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與傳承-大學生命教育課程規劃與教學實務:大學生命教育課程規劃與教學實務

創新與傳承-大學生命教育課程規劃與教學實務:大學生命教育課程規劃與教學實務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紀潔芳
图书标签:
  • 生命教育
  • 高等教育
  • 课程规划
  • 教学实践
  • 创新教学
  • 大学教育
  • 教育学
  • 师范教育
  • 课程设计
  • 教学方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生命教育在大專校院已經推動了三十年,到底生命教育是什麼?教些什麼?怎麼教?如何觸動學生的心靈深處?以上問題,將由來自31所大專校院、46位擔任生命教育相關課程的老師一一為您撰文解說。

  若問「生命教育是什麼」,亦可反問「什麼不是生命教育」,我們會發現,生命教育上課的地點無所不在──無論是教室、校園、產房、加護病房,或是在解剖室面對大體老師、在監獄面對受刑人等,都可以實施生命教育。

  從本書可發現,教授生命教育課程的老師都擁有共通的特質:一顆赤誠的心、以生命力教學、能聆聽及同理學生。舉凡教學方法的設計、教學資源的選擇、體驗活動的實施等,都是以學生為主體,希望學生能愉快學習,進而能思考與體察生命的意義究竟為何。

  人生在世,生是偶然、死是必然;倘若能對生命的過程與意義有所了解,則不僅能幫助自己,也能幫助他人。如此,相信人生的每個週期,當能圓滿無憾。本書的文章,有的聚焦於理論層面,有的專注於實務經驗;風格或嚴謹肅穆,或生動翔實;讀者可細細品味,必能觸動心弦,並有所省思。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创新与传承——大学生命教育课程规划与教学实务”主题下,不涉及该书具体内容的图书简介。 --- 书名: 面向未来的思辨:高等教育中的人文素养与生命价值重塑 内容简介 在当代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与深刻变革背景下,知识的更新速度前所未有,技术进步深刻地重塑着人类社会结构与个体存在意义。本专著聚焦于高等教育体系如何有效应对这种时代挑战,特别是在培养学生的核心人文素养、构建其生命价值体系以及提升其应对复杂性与不确定性的能力方面所进行的探索、实践与创新。本书旨在深入剖析当前大学教育在“人”的培养这一根本命题上所面临的结构性困境与发展机遇,并提供一套前瞻性的理论框架与可操作的实践路径。 第一部分:时代背景下的高等教育转型与价值重塑 本部分首先对当前全球高等教育所处的宏大背景进行了细致的描摹。我们探讨了人工智能、生物技术、全球化危机等前沿议题对传统学科壁垒的冲击,以及由此催生的对“全人教育”的新一轮呼唤。重点分析了在信息爆炸时代,学生如何面对意义的稀释与身份的迷失。 书中详细阐述了批判性思维、伦理判断力、跨文化理解力作为未来社会栋梁的必备素质的重要性。我们不从单一学科角度切入,而是构建了一个跨学科的视野,探讨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重维度如何共同支撑起现代大学生的精神世界。特别是,本部分深入研究了“反思性实践”在知识建构过程中的核心地位,主张教育应从知识的传递转向智慧的生成。 第二部分:课程设计的深度融合与结构优化 面对学科壁垒,本部分着重探讨了如何在大学课程体系中实现知识的深度整合,以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能力。我们提出了“模块化、矩阵式”的课程设计理念,强调打破传统院系间的壁垒,构建横向贯通、纵向深化的学习路径。 书中详尽分析了如何设计跨领域的基础通识课程,这些课程不再是零散的知识点罗列,而是围绕核心人类问题(如公正、自由、责任、可持续性)展开的深度探究。我们提出了“问题导向型学习(PBL)”在复杂议题教学中的创新应用,尤其关注如何将前沿科技的伦理挑战融入到人文基础教育之中。例如,在设计涉及数据伦理或基因编辑的课程时,如何平衡科学理性与人文关怀的视角。 此外,本部分还对评估体系的改革提出了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建议。传统的考试模式往往侧重记忆和再现,难以衡量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和价值形成过程。因此,我们倡导引入基于项目的评估(PjBL)、同伴互评以及过程性反思日志等多元化评估工具,使评价真正服务于能力的提升。 第三部分:教学方法的革新与学习环境的重构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桥梁。本部分聚焦于如何通过创新的教学实践,激活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并营造一个鼓励探索、容忍失败的学习社区。 我们深入探讨了“体验式学习”在提升学生主体性方面的潜力。这不仅包括传统的社会服务学习(Service Learning),更拓展到模拟决策、角色扮演、以及与行业专家的深度对话等形式。通过真实情境的介入,学生能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具体的社会脉络建立联系,从而深化对自身角色的认知。 书中特别关注了教学互动的设计艺术。在后疫情时代,混合式学习(Blended Learning)成为常态,但如何确保线上学习不沦为信息孤岛,如何利用技术工具来促进深度讨论而非浅层交流,是本部分的核心议题。我们分享了一系列旨在激发课堂对话、促进深度共情的教学技巧,例如“苏格拉底式提问法”在大型讲座中的应用,以及如何运用数字叙事(Digital Storytelling)技术让学生表达复杂的内心体验。 第四部分:教育实践的生态系统构建与持续发展 教育的成功并非仅依赖于课堂内部的努力,它需要整个校园环境的支持。本部分将视角拉宽,探讨如何构建一个支持学生全面成长的教育生态系统。 我们分析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要素。面对快速变化的教学需求,教师自身的终身学习和跨界合作至关重要。书中提出了建立教师学习共同体(PLC)的有效机制,强调同伴互助、反思分享在教学能力提升中的驱动作用。 此外,本部分还讨论了大学行政管理在支持创新教育实践中的角色。从资源配置到政策制定,如何确保创新课程和教学实验能够获得必要的制度保障和持续的资金支持,是教育改革能否落地的关键。我们倡导建立起一套常态化的教学质量反馈与改进循环机制,确保教育实践能够随着社会需求而不断演化,真正实现高等教育面向未来的价值传递与引领。 结语:培养有能力定义未来的人 本书总结认为,高等教育的核心使命在于培养能够适应、理解并最终能够塑造未来的人。这要求我们超越专业技能的训练,回归到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对伦理困境的审慎思辨以及对人类共同命运的责任担当。通过理论的创新、课程的重构和实践的深化,高等教育应当成为激发个体潜能、重塑时代价值的重要场域。本书为致力于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教育工作者、管理者及政策制定者提供了一份具有前瞻性和操作性的蓝图。 ---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黃俊傑 論通識教育與生命教育的關係
歐陽康 以自覺生命啟迪生命自覺
林思伶 教師做為僕人領導者
林騰蛟 生命教育三十年傳承愛與希望的未來
林聰明 生命教育將成為劃時代的顯學
紀潔芳 以飛揚的生命引領生命的飛揚

通識與生命教育
1. 金樹人 生命卷軸:價值與意義的示現
2. 周文祥 以生命教育為核心的通識教育
3. 丘慧瑩 大學生命教育課程之建構、推動歷程經驗分享:以彰化師範大學通識教育為例
4. 楊 菁 大學生命教育教學「動」起來
5. 李開敏 由繁入簡:從大學多元的生命教育回歸自我的專一實踐

生命教育與自我成長
6. 鈕則誠 生命與關懷:生命教育的核心價值
7. 陳錫琦 略說我的生命教育教學經驗
8. 雷愛民 以「死亡超越」為旨趣的生死學探索與生死教育嘗試

生命教育教學方法
9. 林綺雲 生死學教學計畫:教學目標、內容與方法
10. 張淑美 生命教育的「教與學」心法
11. 何仁富 融入式與主題式生命教育的教學實踐探索
12. 汪麗華 體驗式與活動式生命教育的教學實踐探索
13. 陸曉婭 影像中的生死學:以電影《活著》為例
14. 劉 慧、王 珊 小學教育專業「生命教育」兼教方向的實踐探索:以首都師範大學小學教育專業為例
15. 趙丹妮 生命敘事式生命教育的教學實踐探索
16. 張景媛 國中小生命教育體驗活動的設計與提問技巧
17. 胡宜安 生死教育的文本困境及尋解:學生課堂書寫遺囑的思考
18. 郭碧味 生死學課程的開創與傳承
19. 王雲嶺 生死教育課程混合式教學:Yes or No?
20. 王朝興 生命教育十載光彩
21. 鄧明宇 向死返生:死亡體驗活動在生命教育的應用與啟示
22. 紀潔芳 衣帶漸寬終不悔:生死教育教什麼?怎麼教?
23. 陳運星 生命美學與文化創意:大學生死教育的教學實務

生命教育特色主題
24. 蔡明昌 大學生的處世之道:評量工具與現況
25. 陳書梅 書目療法運用於大學生命教育課程之教學探討
26. 曾玉芬 以生命力帶動生命力:生命教育教學經驗分享
27. 王嘉銓 不知死,焉知生:淺談解剖學與生命教育的結合
28. 陳劍鍠 佛教生死兩安關懷課程.種子教師培訓計畫:工作坊「此岸&彼岸」
29. 李昱平 堅毅生命課程在大學實施之重要性
30. 郭育誠、莫淑蘭 心靈彩繪之藝術療法的陪伴
31. 葉明理 動物生命教育在大學校園的實踐:二十年的衝突、共榮與蛻變之路
32. 鄭瑋宜 生命教育融入營養專業課程與班級輔導活動

臨終關懷與安寧療護
33. 賴維淑 藏行顯光、幽谷伴行:敘事醫療於安寧緩和療護之教育實踐
34. 魏書娥、黃麗續 安寧療護課程教學歷程與迴響
35. 朱明霞、黎 想 生命如歌 攜手走過
36. 許禮安 你要抱著必死的決心來選修這門課:高雄醫學大學「生死學與生命關懷」教學經驗
37. 路桂軍 與時俱進善終文化:從理念的更新到實踐的嘗試
38. 李閏華 社會工作學系臨終關懷課程:灌溉準助人工作者的養分

殯葬文化
39. 譚維信 殯葬教育在生命教育之重要性
40. 邱達能 殯葬角度下的生命教育
41. 孫樹仁 關於生命文化教育興起與實踐的報告

特約稿
42. 關婉玲 大學生命教育的教與學:慧開法師專訪
43. 釋慧開 生命教育的教學相長:生命意義的自我探索與啟發之旅
44. 關婉玲 螢火微光、點亮世界:教育部「生命教育學習網」建置歷程紀實
45. 紀潔芳、謝依樺、李泓穎 臺灣大專校院生命教育推動三十年之回顧與展望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0744170
  • 叢書系列:生命教育
  • 規格:平裝 / 752頁 / 17 x 23 x 3.7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以飛揚的生命引領生命的飛揚


  1999年7月因緣際會,在臺北和心儀已久的趙可式老師見面,我們一見如故、相見恨晚,暢談了一個下午,談出了彰化師大五年十次的學術研討會,也談出了臺灣生命教育發展的一片天。

  2000年1月27~28日,是一個發光發熱的日子,在趙老師啟動了引擎下,彰化師大主辦了「大學院校生死教育課程教學研討會」,各大學教生死教育課程的老師幾乎都參加了,與會人士將近二百多人,包括:學者專家、碩博士研究生、高中教師、醫護人員及社會人士等,大家惺惺相惜、志同道合,並結下了生死盟約,以推廣生死教育為己任,並以生死之交暱稱。在往後的日子裡,常互通有無,分享教學資源,交流教學心得。在其他行業中,通常是同行相忌,但在生死教育領域,我們是同行相親,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功效。

  多年來,大家有個心願,希望同心協力完成一本書,為歷史留下見證,也為後人留下寶貴經驗。但歲月匆匆,忙教學、忙推廣教育,心願總是懸著,一晃二十多年,恰逢新冠疫情不能趴趴走的期間,閉門著述、奮筆疾書,終於蔚為成冊,為臺灣的生命教育發展留下了我們的心意。

  靜下心來翻閱,這本書還頗有看頭:樹人老師「生命卷軸」的啟示、慧開法師「生命教育教學相長」的生命故事,另外還有則誠、樹仁、綺雲、淑美、文祥、錫琦、運星、景媛、仁富、麗華、曉婭、劉慧、王珊、宜安、紋羽、劍鍠、禮安、閏華、維信、開敏等老師,都是教授生命教育的老將,教學經驗豐富,文筆流暢,閱讀之餘,深獲我心,諸多啟發,例如:仁富老師「西湖生死學」的課程,將傳統融入現代,典雅中有新意,融合了歷史、地理、人文、藝術、生死學,韻味無窮。

  英雄出少年,年輕一輩的教師充滿活力、創新、熱情,文章也很精彩:朝興老師的教學方法及教學成效,令人振奮;拜讀慧瑩及楊菁老師的文章,才知道彰化師大的生命教育為什麼總是頂呱呱;嘉銓老師將生命教育融入解剖學的尊重與莊嚴;育誠及淑蘭老師的心靈彩繪藝術療法非常賞心悅目;瑋宜老師將生命教育融入營養學、服務學習及班級輔導,文字簡約、說理清楚、實例貼切,正是我們需要的;明昌老師對「來生信念」及「果報信念」量表的研發,提升大學生處世之道的修養;愛民老師為人熱誠、胸懷大志,以大力推動死亡學理論探究及實務教學為己任;書梅老師將書目療法運用於生命教育的新穎;玉芬老師對監獄生命教育推廣及境外生生命教育的教學經驗非常寶貴;昱平老師設計的堅毅生命課程是年輕人必須的修養;碧味老師帶領學生參訪醫學院解剖課程的大體老師及對生命鬥士的關懷;雲嶺老師對生死教育混合式教學的成效;丹妮老師的生命敘事式生命教育之引領;明宇老師對死亡體驗活動的教學震撼;明霞及黎想老師在安寧療護及死亡體驗教學上的鍥而不捨;明理老師對校園動物照護的生命教育;達能老師的殯葬實務及防治自殺教學經驗等,都令人印象深刻。以上這些文章都非常有特色,助益我們對生命教育有多元的認知,為生命注入強心劑,也深深感覺到生命教育的無所不在!

  安寧療護是生命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單元,維淑老師為人實在,深具實力且慈悲無限,她的〈藏行顯光,幽谷伴行〉一文,讀之再三,令人感動落淚,可式老師的學生真不是蓋的;書娥及麗續老師將安寧療護的教學歷程如實呈現,是實證研究貼切的範例,並助益學生對生命末期態度的理解及調適;桂軍老師對癌末病人的臨終關懷實務經驗豐富,視病如親,他的每一個個案都動人心弦,是非常好的教材。以上四位老師安寧療護的文章,引領醫護莘莘學子慈心向上,病人有福了!

  臺灣臨終關懷的服務品質,在亞洲堪稱第一。有位企業家,英年早逝,因感念志工的服務熱忱,發願捐贈大體,卻感歎到:「我年輕時參加兩次大專聯考,因名落孫山無法進大學讀書,想不到死後轉為大體老師,在大學教書。」生命教育的啟迪是多麼奧妙,大體老師的設置讓捐贈者的心境從嚴酷的寒冬提升到和煦的暖春,真耐人尋味!

  為了普及生命教育的推廣,教育部在2002年設置了「生命教育學習網」,並由年輕但資深的關婉玲博士負責教材的策劃、設計、製作及審查。該網站提供了豐富及實用的教學資源,非常受到教師、家長及學生的肯定。2008年5月,四川汶川大地震有九萬多人喪生,意味著有九萬多個家庭破碎,有數十萬個家庭身心受到創傷。6月,我應宋慶齡基金會及北京中科院心理所之邀請前往災區學校了解如何進行生命重建的工作。之後三年,我前往北川及綿陽等地有十趟之多,協助災區學校有系統的進行生命教育。在工作中,知道災區的教師、家長、志願者及社會工作者等運用「生命教育學習網」上的許多教學資源幫助災區學童走出悲傷。另外,本人曾應僑委會的邀請為全球華人教師講授生命教育課程,獲悉全球華人包括歐美地區、中南美洲、澳洲及東南亞的許多華人教師也非常習慣使用該網站的資料輔助教學。目前,該網站的名稱已改為「教育部生命教育全球資訊網」,以因應九年國教延長為十二年國教之需。未來,教育部的生命教育重點工作之一為盤點生命教育三十年來之重要教學資源,以為AI世代發展生命教育之參考。故,「生命教育學習網」早期教學資源的保存及維護非常重要,可發揮承先啟後之功效,在此感謝關博士以特約稿形式報導。另外,本書主要探討大學老師生命教育的教學經驗,故特刊載本人、謝依樺及李泓穎老師的〈臺灣大專校院生命教育推動三十年之回顧與展望〉一文,供大家參考。

  綜觀教授生命教育的老師都有共通的特質:就是有一顆赤誠的心,以生命力教學,能聆聽及同理學生。舉凡教學方法的設計、教學資源的選擇,以及體驗活動的實施,都是以學生為主體,希望學生能愉快地學習及學到帶得走的能力。曾經有學生說:「在上課中深深被老師的誠懇及表裡如一而感動」;另有學生也回憶到:「畢業多年,走在人生道路上,每當碰到十字路口左右徬徨時,不覺會想起老師,當時被觸動的感覺很自然地浮現上來,安撫我、鼓舞我,幫助我做較佳的人生抉擇……」,想想,這不就是我們生命教育的教學目標嗎!

  在此非常感念黃俊傑教授、歐陽康教授、林思伶教授、林騰蛟次長及林聰明校長等對我們的相知、相惜、相挺,在百忙中抽空為本書寫序。當我接到這五篇序稿時,特別撥空靜心拜讀不下十數次,涵泳其味、深思其旨,原來這是用生命力寫的序,文章看似心平氣和,卻有雷霆萬鈞的穿透力及震撼力,並有語重心長的殷殷期盼,深覺內心受到洗滌、靈魂獲得滋潤,不由得省思:自己在教學中有無誤人子弟?有無把握生命教育的真意?有無到位入味?有無啟發學生生命的飛揚?有無為社會的天時地利人和盡一份心力?在此,對兩位通識教育大師黃教授和歐陽教授、天主教大學林董事長、教育部林次長、佛教大學林校長等,感恩再感恩。

  或許有人疑惑,怎麼沒見到幾個熟悉的名字?可式老師隱居調養;明富老師、效智老師及佩怡主任等都太忙了……,這是我們力求圓滿中的美中不足,但「盡心隨緣」,不正是生命教育中需學習的功課嗎?!

  本書的完成要感念一批批的年輕學子,在他們青春年華、人生最珍貴的求學期,走進教室,聽我們的課,讓我們有機緣盡一份心力。也要感念各位任課老師言而有信、義不容辭、依時依約寄來鴻文。另外,仁富、麗華賢伉儷及綺雲,全程幫忙看稿及諸多鼓勵,有知音同行真好。亦師亦友的麗續不厭其煩,將行政事宜一肩扛起,將突發事件即時處理得當,有妳真好!也感謝心理出版社及林總編輯的用心!最最感動的是好友妙蓮寺印行法師護持我閉關五天,在清靜祥和中,拜讀一篇篇發自心靈的文稿,融匯涵容,並有兩位小助理幫忙處理電腦事務,很有效率,有你們真好!

  此時的心境非常怡然安祥,能為大家服務是緣分,不但好文章可先睹為快,在來往的互動中,深受「大家」風範磁場的普照,在和諧溫馨中接到可式老師的電話,帶著滿滿的祝福將本書付梓,將心動轉為行動,相信本書的出版,會為這動盪不安疫情肆虐的社會,增添一分安定及清涼,也相信在生命教育發展中將有所撼動,讓生命更有意義!
 
潔芳 誌於慕蓮齋
2021年5月

用户评价

评分

從行政管理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價值同樣不容小覷。在推動任何跨學院、跨學科的課程時,最怕的就是資源分配不均和權責不清。這本書不僅討論了課程內容,更深入地觸及了「體制內」如何成功推動一門如此強調價值觀塑造的課程。它詳盡地分析了在不同大專院校(例如技職體系與一般大學)中,生命教育課程所面臨的獨特行政障礙與資源爭取策略。這說明了編者群對台灣高等教育環境的理解是多麼全面且細膩。光是「如何說服系主任支持非專業領域的學分承認」這個環節的探討,就足以讓許多正在為此焦頭爛額的夥伴找到靈感。它將學術理想與現實政治巧妙地結合起來,提供了一條務實的道路,讓生命教育不再只是掛在口邊的口號,而是真正能進入學校核心課程體系的硬實力。

评分

這本新書簡直是為我們台灣高等教育界投下了一顆震撼彈,特別是對於那些長期在摸索如何將「生命教育」真正融入大學生活的朋友來說,簡直是久旱逢甘霖。我從事教職多年,深知課程設計的眉角,光是那個「規劃」二字背後藏了多少行政上的拉鋸戰、跨領域合作的溝通成本,以及最核心的——如何避免流於空泛的說教。書中對於如何從宏觀的教育理念,逐步落實到微觀的課綱設計、單元編排,甚至到學期初的破冰活動,都有非常務實的著墨。我特別欣賞它不只是停留在理論層面,而是深入探討了在台灣特定的文化脈絡下,如何平衡儒家倫理觀與現代多元價值,這才是真正的挑戰。許多前輩的經驗分享,讓我們看到不同學校的成功案例,那些具體的教學模組,比任何空泛的口號都來得有力量。它不是一本「應該怎麼做」的教條手冊,而更像是一份經過無數次試錯後,淬鍊出來的「實戰操作指南」,對於我們這些想把生命教育做得更接地氣的教師來說,是不可多得的寶藏。

评分

身為一個長期關注青年心理健康議題的教育工作者,閱讀這本書的過程,讓我對「傳承」這兩個字有了更深層的體會。生命教育的精髓,絕非只是傳遞知識,而是將前人走過的路、面對過的困境,轉化為可以被後進者理解和內化的智慧。這本書的編排巧妙地結合了「創新」與「傳承」,它沒有全然否定過去的做法,而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用當代大學生更能接受的媒介和視角去重新詮釋。特別是關於如何設計出能真正引發學生內在對話的教學活動,書中提到的那些「引導式提問」技巧,我已經忍不住在下學期的課堂上試用了一兩個,效果出乎意料地好。許多課程設計,經常因為太注重「量化」指標而被綁手綁腳,但這本書卻勇敢地指出,生命教育的核心價值,恰恰存在於那些難以量化的「人與人之間的連結」和「自我覺察的深度」。這種對教育本質的堅持,讓我覺得,這不只是一本課程規劃書,更像是一份教育者的初心宣言。

评分

坦白講,面對現在的大學生,傳統的說教式教學法早就失效了,他們對資訊的吸收速度極快,但專注力和深度思考的能力卻相對弱化。因此,課程的「實務」操作性成為關鍵。這本著作的高明之處,就在於它沒有把大學生塑造成被動的接受者,而是將他們視為共同建構學習經驗的夥伴。我對其中關於「反思性實踐」的章節印象非常深刻,它強調了從課堂延伸到生活的連續性。書中提到如何運用行動研究、服務學習等方式,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去體驗和消化生命中的課題,這完全跳脫了傳統學科「理論學完就結束」的窠臼。對於那些試圖在有限的學分時數內,塞進大量內容的同業們,這本書無疑是一劑清醒劑:生命的課題,需要時間醞釀,而非快速填鴨。它的建議非常具體,連如何撰寫一份有效的課後反思報告都有範例,對於新手教師來說,簡直是救命稻草。

评分

閱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它給了我們一個清晰的框架,用以審視過去我們在生命教育上的努力是否真正到位。過去我們總在想,如何「教」生命,但這本書更著重於如何「引導」學生「經歷」生命。這種視角的轉換,是革命性的。尤其在面對現代社會資訊爆炸、價值觀快速流動的背景下,年輕人需要的不是標準答案,而是面對不確定性的勇氣和能力。書中針對不同學習階段(大一新生到大四畢業班)設計的進階模組,顯示了編者對「成長曲線」的深刻理解,這遠比單一、一體適用的課程要高明得多。這本書不只是「如何教」,更是「如何成為一位更好的引導者」,它激發了我對自己教學風格進行徹底反思的動力。我想,這將會是未來十年,台灣大學生命教育領域的必備參考書目,對於提升整體課程的深度與廣度,有著不可替代的貢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