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法:研究設計實務(第三版)

教育研究法:研究設計實務(第三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Jack R. Fraenkel
图书标签:
  • 教育研究
  • 研究設計
  • 實務
  • 方法論
  • 教育學
  • 研究方法
  • 第三版
  • 資料分析
  • 量化研究
  • 質性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以清楚的說明、豐富的舉例,及各種釐清觀念、激發思考的練習與問題討論,引導讀者一步步掌握研究的工具,進入研究的慎思天地,是難得一見的研究入門書。全書共25章。首先介紹研究的基本要求(研究問題、研究倫理、文獻蒐集),繼而介紹做研究不可缺少的概念(各種信度與效度、測量工具,及研究所需的基本統計概念)。而後各以一章介紹一種研究法(包括質的與量的方法)。最後三章再介紹混合方法研究法、行動研究法,及如何撰寫研究計畫與研究報告;進一步展示各種研究方法可以如何被靈活應用,以符合實際需要。各章內容紮實而具條理。書中所介紹的「知識」雖令人「聽」而生畏,但本書作者卻讓這些「知識」變得有趣近人,成為研究思考的一部分。
深入探索教育领域的奥秘:现代教育研究方法的基石 图书名称:《教育研究法:研究設計實務(第三版)》 图书简介 引言:教育研究的时代呼唤与本书定位 在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教育领域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变革与挑战。从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到高等教育的质量提升,从技术在学习中的应用到教育公平的实现,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坚实的经验证据作为支撑。在这一背景下,高质量的教育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是检验现有教育理论和实践有效性的试金石,更是推动教育进步与创新的核心驱动力。 《教育研究法:研究設計實務(第三版)》正是为回应这一时代需求而精心打造的权威著作。本书超越了传统研究方法学的枯燥理论阐述,以其高度的实践性和前沿性,系统、深入地阐述了现代教育研究的完整流程与核心技能。它不仅仅是一本“如何做研究”的工具书,更是一部引导研究者进行批判性思考、构建严谨研究框架、最终产出具有实际影响力的学术成果的指南。 第一部分:研究的理念基础与伦理规范——奠定坚实的学术基石 本部分将研究的哲学根源置于核心地位,帮助读者理解不同研究范式(如实证主义、解释主义、批判理论等)对研究设计和数据解释的影响。 1. 认识教育研究的本质与价值: 深入剖析教育研究的独特复杂性,探讨知识的生成、积累与验证在教育实践中的重要作用。从宏观层面界定教育研究的目标与责任。 2. 研究范式与世界观的碰撞: 详细对比定量研究、定性研究以及混合研究范式的核心假设、优势与局限。强调研究者需要根据研究问题和情境选择最恰当的理论立场。 3. 严谨的伦理审查与保护: 在教育研究中,对象多为弱势群体(如学生、教师),伦理问题尤为敏感。本章系统梳理了知情同意、隐私保护、数据安全、去偏见报告等关键伦理要求,结合近年来的典型案例,强调在实际操作中如何确保研究的“知情性”与“无害性”。 第二部分:研究问题的凝练与文献综述的艺术——界定研究的航向 一个优秀的研究,始于一个清晰、有价值且可操作的研究问题。本部分着重指导研究者如何从纷繁的教育现象中提炼出具有学术意义和实践价值的焦点。 4. 发现与界定研究问题: 教授识别“研究空白”(Research Gap)的技巧,指导读者如何将宽泛的兴趣转化为可实证或可解释的明确问题。探讨问题的重要性、可行性与创新性的平衡艺术。 5. 文献综述的批判性构建: 不仅仅是文献的堆砌,而是对既有知识体系的对话与重构。本章深入讲解如何进行高效的数据库检索、如何进行主题性分类、以及如何进行“批判性综合”(Critical Synthesis),从而为自己的研究建立坚实的理论和实证基础,并清晰地阐明本研究的独特贡献点。 6. 理论框架与概念模型的搭建: 强调研究的“骨架”——理论框架。指导读者如何选择适切的教育理论作为指导,并将其转化为可操作的、描述变量间关系的概念模型,这是连接理论与实证的桥梁。 第三部分:定量研究设计的精细化操作——追求测量的精确性 本部分全面覆盖了实验研究和非实验研究的设计要素,是确保研究结果具有统计推论效力的关键。 7. 实验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详尽阐述真实验(True Experimental)、类实验(Quasi-Experimental)和前实验(Pre-Experimental)设计的内部效度与外部效度控制。重点讲解随机分组、对照组设置、干预措施的标准化实施流程,以及常见的威胁因素(如历史、成熟、选择偏差)的应对策略。 8. 抽样技术与代表性构建: 深入讲解概率抽样(如简单随机、分层、整群)和非概率抽样(如方便、目的性)的适用情境。详细分析样本量确定(Power Analysis)的原则,确保样本能够支持研究的推论目标。 9. 测量工具的开发与信效度检验: 这是定量研究的“利剑”。本书详细教授量表编制的步骤,包括项目生成、专家审查、预测试、以及因子分析等高级统计方法在信效度验证中的应用。特别关注教育测量中常见的构念效度(Construct Validity)的论证。 10. 调查研究与相关性研究: 聚焦于描述性调查(Descriptive Survey)和相关性研究(Correlational Study)的设计要点,指导如何构建高效的问卷结构,并理解相关性分析结果(如回归分析)在教育情境中的实际意义,避免“相关即因果”的逻辑谬误。 第四部分:定性研究的深度挖掘与解释——捕捉经验的丰富性 定性研究致力于理解教育现象背后的意义、过程与情境。本部分侧重于研究过程的细致记录与解释的深度。 11. 主要定性研究范式的选择: 详细区分现象学(Phenomenology)、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民族志(Ethnography)和案例研究(Case Study)的核心焦点与研究目标,指导研究者根据研究问题选择最能揭示本质的路径。 12. 严谨的资料收集技术: 深入探讨深度访谈(结构化、半结构化、非结构化)的技巧,焦点小组的引导策略,以及观察法(参与式与非参与式)的数据记录规范。强调在收集过程中保持研究者的“敏感性”与“反思性”。 13. 定性资料的编码与主题分析: 教授从原始文本到概念抽象的转化过程。详细演示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的实际操作步骤,以及如何通过反复比较和比对,构建出具有解释力的主题和理论模型。 14. 定性研究的可信度与可转移性: 讨论定性研究的质量标准,如可信性(Credibility)、可转移性(Transferability)、可靠性(Dependability)和可证实性(Confirmability)。讲解三角互证(Triangulation)、成员核查(Member Checking)等技术在提升研究质量中的应用。 第五部分:混合研究的整合与前沿发展——超越单一视角的限制 在复杂多变的教育实践中,单一的研究范式往往难以提供全面的理解。本部分聚焦于如何有效整合不同方法的优势。 15. 混合研究的设计逻辑与类型: 阐述混合研究(Mixed Methods Research)的哲学基础,区分主要的序列设计(探索性、解释性)和并发设计。重点讨论数据在不同阶段的整合点与转译策略。 16. 研究报告的撰写、传播与影响评估: 详细指导如何撰写符合学术规范的学术论文、学位论文或研究报告。强调清晰的论证结构、恰当的图表使用、以及如何有效地将研究发现转化为政策建议或实践指南,确保研究成果能够真正“落地”并产生积极的教育影响。 结语:面向未来的研究者 《教育研究法:研究設計實務(第三版)》不仅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基础课,更是一项面向未来的技能培养。它旨在培养新一代教育研究者,使其不仅精通“如何操作”技术层面的研究流程,更能掌握“为何如此设计”的批判性思维,从而在瞬息万变的教育图景中,以扎实的研究为教育的持续优化提供坚实的知识支撑。本书是每一位有志于进行严肃教育探究的学者、研究生、教师和政策制定者的必备案头工具。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Jack R. Fraenkel
 
  Fraenkel先前是舊金山州立大學教育學院教育科際整合研究中心的名譽教授,曾任該校教育學院研究與發展中心的主任。他在史丹佛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後,教授研究方法學方面的課程逾三十年。1997年時,由於撰寫社會科學研究與社會科學方面的文章而獲得James A. Michener寫作獎。他目前主要在協助同僚及學生產生與發展他們的研究,並提供這方面的諮詢。
 
Norman E. Wallen
 
  Wallen是舊金山州立大學教育學院教育科際整合研究中心的名譽教授。Wallen教授有豐富的研究經驗。他在雪城大學取得博士學位之後,多年來教授碩士班和博士班的統計與研究設計方面的課程。他擔任過亞利桑那州富拉格斯達夫市(Flagstaff, AZ)的市議員,也是 Sierra Club 大峽谷分會的執行委員。
 
Helen H. Hyun
 
  Hyun是舊金山州立大學教育學院教育科際整合研究中心的教授。她在哈佛大學取得博士學位,並在舊金山州立大學與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教授碩博士班的研究設計與方法學課程。她的教學與研究興趣包括高等教育政策、混合方法研究法,及教育的各項平等議題。
 
譯者簡介
 
楊孟麗
 
  學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系畢業、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教育心理學碩士與博士,主修研究方法,副修教育測量
  現任: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調查研究專題中心副研究員
  經歷:國、高中英語教師及大專應用英語系與教育學程教師
 
謝水南
 
  學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博士
  現任:南台科技大學師資培育中心講座教授
  經歷:臺灣省中等學校、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主任、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務長、高雄市立空中大學校長

图书目录

PART 1 教育研究法導論
Chapter 1 教育研究的性質

PART 2 教育研究法的基礎
Chapter 2 研究問題
Chapter 3 尋找與探討文獻
Chapter 4 倫理與研究
Chapter 5 變項與假設
Chapter 6 抽樣
Chapter 7 工具的使用
Chapter 8 效度與信度
Chapter 9 內部效度

PART 3 資料分析
Chapter10 敘述統計
Chapter11 推論統計
Chapter12 善用統計法

PART 4 量化研究方法論
Chapter13 實驗研究法
Chapter14 單一對象研究法
Chapter15 相關性研究法
Chapter16 因果比較研究法
Chapter17 調查研究法

PART 5 質性研究法導論
Chapter18 質性研究的性質
Chapter19 觀察與訪談
Chapter20 內容分析

PART 6 質性研究方法論
Chapter21 民族誌研究法
Chapter22 歷史研究法

PART 7 混合方法研究法
Chapter23 混合方法研究法

PART 8 實務工作者做的研究
Chapter24 行動研究

PART 9 準備研究計畫與報告
Chapter25 準備研究計畫與報告

附錄A 亂數表之一部分
附錄B 常態曲線表之部分數值
附錄C 卡方分布
附錄D 利用Microsoft Excel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3414612
  • 叢書系列:教育研究系列
  • 規格:平裝 / 832頁 / 17 x 23 x 4.1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三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譯者序
 
  教育研究法的著作或譯著雖然不少,但多數流於各種研究法的理論性介紹,很少具有實際案例的示範,因此研究生修習過教育研究法後,仍需多方請教才能建構一份研究設計,進而一路自行摸索,才能完成一篇學位論文。
 
  本書每一章節都用了許多例子來說明概念及研究思考的過程,既生動有趣,也幫助讀者漸漸形成思考判斷與做研究的能力。每一個章節也都有各種類型的問題練習,讓讀者有機會更熟悉新介紹的概念或進一步思考新的議題。
 
  譯者自己尤其喜愛作者為第1至13章所設計的「研究練習」;讀者可以選定一個假想的研究題目,依循著每一章的腳步,漸次思考自己的「研究」該如何進行。教師也可以要求學生選定兩個假想的研究題目,然後按照每一章的進度進行研究策劃。一個題目作為每一章的作業,要求學生按照進度交回,加以批改指導;另一個題目則要求學生於期末彙整成一篇類似「研究計畫」的報告,而教師在作業部分所給的批評建議,恰可讓學生實際活用於期末報告部分。此外,原著在介紹完一項研究法之後,會附一篇以該研究法進行的出版論文,並由作者眉批評論,帶領學生了解該研究論文在論文架構上及研究設計上的優缺點。由於版權的問題,中譯本將不附這些研究論文。但教師也可比照上述方法,為每一種研究法找兩篇論文(中英文不拘),一篇由教師帶領評論,另一篇由學生做評論練習。
 
  雖然每一種研究法及統計法都非一兩章的篇幅可以完整詳細地介紹,但是本書對於所謂「研究」本身有很好的觀念建構,且對於每一個研究法主要的概念也有清楚的說明,是一本研究領域難得的優良入門書。
 
楊孟麗、謝水南 謹識

用户评价

评分

對於我們這些身處教育體制改革前線的實務工作者而言,研究的最終目的還是要能「改變」或「優化」現況。因此,我對這本書在「研究結果的轉譯與應用」這一環節的描寫最感興趣。很多學術研究做得很漂亮,但最終卻躺在圖書館的架子上,無法對學校行政或教師專業發展產生實質影響。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高明的策略,教導研究者如何將複雜的統計發現,轉化成教育現場主管和教師能夠理解並採用的建議。例如,在撰寫研究報告時,如何區分「學術寫法」與「政策建議寫法」的差異。如果書中能提供一些關於如何設計影響力評估的研究,來檢驗新的教學策略是否真的有效,那就太貼近我們的需求了。畢竟,教育研究不該只是象牙塔內的學術遊戲,它必須要能反映並改善我們每天面對的真實挑戰。如果它能在這方面提供有力的橋樑,那它無疑是一本極具社會責任感的著作。

评分

從一個多年來指導學生撰寫研究計畫書的教授角度來看,我會特別關注這本書在「研究問題轉化」這部分的能力。很多學生都知道自己對某個教育議題有興趣,但就是無法將那種模糊的「興趣」轉化成可操作、可測量、有明確邊界的研究問題。如果這本第三版能提供一個清晰的決策樹或流程圖,引導讀者從一個廣泛的探討主題,逐步聚焦到一個具備實證可能性的研究假設,我會大力推薦給我的學生。這中間必然涉及到文獻回顧的批判性閱讀,找出學術缺口(Gap)的技巧。我猜測書中會用大量的篇幅來解析不同研究途徑(如實驗法、準實驗法、行動研究)如何形塑問題的提問方式。如果它能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導師一樣,在你迷惘時指出方向,而不是只丟給你一堆公式,那麼這本書的價值就遠遠超過一本教科書的範疇了。它會成為引導未來研究者的指南針。

评分

老實說,要找到一本能夠真正深入淺出,又兼顧學術嚴謹性的研究方法書籍,在台灣的學術圈裡並不容易。市面上很多教科書,不是太過學術化,充滿艱澀的統計術語,讓人讀了昏昏欲睡;不然就是流於表面,只講了個大概,真要動手寫研究時又發現很多細節處理不當。我個人對「第三版」這個標示很有興趣,這意味著作者必須面對過去讀者的回饋,並在瞬息萬變的教育思潮中不斷修正內容。教育研究設計,尤其是混合方法的研究,近年來越來越受到重視,如果這本書能夠在混合方法的整合性上有所突破,提供更細膩的操作指引,那對正在苦惱如何平衡量化數據與質性訪談的研究生來說,簡直是及時雨。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常見研究倫理困境的處理案例,畢竟在實際操作中,倫理審查往往是最容易卡關的地方。光是從書名推測,它的實用性應該是極高的,不只是課堂用書,更可能是實驗室裡隨手可翻的工具書。

评分

這本關於教育研究方法的書,光看書名就讓人覺得內容一定非常紮實。「教育研究法:研究設計實務(第三版)」聽起來就代表著作者在學術界的深厚底蘊,能夠不斷推陳出新,將最新的研究思維融入其中。我猜測,對於初次接觸研究設計的碩博生來說,這本書可能像是一本救星,將原本令人望之卻步的量化與質化研究方法,拆解成易於理解的步驟。書中或許會涵蓋從研究問題的確立、文獻回顧的技巧,到資料收集與分析的細節,每一個環節都講得鉅細靡遺。我特別期待它在「實務」這兩個字上的著墨,畢竟理論學得再好,寫不出像樣的研究計畫書也是枉然。如果書裡真的有大量的範例和表格,可以讓讀者對照著自己的研究主題去套用,那真是太棒了。畢竟教育現場的問題千奇百怪,需要的不只是死板的公式,而是靈活的應用策略。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從「不知道怎麼開始」的焦慮中解脫出來,真正掌握如何建構一個邏輯嚴謹的研究藍圖。

评分

如果我是一名剛踏入博士班、被要求設計一個複雜縱貫性研究的學者,我會非常看重這本書在「長期追蹤與測量變異性」這塊的論述深度。教育現象很少是靜態的,時間軸上的影響和干預效果,需要非常精密的設計才能捕捉。這本《教育研究法:研究設計實務(第三版)》如果能提供一套強而有力的框架,教我們如何有效控制時間帶來的干擾效應,並且在不同時間點選擇最合適的測量工具,那就真的值回票價了。我猜測,作者可能在內容上會特別強調效度和信度的動態維持,而不是單純介紹儀器測試方法。畢竟,當研究進行數年後,最初設定的量表可能就顯得過時或不適用了。此外,如果書中能附帶一些關於結構方程模型(SEM)在縱貫研究中應用的入門級說明,那對於希望將研究推向更複雜統計分析的讀者來說,絕對是極大的加分。總之,我期待它能提供的不僅是「怎麼做」,而是「為什麼要這樣做」的深刻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