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總是自以為是:政治與宗教如何將我們四分五裂(長銷經典紀念版)(二版)

好人總是自以為是:政治與宗教如何將我們四分五裂(長銷經典紀念版)(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強納森.海德特
图书标签:
  • 政治
  • 宗教
  • 社会批判
  • 心理学
  • 行为科学
  • 群体极化
  • 认知偏差
  • 文化冲突
  • 长销书
  • 经典作品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美國社會心理學大師海德特
改革道德倫理觀經典著作
 
心智一分為二,如同騎在大象上的騎象人,騎象人的工作就是服侍大象。
正義之心如同舌頭,有六種味覺受體。
人類是百分之九十的黑猩猩加上百分之十的蜜蜂。
道德凝聚人心,卻也令人目盲。
 
  為什麼(自己以外的)每個人都好像是偽君子?
  人人在談到心中視為神聖的目標時,都盲目得無法視物。
 
  ▲人類的道德、正義感從何而來?
  ▲道德的多樣化為何這麼容易就讓一群好人分裂成幾群互有敵意、又不想相互瞭解的群體?
  ▲自由派和保守派心理特點與道德觀有何不同?為何右翼政治人物具有先天優勢,能烹調出選民喜愛的菜餚?
  ▲身處由政治與宗教所引起的兩極化世界,我們可否運用心理學技巧去掉自己眼中的「正義」之刺?
 
  人類的本質不僅是講道德,同時也愛說教、愛批評、愛論斷,著迷於正義,最後必然會變得自以為是——我是對的,你是錯的——造成二元對立的分裂局面。政治與宗教就是兩大角力場,人們相互打鬥,彷彿世界的命運有賴我們這方贏得每一場戰役。
 
  社會心理學家強納森.海德特運用了二十五年來在道德心理學領域的開創研究,證明道德判斷並非源於理性,而是源於直覺。我們的心智一分為二,理性的騎象人就是要服侍情緒的大象,騎象人為大象直覺噁心或神聖的事物編造出各種論據理由,從而做出道德判斷。什麼才是合乎正義?以牙還牙、以眼還眼?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道德的基本原則如同舌頭有六種味覺受體:關懷、公平、忠誠、權威、聖潔與自由,組成世上林林總總的「道德母體」。道德母體相近的人走在一起,形成團體,我們先天既是自私的黑猩猩,但同時也是「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蜜蜂,為保蜂巢擊退入侵者,犧牲小我也在所不惜。蜜蜂般的天性促成了利他主義、英雄主義,也帶來了戰爭、種族屠殺⋯⋯
 
  道德凝聚人心,卻也令人目盲得看不清事實。本書以神經科學、遺傳學、社會心理學、演化模型等最新研究結果,闡釋人類難以和睦相處的原因,進而幫助我們瞭解自身的侷限與潛力,放下道德主義標準,運用心理學技巧,分析人世間這場遊戲。我們都該心知,自己不過是個自以為是的偽君子。
 
  【本書獲以下學會、媒體評選為年度好書】
  《衛報》(心理學類暢銷書)
  《展望》雜誌(Prospect Magazine)
  《子午線》雜誌(Meridian Magazine)
  《商業策略》雜誌(Strategy + Business)(最佳商業類書籍)
  《至善》雜誌(Greater Good Magazine)
  英國心理學會(The British Psychological Society)
  索卡洛廣場書獎(Zócalo Book Prize)
  人格與社會心理學學會(The Society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媒體書籍大獎
 
好評推薦
 
  【媒體讚譽】
 
  「此一曠世巨作大幅增進人類對人性的瞭解……海德特尋求的不僅是勝利,更是智慧,因此《好人總是自以為是》才會如此值得一讀。」——《紐約時報書評》
 
  「內容很有意思,見解十分深刻……可以想像他擺出的主要姿態猶如一位雄辯無礙、口若懸河、目光敏銳的愛國人士,他站在美國政治領域相互交戰的派系之間,力勸大家努力理解彼此觀點,別再妖魔化彼此、大肆抨擊對方、爭個你死我活……據我判斷,海德特真正的貢獻在於邀請大家坐下來好好談談。」——《華盛頓時報》
 
  「《好人總是自以為是》如此引人注目,原因就在於它順暢地融合了淵博的學識和有趣的消遣,而且作者顯然樂於挑戰慣有思維⋯⋯其核心論點如下:我們的道德觀多半與生俱來,能凝聚我們的向心力,卻也使我們目盲,無視於形態不同的道德觀。這論點不但簡單,也立論良好。——《衛報》
 
  「精妙的散文……海德特寫出精彩佳作,猶如一道新穎又有創意的明光,照進了道德心理學領域,呈現的中心思想更能引發廣泛討論。」——《科學》雜誌
好的,为您撰写一本不同于《好人總是自以為是:政治與宗教如何將我們四分五裂(長銷經典紀念版)(二版)》的图书简介。 --- 书名: 《镜中迷宫:个体认同的重构与后真相时代的伦理抉择》 作者: 阿尔伯特·文森特(Albert Vincent) 出版社: 黎明文化 页数: 580页 ISBN: 978-986-99210-5-8 --- 内容简介: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洪流不断冲刷着我们既有认知的时代。社交媒体的算法如同看不见的织布机,将我们层层包裹在由点赞和转发构建的舒适茧房之中。我们渴望真实,却又不断在虚拟的镜像中寻找自我投射,最终发现,镜子里的“我”越来越模糊,而“我们”之间的鸿沟却日益加深。《镜中迷宫》正是对这一当代困境的深刻剖析与冷静审视。 本书并非一本探讨宏大政治或宗教意识形态冲突的传统论著。相反,它将目光聚焦于宏大叙事崩塌后,个体认同是如何在碎片化的信息生态中被重塑、扭曲乃至异化的。作者阿尔伯特·文森特,一位深耕于现象学与媒介哲学的学者,以其敏锐的洞察力,揭示了技术进步如何悖论性地加剧了我们的孤独感和群体间的隔阂。 第一部分:认同的炼金术——从内在构建到外在投射 在传统的社会结构中,个体认同的构建是相对稳定的,依赖于地域、职业和既定的文化框架。然而,互联网的兴起彻底打破了这种固定性。文森特首先探讨了“个人品牌”的兴起如何将生活本身变成一场持续的表演。我们不再“是”什么,而是在不断地“展示”自己是什么。这种持续的自我编辑(Self-editing)过程,使得真实的自我经验与被呈现的数字形象之间产生了难以弥合的张力。 他引入了“数字回音室效应”这一概念,阐释了算法如何通过精确捕捉我们的偏好,为我们量身定制了一个看似完美、实则狭隘的认知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异议的声音被过滤,确认偏误被无限放大。这并非如一些评论家所言的“思想控制”,而是一种更为隐蔽的“认知舒适化”陷阱——我们越来越难以忍受任何可能挑战我们既有世界观的观点,因为每一次挑战都意味着需要付出重建自我认知的巨大心力。 第二部分:后真相时代的“感觉正确”与伦理漂移 后真相(Post-truth)并非仅仅指谎言的泛滥,更是一种价值体系的转移:情感的说服力压倒了事实的逻辑性。文森特深入剖析了情绪在信息传播中的驱动力。他指出,在高度情绪化的公共讨论中,那些能够最快引发群体共鸣(无论是愤怒、恐惧还是狂喜)的叙事,往往能获得最高的传播效率,而这些叙事往往缺乏事实基础。 本书的中间部分尤为引人深思。它探讨了在“感觉正确”优于“事实准确”的文化氛围下,个体伦理责任的消解。当人们将自己的道德立场完全外包给特定的网络社群或标签时,原有的反思能力便开始萎缩。文森特追溯了启蒙运动以来理性思辨的衰落轨迹,并指出,现代人面对复杂社会议题时,倾向于选择最能简化问题、提供即时道德优越感的简易答案,而非进行耗时费力的批判性思考。这种伦理漂移,导致了公共讨论的极化,使得任何寻求中间地带的努力都显得软弱无力。 第三部分:重建“共在”的可能——从屏幕到广场的回归 如果说前两部分描绘了我们如何被困于数字迷宫,那么第三部分则提出了走出困境的微光。文森特坚信,技术本身并非原罪,关键在于我们如何重新定义人与人之间真实连接的价值。 他强调,真正的对话并非信息的交换,而是一种“面对面的在场感”(Felt Presence)。这种在场感,要求双方愿意暂时搁置自己预设的身份标签和既得的立场,进入一种脆弱的、相互倾听的状态。作者援引了现象学家梅洛-庞蒂的观点,论证了身体经验在构建真实理解中的核心地位。只有当我们愿意走出算法提供的舒适区,重新体验物理世界中的互动复杂性——那些无法被轻易点赞或评论的细微表情、语调和肢体语言——我们才有可能修复被数字鸿沟撕裂的社会肌理。 《镜中迷宫》并非提供一个乌托邦式的解决方案,而是提供了一套思维工具,帮助读者辨识自身认知中的陷阱,并在信息泛滥的时代,重新校准自己的内在指南针。它邀请我们进行一场艰难的自我审视:我们究竟在追逐一个真实的世界,还是仅仅在不断擦拭一块映照着我们渴望与恐惧的模糊镜子? 本书适合所有对当代社会心理学、媒介哲学、公共伦理以及个人成长有深度思考需求的读者。它是一次对现代人精神困境的坦诚告白,也是对未来如何维系真实人际关系和批判性思维的严肃呼吁。 --- 作者简介: 阿尔伯特·文森特(Albert Vincent),当代跨学科思想家,曾任职于柏林人文科学研究所和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访问学者。他的研究横跨现象学、认知科学与社会网络理论。著有《无声的共谋者:注意力经济下的主体性消亡》等作品,以其文笔的冷静、分析的犀利著称。目前居住于瑞士日内瓦,专注于“非同步交流对群体决策影响”的研究。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強納森.海德特(Jonathan Haidt)
 
  美國知名社會心理學家、紐約大學史登商學院倫理領導學教授。一九九二年獲賓州大學社會心理學博士學位,於維吉尼亞大學任教多年。著有社會心理學長銷經典《象與騎象人》及近期暢銷書《為什麼我們製造出玻璃心世代?》,並參與共同編輯《心盛:正向心理學與幸福生活》(Flourishing: Positive Psychology and the Life Well-lived)。
 
譯者簡介
 
姚怡平
 
  臺灣苗栗縣人,政大英語系畢業,蒙特瑞國際研究院筆譯碩士。自由譯者,主要從事書籍翻譯與軟體在地化,譯作多本。若說書籍翻譯有如剷雪,軟體在地化就有如拔蘿蔔。有時剷雪有時拔蘿蔔,兩種勞動方式替換著做,日子比較有意思。

图书目录

【第一部】直覺先來,策略推理後到
* 中心隱喻:心智一分為二,如同騎在大象上的騎象人,騎象人的工作就是服侍大象。
 
1 道德從何而來?
理性即為且應當只能為熱情的奴隸,除服侍聽命於熱情外,無法妄求他職。
 
2 直覺的狗和牠理性的尾巴
如果你想要改變對方的想法,就必須跟對方的大象談一談,引出新的直覺,而非新的論據。
 
3 大象是主人
人類祖先要生存下去,真相和名聲哪一個比較重要?
 
4 請投我一票(原因在此)
假使老鼠能按下按鈕,讓自己的獎勵中樞受到電子刺激,老鼠就會一直按到牠倒下餓死為止,好比極端的黨派意識可以讓人上癮。
 
【第二部】道德不光是傷害和公平而已
* 中心隱喻:正義之心如同舌頭有六種味覺受體
 
5 在怪異的道德觀之外
吞下紅色藥丸,就能脫離母體讓幻覺消失;吞下藍色藥丸,意識就會回到那個相當愉快的幻覺裡。
 
6 正義之心的味蕾
道德猶如甜與苦、熱與冷之別,均來自每種感官或器官的特定感覺。因此,道德感應劃分為感性的味覺。
 
7 政治的道德基本原則
在左派的眼裡,公平往往意味著平等,但是在右派的眼裡,公平是指比例。
 
8 保守派的優勢
人類用武器和閒話來武裝自己,培養出結盟的能力,誰的行為要是威脅到群體其餘的人或單純使人不快,就會遭到羞辱、放逐或殺害。
 
【第三部】人類是百分之九十的黑猩猩加上百分之十的蜜蜂
* 中心隱喻:道德凝聚人心卻也令人目盲
 
9  為何我們的團體感這麼強?
當團體裡的每個人開始共享意向促成道德母體的誕生,就好比是人類演化史上「跨越盧比孔河」的重大事件。
 
10 蜂巢開關
我成為一顆透明的眼球;我微不足道;我看盡一切;普遍的存有在我的全身上下流動不已;我是上帝的一部分、一顆粒子。
 
11 宗教是團隊運動
不理性的信仰有時竟能幫助群體更理性地運作。神聖可凝聚人心,然後讓人在霸道的習俗面前目盲不視。
 
12 為何不能化歧見為助力?
如果你真的想要讓腦袋開放,先讓心開放吧。
 
結語
致謝
參考書目
圖片鳴謝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063101
  • 叢書系列:FOR2
  • 規格:平裝 / 488頁 / 14.8 x 20 x 2.4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再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次拿到的是修訂後的二版,光是看到「長銷經典紀念版」這幾個字,就知道這本書的生命力有多頑強。它跨越了不同的政治週期和文化變遷,其核心洞察力依然適用。最讓我讚賞的是,作者在處理複雜議題時所展現出的那份難能可貴的「平衡感」。他並不是要消滅信仰或政治參與,而是要我們更誠實地面對這些力量的雙面刃特性。書中有一段關於「道德潔癖」如何成為政治工具的論述,簡直是神來之筆。它解釋了為什麼在某些社會運動中,對異議者零容忍的現象會如此普遍,因為一旦將議題簡化為「善與惡」的絕對對立,任何妥協都會被視為對「道德立場」的背叛。這種「為善之名」的壓迫,往往比赤裸裸的權力鬥爭更難以對抗。這本書就像一面冷靜的鏡子,映照出我們在追求崇高目標時,可能不經意間落入的陷阱。對於所有關心公共事務,卻又厭倦了無效爭吵的人來說,這絕對是一劑清醒劑。

评分

老實說,一開始翻開這本書,我有點被它的學術深度嚇到,裡頭引用的典故和理論名詞,讓我有好幾次需要停下來查閱背景資料。不過,一旦進入狀況,那種抽絲剝繭的快感就讓人欲罷不能。這本書的厲害之處,在於它成功地將宏大的政治哲學思辨,拉回到非常個人化的心理層面來討論。作者對於人類認知偏差的描述,簡直是神還原,你讀到某些段落,會忍不住拍案叫絕,心想:「對啊,我身邊那些堅持己見的朋友,不就是這樣運作的嗎?」它讓我們意識到,很多時候我們堅守的信念,可能並不是基於無懈可擊的邏輯,而是為了滿足某種深層的歸屬感和自我價值感。書中對於「道德優越感」如何被政治化和宗教化,進而成為排他性力量的分析,尤其讓我印象深刻。這種「自以為是」並非全然的貶義,而是指涉一種人類演化出來的、需要堅信自己立場正確才能在群體中立足的心理機制。這本書的行文雖然紮實,但並不枯燥,因為它不斷用現實世界中令人咋舌的案例來佐證論點,讓人深思我們引以為傲的理性,在集體狂熱面前,其實是多麼不堪一擊。

评分

這本書拿到手的時候,我第一個感覺是封面設計好有份量感,雖然書名聽起來有點衝,但內行人就知道,這本其實是常年在學術圈和公共討論裡被引用的重量級作品。我記得第一次聽說這本書,是在大學通識課上,教授提到它對現代社會分歧現象的剖析非常深刻。它不像坊間那些一味迎合大眾情緒的書,而是紮紮實實地從歷史脈絡和心理學基礎去探討,為什麼人們會如此堅定地相信自己的「真理」,並且將持有不同觀點的人視為敵人。作者的論證過程非常嚴謹,他沒有預設立場去抨擊哪一方,而是用一種近乎冷靜的解剖刀,把政治信念和宗教信仰這兩股強大的驅動力,如何相互作用、互相強化,最終導致社會結構性裂痕的過程,描繪得淋漓盡致。讀完之後,會讓人忍不住回頭審視自己日常生活中那些不經意的偏見,感覺視野一下子被拉開了,不再只局限於眼前的小圈圈。對於想深入理解當前全球兩極化趨勢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絕對是必讀的入門磚,它提供了理解衝突背後的「結構性力量」的框架,而不是只停留在表面的人物對罵。

评分

從一個在地讀者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跨文化普世性是它能夠持續熱銷的關鍵。雖然書中的案例多半取自西方社會的歷史與當代政治光譜,但它所揭示的人類群體心理機制,在我們台灣社會的各種意識形態辯論中,同樣能找到深刻的對應。特別是當我們在討論身份認同、歷史詮釋權,以及對外部世界的觀感時,那種「我們才是唯一對的、有良知的」的潛在心態,正是本書著墨的核心。它讓我更理解,為什麼有些討論會陷入無限的鬼打牆,因為雙方根本不在同一個「理解世界的框架」內運作。這本書沒有試圖告訴讀者應該支持哪一邊,而是教你如何辨識那些試圖將你「鎖定」在某一方的語言結構。它鼓勵的是一種「元認知」,也就是對自己思考過程的再思考。如果你厭倦了被部落式的簡單口號牽著鼻子走,想學習如何優雅而堅定地保有獨立思考的能力,那麼這本厚重的經典,絕對是書架上不可或缺的指南。它提供的不是答案,而是更深刻的問題意識。

评分

這本經典重出版的紀念版,裝幀設計非常精美,看得出出版社下了不少心思,讓這本有些年頭的嚴肅著作,重新煥發了光彩。我個人覺得,對於剛接觸這類主題的年輕讀者來說,這本書或許需要一點耐心,但絕對值得投入時間。它不像那些標榜「快速改變你思維」的成功學書籍,它不會給你廉價的答案或簡單的解決方案。相反地,它會丟給你一個非常燙手的核心問題:當不同群體都堅信自己代表正義時,社會該如何共存?書中對於「邊界劃設」的討論,特別貼合我們當前在網路世界和現實生活中面臨的困境。你看,社群媒體的演算法不斷將我們推向同溫層,強化了內群體的認同感,同時也加劇了對外群體的敵意,這本書精準地捕捉到了這種時代病徵。它提供了一個批判性的工具箱,讓你能夠拆解那些看似無懈可擊的意識形態話語,去探究話語背後,是誰在利用人們需要「成為好人」的渴望來達成政治目的。讀完後,我發現自己對新聞報導中的煽動性語言,警惕性提高了不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