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視角:二十一世紀中華歷史文化教育(教育現場卷)

多元視角:二十一世紀中華歷史文化教育(教育現場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梁操雅
图书标签:
  • 中华文化
  • 历史教育
  • 多元视角
  • 教育研究
  • 21世纪
  • 文化认同
  • 教育实践
  • 课程开发
  • 教材分析
  • 中小学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新時代X新觀念X新面貌
  兩岸四地──歷史教育與教學方法的再發現

  21世紀的教師已由「知識傳授者」逐漸變成「知識引導者」,提升學生對問題的感受與思考以及啟發學生的多元感知已然成為時代趨勢。且看兩岸四地的學者專家,融合現代教育觀念與科技工具,走出文本與課堂,再造歷史教育的全新可能。

  隨著時代變遷與資訊流通的迅速,許多歷史教育學者發現,當今21世紀,如要吸引年輕學子對歷史教育的重視,「引起他們對歷史文化的興趣」格外重要,因此,身處各級教育現場的歷史教師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透過現代科技工具的協助,在課程設計如能取材生活、教學實務注重互動探索,對於推進歷史教育的改革與發展確實有相當程度的助益。

  本書為香港杜葉錫恩教育基金會主辦之「多元視角探研:兩岸四地中國歷史教育學術研討會」之論文成果,此研討會邀請兩岸四地從事歷史教育的研究者與專家,以多元化的觀點及教學方法,表述歷史教學。內容分為兩冊,第一冊為「教育行為卷」、第二冊為「教育現場卷」;「教育行為卷」主要研究歷史教育的理念、構想及課程設計。「教育現場卷」則是研究進行歷史教育的個案,以實踐時遇到的成功及有待優化的地方,引證歷史教育的理念及實踐的課題。

本書特色

  1. 本書為香港「多元視角探研:兩岸四地中國歷史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錦。

  2. 「教育現場卷」主要研究歷史教育個案,以執行時遇到的成功及有待優化的案例,引證歷史教育的理念和實踐課題,如故事學習、觀塘區口述歷史、香港考古知識、田野考察、擬孫中山史蹟徑VR教學等主題。
 
探索古老文明的今昔:一場跨越時空的文化之旅 《多元視角:二十一世紀中華歷史文化教育(教育現場卷)》 本书旨在深度剖析当代中华历史文化教育的现实图景与未来走向,聚焦于教育实践中的具体案例、挑战与创新。它不是对特定文学作品、哲学思辨或技术应用的全面概述,而是专注于教育者在课堂内外,如何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精髓,以适应现代学生认知特点和时代需求的方式进行传承与发展。 本书深入探讨了在信息爆炸和全球化背景下,如何构建一套既能扎根于传统又面向未来的历史文化教育体系。它不详述特定历史事件的细节,也不评述具体的历史人物功过,而是从教育学的视角出发,分析了当前教育框架的结构性问题。例如,如何平衡历史的宏大叙事与个体经验的叙事?如何有效利用数字化工具辅助传统教学?课堂管理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而非被动接受? 教育现场的微观透视 本书的重点在于“教育现场”。它摒弃了纯理论的空泛论述,转而深入到具体的教学场景之中。例如,在关于唐宋变革的研究中,本书关注的不是变革本身,而是教师如何设计一个项目式学习(PBL),让学生通过模拟当时的商业活动或科举考试来体验历史的脉络。对于文化符号的解读,如汉字、传统器物或节日习俗,本书探讨的是教师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设计出既能体现文化深度又具备视觉冲击力的教学环节。 在技艺传承方面,本书没有系统介绍书法、国画或戏曲的技法细节,而是考察了在中学美术或综合实践课中,教师如何组织“非遗进校园”活动,评估其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实际影响,以及如何将这些传统技艺的“工匠精神”融入到现代创新教育的理念之中。这涉及对课程标准、评估体系的细致分析,以及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需求评估。 挑战与视野:二十一世纪的教学困境 二十一世纪的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本书着重剖析了这些挑战在中华文化教育领域的具体表现。其中一个核心议题是“知识的祛魅与意义的重构”。当学生可以轻易通过网络查阅到海量的史实资料时,文化教育的价值便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而在于意义的构建。本书深入分析了教师在引导学生区分史实(Fact)与历史(History)过程中的困难,以及如何避免将文化学习庸俗化为简单的口号或标签。 另一个重要的讨论维度是“跨学科融合的实践障碍”。中华文化教育天然具有综合性,它与文学、艺术、哲学、社会学乃至地理学紧密相连。本书细致描摹了在当前分科明确的学校体制下,教师们如何努力打破学科壁垒,尝试将诗词赏析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哲学思想进行有机结合的实践案例,同时也坦诚地揭示了这种融合在行政审批、课时分配和教师能力结构上的具体瓶颈。 师资力量的现状与未来培养 本书花费大量篇幅审视了当前一线历史文化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素养和面临的职业倦怠问题。它不提供标准化的教师培训手册,而是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学校(城市重点、乡村学校)教师访谈的交叉分析,展现了文化教育者在知识更新、教学法革新和心理调适上的真实状态。探讨了如何设计出更贴合教育现场需求的在职培训,使其能有效对接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教学技术。 对评估体系的反思 教育的有效性最终要通过评估来实现。本书对现行的、往往倾向于知识点记忆的考核方式提出了深刻的反思。它探讨了如何设计出更具效度的评估工具,以衡量学生对文化精神的理解、对传统价值的认同以及运用文化智慧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例如,设计模拟联合国式的“古代文化遗产保护会议”,或要求学生撰写一份针对特定历史文化遗址的“数字化保护方案”,这些都是书中探讨的评估方式的侧面体现。 总而言之,《多元視角:二十一世紀中華歷史文化教育(教育現場卷)》是一部紧密关注当代教育实践的实录与思辨之作。它将目光聚焦于教育体系内部的运作机制、师生的互动状态以及课程改革的落地效果,为所有关心中华文化如何在二十一世纪的课堂中焕发生命力的教育者、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了一个立体、深入、不回避现实问题的观察窗口。它不致力于描绘一个理想化的文化教育蓝图,而是着力于分析如何脚踏实地地,将宏大的文化理想,转化为每一个学生可感、可学的真实体验。

著者信息

編者簡介

梁操雅


  香港教育大學前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曾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民政事務局嘉許為推動本地文化的傑出人士,專責本地教育發展及文化承傳的研究工作,主要研究範圍包括香港史、本地歷史與文化、教育與承傳、課程與評核制度、口述歷史、實地考察探究等,近年著作有《香港考評文化的承與變──從強調篩選到反映能力》、《匠人、匠心、匠情繫紅磡──承傳與變易》、《教育與承傳︰歷史文化的視角》、《教育與承傳 (二)──南來諸校的口述故事》、《實地考察探究︰理論與實踐》、《香港歷史散步》、《葵青:舊貌新顏‧傳承與突破》等。

梁超然

  香港教育大學畢業,先後獲香港大學中國歷史研究碩士、嶺南大學學士文憑(通識教育)。曾於新亞研究所學習史學方法,受業於李學銘先生。現為中國暨南大學歷史系哲學博士(歷史地理)候選人,研究範圍為晚清人才地域分布。從事教育工作將近二十年。曾任優才書院(中學部)副校長、天才教育協會秘書長、中國歷史教育學會理事;現任慕光英文書院校長、中國民族民間文化藝術協會(香港)理事、海南大學一帶一路研究院客席教授。自少對歷史書沈迷不已,近年尤對日本戰國史、中日關係史、宋代士大夫群體交往以及中國近代史的典籍和著述多有研習。願以治史為終身事業、通史致用。

區志堅

  現任香港樹仁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香港旅遊業議會課程評審委員,並獲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海德堡大學東亞歷史文化學系、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東洋文庫等高等院校及學術機構訪問學人,著作有:合編《香港海關百年史》、《北學南移》、《從多元角度看中國與世界》、《知識與認同:現代學者論歷史教育及教科書》、The Perspective of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 及 The Introduction to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等,主要從事近代中國學術思想史、社會文化史、香港歷史的教研工作。

图书目录

推薦序一/黃華康
推薦序二/張雅麗
編者序/梁操雅、梁超然、區志堅

第一章 把「校史」放進「生命教育」:以慕光英文書院為例/梁超然
第二章 中國歷史的立體多元化教學:蓮花寶塔歷史文教系統/潘樹仁
第三章 把節日成為教材:以香港潮屬社團總會盂蘭文化節為例/胡炎松
第四章 The Theme-based Learning Approach of Traditional Chinese-based companies thriving on    entrepreneurship with Confucian virtues:A Case Study of Beijing/Tong Ren Tang
第五章 中國傳統節日與環保知識的教研課題:以盂蘭節為例/梁浩文
第六章 傳統文化融入「研學旅遊」的學與教:朱子之路研習營/區志堅
第七章 生活中的學與教:香港山西商會暑期山西博物院實習/香港山西商會
第八章 中華文化知識走入校園:文聯會舉辦「故事學習」學與教/香港中華文化發展聯合會
第九章 七夕文化:節日與知識傳播/葉映均
第十章 原居民蘊藏中國文化的意義:把「被忽略」的新界歷史文化成為專題研習/廖書蘭
第十一章 戶外考察與歷史教育:以香港的孫中山史蹟徑為例/陳財喜
第十二章 教育與專題研習:七十年代以來香港保釣行動的教學設計/陳德明、林浩琛
第十三章 探究學習如何提升學習動機和培養正面價值觀──以元朗區本歷史教育為例/盧家鴻
第十四章 粵港關係的歷史教學:南石頭難民營/吳軍捷
第十五章 社區文化資源與歷史教育:觀塘區口述歷史/洪錦鉉
第十六章 生命教育及口述訪問/鄒兆鵬
第十七章 茶文化走入中學:潮州工夫茶特色/蔡漢武
第十八章 香港華人喪葬文化的教育與生命反思/彭淑敏
第十九章 從考古學論香港歷史教學內容/吳偉鴻、計巍巍
第二十章 工運口述史與教育/梁寶龍
第二十一章 在田野中發現精彩:福田區歷史教學研究的創新與探索/張紅霞
第二十二章 文化相通、民心相融:以官立中學中史學習圈說起/林國成
第二十三章 虛擬孫中山史蹟徑VR教學課堂設計/孫越、鍾紹明
第二十四章 體驗式學習何以促進香港青年的中華文化認同:對香港大學生中國內地交流計畫的個案研究/甄眉舒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3268567
  • 叢書系列:Viewpoint
  • 規格:平裝 / 302頁 / 16 x 23 x 1.5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編者序

梁操雅、梁超然、區志堅


  近年全球很多地區均推行改革歷史教育的政策,尤以中國內地、香港、澳門及臺灣,不只是改革中小學及高等院校歷史教育課程,中小學在進行新的歷史教育課程下,出版新一套有關中國歷史及世界歷史科教科書。至於歷史教育的施教方面,也強調師生間的學與教,也有優化已有教育科目。同時,海峽兩岸四地從事歷史教育的教、研人士,在討論歷史教育之餘,也致力引用電子科技、數據庫、圖像教學,致力提升中華文化、歷史教育與二十一世紀學術環境的接軌的工作。歷年來從事香港一地文化推動教育工作不遺餘力的杜葉錫恩教育基金會、香港樹仁大學歷史學系,於2019年1月11至12日,假座香港歷史博物館舉辦「多元視角探研:兩岸四地中國歷史教育學術研討會」,更邀請兩岸四地從事歷史教育的教、研人士,以多元化的觀點及教學方法,表述歷史教學,是次發表五十七篇有關文化及歷史教育的學術論文。及後,與會者均同意把修改宣讀論文,予以出版,收在全書中的所有論文,均經過了三位學者予以評審及給予建議,再給相關作者予以修改。

  很多從事歷史教育的教研人士,多強調走在二十一世紀,為吸引年青人注意歷史教育,必先提升他們對歷史文化的興趣,希望教育界先從他們的生活環境,提取材料,進行教育,並先引發他們對歷史文化的好奇心,再在此基礎上培育他們對歷史文化的興趣,更可以多邀請學生參與教學活動,「動手動腳找材料」,互動及活動教學尤為重要,二十一世紀的教員,也由知識傳授者,變成知識的引導者。因為要注意提升學生對四周的關注,故也注意學生的情景教育,注意學生對問題的感受,及多元感覺進行教育。此外,現時歷史教育也應多注意配合運用現代電子科技、電子圖像、虛擬實景等施教工具設計課程,培育學生從多元視角,配合課堂教材及授課內容,使走出課室與課室內教學、校本教學,互相配合,故是次研討會的主題尤多強調結合資料,從多元視角及感覺出發,多思考怎樣進行歷史教育課程及科目的改革,加強開拓歷史教育課題。

  至於本書的設計,主要分為第一、二冊。第一冊,為教育行為卷;第二冊,為教育現場卷。上冊收集的論文主要為:區域歷史教學和合作、清末民初歷史教科書、當代臺灣中學歷史教育、性別口述歷史教學、中國內地義務歷史教育、「敘事性」因素在歷史教育課的重要、香港中國歷史科電子教學、香港中史發展的情況、初中非華語學生學習中國歷史的課堂研究、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中小學歷史教育、歷史學習與深度認知、歷史教材的書寫、中國內地新高中課程的歷史解釋、法律知識與專題研習、北美華人學者探討大中華地區歷史教科書與博雅教育、以「考現學」進行歷史教育、詩歌與道德哲學的教學關係、口述史與歷史教育連繫、中國內地及香港中學經濟及歷史科忽略的課題、中國古代四大發明與歷史為主題的STEAM、「互聯網」與歷史教育、多元文化導向的僑生歷史教育、繪本共讀流程與文化教育、思考歷史學習模式、文獻與口述歷史教學、醫學知識與專題研習、漢語文化學習的課題、檢視中國文化教育等課題,上冊多為研究歷史教育的理念、構想及課程設計。

  下冊各篇文章討論的主要內容,為:生命教育與文化傳承,以蓮花寶塔、盂蘭文化節、同仁堂、朱子之路、香港山西商會舉辦實習計劃、「故事學習」學與教、七夕文化、新界歷史文化、香港的孫中山史蹟徑、保釣、元朗區本歷史、南石頭難民營、觀塘區口述歷史、茶文化、華人喪葬文化、香港考古知識、工運、田野考察、深圳福田區的歷史考察、擬孫中山史蹟徑VR教學課題、抗日戰爭為等課題。下冊各篇論文,多研究進行歷史教育的個案,以實踐時遇到的成功及有待優化的地方,引證歷史教育的理念及實踐的課題。

  是次論文集的出版,主要源自杜葉錫恩教育基金會資助舉行「多元視角探研:兩岸四地中國歷史教育學術研討會」。在此十分感謝杜葉錫恩教育基金資助研討會,使是次研討會得以順利舉行,更感謝香港樹仁大學及杜葉錫恩教育基金的行政人員、教員及學生,協助籌辦是次研討會。更感謝嶺南大學香港與華南歷史研究部、香港浸會大學當代中國研究所、香港教育大學人文學院、香港公開大學教育及語文學院、香港中國近代史學會、香港歷史博物館協辦是次研討會,感謝協辦單位提供行政的協助,沒有以上學術機構的支持,是次研討會不能取得美滿成果!及後,再一次感謝杜葉錫恩教育基金資助出版是次論文集,因教育基金的資助,使研討會的成果,得以保存及傳播,在此僅向杜葉錫恩教育基金致以衷心感謝!

  除了感謝杜葉錫恩教育基金會的協助外,更感謝杜葉錫恩教育基金會監事及永遠榮譽會長黃華康先生、杜葉錫恩教育基金會主席張雅麗女士在百忙中惠賜推薦序,光耀論文集。編著者也感謝林浩琛先生、吳佰乘先生、梁唯實先生、盧錫俊先生,顧敏妤小姐協助對集各篇論文,進行初步排版工作。當然感謝秀威出版社編輯蔡登山先生、鄭伊庭小姐、杜國維先生、許乃文小姐的協助,處理全書的編務工作,使本論文集得以順利面世。當然要感謝惠賜鴻文的各位作者,沒有各位依三位評審學者的建議,修改研討會的宣讀論文,並予以出版,本書也不可以與讀者見面,編著者更要感謝三位評審學者在短時期評審各篇文章,並給予寶貴建議。

  我們深信,是次集合兩岸四地從事歷史教育教研學者的研究成果,只是一個開始,日後舉辦的「多元視角探研:兩岸四地中國歷史教育學術研討會」,必會使兩岸四地歷史教育研究有更傑出的進展。本書的出版對歷史教育而言,不是完結,而是新的開始。
 
庚子年正月初四日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很引人注目,那種用色大膽又帶點時代感的設計,讓我在書架上瞄到的第一眼就覺得它應該不是傳統教科書那種沉悶的風格。我猜想,這應該是瞄準了當代台灣教育現場教師們的一本實戰指南吧?畢竟,要怎麼在現行體制下,融入更多元的視角來看待中華歷史文化,這對我們第一線的老師來說,是個極大的挑戰,也是個迫切的需求。我希望書裡能提供具體、可操作的教學案例,不只是停留在理論層面,而是能看到實際的課堂活動設計,像是如何引導學生討論那些過去我們礙於課綱或社會氛圍不敢深入探討的議題。尤其在處理那些充滿爭議性的歷史事件時,如何平衡不同群體的感受,同時又堅守學術的嚴謹性,這才是最考驗功力的部分。如果內容能觸及到如何運用數位工具輔助教學,例如利用VR或互動式媒體來重塑歷史場景,那就更棒了。我非常期待看到它如何打破傳統的單向灌輸模式,真正讓歷史教育活起來,變成一場與學生的共同探索之旅。

评分

看到「二十一世紀」這個詞,我就立刻聯想到資訊爆炸與全球化帶來的衝擊。我們現在教的學生,他們接觸到的資訊量遠超我們當年,他們對世界的理解不再局限於課本上的幾個章節。所以,這本關於「教育現場」的書,我非常好奇它如何處理「接軌」的問題。台灣的歷史教育,長久以來總是在面對「誰的歷史」的拉扯中掙扎。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突破性的思維框架,或許是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切入,或是引入後現代史學的觀點,來解構傳統的史觀。如果書中能探討到如何培養學生的「批判性閱讀能力」,讓他們學會去質疑文本背後的權力結構,而不是照單全收,那對提升學生的素質將有長遠的助益。畢竟,真正的教育不是填滿一個容器,而是點燃一把火。我希望這本書能成為點燃這把火的工具書,而不是另一份讓人頭痛的參考資料。

评分

這本書名裡「多元視角」四個字,對我來說,其實帶著一種「解構與重建」的期待感。在台灣,談論中華文化,往往很難避開意識形態的包袱。我希望能看到,書中是否大膽地探討了那些在過去被邊緣化的聲音——例如原住民的視角、閩南、客家的在地經驗,甚至是在特定歷史時期來到台灣的新住民文化如何融入或衝擊主流敘事。一個成功的歷史教育,應該是能讓每個學生在其中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如果內容可以提供一些「微觀史學」的案例研究,像是從一個家族的口述歷史,去映照大時代的變遷,那種細膩的處理方式,遠比宏大的敘事更有感染力。我非常注重實務操作,所以,如果書裡有附贈一些課程設計範本,可以讓我們直接套用、修改,那就太貼心了。

评分

光是「中華歷史文化」這幾個字,其廣度就足以讓人望而生畏了。如何將如此龐雜的內容,濃縮又不失真地在有限的課時內傳達給學生,是個永恆的難題。我特別關注這本書在處理「文化」部分時,是否有跳脫傳統的文學與藝術鑑賞範疇,而是深入到庶民生活、飲食習慣、民間信仰這些更貼近生活的層面。畢竟,文化教育的目的,最終是要讓學生理解「人」的處境與情感。如果書中能提供一些跨學科的整合建議,例如如何將歷史與地理、社會學甚至是經濟學的知識點結合起來,讓學生看到歷史事件背後的結構性因素,而不是孤立的事件堆砌,那將會是極大的加分。總之,我期待它是一本能幫助我們台灣教師,更自信、更有底氣地面對未來歷史教育挑戰的利器。

评分

坦白說,現在教育現場的壓力已經很大了,老師們忙著應付各種評鑑、行政瑣事,哪有時間去鑽研深奧的學術理論?所以,這本「教育現場卷」的實用性是決定它能否被廣泛採用的關鍵。我希望它的論述風格可以非常接地氣,不要寫得像學術研討會的論文集。或許可以多設計一些「教學 Q&A」環節,針對老師們最常遇到的問題,像是「學生問:為什麼課本寫的跟網路上看到的不一樣?」這類直擊靈魂的提問,提供清晰、有邏輯又不會引發爭議的應對策略。如果內容能同時照顧到高中職與國中階段的差異性,分別給出適合不同年齡層學生的引導技巧,那就更顯其價值了。畢竟,教國三跟教高三,在處理歷史的複雜性上,需要的工具是完全不同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