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壓迫者教育學:五十週年版

受壓迫者教育學:五十週年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保羅.弗雷勒
图书标签:
  • 教育学
  • 批判教育学
  • 解放神学
  • 社会正义
  • 压迫
  • 教育思想史
  • 弗雷雷
  • 巴西教育
  • 反殖民主义
  • 成人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受壓迫者教育學》符合『經典』的單一標準:其影響超越原出版的年代且比作者本身還要長壽。對於任何將教育與社會變遷連結在一起的教師而言,這是本必讀的書籍。弗雷勒在民眾教育領域持續是最重要的作家,並且無疑是批判教育學觀點的隱形創始者。」--史丹利.阿諾維茲(Stanley Aronowitz),美國紐約市立大學社會學與都市教育研究生中心特聘教授
 
  《受壓迫者教育學》首先於1968年以葡萄牙語出版,而後在1970年經英譯出版。保羅.弗雷勒此著作已幫助增能世界上無數人民,並因現今在世界各地都市中的貧困群體與弱勢族群中出現一種永久性的底層階級,而更具一種特別急迫的重要性。
 
  《受壓迫者教育學》的五十週年版本包括了由多納度.馬賽多(Donaldo Macedo)撰寫的導言,以及伊拉.索爾(Ira Shor)所寫的後記,還收錄當代學者的訪談紀錄,以激勵未來數年的新世代教育者、學生與一般讀者。
好的,这里是一份基于您提供的书名和要求撰写的,不涉及《受压迫者教育学:五十周年版》内容的详细图书简介: --- 书名: 《文明的黄昏:帝国遗产与现代性的迷思》 作者: 阿德里安·霍尔姆斯 (Adrian Holmes) 出版社: 远望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3年10月 --- 内容提要 《文明的黄昏:帝国遗产与现代性的迷思》是一部深刻剖析西方文明在二十世纪转型期的宏大历史叙事。本书聚焦于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中叶这段关键时期,探讨了欧洲帝国主义的鼎盛、崩溃及其对全球秩序产生的持久回响。作者阿德里安·霍尔姆斯以其扎实的史学功底和敏锐的社会洞察力,将宏观的历史结构分析与微观的个人体验叙事巧妙地结合起来,揭示了“进步”神话在两次世界大战阴影下的逐步瓦解,以及现代性如何在自我矛盾中走向危机。 本书的叙事主线围绕三个核心议题展开:帝国的心脏病、理性的迷失、以及身份的重塑。霍尔姆斯拒绝将这一时期视为简单的线性发展,而是将其描绘为一个充满张力的“过渡之境”,在这个境地中,旧有的等级秩序正在崩塌,而新的全球化范式尚未完全成型,留下了巨大的知识与伦理真空。 第一部分:帝国的心脏病——结构的脆弱性 本部分深入考察了欧洲列强在十九世纪末期所展现出的看似坚不可摧的权力结构。霍尔姆斯细致地描摹了维多利亚时代的自信与内在的腐朽。他并非仅仅满足于经济或军事层面的分析,而是将笔触延伸至帝国意识形态的“心理疆界”。作者通过对殖民地行政文献、外交电报以及上流社会私人信函的细致梳理,揭示了统治者群体内部日益滋长的焦虑感——一种对自身文化优越性信念的动摇。 一个核心论点是,帝国主义的过度扩张本身就播下了其衰落的种子。在非洲和亚洲的“瓜分”行动中,欧洲各国之间的竞争加剧,使得区域性的冲突被系统性地引入全球政治的轨道。霍尔姆斯将第一次世界大战视为这种内部紧张关系的总爆发,而非孤立的事件。他探讨了战争如何不仅摧毁了人力,更重要的是,摧毁了战前欧洲人对“历史必然性”和“理性秩序”的坚定信仰。战壕中的经历,对于一代知识分子和士兵而言,是一种对启蒙理想的彻底幻灭。 第二部分:理性的迷失——技术与异化的双刃剑 现代性的核心承诺在于理性和科学将带来普遍的解放和福祉。然而,霍尔姆斯指出,二十世纪的现实却以一种悖论性的方式呈现了这一承诺的失败。《文明的黄昏》的第二部分,集中批判了工业化和技术进步如何被导向了前所未有的毁灭性力量。 作者对现代主义艺术、哲学和科学思潮进行了批判性的重访。他分析了尼采、弗洛伊德以及早期法兰克福学派思想家如何试图诊断现代精神的病灶。例如,在对技术官僚体制的分析中,霍尔姆斯强调,当决策权越来越集中于非个人化的、追求效率的系统中时,个体的能动性和道德责任感便逐渐被稀释。 他特别关注了大众传媒的兴起如何改变了政治的运作方式。印刷术、广播以及电影,这些本应是知识传播的工具,却被迅速地转变为动员大众、制造共识和培养服从的工具。在法西斯主义和斯大林主义的崛起过程中,技术理性与政治野蛮的结合,构成了现代性最黑暗的脚注。这一部分强调,当工具理性(Instrumental Reason)凌驾于价值理性(Substantive Reason)之上时,社会便失去了判断“何为善”的能力。 第三部分:身份的重塑——流散、归属与新的边界 随着帝国的解体和意识形态的崩溃,个体和民族的身份认同面临着空前的重构压力。本书的最后部分将视角转向全球范围内的“后殖民”前夜以及战后新秩序的建立。 霍尔姆斯考察了流散文学(Diasporic Literature)和新兴的民族主义运动,认为这两者是理解身份危机的重要切入点。在旧的等级结构被打破后,许多知识分子发现自己处于“中间地带”(In-Betweenness),既无法完全回归传统,也无法完全融入被西方主导的现代世界。作者引用了多位来自非西方世界的思想家的论述,展示了他们如何尝试在吸收西方知识体系的同时,抵制其隐含的文化霸权。 此外,本书对战后美国主导的全球体系的早期形成也进行了审视。霍尔姆斯指出,尽管欧洲的衰落带来了权力真空,但新的文化和经济霸权以不同的面貌重新出现。他质疑了联合国等国际机构在多大程度上真正实现了普遍性的道德原则,以及冷战思维如何简单地以意识形态对立取代了旧有的帝国竞争模式,却未能解决结构性的不平等问题。 结语:黄昏中的微光 《文明的黄昏》并非一部纯粹的悲观主义著作。作者在全书的最后,试图在历史的废墟中寻找新的可能。他认为,对过去一百年危机的深刻理解,是构建一个更具韧性和包容性的未来社会的基础。真正的进步,不在于技术的迭代,而在于我们能否重新学会审视那些被现代性工具理性所遮蔽的、关于人性与公正的根本性问题。 本书是历史学家、社会理论家和关注当代全球议题的读者不可或缺的参阅读物。它以其宏大的视野、严谨的考证和对人类处境的深切关怀,为理解我们身处的“后现代”世界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石。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保羅.弗雷勒​(Paulo Freire, 1921-1997)
 
  巴西著名的成人教育學者及教育工作者,也是西方20世紀下半期以來最重要的教育學者之一。其著作對於第三世界影響極為巨大。近年來,弗雷勒的教育思想與理念隨者批判教育學(critical pedagogy)在西方的日漸盛行,而愈發受到重視。他的教育理論在西方則已然為左派教育理論家的最愛,引發不少激盪。而他最重要的代表作《受壓迫者教育學》(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更早已是拉丁美洲、非洲與亞洲等處最常被引用的教育經典之一。除了該書之外,弗雷勒的重要代表作品尚有《批判意識的教育》(Education for Critical Consciousness)、《希望教育學》(Pedagogy of Hope)等書。
 
譯者簡介
 
方永泉
 
  1965年生於高雄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博士。曾任國中教師、文化大學兼任講師、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助理教授及副教授。目前任教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譯者對於當代文化及教育之間關係有著強烈的興趣,曾發表多篇與教育哲學、教育美學及宗教教育有關的論文,並曾兩次獲得國科會研究獎勵(甲種)。主要著作為《教育影評集》(1997,與崔光宙教授合著)、《當代思潮與比較教育研究》(2002)等。
 
張珍瑋
 
  美國加州大學教育與資訊學系研究所博士,曾於國家教育研究院服務,目前任教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譯者在美國求學時的指導教授卡洛斯.阿爾貝托.托雷斯(Carlos Alberto Torres)與保羅.弗雷勒曾交流密切,並於弗雷勒過世後於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及其他國家成立許多保羅.弗雷勒中心(Paulo Freire Institute),積極推廣弗雷勒的哲學概念與實踐。譯者自2007年以來擔任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保羅.弗雷勒中心暑期課程的副主任,繼續延續保羅.弗雷勒在世界各地「再創弗雷勒」的理念。

图书目录

五十週年版導言/多納度.馬賽多(Donaldo Macedo)
三十週年版臺灣中文版序/伊拉.索爾(Ira Shor)
譯序:弗雷勒與《受壓迫者教育學》/方永泉
 
前言
 
第一章 
受壓迫者教育學辨正;壓迫者與受壓迫者間的矛盾,以及這種矛盾是如何克服的;壓迫與壓迫者;壓迫與受壓迫者;解放:不是一種恩賜,也不是自我的成就,而是一種共同相互的過程
 
第二章
做為壓迫工具的教育「囤積」概念─它的預設─一個批判;做為解放工具的教育「提問」概念─它的預設;「囤積」概念與師生矛盾;「提問」概念與師生矛盾的超越;教育:一個相互的過程,是以世界為其媒介;人即一種未完成的存有,他們覺察到本身的不完美,而試圖變得更為完整與人性化
 
第三章
對話學─教育的本質即自由的實踐;對話學與對話;對話與方案內容的尋索;人與世界的關係,「創生課題」,與教育方案的內容即自由之實踐;「創生課題」的探究及其方法論;藉由「創生課題」達到批判意識的甦醒;探究的不同階段
 
第四章
反對話學與對話學構成了文化行動理論中的對立理論:前者即壓迫的工具,後者即解放的工具;反對話行動理論及其特徵:征服、分而治之、操控與文化侵略;對話行動理論及其特徵:合作、聯合、組織與文化統合
 
「戰鬥還在繼續」:《受壓迫者教育學》的後記/伊拉.索爾(Ira Shor)
訪談當代學者
英文版初版序(1970)/理查.索爾(Richard Shaull)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7325860
  • 叢書系列:批判教育學
  • 規格:平裝 / 288頁 / 15 x 21 x 1.4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前言
 
  這篇介紹《受壓迫者教育學》的前言,源於我在這6年政治流亡過程中的觀察,透過這段時間的觀察,使我先前在巴西所進行的教育活動的意義更加豐富。
 
  在分析覺醒(conscientização)角色的訓練課程及解放教育的實際實驗中,我遭遇到了本書第一章中所提之「恐懼自由」的問題。一些參與訓練課程者常常注意到「覺醒的危險」,這顯露出他們對於自由的恐懼。他們說,批判意識,即是無法無天。其他人則再加上,批判意識會導致社會脫序。不過有些人也承認:為何要否認它?我過去是害怕自由,但我現在不再害怕!
 
  在這些討論中之一,人們所爭論的是:對於某一特定不公義情境的覺醒是否會使他們陷入「毀滅性的狂亂」或是導致「他們世界的全面崩潰」。在討論的過程中,有一位曾擔任過多年勞工的人說出:「或許我是此地唯一來自勞工階級的人。我不敢說我已完全瞭解你們剛才所說的,但我能告訴你們一件事─當我開始這個課程之時,我是天真的,而當我發現到自己是如何的天真時,我開始變得有些批判性。但這個發現並沒有使我成為狂熱分子,我也沒有感到任何的崩潰。」
 
  對於覺醒可能後者的疑慮,隱含著一個疑慮者隱而未顯的前提:對於那些身為不公義的犧牲者來說,最好就是不要發現他們自己是犧牲者。然而事實上,覺醒並不會導致人們「毀滅性的狂亂」。相反地,它會使人們以負責任之主體的身分進入歷史過程中,覺醒可以幫助人們尋求自我的肯定而避免盲從。
 
  批判意識的覺醒之所以會引致社會的不滿,原因即在於這些不滿其實正是構成壓迫性環境的一部分。
 
  對於恐懼自由的感受,其擁有者不一定會察覺到,但會使得他處處戒慎恐懼。這樣的個人在現實中總想尋求避難所來保證自己的安全,他或她寧可將自由視為危險的。如同黑格爾(G. Hegel)所說的:
 
  唯有藉著生命的冒險,才能獲得自由⋯⋯那些未將自己
生命做為賭注的人,也許仍然無疑地可以被認定為一個
人(a Person),但他並沒有獲得做為一個獨立自我意識
時所認定的真理。
 
  人們很少公開承認自己對於自由有所恐懼,不過常常在無意中將其偽裝起來─以一種自由的捍衛者身分出現。他們將其疑慮用一種鄭重其事的態度掩飾起來,因為這種外表比較適合自由的守護者。但他們卻將自由與維持現狀混為一談;乃至於當覺醒可能會對現狀造成一些威脅時,似乎就會對於自由有所妨礙。
 
  光只有思想或是研究,並不能創造出這本《受壓迫者教育學》;它植根於具體的情境,並且描述了勞工(農民或都市內的勞工)及中產階級人們的反應,這些都是我在教育工作中直接或間接觀察到的。由於不斷的觀察,使我能有機會修正或確認這本具導論性質作品中的論點。
 
  對於許多讀者來說,本書中的論點或許會帶來負面的反應。有些讀者可能會認為我關於人類解放的論點,純粹只是理想;有些人可能甚至會認為關於存有志業、愛、對話、希望、謙卑、憐憫等問題的討論,只是「瞎說」而已。其他人則可能不會(或是不希望)接受我對於那些維持壓迫者之壓迫狀態的批判。因此,這篇具實驗性質的著作其實是為基進主義者(radicals)而寫的。我很確定,包括基督教徒或是馬克思主義者,容或他們是部分或是完全地不同意我,他們仍都會讀到最後。但是對於那些獨斷的、封閉的與「非理性」的讀者來說,他們將會拒斥我在本書中所欲開啟的對話。
 
  源於狂熱心理的門戶之見者,總是自我設限;而受批判心靈所滋潤的基進化(radicalization)卻是充滿創造性的。那些劃地自限的門戶之見會造成神祕化與疏離化;而基進化則進行批判與解放。由於基進化會促進個人對於所選擇立場的投入程度,因而會使得他能更加努力去改變外在具體的現實。相反的,抱持門戶之見的看法者,由於神祕化及非理性的結果,他們會使得現實成為一種假的(也就是不可改變的)「現實」。
 
  無論在任何時候,門戶之見對於人類的解放來說,都是一種阻礙。不幸的是,右派分子並不能招引出它真正的對立面:追求基進的革命分子。某些革命分子在回應時,常常墜入門戶之見中,而變得比較反動。儘管如此,此等可能性也不應使基進主義者變成菁英階級溫馴的爪牙。在從事解放的過程中,面對著壓迫者的暴力,他不能一直保持被動的狀態。
 
  另一方面,基進主義者也不是一個主觀主義者。對他來說,主觀的層面僅只存在於與客觀層面有關的時候(具體的現實,正是他分析的客體或對象)。在一個辯證性的整體中,主觀性與客觀性共同參與,產生了與行動結合的知識。反之亦若是。
 
  對於抱持門戶之見者來說,由於受到非理性的蒙蔽,他並未察覺到現實的動態性─要不然他也會曲解它。即使他能夠辯證地去思考,也是以一種「馴服式的辯證」去思考。右派的門戶之見者(我早先曾稱之為天生的門戶之見者)企圖減緩歷史的進程,以「控制」時間從而去馴服人。而由左派轉向門戶之見的人,當其嘗試辯證地去解釋現實與歷史時,完全地走叉了路,因而墮入了命定論的立場中。
 
  右派的門戶之見者不同於左派的故步自封者之處在於:前者想要去馴服控制現在,如此可使得未來亦被再製為「馴服的現在」,而後者則是認為未來業已預定─是一種不可避免的命運。對於右派的門戶之見者來說,「今日」與過去緊緊連接,是既定的、不可改變的;對於左派的門戶之見者來說,「明日」事先即已命定,也是不可更動的。無論左派或右派的門戶之見都是反動的,因為它們的基礎是源於錯誤的歷史觀點,這使得他們所發展出來的行動形式會否定了自由的存在。一位想像著「馴服的」現在的人與另一位想像著命定的未來的人在一起,並不表示他們就會袖手旁觀(前者期待現在將會繼續下去,後者則等待那「已知的」的未來經過);相反地,由於他們將自己封閉於不能逃脫的「確定性循環」(circle of certainty)中,這些人「造就」了他們自己的真理。這種真理不是男人與女人經過奮鬥、遭遇危險時所建造的未來的真理;它也不是男人與女人並肩作戰、一起去學習如何建造未來的真理─它不是群眾接受的既有事物,而是人們所主動創造出來的事物。無論左派或右派的門戶之見都將歷史視為禁臠,其中並無任何群眾的參與─群眾是另一種反對他們的存有方式。
 
  右派的門戶之見者,是將自己封閉於「他的」真理中,其目的僅在履行他天生的角色;左派的門戶之見者,則是固執地否定他生來的角色。因為他們一直在「他的」真理周遭打轉,所以當其真理受到質疑時,他們會感到受威脅;他們認定那些不屬他們真理的一切事物都只是謊言。如同一位記者艾夫斯(Marcio Moreira Alves)所告訴我的:「他們患有一種不疑的疾病。」
 
  「確定性循環」會使得現實被囚禁起來,而致力於人類解放的基進主義者則並未成為封閉於「確定性循環」中的囚犯。相反地,當他愈基進的時候,他所進入的現實也就愈加完整,他會更清楚地認識現實,並且更能去改造它。他並不懼於迎向未知世界的挑戰,也不畏於聆聽、目睹這未知的世界。他並不害怕與人們相遇,也不恐懼與他們進行對話。他不會將自己視為歷史與群眾的領主,也不會將自己視為受壓迫者的救星;但在歷史中,他會與受壓迫者在一起進行戰鬥。
 
  在下面篇幅中提出的「受壓迫者的教育學」,所要勾勒的正是基進主義者的工作大綱,這在門戶之見者的手中是無法實現的。
 
  如果有些具足夠批判力的讀者能夠因著本書而改正自己原先的錯誤與誤解,加深對自己的肯定,並且指出我所未注意到的層面,筆者就心滿意足。雖然有些人可能會對我並沒有實際參與革命性文化行動的經驗,而對我的討論權利有所質疑,不過儘管我個人並無實際參與革命行動的經驗,但卻也不應因而否定我在此論題上進行反省的可能性。更進一步來說,以我做為一個運用對話式與提問式教育的教育工作者來說,我已經累積了相當多的資料,這些資料對我形成了挑戰,並使我大膽地在本書中做出一些主張。
 
  藉由本書,我至少希望下列的信念能一直持續下去:我對於群眾的信賴、對於所有人們的信念,以及對於創造新世界的信念。透過這個新世界可以使得人們在其中更容易去愛。
 
  在此我要表達我對於我的妻子艾爾莎(Elza)的感激之意,她是本書的「第一個讀者」,感謝她對於我的作品的理解與鼓勵。我也想要感謝一群朋友對於我的手稿所提供的意見,冒著可能會遺漏掉某些名字的危險,我必須提出考汀荷(João da Veiga Coutinho)、索爾(Richard Shaull)、蘭姆(Jim Lamb)、拉穆斯夫婦(Myra and Jovelino Ramos)、塔索(Paulo de Tarso)、阿方索(Almino Affonso)、山派歐(Plinio Sampaio)、艾納尼.菲歐利(Ernani Maria Fiori)、葛加多(Marcela Gajardo)、荷西.菲歐利(José Luis Fiori),與查卡利歐第(João Zacarioti)等人的名字,對他們表達我的感謝。不過本書所做主張的責任,當然仍屬於作者個人。
 
保羅.弗雷勒

用户评价

评分

閱讀這本著作的過程,簡直像是一場心靈的震撼教育。它不像傳統的教育學專書那樣充滿術語和理論框架,反而更像是一篇篇充滿生命力的田野觀察與深刻反省的總和。尤其在描述被邊緣化群體的經驗時,那種真摯的情感和堅定的批判性思維交織在一起,非常有感染力。我必須承認,有些段落讀來讓人心頭一緊,因為它直指那些我們習慣性地選擇忽略的社會不公義。書中對於「對話性」的強調,更是讓我開始重新思考人與人之間交流的本質——究竟是單向的灌輸,還是平等的、共同探求真理的過程?這種對話的渴望,不僅是學生的權利,更是人類尊嚴的體現。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它提供了多少現成的答案,而在於它成功地喚醒了讀者內在的批判意識,讓「質疑」成為一種習慣,而非偶爾為之的衝動。

评分

對於我這種在業界摸爬滾打了一段時間的專業人士來說,這部作品的實踐意義遠超過純粹的學術探討。它迫使我審視自己過去在指導後進或與合作夥伴互動時,是否無意中複製了那些曾經壓抑過我的模式。書中對於「意識化」(conscientization)的論述,並非高高在上的理論指導,而是非常具體地指向了如何將日常生活中的經驗轉化為深刻的社會認知。這種從具體到抽象,再從抽象回到具體的循環論證,讓人感到非常紮實。坦白說,這本書的格局很大,它不只關注課堂,更關乎整個社會的結構性健康。它提供了一套強大的分析工具,讓我們能夠穿透表面的和諧,看見底層的張力。對於任何想在自己的專業領域中扮演積極推動者角色的人,這本書絕對是不可多得的啟發之源。

评分

這本書的文字風格是如此獨特,它既有學者嚴謹的邏輯推演,又飽含著一種彷彿從街頭抗議現場帶回的原始力量。閱讀時,我常常感覺到作者的心跳,那種對正義的渴望是如此強烈,以至於文字本身都帶著一種灼熱的溫度。我特別欣賞它對語言權力的探討,很多時候,我們連「用什麼詞彙來描述我們的處境」都受到限制,這本身就是一種隱形的束縛。書中這種不斷打破語言牢籠的嘗試,極大地豐富了我的表達空間。它不是一本讓人讀完就能高枕無憂的輕鬆讀物,它更像是一份邀請函,邀請你進入一場艱難但必要的自我審視之旅。每次翻開,總有新的體悟,仿佛每一次閱讀都是一次小型的「去馴化」的過程,把那些被植入的預設觀念一點點地剝離。

评分

若要用一句話來總結這本經典對我的影響,那便是「它讓人變得更清醒也更警覺」。在台灣的社會脈絡下,我們經常在追求進步的口號下,不自覺地接受了一些看似進步卻實則帶有限制性的框架。這本書像是一面歷史的鏡子,讓我們得以審視過去幾十年來,我們社會在追求現代化過程中,犧牲了哪些重要的價值和聲音。它提醒我們,教育的終極目的從來都不是為了適應現狀,而是為了有能力去質疑和重塑現狀。書中對於「解放性教育」的嚮往,是如此的真誠而充滿希望,即使面對現實的重重阻力,那份對人類潛能的堅定信念依然閃閃發光。這不是一本讓人感到舒適的書,但絕對是一本讓人成長的必讀之作,特別是在這個資訊爆炸卻深度思考逐漸稀缺的時代。

评分

這本書就像是黑暗隧道裡的一盞燈,照亮了許多我們習以為常卻從未深思的結構性問題。讀完之後,會讓人忍不住回頭檢視自己過去在學校、在職場,甚至在家庭裡扮演的角色。它不只是在談教育,更是在討論權力關係如何形塑我們的思想和行為模式。作者的筆觸非常犀利,不帶說教感,而是用一種近乎解剖學的方式,把社會體系中那些「正常」的壓迫機制一一攤開來。我特別欣賞它沒有提供一個簡單的「解方」,而是鼓勵讀者自己去尋找,去反思。這讓我意識到,真正的解放不是被給予,而是主動的建構。書中提出的許多概念,例如「銀行式教育」,聽起來有點沉重,但一旦理解了其背後的邏輯,就會發現它精準地描繪了當代社會中知識傳遞的異化現象。對於長期在體制內感到困惑的人來說,這本書或許能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去理解自身的處境,進而激發改變的動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