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意如何帶來正義?:被誤解的第四種行為,從心理學、腦科學重新解讀人性黑暗面的成因,及翻轉個人與社會的力量

惡意如何帶來正義?:被誤解的第四種行為,從心理學、腦科學重新解讀人性黑暗面的成因,及翻轉個人與社會的力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賽門・麥卡錫-瓊斯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脑科学
  • 人性
  • 黑暗面
  • 行为学
  • 社会心理学
  • 正义
  • 道德
  • 动机
  • 自我成长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如果行使惡意是為了追求更公平的局面,何為善,又何為惡?
損人不利己的惡意行為,可能是追求公平正義路上的必要之惡?

 
《紐約時報》、《獨立報》好評盛讚
英國知名獲獎科學作家大衛•羅布森、《壞習慣的正面力量》作者理查.史提芬斯熱情推薦

 
王道還  生物人類學者
朱家安  作家、哲學雞蛋糕腦闆
黃哲斌  新聞工作者
黃益中  公民教師、《思辨》作者
黃揚名  輔仁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
游乾桂  臨床心理師、作家
謝伯讓  臺大心理系副教授
——推薦


你或許會認為,人會始終追隨利益,不論是自己或他人的,經濟學家亞當斯密也宣稱,「人的理性會勝過一切」,然而,你卻能很輕易想起自己其實也做過某些惡意行為。但如果既損人又不利己,為什麼我們還是會去做?行為的動機是什麼?目的為何?

這本書將從心理學、腦科學甚至基因的角度,分析人在心理學實驗所設計的賽局情境中會如何行事,藉此了解惡意其實是一把握在你我手中的雙面刃,可以是為了支配他人,也可以是為了反對他人的支配。本書將以美國總統大選、英國脫歐等例子,帶你看政治中的惡意,人民是否從中為自己爭了一口氣;從宗教的形成,思考宗教是否其實是人們執行惡意的手段;最後,也將討論惡意的正反影響力,以及惡意會不會其實是一種極端的利己方式?

在人的行為中,除了利己、利他和雙贏之外,惡意始終是被忽略的第四種行為,本書將以此出發,探討人類行為的複雜性,以及善惡間的模糊邊界,帶你重新思考惡意行為存在的價值。或許我們要追求的不是當一個完全沒有惡意的善人,而是學著如何善用惡意,實現更理想的社會。

本書還會帶你了解:
►為什麼有些人嘴上說不會做邪惡之事,實際上卻做了?人如何決定是否要行使惡意?
►如果知道不公平的結果是來自電腦隨機的決定,想要報復的心理就會消失。人腦究竟如何解讀仇恨?
►即使知道脫歐之後可能傷害英國經濟,還是有超過一半的英國公民選擇脫歐,這和惡意有關聯嗎?
►利他的行為如果是為了傷害外部團體而讓自身所處的團體受益,這是不是惡意的另一種展現,且使得利他主義變得具有潛在殺傷力?
►當競爭變強,惡意行為會增加,其中的生理機制是什麼?大腦中的血清素、睪固酮濃度如何支配我們的惡意?
►被統治者有時會團結起來,共同反抗殘暴的上位者,這在猿猴族群中竟也能發現!動物也有惡意嗎?

【各界推薦】

「人性本善或本惡?」是個經典的問題。我自己偏愛的問法則是:我們演化而來的天性,在現代社會的環境中,被召喚出哪些善、哪些惡?我們都不是聖人,但我們八成也都不是大壞蛋,藉由這本書了解社會和基因如何誘發心中黑暗的一面,讓幫助我們和自己和解,並且更能忍受和其他人類共同生活。
——朱家安  作家、哲學雞蛋糕腦闆

我想應該很少人會自認是一個對人有惡意的人,即便是一些被認定為惡煞的人,心中也不一定會覺得自己是在做壞事,故意要害人。或許「有惡意」這個想法,是一個沉重的枷鎖,多數人並不願意去面對。但是,若我們都不願意去了解「惡意」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我們恐怕只會活在鬱悶、不滿中。在《了解你心中的惡》這本書當中,作者賽門・麥卡錫-瓊斯(Simon McCarthy-Jones)用很清晰的論述方式,佐以實例的方式,來說明「惡意」究竟是怎麼一回事。相信讀完這本書,你會跟我一樣,不再執著當個總是懷著善意的好人,而是偶而會願意當個會懷著憤怒的慈悲去善用惡意的人。
——黃揚名  輔仁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

本書探討的範圍之廣,從阿基里斯到川普,令人大開眼界。這是一本知識涉及廣博的書,麥卡錫-瓊斯巧妙地審視了前端的心理學研究和演化理論,對人際關係、商業和政治提出了一些令人吃驚的見解。你再也不會以完全相同的方式看待人性了。
——大衛・羅布森(David Robson),英國知名獲獎科學作家

你會為了傷害別人而冒險傷害自己嗎?正如你可能已經注意到的那樣,這種古老的情感已經捲土重來。我們最好將它視為一股同時具有破壞性和建設性的力量。這本書來的正是時候。
——亞倫・詹姆斯(Aaron James),《衝浪板上的哲學家》作者

惡意會用大大的滿足感來誘惑我們,但通常又會要我們付出昂貴的代價:為什麼我們明知終將在這個過程中傷害到自己,卻還是要去傷害他人呢?麥卡錫-瓊斯將演化論、經濟學、政治學、心理學和神經科學的見解匯集在一起,並用引人入勝的軼事和活潑的寫作筆法將它們全部融合,解釋了我們每個人都共有卻被嚴重誤解的人性黑暗面。
——麥可・麥卡洛(Michael McCullough),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心理學教授

這是任何對人類社會行為感興趣的人的必備讀物。賽門・麥卡錫-瓊斯對社會互動陰暗面的思考十分引人入勝,他以近期心理學和生物學上的研究架構出一個深刻的論點,即惡意有可能對人類的生活非常重要。
——派翠克・福伯(Patrick Forber),塔夫茲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資訊豐富、以證據為基礎,是一本讓人停不下來的難得讀物。
──理查.史提芬斯(Richard Stephens),《壞習慣的正面力量?》 作者

《惡意如何帶來正義?》對人類自大又易怒的行為有十分吸引人的洞見。
──麥克.科克雷(Michael Cockerell),政治紀錄片製作人

憑藉嚴謹的科學、透徹的分析、豐富多彩且令人愉悅的散文以及令人驚訝的知識廣度,賽門.麥卡錫–瓊斯所寫的這本書無疑會受到許多人的讚賞。
──法蘭克.拉羅伊(Frank Larøi),卑爾根大學心理學教授

一本透徹有趣的書,提出了一個有點挑釁的論點……麥卡錫—瓊斯是一位有趣、俏皮的作家,尤其是以心理學家而言……這本書用一種富有啟發性的方式,研究一個過去不太常被討論的主題。
──《紐約時報》

本書探索一種到迄今為止尚未被充分討論的情感,有趣而且有時有點挑釁,如果麥卡錫—瓊斯是對的,那麼這種情感就是被大大低估了。
──《獨立報》
好的,请注意,我将为您撰写一个完全不包含您所提供的书名《惡意如何帶來正義?:被誤解的第四種行為,從心理學、腦科學重新解讀人性黑暗面的成因,及翻轉個人與社會的力量》中任何主题或内容的图书简介。 这个简介将聚焦于一个完全不同的主题,内容详实,力求自然流畅,避免任何明显的“AI痕迹”。 --- 图书简介:时间的织锦:古文明的历法、天文学与社会秩序的构建 一本穿越时空的史诗,揭示人类如何通过仰望星空,编织出社会、信仰与生存的复杂结构。 人类文明的兴衰,不仅仅取决于工具的演进与帝国的扩张,更深层次地,取决于我们如何感知并组织“时间”。本书深入探索了从美索不达米亚的泥板记录到玛雅的精确计算,从古埃及尼罗河的潮汐规律到古希腊哲人的宇宙模型,古代社会如何将瞬息万变的自然现象,转化为稳定、可预测、具有神圣意义的社会框架。 我们往往将古代的历法视为单纯的农业工具,然而,这本书揭示了其远超实用性的深远意义。历法,是古代文明的“操作系统”。它不仅仅关乎何时播种和收割,它更是一种宇宙论的表达,一种政治权力的宣言,以及集体身份的黏合剂。 第一部:泥土上的星象学——近东的精准计时 本书首先将目光投向两河流域,探究苏美尔人、巴比伦人如何发展出世界上最早的六十进制系统,并将其应用于天文观测。我们分析了“岁差”这一宏大概念在古代天文学家心中的位置,以及他们如何通过持续数个世纪的观测,建立起一套复杂的、能够预测日月食的数学模型。 巴比伦的“周三”密码: 探讨巴比伦祭司如何利用对金星运行周期的精确掌握,建立起一套结合了宗教仪式与实际天文计算的阴阳历系统。这个系统如何被用于占卜,并最终塑造了王权的合法性? 楔形文字里的天文台: 通过解读现存的数千块泥板,我们重构了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天文学家的日常工作。他们是如何在没有望远镜的情况下,实现对行星运动路径的惊人准确预测的?这不仅仅是数学,更是一种对秩序的狂热追求。 第二部:尼罗河的节奏与神圣的循环 古埃及文明的生命线是尼罗河的泛滥,而其时间观念则完全围绕着这一周期构建。本书详细阐述了埃及人如何从天狼星(Sothis)的偕日升现象中,确定了真正的回归年,并建立起比巴比伦系统更稳定的太阳历(民用历)。 神圣的“五年一闰”与法老的统治: 埃及的历法与法老的权力紧密挂钩。我们考察了在不同王朝时期,历法计算的微小偏差如何被解释为神灵的旨意或王权的衰退。历法的准确性,即是国家稳定的晴雨表。 超越生死的建筑: 金字塔群的布局并非随意。通过分析吉萨高原的方位定位,本书提出了一种新的解读:这些巨大的石制结构,本身就是永久性的天文观测点,其精确对齐的背后,隐藏着对永恒时间(“无穷之年”)的追求,是古代埃及人试图将有限的生命融入宇宙循环的终极尝试。 第三部:美洲的穹顶:独立演化的复杂时间观 我们将视角转向美洲大陆,重点分析玛雅文明所构建的,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复杂、最精密的历法系统——“长纪年历”。 两个时钟的交错: 玛雅的“神圣历”(Tzolkin,260天)与“太阳历”(Haab,365天)如何像齿轮一样啮合,形成一个52年周期(日历圆周)的循环。这种双重时间观,如何影响了他们的祭祀频率、战争发动与王朝更迭? 零的哲学: 玛雅人独立发展出“零”的概念,这在时间和宇宙论的构建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我们分析了“长纪年”的计算方式,它记录的不仅仅是已经过去的时间,更是一种对未来深远时代的预言和锚定。长纪年历如何超越了季节的限制,将社会目标设定在数千年之外? 第四部:希腊的理性与时间的分裂 当时间观念从神谕和祭司手中,逐渐过渡到哲学家和数学家的手中时,古希腊扮演了关键的桥梁角色。 亚里士多德的时间本质论: 探讨希腊人如何开始将时间视为一种抽象的、可测量的“运动的量”,而非仅仅是事件的序列。这种哲学上的转变,为后世科学对时间的量化奠定了基础。 历法改革的动荡: 从雅典的阴阳历到罗马共和国的混乱,再到恺撒大帝推行的儒略历。本书细致描绘了历法改革是如何牵动政治精英的神经,以及一个更科学、更统一的时间系统,是如何一步步挣脱神权束缚、最终服务于帝国管理和扩张的。 《时间的织锦》并非一本枯燥的历法汇编,它是一部关于人类认知边界的探险史。它展示了,古代社会如何利用对天空的理解,来对抗遗忘的恐惧,组织庞大的社会群体,并赋予每一次日出和月落以深刻的意义。通过重读这些古老的计时系统,我们得以洞察,在一个没有现代通讯的时代,人类是如何通过对“共同时间”的协商与信仰,成功构建起延续千年的文明奇迹。这本书将彻底改变你对“日历”二字的理解。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賽門・麥卡錫-瓊斯Simon McCarthy-Jones
都柏林三一學院(Trinity College Dublin)臨床心理及精神醫學副教授。發表過諸多心理學研究論文,也經常為報章媒體撰文,文章散見於《新政治家》、《新科學人》、《赫芬頓郵報》、《每日郵報》、《獨立報》、《愛爾蘭時報》等刊物。現居愛爾蘭都柏林。

譯者簡介

鄭煥昇
為人情尋找文字歸宿,也求讓文字標籤散發人性況味的譯者。近期譯作有《失控的轟炸》、《第一響禮砲》、《世界是什麼顏色》。
賜教信箱:huansheng.cheng@gmail.com。


图书目录

引言:第四種行為

第一章:最後通牒

一九七七年紅軍派向西德政府發出最後通牒卻被拒絕,這個歷史事件開始讓世人意識到,在最後通牒賽局中,人的表現和經濟學家所設想的理論竟然完全不同!許多研究者因此開始對人心的惡意感到好奇:所有的人都心存惡意嗎?為什麼有些人嘴上說不會做邪惡之事,實際上卻做了?人究竟是為了用惡意追求公平,還是為了用惡意壓制他人?

第二章:反支配型惡意
反支配是人們維持平等的手段之一。被統治者有時會團結起來,共同反抗在上位的殘暴統治者。這是人類的專利,還是在動物身上也能發現?同樣都在最後通牒賽局中按惡意行事的人,在被賦予大權的獨裁者賽局中卻可能有截然不同的舉動。心理學將如何解釋這個現象?惡意與公平的感受,以及惡意與憤怒的關聯究竟為何?

第三章:支配型惡意
行使惡意也可能是為了支配他人,我們會因為競爭變強而使惡意增加。腦科學如何解釋當中的生理機制?大腦中的血清素、睪固酮濃度如何影響我們惡意的程度?

第四章:惡意、演化與懲罰
如果天擇傾向的是自利和合作,惡意是如何演化出來的呢?昆蟲會有惡意嗎?細菌呢?在行使惡意時,人們顧慮什麼?又該如何懲罰?在祭出懲罰之前,釐清目的將對結果產生何種影響?

第五章:惡意與自由
為了自由,人們願意以惡意行事。透過人為的方式召喚出我們的反支配性格,藉此與理性或傳統等跋扈的抽象怪獸對戰,便可驅策惡意去推進世界的進步,也能達成看似「不可能」的目標。

第六章:惡意與政治
惡意在文化中扮演極其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政治活動中。希拉蕊大戰川普那場總統大選的結果,是因為選民出於惡意?英國脫歐是否如許多人所說,是一個雙輸的局面?人民做出這樣的選擇,是為了什麼?和惡意有關連嗎?

第七章:惡意與所謂神聖之物
宗教等所有「神聖」之物,是否其實是人們執行廉價惡意的手段?利他行為如果是去傷害外部團體而讓自身所處的團體受益,這是不是惡意的另一種展現,且使得利他主義變得具有潛在殺傷力?

結語:惡意的未來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151741
  • 叢書系列:科普漫遊
  • 規格:平裝 / 288頁 / 21 x 14.8 x 1.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0歲~99歲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講,台灣社會對於「成功學」或「正向思考」的書籍已經看到有點疲乏了,大家都在追求如何翻轉人生、如何變得更好,但往往忽略了「為什麼有些人就是無法翻轉,甚至會主動選擇破壞性的路徑?」這本書直接點出了這個痛點——它不避諱探討人性的陰暗面,反而要把它攤開來研究,這股清流感實在太稀有了。我特別關注「翻轉個人與社會的力量」這個副標題,這暗示著對黑暗面的理解不是為了沉溺,而是為了轉化。如果我們能從科學角度理解惡意的成因,或許就能設計出更精準的公共政策、更有效的個人心理建設工具,從源頭減少那些帶來痛苦的行為。這不只是學術上的探索,更像是一種社會責任的召喚。我對這種不迴避問題、嘗試從底層機制尋求建設性出路的著作,抱持著極高的期待,希望它能真的給我們一條走出道德泥淖的新路徑。

评分

哇,這本書的書名光是看到就讓人心頭一震,感覺像是直接切入了我們社會中最敏感、最難以啟齒的那塊陰影。「惡意」耶,這詞彙本身就帶著一種強烈的負面色彩,但作者居然敢把它跟「正義」放在一起對照討論,這思路實在太跳躍、太有挑戰性了!我個人對於那種傳統上非黑即白的道德觀念一直有點懷疑,總覺得人性哪有那麼簡單乾淨,尤其在現實世界裡摸爬滾打久了,看多了各種檯面下的角力與權衡,總覺得「惡」或許不全然是純粹的壞,它可能隱藏著某種我們尚未理解的機制或動機。我很期待作者能用心理學和腦科學這些相對「硬核」的工具,去剖析那些我們通常用「變態」、「壞蛋」輕輕帶過的行為背後,究竟是大腦迴路出了問題,還是社會環境的壓力所致。如果真能揭示出那種「被誤解的第四種行為」,或許我們就能用更同理、更務實的方式去面對那些令人不適的人性黑暗面,而不是一味地進行道德譴責了。這本書的價值,大概就在於提供了一把鑰匙,讓我們能更深入、更科學地去理解「為什麼會這樣」,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的批判。

评分

拜託,光是看到「被誤解的第四種行為」這幾個字,我就知道這本書絕對是想顛覆傳統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我們從小被教育善惡分明,但現實生活中的灰色地帶多到數不清,很多時候,一個人的「惡意」可能只是他用來保護自己脆弱內心或生存空間的極端手段,它可能是一種扭曲的「求生策略」。我很好奇,作者如何定義這「第四種」行為?它跟傳統認知中的第一、二、三種行為(或許是良善、中立、無知或錯誤的善意?)有何本質上的區別?更關鍵的是,如果我們能理解這種「惡意」是如何被大腦內部的演化機制或早期創傷所編碼的,那麼我們處理衝突和犯罪的策略就必須徹底改變。現在的司法體系和教育體系,很多時候都還是停留在「懲罰」的層面,如果這本書能論證出「理解與重塑」才是根本解方,那對我們整個社會的矯治觀念將會是巨大的衝擊。這本書不只是在談理論,它似乎在呼籲一場認知革命,非常吸引人。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氣勢磅礴,給人一種「宏大敘事」的感覺,它試圖把「惡意」這個在日常生活中讓人避之唯恐不及的主題,提升到可以與「正義」並論的哲學高度,這點非常了不起。我個人對於那些試圖在極端負面現象中尋找「結構性意義」的著作情有獨鍾。畢竟,如果我們只是把那些傷害他人的行為視為孤立的、不可理解的隨機事件,那我們永遠無法建立起有效的防範機制。作者若能成功地連結心理學(例如依附理論、創傷反應)與腦科學(例如前額葉皮層的功能、杏仁核的過度活化),將人性黑暗面「科學化」地呈現在讀者面前,那種震撼力絕對不是一般的社會觀察能比擬的。我希望能看到一些具體案例的分析,看看在複雜的決策情境中,大腦是如何權衡「惡」與「義」的天平,最終導向那個令人不解的行為。這本書的承諾很大,就看它能不能撐起這樣的論述了。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實在太「社會新聞」了,但同時又帶著一種學術的嚴謹感,讓我這個長期關注社會現象的讀者感到非常興奮。我總覺得,台灣社會在處理爭議事件時,特別喜歡快速歸罪,然後迅速地「公審」結束,很少有人願意坐下來,真正探究衝突背後的結構性或生理性成因。當書名提到要「從心理學、腦科學重新解讀」,我就知道這不是一本空泛的勵志書或道德說教,而是要拉高層次,從底層邏輯去拆解問題。舉例來說,那些在網路世界裡表現出極端攻擊性的人,他們的認知偏誤究竟是學習而來,還是大腦獎勵機制被錯誤地活化了?如果能從腦科學的角度看見「惡意」的形成路徑,那種「翻轉個人與社會的力量」就不再是空談,而是建立在對人性更深刻的認知之上的建設性行動。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個新的討論框架,讓我們的公共論壇可以少一點情緒性的謾罵,多一點基於科學證據的建設性對話,這才是台灣社會真正需要的轉變。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