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學校

未來學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永新
图书标签:
  • 教育
  • 未来教育
  • 学校
  • 教育创新
  • 教学
  • 学习
  • 教育科技
  • 人工智能
  • 教育发展
  • 未来趋势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没有牆的學校,學習作為中心的範式轉移
  鐵打的學校,流水的學生--突破時空限制的「泛在學習」將取代學校。
  可以配合香港和內地各大考試時間和教育新政推出時間進行推廣。


  我們今天覺得天經地義的學校生活,因為互聯網,因為資訊技術的發展,會在潤物無聲的改變中,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針對當下諸多教育痛點,朱永新對未來教育趨勢做出了預判:未來,傳統的學校不再是唯一的學習場所,取而代之的是「學習中心」。同時,他系統整理了關於未來學習中心的八個問題。學習中心,長什麼模樣?誰來學?誰來教?學什麼?怎麼學?怎麼評估學得好不好?父母應該做什麼?需要政府幹什麼?

  作者認為,教育變革,雖然不像社會革命那樣,有强烈的人為干預的色彩,但是我們可以主動迎接、主動介入通往未來的教育趨勢,這個趨勢就可能會向着我們期待的方向發展。
 
尘封的航线:失落的星图与深海回响 类型: 硬科幻/太空歌剧/历史悬疑 作者: (此处留空,由读者自行想象一位隐匿的叙事者) 篇幅: 约 80 万字 --- 核心设定与世界观: 《尘封的航线:失落的星图与深海回响》 是一部宏大叙事的太空歌剧,背景设定在人类文明遭遇“大静默”后的第三个千年。彼时,银河系中曾经繁荣的超光速航道网络已然崩塌,高效的曲率驱动技术(Warp Drive)在一次无法解释的宇宙级事件中失灵,导致星际文明在数百年间被物理距离彻底割裂。幸存的人类聚居地退守至少数可穿越的常规空间区域,依靠速度慢但可靠的亚光速推进器维系着脆弱的联系。 故事主要围绕着“赫尔墨斯联合体”——一个由残存的地球移民后代在仙女座旋臂边缘建立的、以信息技术和档案保存为核心的松散联盟——展开。他们痴迷于重建失落的“光辉时代”的科技,尤其是关于超光速航行的遗失数据。 故事主线: 主人公 卡西乌斯·凡,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英雄,而是一位沉迷于古老数据挖掘的“档案修复师”。他供职于联合体最底层的“静默档案馆”,负责整理和逆向工程那些被认定为“噪音”或“虚假数据”的早期星际通信残片。 卡西乌斯偶然截获了一组来自早已被标记为“辐射死亡区”的猎户座悬臂深处的加密信号。这段信号极其微弱,却包含了一组完整的、结构完美的“太初星图”坐标——那是光辉时代导航系统专用的、能够绕过已知空间限制的理论航线。 这个发现立刻将卡西乌斯推入联合体的权力斗争中心。联合体高层“元老院”对重建超光速技术持有截然不同的态度: 1. 保守派(维稳者): 认为光辉时代终结的原因在于过度扩张和对未知力量的触碰,主张维持现状,防止历史重演。 2. 激进派(探索者): 相信掌握旧技术是文明复兴的唯一途径,不惜一切代价也要重现曲率航行。 卡西乌斯发现,这条“太初星图”的终点,指向的不是一个殖民星球,而是一个被称为“深海之喉”的巨大引力奇点,据传说,那里是“大静默”的起源地,也是所有失落技术的最终封存之地。 关键元素与冲突: 1. 深海遗物: 卡西乌斯必须驾驶一艘老旧的、配备了实验性“亚空间渗透仪”的探索舰——“回响号”——启程。旅途中,他不仅要躲避元老院的追捕,还要应对宇宙中残留的“大静默”效应的物理性威胁:空间褶皱、时间异变区域,以及被遗弃的古老自动化防御系统。 在旅程中,他们发现“太初星图”不仅是航线,更像是一部复杂的“激活密钥”。这条航线似乎刻意避开了所有已知的文明聚居点,而是穿梭于广阔的、被称为“虚空牧场”的黑暗物质区域。 2. 声音的记忆: 故事的另一条暗线围绕着“回响”展开。当“回响号”深入虚空时,船上的亚空间渗透仪开始接收到来自深海之喉的“声音”——并非无线电波,而是直接作用于神经突触的复杂结构化信息流。这些信息流似乎是光辉时代人类最后时刻的集体记忆和恐惧的残余。卡西乌斯开始怀疑,失落的超光速技术并非“失灵”,而是被某种存在主动关闭了。 3. 文明的悖论: 随着探索的深入,卡西乌斯遇到了两个关键的障碍: “守门人”种族: 一群在静默事件后迅速崛起、并掌握了基于量子纠缠进行瞬间通讯的智慧生命。他们对任何试图重启光辉时代科技的行为都表现出极端的敌意,认为人类文明是宇宙中一种不稳定的“熵增源”。 技术伦理的困境: 卡西乌斯最终发现,光辉时代科技的终极形态是一种能够“重写现实参数”的能源。元老院保守派所恐惧的,并非是技术失败,而是这种技术被滥用后,可能导致宇宙本身的“逻辑崩溃”。 叙事基调: 全书弥漫着一种宿命感和技术考古的浪漫主义。笔调侧重于对失落的宏伟建筑、破碎的算法和无尽黑暗的描绘。它探讨的核心命题是:当文明的巅峰力量被证明是自我毁灭的根源时,是选择安全地蜷缩在残骸中,还是冒着万劫不复的风险,去触碰那段被刻意封存的真相?“深海回响”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信号,更是对人类无尽探索欲望的拷问。 --- 《尘封的航线:失落的星图与深海回响》 将带领读者深入未知的星域,探寻一个曾照亮整条旋臂的文明,是如何在一夜之间,化为宇宙深处的一声无解的叹息。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朱永新


  葉聖陶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教育政策研究院副院長,蘇州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同濟大學等兼職教授。新教育實驗發起人,中國教育30人論壇和21世紀教育發展研究院共同發起人。

  他曾多次主持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委託研究項目,國家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等基金項目並多次獲獎;在美國、英國、日本和國內發表教育論文600餘篇;出版了《我的教育理想》《我的閱讀觀》《致教師》等40餘种著作,其中《朱永新教育作品》(16卷)等20餘種專著被譯為英、日、韓、法、蒙、俄、阿拉伯、哈薩克語等15個語種,是中國當代教育家的個人教育理論著作輸往海外第一人。

  他對教育理想的不懈追尋與執着行動,感動着千千萬萬人,被評選為「當代教育名家」、「全民閱讀形象代言人」、「為了公共利益」年度人物、中國教育60年60人、中國十大教育英才、中國改革十大新聞人物、中華十大財智人物、改革開放40年教育40人等。

  他於2000年發起的新教育實驗,以「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為宗旨,吸引了全國各地4 200餘所學校加盟實驗,踐行着新教育理念與行動,深刻改變了近500萬師生,正在積極影響着中國教育。

 

图书目录

序 言 / I

第一章 今天的學校,會變成明天的「學習中心」

今天的學校生活,不是天經地義的 / 003
西方現代學校教育制度 / 006
對現代教育制度的非議 / 010
效率為先的工業化人才培養模式問題很大 / 015
互聯網時代的教育變革 / 017

第二章 學習中心,長甚麼模樣?
學習中心,跟我們今天的學校一樣嗎? / 028
學習中心,為甚麼「長」成這個樣子? / 051

第三章 學習中心,誰來學?
為甚麼有教無類一直說到今天,卻沒能實現? / 062
混齡學習,為甚麼是可能的,又為甚麼是好的? / 066

第四章 學習中心,誰來教?
智能機器人教師是不是一個夢想? / 079
未來教師會不會失業? / 083
能者為師的時代,即將到來 / 085

第五章 學習中心,學甚麼?
學習內容,跟我們今天的課程體系一樣嗎? / 095
學習內容,跟我們今天的學校有何不同? / 110

第六章 學習中心,怎麼學?
學習到底以甚麼為中心? / 132
以學定教的個性化學習 / 141
未來的學習方式有甚麼不同? / 147

第七章 學習中心,怎麼評價學得好不好?
教育評價制度有哪些問題? / 170
為甚麼提倡「學分銀行」制度? / 178

第八章 學習中心,父母應該做甚麼?
家庭會成為未來學習中心嗎? / 189
學習中心,父母如何參與? / 193

第九章 學習中心,需要政府幹甚麼?
制定國家教育標準,劃定底線,降低學習難度 / 209
當裁判員,當採購員 / 211
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務 / 214

尾 聲 / 219
主要參考與引用文獻 / 223

图书序言

  • ISBN:9789888466375
  • 規格:平裝 / 256頁 / 14.8 x 20.5 x 1.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香港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文字風格非常具有「對話性」,它不像學術著作那樣高高在上,反而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教育家,在你耳邊娓娓道來他對教育改革的熱切期待與深刻洞察。尤其在處理「教育公平性」這個敏感議題時,作者的切入點非常細膩。他沒有迴避數位落差帶來的潛在風險,而是提出了「去中心化資源分配模型」的構想,讓偏鄉或資源匱乏地區的學生,也能透過高擬真度的虛擬導師和全球專案網絡,獲得與都會區學生同等水平的學習機會。這種對弱勢群體的關懷,讓這本充滿科技感的書,注入了溫暖的人文關懷。我個人認為,這本書最成功的,是它讓我們重新定義了「成功」的標準——不再是單一的分數或錄取率,而是學生是否具備了終身學習的熱情、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以及與他人協作共榮的胸襟。對於所有期許孩子能適應瞬息萬變世界的父母,這本書無疑是一劑及時雨,提供了清晰的願景和堅實的理論基礎。

评分

這本對未來教育的想像,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對於「空間與時間」概念的顛覆。我們現在習慣的固定教室、固定時間表,在這本書裡幾乎被徹底解構了。作者描述的未來學校,更像是一個流動的、與社區深度融合的生態系統。想像一下,不再只是在禮堂舉行畢業典禮,而是學生們在完成了一個結合了在地歷史調查與城市規劃設計的專案後,直接向真實的市民委員會匯報成果,這種學習的「實戰性」與「即時反饋」機制,遠比傳統的期末考來得深刻有力。而且,作者對於如何平衡這種高度彈性與學生的基本規範養成都提出了務實的解決方案,這點非常關鍵,避免了純粹的烏托邦式空談。我甚至覺得,這本書的視野已經超越了單純的K-12教育,它其實在探討一個社會如何持續學習、如何保持其創新動能的宏大命題。雖然有些觀點對於我們現行的體制來說,或許顯得過於激進,但作為一種挑戰現狀的思維工具,它的價值是無可取代的。

评分

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成功地將「未來已來」的緊迫感,轉化為一種可以被掌控的行動藍圖。許多探討未來的書籍,往往讓人讀完後感到迷惘或焦慮,因為它描繪的未來太過遙遠或抽象,讓人不知從何著手改變。但這本書的厲害之處在於,它在宏觀願景的同時,也提供了微觀層面的轉化路徑。例如,作者在談論「倫理與數位公民」的培養時,並沒有依賴傳統的道德說教,而是設計了一系列模擬 AI 決策困境的互動課程,讓學生在情境中建立判斷力。這顯示了作者對當代科技衝擊的敏感度,以及將這些衝擊融入核心教育的決心。對於身為家長的我來說,最關心的莫過於孩子的情感發展和心理健康,書中對「數位排毒時間」和「深度專注力訓練」的重視,讓我看到未來教育並不只是追求效率,更是在保護人類最珍貴的「慢思考」能力,這一點讓我感到非常欣慰與肯定。

评分

這本書的格局真是讓人耳目一新,讀起來完全不像傳統的教育類書籍那樣枯燥乏味,它更像是一部描繪未來社會樣貌的科幻小說,但又緊密扣合著我們對「學習」本質的深刻反思。作者對於科技與人文素養的交織有著非常獨到的見解,尤其是在探討虛擬實境如何融入日常教學場景時,那種細膩的描繪,簡直讓人忍不住想像自己就身處那個場景之中。我特別欣賞作者在闡述「個性化學習路徑」時所展現的深度,它不是空泛地喊口號,而是深入剖析了當前升學體制下,學生被「標準化」的困境,並提出瞭如何運用大數據和AI輔助,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的具體構想。書中對於「教師角色轉變」的論述也極為精闢,不再是單向的知識傳遞者,而是學習引導師、情感支持者,這種角色的重塑,對於正在為孩子教育焦慮的家長來說,無疑是一劑強心針,讓我們看到教育的希望,不是在現有的框架內修修補補,而是在迎接一個根本性的典範轉移。整體來說,這本書的論述層次豐富,充滿了對未來藍圖的熱情與務實的思考,值得教育工作者和關心下一代成長的每一個人仔細品讀。

评分

老實說,一開始翻開這本書的時候,還以為又是坊間那種老生常談、充斥著「翻轉課堂」、「素養導向」等時髦詞彙的教條式讀物。但很快地,我就被作者那種近乎「哲學家」般的提問方式所吸引。它不是在告訴你「該怎麼做」,而是在逼迫你思考「為什麼要這樣做」。特別是書中對於「知識的邊界消融」這部分的論述,簡直是神來之筆。在萬物互聯的時代,學校作為知識堡壘的傳統功能確實正在被瓦解,作者並沒有因此而陷入悲觀,反而以一種非常樂觀的姿態,闡述了學校如何轉化為一個「協作與創造的孵化器」。我個人對於其中探討的「跨學科專案式學習(PBL)」的深化應用印象深刻,它不再是課堂上偶爾為之的活動,而是成為貫穿整個學習週期的核心結構。這需要極大的組織變革和教師群體的共識,但作者透過幾個極具說服力的未來案例,讓我們看到了這種轉變的巨大潛力——讓學習從「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建構」,這種思維的轉變,才是真正面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核心能力。這本書的文字風格沉穩有力,邏輯線條清晰,讀來讓人感到一種被知識力量充盈的充實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