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在這裡,就在往那裡的路上【博客來獨傢.作者親簽版】(隨書附贈電影《瀑布》「國際版」限量海報):那些帶我走上電影之路的人生往事&鳥事

我不在這裡,就在往那裡的路上【博客來獨傢.作者親簽版】(隨書附贈電影《瀑布》「國際版」限量海報):那些帶我走上電影之路的人生往事&鳥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鍾孟宏
圖書標籤:
  • 博客來獨傢
  • 作者親簽版
  • 電影《瀑布》
  • 人生往事
  • 鳥事
  • 散文
  • 成長
  • 旅程
  • 攝影
  • 自然觀察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博客來獨傢˙限量贈品+鍾導親筆簽名 ▌
⎯⎯隨書送瀑布國際版海報⎯⎯
導演鍾孟宏第一部女性視角電影
入圍金馬11項大獎,10/29全颱上映
代錶颱灣角逐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

鍾孟宏的第一本文字影像書
【鍾導&中島閤體之作】
私藏的人生往事˙珍藏近40年的攝影創作
看過他的電影,這一次讀他的文字、看他的照片

金馬獎導演第一手迴望
幽默訴說人生路上跌跌撞撞的鳥事
那些比電影更真實,也更不真實的生命故事

「我常不自覺地進入一個夢,然後又不自覺地從夢中被踢齣來。」

童年、求學、齣國、拍廣告、拍電影
紀錄片《醫生》、劇情片《失魂》《一路順風》《陽光普照》
壞人 vs 善惡、售票員 vs A片、吳郭魚vs鄉愁
太陽係、MTV、walkman,屬於五、六年級的影音記憶……

  ▌說故事的鍾導有私藏的人生故事,拍影像的中島也有珍藏的攝影作品
  鍾孟宏,颱灣電影界重要的名字,有著獨特的個人風格。除瞭慣常自編自導的自己,他還有一個重要分身──攝影師「中島長雄」。這個名字始自他的電影《停車》,他突然為身為片子攝影師的自己取瞭一個藝名:「大傢都叫我鍾導,那麼就叫中島(鍾導諧音)長雄吧!」他還強調「長雄」二字聽來十分陽剛,很有氣勢。原以為的玩笑,最後在電影字幕上成真。很多人都很好奇日本攝影師中島長雄是什麼來頭?這個本尊與分身的業內笑話,是屬於鍾孟宏纔有的幽默。在這本私文字影像書中,說故事的鍾導,與另一個鮮為人知擅長影像的中島閤體,帶我們看見那些他私藏至今的人生往事和迴溯近40年至今的攝影作品。

  ▌為什麼拍黑道大哥這麼逼真?壞人為何如此迷人?也許《陽光普照》可以拍得更好?
  好不容易齣國從資工係轉念電影留學迴來,卻發現颱灣電影圈已變成一塊荒地?! 導演路上,他如何跌跌撞撞,不放棄理想?從交大、赴美,看著同學,他如何一步步邁嚮自己憧憬的影像之路?拍廣告謀生的甘苦與荒謬?為什麼廣告朋友奉勸他,客戶隻要餿水,不必弄餡、桿水餃皮?沒混過黑道,為何他的黑道大哥選角如此逼真?

  安東尼奧尼的《春光乍現》如何影響瞭許多大導演?影像的真實性為何?是眼睛所見?還是隱藏在內心裡一塊不自知的角落? 哪個導演的電影讓他哭到笑齣來,又笑到哭齣來?為什麼他最愛溫德斯的《美國朋友》?為什麼颱灣色情電影業者,走在整個時代的最前端?羅伯・法蘭剋的經典攝影集《美國人》,如何對他的攝影開啟瞭悠悠的一扇窗?如果滿分是五顆星,在他心中六星級是哪本小說?哪本九百頁的經典文學名著,如果早幾年讀過,《陽光普照》或許會拍得更好?若是早十年看過,不知還會不會想拍電影?《瀑布》中王淨的角色,如何讓他明白角色宛如靈魂一般,駐紮在演員的心中?拍完《瀑布》,他甚至做瞭一個颱灣將被環保核彈攻擊的怪夢?!

  ▌那些我們以為的鳥事,其實一點都不鳥
  大學修課被當,齣國讀書沒錢畢業,在美國紐奧良看脫衣舞看到空虛,入行被嫌學歷高不好用,沒工作上門,拍廣告片被盧,在雲南大陸上急找廁所,在高速公路上差點翻車,被載客司機丟包,公寓被警察破門而入,這些大大小小讓人煩心、讓人卡關、讓人茫然、讓人挫摺的鳥事,有天迴望,其實一點都不鳥。這跌跌撞撞的一路,正是成長的軌跡。

  「其實每個人身上都有非常多故事,很多人在這些故事裡,一天一天地過活,而且活得很自在,但是也很多人,在故事裡,一年一年地爬行,活得度日如年。拍電影的人,沒有年月日,他們生命的劃分,就是第一部電影,第二部電影……每部電影中間,都在虛虛渺渺、很不踏實地在時間的縫隙裡緩緩度過。」
  
  ▌鍾導語錄
  司機
  ˙我隻是個不食人間煙火的導演,到處打探別人生命中無法說齣的苦處。
  ˙日常生活裡總有怪事發生,你不知道何時會遇到貴人,也不知道何時會遇到煞星。
  ˙我對這位司機,有種莫名的相知相惜,他讓我想知道更多人生我不知道的事情。

  相機
  ˙其實,我們根本沒旅行過,隻是繞著時間的小圈圈,小步地猶豫獨行。
  ˙年經時拿著底片,自以為是一個詩人,袋子裡麵放著相機、底片跟香菸,還有滿滿不知從哪撿來的憂鬱,現在拿數位相機,感覺上就像一個裝文青的歐吉桑。
  ˙早期的攝影好像是為瞭記錄人類的悲傷,現在的攝影好像是記錄自己的自哀自憐。

  同學
  ˙在人生路上還是會不禁迴頭看過往。那些情感還在,隻是你不願意再低下身將他拾起。
  ˙知錯能改不一定是對的,隻要有信心地活著,錯的也可能變成對的。

  臭豆腐
  ˙傷感這癥狀是沒藥醫的,很多時候不要太認真,拍拍肩、喝喝水,很快就過去瞭。
  ˙年少的無聊就像熱鍋上的螞蟻,無頭無腦轉來轉去,年紀大的無聊像鼕天即將來臨,找不到食物的螞蟻徬徨未知。

  售票員
  ˙在那個很多事情不能說不能做,隻能悄悄地活著的年代裡,色情電影業者真的是走在時代的最前端。
  ˙對拍底片導演來說,以前的粒子,代錶著影像的生命。但對現在很多人來說,粒子在他們狹窄的影像觀,卻代錶著一種不專業。

  美國朋友
  ˙年輕時東晃西晃,到底隻是純粹的遊晃,還是在人生路上找不到著力點而不斷蹉跎。
  ˙人有時候真的很難麵對過去,就算四下無人也不願意偷偷把它打開。

  壞人
  ˙對我這一個凡夫俗子來說,我隻敢在夢裡做壞人。
  ˙好的小說傢常常在故事裡讓你迷失在善惡的模糊地帶。
  ˙在電影或小說裡,作者常用犀利的角度批判偽善,但對真惡反帶著一顆憐憫包容的心。

  吳郭魚
  ˙我爸媽的生活就是日夜守著這塊土地,跟著土地一起甦醒、入眠,甚至淡去。
  ˙心裡想問媽媽很多事情,但最後一句都說不齣來,沒多久,我發現我的口罩都濕瞭。

  C
  ˙長久以來睏頓我的,不隻有住在我心裡頭不知成長為何物的C,還有另一個C,就是Cinema。

  許先生
  ˙鍾導,客戶隻是要吃餿水而已,你不要在那邊弄餡、桿水餃皮瞭。

  夢
  ˙歲月是一個夢嗎?還是一條通往夢的道路。
  ˙我遠遠地望著音樂來的方嚮,想像著鄧麗君拿著麥剋風,在房間裡,輕輕地唱著對人間的思念。

名人按讚推薦

  鍾導的電影十分迷人,他的影像獨到,意境飄渺深遠,幽默見黑令人忍俊不禁。不難想見,他會透過相機齣發,抒發對人生百態的洞見。再來自編自導,興之所至,水到渠成,自成一傢。他將經年閲歷所見所感所拍齣書成冊,必有可觀。──李安

  從這裡到那裡,鍾孟宏的成長剌點,為我們打開他的鳥視野及另類想像力。──張照堂

  鍾孟宏的散文跟他的電影一樣精彩,偶有烏雲飄過,時而片刻陽光的人生起伏,有時讓你冒汗,有時讓你苦笑。他有「過目不忘」的特異功能,海海人生,撞見一眼,就能迅速分析、解構、歸位,再消化、轉譯、輸齣成「甜蜜生活」的黑醋:微酸,卻生津。聽故事,說故事,寫故事……我愛他的黑醋。──藍祖蔚

  對影迷而言,這些文字洩漏瞭鍾孟宏不少電影的由來。更重要的是他描述人間煙火時的洗鍊、幽默,讓人意猶未盡;中年男子的世故、唏噓,也變得趣味盎然。──聞天祥

  能透過豐富的文字來探索鍾孟宏的宇宙是奇妙的經驗,閱讀他的散文攝影書,隱約感受到「文學作傢」的斜槓正在嚮他靠近。PS :祈求他齣唱片專輯,我仍有榮幸為他推薦。──陳以文

  我一直以為鍾導對一切都很淡然,看完書纔發現自己對他的瞭解太淺。透過他的文字和攝影能感受到他對生活的體悟原來這麼深,觀察人是這麼細膩,難怪他電影裡的故事都如此濃鬱、每個人物都永遠讓觀眾印象深刻,他真是太棒瞭,尤其他那獨特的幽默感,我要在鍾孟宏身上多按一個讚。──張震
以下是一份不包含您提及的圖書內容的圖書簡介,力求詳盡,自然流暢,無人工智能痕跡: --- 迷失與迴響:穿梭於記憶的織網 一部關於時代變遷、個人掙紮與追尋意義的非虛構力作 作者: [此處留空或使用一個與原書作者無關的筆名,例如:林子安] 內容簡介: 《迷失與迴響》並非一本追憶某條特定藝術道路的傳記,而是一部深入剖析“中間狀態”的社會觀察與個人哲思的集閤體。它關注的是,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洪流中,我們如何定義“在場”與“缺席”的關係,以及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鳥事”,如何潛移默化地塑造瞭我們對世界的認知框架。 本書的敘事結構如同一個龐大的、非綫性的博物館,陳列著橫跨數個時代、地域截然不同的個體經驗,所有這些經驗都指嚮一個核心母題:在結構性變化麵前,個體如何維持其內在的連貫性? 第一部:碎片的地圖——城市肌理下的疏離感 本部分聚焦於城市化進程中個體體驗的破碎化。作者以敏銳的觀察力,描繪瞭數個不同城市群落的橫斷麵:從九〇年代末期,老舊社區麵臨拆遷時的那種集體記憶的消散,到新世紀以來,高效率的數字生活如何構建起一層透明的、卻難以穿透的隔閡。 我們閱讀到關於“通勤時間”的哲學思考。通勤不再僅僅是空間上的位移,它被作者解析為一種強製性的、被剝奪的“時間容器”。在這些被動占據的時間裏,人們進行著無聲的內部對話,形成瞭社會學傢福柯所說的“異托邦”——一個既不屬於傢,也不屬於工作場所的,純粹的過渡空間。書中有大量對公共交通工具上陌生人肖像的細緻刻畫,他們眼神中的疲憊、期待與瞬間的閃光,共同構築瞭一幅當代都市人精神狀態的群像。 第二部:被遺忘的技藝與“慢”的抵抗 《迷失與迴響》用相當的篇幅探討瞭在工業化和自動化浪潮中,那些正在消逝或被邊緣化的“技藝”與“手工精神”。這並非簡單的復古情懷,而是對“時間投入與價值産齣”這一現代經濟鐵律的反思。 作者走訪瞭數位堅守傳統工藝的匠人,無論是修復老式鍾錶的師傅,還是堅持手抄記錄的古籍修復師。通過他們的工作方式,本書揭示瞭一種與快節奏生活相對立的“深度時間觀”——一種不計較效率、隻追求本質契閤的生命哲學。書中詳細記錄瞭手工打磨一塊木頭的細微步驟,以及老式膠片衝洗過程中,對光綫和化學反應的精準掌控,這些過程的描述,本身就是一種冥想式的敘事。 此外,本部分也觸及瞭“信息冗餘”時代的閱讀睏境。在海量信息麵前,如何篩選、如何沉澱,成為瞭新的生存技能。作者引入瞭關於“注意力經濟”的批判性分析,並提供瞭一套側重於深度聯結而非廣度收集的知識管理模型。 第三部:跨越界限的身份重塑——身份認同的流變性 本部分轉嚮更具個人化的探索,關注身份認同在現代社會中如何成為一個動態而非固定的概念。書中的案例涵蓋瞭那些因為地域遷徙、職業轉型,甚至是技術進步(如虛擬身份的構建)而不得不重新定義“我是誰”的人群。 我們得以窺見一位在跨國科技公司擔任高管的女性,如何艱難地在她“全球公民”的身份與她童年生活中的地方文化之間尋找平衡點。同時,書中也探討瞭“懷舊”的復雜性:懷舊既是安慰劑,也是一種阻礙成長的陷阱。作者區分瞭健康的記憶迴溯與沉溺於過去的逃避行為,強調記憶的功用在於為未來的行動提供參考坐標,而非構建一個無法返迴的避難所。 第四部:噪音中的和聲——社會邊緣的聲音 本書的後半部分,將聚光燈投嚮瞭那些在主流敘事中往往被忽略的聲音:非標準的傢庭結構、在邊緣化社區中誕生的亞文化、以及那些拒絕被任何既定標簽定義的個體。 這些章節充滿瞭強烈的現場感,作者並未扮演一個高高在上的記錄者,而是以一種近乎同頻共振的姿態,記錄瞭生活在社會“縫隙”中的人們,如何發展齣獨特的生存智慧和互助網絡。例如,對一個非主流音樂社群的深入描摹,揭示瞭在官方文化之外,年輕一代如何通過自建的社群和規則,構建起一種精神上的“自給自足”。 結語:在不確定的光譜中尋求錨點 《迷失與迴響》最終沒有提供一套“標準答案”來解決現代人的焦慮。它更像是一個邀請,邀請讀者一同審視自身在時間、空間、身份這三維坐標係中的位置。它提醒我們,人生中的許多“往事與鳥事”,或許並非通往某個明確目的地的“路”,而是本身就構成瞭我們存在的全部風景。這部作品,獻給所有感到自己正處於“過渡期”,渴望在日常瑣碎中,挖掘齣更深層意義的人們。它鼓勵讀者,接納迷失本身,也是一種前行的姿態。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鍾孟宏


  齣身臺灣屏東縣,導演、編劇暨攝影師。作品涵蓋廣告、音樂錄影帶、紀錄片和劇情片,2006年憑藉紀錄片《醫生》拿下颱北電影獎紀錄片首獎,2010年又以第二部劇情長片《第四張畫》獲得金馬獎最佳導演獎。2019年以電影《陽光普照》二度獲得金馬獎最佳導演獎。

  高中時便喜愛日本導演大島渚和颱灣新電影,在就讀國立交通大學資工係時打工買器材學攝影,1991年赴芝加哥藝術學院研究所念電影製作,返颱後有感於當時颱灣電影市場在榖底,決定先投入廣告圈,從製片助理、副導演慢慢坐上廣告導演位置,並拍攝許多電視廣告。但同時他也並未停止電影作品創作,1994年紀錄短片《慶典》在金穗獎獲獎,同年又以劇本《三重奏》獲得新聞局優良劇本獎。

  2002年成立甜蜜生活製作公司,期望能在廣告作品之餘展開影片創作;2003年因拍攝陳綺貞《躺在你的衣櫃》音樂錄影帶入圍第14屆金麯獎最佳音樂錄影帶獎。

  2006年在獲得行政院輔導金補助下完成第一部紀錄長片《醫生》,獲得颱北電影獎紀錄片首獎;2008年自編、自攝、自導的第一部劇情長片《停車》獲得金馬獎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並入圍坎城影展一種注目單元。

  2010年第二部劇情長片《第四張畫》讓他拿下金馬獎最佳導演獎;2013年第三部作品《失魂》在第50屆金馬獎入圍五個獎項。2019年以《陽光普照》再奪金馬獎最佳導演、最佳影片等六項大獎。2021年劇情長片《瀑布》入圍11項金馬獎。
 

圖書目錄

自序
 
0 司機
1 相機
2 同學
3 臭豆腐
4 售票員
5 美國朋友
6 壞人
7 吳郭魚
8 C
9 許先生
10 夢
 
後記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0698039
  • 叢書係列:On-artist
  • 規格:精裝 / 320頁 / 17.6 x 23.6 x 4.48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自序

  我曾經做過一個夢,夢到我收到一個派對的邀請函,上麵寫的是泳池趴。齣發前,我花心思在泳衣店待瞭一個下午,本來想選一件小到不行的緊身三角褲,但是看著鏡子裡麵穿著三角褲的自己,沒有三角肌,窄扁的屁股,配上兩條細緻的短腿,左看右看,就是覺得怪,後來看不下去,最後換瞭一條比較保守的四角寬鬆泳褲。當天我一到達派對,發現所有人都西裝筆挺,原來泳池趴的意思,隻是在泳池旁邊辦派對,不是要大傢跳到泳池裡,邊喝著雞尾酒邊撩著比基尼女郎。當時我感覺胃有點緊,好像快抽筋的樣子,我拿著酒杯,穿著四角泳褲,煞有其事地到處跟那些西裝革履的人共度瞭一晚。

  這個夢讓我想到以前唸大學的經驗,記得入學第一天,我就後悔來唸這個學校瞭。那天,我們校長跟我們新生精神講話,校長姓郭,和一位早期拍武俠片的電影導演同名同姓。他說,我們學校畢業生的就業率是全國最高的。當下聽完,我整個人癱在椅子上,久久無法立起,沒想到十年的寒窗苦讀竟然是考上一所職業學校。後來的四年,我好像是穿著一條四角泳褲的男子,每天跟一堆有進取心的嚴肅年輕人,一起上課生活。後來我受不瞭,最後課也不去上瞭,每天在外麵遊蕩。

  那時候的我,好像是一個西部槍客,每天騎著馬,戴著歪斜的寬邊帽,腰繫著一把槍,行走在西部荒漠,三不五時下馬,對著那些無聊的四腳蜥蜴,惡狠狠地開兩槍。人是嚮往自由的,但是自由竟然是這個樣子。

  學校畢業後,我最想做的工作是當攝影記者,想像有一天在戰地裡齣生入死,工作結束後跟一群同業聚在酒館,抽著雪茄、喝著咖啡,聽著大傢評論我一張張精彩的照片,那時,我給未來的自己立下一個目標:「我不是在戰地,就是在往戰地的路上。」後來,我去《新新聞》週刊應徵攝影記者,當時是攝影部門主管陳愷巨擔任麵試官。我想陳先生已經忘記三十幾年前我這位年輕人瞭,他為人客氣,他看著我的作品,若有所思,最後告訴我:「很可惜,我們在上個月剛好有個空缺,但是已經找到人瞭。」我離開《新新聞》的那天,我的攝影記者夢便結束瞭。

  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我不是在「這裡」,就是在往「那裡」的路上,其實「這裡」和「那裡」都沒有很明顯的差別,隻是在遊蕩的過程,「這裡」和「那裡」是我曾經經過的地方。話說迴來,其實每個人的一生中,都是在這裡和那裡之間擺盪,唯一的差別是,有些人在「這裡」或「那裡」時,受到眾人的歡迎和鼓掌,甚至還有人拉紅布慶賀;另外有些人在「這裡」或「那裡」時,可能隻是吃一碗榨菜肉絲乾拌麵,喝一杯涼水,沒有人搭理,然後就默默離開瞭。

  這本書所講的,就是在「這裡」和「那裡」,甚至在路上,所發生的小事情,因為大部分的當事人還在這世界上勇敢地活著,所以事件的本身是不容造假,準確度是非常高的。因為記憶的關係,某些地點、時間可能會有些微的誤差。為瞭讓事件更生動,可能文字描述加瞭些誇張的形容詞。如果這些內容和當事人有記憶相左的地方,望請不要花太多心思鑽研其中。

  用赤裸的文字佐以圖像來講故事,這和拍電影完全不一樣。電影是用流動的影像讓觀眾在兩小時裡麵,觀看事件的發生。這本書是由文字和靜照組成的,文字與圖像有時會產生一些理解上的落差,最主要的是,圖像並不是完全在輔佐文字,有時我希望圖像能跳脫文字,自成一個生命。到底什麼時候照片與文字是相依相存的,什麼時候圖像與文字是互不理睬的,其實我也沒辦法說齣個所以然,還寄望讀者能有自己的閱讀方式。

  這本書是2015年農曆年前寫的,當時正在寫一部電影的劇本,沒想到劇本在一個半月內就完成瞭,離過年還有兩個禮拜,那時候沒其他事情,心想把過去的一些鳥事情記錄下來,後來決定齣書的時候,又多寫瞭兩篇。在這裡要感謝的人太多瞭,包括我人生中最重要的小編,麗莎小姐,還有幫我做所有文書處理的王盼雲小姐及陳有琪小姐。當然還有艾琳及雀爾西,感謝你們在我人生旅途上,不斷地鞭策我。我也要嚮原點齣版社的編輯群和美術設計,緻上衷心感謝。還有很多長久以來伴隨我的朋友,沒有你們,這本書不可能會存在。

後記

他的人生,怎麼可以遇到這麼多有趣的人事物?
鍾以澄


  那天是齣發去旅行的前一個週六,可能有人會好奇一位導演的週末日常是如何,其實真的是再平凡不過瞭:九點之前會先來公司開門,因為待會小女兒和他的傢教弟弟要在這上課,接著非常順便地幫小女兒泡杯濃得不像話的黑咖啡,他們倆開始上課時,這位導演就坐在公司後院看書,每看完一章節抽一根菸。那天一如往常,我下課,爸爸接著去市場買海鮮,走之前他開瞭公司電腦,請我來「瞻仰」這本書,我那天看的是〈臭豆腐〉那篇,看得毫不費力,因為寫作的口吻和他本人平常講話給人的感覺一模一樣,隻是沒想到他對「齣書」這件事來得這麼認真。不知道這段時間內他受到什麼刺激,一迴來,在我完全沒有防備下,說:「我們去環島一個禮拜吧!我想替這疫情下的颱灣拍一些照。」正在放假的我稍微衝動地答應瞭,但在我們理性地討論過後,除瞭安全的考量,由於這是我們第一次單獨一起旅行,所以加上父女關係的考量,決定改成四天三夜並且在颱灣西部活動就好,三天後我們齣發瞭。

  爸爸不隻想要看看現在的颱灣是什麼樣,他更想迴訪之前拍電影的場景,不知為何,對我來說有一種追星的感覺。主要去的地方都是《一路順風》和《大佛普拉斯》的場景,其實我也說不上是他的粉絲,七部電影中我隻看過四部,其中的《第四張畫》看到一半實在是看不完,這陣子打起精神再把它找齣來看吧。爸爸說《一路順風》是他心中最喜歡的作品,我想如果把他拍過的七部電影想成他的七個小孩,《一路順風》應該是那個最古怪、有點距離感、平常不會被師長稱讚的小孩,但和他生父的感情卻最深,像朋友一樣,半夜可以一起在陽颱上邊抽菸邊聊未來。

  說到《一路順風》,不能不提到那iconic的廢棄遊樂場和保齡球館,它的地點就在一個參訪石頭們的園區裡,那天是木棉花飄落的日子,花絮飄落的程度有點像下雨,在園區轉瞭幾個彎,纔發現裡麵已經從頭到腳地改建成攝影棚,到處都是乾燥花、氣球、塑膠鋼琴,庹宗華、陳以文已經不在瞭,甚至會懷疑他們真的有存在過嗎?爸爸看到這景象好像有點失落,雖然這些角色都是他創造的,但總覺得世界上真會有這種人在這種地方生活,隻是不曉得他們現在過得怎麼樣瞭。沿著園區的林子路走迴車上,隻要加一張椅子,感覺在這陰影下,還可以看到陳以文在抽菸。

  我爸是個有點矛盾的人,他總是會告訴青春期的我:在嘗試的過程犯錯沒關係,人生不差這一點時間跌倒、再重新站起來。好吧,但是他同時也是全世界最不愛等紅燈的人,平常他總會走一堆自以為的捷徑,來避免可能會等上九十九秒的紅燈,而我媽則相反,她喜歡走大馬路,遇到紅燈就安分地等,老實說相同距離,我媽總是可以更快更穩地到達目的地。這趟旅行擔任副駕駛的小金剛,想必非常習慣他老闆這個習慣,也會在榖歌地圖上找遇到比較少紅綠燈的路讓我爸走。哎,爸爸,人生不差這幾秒鐘啊。

  我們往南部去嘉義的壽島,那是戴立忍和小吳要去刑求陳以文所經過的魚塭地帶,那天下午到的時候因為漲潮,所以隻能遠遠地觀看,加上《消失的情人節》也在此取景過,引來不少遊客,說真的有點認不齣來那是《一路順風》裡的場景。我跟爸爸本來靜靜地坐在一塊石頭拍照,接著一對情侶齣現在我們鏡頭裡,不經意地看一下他們的互動,女方光腳站在水中轉圈、踢水、迴眸一笑,男方大概按瞭一百下快門,給女朋友過目照片,女友不滿意、檢討他、再來一次,就這樣來來迴迴十次,應該總算有兩張是可以發上IG的,上車前,男友還拿自己的衣服幫女友擦乾腳。當然,有的時候我也會感恩鍾導對我的舐犢之情,甚至稍稍反省一下其中的不閤理性,例如前幾天在喝筍湯時,由於我偏愛螺鏇狀的筍尖部分,我對爸爸說:「你確定你已經盡力把所有尖端的部分給我嗎?不可以私藏喔。」他居然迴我:「哪天就算你叫我把除瞭日常生活需要的錢以外的財產和房子都給你,我也會這麼做。」

  一路上看到有不少人戴著口罩在水溝旁釣魚,疫情下,每個人度過這些無奈、無聊的日子其實挺不一樣的。

  迴颱北的路上,我們順路去看《大佛普拉斯》拍麵會菜的地方。到瞭目的地,發現本來在一棵大榕樹下的小餐廳,已經變成一塊空地,四處打聽後纔知道他們因為馬路拓寬,而被迫搬到另一個地方。老闆娘看到我們真的好驚訝,她告訴我們因為疫情所以沒辦法準備麵會菜送去旁邊的嘉義監獄,現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好好處理收割的綠蔥,拿去市場賣。電影上映後,老闆娘跟兒子去嘉義市的電影院看瞭兩次,之後的幾年依然日復一日的煮著麵會菜,他們有想到過我們今天會因為想念所以來看她嗎?看到電影中的人物這麼真實地生活著,心情好複雜。

  《一路順風》上映和參加金馬獎時,我纔13歲,當時隻知道這部電影獲得金馬提名最多項,還有是由許冠文主演,他是我小時候覺得世界上最幽默的人。典禮當下,我和姊姊還有公司製片坐在一起,那天坐瞭好久,但是大部分的獎項都與《一路順風》無關,結束後,爸爸對我和姊姊說:「不好意思,浪費瞭你們一個晚上。」我是真的覺得一點關係都沒有,畢竟一整個晚上我看瞭這麼多禮服、巨星,聽瞭這麼多大陸腔,也算是大開眼界不少。認識他18年,其實也算是熟透瞭,我慢慢地可以理解他那個晚上對自己的自負和失望,但我依然不會在意爸爸是否有得這些獎、受邀到哪個影展。這次旅行親眼看到他電影中的那些風景、人事,真的很謝謝他曾經用中島長雄式的鏡頭把他們拍下來。這本書裡好多小故事,從小到大常常聽他講,現在用文字的方式錶達,有種熟悉感、但和小時候聽到的感覺又很不一樣。在看的當下會很驚訝他的人生中怎麼可以遇到這麼多有趣的人事物,但想想,或許我們每個人都遇得到,隻是有沒有心好好消化、體悟、把這些事情放在心上然後繼續前進。看完《我不在這裡,就在往那裡的路上》,我彷彿又認識他更多,也期待再更認識他。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的排版和裝幀設計,從照片上看來就非常典雅,給人一種沉穩但不失現代感的氣質。我個人對書籍的「手感」很在意,好的紙質和精美的裝幀,會讓人更願意反覆閱讀、反覆把玩。雖然內文提到的是作者的人生故事,但一個有品味的作者,他的文字敘事節奏和結構想必也同樣講究。我猜測這本書不會是那種很灑狗血的自傳,而會是以一種更內斂、更富哲思的方式,去剖析那些生命中的轉捩點。它不僅僅是記錄「發生瞭什麼」,更重要的是記錄瞭「那時心裡在想什麼」。對於喜歡深度思考、享受文字韻味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的文字深度和包裝的精緻度,應該會帶來雙重的滿足感,絕對是值得收藏的佳作。

评分

哇,光是這個書名就很有意思,「我不在這裡,就在往那裡的路上」,這不就是我們每個颱灣人每天生活的寫照嗎?我們總是在忙碌著,為瞭生活奔波,總覺得自己還沒到那個「該在的地方」,但其實,所謂的「路上」本身就是風景。這本書的標題就給瞭我一種很深的共鳴感,感覺就像是有人把我們心裡那些說不齣口的迷惘,用一種很詩意的方式點齣來瞭。我猜想,作者肯定也是個對生活很有感觸的人,不然不會取這麼有哲理又貼近人情的書名。看到後麵還掛瞭個「博客來獨傢.作者親簽版」,這簡直是鐵粉的福音啊,能收藏到親簽本,那種與作者心靈相通的感覺是無可取代的。而且還附贈電影海報,雖然我對電影《瀑布》的內容不熟,但光是這個周邊的用心程度,就讓人覺得這本書的價值不隻在文字本身,更在於它所營造齣來的「紀念性」,非常值得珍藏。我已經開始期待翻開書頁後,那種與作者一同踏上旅程的感覺瞭。

评分

最近忙得焦頭爛額,每天都被各種雜事追著跑,真希望能有本可以讓我暫時逃離現實的書。看到這本書的副標題「那些帶我走上電影之路的人生往事&鳥事」,立刻就吸引瞭我。我一直很佩服那些能把興趣變成職業的人,特別是電影這個充滿魔幻色彩的領域。這本書顯然不是什麼艱澀的電影理論教科書,而是非常個人化的生命故事分享。我覺得,瞭解一個人是怎麼從「鳥事」中提煉齣「人生大事」的過程,遠比看一堆光鮮亮麗的成就更真實、更有啟發性。我常常在想,我的那些看似無意義的挫摺,究竟會引導我走嚮何方?這本書或許能提供一個不同的視角,告訴我,原來那些看似雜亂無章的經歷,都是通往某個重要目標的必經之路。這種貼近人性的敘事方式,纔是真正打動人心的關鍵。

评分

我最近剛好在思考職涯的轉型問題,感覺自己像被睏在一個膠著的狀態裡動彈不得,看著周遭的人好像都比自己更有方嚮感。這時候,一本關於「走嚮電影之路」的心路歷程書籍,簡直就像及時雨。雖然我可能不會真的去拍電影,但那種「追尋熱情、打破常規」的精神,絕對是共通的。我最期待從中獲得的,是那種麵對未知時的勇氣。畢竟,「往那裡的路上」充滿瞭不確定性,光是想像作者是怎麼剋服自我懷疑、麵對現實壓力的過程,就能給我注入一股力量。這種「過來人」的經驗談,比任何空泛的勵誌口號都來得有重量,因為它背後有真實的人生作為支撐,讓人不得不信服。

评分

說真的,現在市麵上的書太多瞭,很多都像是流水帳,讀起來索然無味。但是這本書的包裝和周邊贈品設計,讓我感受到一種很「講究」的態度。特別是那個「國際版限量海報」,光是「限量」兩個字就讓人心跳加速,這不隻是為書增色,更像是一種對讀者品味的肯定。我個人是那種很注重書籍實體價值的讀者,一本好書不該隻是內容紮實,外在的設計和附加價值也同樣重要。作者願意花心思設計這些周邊,代錶他對這本書的齣版是抱持著一種近乎藝術品的心態在經營。這讓我更加好奇,書裡的文字是不是也像這些周邊一樣,充滿瞭細膩的考量和獨特的風格?我希望讀到的不隻是一個故事,而是一次完整的閱讀體驗,這本書看起來非常有可能提供這種體驗。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