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殯葬教育十年回顧與展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暨尉遲淦教授榮退桃李紀念文集

台灣殯葬教育十年回顧與展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暨尉遲淦教授榮退桃李紀念文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夫子
图书标签:
  • 台灣殯葬
  • 殯葬教育
  • 尉遲淦
  • 學術研討會
  • 論文集
  • 榮退紀念
  • 桃李
  • 殯葬文化
  • 台灣研究
  • 生命禮儀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台灣殯葬教育發展,因有前瞻者與先行者開疆闢地,投入心力於殯葬教育與殯葬專業服務等相關領域,才得以促成現今殯葬國家證照制度、禮儀師制度,確立了殯葬的專業性。本論文集集結了殯葬教育界的先驅者、學者與專家們,共同針對台灣十年以來殯葬教育發展進行回顧與未來展望。環繞「殯葬教育」主軸,學者專家們分別針對四大主題進行探討與研究﹕一、殯葬教育歷史沿革回顧﹔二、殯葬教育變革與創新﹔三、殯葬專業管理與禮儀師制度﹔四、殯葬教育課程活動的研究與規劃等層面。透過各位專家學者的經驗分享、專題研究,重新詮釋、再建構,抑或提出前瞻性的引導,相信除了提供國家禮儀師們一個自我提升與精進方向指引,也能讓一般大眾讀者們對台灣殯葬或殯葬教育有較為全面與宏觀的認識。
台灣殯葬教育十年回顧與展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暨尉遲淦教授榮退桃李紀念文集 本書簡介 本書匯集了「台灣殯葬教育十年回顧與展望學術研討會」的精華論文,旨在梳理過去十年來台灣殯葬教育體系在學術研究、實務發展與人才培育方面的成就與挑戰。同時,本書亦作為紀念尉遲淦教授榮退的專題文集,收錄了多位學術界與實務界後輩對尉遲教授的敬意與感念,並探討其對台灣殯葬事業所留下的深遠影響。 研討會背景與主旨 近十年來,隨著社會結構的變遷、人口結構的老化以及民眾對生命關懷意識的提升,台灣殯葬產業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轉型與專業化過程。傳統的儀式、觀念與服務模式,在現代化的衝擊下,亟需透過系統性的學術研究與教育體系來引導與規範。本次研討會正是在此背景下召開,核心宗旨聚焦於「回顧」與「展望」兩大主軸: 一、十年回顧:梳理學術發展脈絡 本書第一部分聚焦於過去十年台灣殯葬教育領域的具體成果。內容涵蓋了: 1. 課程設計與師資培育的演進: 分析高等教育機構(如大學、技術學院)在殯葬相關科系設立、課程模組設計、跨領域整合(如社會學、哲學、醫學、心理學)的發展歷程。重點探討如何將傳統民俗、宗教禮儀,與現代生命倫理、法規實務有效結合。 2. 研究主題的深化與廣化: 檢視近十年來國內外相關學術期刊、碩博士論文中,殯葬研究的熱點轉移。從早期的儀式功能探討,轉向更深入的生命教育、臨終關懷、悲傷輔導、殯葬設施的空間規劃與環境倫理等議題。 3. 產學合作的實踐案例: 記錄學術界與殯葬業者、政府主管機關在推動實務認證、標準化流程、科技應用(如數位追思、環保葬法規研究)方面的合作成果與面臨的挑戰。 二、展望未來:擘劃永續發展藍圖 本書的第二部分著重於對下一個十年台灣殯葬教育與產業發展趨勢的預測與建議。此部分內容充滿前瞻性思維,主要探討以下關鍵議題: 1. 倫理與法規的與時俱進: 探討在人工智慧、基因科技等新興生命議題衝擊下,殯葬倫理應如何重新界定,以及相關法規(如《殯葬管理條例》)在推動環保葬、自然葬、分散式安葬等新模式時,需要進行的調整與完善。 2. 專業人才的跨界整合: 探討未來殯葬專業人士應具備的多元能力,例如數據分析能力、國際文化理解力、心理諮商技巧等,以應對日益複雜的喪家需求。 3. 社會價值與公共衛生: 探討殯葬服務如何更有效地融入公共衛生體系,尤其在重大公共衛生事件(如疫情爆發)期間,如何確保喪葬儀式的尊嚴與安全。同時,探討如何透過教育,提升社會對殯葬服務業的理解與尊重。 尉遲淦教授榮退紀念專篇 本書的另一重要組成部分,是向在台灣殯葬教育領域耕耘數十載、功績卓著的尉遲淦教授致敬。此專篇收錄了多位受教於尉遲教授門下的學者、業界人士所撰寫的回憶錄與學術評論: 1. 學術思想傳承: 深入剖析尉遲教授在特定學術領域(如禮儀人類學、華人喪葬習俗比較研究)的開創性貢獻,及其對後學在研究方法論上的指導與啟發。 2. 師生情誼與桃李芬芳: 透過具體事例,展現尉遲教授在教學中對學生品德、專業素養的嚴格要求與深切關懷。這些記述不僅是個人回憶,更是見證台灣殯葬專業化發展歷程的縮影。 3. 對產業轉型的貢獻: 評述尉遲教授如何身體力行,推動台灣殯葬服務從傳統的「作法事」轉向現代的「生命服務」的理念轉型,以及其在政策諮詢與行業標準化制定中的關鍵角色。 本書特色 本書內容豐富、觀點多元,兼具嚴謹的學術思辨與溫暖的人文關懷。它不僅是檢視過去十年台灣殯葬教育成績的權威參考資料,更是引導未來學術研究方向與產業創新發展的重要藍圖。對於殯葬管理科系師生、從業人員、政策制定者以及關心生命議題的社會大眾而言,本書提供了深入理解台灣殯葬文化變遷與專業提升的寶貴視角。 預期讀者 高等院校殯葬、生命關懷、人類學、社會學相關科系的師生。 政府主管機關(民政、衛生部門)的政策研究人員。 殯葬服務業的經營管理者與第一線專業人員。 關注生命倫理、宗教儀式與社會變遷的學術研究者。

著者信息

編者簡介
 
王慧芬
 
  東海大學中文所碩士、博士候選人
  仁德醫護管理專科學校生命關懷事業科講師
  仁德醫護管理專科學校客家研究中心主任
  客家委員會客語薪傳師
  勞動部喪禮服務乙丙級技術士技能檢定術科測試監評人員
 
作者簡介
 
王夫子
 
  中國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殯儀學院榮譽院長
 
王琛發
 
  馬來西亞東西方生死文化研究所所長
 
王士峰
 
  南華大學管理學院前院長、大同技術學院前校長
 
鈕則誠
 
  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教授
 
黃有志
 
  高雄師範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兼主任秘書
 
尉遲淦
 
  仁德醫護管理專科學校生命關懷事業科副教授
 
馮月忠
 
  馮月忠建築師事務所負責人、北京清華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班
 
譚維信
 
  前新竹市殯葬管理所所長
 
邱達能
 
  仁德醫專生命關懷事業科主任、副教授
 
李慧仁
 
  南華大學生死學系(所)助理教授
 
林龍溢
 
  馬偕醫專生命關懷事業科主任、助理教授
 
陳旭昌
 
  仁德醫專生命關懷事業科兼任講師
 
英俊宏
 
  仁德醫專生命關懷事業科專任講師
 
李明田
 
  中華禮儀協會理事長
 
曹聖宏
 
  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研究所博士生
 
張譽熏
 
  美和科技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涂進財
 
  仁德醫專生命關懷事業科兼任講師
 
黃勇融
 
  中華民國遺體美容修復協會理事長
 
詹鎵齊
 
  玄奘大學宗教與文化學系碩士班
 
徐廷華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博士生
 
阮氏秋霜(釋慧如)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博士班
 
蔣意雄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班

图书目录

序 i

1.現代殯葬教育與現代殯葬行業─王夫子關於早期殯葬辦學的回顧/王夫子 1
一、殯葬辦學時的行業背景 2
二、從事現代殯葬教育的經過 4
三、創辦現代殯葬教育之社會意義 8
四、結語 10

2.民族殯葬的本體傳承、教育意義與話語權力─兼談南洋華人殯葬維續傳統的實踐經驗/王琛發 11
一、華人殯葬:傳統實踐建構起本體認知 12
二、南洋華人:本土演變延續了文化傳承 16
三、維護傳統:禮儀教化保證著話語主權 19

3.殯葬產業經營管理研究方法論:近二十年回溯性研究/王士峰 25
一、前言 26
二、殯葬產業價值鏈架構的建立(2001年) 27
三、殯葬產業經營管理關鍵成功因素法(2008年) 30
四、殯葬產業策略矩陣(2012年) 35
五、殯葬產業管理發展架構(2016年) 39
六、殯葬經營管理個案研究法(2017年) 41

4.殯葬教育面面觀/鈕則誠 49
一、親見知識 50
二、高等教育 50
三、入行資格 51
四、專業訓練 52
五、生命智慧 53

5.「殯葬管理與生命教育研究」課程之相關教材研發與出版概述/黃有志 7
一、前言 56
二、《如何向今生說再見:預約人生的落幕》 57
三、《如何向人生邀幸福:擁抱幸福人生的方法》 58
四、《如何向婚姻尋美滿:婚姻中的「柴米哲學」》 60
五、《綠野仙終:生命教育與環保自然葬》 62
六、《生命慶典嘉年華:生命教育與傳統節日》 64
七、《寵愛一生:生命教育與寵物關懷》 67
八、《活出環境好風水:生命教育與環境關懷》 69
九、《生命教育輔助教材:美麗的告別與再見了小桃》 71
十、《生命的暗夜與曙光》(生命教育的教學用DVD) 72
十一、結語 73

6.我和殯葬教育的偶然與必然/尉遲淦 75
一、前言 76
二、偶然的機運 77
三、機運的發展 80
四、堅持之下的必然 85
五、結語 88

7.台灣地區殯葬設施建築空間設計/馮月忠 93
一、前言 94
二、台灣地區喪葬活動空間 94
三、國內外殯葬設施建築空間 99
四、台灣地區現行殯葬設施問題及建議 116
五、結語 123

8.從殯葬行政管理角度規劃殯葬教育學科/譚維信 125
一、殯葬教育概述 126
二、殯葬教育學科設計分析 126
三、殯葬教育的歷程 127
四、殯葬教育實施的對象 128
五、殯葬行政管理學科教育 129
六、殯葬政策與法規學科 130
七、殯葬設施學科 131
八、殯葬服務業評鑑學科 140
九、結語 145

9.殯葬教育科系生關經營十年路/邱達能 147
一、前言 148
二、從籌備到設立 151
三、從設立到初步發展 152
四、從初步發展到領導品牌地位的奠定 156
五、結語 159

10.殯葬專業教育中的生死觀課程/李慧仁 161
一、前言 162
二、孔子的殯葬生死觀與影響 163
三、台灣殯葬專業教育的發展與困境 167
四、尉遲淦的殯葬生死觀與影響 170
五、殯葬生死觀授課方法建議 174
六、結語 179

11.殯葬教育理論與創新課程規劃─死亡體驗虛擬教學設計/林龍溢 183
一、前言 184
二、不同模式的死亡體驗 188
三、死亡體驗虛擬教學設計 195
四、預期成效與結語 200

12.生命關懷些許事/陳旭昌 203
一、長路 204
二、改革的年代 208
三、變動 212
四、殯葬怎麼了? 216
五、驚異奇航 220
六、五花八門的業務 224
七、從人與環境的關係開始 227
八、轉換視角 230
九、另一種人生選擇 233
十、人間彩虹 237

13.從業界的人員培訓看殯葬教育/英俊宏 239
一、業界的殯葬教育 240
二、業界統整之禮儀服務動作規範 244
三、禮儀師的養成 253
四、學校的生命關懷事業教育 256
五、結語 258

14.殯葬教育心思維/李明田 263
一、前言 264
二、殯葬產業與教育 264
三、殯葬教育四要素 265
四、結語 268

15.公司治理下的禮儀師專業認同─以某公司為例/曹聖宏 269
一、前言 270
二、公司治理的發展與禮儀師專業認同的共識 271
三、研究方法 275
四、個案公司禮儀師專業認同的展演 276
五、結語 282

16.略論道教拔度儀式中「道士戲」的儒家思想/張譽熏 287
一、前言 288
二、道士戲故事情節 290
三、道士戲中的儒家孝道、三綱五常觀 296
四、結語 305

17.從蔡元培〈美育實施的方法〉談現代殯葬改革/涂進財 309
一、前言 310
二、儒家尊禮崇孝喪葬思想 311
三、墨家節葬短喪思想 313
四、秦漢厚葬之風 314
五、蔡元培〈美育實施的方法〉對當代喪葬之啟發與實踐 317
六、結語 320

18.遺體處理人性關懷之探討/黃勇融 323
一、前言 324
二、遺體處理範疇與定義 324
三、人性關懷與遺體照顧 327
四、遺體處理人性關懷探討 328
五、結論 332

19.台灣禮儀師文化與定位/詹鎵齊 335
一、前言 336
二、文獻回顧 338
三、生命倫理與文化 340
四、禮儀師的定位 346
五、結語 349

20.解脫生死─以慧遠的「形盡神不滅論」及其淨土思想與修持為核心/徐廷華 355
一、前言 356
二、形盡神不滅論對淨宗念佛的意義 356
三、慧遠淨土信仰的基礎在其深信因果報應及神不滅論 364
四、慧遠與善導之淨土思想 365
五、結語 370

21.星雲大師與一行禪師佛教教育思想之探究/阮氏秋霜(釋慧如) 373
一、前言 374
二、當代佛教教育思想之淵源與需要 374
三、星雲大師佛教教育思想的理念與實踐 379
四、一行禪師的佛教教育思想之理念與實踐 388
五、大師與禪師佛教教育思想之分析 398
六、結語 410

22.試論孟子生死觀對苗栗縣原住民生命之啟發/蔣意雄 415
一、前言 416
二、孟子生死觀 417
三、苗栗縣原住民對生死之態度與現況 420
四、解決方式 434
五、結語 438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2983461
  • 叢書系列:生命關懷事業叢書
  • 規格:平裝 / 464頁 / 17 x 23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台灣殯葬教育發展,因有前瞻者與先行者開疆闢地,投入心力於殯葬教育與殯葬專業服務等相關領域,促成了現今的殯葬國家證照制度與禮儀師制度,確立了殯葬服務的專業性。殯葬教育滿十年的2020年,仁德醫專生命關懷事業科特別邀請了殯葬教育界的先驅者、學者與專家們,共同針對台灣十年以來殯葬教育發展進行了回顧與未來展望。環繞「殯葬教育」的主軸,分成四大單元主題:一、殯葬教育歷史沿革回顧;二、殯葬教育變革與創新;三、殯葬專業管理與禮儀師制度;四、殯葬教育課程活動的研究與規劃等層面來探究。
 
  第一大主題是殯葬教育歷史沿革,先驅者與學者分別就殯葬教育的發起與沿革進行經驗的分享,黑暗中摸索前行的艱辛與挑戰,新職涯道路的探索追尋,除了台灣經驗,還有馬來西亞與中國殯葬教育的回顧,論文中積累了許多的人生智慧積累與寶貴經驗傳承,非常值得一看。第二主題是殯葬教育的變革與創新,研究者從不同學門與專業領域來探究殯葬,有生命教育觀點,有建築學觀點對殯葬設施進行新詮釋與新構築,還有美學角度來探究殯葬教育文化的本質,以及遺體修復與處理和悲傷撫慰效益探究。第三主題是殯葬專業管理與禮儀師制度,學者分別從殯葬的產業經營管理、行政管理、公司管理、專業人才培訓管理、禮儀師管理等方面深入探究殯葬產業中各個面向的管理議題,是非常實務面的專業知識與運用。第四主題是殯葬教育課程活動的研究與規劃,有殯葬生死觀、死亡體驗活動創新課程規劃、儒家與佛家生死觀與宗教關懷、悲傷輔導等議題進行分析與研究。研究者重新詮釋與賦予中華殯葬文化新時代意義;對死亡體驗課程提出新方向,給予最傳統的殯葬禮儀服務現代意義。
 
  各篇論文從不同的領域與視角切入,提供了殯葬教育與學術界新的啟發與思考,更融入新時代變革與創新元素,賦予殯葬新詮釋與新建構。藉此跨領域與開放場域的討論,激發更多的火花與關注,也期望經由各位專家學者的經驗分享、專題研究,重新詮釋、再建構,抑或提出前瞻性的引導,能夠提供現在或未來的國家禮儀師們自我提升與精進方向指引,也讓一般大眾讀者們能夠對台灣殯葬或殯葬教育有較為全面與宏觀的認識。
 
王慧芬 謹識

用户评价

评分

談到「尉遲淦教授榮退」這個點,這就讓整本書的意義超越了一般的學術回顧。教授在學術圈的地位,往往能代表著一個領域的風骨和堅持。榮退文集,通常意味著門生故舊們將自己十年來的研究成果彙編,向師長致敬的同時,也等於是在檢視老師所奠定的學術基礎上,發展出了哪些創新的枝枒。這本書要是真有心,就應該呈現出那種「薪火相傳」的厚重感。我猜想,裡頭的章節分佈,或許會以教授不同研究時期的學術關懷為主軸,然後由不同世代的學者從不同角度進行補充與辯證。這種傳承的儀式感,在強調個人主義的今日學術界,顯得尤為難得。它不只是一本論文集,更像是一部微型的學術史,記錄著一個重要學者的學術譜系是如何在台灣這片土地上扎根、生長,並結出豐碩果實的歷程。

评分

這本論文集光聽名字就覺得份量十足,台灣殯葬教育這塊領域,隨著社會變遷,議題的深度與廣度都在不斷拓展。我個人一直很關注這方面,尤其是在傳統禮儀與現代生命關懷之間,如何找到一個平衡點,這需要長期的學術耕耘和實務經驗的積累。想像一下,這十年來,從政策法規的修訂到第一線從業人員的培訓,中間必然產生了無數值得探討的案例與理論衝突。這部文集,想必收錄了許多當時在學術圈引起廣泛討論的關鍵報告,也許還有一些挑戰現狀、提出顛覆性觀點的嘗試。對於想深入了解台灣如何面對「死亡議題」的集體焦慮與轉型的讀者來說,這無疑是一部極為珍貴的參考資料。它不僅記錄了過去十年的學術脈絡,更像是為下一個階段的發展投下了基礎性的石塊。我期待看到,在那些看似嚴肅的學術框架下,如何折射出台灣社會對於生命終點的細膩情感與文化韌性。

评分

展望未來,這本書的「展望」部分尤其引人注目。當我們回顧了過去十年在教育上的努力後,下一步棋該怎麼走?在AI和科技逐漸滲透到各行各業的時代,我很好奇,殯葬儀式是否也會迎來數位轉型?例如虛擬追思、大數據分析如何輔助生命禮儀規劃等。如果這部文集能提出前瞻性的思考,對照現有教育體制的不足,那麼它對政策制定者和學術機構的啟發性就非常大。總結來說,這本集子不單是學術成果的展示,更像是一個時代的縮影,濃縮了台灣社會在面對生命最後一程時,如何試圖用知識、專業和人文關懷來構建一個更圓滿、更具尊嚴的終點。它牽動的,是每一個身為台灣人的共同情感底色。

评分

老實說,這類學術研討會的論文集,內容往往非常紮實,但閱讀門檻也會相對高一些。不過,正因為其學術性,才能確保內容的嚴謹與觀點的獨到。我預期這本集子中,一定會收錄一些對於「臨終關懷」實務操作的深入案例分析。畢竟,教育的最終目的還是要落實到服務的品質上。台灣的生命禮儀師制度,經過這十年的磨合,想必累積了大量一手資料。我衷心希望,這些論文能夠大膽觸及一些敏感的議題,例如不同族群(原住民、客家或其他移民族群)的喪葬文化差異如何被納入標準化的教育模組中?或者,面對現代人對「環保葬」的日益青睞,傳統的殯葬觀念該如何順應潮流而不失文化本真?如果能看到這種細膩的文化張力與實務困境的對話,這本書的閱讀價值將會非常高,它就不是空談理論,而是真正在處理台灣社會的「痛點」。

评分

殯葬業在台灣社會的觀感,長久以來就帶有一種複雜的色彩,既是不可或缺的民俗服務,又常被貼上「邊緣」的標籤。因此,探討「教育」的重要性,是推動產業現代化與專業化的關鍵。這部回顧與展望的文集,其價值就在於,它將「殯葬」從傳統的技藝層面,提升到了「生命教育」和「社會關懷」的高度進行系統性論述。我特別想知道,在這十年中,面對少子化、高齡化以及新興宗教觀念的衝擊下,現有的教育體系是如何調整其核心素養的?是不是有更多跨領域的合作,例如結合心理學、社會學甚至藝術治療等元素?如果這本書能清晰地描繪出,教育如何介入並重塑國人對於死亡的態度,那麼它對提升社會整體的心理健康層面,也會有潛移默化的貢獻。這不只是給業內人看的,更是給所有關心社會文化變遷的讀者的一份深刻啟示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