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與書法

攝影與書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楊孫西
图书标签:
  • 摄影
  • 书法
  • 艺术
  • 文化
  • 技法
  • 创作
  • 审美
  • 中国传统文化
  • 视觉艺术
  • 设计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一位商業奇才,知名企業家。他關心國情,被嘉許為儒商,對文化藝術擁有莫大情趣。

  在中國人心目中,藝術是對美的追求。但心中的美是因人而異的。因此,每個人會因個人所愛好的美而去鍾情相關的藝術。好豔麗的,不會愛上水墨畫,而喜求色彩繽紛的油畫;好雅致的,不取華麗裝飾,而尚素顏淡妝。但他卻有多方面的愛好,所以他對藝術產生多方面的追求。

  他不刻意收藏國際知名大師的作品,他的取向是偏重創意。他認為畫家須突出個人特色,誠心創作,才能造出出色的作品。所以他的藏品不限於某類題材和風格,而是來自香港、臺灣、內地及海外等不同背景的畫家,包括傳統國畫、現代水墨、油畫和水彩,各有特色,皆符合他以創意為先的要求。

  除創意外,他非常重視鄉情。他特別支持香港本土畫家的活動。他也搜集與民俗相關的藏品,透過這些搜集得來的工藝品和生活用品,去展現祖籍福建的文化。他尤愛福建的茶和貴州的酒;在這方面的收藏十分豐富,充分表現他對傳統生活情調的熱情。

  至於個人藝術,他小時候已修習楷書,打好了書藝的深厚基礎。他後來轉寫草書,自然得心應手。中國書法最能代表文人藝術。透過書法,能寫出美麗詩篇,可抒發複雜感情。顯然書法創作滿足了他對文藝的愛好,而成為他一生最大的藝術成就。

  他愛提筆寫字,卻沒執筆去繪畫。在年輕時候,他竟拿出一個月的工資,買下一部照相機,可見他對攝影如何狂熱。照相機其實就是他的畫筆,他拿來記錄他的遊歷和商務考察,還可利用構圖、取景、拍攝等技巧,將眼前景象化成個人喜好的畫面。他把這些照片當作速寫的國畫,帶出了他對傳統文人畫的感情。

  這位成功商家為所愛好的美而成為收藏家和藝術家。從對美的追求中,得到他所愛好的東西。相反地,也由於他的愛好,而尋找出人生中的美景美意。

  他是楊孫西博士。其實人生追求的至美就是愛。楊博士發揮了這種令人欽敬的精神,對人對事充滿愛意,而因這些熱誠的愛給他創造出種種不凡成就。明顯地,他為了愛美,而走上這麼快樂的藝術之路。
墨韵流光: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光影哲学与空间叙事 本书简介: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中国古典园林这一独特的文化载体,如何通过对自然光影的精妙运用和空间布局的匠心独运,来构建一种富有哲思的审美体验和叙事结构。不同于侧重于植物学、建筑结构或历史沿革的传统论述,《墨韵流光》将焦点集中于“瞬间的永恒”——光影在园林物质形态上的舞蹈,以及这种动态变化如何引导观者的心境流转,实现人与自然的深层对话。 我们相信,古典园林并非静止的艺术品,而是一个流动的剧场。园林设计者,从宋代的叠山理水大师到明清的私家园林营造者,他们无一不是高明的“光线编导”。他们深谙“藏”与“露”、“明”与“晦”的辩证关系,利用亭台楼榭、花木山石作为媒介,捕捉和塑形自然之光。 全书分为五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地剖析这一复杂而迷人的主题。 --- 第一部:光之为材——自然元素的物理性与象征性 本部分着重考察构成园林基本要素的材质,以及这些材质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视觉表现。我们不再仅仅将太湖石视为假山,而是将其视为一块“光线捕手”。 一、石的肌理与漫反射: 详细分析了不同岩石(如青石、英石、黄石)的孔隙率和表面粗糙度如何影响光线的漫反射和散射。在清晨或黄昏,低角度的阳光如何将石块的纹理瞬间转化为立体感极强的浮雕;而在阴天或茂密的竹林下,光线如何被柔化,使得石景呈现出一种内敛的“温润”之感。此处的探讨借鉴了材料科学中对表面散射的认知,但完全以古典园林的实例进行阐释。 二、水的镜面与折射的幻觉: 深入剖析了池塘和水榭的设计。水面不仅是反射天空的镜子,更是对园林垂直空间的一种延伸和扭曲。我们研究了“水旱交界”的处理,例如驳岸如何影响水波的产生,以及水面静止和波动时,对周围景物(如垂柳、飞檐)影像的清晰度、色彩饱和度的剧烈改变。特别分析了“镜面水”在特定角度下如何创造出“虚实相生”的视觉错觉。 三、植被的滤光层级: 论述了树木在园林中的“光幕”作用。以松、竹、柳为例,分析了它们叶片形态、枝干疏密如何形成不同的滤光效果。如浓密的古樟形成“冥想之室”般的幽暗空间,而稀疏的竹林则产生“筛金”般斑驳陆离的地面光点。这种分析超越了简单的“遮阴”,进入到对光线光谱和强度的精确控制层面。 --- 第二部:境的转折——空间序列中的明暗对比叙事 古典园林的空间设计,本质上是一场精心编排的“光线戏剧”。观者不是被动地观看,而是主动地穿越一系列由光影界定的“场景”。 一、由晦入明的“豁然开朗”: 探讨了从幽暗的抄手游廊或低矮的门洞中步出,骤然面对开阔水面或庭院的经典手法。这种瞬间的亮度增强,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刺激,更是一种心理上的释放和愉悦感的激发。我们将此比喻为音乐中的“强弱对比”。 二、以“墙”为媒介的框景与暗衬: 墙体,尤其是白墙或黛瓦,在园林中扮演了“反光板”和“遮光幕”的双重角色。我们研究了借景手法中,墙洞和漏窗如何将外部的强烈光斑裁剪成可控的画面元素,并利用墙面的颜色反衬出景物的光影层次。 三、曲径通幽的光线轨迹: 分析了曲折路径(如九曲桥、之字路)如何通过不断变化的光照强度来暗示空间的纵深与曲折,使人无法预知下一步的光影变化,从而延长了游览的心理时间。 --- 第三部:时之流变——时间感知的园林构建 光影最核心的魅力在于其不可复刻性。本书细致描绘了“日影”在中国园林中扮演的角色——它是园林设计的第四维度。 一、晨曦的澄澈与暮色的迷离: 比较了清晨低斜、色彩偏冷的光线如何凸显园林中水体的晶莹和石材的锐利;以及黄昏时分,光线变得温暖、拉长阴影,赋予景物戏剧性轮廓的特点。我们尤其关注“夕照”对特定景观(如孤石、枯木)的强调作用。 二、季节的色温调节: 探讨了不同季节的太阳高度角和大气透明度如何改变园林中的整体色温。例如,冬季的暖阳如何穿透稀疏的树冠,在地面上投下清晰的几何阴影,与夏季浓荫下那团模糊、弥散的光晕形成鲜明对比。 三、人工光源的辅助叙事(夜景的构建): 虽然古典园林以自然光为主,但对人工光源(如灯笼、蜡烛)的使用,也体现了对光影的掌控。我们考察了古代文人雅士如何在夜间使用微弱的、集中的灯光,创造出一种与白日截然不同的、内向的、适合沉思的“月下之境”。 --- 第四部:哲思的印记——光影中的禅宗与道家意象 光影的运用,是中国文人美学思想的外化。 一、虚实相生的本体论: 将园林中的明暗对比视为中国哲学中“有”与“无”、“阴”与“阳”的视觉体现。光亮处为“显”,阴影处为“隐”。最高级的园林艺术,在于使两者界限模糊,达到一种“空”而不空、“满”而不溢的平衡状态。 二、瞬间的永恒与“时间的凝固”: 分析了特定光照下,园林景观如何达到一种“完美定格”的状态。观者在面对这转瞬即逝的极致美景时,产生的顿悟和沉浸感,正是设计者所追求的“物我两忘”的境界。 --- 第五部:当代启示录——光影叙事在现代设计中的回响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古典园林的“光影哲学”提炼出来,探讨其对当代建筑与景观设计,特别是对摄影和视觉艺术创作的启发价值,强调如何通过对自然光线的尊重与引导,创作出具有生命力的空间作品。 《墨韵流光》致力于提供一种全新的、感官驱动的园林解读路径,让读者不仅“看懂”了园林,更能“感受”到光影在其中所编织的无声诗篇。本书图文并茂,辅以大量精细的现场测光数据和光影路径模拟图,旨在为研究古典美学、环境心理学以及视觉艺术的学者和爱好者,提供一把深入领会东方空间智慧的钥匙。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楊孫西


  1937年出生於福建,其後跟隨家人移居香港,畢業於香島中學。60年代從事紡織製衣企業,期間往德國深造紡織製衣專業。之後創辦香港國際針織製衣廠,其後發展成為跨國企業的香江國際集團,歷任董事長。分別獲頒多個勳銜,包括英女皇榮譽獎章、太平紳士、銀紫荊星章、金紫荊星章、大紫荊勳章,還擔任非常多工職,包括港事顧問、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委員、多屆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
 

图书目录

上冊
楊孫西簡歷 2-7
楊孫西藝術之路 8-11
序言 12-19
秀美中華 23-99
傳統戲劇 101-113
花卉系列 115-132
茶人系列 135-154
靜物系列 157-186

下冊
域外風光 5-50
可愛童年 53-76
人物肖像 79-98
環境人像 101-125
北京奧運 127-143
節慶系列 145-155
上海世博 157-173
舞台表演 175-208

图书序言

  • ISBN:9789888758005
  • 規格:精裝 / 404頁 / 24 x 25.5 x 5.66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香港

图书试读

序言

  “隨緣”二字從佛經走到人間,便幻化出億萬形象。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春來花自青,秋至葉飄零。人生的腳步太匆忙,常常忘記欣賞沿途的風景,我追求的隨緣攝影,是停下來笑看風雲,坐下來靜賞花開,鏡頭下的刹那即成永恆。

  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因時裝業務經常飛往德國的漢堡、法蘭克福、杜塞爾多夫、意大利的羅馬、米蘭、法國的巴黎等充滿文化藝術的時裝設計中心。我和設計師們參加巴黎、米蘭時裝周,也一起去瑞士的聖莫里斯過聖誕。我們看着雪山、喝着咖啡,一起討論來年的時裝款式和流行色彩。我們所談的,成為未來時裝設計的風向標。每一次的交流,都啟發我紡織服裝的靈感和創意。我喜歡攝影,總希望利用外出的機會將自己看到的東西拍下來,一來作為服裝設計的素材積累,二來成為日後美好的回憶。

  九十年代中期我開始發展內地的紡織和房地產業務,北京CBD的“北京財富中心”屢獲獎項,隨着北京、重慶、福建、西安等地房地產業務的快速發展,我也踏遍了祖國的大好河山、名勝古跡,欣賞了園林藝術、宮殿塔廟等傳統建築,領略了絢麗多姿的民族風情,參觀了許多的博物館。我用相機拍下了厚重的歷史、拍下了壯麗的山河、拍下了地靈人傑和無數感動的瞬間。

  我的鏡頭下,有西方的希臘式、歌德式、巴羅克式、古典主義式美學建築,也有中國的園林宮殿、廟壇寺觀、民族建設。我決定要創辦中國的建築文化品牌,創建生態之城、文明之城、宜居之城、藝術之城。我所熱愛的攝影,源源不斷地提供了無數的靈感、啟示和感動。

  對於我這樣一個從事紡織服裝業和建築業的攝影者來說,讀萬卷書,也需要行萬里路。中華燦爛的文化、歐洲深邃的藝術,博物館的畫作珍藏,遊歷考察的體會,都是我攝影創作的靈感之源。

  我酷愛收藏,古今當代的國畫、油畫和水彩畫,耳濡目染、含英咀華之下,我體會到攝影與繪畫同屬於二維空間的視覺平面造型藝術,同樣講究佈局、取景構圖。我在攝影創作中領悟到繪畫和攝影,都是通過光影色、點線面造型手段去塑造美好的視覺形象。我的攝影也深受法國的印象派繪畫的影響,如莫奈、馬奈、畢沙羅等。他們着重於用光線勾勒出色彩變化的真實和自然,我開始審視精確聚焦和線性構圖,將追求動態的光影效果作為審美的標準。花花世界變幻萬千,但綜而觀之,是心靈的圖畫,我的隨緣攝影,其視覺世界有完全個人的印記,由我的鏡頭出發,最終回到我心靈中的視像。

  自古而來,中國人就注重啟蒙教育,尊崇啟蒙老師。我的家鄉泉州石獅崇尚文化,重視教育,以興學為樂,以讀書為本。我的啟蒙老師施光榮先生是書香世家,其父施之東,登清光緒壬辰科(一八八二年)進士,受職兵部主事。我的父親楊子炯是施之東的門生,也是施光榮的知交好友,楊家和施家可稱世交。施光榮先生博覽群書,能文工詩,精於書法。其篆書、隸書、草書、楷書、行書,五大主流書體皆通,尤擅長行書和楷書。他是我的啟蒙老師。我青少年常到施家,得益于施光榮先生的精心傳授。

  施先生說臨摹王羲之書法最好的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等人,全以楷書自立。楷書是學習書法的基礎,它的用筆、結構、章法原理,是一切書體的基礎。掌握了楷書的筆法,即通篆隷楷行草的筆法。施先生教導我,寫字就像人品,一點一畫務必莊嚴方正,絕對不能輕挑,小到撇捺,大到佈局,都必須由完滿充盈的精氣神掌控,書法的每個環節,都蘊含着為人處事的哲理。

  我愛好收藏,也與眾多畫家書法家成為摯友。如師從嶺南派巨擘趙少昂的歐豪年,其繪畫擅長花鳥山水、人物畜獸,對書法詩文亦多有研究;還有當代油畫藝術家蘇憲法,擅長以西方手法表達東方詩景。我與他們亦師亦友,也收藏了他們的許多作品。還有我的知己好友岑文濤,是一位集書法、詩詞、國畫於一身的藝術家,我與之深交既久,賞其書、觀其畫、誦其詩,往往酒過三巡鋪紙研墨,一揮而就, 是忙裡偷閒的一大樂事。

  我有個心願,希望盡自己所能,為年輕藝術家打造一個良好的文化交流平臺。所以將旗下位於觀塘鴻圖道的香江國際工商大廈其中一層,活化成舉辦書畫展的展覽場地,曾經舉辦過的“香港•黃山滙天下”畫展,展示了十幾位香港本土畫家黃山寫生的作品,參展的畫家包括何洵瑤、吳樵六、鄭少忠、周伯林、陳偉、趙志軍、徐沛之、梁錫源、黃麗嫻、莊毅堅等,當中不少是嶺南派,我希望香港的優秀藝術,可以發揚光大。

  我從六十五歲開始,便“且戰且退”、將製衣廠、房地產等工作都交給接班人,重拾對文化藝術的喜愛和追求。一切從心所欲,享受退休的人生。

  是次展覽讓我得以把過去多年的積累好好整理一番,其中的動力大部分來自一新美術館總監楊春棠先生和他得力的專業團隊,謹在此由衷感謝他們的熱誠和努力!
 

用户评价

评分

翻閱這本《攝影與書法》的過程,我體驗到一種難以言喻的「節奏感」。攝影的篇幅,節奏是快速而精準的,每一個段落都像快門一樣,迅速捕捉一個觀念並推進到下一個主題,論述嚴謹,充滿邏輯推演,讀起來頗有緊湊感,適合快速吸收知識的讀者。然而,當內容轉到書法論述時,整個閱讀的韻律感就完全變了,變得沉穩、內斂,甚至帶有一種悠長的韻味,像是慢火熬煮的湯頭,需要時間細細品味那些關於「氣韻生動」的描寫。雖然我欣賞作者試圖在書中呈現這種動靜結合的對比,但對於一個習慣了單一敘事風格的讀者來說,這種頻繁的風格轉換其實會造成閱讀上的疲勞。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作者能找到一個更為流暢的「橋樑」,一個共通的語言,讓讀者在從光影的世界跳躍到墨跡的世界時,不會感覺像在搭乘雲霄飛車一樣,情緒起伏太大。如果能在美學理論的層面建立起更堅實的共通基礎,或許能讓這本探討兩者的書籍,讀起來更像是一首完整的樂曲,而不是兩首風格大異的變奏曲。

评分

這本探討《攝影與書法》的書,風格上給我的感覺,就像是兩個優秀的、但彼此不甚相識的專家,被邀請到同一個演講台上,各自發表他們最擅長的見解。攝影的部分,談論了許多當代數位影像的後製趨勢,像是高動態範圍(HDR)的應用如何模擬人眼對光線的感知,以及大師如安瑟爾·亞當斯那種對「決定性瞬間」的嚴苛要求。而書法的部分,則回歸到傳統的筆法、結構和章法,強調臨摹的功力與心法的傳承,這兩塊內容的銜接處顯得有些生硬,就像是兩塊風格迥異的拼圖被硬塞在一起,雖然邊緣都算平整,但整體圖案卻不協調。最可惜的是,它沒有觸及到「書寫性」這個核心概念在數位影像中的可能性。現代的影像,透過濾鏡和數位筆刷,其實也能產生類似書法的筆觸感,這種「數位書寫」的概念,是這本書完全沒有著墨的地方,讓我感覺它在時代的脈動上稍微慢了一步,錯失了一個讓老藝術與新科技對話的絕佳機會。

评分

這本《攝影與書法》的書名聽起來就很有意境,光是想像那種光影的線條與筆墨的揮灑交織在一起的畫面,就覺得心頭一震。我特別期待書裡能深入探討兩者在美學上的共通點,比如說構圖的平衡感,還有光線在不同媒材上所營造出的氛圍。畢竟,好的攝影作品,它的黑白灰層次處理,其實跟書法中墨色的濃淡乾濕有異曲同工之妙,都講究「氣」的流動。我希望作者能多放一些東西方藝術史的對照,像是西方繪畫的明暗對比如何體現在單色攝影中,又如何與東方水墨畫的留白哲學產生對話。書中如果能提供一些實例分析,不只是單純的圖像展示,而是能解析一張照片的取景角度,是不是呼應了某個書法字體的結構美感,那就更棒了。如果作者能大膽嘗試將兩者結合,比如攝影作品經過書法式的後製處理,或是以書法作品為主題的深度攝影專題,那這本書的價值就非同小可了,會是一本能啟發我創作靈感,讓我重新審視我手邊的影像與文字創作的好幫手。總之,對於這種跨界探討的書籍,我總是充滿好奇與期待,希望能從中找到新的視角。

评分

這本書在裝幀設計和印刷質量上確實沒話說,紙張的選用很有質感,能很好地呈現書法作品的細節,這一點身為愛書人我必須肯定。攝影作品的色彩還原度也相當不錯,特別是那些強調細膩灰階過渡的作品,看出來印刷廠是用心了。但問題出在內容的「深度」與「廣度」上。它像是一本高級的藝術畫冊,而非一本具備研究價值的專著。它羅列了許多顯而易見的對比點,例如「線條」與「結構」的相似性,但對於更深層次的文化意涵探討卻淺嘗輒止。例如,在台灣的脈絡下,書法往往與士人精神、文人性格緊密相連,而攝影在戰後如何從紀錄工具轉變為個人表達的媒介,兩者如何與本土的歷史記憶產生交集?這些在地化的、具有思辨性的內容,在這本書中幾乎找不到蹤影。總之,它是一本適合在咖啡廳輕鬆翻閱,用來欣賞優美圖像與簡潔文字的讀物,但若想從中挖掘出能用來指導我未來創作或學術思考的深刻洞見,恐怕還要再找別的更專精的書籍才行,這本比較偏向「美好事物展示」的功能性。

评分

唉,說真的,拿到這本《攝影與書法》時,心裡有點小小的失落,因為它並沒有如我預期般地,深入探討兩者在媒材特性上的碰撞與融合。我原本以為會看到很多關於「時間性」的討論,畢竟快門捕捉的是瞬間,而一筆落下卻蘊含了書寫者的生命歷程與心境轉折。書中大部分的內容,比較像是將「攝影佳作」與「書法名帖」並列展示,然後用比較偏向文學散文的方式去描述它們的美,而不是從技術層面或哲學層面去挖掘它們的深層連結。例如,我非常想知道,當一位書法家面對鏡頭時,他的姿態、他握筆的力度,如何被鏡頭語言所解構或強化?或者,反過來說,當一位攝影師在追求極簡構圖時,他是如何「寫」出那個畫面?書裡對於如何引導讀者進行創作的指導性內容也很薄弱,感覺比較像是藝術評論集,而不是一本能真正帶領讀者進入創作場域的實用指南。對我這種想在自己的作品中嘗試更多元的表達方式的人來說,這本書或許在提升「鑑賞力」上有所幫助,但在「實作力」的激發上,就顯得差強人意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