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中的批判民族誌:經典導讀、重點評析與在地對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图书介绍
☆☆☆☆☆
简体网页||
繁体网页
著者 楊巧玲
出版者 巨流圖書公司
翻译者
出版日期 出版日期:2020/09/18
语言 語言:繁體中文
下载链接在页面底部
点击这里下载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11-05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描述
閱讀經典著作有助於深化基本議題、修練研究技法、思考認識論並反省存在論,以期各自到位、四位一體。本書即聚焦於民族誌風格或取徑的著作,且採行批判觀點的作品,同時放在教育領域的脈絡裡,故名為《教育中的批判民族誌》。
全書探究批判民族誌經典如何將方法與理論緊密結合,不僅有益於教學者的教學與研究,對於指導研究生做研究也會很有幫助,透過研讀批判的教育民族誌經典著作,特別聚焦於一種質性研究的取徑,可望深化議題思考、強化技法實做、優化研究品質。
希望能藉由教育中的批判民族誌經典導讀、重點評析與反思啟示,拓展社會學的想像,實踐在地對話,透過相關課程的開設與修習,逐漸形成學習社群,逐步累積研究能量,創發屬於本土的批判的教育民族誌之作品。
著者信息
主編簡介
楊巧玲
學歷: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博士
現職: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授兼教育學院院長
研究專長:質性研究、教育社會學、性別與教育
作者簡介
王儷靜
學歷:美國馬里蘭大學哲學博士
現職:國立屏東大學教育學系副教授
研究專長:性別平等教育、課程與教學、師資培育
林郡雯
學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博士
現職:國立嘉義大學師資培育中心副教授
研究專長:教育社會學、英語科教材教法
張如慧
學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博士
現職:國立臺東大學數位媒體與文教產業學系副教授
研究專長:多元文化教育、課程理論
張盈堃
學歷:美國威斯康辛大學課程與教學(育)研究所
現職:國立政治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副教授
研究專長:課程研究、文化研究、教育社會學
游美惠
學歷:美國猶他大學社會學博士
現職: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教授
研究專長:性別教育,性別社會學,多元文化教育
楊巧玲
學歷: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博士
現職: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授兼教育學院院長
研究專長:質性研究、教育社會學、性別與教育
鄭臻貞
學歷: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特殊教育研究所博士
現職: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助理教授
研究專長:特殊教育政策研究、質性研究法、行動研究法、障礙學研究、多元文化特殊教育、溝通障礙、多元文化與溝通障礙、親師合作
教育中的批判民族誌:經典導讀、重點評析與在地對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图书目录
主編序 楊巧玲
緒論:教育民族誌與批判教育學 楊巧玲
讀書、寫作、抵抗:初中生在學校的勞動紀錄導讀與評析/鄭臻貞
經典研討書目與作者
Reading, writing, and resistance: Adolescence and labor in a juniorhigh school(Robert B. Everhart)
製造失敗:一所都會學校的民族誌導讀與評析/楊巧玲
經典研討書目與作者
The urban school: A factory for failure(Ray C. Rist)
下一代:一個都市郊區的教育民族誌導讀與評析/張盈堃
經典研討書目與作者
The next generation: An ethnography of education in an urban neighborhood(John U. Ogbu)
階級的界線、運作與排除:家校關係如何維持社會階級的不平等導讀/楊巧玲;評析張盈堃
經典研討書目與作者
Making the difference: Schools, families and social division(R. W. Connell, Dean Ashenden, Sandra Kessler and Gary Dowsett)
家長幫到╱倒忙:解析社會階級、家長參與和學校教育之間的複雜糾葛導讀與評析/游美惠
經典研討書目與作者
Home advantage: Social class and parental ntervention in elementary education(Annette Lareau)
我抗拒,我驕傲:小夥子的文化創生與社會再製導讀與評析/林郡雯
經典研討書目與作者
Learning to labour: How working class kids get working class jobs(Paul Willis)
男生向右女生向左?脫工業化經濟體制下的青少年認同發展導讀與評析/王儷靜
經典研討書目與作者
Working class without work: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ade-industrializing economy(Lois Weis)
背離校園:黑人學生的輟學經驗導讀與評析/張如慧
經典研討書目與作者
Reconstructing ‘dropout’: A critical ethnography of the dynamics of black tudents’ disengagement from school(George J. Sefa Dei, Josephine Mazzuca, Elizabeth McIsaac, andJasmin Zine)
結語:厚描教育與政治的交織以追求社會正義楊巧玲
图书序言
主編序
本書源自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補助經典研讀班」一項計畫:教育中的批判民族誌經典研讀,計畫編號:MOST 104-2420-H-002-016-MY3-SB10515,執行期間自民國105年7月1日至民國106 年6月30日。為了符應民族誌的厚描本質,簡要說明申請研讀班的構想緣起、參與成員、實際運作,以期脈絡化與意義化從研讀班到成書的過程與結果。
壹、構想緣起
「教育中的批判民族誌經典研讀」之發想源自「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作為多年來在教育系所授課「質性研究」的教學者,基於教學相長的信念與自期,經常更換閱讀資料,希望一方面教,一方面也自我精進。但是因為被界定為「研究方法」課程之一,而且為期一學期、學分數為二,教學內容大抵只能涉及介紹質性研究基礎概念、探討研究設計與倫理的議題、說明質性研究常用的資料蒐集之方法並要求選課者田野練習。如此一來,自覺一直停留在「導論」的層次,難以深入,亟欲突破。
晚近採用謝國雄主編(2007)的《以身為度、如是我做:田野工作的教與學》一書作為指定閱讀資料之一,深受感動的同時也感觸良多。謝國雄是社會學領域的學者,親自從事田野研究,也開授為期一年的田野工作課程,上學期帶領學生從研讀社會學的經典著手,形構問題意識,提出研究設計,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彼此討論、互相對話,學生於下學期進入田野展開實做,當然仍是少不了回到學院內繼續激盪與思辨,該書就是師生的集體創作。令人感動的是,在當今的學術環境,仍有一群人願意採行耗時費神的研究方法,加以鑽研,而且把教與學的內容與方式集結成書,出版分享;引發感觸的是,既要實做又要閱讀經典著作,卻不會令學生卻步,而延伸一學年的課程與教學,比較可能讓學習者紮實學習,使教學者從中得到成長。
為何本書聚焦於批判民族誌?可以分成二個層次說明:1.我的價值傾向之反映:反對各種形式的不公平,相信研究應該用來揭露壓迫,並加以挑戰與改變;2.批判的認識論之核心:這些經典著作的研究者是否以及如何反思其研究與權力之關係,其價值傾向如何影響其研究的結果與詮釋。事實上,身為高等教育工作者,個人的價值傾向並不只反映在研究的範疇,也反映在所開設的課程;本書的構思除了與前述的「質性研究」那門課有關,也涉及我任教的另一門「批判教育學專題研究」課程,在此同樣需要自我揭露課程與教學的侷限。與前述的質性研究課程雷同,「批判教育學專題研究」這門課通常涵蓋對批判理論的介紹,包括其緣起與發展,以及在教育領域中的研究與實踐,但是也面臨與質性研究課程類似的困境,亦即流於抽象的巨型理論之探究,雖然也會提及相關的批判民族誌研究,但往往欠缺切實研讀經典的機會。批判民族誌至少有一部分是源自對巨型理論的不滿,企圖藉由對微觀的生活世界加以探究,獲得深度理解,進而揭示在學校與教室的社會建構中,權力與意識形態究竟如何運作,於是研讀教育中的批判民族誌經典可望既結合又改善所開授的兩門課,讓理論與方法得以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甚至可能創設新的課程,如「教育民族誌」、「批判的教育民族誌」。
貳、參與成員
基於上述構想緣起,期盼透過集結同好,從閱讀批判民族誌的教育經典中吸納養分,共同探究,在個人層次上,冀能提升覺察力、批判力與行動力,在集體層次上,冀能建立專業社群,豐富教學內容、擴大開課可能、拓展研究想像。基於經典研讀班計畫的規範,即聚會出席率需達 50% 以上,在招募成員時,難免納入地緣考量,共 11 位,身為召集人,先就近招募,於是以任教於南部地區學校為主,六位在高雄,屏東、台南、嘉義各一位。但為兼顧專長、興趣及區域多樣性,也邀請台北、台東各一位夥伴。
值得一提的是,成員背景同中有異、異中有同,雖然任教於教育相關系所的居多,但仍具歧異性,包括幼兒教育、特殊教育、性別教育、數位媒體與文教產業、師資培育中心,也有來自醫學大學的成員;雖然碩博學位多屬教育學門,次領域則涉及課程與教學、教育政策與行政、比較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教育社會學,而其中有一位就屬於社會學學門。相信這樣的多元與跨域有助於彼此對話、互相討論,或能更進一步開展合作模式。另一方面,成員大多曾經做過民族誌的研究,或其他類型的質性研究,在理論取向上,大多傾向批判典範,如女性主義、多元文化、批判理論、階級分析、文化研究等,這些傾向不僅表現在研究上,也是學術養成背景,或是開授科目。
比較遺憾的是,籌劃出版之際,一位成員退出,由我與該書的討論人張盈堃合力完成導讀與評析之撰寫,更為可惜的是,儘管已經一再延期,最後截稿時 3 位成員仍不及完成,深刻體認大學教師工作忙碌、負擔繁重,即使有心合作,侷限仍難避免,換言之,本書留下八本經典導讀及其評析。儘管如此,當初撰寫計畫之際所列四項「具體短程目標」之一,即為「編著一本批判的教育民族誌選集與評析,作為相關課程的閱讀參考資料」,如今總算實現,本書堪稱為質性研究、教育民族誌、批判教育學等相關研究所階段之課程,充實教學材料,同時期許邁向另一「具體短程目標」:開授教育民族誌相關課程,指導研究生,建立教育民族誌研究社群。
參、實際運作
在進入經典研讀之前,身為召集人,曾在第一次聚會先與成員分享撰寫本計畫期間閱讀的重要文獻資料,重新確認研讀班的目的、重要性和預期目標,主要包括四篇期刊或專書的文章:Anderson, G. L. (1989). Criticalethnography in education: origins, current status, and new directions、LeCompte, M. D. (2002). The transformation of ethnographic practices: pastand current challenges、Noblit, G. W. (2004). Reinscribing critique ineducational ethnography: critical and postcritical ethnography、Willis, P. &Trondman, M. (2002). Manifesto for Ethnography,同時簡要說明每次聚會所研讀的書目,並交代選書的考量與排序的邏輯,當然也藉機提升成員「士氣」,鼓舞大家都能儘量出席、全程參與。接著的聚會就進入經典研讀。
教育中的批判民族誌經典研讀班共選 11 本書,由成員各認領其一並擔任主講人,另外再各認領一本並擔任討論人,以期增加對話深度。而因當初就存在後續集結出版之構思,於是委請主講人摘要全書,討論人則予以回應或是加以評析,至於該民族誌研究對本土的教育研究與實務有何意義與啟發,由主講人與討論人互相激盪,同時保持開放,歡迎並鼓勵其他成員分享心得、提出見解,甚至可以與國內既有的相關研究互為對照,或形塑未來研究方向。
及至確認為文之際,由我提出章節架構,透過群組郵件確認,各章組織如下:一、全書導讀:分成四個部分,關於作者與本書、問題意識與研究目的、研究設計與實施方法、田野發現與立論主張;二、重點評析:分成二個部分,所採行的理論觀點、方法論與研究倫理;三、反思啟示:分成二個部分,教育研究方面、教育實務方面;最後則羅列「延伸閱讀」與「參考文獻」。儘管如此,各章全書導讀具差異性,雖然作者群對架構有所共識,但在「田野發現與立論主張」的節次詳細程度有別,有的作者想要凸顯民族誌的厚描特色,因此導讀詳盡,有的作者認為讀書終究仍是讀者所需下的功夫,因此並未提供細節,而有的則是著作本身的屬性,偏重理論,較輕描述。
就時間線來看,研讀班結束至今近三年,終於即將集結成書,誠屬不易,感謝作者群排除萬難共同完成本書,期間包容我的催稿與校閱。成書固然值得雀躍,但研讀過程的欣喜點滴在心;成員間更認識彼此,在每月一書的密集導讀、評析、對話之際,所激盪出的熱情、理解、靈感與反思都可望成為教學與研究的要素與內涵。未來或許可以進一步成立專業學習社群,互助合作,資源共享,包括教學、研究、出版,尤其是在研究方面,或許經由閱讀經典,構思專題研究計畫,也指導研究生進行批判的教育民族誌研究。若然,本土的教育民族誌、批判教育學知識生產指日可待。
图书试读
緒論:教育民族誌與批判教育學
根據臺灣期刊論文索引系統,若以「教育民族誌」為篇名、關鍵詞查詢,第一筆文獻發表於 1989 年(謝小芩,1989),題為〈教育民族誌:比較由不同學科所造成的異同〉,之後相隔十年有餘刊登一篇〈教育民族誌寫作〉(黃純敏,2000),後續則零星出現五筆,最新一筆發表於2006 年(黃玉娟,2006)。1若以「批判教育學」為關鍵詞查詢,合計 86筆,第一篇出現於 1995 年(宋文里,1995),最近一筆刊登於 2019 年(李鍑倫,2019)。可見在臺灣期刊論文中「教育民族誌」雖較早引起注意,但後續作品極為有限,而「批判教育學」相對較晚,著作卻是豐富許多。本書名為《教育中的批判民族誌》,意圖結合二者,藉由經典導讀、重點評析與在地對話,引發更多思考與行動。
壹、背景脈絡
本書深受謝國雄主編(2007a)的《以身為度、如是我做:田野工作的教與學》一書啟發。謝國雄(2 0 0 7 b )所稱的「田野工作」(fieldwork)意指在日常的脈絡中研究人類社會的某個面向,又可分為兩類:民族誌(ethnography)與參與觀察(participant observation),分別源自人類學以及社會學傳統,Preissle和Grant(2004)則指出後來其他學門的學者也持續發展,而且彼此影響,於是民族誌與田野觀察的區別就漸趨模糊。儘管如此,一般來說,古典形式的民族誌強調參與者的文化及世界觀,研究者的則被置於背景,其他形式的田野工作也可能採此立場,但多數不會讓參與者的觀點凌駕研究者的;參與觀察是一種研究的方法,需要某種程度的參與以記錄持續發展的事件之過程,而研究者正是透過參與在事件中進行觀察。
教育中的批判民族誌:經典導讀、重點評析與在地對話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pdf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教育中的批判民族誌:經典導讀、重點評析與在地對話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pdf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教育中的批判民族誌:經典導讀、重點評析與在地對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用户评价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教育中的批判民族誌:經典導讀、重點評析與在地對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