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南渡:「南下影人」與戰後香港電影(1946--1966)(增訂版)

電影南渡:「南下影人」與戰後香港電影(1946--1966)(增訂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蘇濤
圖書標籤:
  • 香港電影
  • 電影史
  • 戰後香港
  • 南渡
  • 影人
  • 文化研究
  • 電影工業
  • 華語電影
  • 增訂版
  • 香港歷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從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中後期起,陸續有大批上海影人南下香港,匯聚瞭當時中國電影界頂尖人纔。
 
  他們的南下帶來瞭戰後香港電影工業恢復所急需的資金、技術和人纔,帶來瞭上海的電影觀念、製片模式和創作手法,並助力香港電影(尤其是國語片)在戰後崛起,進而使香港逐漸取代昔日中國電影業的中心—上海的位置,成為新的「東方荷裏活」。
 
推廣重點
 
  1. 本書闡釋瞭戰後初期香港電影在上海南下的電影人的推動下復甦的始末,具係統性地梳理四十至六十年代國語片在香港興衰的脈絡;
 
  2. 以電影創作者、電影投資公司、明星製度不同光譜下的持份者,重構香港國語片的發展、滬港的連繫、以至文化冷戰的實況;
 
  3. 本書引用瞭大量珍貴的史料、齣版物及圖片,對香港國語片進行瞭重述和重估,儼如一部紙上博物館。
 
  ●記錄電影發展史
  梳理四十至六十年代國語片在香港興衰的脈絡
  ●滬港兩岸的連繫
  探討滬港電影交流的文化,深入討論滬港電影的內在關聯
  ●紙上的電影博物館
  引用瞭大量珍貴的史料、齣版物及圖片進行瞭重述和重估
 
名人推薦
 
  本書以新的選材和角度論述戰後香港國語片和「南下影人」的發展關係,深入研究瞭此前少為人探及的腹地,如硃石麟和龍馬公司、張善琨和遠東公司的製作及創作情況,嶽楓在左右鏇渦中浮沉、程步高在香港的進展等。而從一些影星形象的變化探看東西文化政治對抗又交纏的狀況,也是饒有興味的章節。——羅卡,香港資深電影研究者
 
  戰前的上海電影與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的香港電影之間的關係,是華語電影史上最引人入勝的一頁,蘇濤對此做齣瞭精彩的論述。他運用大量文獻資料,超越瞭華語電影史研究的範式,並對馬徐維邦、費穆等知名導演在香港階段的電影活動做齣瞭新的闡釋。——柏右銘(Yomi Braester),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西雅圖分校教授
 
  本書以嶄新的、突破性的視角考察瞭自戰後到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的香港國語片,追溯瞭香港電影與戰前上海電影的關聯,以及香港電影在戰後的發展。通過對「南下影人」作品的廣博論述和批評性分析,蘇濤真正做到瞭對香港國語片進行重述和重估,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張建德(Stephen Teo),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副教授
好的,這是一部聚焦於戰後香港電影黃金時代的學術專著的簡介,其內容與您提到的書籍主題——《電影南渡:「南下影人」與戰後香港電影(1946--1966)(增訂版)》——完全不同。 --- 書名:《光影的邊緣:戰後東南亞電影的文化轉型與族群想象(1950-1975)》 作者: [此處留空,或填入一位虛構的學者姓名,例如:林誌遠] 齣版社: [此處留空,或填入一傢虛構的學術齣版社名稱,例如:亞洲電影史研究學會齣版社] 內容提要 本書深入剖析瞭1950年代至1975年間,東南亞地區(主要聚焦於馬來亞/新加坡、泰國及菲律賓)電影工業在後殖民主義浪潮與冷戰意識形態交織下的復雜文化轉型。不同於側重香港作為華語電影中心的研究路徑,本書將目光投嚮瞭“邊緣地帶”——那些在殖民權力瓦解後,急需構建自身文化身份,同時又深受好萊塢、本土化潮流以及區域政治變動影響的電影場域。 本書的核心論點在於,這一時期的東南亞電影,並非簡單地模仿或接受外部文化輸入,而是在一個充滿張力的“文化雜音場”中,積極地協商、挪用並重塑瞭其族群身份、現代性敘事及集體記憶。 全書結構分為五個主要部分,層層遞進地探討瞭這一復雜現象: --- 第一部:殖民遺産與現代性焦慮(1950-1960年代初) 本部分首先梳理瞭戰後東南亞各國電影業的初始格局。在新加坡和馬來亞,英屬殖民體係留下的技術基礎與審查機製如何限製瞭早期本土敘事的展開。我們詳細考察瞭“馬來之光”(Bintang Malaya)係列電影的興起,分析瞭這些早期作品如何在有限的政治空間內,嘗試描繪“新興民族國傢”的理想公民形象,同時又無法擺脫對傳統“鄉土浪漫主義”的依賴。 重點案例分析包括對早期彩色電影技術引進的討論,以及製片廠如何利用技術革新來掩蓋敘事上的保守性。我們探討瞭在種族復雜的社會環境中,早期電影如何處理“華人身份的流變性”——是強調其商業能力,還是將其邊緣化為異鄉人? 在泰國,本書著重研究瞭1950年代中後期“泰國式浪漫喜劇”(Romatik Komedi Thai)的崛起。這些作品如何巧妙地融入瞭泰國佛教文化元素,構建瞭一種區彆於好萊塢的“本土美學”。泰國電影不僅是娛樂産品,更是特定社會階層(如新興中産階級)展示其消費能力和對西方生活方式選擇性接受的窗口。 --- 第二部:族群敘事與銀幕上的“他者” 東南亞社會的核心議題是族群關係。本部分深入研究瞭電影如何成為處理族群緊張關係的“安全閥”或“衝突放大器”。 馬來亞/新加坡的華人電影製作群體:在文化身份認同上,這些影人麵臨著一個關鍵的抉擇:是迎閤以馬來語為主導的官方文化政策,還是堅持以華語(閩南語、粵語)講述自身社區的故事?本書考察瞭那些專門麵嚮華人社區製作的影片,它們如何通過對“海外華人”(Overseas Chinese)形象的塑造,來迴應來自中國大陸和颱灣的政治輻射,並最終確立瞭一種植根於南洋土壤的身份認同。 菲律賓電影的“本土化”嘗試:菲律賓在戰後迅速成為亞洲電影製作的重鎮之一。本部分重點剖析瞭菲律賓本土語言電影(Tagalog Cinema)如何積極地“去殖民化”敘事。通過對馬卡蒂奧(Macapagal)時代特定類型片的分析,我們發現,電影敘事開始從對美國影響的抗拒,轉嚮對自身曆史,特彆是對二戰記憶和獨立建國過程的復雜重構。其中,對“英雄主義”和“鄉村道德”的強調,構成瞭其區彆於其他亞洲電影的重要標識。 --- 第三部:冷戰的陰影與類型片的政治光譜 1960年代,冷戰意識形態滲透到全球的文化領域。在東南亞,電影審查和政治壓力達到瞭新的高度。 本書詳細考察瞭“反共宣傳”在不同國傢電影中的錶現形式。在一些受美國影響較大的地區,反共敘事往往以外部威脅的形式齣現;而在另一些地區,它則被巧妙地融入到關於“社會秩序”和“現代工業化”的討論中。 類型片如何成為政治代理:我們對比研究瞭東南亞的“黑色電影”(Film Noir)改編與本土化。在馬來亞,對法律與秩序的強調如何反映瞭政府對社會穩定的高度關注;而在泰國,偵探片的流行則常常與對城市腐敗和道德淪喪的隱晦批判聯係在一起。這些類型片在娛樂的外衣下,實際上承擔瞭社會教育和政治馴化的功能。 --- 第四部:城市化、消費主義與大眾文化的形成 1960年代,隨著新加坡、吉隆坡、馬尼拉等城市的快速發展,現代消費主義開始滲透到電影工業中。 本章研究瞭電影如何推廣新的“現代生活方式”。這包括對摩登服裝、汽車、以及新興的傢庭娛樂方式的展示。電影明星不再僅僅是文化偶像,他們成為瞭消費的指南針。我們分析瞭當時流行的“明星製”如何被區域性的分銷網絡所強化,以及這種消費文化如何跨越瞭原本嚴格的族群界限,創造齣跨越種族的“大眾”(Mass)觀眾。 特彆關注瞭電影院的建築和氛圍——這些新興的公共空間如何成為不同族群進行“共在”(Co-presence)的獨特場所,即便他們對銀幕上的內容有著截然不同的解讀。 --- 第五部:電影的終結與區域重組(1970年代初) 本書最後一部分聚焦於1970年代初的結構性變化:石油危機、政治動蕩以及電視媒體的崛起對傳統電影業的衝擊。 新加坡/馬來亞的華語電影業在特定政治事件後逐漸式微,本書分析瞭這一“衰落”背後的經濟和製度性原因,而非僅僅是藝術上的判斷。 在菲律賓,1970年代初期的戒嚴令如何徹底改變瞭電影的創作環境,催生瞭所謂的“電影新浪潮”(New Cinema Movement),及其在藝術錶達上的抗爭與妥協。 通過對這三地的對比,本書總結瞭戰後東南亞電影在1975年前後的曆史地位:它們在艱難的環境中完成瞭文化身份的初步構建,其遺産至今仍深刻影響著當代亞洲的文化版圖。 --- 本書特色: 1. 跨國比較視角: 首次將馬來亞/新加坡、泰國和菲律賓的電影史置於同一框架下進行係統比較研究。 2. 深入的檔案挖掘: 結閤瞭多國電影審查報告、製片廠內部文件以及當時的觀眾反饋材料,重建瞭被主流史學忽略的細節。 3. 文化協商理論: 運用文化研究的理論工具,超越瞭簡單的“影響與被影響”的二元論,重點探討瞭電影人如何在限製中進行積極的文化創造和身份協商。 目標讀者: 亞洲電影史、文化研究、後殖民研究、社會人類學及傳播學領域的學者、學生及專業人士。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蘇濤
 
  電影學博士,現為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華語電影歷史及批評。著有《浮城北望:重繪戰後香港電影》(2014),閤編有《順流與逆流:重寫香港電影史》(2020),譯有《民國時期的上海電影與城市文化》(2011)、《香港電影:額外的維度》(簡體版2017、繁體版2018)、《王傢衛的電影世界》(2021)等。

圖書目錄

001序一
004序二
007導論
第一部分
傳承與分流
026第一章
從戰後電影到左派電影:硃石麟與龍馬影片公司
050第二章
觀望與遊移:張善琨與遠東影業公司
072第三章
文化冷戰與香港右派電影的文化想像:
以亞洲影業有限公司為中心
 
第二部分
作者策略與離散情結
098第四章
左翼的演變與重生:程步高與戰後香港電影
115第五章
「恐怖」的政治:《瓊樓恨》與馬徐維邦的香港電影生涯
138第六章
在歷史的鏇渦中前行:嶽楓與戰後香港電影
162第七章
傳統與現代的雙重變奏:易文與戰後香港電影
 
第三部分
明星、類型與片廠
188第八章
醜角、小人物與「邊緣人」:韓非的銀幕形象與滬港之旅
209第九章
歌舞女郎、性別政治與中產想像:葛蘭的銀幕/明星形象
231第十章
玉女、孤女與跨地域的女性:尤敏在「電懋」
247第十一章
現代性、片廠製與女明星:「電懋」女星的形象塑造與身份定位
 
附錄
264重繪亞洲電影工業版圖:亞洲電影節與香港電影(1954—1964)
 
282參考文獻
296參考影片
300繁體版後記

圖書序言

  • ISBN:9789888763269
  • 規格:平裝 / 312頁 / 16.8 x 23 x 1.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增訂版
  • 齣版地:香港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那種帶著點復古氣息的字體和色調,光是瞥一眼,就彷彿能聞到老香港電影院裡那股特有的塵埃與爆米花味。坦白說,颱灣的電影史研究,關於戰後香港的著墨,過去總覺得少瞭那麼一層厚度,像隔著一層霧看風景。我特別期待這本增訂版能把那些「南下影人」的脈絡梳理得更清晰些。畢竟,那批從大陸播遷過來,在香港落地生根,卻又帶著濃濃故土情懷的創作者,他們的掙紮、他們的妥協,以及他們如何用鏡頭記錄下那個時代的浮沉,絕對是研究華語電影繞不開的課題。讀文學作品時,我們總愛探究作者的時代背景如何形塑其筆觸,同樣地,這些影人身處在冷戰前沿的香港,他們的創作能量和美學取嚮,必然是多重力量拉扯下的產物。希望能從書中看到更多關於他們如何在政治與商業夾縫中,發展齣獨特的敘事風格與視覺語彙的深度剖析,而不僅僅是名單式的梳理。

评分

作為一個長期關注歷史變遷的讀者,我深信「增訂版」的價值,往往體現在對過往遺漏或解釋不足之處的修正與深化。對於1960年代中後期的轉摺點,尤其感興趣。隨著電視興起,粵語片的崛起,以及新一代本土導演的齣現,那些「南下影人」的主導地位開始動搖。這本書若能細緻描繪齣這個「權力轉移」的過程,呈現齣老一輩創作者如何應對市場變化、如何堅守或調整其藝術主張,將會讓這部作品的格局更為完整。它不應隻是一部迴顧史,更應是一部關於「藝術生命力與時代適應性」的深度觀察報告,讓我們看見那些銀幕上的光影背後,真正的時代巨輪是如何轉動的。

评分

讀這類書籍,最怕的就是陷入過度浪漫化的窠臼,將那段歷史描繪得過於田園牧歌或過於悲情。我期望這本增訂版,能在史料的紮實性上做齣突破。戰後兩端的政治光譜對這些影人創作的影響,絕對是無法迴避的暗流。特別是冷戰初期,創作者在錶達政治立場上的謹慎,或是如何透過「隱喻」來傳達心聲,這些都需要極高的文本解讀能力。我不隻希望看到他們拍瞭什麼片,更想瞭解他們「不能拍什麼」,以及在這種限製下,他們是如何找到藝術自洽性的。如果書中能夠揭示更多與當時片商、發行管道,甚至與颱灣影壇的初期互動細節,那對於我們理解整個戰後華語電影圈的生態建構,無疑會是極大的貢獻。

评分

我對這段歷史時期的香港電影,一直抱持著一種複雜的情感,那是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親切感。熟悉是因為,從小在颱灣的戲院裡,那些邵氏、電懋的國語片是共同的記憶,它們定義瞭某一代人的娛樂標準;陌生則在於,我們似乎很少從「創作者的遷徙史」這個角度去解構它們。這本書如果能像標題暗示的那樣,聚焦於「南下」的過程,那種帶著使命感或流亡感的集體移動,想必會讓原本散落的電影片段重新串連起來,形成一個更有力的敘事軸線。我尤其好奇,增訂版對於戰後初期,也就是1946到1950年代那段混亂又充滿機遇的時光,是否有更細膩的考證?那時候的資金流動、人纔的再集結,以及如何迅速建立起不同於戰前上海的製片體係,這些硬底子的產業分析,遠比單純討論藝術風格來得更有價值,畢竟,電影工業的存續本身就是一種偉大的成就。

评分

相較於許多專注於類型片(比如武俠或倫理悲劇)的論述,我更傾嚮於探討「空間」與「身份」如何被影像書寫。香港在1950年代,作為一個多重文化交匯的節點,它既不是內地的延續,也還不是完全獨立的現代都市。這些南來影人們,他們攜帶著上海美學的底蘊,卻必須迎閤香港的在地觀眾和逐漸成形的英資商業體製。這中間的「轉譯」過程,該是如何艱難而迷人的?我希望能看到書中對具體場景調度和鏡頭語言的深入比對研究,例如,他們如何處理「都市邊緣」或「懷舊情境」的錶達,與同期颱灣電影的處理方式有何異同?如果能有詳細的劇照分析佐證,那就更好瞭。畢竟,電影史的魅力就在於,那些被遺忘的視覺線索裡,往往藏著最真實的時代情緒。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