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靜農先生百廿誕辰紀念專輯

臺靜農先生百廿誕辰紀念專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臺靜農
图书标签:
  • 臺靜農
  • 臺灣史
  • 地方文獻
  • 文化人物
  • 史學研究
  • 紀念文集
  • 臺灣文化
  • 學術專著
  • 歷史研究
  • 地方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專輯為臺灣大學中文系精選臺靜農先生書畫、篆刻作品,另收錄先生相關文物、與友朋往來信札,並延請故舊學生十六位撰文紀念,彙集成書,以紀念先生百廿誕辰。

 
《古籍新探: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论集》 内容简介 本书汇集了十位当代杰出学者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文化领域中若干重要议题的深度考察与独到见解。全书共分四大部分,涵盖了从文学思潮的演变、作家个案分析、文本细读到文化现象的跨学科研究,力图勾勒出二十世纪中国精神图景的复杂肌理。 第一部分:现代文学思潮的再审视 本部分集中探讨了二十世纪前期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发生、发展及其内在张力。 “五四”新文学的遗产与困境: 深入分析了白话文运动在确立现代文学范式过程中,如何与传统文体资源进行复杂的拉锯与融合。研究不再将新文学视为对传统的彻底决裂,而是着重考察了其内部对古典资源(如宋代话本、明清小说叙事技巧)的隐秘继承与转借。特别聚焦于早期小说作家群体,如庐隐、冰心等,如何在其“闺阁文学”的创作实践中,构建了一种区别于男性中心叙事的女性主体经验书写。 左翼文学的理论谱系构建: 摒弃了将左翼文学简单等同于政治宣传的刻板印象,通过对早期共产主义文学理论家如柔木、瞿秋原等人的文本进行细致梳理,揭示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语境下如何与本土的启蒙思潮、大众文化需求相互渗透,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论争格局。着重分析了“革命现实主义”的早期形态及其在不同文学体裁中的实践差异。 新感觉派的都市书写与现代性焦虑: 选取施蛰存、穆时英等作家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他们如何借鉴西方现代主义(如象征主义、意识流)的手法,精准捕捉上海这座新兴都市的物化、异化与感官刺激。研究指出,新感觉派的文本中蕴含着深刻的现代性焦虑,即在传统道德崩溃与西方文化涌入的双重压力下,个体主体性面临的破碎危机。 第二部分:作家个体命运与创作转型 本部分聚焦于几位在二十世纪文学史上占据关键地位的作家,探究其创作轨迹的内在逻辑与外部影响。 沈从文的“边城”情结与历史失语: 运用文化史的视角,剖析了沈从文晚年对湘西田园牧歌的反复构建,不仅是美学上的回归,更是对特定历史时期(抗战至建国初期)主流叙事的一种温柔的抵抗与历史失语的自我疗愈。通过对比其早期都市小说与后期乡土叙事,展现了作家在时代变迁中的精神漂泊。 老舍的语言实验与社会批判的张力: 侧重分析老舍在不同创作阶段,如何运用北京方言、民间曲艺元素来构建其独特的语言景观。特别关注其戏剧创作的结构特点,揭示其喜剧外壳下对社会不公和人性弱点的尖锐讽刺。研究辨析了老舍在“十七年文学”时期的创作调整,探讨其如何平衡艺术的纯粹性与时代的政治要求。 废名在古典与现代之间的“幽微之境”: 这是一个深入文本的个案研究。废名(杨易之)的作品以其极端的精炼、晦涩和对“意象”的极致追求而闻名。本章试图破译其叙事中对传统诗学(尤其是唐宋诗的“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继承,并将其置于现代文学的语境下,探讨其在打破传统小说叙事规范上的先锋性。 第三部分:文学与文化符号的解码 本部分采用文化研究和符号学的方法,分析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化景观中的关键符号与审美现象。 “人情”叙事与现代国家构建: 探讨了在现代国家建构过程中,“人情”这一传统伦理范畴是如何被挪用、改造或批判的。分析了二十年代社会小说中对“人情债”、“孝道”等主题的处理,揭示了新文化知识分子在构建现代公民伦理时所面临的内在矛盾。 月份牌画、电影与大众审美趣味的养成: 关注印刷媒介和新兴的大众娱乐形式对文学审美的影响。月份牌(广告画)作为一种折衷的艺术形式,如何建构了市民阶层的新的性别想象和消费欲望。研究分析了早期左翼电影叙事如何借鉴月份牌的视觉元素,以实现对更广阔观众群体的动员与教育。 “诗歌转向”的内在驱动力: 分析了自五十年代末期,诗歌重新获得高度文化关注的现象。重点考察了在特定政治气候下,诗歌如何成为知识分子进行隐晦表达和精神自救的主要载体。对比了朦胧诗派的崛起与“第三代诗人”对古典抒情传统的重塑,展现了诗歌在不同历史阶段承载的文化重量。 第四部分:跨学科视野下的文本重读 本部分尝试运用后殖民理论、翻译研究和档案学的方法,拓展对二十世纪文学研究的边界。 “中国性”的翻译与被翻译: 考察了二十世纪早期西方汉学家和中国留学生群体对中国文学的翻译实践。重点分析了林语堂、周策䢎等人在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学时,如何为了迎合西方读者的“东方趣味”而对文本进行选择性展示和结构重塑,从而构建了一种被“他者化”的中国文学形象。 档案文献与作家的“失语”时刻: 引入近年公开的私人信件、日记和手稿资料,重新审视几位重要作家在政治运动中的言说策略与沉默背后的真实意图。通过对档案细节的考据,力图还原作家在面对巨大外部压力时的复杂心理状态和文本创作的“场域效应”。 建筑空间与文学地理学: 结合现代城市规划史,分析了北京、上海、武汉等地的特定街区和建筑类型(如里弄、大学校园、公共剧场)在特定文学作品中的空间意象构建。例如,考察了二十年代大学校园如何作为一种“理想共同体”的微观模型,出现在多位作家的短篇小说中。 本书的写作风格注重论证的严谨性、细节的考据性,以及观点的批判性,旨在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提供新的参照系和研究路径,激发学界对这一复杂历史时期更深层次的思考。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臺靜農


  字伯蕳,晚號靜者,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十月二十四日(國曆十一月二十三日)生於安徽省霍丘縣。民國三十五年四月渡海來臺,隨即任教於臺灣大學中文系,自三十七年八月起掌理系務長達二十年,中文系規模聲名,為之宏著。

  臺先生早年研習新文學,從事文學創作;一生心力所注,尤在教育,執教各大學逾五十年,古今兼通,雅俗並進,研治古典文學與書法藝術等,皆卓然成家。七十四年獲頒行政院「文化獎」。晚年尤精書法,書學倪元璐,得其神髓,能出入行草隸楷,而自成一家。常與藝文界耆宿如張大千、溥心畬、莊嚴等相切磋,入古出新,自具面貌,以雄渾蒼莽的氣象動人心目,世所推崇,為一代大師。書藝之外,又兼擅花草,別饒佳趣,而以梅花為工。亦旁及金石篆刻,治印古樸雋健,極見功力。

 

图书目录

1.校長序
2.書畫
3.篆刻
4.信札
5.文物
6.年表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5452629
  • 規格:精裝 / 280頁 / 26 x 37 x 2.5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管中閔(國立臺灣大學校長)


  自創校至今,臺大百年名師輩出,臺靜農先生學藝兼擅,正是享譽海內外的大家之一。

  先生字伯蕳,晚號靜者,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十月二十四日(國曆十一月二十三日)生於安徽省霍丘縣。民國三十五年四月渡海來臺,隨即任教於本校中文系,自三十七年八月起掌理系務長達二十年,奠定中文系之規模,影響深遠。

  先生早年研習新文學,從事文學創作;一生心力所注,尤在教育,執教各大學逾五十年,古今兼通,雅俗並進,研治古典文學與書法藝術等,皆卓然成家。民國七十四年獲頒行政院「文化獎」。晚年從容遊藝,尤精書法,書學倪元璐,得其神髓,能出入行草隸楷,而自成一家。常與藝文界耆宿如張大千、溥心畬、莊嚴等相切磋,入古出新,自具面貌,以雄渾蒼莽的氣象動人心目,世所推崇,為一代大師。書藝之外,又兼擅花草,別饒佳趣,而以梅花為工。亦旁及金石篆刻,治印古樸雋健,極見功力。

  今年十一月廿三日適逢先生一百二十周年誕辰,中文系主任張素卿教授特以「沈潛以學,從容於藝」為主題籌劃四大系列活動,分別委由李隆獻、黃啟書、陳志信等教授策畫推動,並邀請本校圖書館合作,藉以感懷先生的行誼,表彰其成就與貢獻。

  四大系列活動,其一為「臺靜農先生百廿誕辰紀念特展」,由李隆獻教授策展,展覽內容以臺灣大學圖書館、中文系及臺先生故舊師友之原件收藏為主,區分為五個主題:一是臺先生書畫之冊頁或卷軸;一是臺先生親鈔之自作詩文;一是臺先生與中文系之因緣;一是臺先生與親友之書信;最後是臺先生來臺行迹拾零。共含書畫作品六十餘件,手稿、書信上百件,除精選行書、隸書、楷書各體作品,以及梅、蘭、松等花草畫作外,並藉由詩文、書信,概略展示臺先生之行迹與交遊,具體而微地彰顯臺先生關切時代的精神與懷抱。

  其二即為此「臺靜農先生百廿誕辰紀念專輯」,亦由李隆獻教授策劃。民國九十年,圖書館曾從門生故舊借展不少精品佳作,舉辦「臺靜農先生百歲冥誕手稿書畫特展」,可惜僅有數位影像存檔,沒有出版圖錄。此次中文系規畫紀念特展,同時以特展展品為主,精選其中尤具代表者,出版專輯,以廣流傳。其中書畫、篆刻、書信與文物等,共計三百餘件,逐一釋文,集結成書,用資紀念。書後並邀請十數位專家學者,各就所長,撰文介紹臺先生之風範、行止、詩文、書畫、印藝等,俾與作品相參,感受先生之學養與藝境。

  另外兩項紀念活動為「門生故舊訪談影片製作」及「紀念座談會」。影片製作以「回憶臺先生」為主題,由黃啟書教授率領中文系學生,逐一訪談臺先生的門生故舊。藉由回憶臺先生,追述先生之為人節操,重溫那個年代的臺灣大學中文系,以聲音和影像留存口述史料。紀念座談會則由陳志信教授籌備,會中將播映訪談影片之精選內容,並且廣邀中文系系友與師生,以座談形式,懷念臺先生之懿行嘉言,以垂後學。

  先生之德行、詩文、書畫、印藝,相互映輝,不但先生之精神,得以流芳後世,後世斯文,亦足以瞻仰景行。是以專輯之印行,實為臺大一件美事,令人欣喜!

  最後,感謝中文系系主任張素卿教授,主要策展人李隆獻教授,以及黃啟書、陳志信兩位教授和所有參與者的付出,沒有大家的辛苦與努力,是無法成就此事的。

 

用户评价

评分

翻閱這本專輯的過程中,有一種強烈的時間感被喚醒了,它不像一般的紀念文集那樣只是堆砌文字,而是像一座微縮的歷史博物館。我特別注意到專輯中穿插的幾篇家屬或摯友的回憶錄,它們的文字雖然平實,卻充滿了人情味。記得有一篇寫到先生在書齋裡,與友人圍爐夜談詩詞的場景,描寫得特別生動,彷彿能聞到那股舊書頁與炭火的氣味。這讓讀者得以從更人性化、更親近的角度去理解這位嚴謹的學者,他除了是文學殿堂上的泰斗,也是有血有肉的長者。這種溫潤的筆觸,恰當地中和了學術文章可能帶來的疏離感。再者,專輯在視覺呈現上,對那些文物照片的質地處理也十分考究,有些泛黃的邊緣、折痕的紋理,都讓讀者能感受到歲月的重量,這比任何華麗的印刷都要來得有說服力,真正做到了「情景交融」。

评分

說實在話,要評論一本紀念特刊,最難的就是如何平衡學術深度與大眾可讀性,但這本特輯在這一點上拿捏得相當精準。我特別欣賞其中幾篇與當代文學界幾位重量級學者針對臺靜農先生學術思想的深度對談。這些對談可不是那種蜻蜓點水、互相吹捧的場面話,而是真正觸及了先生在文學史論、詩學理論上的開創性貢獻,甚至點出了他晚期一些觀點的轉折與深化。像是有一篇討論到先生對「意境」的獨特詮釋,不同於傳統的籠統描述,而是從具體的章法結構去剖析,那種見微知著的論述,讓我這個非科班出身的讀者也讀得津津有味,甚至會忍不住停下來,拿起自己手邊的詩集重新對照參閱。這本專輯的價值就在於,它不只是在「紀念」,更是在「傳承」,透過不同時代學者的視角,讓臺靜農先生的思想火花得以持續在當代激盪,這點做得非常成功。

评分

這本紀念專輯的封面設計,初看之下就有一種沉穩又帶點懷舊的氣息,用色上很講究,不是那種花花綠綠的俗氣,而是透著一種老派文人的內斂。光是看著這個封面,就能感受到主辦單位的用心,畢竟臺靜農先生這樣的大師,紀念他的作品集理應要有些份量。翻開扉頁,那些老照片、手稿的複製品,每一張都像是在訴說著一段歷史,尤其是幾張先生早年的青澀照,對照後來那種飽經風霜的學者形象,實在是讓人感慨。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收錄的一篇關於先生早年治學態度的側寫,文字非常細膩,提到他如何在艱難的環境下,依然堅持對古典文學的鑽研,那種「士」的精神,在這幾頁中被勾勒得淋漓盡致。整本專輯的編排,看得出來是經過精心策劃的,排版留白恰到好處,讀起來一點都不費力,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失閱讀的舒適性,確實是向這樣一位文壇巨擘致敬的佳作。

评分

總體而言,這本專輯的裝幀與內容配置,展現出了一種非常「有格調」的紀念方式,它沒有過度渲染,也沒有刻意拔高,而是用紮實的材料和豐富的視角,構築了一個立體的臺靜農先生形象。我個人認為,這本特輯的選材非常均衡,從學術論文、書信手稿到私人回憶,構成了一個多聲部的合唱。特別是最後幾頁收錄的先生的幾幅書法作品,雖然不是專輯的主體,卻是點睛之筆。那種行筆間的氣韻,遒勁中帶著一種內斂的韻味,其實比任何文字描述都更能讓人體會到先生的性情與學養的統一。這份專輯不只是留給研究者,更是留給所有關心臺灣文化傳承的讀者,它成功地將「紀念」化為一種對傳統文人精神的再次啟迪與重溫,是值得珍藏的出版品,這份心意與誠意,從書的每一個細節都能感受到。

评分

坦白說,許多紀念特刊到最後都會變成一種「交差了事」的產物,但這本《臺靜農先生百廿誕辰紀念專輯》顯然是下足了苦功的。我最欣賞的是它對於「臺靜農與臺灣文學史脈絡」的梳理。它沒有將先生孤立地放在一個學術象牙塔中,而是清晰地將先生的學術思想如何與臺灣在地化的文學發展產生互動、甚至影響作出連結。尤其是有幾篇文章,探討了先生在日治時期到戰後不同政治氛圍下,其研究方向的微妙轉變與堅守,這種跨越時代的觀察,非常深刻。它讓我們看到,一位真正的學者,是如何在時代的洪流中,既能保持獨立的學術操守,又能對所處的文化環境有所回應。這不僅是對一位文人的緬懷,更是一堂關於「知識份子如何自處」的生動課程,對當代從事文化研究的人來說,提供了極佳的參照點。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