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南渡:「南下影人」與戰後香港電影(1946--1966)(增訂版)

電影南渡:「南下影人」與戰後香港電影(1946--1966)(增訂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蘇濤
图书标签:
  • 香港電影
  • 電影史
  • 戰後香港
  • 南渡
  • 影人
  • 文化研究
  • 電影工業
  • 華語電影
  • 增訂版
  • 香港歷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從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中後期起,陸續有大批上海影人南下香港,匯聚了當時中國電影界頂尖人才。
 
  他們的南下帶來了戰後香港電影工業恢復所急需的資金、技術和人才,帶來了上海的電影觀念、製片模式和創作手法,並助力香港電影(尤其是國語片)在戰後崛起,進而使香港逐漸取代昔日中國電影業的中心—上海的位置,成為新的「東方荷里活」。
 
推廣重點
 
  1. 本書闡釋了戰後初期香港電影在上海南下的電影人的推動下復甦的始末,具系統性地梳理四十至六十年代國語片在香港興衰的脈絡;
 
  2. 以電影創作者、電影投資公司、明星制度不同光譜下的持份者,重構香港國語片的發展、滬港的連繫、以至文化冷戰的實況;
 
  3. 本書引用了大量珍貴的史料、出版物及圖片,對香港國語片進行了重述和重估,儼如一部紙上博物館。
 
  ●記錄電影發展史
  梳理四十至六十年代國語片在香港興衰的脈絡
  ●滬港兩岸的連繫
  探討滬港電影交流的文化,深入討論滬港電影的內在關聯
  ●紙上的電影博物館
  引用了大量珍貴的史料、出版物及圖片進行了重述和重估
 
名人推薦
 
  本書以新的選材和角度論述戰後香港國語片和「南下影人」的發展關係,深入研究了此前少為人探及的腹地,如朱石麟和龍馬公司、張善琨和遠東公司的製作及創作情況,岳楓在左右旋渦中浮沉、程步高在香港的進展等。而從一些影星形象的變化探看東西文化政治對抗又交纏的狀況,也是饒有興味的章節。——羅卡,香港資深電影研究者
 
  戰前的上海電影與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的香港電影之間的關係,是華語電影史上最引人入勝的一頁,蘇濤對此做出了精彩的論述。他運用大量文獻資料,超越了華語電影史研究的範式,並對馬徐維邦、費穆等知名導演在香港階段的電影活動做出了新的闡釋。——柏右銘(Yomi Braester),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西雅圖分校教授
 
  本書以嶄新的、突破性的視角考察了自戰後到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的香港國語片,追溯了香港電影與戰前上海電影的關聯,以及香港電影在戰後的發展。通過對「南下影人」作品的廣博論述和批評性分析,蘇濤真正做到了對香港國語片進行重述和重估,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張建德(Stephen Teo),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副教授
好的,这是一部聚焦于战后香港电影黄金时代的学术专著的简介,其内容与您提到的书籍主题——《電影南渡:「南下影人」與戰後香港電影(1946--1966)(增訂版)》——完全不同。 --- 书名:《光影的边缘:战后东南亚电影的文化转型与族群想象(1950-1975)》 作者: [此处留空,或填入一位虚构的学者姓名,例如:林志远] 出版社: [此处留空,或填入一家虚构的学术出版社名称,例如:亚洲电影史研究学会出版社]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剖析了1950年代至1975年间,东南亚地区(主要聚焦于马来亚/新加坡、泰国及菲律宾)电影工业在后殖民主义浪潮与冷战意识形态交织下的复杂文化转型。不同于侧重香港作为华语电影中心的研究路径,本书将目光投向了“边缘地带”——那些在殖民权力瓦解后,急需构建自身文化身份,同时又深受好莱坞、本土化潮流以及区域政治变动影响的电影场域。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这一时期的东南亚电影,并非简单地模仿或接受外部文化输入,而是在一个充满张力的“文化杂音场”中,积极地协商、挪用并重塑了其族群身份、现代性叙事及集体记忆。 全书结构分为五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地探讨了这一复杂现象: --- 第一部:殖民遗产与现代性焦虑(1950-1960年代初) 本部分首先梳理了战后东南亚各国电影业的初始格局。在新加坡和马来亚,英属殖民体系留下的技术基础与审查机制如何限制了早期本土叙事的展开。我们详细考察了“马来之光”(Bintang Malaya)系列电影的兴起,分析了这些早期作品如何在有限的政治空间内,尝试描绘“新兴民族国家”的理想公民形象,同时又无法摆脱对传统“乡土浪漫主义”的依赖。 重点案例分析包括对早期彩色电影技术引进的讨论,以及制片厂如何利用技术革新来掩盖叙事上的保守性。我们探讨了在种族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早期电影如何处理“华人身份的流变性”——是强调其商业能力,还是将其边缘化为异乡人? 在泰国,本书着重研究了1950年代中后期“泰国式浪漫喜剧”(Romatik Komedi Thai)的崛起。这些作品如何巧妙地融入了泰国佛教文化元素,构建了一种区别于好莱坞的“本土美学”。泰国电影不仅是娱乐产品,更是特定社会阶层(如新兴中产阶级)展示其消费能力和对西方生活方式选择性接受的窗口。 --- 第二部:族群叙事与银幕上的“他者” 东南亚社会的核心议题是族群关系。本部分深入研究了电影如何成为处理族群紧张关系的“安全阀”或“冲突放大器”。 马来亚/新加坡的华人电影制作群体:在文化身份认同上,这些影人面临着一个关键的抉择:是迎合以马来语为主导的官方文化政策,还是坚持以华语(闽南语、粤语)讲述自身社区的故事?本书考察了那些专门面向华人社区制作的影片,它们如何通过对“海外华人”(Overseas Chinese)形象的塑造,来回应来自中国大陆和台湾的政治辐射,并最终确立了一种植根于南洋土壤的身份认同。 菲律宾电影的“本土化”尝试:菲律宾在战后迅速成为亚洲电影制作的重镇之一。本部分重点剖析了菲律宾本土语言电影(Tagalog Cinema)如何积极地“去殖民化”叙事。通过对马卡蒂奥(Macapagal)时代特定类型片的分析,我们发现,电影叙事开始从对美国影响的抗拒,转向对自身历史,特别是对二战记忆和独立建国过程的复杂重构。其中,对“英雄主义”和“乡村道德”的强调,构成了其区别于其他亚洲电影的重要标识。 --- 第三部:冷战的阴影与类型片的政治光谱 1960年代,冷战意识形态渗透到全球的文化领域。在东南亚,电影审查和政治压力达到了新的高度。 本书详细考察了“反共宣传”在不同国家电影中的表现形式。在一些受美国影响较大的地区,反共叙事往往以外部威胁的形式出现;而在另一些地区,它则被巧妙地融入到关于“社会秩序”和“现代工业化”的讨论中。 类型片如何成为政治代理:我们对比研究了东南亚的“黑色电影”(Film Noir)改编与本土化。在马来亚,对法律与秩序的强调如何反映了政府对社会稳定的高度关注;而在泰国,侦探片的流行则常常与对城市腐败和道德沦丧的隐晦批判联系在一起。这些类型片在娱乐的外衣下,实际上承担了社会教育和政治驯化的功能。 --- 第四部:城市化、消费主义与大众文化的形成 1960年代,随着新加坡、吉隆坡、马尼拉等城市的快速发展,现代消费主义开始渗透到电影工业中。 本章研究了电影如何推广新的“现代生活方式”。这包括对摩登服装、汽车、以及新兴的家庭娱乐方式的展示。电影明星不再仅仅是文化偶像,他们成为了消费的指南针。我们分析了当时流行的“明星制”如何被区域性的分销网络所强化,以及这种消费文化如何跨越了原本严格的族群界限,创造出跨越种族的“大众”(Mass)观众。 特别关注了电影院的建筑和氛围——这些新兴的公共空间如何成为不同族群进行“共在”(Co-presence)的独特场所,即便他们对银幕上的内容有着截然不同的解读。 --- 第五部:电影的终结与区域重组(1970年代初) 本书最后一部分聚焦于1970年代初的结构性变化:石油危机、政治动荡以及电视媒体的崛起对传统电影业的冲击。 新加坡/马来亚的华语电影业在特定政治事件后逐渐式微,本书分析了这一“衰落”背后的经济和制度性原因,而非仅仅是艺术上的判断。 在菲律宾,1970年代初期的戒严令如何彻底改变了电影的创作环境,催生了所谓的“电影新浪潮”(New Cinema Movement),及其在艺术表达上的抗争与妥协。 通过对这三地的对比,本书总结了战后东南亚电影在1975年前后的历史地位:它们在艰难的环境中完成了文化身份的初步构建,其遗产至今仍深刻影响着当代亚洲的文化版图。 --- 本书特色: 1. 跨国比较视角: 首次将马来亚/新加坡、泰国和菲律宾的电影史置于同一框架下进行系统比较研究。 2. 深入的档案挖掘: 结合了多国电影审查报告、制片厂内部文件以及当时的观众反馈材料,重建了被主流史学忽略的细节。 3. 文化协商理论: 运用文化研究的理论工具,超越了简单的“影响与被影响”的二元论,重点探讨了电影人如何在限制中进行积极的文化创造和身份协商。 目标读者: 亚洲电影史、文化研究、后殖民研究、社会人类学及传播学领域的学者、学生及专业人士。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蘇濤
 
  電影學博士,現為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華語電影歷史及批評。著有《浮城北望:重繪戰後香港電影》(2014),合編有《順流與逆流:重寫香港電影史》(2020),譯有《民國時期的上海電影與城市文化》(2011)、《香港電影:額外的維度》(簡體版2017、繁體版2018)、《王家衛的電影世界》(2021)等。

图书目录

001序一
004序二
007導論
第一部分
傳承與分流
026第一章
從戰後電影到左派電影:朱石麟與龍馬影片公司
050第二章
觀望與游移:張善琨與遠東影業公司
072第三章
文化冷戰與香港右派電影的文化想像:
以亞洲影業有限公司為中心
 
第二部分
作者策略與離散情結
098第四章
左翼的演變與重生:程步高與戰後香港電影
115第五章
「恐怖」的政治:《瓊樓恨》與馬徐維邦的香港電影生涯
138第六章
在歷史的旋渦中前行:岳楓與戰後香港電影
162第七章
傳統與現代的雙重變奏:易文與戰後香港電影
 
第三部分
明星、類型與片廠
188第八章
丑角、小人物與「邊緣人」:韓非的銀幕形象與滬港之旅
209第九章
歌舞女郎、性別政治與中產想像:葛蘭的銀幕/明星形象
231第十章
玉女、孤女與跨地域的女性:尤敏在「電懋」
247第十一章
現代性、片廠制與女明星:「電懋」女星的形象塑造與身份定位
 
附錄
264重繪亞洲電影工業版圖:亞洲電影節與香港電影(1954—1964)
 
282參考文獻
296參考影片
300繁體版後記

图书序言

  • ISBN:9789888763269
  • 規格:平裝 / 312頁 / 16.8 x 23 x 1.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增訂版
  • 出版地:香港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作為一個長期關注歷史變遷的讀者,我深信「增訂版」的價值,往往體現在對過往遺漏或解釋不足之處的修正與深化。對於1960年代中後期的轉折點,尤其感興趣。隨著電視興起,粵語片的崛起,以及新一代本土導演的出現,那些「南下影人」的主導地位開始動搖。這本書若能細緻描繪出這個「權力轉移」的過程,呈現出老一輩創作者如何應對市場變化、如何堅守或調整其藝術主張,將會讓這部作品的格局更為完整。它不應只是一部回顧史,更應是一部關於「藝術生命力與時代適應性」的深度觀察報告,讓我們看見那些銀幕上的光影背後,真正的時代巨輪是如何轉動的。

评分

讀這類書籍,最怕的就是陷入過度浪漫化的窠臼,將那段歷史描繪得過於田園牧歌或過於悲情。我期望這本增訂版,能在史料的紮實性上做出突破。戰後兩端的政治光譜對這些影人創作的影響,絕對是無法迴避的暗流。特別是冷戰初期,創作者在表達政治立場上的謹慎,或是如何透過「隱喻」來傳達心聲,這些都需要極高的文本解讀能力。我不只希望看到他們拍了什麼片,更想了解他們「不能拍什麼」,以及在這種限制下,他們是如何找到藝術自洽性的。如果書中能夠揭示更多與當時片商、發行管道,甚至與台灣影壇的初期互動細節,那對於我們理解整個戰後華語電影圈的生態建構,無疑會是極大的貢獻。

评分

我對這段歷史時期的香港電影,一直抱持著一種複雜的情感,那是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親切感。熟悉是因為,從小在台灣的戲院裡,那些邵氏、電懋的國語片是共同的記憶,它們定義了某一代人的娛樂標準;陌生則在於,我們似乎很少從「創作者的遷徙史」這個角度去解構它們。這本書如果能像標題暗示的那樣,聚焦於「南下」的過程,那種帶著使命感或流亡感的集體移動,想必會讓原本散落的電影片段重新串連起來,形成一個更有力的敘事軸線。我尤其好奇,增訂版對於戰後初期,也就是1946到1950年代那段混亂又充滿機遇的時光,是否有更細膩的考證?那時候的資金流動、人才的再集結,以及如何迅速建立起不同於戰前上海的製片體系,這些硬底子的產業分析,遠比單純討論藝術風格來得更有價值,畢竟,電影工業的存續本身就是一種偉大的成就。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那種帶著點復古氣息的字體和色調,光是瞥一眼,就彷彿能聞到老香港電影院裡那股特有的塵埃與爆米花味。坦白說,台灣的電影史研究,關於戰後香港的著墨,過去總覺得少了那麼一層厚度,像隔著一層霧看風景。我特別期待這本增訂版能把那些「南下影人」的脈絡梳理得更清晰些。畢竟,那批從大陸播遷過來,在香港落地生根,卻又帶著濃濃故土情懷的創作者,他們的掙扎、他們的妥協,以及他們如何用鏡頭記錄下那個時代的浮沉,絕對是研究華語電影繞不開的課題。讀文學作品時,我們總愛探究作者的時代背景如何形塑其筆觸,同樣地,這些影人身處在冷戰前沿的香港,他們的創作能量和美學取向,必然是多重力量拉扯下的產物。希望能從書中看到更多關於他們如何在政治與商業夾縫中,發展出獨特的敘事風格與視覺語彙的深度剖析,而不僅僅是名單式的梳理。

评分

相較於許多專注於類型片(比如武俠或倫理悲劇)的論述,我更傾向於探討「空間」與「身份」如何被影像書寫。香港在1950年代,作為一個多重文化交匯的節點,它既不是內地的延續,也還不是完全獨立的現代都市。這些南來影人們,他們攜帶著上海美學的底蘊,卻必須迎合香港的在地觀眾和逐漸成形的英資商業體制。這中間的「轉譯」過程,該是如何艱難而迷人的?我希望能看到書中對具體場景調度和鏡頭語言的深入比對研究,例如,他們如何處理「都市邊緣」或「懷舊情境」的表達,與同期台灣電影的處理方式有何異同?如果能有詳細的劇照分析佐證,那就更好了。畢竟,電影史的魅力就在於,那些被遺忘的視覺線索裡,往往藏著最真實的時代情緒。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