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修養讀本

公民修養讀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蔡元培
图书标签:
  • 公民教育
  • 道德修养
  • 品德培养
  • 中华传统文化
  • 社会责任
  • 公民意识
  • 行为规范
  • 价值观
  • 修身养性
  • 国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依據1920年北京大學新潮社編《蔡孑民先生言行錄》,整理重印蔡元培在法籌辦華工學校時所編的《華工學校講義》。二十世紀初期,該講義在中國出版,其中篇章被大中學校列為教材,或用作參考。蔡元培出身清末翰林,戊戌變法失敗後棄官從教,後留學德國。1917年接任北京大學校長,期間大力支持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

  《華工學校講義》包括德育三十篇和智育十篇,內容全面,視野兼跨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其中不乏詳盡的例證,及深入辯證的思考。本次重印版本由歷史學者周佳榮先生導讀和註釋。今時今日,知識專業分工,資訊科技日新月異,人的素質至關重要,這本提升公民修養的教育讀本,依然具有邁逾時流的魅力。

核心賣點

  1. 依據1920年新潮社編《蔡孑民先生言行錄》,整理重印蔡元培在法籌辦華工學校時所編的《華工學校講義》。
  2. 包括德育三十篇和智育十篇。
  3. 本次重印版本由歷史學者周佳榮先生註釋和導讀。每篇附有“提要”和“說明”。

一句話推薦

  跨越百年仍具啟蒙之功,提升現代公民修養的經典讀本。
 
《光影流转:世界电影史及艺术鉴赏》 一部穿越百年光影的史诗,一次深入人类灵魂的视觉之旅。 书籍定位: 本书并非一部枯燥的电影史年鉴,而是一本深度融合了电影技术发展、美学思潮演变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的综合性鉴赏指南。它旨在引导读者跨越时间与国界的限制,理解电影作为“第七艺术”的独特魅力、历史地位及其对现代文化形态的深刻影响。 内容结构与深度解析: 本书分为六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构建起一个完整的世界电影知识体系: 第一部分:默片时代的黎明与奠基(1895-1927) 从发明到叙事: 详细追溯卢米埃尔兄弟的首次公映,以及乔治·梅里爱如何将电影从单纯的记录工具转变为充满魔力的幻象艺术。重点剖析梅里爱在特效、布景和剪辑方面的开创性贡献。 美国黄金时代的建立: 深入探讨大卫·沃克·格里菲斯在蒙太奇理论和长片叙事结构上的突破,解析《一个国家的诞生》和《残酷的黄金时代》在技术和意识形态层面的复杂性。 欧洲先锋探索: 聚焦德国表现主义(如《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如何通过扭曲的光影和布景来表达内在的心理状态;以及苏联蒙太奇学派(爱森斯坦、普多夫金)对“冲突性剪辑”的理论构建及其在历史叙事中的运用。 东方初声: 简要梳理日本和早期中国电影的萌芽状态,特别关注早期默片时代中国影戏与欧洲戏剧表演风格的融合。 第二部分:有声时代与类型片的成熟(1927-1945) 声音的革命: 分析有声技术(Vitaphone)的引入如何彻底改变了电影的制作流程、表演风格和观众体验。探讨初期对声音运用的大胆尝试与保守回归。 好莱坞的工业化体系: 细致描绘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美国电影制片厂制度(Studio System)的运作模式,解析米高梅、派拉蒙等“五大”如何通过垂直整合垄断市场。 类型片的黄金标准: 深入剖析黑色电影(Film Noir)的起源、视觉语言(低角度、深焦距、阴影运用)及其对战后社会焦虑的映射;西部片、歌舞片、恐怖片等经典类型的成熟范式及其标志性导演(如约翰·福特、霍华德·霍克斯)。 全球战时的叙事: 考察二战期间各国电影所承担的宣传、记录与逃避现实的功能,特别是英国和美国在战争题材电影中的立场表达。 第三部分:战后反思与现代主义的觉醒(1945-1960s初)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冲击: 详细分析罗西里尼、德西卡等人在战后意大利街头采用非专业演员、自然光和即兴表演,如何实现对社会底层生活最真实的捕捉,以及其对后续全球电影制作理念的颠覆性影响。 日本电影的独特美学: 重点解读黑泽明的史诗叙事和形式美学(如何融合西方经典结构与日本武士道精神);以及小津安二郎的“榻榻米视角”与家庭主题的极简主义表达。 法国新浪潮的叛逆: 深度解析《电影手册》评论家如何转型为导演(如特吕弗、戈达尔)。探讨其“作者论”(Auteur Theory)的核心思想——将导演视为电影的唯一作者,并通过打破传统叙事节奏、跳跃性剪辑、直接对镜头讲话等手法,反抗好莱坞的叙事规范。 第四部分:新浪潮的扩散与世界电影的多元化(1960s中-1970s) 东欧电影的探索: 关注波兰学派(安德烈·瓦伊达)和捷克斯洛伐克新浪潮(米洛什·福尔曼)如何以寓言和超现实主义的手法,隐晦地批判僵化的政治体制。 “新好莱坞”的崛起: 分析美国电影界在传统体系瓦解后,允许年轻、受过良好教育的导演(如科波拉、斯皮尔伯格、马丁·斯科塞斯)凭借强烈的个人风格和黑暗主题(如《教父》系列)重塑主流电影。 反主流文化的影像: 探讨独立电影和地下电影(如美国New American Cinema Group)如何挑战审查制度,探索更直接、更具争议性的社会议题。 第五部分:大片时代的来临与电影技术的飞跃(1970s末-1990s) 奇观的回归: 分析乔治·卢卡斯和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如何利用革命性的视觉特效技术(如工业光魔ILM的诞生),重新定义了科幻片和冒险片的范畴,开启了暑期大片(Blockbuster)的时代。 数字化的前夜: 探讨独立电影运动(如昆汀·塔伦蒂诺、科恩兄弟)如何通过对B级片、犯罪片元素的戏仿与重构,在商业巨头夹缝中开辟出新的叙事空间。 欧洲的艺术坚守: 考察费德里科·费里尼(意大利)、英格玛·伯格曼(瑞典)等大师在步入晚年后,如何将个人化的象征主义和哲学探讨推向极致,维持了欧洲电影的艺术高度。 第六部分:全球化、数字革命与未来的视野(2000年至今) 数字摄影与后期制作: 详细阐述从胶片到数字格式的转变,如何降低了电影制作的门槛,促进了独立电影的繁荣,并对电影的物理质感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 世界电影的交融: 分析当代亚洲电影(如韩国电影的全球崛起、香港动作片的转型)如何成功地将本土文化元素融入全球商业叙事,并在奥斯卡等国际舞台上占据重要位置。 流媒体时代的挑战与机遇: 探讨流媒体平台(OTT)对传统院线发行模式的冲击,以及“剧集化”趋势对电影叙事长度和结构的影响。 电影语言的未来形态: 展望沉浸式技术、虚拟现实(VR)与电影叙事的潜在结合点,以及当代电影对身份政治、环境危机等宏大命题的回应。 鉴赏指南与方法论: 本书穿插了大量“导演剖析”与“镜头分析”章节。例如,会用专门的章节讲解如何辨识和欣赏希区柯克的悬念设置技巧(如麦高芬、主观镜头),如何理解安东尼奥尼对现代人疏离感的空间表达,以及如何分析宫崎骏动画中对自然与文明冲突的母题处理。 每一章节末尾附有“关键影片赏析卡片”,提供影片的核心主题、标志性镜头及其历史意义的精炼总结。 本书价值: 《光影流转》旨在培养读者“观看”的能力,而非仅仅“看电影”。它将电影视为理解人类历史、社会变迁和艺术哲学的关键文本。阅读本书后,您将不再只是一个被动接受故事的观众,而是一个能够解读光影密码、欣赏艺术构思的专业鉴赏家。它是一扇通往世界电影殿堂的钥匙。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蔡元培(1868-1940年)


  號孑民,浙江紹興人。在傳統教育和科舉制度下,由秀才而舉人而進士,至翰林院編修。1898年戊戌維新運動失敗後,思想漸趨於革命。後留學德國,興趣較集中於美學方面。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回國,翌年當選為中華民國首任教育總長,隨即成立教育部,奠定近代中國新式教育體制的基礎。同年7月,因不滿袁世凱專權,乃辭去教育總長之職,再次前赴德國萊比錫大學進修。1913年「二次革命」後赴法國,1916年發起組織華法教育會,任中方會長。同年10月啟程回國,赴北京大學校長之任。晚年主持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為開展中國的學術研究而努力。1940年在香港養和醫院病逝。

導讀/周佳榮

  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歷史系畢業,香港大學哲學博士,專攻明清史及近代中國思想史。任教於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多年,講授「明史」、「明清小說及中國社會」、「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近代中國思潮」等科。現為香港浸會大學林思齊東西學術交流研究所訪問學人、近代史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及歷史系兼任教授,新亞研究所榮譽教授及導師。著有《中國歷代史學名著快讀》、《明清小說:歷史與文學之間》、《新民與復興─近代中國思想論》、《蘇報及蘇報案─1903年上海新聞事件》、《錢穆史學導論─兩岸三地傳承》、《近代日本文化與思想》等。
 

图书目录

重印説明 ii
內容解説 iii
德育三十篇
合羣 3
舍己為羣 6
注意公眾衞生 10
愛護公共之建築及器物 13
盡力於公益 16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19
責己重而責人輕 22
勿畏強而侮弱 26
愛護弱者 29
愛物 32
戒失信 36
戒狎侮 41
戒謗毀 45
戒罵詈 49
文明與奢侈 53
理信與迷信 57
循理與畏威 60
堅忍與頑固 63
自由與放縱 67
鎮定與冷淡 70
熱心與野心 74
英鋭與浮躁 78
果敢與鹵莽 82
精細與多疑 86
尚潔與太潔 90
互助與倚賴 94
愛情與淫慾 97
方正與拘泥 100
謹慎與畏葸 104
有恆與保守 108
智育十篇
文字 113
圖畫 116
音樂 119
戲劇 122
詩歌 125
歷史 128
地理 131
建築 134
彫刻 137
裝飾(Art Dècoratif) 141

图书序言

  • ISBN:9789620766497
  • 規格:平裝 / 160頁 / 14 x 21 x 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香港

图书试读

重印説明

  中國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在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前,撰寫了《華工學校講義》,在他主編的《旅歐雜誌》上連載,其後收入《蔡孑民先生言行錄》。《華工學校講義》包括德育三十篇和智育十篇,其中若干篇後來被當時的中學語文教科書選為課文,又被列為大學文選,從性質和內容來看,可以作為《中學修身教科書》(本館重印本改題《公民教育讀本》)的進階。

  現時這個重印本,原文一仍其舊,而於每篇之前撰寫「提要」,俾讀者更易掌握其內容要旨。由於文中引用古代載籍和典故較多,所以各篇之後增加「説明」,或列舉引文出處,或闡述相關知識,有興趣進一步探究的讀者,可以作為參考材料。

  蔡元培此書編著於一個世紀之前,時移世易,書中一些見解和例子,間或不符當代社會觀點,讀者不妨加以酙酌,教師亦可據此與學生展開討論。

商務印書館編輯出版部

內容解説

  蔡元培(1868-1940),號孑民,浙江紹興人,是近代中國新式教育體制的奠基者,又能注重中國傳統文化優良的一面,為知識人士樹立了良好的風範。他在新舊交替、中西結合的時代潮流中,對教育界和學術界都作出了重大貢獻。

  1912 年5 月,蔡元培擔任教育總長期間,他編寫的《中學修身教科書》,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同年7 月,蔡氏因不滿大總統袁世凱專權,乃辭去教育總長之職,隨後與夫人及子女前赴德國,仍進此前到過的萊比錫大學聽課,並在該校文明史與世界史研究所進行研究。次年中,因宋教仁被刺,蔡元培應孫中山之邀,自歐洲起程返回上海,又於「二次革命」後赴法國。

  1914 年春,蔡元培在中國留法儉學團講學會發表演説;次年6 月,與李石曾等組織勤工儉學會。1916 年3月,又與李石曾、吳玉章及法國人歐樂等發起組織華法教育會,於6 月22 日正式成立,蔡元培任中方會長。華法教育會籌備廣設華工學校,藉此推行在法華工教育,先開設師資班,招收教師二十四人,此前已先於4 月3 日開課,由蔡元培考驗新生,並親自編寫教材,自行講授。8月15 日,蔡元培主編的《旅歐雜誌》創刊,第二期起,連續發表《華工學校講義》。同年10 月啟程回國,赴北京大學校長之任。

  1918 年8 月,《華工學校講義》一書在巴黎印行,但在國內流傳極少。1920 年10 月,新潮社所編《蔡孑民先生言行錄》由北京大學出版部出版,將全部講義輯入作為附錄,包括〈汪精衞先生序〉。此後,《華工學校講義》中的一些篇章,大中學校或列為教材,或用作參考。蔡元培選集和全集均予收錄,漸受重視。由於講義內容較為艱深,引述文獻和典故甚多,有的選集酌量加入註釋,俾便讀者檢索。較早的一種,是孫德中編《蔡元培先生遺文類鈔》(台北:復興書局, 1961 年),及孫常煒在此基礎上編集的《蔡元培先生全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8 年),當中計有註釋114 條。另外還有文藝美學叢書編輯委員會編《蔡元培美學文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83 年),註釋增至119 條。

  蔡元培編著的《華工學校講義》,包括德育三十篇和智育十篇,內容比他此前編著的《中學修身教科書》更加深入,可視為該書的進階或教師用書。德育部分的編次和內容極為精闢,先言合羣及捨己為羣,繼而指出各人均要注意公眾衞生,愛護公共建築及器物,呼籲大家盡力於公益,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相勸,常存「責己重而責人輕」之心,勿畏強而侮弱,愛護弱者和愛物。戒失信、戒狎侮、戒謗毀、戒罵詈,尤其發人深省。

  第十五篇〈文明與奢侈〉開始,以相對相關事物或不同處世態度為言,例如理信與迷信、循理與畏威、堅忍與頑固,一一加以比較,指出其利弊,勸喻眾人宜加以警愓。又闡明自由不等於放縱,鎮定不同於冷淡,熱心與野心有別,英鋭與浮躁各異,果敢與鹵莽殊途,反覆引述古今中外事例印證,強調處事為人不可太過,精細太甚則多疑,尚潔過度則太潔,凡事過猶不及。然後講述互助與倚賴、愛情與淫慾、方正與拘泥、謹慎與畏葸、有恆與保守,就各種相關的行為作細致的分析。

  智育十篇,前半概論文字、圖畫、音樂、戲劇、詩歌,後半談到歷史、地理、建築、彫刻、裝飾,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兼而有之,視野廣闊。十篇的主旨,就是從不同領域和形式,説明德育的養成,與智育的倡導是相輔相承的。

  蔡元培出身舊時代的科舉制度,又是最早投身新時代教育事業的一輩,是過渡時代成功抵壘的佼佼者,其風範足以垂訓後世。他有「兼容並包」的胸襟,亦有知所選擇的取態。1912 年發表〈對於新教育之意見〉,指出教育既有隸屬於政治的部分,也有超軼政治的部分,兩者不可偏廢;並且將教育的類別,分為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觀教育、美感教育五項。教育的最高理想,是要建立人類奮鬥的信仰與信心。

  百多年來,學校教育的宗旨,大抵歸納為德、智、體、羣、美,或強調三育,或注重四育,或五育並舉,目標都與蔡元培所提倡的理念相合。蔡元培的《中學修身教科書》,從個人的修養、家族的倫常關係、各人在社會中的操守、國民與國家之間的權利和義務等等,逐一加以闡釋。蔡元培指出,人生當盡之本務,皆屬於實踐倫理學的範圍;至於本務所由起之理,則為理論的倫理學。倫理的極致,就是從良心之命以實現理想,因而分述良心論、理想論、本務論和德論,謂德之本質,賅有智、情、意三者。《中學修身教科書》是中國第一本現代公民修身經典,時至今日,仍然是中國最好的一本公民教育讀本。

  蔡元培的《華工學校講義》,進一步論述了德育的必要性和強調智育的重要性,是公民修養提升到高階的讀本,亦可視為現代成人教育必讀的參考書。在知識專業分工、資訊科技發達的當今社會,人的素質始終是未來發展的關鍵所在,一代教育家循循善誘之言,不愧為邁逾時流的修身處世良方。

周佳榮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公民修養讀本》對我來說,簡直是喚醒了我對這塊土地的責任感。從小到大,我們接受的教育多半偏向課本知識的累積,很少有機會能像這樣,被引導著去深入思考一個「公民」的真正意涵。書裡探討的議題非常紮實,從基本權利的界定,到公共議題的參與方式,每一個章節都像是在為我打開一扇新的窗戶。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並沒有用過於高深的學術語言來包裝,而是用非常貼近生活的例子,像是鄰里間的糾紛、網路上的言論自由界線,來闡釋複雜的憲法概念。這讓身為一個生活在台灣社會裡的普通人,能立刻找到共鳴點,不會覺得這些是遙不可及的政治學理論。讀完之後,我會忍不住在日常生活中多留意一下身邊正在發生的事情,不再是抱著「事不關己」的心態。像是最近討論的某項政策,以前我可能就只是聽聽新聞、抱怨兩句了事,但現在我會主動去查閱相關的法規依據,試著從不同角度去權衡利弊。這本書不只是知識的傳授,更像是一種態度的塑造,讓我更願意積極地去承擔起作為一個「在地人」該有的監督與貢獻。它提供了一個扎實的思辨框架,讓我們知道在表達意見的同時,也要尊重程序正義與少數意見,這在我們這個意見多元的社會裡,尤其重要。

评分

坦白講,我對這種主題的書籍,過去的經驗總是不太好,總覺得太過理想化,讀起來很空泛,但《公民修養讀本》在這一點上做得相當出色,它成功地在理想與現實之間找到了一個非常精準的平衡點。書中舉了許多關於地方自治、社區營造的成功與失敗案例,這些案例都不是遙遠國外的學術研究,而是我們在台灣各地都能看到的縮影。例如,對於鄰里公約的訂定、對於公共空間使用權的界定,這些看似芝麻綠蒜的小事,作者卻能將其與更高層次的民主規範連結起來,讓我茅塞頓開。我發現,原來我們每天的生活中,都充滿了需要「民主練習」的場域。以前總覺得參與政治很遙遠,要上街頭抗議或是寫信給民代才算數,但讀完這本書,我開始注意到我們社區管理委員會的選舉、關於公園設施設置的討論,這些其實都是最基礎的公民修養展現。這種由下而上、由小見大的敘事策略,讓我感覺自己不再是政治體制的旁觀者,而是隨時都能投入實踐的行動者。這本書的紮實度,在於它給了我們工具箱,而不是空泛的口號。

评分

這本書的編輯排版風格,也相當有意思,它不像一般學術論著那樣教條式地堆砌文字,而是穿插了許多視覺化的圖表和一些口述歷史的引述,這讓閱讀體驗變得非常流暢,即使遇到比較抽象的理論概念,也能因為這些輔助材料而更容易消化吸收。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書中對於「公民不服從」的討論,非常中肯且平衡。在台灣社會,每次有重大的社會運動,關於「是否該遵守法律」的爭論就會浮現。這本書沒有簡單地褒貶,而是深入剖析了其歷史脈絡、倫理基礎,以及實踐的界限。它教導我們,行使公民不服從權利時,必須建立在深厚的道德勇氣和清晰的政治訴求之上,而不是一時情緒的宣洩。這讓我對過去幾年發生的一些社會運動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也讓我開始反思,如果今天是我站在那個位置,我會如何權衡法律責任與道德義務。這種引導讀者進行複雜倫理判斷的寫作方式,讓我對台灣當前民主發展的成熟度有了新的期待,也讓我意識到,真正的公民,必須具備處理這種灰色地帶的智慧。

评分

這本書的敘事手法,老實說,一開始讓我有點招架不住,因為它不像傳統的教科書那樣,給你一個標準答案。它更像是一位很有經驗的長輩,拉著你的手,跟你聊著台灣社會的種種怪現象,然後拋出一連串讓你不得不深思的問題。我特別欣賞作者在探討「身份認同」這塊時的細膩度。在我們這個歷史脈絡複雜的地方,每個人的背景和成長經驗都造就了不同的價值觀,書中並沒有試圖去「統一」我們的想法,而是教導我們如何「共存」。書裡提到的一個觀點讓我反覆琢磨很久:真正的公民社會,不是所有人都意見一致,而是即便意見相左,也能找到彼此都能接受的對話基礎。這種強調「過程倫理」的論述,遠比單純的「愛台灣」口號來得有力且實際。對於我這種在網路上常常與人筆戰的人來說,這簡直是醍醐灌頂。我開始學著在網路上辯論時,先處理情緒,再處理事情,試著去理解對方話語背後可能隱藏的焦慮或需求。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提供了一套「軟實力」的訓練,讓我們在面對快速變化的社會環境時,不僅擁有知識,更有保持理性與同理心的能力,這在資訊爆炸的時代,簡直是救命稻草。

评分

讀完這本《公民修養讀本》,我最大的收穫是一種「謙卑的責任感」。我從來沒有想過,原來「修養」這個詞,不僅僅是指個人品德的培養,它更深層的意義,是與共同體之間的協作與平衡。書中探討了公民在面對社會不公義時,除了批判之外,更重要的可能是建構替代性的方案。它沒有預設台灣社會是完美的,反而毫不避諱地指出了我們在公共參與、媒體識讀、以及代議制度運作上存在的各種「內傷」。但它提供的不是絕望,而是一種務實的修復之道。例如,它詳細說明了如何有效率地向民意代表反映意見、如何辨識假訊息的陷阱,這些都是可以立刻帶回日常生活中應用的技能。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公民修養的終極目標,不是成為一個完美的理論家,而是成為一個能有效率地讓社會往更好方向推動的「問題解決者」。它讓我從一個被動的接受者,轉變為一個主動的參與者,去關心程序是否透明、資訊是否充分,這才是對民主體制最實際的「支持」。總之,這本書為我的人生提供了一種更堅實的立足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