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頭浮海照亮的所在:照護臺灣東部醫療的真心英雄

日頭浮海照亮的所在:照護臺灣東部醫療的真心英雄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凃心怡
圖書標籤:
  • 臺灣東部
  • 醫療
  • 照護
  • 英雄
  • 地方醫療
  • 公共衛生
  • 社會關懷
  • 醫護人員
  • 生命故事
  • 人文紀實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醫療資源分配不平均,是花東地區的哀愁!
在這樣的環境之下,
走入鄉間村落的醫者仁心,看見病人及其傢庭的需要,
十七傢院所協力促進健康,提升平均餘命,
讓我們看見臺灣最美的風景。

  花東的美麗與哀愁

  臺灣有兩項製度堪稱世界明珠,一是教育平權,一是健康平權,無論貧富,人人都享有受教與就醫的權利,花東地區不能被陰霾所蓋。

  花東地區醫療資源的不平均,在這狹長的土地上擁有十七傢醫院,數量看似勉強充足,然而細細探究就能發現,幾間較為大型且設備、科別完善的醫院,卻都隻集中在花蓮的北部與臺東北部。

  人口結構的改變,根據分析報告,十到二十歲的人口數以及五十到六十五歲的人口數是一大高峰,而二十一到四十九歲的人口卻因為到外地工作而大幅銳減,導緻留存在花東地區,多為醫療需求較大的長者。

  疾病特性,其中花東地區的癌癥發生率雖然名列全國縣市的中段,然而攤開死亡率的報錶,臺東排名第一,花蓮排名第三,根本原因就在於住傢與醫院的交通距離太過遙遠;另一方麵,新生兒死亡率也排名全臺前三名,慢性疾病更是無孔不入。

  諸多的難題化為哀愁的種子,開齣遍地憂傷的花朵……或許一盞小煤燈能做的有限,但提燈的人若是聚集在一起,在幽暗隧道裡的光,就足以將齣口照亮。

  │因研究與考察,走入鄉間村落,一份醫者仁心,在花蓮慈濟醫院剛落成啟業找不到醫師之際,曾文賓毅然決然卸下臺大醫院副院長一職到花蓮服務,更陸續協助慈濟護專開辦、玉裏慈濟醫院、關山濟醫院、大林慈濟醫院、臺北慈濟醫院以及臺中慈濟醫院等籌畫工程。

  │羅藝霞修女(臺東天主教聖母醫院)說:醫師兼修女可以比一般醫師或一般修女更容易地看見病人或其傢庭的需要,她說:「把病人當做人看,不是把病人當做工作看。」

  │知道病人無血可用,便二話不說就挽起袖子默默捐瞭血。富瑞生醫師(門諾醫院)也為病患齣醫藥費,不僅伸手就往口袋裡掏錢;後來乾脆把銀行帳號給批價部門。

  │因為病患不願主動配閤醫療人員照X光、追蹤病情,使得防治所的工作不易展開,李偉之(臺東慢性病防治所)與當時有心革新的局長田明輝商量:「既然病人不來找我,我去找他吧!」

  │哪一傢小孩沒打預防針?哪傢老人有慢性病?江昭妹(臺東延平鄉衛生所)都瞭若指掌。有時病人不到衛生所接受後續追逐及治療,他就騎摩托車上門去載。

  │呂黃愛玉(門諾醫院)積極參與社區醫療活動,偏鄉部落居民不少人都為慢性疾病所苦,高血壓及糖尿病應定期監測不可間斷,為瞭使疾病控製更有效,呂黃愛玉自發培訓當地誌工學習量血壓、測血糖及開設慢性疾病課程。
  
  │白明忠(颱東馬偕醫院)每年去蘭嶼六、七次,每次都自備電腦、病歷、藥品。後來為瞭更進一步確診,他連胃鏡、腹部超音波等儀器都帶入島,成為「蘭嶼胃鏡先鋒」。

  數十年來,在這一片土地上投入醫療的有誌之士,始終汲汲營營,他們爭取各式各樣的計畫,發想齣各種辦法,期待能為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盡可能的抹去不公平的陰影,盼這股力量能宛如春風,奮力的在豔陽下吹起一絲涼爽,即使挑戰隨時都可能將這份涼風蒸發,他們也無所畏懼。

  二十三位花東地區醫療奉獻獎得主,與照護臺灣東部醫療的真心英雄,
  十七傢醫院的夥伴,把「藍天白雲」送往最灰暗、陰霾的角落,一起成就奉獻的故事!

強力推薦

  花蓮縣衛生局局長硃傢祥│臺東縣衛生局局長黃明恩│花蓮慈濟醫院院長林欣榮│門諾醫院院長吳鏘亮│颱東馬偕紀念醫院院長王功亮│國軍花蓮總醫院院長戴明正│颱東基督教醫院執行長呂信雄│颱北榮總臺東、玉裏、鳳林分院院長趙建剛│衛生福利部部立花蓮醫院院長楊南屏│部立臺東醫院院長樊聖│部立玉裏醫院院長王作仁│部立花蓮醫院豐濱分院院長林玉祥│部立臺東醫院成功分院院長陳敏華│颱東聖母醫院院長陳良娟│門諾壽豐分院院長莊永鑣│玉裏慈濟醫院院長陳岩碧│關山慈濟醫院院長潘永謙

浩瀚星辰下的守護者:一部描繪跨越時代的醫學傳承與人道關懷的史詩 【引言:時代的縮影,人性的光輝】 本書以宏大敘事的手法,深入挖掘瞭一個特定歷史時期,在資源極度匱乏的背景下,一群堅守崗位的醫護工作者,如何憑藉專業知識、無比的毅力與深沉的愛,為一方人民構築起生命防線的真實歷程。這不僅是一部關於醫學發展的編年史,更是一麯對人性光輝、職業操守與社會責任的頌歌。故事的場景橫跨數十年,從戰火初歇、百廢待興的年代,到社會結構劇烈轉型的現代,展現瞭醫療事業在艱難中萌芽、壯大,並最終成為社會安定基石的麯摺道路。 【第一部:拓荒者的足跡——在貧瘠中播撒希望的歲月】 本書的第一部分,將讀者帶迴那個物資極度稀缺的年代。彼時的醫療資源,如同沙漠中的甘泉,少得令人心悸。作者以細膩的筆觸,描繪瞭首批醫療隊伍,他們可能多是從外地遠道而來,麵對的是完全陌生的環境、傳統醫學與現代醫學的激烈碰撞,以及民眾對新知普遍抱持的疑慮。 我們將看到第一批「無名英雄」們,如何在簡陋的空間裡,用最基礎的設備,甚至僅憑著一雙手和滿腔熱血,處理著複雜的疾病。他們不僅是醫生、護士,更是翻譯者、心理諮詢師和社區教育者。書中詳述瞭他們如何剋服交通的阻隔,徒步翻越山嶺,隻為及時趕到一戶偏遠山區的病患傢中;如何麵對傳染病的爆發,以身犯險,用最原始的隔離方法保護群眾。此部分著重描寫瞭早期醫院的建立過程,從一間臨時搭建的工棚,如何逐步添磚加瓦,成為生命的庇護所。 重點案例分析將集中在早期疫苗接種的推廣、基礎衛生知識的普及,以及在缺乏現代藥物的情況下,如何運用傳統智慧與有限的西醫知識相結閤,成功挽救生命的案例。這些故事的基調是堅韌與希望,他們是播撒現代醫學火種的先驅。 【第二部:知識的積澱與製度的重塑——從邊緣到中心】 隨著社會的穩定與經濟的發展,醫療體係麵臨著新的挑戰:如何從「救急」轉嚮「係統化」和「專業化」的發展。本書的第二部分聚焦於中生代醫護人員的奮鬥歷程,他們是知識傳承的橋樑,也是製度改革的推動者。 此階段的敘事重心轉嚮專業技術的引進與本土化。書中詳細記錄瞭第一批齣國深造的醫務人員,他們帶迴先進的診療觀念和技術,並著手建立起標準化的操作流程。我們將看到他們如何努力爭取設備採購,從無到有地建立起實驗室、放射科等現代化部門。 一個重要的主題是「人纔的斷層」與「傳承的艱辛」。在這一時期,許多資深前輩麵臨退休,而年輕一代的培養顯得尤為迫切。本書細膩捕捉瞭師徒間的互動,描寫瞭資深專傢如何在繁重的臨床工作之餘,堅持夜間授課、帶領病例討論會,以確保專業水準的延續。 同時,本書也探討瞭醫療製度的變遷,如醫保體係的初步建立、分級診療的初步嘗試,以及如何平衡公共衛生需求與個體醫療服務之間的關係。這部分充滿瞭改革的陣痛與成功的喜悅。 【第三部:科技的浪潮與人性的堅守——麵對未知的挑戰】 進入現代,醫療科技呈爆炸性發展。第三部分探討瞭當前醫療體係如何擁抱新科技,同時警惕科技可能帶來的「非人化」風險。 此部分著重於引進尖端醫療設備(如CT、核磁共振等)的過程,以及醫護人員如何快速學習和掌握這些複雜儀器。但故事並未停留在技術層麵,而是深入探討瞭科技對醫患關係的影響。當診斷越來越精準,治療方案越來越複雜時,如何讓病患感受到被理解和被關懷,成為新的考驗。 本書記錄瞭幾起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的應對過程,展現瞭現代醫療體係在麵對突發危機時的應變能力和跨部門協調能力。醫護人員如何麵對信息過載、輿論壓力,依然保持冷靜和專業,堅守崗位,成為這部分的核心。 此外,本書也關注到醫護人員自身的心理健康與職業倦怠問題,探討瞭在高度壓力下,他們如何尋求自我調適與同伴支持,確保「守護者」自身的健康。 【結語:不滅的燈塔——精神的遺產】 全書的結尾迴顧瞭數十年來,醫療事業的發展軌跡,強調瞭無論時代如何變遷,科技如何進步,那份源於職業倫理和人道主義的初心,纔是支撐整個醫療體係屹立不搖的基石。書中採訪瞭數十位不同世代的醫務人員,他們的故事匯聚成一股強大的精神力量,昭示著專業、奉獻與愛,是任何時代都不可或缺的「生命之光」。這部作品,是對所有在無聲處默默付齣,用專業和愛心守護生命的無名英雄們,最深沉的緻敬。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總策畫/花蓮慈濟醫學中心


  是由財團法人臺灣省私立慈濟基金會(現名財團法人中華民國慈濟基金會)於1985年2月6日捐助設立的公益法人,設立時稱「財團法人佛教慈濟綜閤醫院」。2013年6月18日,配閤醫療法修正,更名為「佛教慈濟醫療財團法人」。目前於颱灣本島有7所醫院,於中華民國境外也設有1所醫院。最早設立的醫療機構為花蓮慈濟醫院,於1986年8月17日啟用,2002年被評為東颱灣第一傢醫學中心等級的醫院,2017年颱北(新店)慈濟醫院通過衛福部「準醫學中心」評鑑。

撰文/凃心怡

  一個連魚的品種都張冠李戴的漁村女兒。傳播係畢業之後靠著一支筆走跳生活,著有《彩虹上的鑽石──南非》、《落地生根 否極泰來》、《來自非洲的33封信》、《盤山過嶺──林欣榮教授創新之路》、《能醒.能走──林欣榮教授的腦醫學救命筆記》、《抗疫防癆山海間──東颱灣防疫先鋒李仁智醫師行醫記》、《拉動命運的心弦──心臟外科醫養成記》。

  在一次美麗的意外中,栽入童言童語的寫作世界,著有《元氣早餐店》、《童話大師的故事》、《爐火婆婆的美味食堂》、《哎唷!我的耳朵好痛!》、《小心!讓意外少傷害》;書寫童書的同時,也看見心中那不曾消失的漁村小女孩。
 

圖書目錄

楔子 

第一章 舉步入山
★緻敬──第十五屆個人醫療奉獻獎得主曾文賓醫師
遙遠的山路,缺少的醫護
全新醫療巡迴車,護安心前行入

第二章 我所選擇的責無旁
★緻敬──第一屆個人醫療奉獻獎得主羅藝霞(Eloisa Nadres)醫師
拋開成見,用心對待
團隊閤作,願服務更為周全
細膩問診,找齣急癥端倪

第三章 與社區做朋友
★緻敬──第五屆個人醫療奉獻獎得主富瑞生(Alvin T. Friesen)醫師
爭取計畫預算,解決學童頭蝨問題
醫病情深,與老友相會

第四章 把病人找齣來
★緻敬──第四屆醫療奉獻獎得主個人獎得主李偉之技術員
提供誘因,主動齣擊
族語衛教,提升健康識能

第五章 健康守門人
★緻敬──第七屆個人醫療奉獻獎得主江昭妹護理師
健康福祉計畫──以人為本
健康守門人,自助助人

第六章 高盛行的C型肝炎
★緻敬──第五屆個人醫療奉獻獎得主何榖婷修女
十年黑暗期──乾擾素治療090
新型藥物上市──溫和有效的治療

第七章 一輩子做好一件事
★緻敬──第二十五屆個人醫療奉獻獎得主李仁智醫師
盤點之後,把病人找齣來
無一不漏,在地宣傳

第八章 包裹著毒藥的糖
★緻敬──第二十三屆個人醫療奉獻獎得主呂黃愛玉護理師
客製化醫療,讓病人不斷藥
長期抗戰的疾病,無能為力的助援
眼底鏡巡迴醫療,助患者即早發現

第九章 啟動遠距醫療
★緻敬──第一屆個人醫療奉獻獎得主林正忠醫師
山高水遠,由網路串連
遠距醫療,讓照護就在身邊

第十章 遠距看診
★緻敬──第二十二屆個人醫療奉獻獎得主鄭俊良醫師
耐心等候法規放寬
醫師全力支援,遠端看診不是夢
五官鏡研發,助判讀更仔細

第十一章 難以癒閤的
★緻敬──第七屆個人醫療奉獻獎得主施桂蘭(Gladys Siebert)護理師
傳統照護,傷口難癒閤
以病為師,強化自身能量
日新月異,學無止境

第十二章 遠端嗬護
★緻敬──第二十六屆個人醫療奉獻獎得主白明忠醫師
科技應用,仰賴AI 智慧
遠端協助,救護又救命

第十三章 不罕見的愛
★緻敬──第一屆個人醫療奉獻獎得主龍樂德(Robert G. Long)醫師
踏齣院外,自我行銷
檢查篩檢,把病人找齣來

第十四章 串連花東
★緻敬──第三屆個人醫療奉獻獎得主德樂詩(Bonnie Dirks)護理師
少見疾病,學海無涯
阻絕複製的人生,找尋援手187
推廣閱讀,創造反轉的機會

第十五章 第一名的死亡率
★緻敬──第二十五屆個人醫療奉獻獎得主許明木醫師
提高病痛篩檢率,抗癌路上機會大
遙遠的就醫距離,望而卻步

第十六章 零失聯率的挑戰
★緻敬──第二十四屆醫療奉獻獎個人獎得主潘永謙醫師
貼心叮嚀,安心上線
跨院整閤,東部轉診機製

第十七章 綠色通道
★緻敬──第三屆個人醫療奉獻獎得主薄柔纜(Roland Brown)醫師
消防與醫院閤作,替患者搶時間
爭取預算, 布建十二導程心電圖

第十八章 和死神搶時間
★緻敬──第三屆個人醫療奉獻獎得主蘇輔道(Tim Stafford)醫師
急診室的延伸,救護救命
分秒必爭,搶通心血管
救護鳴笛,即刻救援
區域聯防,救更多的人

第十九章 提升救護能量
★緻敬──第四屆個人醫療奉獻獎得主施雅璞護理師
鄰居持援,籌備TP 訓練254

第二十章 長期戰役
★緻敬──第九屆個人醫療奉獻獎得主耿喜音(Carol J. Gunzel)護理師
報名人數,超乎預期
訓練成果,看見急救能量提升
往南走去,能量加成

第二十一章 行動急診室
★緻敬──第十一屆個人醫療奉獻獎得主柯彼得(Peter Kenrick)醫師
分享經驗,考前特訓
救護前端,救命的開始

第二十二章 火車齣軌救援
★緻敬──第十屆團體醫療奉獻獎得主九二一救災醫療團隊:竹山秀傳醫院、埔裏
基督醫院、埔裏榮民醫院、草屯佑民醫院、東勢農民醫院、大裏仁愛醫
院、衛生署豐原醫院等代錶
把握分秒,衝嚮救災現場
大傷應變,積極布局

第二十三章 鳳凰計畫
★緻敬──第三屆個人醫療奉獻獎得主譚維義(Frank Dennis)醫師
分組優化,全麵提升
大體實習,經驗加成

第二十四章 擦亮花東的櫥窗  
★緻敬──第十四屆團體醫療奉獻獎得主慈濟人醫會
醫療能量不足,健康不得平權
班不缺人缺,人力救急
緊急求援,一傢都不能倒

圖書序言

  • ISBN:9789571395098
  • 叢書係列:人與土地
  • 規格:平裝 / 320頁 / 17 x 23 x 1.8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楔子

  這片狹長的土地是全島最先照到日光之處,在每個被太陽所祝福的日子裡,大地會被籠罩在美麗耀眼的祝福閃耀中,火車從北、從南,咿咿呀呀的載來一列列前來朝聖的人們,眾人讚歎著她的美麗,也汲取著空氣中的新鮮氧氣。

  看似一片祥和的風景裡,很少有人能夠發現,那些被大山、峽榖與深海所遮蔽的角落與鄉村,豔陽撒落的並非所有都是祝福,很多時候,是陰鬱的哀愁。

  種種訴不盡、說不完也難以被看見的愁苦,花蓮慈濟醫院院長林欣榮僅以一語就道盡其中的辛酸,「說到底,花蓮與颱東的哀愁,就是醫療資源與分配的不平均。」

  從醫生涯曾在北部、中部與南部醫院工作過的林欣榮,望嚮辦公室外的楚楚藍天,在重迴花蓮的這幾個年頭裡,他內心感觸甚深,因為在同一片藍天之下,花東地區與外縣市的醫療風景是如此的截然不同。

  「我們常說,健保製度是為瞭保障每個人都能擁有健康平權,但現實上看來,健保製度下是在真真實實的上演著貧富不均的遺憾。」訴諸不公平待遇的話語中,沒有堅硬冰冷的抗議,而是柔軟內心一再被刺痛的難捨。

  要將健保製度下的貧富不均一一訴說,林欣榮不選擇先以扣人心弦的風花雪月故事談起,在滑鼠的移動下,對準瞭一份簡報檔,他輕輕點兩下,幾張數據報錶在拉下簾子的辦公室內,刺痛現場每一雙眼睛。

  他想先從健保費用的分配談起。

  「颱灣健保分為六個區。」簡報上的颱灣地圖羅列不少文字與數字,清楚的顯示颱北業務組負責北北基、宜蘭以及金門與連江地區,而北區業務組則涵蓋桃竹苗地區,中區業務組負責颱中、彰化與南投,南區業務組則負責雲林、嘉義與颱南,高屏業務組的分區範圍則有高雄、屏東與澎湖,東區業務組則是負責花蓮與颱東。輕聲將六區業務範圍交代解釋之後,林欣榮話鋒一轉,言詞從平穩轉為無奈,「健保費用在分配的時候,把六個區的醫療資源都當作是一樣的,用最簡單的舉例就是──例如颱北有捷運,花蓮也有。」

  這個舉例相當簡短,卻訴諸瞭所有。

  「淡水的民眾可以搭捷運到榮總看病,往返交通費不超過一百元,但卓溪鄉的民眾要到花蓮市來看病,他們沒有捷運,隻能坐計程車費,往返就要三四韆元。」林欣榮下意識的在桌麵上敲動手指頭,彷彿這麼做就能將心中的奈何透過敲擊宣洩齣來。他錶示,健保體製下的預算分配將這些交通因素、地理因素、經濟因素視作各區相同,因此在分配總額時,就會產生不公平的現象,「這讓花東地區在各項醫療指標的錶現上始終低下,這就是我們所麵臨的哀愁。」

  為瞭輔助各區平衡發展,衛生福利部推動醫院總額風險移撥款,從醫院總額五韆多億裡,取齣兩億分配給各區,其中東區就有九韆兩百萬元。

  九韆兩百萬元的挹注看似將帶來一片好風景,但坐在林欣榮旁的花蓮慈濟醫院主任秘書陳星助卻選擇在此時適時齣聲,幾句話就點破這筆金額所象徵的夢幻泡泡,「這筆錢,是我們好不容易爭取來的。」

  陳星助錶示,隨著當區人口數變少,預算就會變少,看似毫無疑問的資源分配,其中卻隱含著令人為之頭疼的大問題,「花東青少年外移,導緻人口數銳減,但是留在花東的人有相當高的比例是老年人口,這些人對醫療的需求是很高的。」

  將迴憶拉迴二○一七年,陳星助語氣顯得無助,他輕聲嘆息,將身處花東地區人民的委屈化為一聲長嘆,「那一年,花東地區就減少瞭九韆一百萬元的預算,最弱勢的地方,預算還要吐齣去給其他地區使用,公平嗎?」

  再翻開另一張報錶,當年東區醫院總額增加兩百九十三億,陳星助無奈中又自問瞭同樣一句話,「這麼努力做事的地區,還要吐錢給其他地區使用,公平嗎?」

  聲聲問著公平嗎?答案卻是明朗的不公平三字,但他們不甘隻是吞忍與被迫接受。

  林欣榮將身子往椅背一靠,迴憶起幾年前那個破釜沉舟的決定,至今他依舊無悔,「當時我們就決定要有大動作。」

  身為醫者,林欣榮應當將所有時間與精力投注在診間與手術颱上,可是內心總有著一個聲音推動著他不斷往院外求援。自從幾年前他重新迴到花蓮並再度踏上這塊土地上開始,他就知道自己應該要行動瞭,因為從他離開到迴歸,已經過去好多年的時間瞭,但花蓮的醫療睏境依舊如此。

  這讓走齣醫院的腳步變得更加堅定,他領著花蓮慈濟醫院團隊開始串聯花東地區所有的醫院,一傢一傢取得共識,希望中央單位能將風險移撥款「還」給東部。

  取得共識隻是第一步,眾人緊接著徹夜擬齣一分聯署書,羅列諸多足以說服眾人的資料,帶往當時身任花蓮立法委員的蕭美琴的辦公室,請求立委的支援,希望透過她強而有力的發聲,替十七傢醫院、替東部把深埋基層的話語給傳遞上去。

  林欣榮是國內神經外科的權威,從醫術十年來歷經過不少艱難的手術,未曾在艱辛的睏境中迷失方嚮,而在替東區爭取預算的當下,他也將在手術颱上勇無畏懼的執著化為爭取預算的行動力,那一年在十七傢醫院的支持與立委的協助之下,他們成功的為花東地區爭取到四韆萬元的預算,這筆錢雖然不多,在剋難當下仍不無小補,然而開懷的日子並不長久,到瞭二○一八年,這筆錢又憑空消失瞭。

  於是曾走過的路又得再重新走上一趟,直到二○一九年纔又爭取到九韆兩百萬元的支持,雖然爭取預算的過程坎坎坷坷,但林欣榮如今談起,臉頰因為興奮而微微發熱著,「令人欣慰的是,以後我們不必每年都去爭取瞭,這將成為製度,年年都有。」

  問林欣榮,這筆預算提撥下來之後,如何運用?他的迴答沒有刻意的謹慎,隻是將真實完整陳述。

  「這是十七傢醫院的夥伴一起成就而成的事情,因此這筆錢當然也由十七傢醫院共同的使用。」林欣榮的話飄盪在會議室中,他錶示,眾人深知這筆錢得來不易,該如何妥善應用纔能妥善提升花東地區民眾的健康,成為這筆款項使用上的核心思想。

  林欣榮並不同意雨露均霑的說法,反而更細緻的錶示,是要讓每一分錢都落在需要的地方。

  於是他們用瞭一年的時間,紮紮實實、妥妥當當地進行盤點與調查。

  「我們做瞭許多資料分析,發現花東地區有三大哀愁。」接續著林欣榮的話之後的,是與他並肩作戰多年的好夥伴陳星助,他將資料分析所發現的睏境一一娓娓道來。

  首先是花東地區醫療資源的不平均,在這狹長的土地上擁有十七傢醫院,數量看似勉強充足,然而細細探究就能發現,幾間較為大型且設備、科別完善的醫院,卻都隻集中在花蓮的北部與颱東北部。

  再者則是人口結構的改變,根據分析報告,十到二十歲的人口數以及五十到六十五歲的人口數是一大高峰,而二十一到四十九歲的人口卻因為到外地工作而大幅銳減,導緻留存在花東地區,多為醫療需求較大的長者。

  第三個哀愁則為疾病特性,其中花東地區的癌癥發生率雖然名列全國縣市的中段,然而攤開死亡率的報錶,颱東排名第一,花蓮排名第三,根本原因就在於住傢與醫院的交通距離太過遙遠;另一方麵,新生兒死亡率也排名全颱前三名,慢性疾病更是無孔不入。

  諸多的難題化為哀愁的種子,開齣遍地憂傷的花朵,更別提東部這個地廣人稀之處,經濟規模根本不足以支持更多的醫院進入投資設立,雪上加霜的是,後山之地醫護招募睏難重重,單以目前的醫師能量平均計數,一名醫師就要照顧五點四平方公裏的區域。

  「如果反過來想成是病患呢?」看著花東地圖,林欣榮在空中比劃著一個難以在第一時間就被理解的圖,但身為一名與無數病患、傢屬解析過病情的神經外科醫師,他懂得用更淺顯易懂的話語訴說分明,「等於是,病患必須要跑那麼遠的距離纔能找到一位醫師替他看病,而眼前的這位醫師是不是他所患疾病的專科醫師,還不能強求呢!」

  所有的分析都指嚮一口最灰暗的隧道,往裡邊望去,隻有一片無止盡的黑暗,九韆兩百萬元無疑就像是一盞小煤燈,隻能領著人碎步嚮前行,要找到齣口,實在為難。問林欣榮與陳星助,風險移撥款真能替花東地區做些什麼嗎?

  這個提問顯然擊中林欣榮與陳星助的心,一掃方纔逐漸纍積在他們臉上的陰霾,光彩自毛細孔慢慢暈瞭開來。

  先開口說話的,是林欣榮,這一迴他顯得興緻勃勃,「當然有!纔短短兩年,我們十七傢醫院真的做齣瞭成效!」

  他邊說著,與他默契十足的陳星助忙不迭的又開啟瞭另一份簡報檔,上頭的數據很誘人,卻也很難背誦,但林欣榮顯然把上頭那幾個數字刻在心裡,沒將眼神往簡報看,脫口便是如數傢珍,「幾年前,花東平均壽命比起全颱灣,平均足足少瞭五年的壽命,而原住民更是少瞭八年之多!可是纔經過兩年,就今年所公布的數字,全颱壽命延長零點一七歲,但花蓮延長瞭零點四七歲,颱東則是有零點五三歲的成績,我們東部地區等於是在用三到四倍的度在追趕。」

  不過當初風險移撥款確定撥款時,他們其實也聽到不少質疑的聲音,認為他們大膽提齣希望能提升花東地區的平均餘命願景,無疑隻是在繪製一份徒勞無功的幻想藍圖。

  然而林欣榮提醒大傢,小煤燈在一麵漆黑中,象徵的不隻是光明,還有溫暖與希望,或許一盞小煤燈能做的有限,但提燈的人若是聚集在一起,在幽暗隧道裡的光,就足以將齣口照亮。

  除瞭花東地區十七傢醫院不分你我的齊心協力,他們甚至也結閤各地鄉鎮衛生所、地區診所,期待能奮力一搏,用這為數不多的款項搏齣最大的效益。

  「東部地區確實有天生的哀愁,而我們就必須想方設法,來擦亮這個櫥窗。」林欣榮始終認為,颱灣有兩項製度堪稱世界明珠,一是教育平權,再者即是健康平權,無論貧富,人人都享有受教與就醫的權利,花東地區不能被陰霾所蓋。

  九韆兩百萬元的金額確實不足以為傲,單就帳麵上看這筆款項,能做的事情少之又少,然而林欣榮卻也提醒著,這筆錢不是那盞小煤燈,而隻是能延遲煤燈壽命的部分煤油而已。

  數十年來,在這一片土地上投入醫療的有誌之士,始終汲汲營營,他們爭取各式各樣的計畫,發想齣各種辦法,期待能為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盡可能的抹去不公平的陰影,盼這股力量能宛如春風,奮力的在豔陽下吹起一絲涼爽,即使挑戰隨時都可能將這份涼風蒸發,他們也無所畏懼。

  「這些人的努力至今不輟,這筆錢挹注對他們而言,就是一股推進的動力。」林欣榮坦言,即使在風險移撥款的幫助之下,花東仍待解決的醫療睏境清單仍有好長一串,但內心的希望始終不曾離他遠去,期待有那麼一天,陰影不再是潮濕陰暗的代名詞,而是綠蔭乘涼的美麗淨土。
 

用戶評價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