能够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节奏和兴趣点进行动态调整。 第二部分:课程设计的生态学视角:打破学科壁垒 传统的学科边界往往限制了学生对复杂问题的整体认知。本部分聚焦于如何实施跨学科与整合性课程设计。我们倡导采用“生态学视角”来看待课程内容,即认识到知识体系的相互关联性和系统性。 书中详细介绍了“主题式学习(Phenomenon-Based Learning, PCL)”的设计流程,如何将现实世界中复杂且真实的问题作为驱动力,整合语文、数学、科学、人文等多学科知识和技能来解决问题。提供了从确定核心驱动性问题(Essential Question)到分解学习目标、组织学习活动、并最终进行成果展示的一整套操作指南。同时,探讨了项目式学习(PBL)中,教师如何有效设计项目任务的真实性与挑战性,确保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同时达成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还特别论述了“核心素养矩阵”的构建,即如何将国家或地区的教育目标细化为可观察、可衡量的学习指标,并嵌入到跨学科的活动设计中。 第三部分:学习环境的重构:从物理空间到数字生态 课程的有效实施离不开与之匹配的学习环境。本部分探讨了如何将学习空间设计成激发探索欲和协作精神的“第三教师”。 首先,对物理学习空间进行了重新定义,强调空间设计应支持不同学习模式的切换,例如从小组讨论区到安静的独立思考角,再到动手操作的工作坊。书中分享了如何通过灵活的家具配置、开放的墙面展示区,将教室打造成一个动态的、能够反映学习进程的场所。 其次,深入分析了数字技术在学习环境重构中的作用。这并非简单地引入硬件设备,而是构建一个融合的数字学习生态。重点介绍了“学习管理系统(LMS)”的深度应用,如何利用数据分析工具追踪学生的学习足迹,实现个性化反馈。此外,还探讨了虚拟现实(VR/AR)和人工智能(AI)辅助工具,如何为学生提供传统课堂难以触及的沉浸式学习体验和即时支持。本部分强调,技术应服务于教育目标,而非主导教育形态。 第四部分:评估的变革:从筛选到赋能的学习反馈 传统的终结性评估往往侧重于对学习结果的量化和排名,而本书主张将评估转变为促进学习的有力工具。本部分详细阐述了形成性评估(Formative Assessment)在日常教学中的系统性应用。 书中提出了“反馈的艺术”——如何提供及时、具体、具有指导性的反馈,使学生能够清晰地知道自己“现在在哪里”、“应该去哪里”以及“如何到达”。提供了多种有效的形成性评估工具,如“两星一愿”(Two Stars and a Wish)、学习日志(Learning Journals)和同伴互评(Peer Review)的规范化操作流程。 此外,本书还倡导“学习成果展示(Showcase)”作为重要的评估方式,鼓励学生以作品集、公开汇报、产品原型等形式,向真实观众展示其学习成果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对学习的自我反思能力。对“组合式评估(Portfolio Assessment)”的构建提供了实践指南,强调其作为学生学习旅程的整体性记录的价值。 第五部分:教师角色的再定义与专业成长 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体系中,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资源的组织者、以及课程的设计者。本部分聚焦于教师的专业发展路径。 详细阐述了“教师作为学习者”的理念,强调教师团队需要建立持续的专业学习社区(PLC)。分享了如何设计有效的教研活动,鼓励教师在真实教学情境中共同探究、反思和迭代课程设计。书中介绍了“行动研究(Action Research)”的方法论,指导教师如何系统地识别教学中的痛点、设计干预措施、收集数据并分析改进效果。 同时,探讨了教师在跨学科协作中的角色转换,如何有效沟通不同学科的教学目标,避免内容重复或目标分散。强调了教师需要具备的数字素养和数据解读能力,以更好地支持个性化学习的实施。 第六部分:校本课程的制度保障与文化建设 任何教育实验的成功都离不开制度的支撑和文化的滋养。本部分探讨了如何为创新课程实践构建坚实的后勤与文化基础。 讨论了校本课程开发所需的制度流程,包括课程立项、资源配置、时间保障以及质量监控的机制。强调了与家长及社区建立伙伴关系的重要性,如何有效地向利益相关者沟通课程理念和学习成果,争取理解与支持,使学习延伸至家庭和社会。 最后,本书强调了“试错文化”的构建。创新必然伴随着不确定性和风险。只有建立一个安全、鼓励探索、允许失败并从中学习的校园文化,教师和学生才敢于迈出舒适区,真正投身于面向未来的教育探索之中。 通过对这六个方面的深入剖析和实践案例的分享,本书致力于为所有致力于构建更具活力、更贴近未来需求的教育体系的同仁,提供一份全面而富有洞察力的参考蓝图。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臺北市芳和實驗中學
原為芳和國中,創設於民國65年,位於大安區邊陲臥龍街170號,於107年轉型實驗學校——芳和實中,是臺北市第一所公辦公營的實驗中學,110年成立高中部,成為六年一貫的實驗完全中學。

图书目录

〈圖輯〉芳和的影像記憶                                           
〈圖輯〉老師們不平常的日常                                      
〈推薦序〉教育將帶動城市的改變        臺北市教育局局長 曾燦金   
〈推薦序〉芳和實驗中學遠征之旅          樂觀書院創辦人 唐光華   
〈推薦序〉從轉型到轉化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教授 詹志禹
〈推薦序〉什麼是教育?     臺灣外展教育發展基金會董事長  廖炳煌  
〈序〉 直探本質.自我超越.感恩前行 臺北市芳和實中校長 黃琬茹   
 [楔子]
 實驗教育的遠征
 
Part 1不停的探索,答案尚未確認                      
 實驗教育一直在被討論,芳和師生身在其境,究竟如何找到方向?又付出哪些努力?
1.在混沌中如何踏出第一步?      
2.什麼是實驗教育?   
3.我的孩子適合實驗教育嗎?    
4.實驗教育老師培育難,留住也難?             
5.實驗學校學生還要面對會考?            

Part 2遠征的歷程,隨時都在變動   
 啟程了,一步一腳印,在不斷的進化與滾動下,逐漸建立了軌跡,
 老師、學生與家長,共同走出了一條路。 這段歷程,值得記錄,更值得分享。
6.老師每天都在進化……     
7.課程設計不斷滾動式修正……     
8.制度跟著發展跑……
9.班級的經營與以往大不同……
10.家長要成為最棒的應援…..

Part 3 展現的風貌,令人驚喜與感動
 透過三年來的探索、規畫與實踐,這場遠征的目的是構築一個實驗教育的場域,在循環中,建立了現在的芳和實中,展現了學習的新風貌。
11.基本學科,也能翻轉多變化!      
12.學生的樣貌,就像那學生圖像!    
13.晨運竟是一場競技遊戲!                  
14.外展活動,就是要硬起來!       
15.學習慶典真的是所有人的豐收        
 
[結語] 回頭看與向前看,都有風景。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5482947
  • 叢書系列:商周教育館
  • 規格:平裝 / 224頁 / 23 x 17 x 1.4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13歲~70歲

图书试读

〈推薦序〉  引動教育創新 看見城市改變/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局長  曾燦金
 
跨域學習、探究思考、行動實踐與反思進步,是實驗教育的核心理念及精神,更是教育的發展趨勢。臺北市為全國首善之都,肩負實驗教育公共化的使命。至109學年度,臺北市已有8所公立的實驗國中小學誕生,110學年度更將達成實驗教育從幼兒園延伸到高中的關鍵里程碑,其中,芳和實中即是臺北市第一所公辦公營的實驗中學,亦是全國第一所以探索式教育為核心的實驗學校。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致力推動實驗教育政策,透過各類型的實驗教育型態,讓創新的種苗從校園蔓延到社區與家庭,引領孩子們感受學習的樂趣,開啟寬廣的視野,從而引發內心的共鳴。這本書是芳和從一般國中轉型實驗教育以來的精采歷程紀錄,如老師們改變作法,以引導代替指導的心態轉變。同時,透過跨領域的課程共備,與國內外相關學校組織交流等途徑,達成自我增能。非常高興見到這本書的出版,將這些心路歷程與關心教育的人分享。
 
書中提及「專題探索課程」讓人印象深刻,學生們探索的題目都與城市發展相關,如居住正義、環保永續、性別友善、無障礙環境等,皆為當今社會所關心的議題。老師們先引導學生大量閱讀,接著透過田野調查蒐集資料,過程中,其他學科的老師也同時會在課堂上導入相關的主題,讓孩子達到跨領域的學習。最後,同學們會產生行動方案去執行實踐。
 
教育是教人成人的希望工程,亦是為未來生活做準備的學習歷程。實驗教育強調適性發展,創造思辨的情境與內涵,引導孩子從自身出發,關懷他人到理解世界。期許芳和實中在未來有更精采的表現,時時掌握進步價值,蘊蓄創新動能,落實共學共好的教育新精神。

〈推薦序〉 芳和實驗中學遠征之旅/樂觀書院創辦人 唐光華

一○三年實驗三法通過後,臺灣實驗教育蓬勃發展,可說到了百家爭鳴的程度,無論是個人在家自學,或團體、機構等非學校型態教育實驗,學生人數皆大幅增長。臺灣在短短七年內,一下躍進為亞洲實驗教育最開放的國家。

為了因應實驗教育的浪潮,上自教育部,下至各縣市教育主管機關多積極鼓勵與催生公辦公營的中小學實驗學校,特別是少子化浪潮或人口外流地區,許多小校或則主動,或則受命於教育局,陸續踏上轉型為公立實驗學校的列車。

然而,所有公立學校決定轉型為實驗學校時,初期都面臨五項挑戰:
第一、選擇什麼教育理念,亦即,辦成什麼樣的學校?
第二、面對許多恐懼改變、拒絕改變的老師,如何說服與召喚他們支持轉型?
第三、如何消除家長與社區人士對實驗教育的誤解,了解實驗教育並非把孩子當作白老鼠,孩子不會因而被升學體制與社會淘汰?
第四、如何維繫教師、家長的持久信心、士氣,兼顧理想與現實,不怕挫折,持續支持學校實驗?
第五、如何拓展國內外教育資源,支持教育實驗?

本書翔實介紹臺北市芳和實中,在黃琬茹校長與教師團隊以民主決策模式齊心努力下,如何自一○六年起,在短短三、四年,贏得家長支持與信任,從可能被放棄的國中,克服公立國中轉型實驗國中面臨的五大挑戰,成為師生皆充滿勇於探索創造、自發共好精神的遠征探索學校,且因辦學成績卓著,受各方期待與支持,自一一○年起成為國高中六年一貫的實驗中學。相信芳和實中未來三年,將展開更壯闊完整的遠征之旅,繼續帶領學生探索自我、探索知識、探索社會、探索大自然。

閱讀黃琬茹校長帶領芳和實中師生遠征的故事,鼓舞所有對臺灣教育懷抱理想的教育工作者,面對教育改革與實驗的召喚,不要恐懼,只要堅持理想與熱情,一定能像芳和實一樣,凝聚無數仁人志士,在臺灣各地共創無數教育桃花源。

〈推薦序〉 從轉型到轉化/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教授 詹志禹
 
本書是一種多角度的個案研究,擁有精彩的故事與創意的敘事風格,無論是對實驗教育好奇的家長、想要帶領學校轉型的校長或正在實驗創新的教師,都能在本書找到一些洞察。的確,透過芳和實驗中學這個案例,我們可以學到很多,這是他們用汗水、智慧與勇氣所換取的經驗。

芳和國中曾經跌入谷底,面臨裁併校危機,但掌握天時、地利與人和,成功轉型。天時主要指實驗教育三法的通過,地利包括臺北市政府鼓勵教育實驗創新的政策,人和例如校內教師的適時連署支持等。但是,如果只有天時、地利、人和,也只能轉型,不一定能轉化。若有型無神,只在名稱改一改、理念說一說、課程換一換、結構變一變、教法試一試,而沒有真正認同教育理念、回歸學習本質、深思學生圖像、建構有機課程、復育師生共學關係並創造優質校園文化,那麼,實驗教育終究還是夢幻泡影。
芳和徹底轉化成一所神型兼具的實驗學校,是因為智慧與勇氣。


想像一下一所實驗學校需要多少智慧,才能在下列情境做出合理判斷與適當決策?

家長信賴我們,把孩子交給我們,我們想要把孩子帶向何方?

孩子的人生變寬廣了,學習不再只為考試,成敗的標準不再只是分數,那我們該放棄考試、抗拒會考嗎?

部份教師伙伴即將離開我們,這對學校的創新發展是打擊?還是契機?

計畫趕不上變化,課程如何滾動修正?教師如何專業成長?

實驗學校雖然已經擁有許多超越法令束縛的彈性,但無法掙脫的法令還是更多,怎麼辦?

探索體驗、遠征式學習可以培養孩子的合作、利他、智慧與勇氣,但是風險也較高,該如何設計與取捨?

此外,一所實驗學校需要多少勇氣,才願意面對困難、未知與不確定性?才能夠鼓勵師生探索、容許師生犯錯?才足以忍受挫折、堅靭復原?我相信,每一所真正做到轉化型的實驗學校,都會給出深刻多樣的答案。

芳和實驗中學從危機、轉型到轉化,是一趟充滿挑戰的英雄之旅,雖然實驗教育不是萬靈丹,但芳和的選擇充滿智慧與勇氣。

〈推薦序〉  什麼是教育?/臺灣外展教育發展基金會董事長  廖炳煌

 引進「探索教育—體驗式學習」的過程中,曾經親自參與的廈門大學榮譽教授描述了一個故事:他提到美國教育家杜威先生一九一九年到中國北京大學講學,他一進入講堂,兩手各抓了一隻雞和一把米,接著把米撒在講桌上,另一手抓著雞的頭,要牠吃米;雞當時都不吃,杜威就把雞給放了,並把米灑在地上,回頭講述他的課程:「什麼是教育?」不到十分鐘,那隻雞跑回來吃米,杜威這時說:「這才是教育!」教育就是老師必須努力把吸引學生學習動機的材料帶入教室,鼓勵學生主動學習,並且善加輔導與引發,幫助同學真正的做中學、學中思。

導入「探索教育—體驗式學習」的這二十三年期間,不論是在最早PAT(Project Adventure Taiwan)的年代或是TA(Team Adventure)團隊發展國際股份有限公司到現在的Outward Bound Taiwan(OBT)世代,探索教育—體驗式學習,都帶給參加者許多感動與學習。因此,許多校長、老師會帶著學生一起進行這樣的學習,不論是一般的同學,或是行為偏差、學習低成就、學習有困難的同學們,只要是到了探索體驗學習的場域,尤其是上了高山、出了海洋,他們都很配合、很願意和指導員學習,整體的學習態度及意願有很大的改變。回到學校之後,他們也期待學校老師也能像戶外教學的指導員一樣的引導他們,讓他們也能有更多自己做決定的空間。因此,很多的導師、輔導老師和綜合活動老師,也積極的學習體驗式學習的引導方法,利用各種正式課程之外的時間,例如班會、輔導課、綜合活動領域的時間,運用體驗式學習的方法和孩子們互動,也達到很好的班級經營成效。但是,同學們一到了數學課、英文課等學科課程,又睡著了。因為,一般的學科老師們並不是運用體驗式學習法來引導學生的學習。

 從二○○八年開始導入所謂的「遠征式學習Expeditionary Learning Education (遠征教育)」強調教師彼此合作,進行學科統整、發展教學策略,設計教學與評量;引導學生獨立思考,選定「主題」,深入探究,師生間密切合作,促進教師建立「體驗、思考、歸納、運用」四步驟的教學專業,培養孩子「自我察覺、探索問題、驅動能量、解題問題」的能力,並且從「課程發展、教學法、多元評量、學生品格及學校文化、學校領導力」這五大教育改革的取向來協助學校教師的改變,希望讓教育可以竟「學以致用」之功。

多年前,臺北市教育局李錫津局長時,在當時景興國中張勳誠校長主持的「臺北市非學校型態的潛能開發中心」專案中,就結識了充滿教育熱忱的音樂老師黃琬茹,那時候的她,就和推動探索教育—體驗學習的我們,一起帶著同學們上山下海到處去冒險和挑戰。專案結束後,幾年未見,突然有一天接到她的電話,她說明已經擔任臺北市芳和實中的校長,想要導入體驗式學習課程進入學校,希望能夠碰面談談。沒有想到這麼一談,黃校長就把我自己多年來努力介紹給很多公立學校都鎩羽而歸的遠征教育,寫成了芳和實中的實驗教育計畫,而且認真的和全校老師溝通,取得老師們的支持,進而研究發展成為核心課程,並說服教育局的長官、學生家長。這樣的行動力和組織能力,不就是遠征教育希望培養的學生能力嗎!而校長和老師們先有體驗學習了。後來經過Outward Bound Taiwan 推薦介紹的教師研習工作坊(Jennifer Seydel 和我)、美國芝加哥北極星中小學(Polaris Charter Academy)副校長和六位師生及美國EL School 的港邊中學(Harborside Academy)校長、老師和同學的來訪交流,英文老師呂秋霞代表老師們去美國EL Education 研討會的參訪學習,芳和實中各級外展課程的開展,這樣一所有著探索學習,遠征教育的種子學校就正式啟航了。

更高興的是,芳和國中所有的老師和同學們都一起努力完善現在的學習內容,並且朝向國、高中六年一貫的完全中學另一個階段前進。相信未來芳和實中,如果能夠在「學習遠征、主題探究的跨領域學科教學、學生的主動學習、高品質的學習產出、學習歷程檔案」的各方面發展,幫助每一個孩子成功。肯定可以成為臺灣版遠征教育的典範學校。

推動探索教育—體驗學習、外展教育、遠征教育這麼多年,很高興看到芳和實中實驗教育的具體實踐過程,榮幸寫下序言,以茲紀念。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敘事角度,想必是充滿了「陪伴感」。實驗教育的成功,從來不是單靠幾個名師就能撐起來的,它需要一個穩固的社群支持系統。我想像這本書裡,一定會有許多關於「溝通」的篇章。如何讓家長理解,為什麼孩子不再只是乖乖寫習題,而是花很多時間在討論一個議題的兩面性?如何讓學校行政團隊相信,這種耗時費力的「探索」,最終會回饋到學生的核心素養上?這種社群的建立,特別是在華人社會,往往比教學內容本身更為艱難。如果作者能描繪出那種「共同打造」學校的氛圍,讓讀者感受到,這是一群人拉著手,一起在摸索中前進,而非單打獨鬥的英雄故事,那種溫度會讓人非常感動。期待看到他們如何化解誤解,將質疑聲轉化為共同前進的動力。

评分

這本書光看書名就讓人感受到一股熱情與使命感,那種「走出去」的決心,彷彿能從字裡行間透出那種臺灣特有的、在變動中尋找出口的韌性。我猜想,這本書的內容肯定不會只是寫寫課綱的調整,或是幾次成功的教學觀摩。它必然深入到了那群「先行者」的內心掙扎與喜悅。實驗教育在臺灣,從來都不是一條康莊大道,它代表著對既有體制的溫柔挑戰,更可能意味著要面對來自家長、教師體系內部的質疑與不解。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描繪那種從無到有、從概念到實踐的巨大落差?特別是「公辦公營」這四個字,它牽動著資源的限制、行政的規範,以及如何在那樣的框架下,激發出真正「實驗」的火花。我期待看到的不僅是教學法的創新,更是人與人之間如何磨合、如何建立信任的過程。這種分享,對於正在觀望、還在觀望實驗教育的老師或家長來說,絕對是一劑強心針,讓大家明白,腳踏實地的摸索,才是最真實的進步。

评分

如果這本書真的成功地「遠征」了,它帶回來的必然不只是教學成果,更是對臺灣教育核心價值的一次叩問。探索式學習的最終目的,不就是培養出能面對未來不確定性的公民嗎?我希望書中能更宏觀地談談,這所學校的經驗,如何為臺灣公立教育體系提供一個「可能性」的示範。它是不是提供了一個可以被複製、或至少是能被借鑒的藍圖,讓其他有意願的學校看到,原來在現有資源下,我們也有能力去實踐更貼近真實世界的學習?這種層級的分享,需要的不僅是教學現場的記錄,更是一種教育哲學的陳述。它應該能讓讀者讀完後,不只是驚嘆於「哇,他們做到了」,而是能思考「我們自己的學校,在哪些微小之處,也可以開始這樣做了呢?」這才是真正的「遠征」意義所在,將成功的經驗,轉化為下一波教育浪潮的啟動點。

评分

身為一個長期關注教育改革的在地觀察者,我對於「遠征探索式學習」這個詞彙特別有感觸。這聽起來不只是把教室搬到戶外那麼簡單,它更像是一種精神的召喚,引導學生(和老師)主動去定義問題,然後勇敢地去「探勘」答案。我預期這本書會細膩地剖析,在真實的社會場域中,當一個抽象的教學目標,必須落實到具體的「專案」或「田野調查」時,中間會出現多少預料之外的卡關點?例如,如何讓國中生去理解一個都市更新案的複雜性?或是如何確保這種探索不會流於形式,變成只是採訪幾個長輩、拍幾張照片了事?如果作者能真誠地揭露那些「失敗的嘗試」——那些原本設定的目標無法達成、或是學生在過程中迷失方向的時刻——那這本書的價值就會大大提升。因為教育的真諦,往往藏在那些不完美的實驗結果裡,那才是真正能讓人反思下一步該往哪裡走的路標。

评分

說到臺北市,這個資源最豐富、但也可能是壓力最大的教育戰場,要在此開創一所全新的公辦公營實驗中學,其背後所承載的政治與社會期待,想必是沉重的。我猜測,本書的筆觸或許會帶有一種「夾縫中求生存」的寫實感。實驗教育在許多地方都曾被視為是私校或非營利團體的專利,當它被納入公立體制後,如何平衡教育部的指導方針與實驗精神的自主性,絕對是個核心課題。我非常好奇作者如何描述這個「體制內的革命」?他們是如何說服既有的行政體系接受「不確定性」?如果能深入探討經費的爭取、師資的招募(如何吸引那些願意跳脫傳統框架的老師?),以及面對來自周遭學校的目光與比較,那將是極具參考價值的操作指南。這不只是一本教育經驗分享,更像是一份在大型組織內推動變革的案例研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