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文三語:香港語文教育政策研究

兩文三語:香港語文教育政策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梁慧敏
图书标签:
  • 香港
  • 語文教育
  • 教育政策
  • 兩文三語
  • 語言規劃
  • 香港教育
  • 中文教育
  • 英語教育
  • 粵語
  • 普通話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圍繞着一個主題:「兩文三語」應何去何從?

  香港要回應全球化的挑戰,鞏固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提升市民語文能力這一環不可或缺。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語文教育政策,以「兩文三語」為目標,期望香港學生,可以中英兼擅,能書寫通順的中、英文,操流利的粵語、普通話和英語,培養優秀的語言人才。對於如何實現這個語文政策的目標,多年來教育當局推出了不少措施,社會各界也有不同倡議,卻始終面對着種種難題。

  本書以最新的學術理論及成果為基礎,結合語文教學、社會語言學及語言學的研究方法,以嚴謹的態度梳理和剖析「兩文三語」語文教育政策。一方面總結香港特區政府過去二十多年來的語文規劃,另一方面從語言和社會的關係,評析「兩文三語」在香港的使用情況和教育現況,同時也探討近年備受關注的非華語學生中文學與教問題。書中就「兩文三語」提出的各種主張,可視作香港語文教育邁向下一個里程碑的討論起點。對語文政策制定者、教育界人士,以及關心香港語文政策的人士,本書都具參考價值。
文脈與變遷:全球化時代下的香港語言教育 本書聚焦於全球化浪潮下香港獨特的語言環境,深入探討其教育體系如何應對多元文化衝擊、身份認同重塑,以及語言政策的演變與實踐。 --- 第一部:歷史的積澱與語言格局的奠基 本部分回溯香港自殖民地時期至今的語言發展軌跡,分析歷史事件如何形塑了當前的語言生態。 第一章:殖民遺產與粵語的確立 英式教育體系的引進與影響: 探討英語作為官方語言和學術語言的地位確立過程,及其對本地語言(尤其是粵語)的擠壓與共存關係。 戰後社會結構變遷與粵語的社會化: 分析戰後移民潮、工業化進程如何推動粵語從家庭語言向公共領域和主流媒體語言的轉化。探討粵語在口語文化、流行音樂和電視廣播中的核心地位如何鞏固。 第二章:國語(普通話)的引進與政策的拉鋸 從「國語運動」到「普通話教育」: 考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普通話在香港教育體系中的引入歷程,特別是其在不同政治氛圍下的推廣力度和民間接受度差異。 「兩文三語」政策的雛形與早期實踐: 詳細分析1980年代末期至1990年代初,香港政府為應對回歸問題而制定的語言政策的初始版本、核心理念及其在中小學的初步試點情況。探討當時決策者對語言與身份認同之間關係的初步認知。 第三章:語言政策的理論基礎與實踐困境 語言規劃的宏觀視角: 借鑒國際語言規劃理論(如規範化、現代化、標準化),分析香港在推動「兩文三語」時所面臨的理論框架挑戰。 社會語言學的在地觀察: 考察當時香港社會中,不同語言群體(英語為母語者、以粵語為主的本地居民、使用普通話的新移民)之間的實際互動模式,以及官方政策與民間實際使用脫節的現象。 --- 第二部:全球化衝擊下的語文教育轉型 本部分集中分析進入二十一世紀後,全球化、資訊科技發展以及教育改革如何對香港既有的語言教育體系產生了深刻的結構性影響。 第四章:英語教育的「國際化」悖論 「雙語對照」的挑戰: 深入剖析香港在推動英語教學的過程中,如何平衡「知識傳授」與「語言習得」的關係。研究以英語為母語(Native English Speakers, NES)教師與非母語(Non-Native English Speakers, NNES)教師在教學效果和資源分配上的差異。 「語境化」的失敗與成功: 探討香港學術環境中,英語作為學科語言(Medium of Instruction, MOI)與作為學習對象(Subject of Learning)之間的緊張關係。分析以英語授課(EMI)在不同學科中實施的效果評估,尤其是在人文學科與科學學科中的表現差異。 第五章:普通話的語境化與身份政治 普通話成為必修科的影響: 考察普通話教學在課程中的地位提升,如何與學生的粵語使用習慣產生摩擦。分析普通話課程的目標是側重於「溝通能力」還是「文化認同」的建構。 身份焦慮與語言選擇: 探討在高度政治化的語境下,學生和家長如何看待普通話在未來升學和職業發展中的角色。研究「普通話熱」背後潛藏的社會經濟動機與文化歸屬感的拉扯。 第六章:中文科的重塑:從文學到「應用語文」 「兩文」的語文標準化爭議: 聚焦於中文科的課程改革,特別是對於「文」(書面語)的標準選擇(是以典範文本為依歸,還是以現代白話文為基礎)。分析規範性語法與實際語言運用之間的張力。 閱讀與寫作能力的量化評估: 檢視香港公開考試(如香港中學文憑考試)對中文科的評分機制,如何引導教學方向,以及這種評估是否有效提升了學生的批判性閱讀和獨立思考能力。 --- 第三部:實踐中的反思與未來展望 本部分將視角投向課堂現場與政策制定層面,探討當前語言教育實踐中出現的創新模式、挑戰以及對未來發展的建議。 第七章:教師專業發展與語言能力的傳承 教師的「跨語言負荷」: 分析香港語文教師在不同語言之間轉換(粵語、標準中文、英語)所承受的專業壓力,以及對其自身語言素養的持續要求。 持續專業發展(CPD)的效能評估: 考察針對「兩文三語」教學法的教師培訓項目,探討這些項目如何有效地轉化為課堂上的教學策略改進。 第八章:學生主體的能動性與語言習得 非正式學習環境的研究: 探討校外活動、社交媒體、電子遊戲等非正式環境中,學生如何自主地接觸和運用多種語言,這些自發的學習如何影響學校教育的目標達成。 語言態度與學習動機: 進行問卷調查與深度訪談,分析不同年齡層的學生對粵語、英語和普通話的態度,以及這些態度如何影響他們在學校的學習投入程度。 第九章:政策的微調與未來的多語路徑 政策執行層面的「在地化」: 探討學校在實際操作中,如何根據自身資源和學生背景,對中央政策進行靈活調整(“School-based policy”),以及這些微調所帶來的成功經驗和隱患。 展望香港的「多元語境」未來: 總結當前語言政策在平衡文化傳承、經濟競爭力與社會融合方面的得失。提出在香港面臨的全球競爭加劇和內部身份認同複雜化的背景下,未來語言教育可能採取的更具包容性和實效性的發展方向。 --- 本書旨在為教育政策制定者、語言學研究者、教師以及關心香港未來發展的公眾,提供一個全面、深入且不帶預設立場的視角,理解香港語文教育體系在複雜的語境中如何掙扎、適應與前行。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梁慧敏


  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文學士、哲學碩士,香港大學語言學系哲學博士,並持有香港中文大學學位教師教育文憑(中學)。現為香港理工大學中文及雙語學系助理教授,於2015–2019年間任中國語文教學中心總監;曾任教於香港教育大學中國語言學系。目前兼任香港考試及評核局「香港中學文憑考試」(HKDSE)中國文學科目委員會委員、國際漢語應用寫作學會副會長。研究興趣為中國語文教育、香港語文教育政策、語言使用調查與分析,以及粵語語法,並以此發表學術論文和專論書章。

李楚成

  香港中文大學英文系文學士,法國貝桑松大學應用語言學碩士,德國科隆大學語言學哲學博士。曾任教於香港城市大學英文系,香港教育大學英語教育學系、語言學及現代語言系,現為香港理工大學中文及雙語學系教授兼系主任。研究興趣包括雙語對話(語碼轉換、語碼混用、語言穿梭)、雙語教育、香港語文教育政策、大中華地區的多語運用、英語學習者的困難與常犯的錯誤及其改錯策略、世界英語、中國英語、香港英語、粵語作為外語的學習與運用,香港南亞裔人士的中文學與教,以及澳門語言狀況等。

图书目录

1 香港「兩文三語」政策的制定與實踐
2 「兩文三語」政策下英語和普通話的學習
3 「三語」政策下粵語的使用現況、定位與發展
4 「兩文三語」政策下非華語學生的中文學習
5 香港「兩文三語」政策下的語文規劃
6 總結文學

图书序言

  • ISBN:9789629375683
  • 規格:平裝 / 280頁 / 17 x 22 x 1.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香港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