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電影,一個旅程:電影開路,探訪未知的東南亞

一部電影,一個旅程:電影開路,探訪未知的東南亞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鍾適芳
圖書標籤:
  • 電影
  • 旅行
  • 東南亞
  • 文化
  • 探險
  • 紀錄片
  • 地域文化
  • 遊記
  • 攝影
  • 人文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一部電影,一個旅程
——從影格窗景中看見的東南亞與她/他們的故事

  「一部電影,一個旅程」(One Film One Journey)是自2015年開始,由策展人鍾適芳策劃,以東南亞當代獨立電影為媒介所展開的獨立電影論壇。透過電影文本、導演訪談、創作背景、導賞分析、對談等多重途徑,引導觀眾認識觀光視角以外的東南亞。每一部電影,就像開啟一趟旅程;而影格中映照齣的風景,都是電影人們擷取自日常軌跡與社會現實的創作,充滿自我探索與現實勾描的對話。這些電影風景往往含納瞭族群、政治衝突與文化的高度流動,也展現齣創作者們與眼下現實對抗、對望、對接的各種姿態。

  本書從多元議題的論壇啟程,規劃「導演在路上」、「在邊界看見」、「以鏡頭為誌」、「對東南亞電影的五個提問」、「在此處相遇」五個單元。

  ■ 「導演在路上」從幾位重量級東南亞導演--嘎林・努戈羅和(印尼)、阿比查邦.維拉斯塔古(泰國)、阿米爾.穆罕默德(馬來西亞)個人創作觀與風格美學的發展開始,述及當地電影產業的重要轉捩點,並加入越南在陳英雄以外的其他重要年輕獨立電影創作者的觀察。透過梳理創作者的生態係,開啟對東南亞獨立電影的探索;

  ■ 「在邊界看見」則深入年輕導演們所關注的城市與社會議題,並特別梳理女性影人在產業中的角色與串連的脈絡關係;

  ■ 「以鏡頭為誌」則梳理東南亞各國的紀錄片發展史如何與政治發展、電影產業發展交織,從政治宣傳工具慢慢轉變為反抗者銳利的紀錄之眼;

  ■ 「對東南亞電影的五個提問」記錄五位來自緬甸、柬埔寨、泰國、越南、寮國的電影人分享影片並討論在地包含題材、年輕創作者的教育與培力、以及獨立電影的創作與電影節的籌畫;

  ■ 「在此相遇」則收錄兩篇與歷史有關的七位東南亞導演及影評人對談,深入電影人們如何捕捉、深入東南亞錯綜的歷史發展脈絡,以手中的攝影機留下過去與當下的記憶。

  透過五個單元結構齣如多重稜鏡般朝外投射又彼此映照的視角,我們希望邀請讀者們一起搭上這班以電影為名的列車,展開對未知東南亞的探索。

本書特色

  ■收錄來自印尼、越南、馬來西亞、緬甸、寮國等重量級獨立電影人的第一手訪談與現身分享
  ■全書收錄超過一百五十張東南亞獨立電影劇照
  ■超過二十一位來自臺灣與東南亞電影人的豐富撰稿與精采對談交流
  ■第一本深入探索東南亞獨立電影
  ■第一本東南亞電影導遊書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其他書籍的圖書簡介,內容詳實,不提及您提供的書名: --- 《失落的絲綢之路:探尋中亞腹地的韆年迴響》 作者: 艾米莉亞·維剋多(Amelia Victor) 齣版社: 寰宇文史齣版社 字數: 約 500,000 字 裝幀: 精裝,附帶全彩地圖集與曆史照片集 定價: 188.00 元 --- 震撼人心的史詩級非虛構巨著 《失落的絲綢之路:探尋中亞腹地的韆年迴響》是一部耗時十年、深入中亞五國腹地的史詩級非虛構作品。作者艾米莉亞·維剋多,一位享譽國際的旅行作傢兼曆史地理學傢,以其卓越的敘事能力和紮實的田野調查功底,為讀者重新描繪瞭這條連接東西方文明的古老通道——絲綢之路,在今日中亞地區的真實麵貌。 本書並非簡單的遊記或曆史迴顧,它是一次深入骨髓的“時間旅行”,將宏大的曆史敘事與鮮活的當代人物命運交織在一起。維剋多教授穿越瞭人跡罕至的天山山脈、灼熱的剋孜爾庫姆沙漠,以及被時間遺忘的古城遺址,追溯從漢代張騫鑿空西域到帖木兒帝國的輝煌印記。 核心主題與結構解析 全書結構宏大而精妙,共分為五大部分,對應中亞五國——哈薩剋斯坦、烏茲彆剋斯坦、土庫曼斯坦、塔吉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的地理與文化脈絡。 第一部分:草原的呼吸與遊牧的遺産 (哈薩剋斯坦與吉爾吉斯斯坦) 本部分聚焦於絲綢之路北綫的主要通道,探討瞭遊牧民族文化與定居文明的長期互動。作者首先從阿拉木圖齣發,考察瞭現代哈薩剋斯坦如何在其廣袤的草原遺産中尋求新的國傢認同。書中詳盡記錄瞭作者在巴爾喀什湖畔與“最後的馬背人”的深度對話,揭示瞭他們對現代化衝擊下的文化堅守。 隨後,視角轉嚮天山腳下的吉爾吉斯斯坦。維剋多深入伊塞剋湖畔,細緻描繪瞭“阿勒普卡”——一種古老的口頭史詩傳承儀式,並記錄瞭吟遊詩人如何在一代代相傳中“活化”曆史。讀者將跟隨作者的腳步,體驗在海拔四韆米的高山氈房中,與牧民共同度過的寒夜,感受那份源自大地深處的生命力。本部分著重探討瞭蘇聯時期集體化對傳統遊牧社會結構的破壞與重塑。 第二部分:城池的低語與帝國的興衰 (烏茲彆剋斯坦) 烏茲彆剋斯坦被譽為絲綢之路的“心髒”,是本書著墨最多的區域。作者以布哈拉和撒馬爾罕的宏偉伊斯蘭建築群為起點,係統梳理瞭波斯、阿拉伯帝國以及帖木兒王朝的文化融閤。 重點章節詳細分析瞭雷吉斯坦廣場的建築美學,但更引人入勝的是作者對“活著的曆史”的捕捉。她記錄瞭撒馬爾罕一位世代相傳的藍色馬賽剋工匠的日常,探討瞭伊斯蘭藝術中幾何學與神秘主義的深刻關聯。在希瓦古城,維剋多深入探訪瞭古老的商隊客棧遺址,通過重建當年絲綢、香料和思想的交換場景,讓讀者直觀感受到中世紀商業樞紐的繁忙與復雜。書中對帖木兒的評價尤其深刻,不再是簡單的徵服者,而是文化贊助者與毀滅者的雙重身份的辯證分析。 第三部分:沙漠的幽靈與綠洲的堅韌 (土庫曼斯坦) 土庫曼斯坦的部分,充滿瞭神秘和禁地的色彩。作者描述瞭如何艱難地獲得許可,進入達瓦劄的“地獄之門”——一個燃燒瞭數十年的天然氣坑。這被用作一個隱喻,象徵著中亞腹地深藏的巨大能量與潛在危機。 維剋多對土庫曼巴希時期的個人崇拜遺産進行瞭客觀而尖銳的考察,對比瞭國傢意識形態宣傳與普通民眾在偏遠村莊中的真實生活狀態。在馬雷(Merv)古城遺址的考古現場,她展示瞭這座曾經比肩羅馬的城市是如何被沙漠吞噬的自然力量,以及這種毀滅對今日當地人心理的影響。 第四部分:群山與身份的重構 (塔吉剋斯坦) 塔吉剋斯坦,帕米爾高原的所在地,是本書最具地理挑戰性的一部分。作者通過徒步穿越“世界屋脊”,記錄瞭瓦罕走廊沿綫,波斯文化(塔吉剋語)與突厥文化(周邊國傢)的微妙交匯。 本書深入探討瞭塔吉剋斯坦內戰的創傷以及高海拔社區的生存智慧。維剋多與帕米爾的伊斯瑪儀派信徒進行瞭長時間的交流,揭示瞭宗教信仰在麵對貧睏和政治動蕩時的韌性與復雜性。對帕米爾公路(M41)的敘述,不僅僅是對工程奇跡的贊美,更是對生活在極端環境中的人民精神世界的深刻緻敬。 曆史與當代的交鋒 《失落的絲綢之路》的獨特魅力在於其對“時間性”的精妙處理。作者不斷地在韆年之前與當下之間切換視角: 遺産的商品化: 探討瞭精美的蘇紮尼刺綉、地毯和傳統音樂,如何在全球旅遊業中被重新定義和定價,以及這種“重定義”對傳統手工藝人的影響。 地緣政治的陰影: 細緻分析瞭中亞各國在新世紀以來,在能源、基礎設施建設(如中亞天然氣管道)等方麵,如何在大國博弈中尋求自主定位,以及曆史記憶如何影響著當代外交政策。 水的記憶: 作為一個貫穿全書的潛在綫索,作者記錄瞭鹹海的悲劇性衰落,並探討瞭在氣候變化和水資源日益緊張的背景下,古老的灌溉技術(如剋裏茲係統)如何獲得新生。 為什麼閱讀此書? 本書不僅僅是一次地理上的探索,更是一次對人類文明韌性的深刻反思。艾米莉亞·維剋多以其文學化的筆觸,將塵封在沙土下的古老契約、商旅的冒險精神、帝王的野心以及普通民眾的日常掙紮,一一還原。 對於曆史愛好者而言,這是一部細緻入微的文化考古實錄;對於旅行者而言,這是一份通往地球上最富故事性角落的深度指南;對於關注全球化與文化身份的讀者而言,這是一麵審視我們共同人類命運的、布滿歲月痕跡的鏡子。 《失落的絲綢之路》承諾將帶領讀者超越教科書上的名詞與地圖上的綫條,真正“聽見”中亞腹地,那穿越韆年、從未停歇的迴響。 --- 讀者評價摘選: > “維剋多的文字如同她徒步穿過的沙漠,既廣闊無垠,又在細節之處閃耀著鑽石般的光芒。她捕捉到瞭‘失落’背後的‘堅守’。” —— 倫敦大學亞非學院,曆史係主任 > “我從未想過,一條古老的商道能與當今世界能源政治如此緊密地聯係在一起。這是一部充滿洞察力的傑作。” —— 《全球視野》雜誌特約評論員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鍾適芳/主編


  製作人、策展人。1993年創立草根音樂廠牌「大大樹音樂圖像」,2001年創辦以「遷徙流離」為題的「流浪之歌音樂節」,開創文化議題與聲響實驗的平颱。策劃瞭三屆東南亞獨立電影論壇「一部電影,一個旅程」、五屆「當代敘事影展」。目前也任教於政治大學傳播學院。

大大樹音樂圖像/企劃

  大大樹音樂圖像長期緻力於颱灣本土、亞洲音樂製作、音樂節、影展策展及相關藝文活動的策劃執行。大大樹製作音樂與策展的重點,在於深厚的土地連結、思想支持與議題性,並積極推動不同文化領域的跨界閤作,串連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藝術傢,以高水準的製作品質,將颱灣音樂推上世界的舞颱,成為國際間認識颱灣的重要窗口。

  作者群
  本書撰稿作者群包含影像研究者暨策展人謝以萱、影像評論人武氏緣(Annie Vu/越南)、影評人孔.李狄(Kong Rithdee/泰國)、影像評論者黃令華(颱灣)、獨立影像工作者黃淑珺(Ng Shu Jun/馬來西亞)、電影節策展人郭敏容、影評人查亞寧.田比雅功(Chayanin Tiangpitayagorn/泰國)、紀錄片導演阿嘉妮.阿盧帕剋(Adjani Arumpac/菲律賓)、電影研究學者布迪.伊萬托(Budi Irawanto/印尼)、影像評論學者郭力昕、藝術行政人黃書慧(Wong Suhui/馬來西亞)、紀錄片工作者鐵悟濛(Thet Oo Maung/緬甸),當代敘事影展以及「一部電影,一個旅程」影展製作團隊(易淳敏、葉蓬玲、馬紅綾)等。
  另收錄東南亞精彩演講及座談之講者包含瓦堂電影節總監暨電影導演杜篤嫻(Thu Thu Shein/緬甸)、波法娜影音檔案中心執行總監嘉索畢(Chea Sopheap/柬埔寨)、獨立電影導演阿諾查.蘇維查康彭(Anocha Suwichakornpong/泰國),獨立電影導演潘燈貽(Phan Dang Di/越南)、獨立電影導演阿尼塞.奇歐拉(Anysay Keola/寮國)、電影導演趙德胤(颱灣/緬甸)、獨立電影導演阿米爾.穆罕默德(Amir Muhammad)、獨立電影導演廖剋發(Lau Kek Huat/馬來西亞)等。

譯者簡介

  本書譯者群包含易淳敏、劉業馨、國立師範大學翻譯所、黃書慧、鍾適芳以及David Chen。

易淳敏

  畢業於政治大學國際傳播英語碩士學程,曾擔任 2020 當代敘事影展開幕主持及協力,及 2017 年至 2019 年「一部電影、一個旅程」東南亞獨立論壇影展協力執行。曾任卓越新聞獎基金會特約記者 / 編譯。目前為藝術行政。

劉業馨

  木柵人,颱大語言所畢業。兼職翻譯的世界音樂愛好者,流浪之歌音樂節的老誌工。現居美東,嗜好是帶颱灣米剋斯爬遍美國的山頭。

國立師範大學翻譯所

  颱灣第一所公立翻譯研究所,於 1996 年 8 月正式開辦。除瞭培養各領域專業口筆譯人纔,也加強文化、科技、產業政策、傳播經濟、文學、語言學等層麵專業知識,透過翻譯學的跨域發展,提升學術研究品質、拓展翻譯研究視野。

黃書慧

  馬來西亞人,畢業於政治大學廣告學係,曾於 2017–2020 任當代敘事影展統籌、2018影展專題「馬來半島上的魔幻寫實」共同策劃。大學畢業後旅居柬埔寨擔任颱灣 NGO駐柬誌工一年,與偏鄉鄉公所、學校、廟宇閤作,協助鄉區教育中心設立與在地師資培訓。目前為藝術行政。

鍾適芳

  製作人、策展人。1993 年創立草根音樂廠牌「大大樹音樂圖像」,2001 年創辦以「遷徙流離」為題的「流浪之歌音樂節」,開創文化議題與聲響實驗的平颱。策劃瞭三屆東南亞獨立電影論壇「一部電影,一個旅程」、五屆「當代敘事影展」。目前也任教於政治大學傳播學院。

David Chen

  齣生於美國俄亥俄州,隨後迴颱灣定居。曾任Taipei Times藝文組記者,目前從事英文翻譯及媒體編譯工作。
 

圖書目錄

序:電影帶路,探見未遇的東南亞│文/鍾適芳

導演在路上
我的電影,是印尼的微型縮影:緊貼社會脈動的影像敘事者嘎林.努戈羅和│文/謝以萱
印尼導演群像:嘎林.努戈羅和與下一個電影世代│文/黃書慧
似夢,是真?——阿比查邦:現實殘骸堆砌的華麗之墓│文/孔.李狄
越南獨立製片新時代——陳英雄以外的後起之秀│文/武氏緣
越南導演群像:裂縫中萌芽│文/武氏緣
半島上的魔幻寫實——專訪馬來西亞導演阿米爾.穆罕默德│文/第四屆當代敘事影展團隊

在邊界看見
早安,寮國電影│文/鍾適芳
鐵道撿風景,也撿迴泰國當代的波瀾與抗爭│文/黃令華
青春的速度與凝止:東南亞城市影像的政治寓意│文/鍾適芳
印尼導演約瑟.安基.紐安Yosep Anggi Noen的午後nongkrong│文/黃淑珺
側寫新生代東南亞女性電影人│文/郭敏容

以鏡頭為誌
沙漠裡開花:泰國當代紀錄片的境遇│文/查亞寧・田比雅功
延伸觀賞:值得關注的精采泰國短片│文/查亞寧・田比雅功
菲律賓紀錄片之路│文/阿嘉妮・阿盧帕剋
超越重大時刻:二十一世紀印尼紀錄片│文/布迪.伊萬托
揚棄剝削,迴到現實—從《多古拉之歌》到《何處是我柬埔寨的傢》│文/郭力昕
為未來的歷史建檔——柬埔寨波法娜影音檔案中心│文/黃書慧
以鏡頭為誌:緬甸人權與紀錄片影展絕處逢生│文/鐵悟濛

東南亞電影的五個提問
緬甸:獨立電影節怎麼辦?│主講.杜篤嫻
柬埔寨:如何培力青年影像工作者?│主講.嘉索畢
泰國:獨立電影怎麼拍?│主講.阿諾查.蘇維查康彭
越南:大學電影課怎麼教?│主講.潘燈貽
寮國:電檢如何裁剪同誌題材?│主講.阿尼塞.奇歐拉

在此相遇
重訪歷史與記憶:亞洲電影節的敘事重建│對談.趙德胤、阿尼塞.奇歐拉、布迪.伊萬托、嘉索畢
歷史的拼湊與想像│對談.廖剋發、阿米爾.穆罕默德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9518005
  • 叢書係列:許諾田
  • 規格:平裝 / 320頁 / 14.8 x 21 x 2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序PREFACE

電影帶路,探見未遇的東南亞


  你在哪裡?曼榖往孔敬左右搖擺的慢火車上?深陷中爪哇墨巴布火山的霧霾間?還是颱北鞦日的午後,苦等疫情歇緩的消息?

  無論你已在路上或還未上路,相遇的此刻,我們將一起往下個旅程,一段以電影帶路的遊訪,探見未曾遇上或錯過的東南亞。東南亞雖是個過於簡便的統稱,但我們暫時找不到更好的替代,以囊括這地理位置、地緣政治、自然生態、語言文化上既近又遠的相連。

  我們以五個單元「導演在路上」、「在邊界看見」、「以鏡頭為誌」、「東南亞電影的五個提問」與「在此相遇」,鋪陳一路變幻的風景。書中多元的文字風格與記敘,領我們在光影間遊移,有時潛入巷內鄰裏,又能穿越遮蔽的過往,或在微光下窺視當下,那些教科書與導遊書中缺席的場景與現實。

  這本書也是我與大大樹團隊,過去六年所共同經歷的影像旅程。因為策劃紀錄片影展及論壇,我們得以緊隨東南亞導演的鏡頭,見證他們如何在邊界與世界之間,推波電影新浪;在嚴峻的審查製度下,以影像寓意述說。編輯過程,也似一趟與導演、作者及譯者們的重逢之旅。無論相識時間長短,電影堅固瞭我們共有價值的連繫,讓我們毫不費力地跨越語言及文化的界限。

  書名《一部電影,一個旅程》源自同名的東南亞獨立電影論壇。文化部在 2016 年成立瞭「東南亞事務諮詢委員會」,延攬多位東南亞重要的電影導演、影展策展人及評論者擔任委員,也催生瞭「一部電影,一個旅程」的論壇。每年在颱北的會期,是大傢以影像交談的時候,一個無需擔憂被審查,得以暢所欲言的對話平颱逐漸成形。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及藝文中心,則提供瞭影像與思想自由流動的空間。論壇積纍的珍貴無形資產,奠基瞭這本書的架構。

  過去二十多年,我與大大樹幸運地經歷瞭音樂、影像,文字齣版等不同媒介的敘事。謝謝在我們還隻有音樂的時候,願意打開紀錄片製作之門的湯昇榮;當我們過早提齣東南亞歷史重訪的策展概念時,願意聆聽的鍾永豐、程白樂;明知道我們是齣版初級生,仍願陪伴並一起衝刺完成此書的劉佳旻、黃子恆;還有耐心等待多年的大田齣版社總編輯莊培園。

  準備好跟我們一起上路瞭嗎?別忘瞭把這本書裝進行李箱!

適芳與大大樹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光是看到那個飽和度極高的熱帶色調,我就忍不住想掏錢包瞭。那種濃鬱的橘紅、深邃的綠,再配上幾筆手繪風格的文字,讓人立刻聯想到濕熱的空氣、穿梭在巷弄間的摩托車,以及遠方傳來的香料氣味。我猜想作者在選材上,一定對視覺衝擊力有獨到的見解,畢竟「電影」跟「旅程」的結閤,如果沒有強烈的畫麵感,很容易流於平淡。我特別期待它如何用鏡頭的語言來解構東南亞的多元文化,是那種帶著濾鏡、美化過的異國風情,還是更貼近泥土和汗水的真實肌理?畢竟,我們在颱灣看慣瞭主流媒體對這個區域的刻闆印象,一本書能帶著讀者「開路」去探訪那些「未知」的角落,光是這個「未知」的承諾,就已經足夠吸引人瞭。希望它不隻是停留在觀光客的視角,而是能深入到在地人的生活脈絡中,那樣的影像和文字交織齣的敘事,纔真正有力量。

评分

老實說,現在市麵上關於東南亞的旅遊書多到讓人眼花撩亂,大多是推薦必吃小吃、打卡秘境,要找到一本真正能提供「深度」視角的,簡直比在曼榖的市場裡找到一塊安靜的角落還難。這本書光是書名就很有企圖心:「電影開路」,這暗示著作者可能選擇瞭一些不那麼主流的敘事方式,也許是跟隨某部東南亞獨立電影的拍攝足跡,或是用鏡頭語言的邏輯來組織他的行走路線。我個人非常好奇,這種「媒介」先行的方式,會如何影響他對目的地的理解和體驗。是讓他的觀察更銳利,像攝影機一樣捕捉瞬間的真實?還是反而因為過度依賴電影的既有框架,而錯失瞭現場更微妙、更難以捕捉的情感流動?這中間的平衡拿捏,絕對是考驗作者功力的關鍵。我希望看到的是一種辯證的書寫,而不是單嚮的傳達。

评分

我身為一個土生土長的颱灣人,對於這個地理上相鄰,文化上卻又充滿張力的區域,一直抱持著既親近又疏離的複雜情感。我們對越南的河粉、泰國的夜市或許熟悉,但對菲律賓內陸的信仰儀式、印尼偏遠島嶼的傳統工藝,瞭解程度就遠遠不夠瞭。這本標榜探訪「未知」的書,讓我對它能否成功地跨越語言和文化藩籬,建立起有意義的對話抱持高度的期待。一個好的旅行文學作品,不該隻是翻譯異地文化,而是要將這些異地的經驗,巧妙地迴扣到讀者自身的處境和歷史記憶中。如果作者能在他的旅程中,不經意地拋齣一些能讓我們颱灣讀者對照自身經驗的文化錨點,那這趟「電影開路」的旅程,就不僅僅是地理上的移動,更會是一場思想上的共振。

评分

從書名的結構來看,「一部電影」作為工具,「一個旅程」作為過程,「探訪未知東南亞」作為目標,這三個要素的組閤,顯然不是隨性的遊記,而是帶有強烈目的性的探索。對於我這個熱衷於研究文化地理和媒介理論的讀者來說,我更想知道作者在麵對「未知」時的心理狀態。麵對一個充滿變動性、基礎設施可能不如預期的地區,一個依賴影像工具的創作者,如何調整他的預期和工作方式?會不會遇到預期的鏡頭無法捕捉的睏境?我希望書中能有足夠的篇幅去描寫那些計畫趕不上變化的時刻,那些真正屬於旅途中的「意外」和「失焦」,因為恰恰是這些「失焦」,纔最能揭示一個地方的生命力,而非被預設好的劇本所定義。這種對探索過程的坦誠,遠比最終抵達的壯闊風景來得更為珍貴。

评分

我通常對那些過度文學化或文青氣息太重的旅行紀錄保持警惕,因為很多時候,過多的自我意識和過於華麗的辭藻,反而成瞭阻礙讀者進入真實世界的障礙。這本書的書名雖然聽起來有點「文藝」,但「旅程」這個詞彙又拉迴瞭一種紮實的行動感。我猜測作者在文字風格上,應該會試圖在感性描繪與客觀記錄之間找到一個穩定的基調。更重要的,既然提到瞭「電影」,我非常期待作者在處理人與人互動時的細膩度。鏡頭擅長捕捉非語言的訊號——一個眼神的閃躲、一個微小的肢體語言,這些在純文字描述中很容易被忽略或誇大的部分。如果作者能將這些「視覺」的觀察,轉化為有重量的文字,讓讀者彷彿能透過文字的描摹,直接感受到那些陌生人臉上複雜的情緒,那這本書就成功瞭一大半。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