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實說,我會買這本,純粹是因為它封面的印刷質感太好了,那種米黃色的紙張,拿在手上很有重量感,不愧是台灣這邊印刷出來的書。內容方面,我主要關注的是它在「章法佈局」上的論述。我在網路上找了不少資料,但很少有書能像這樣,把一整篇的書寫配置講得這麼有條理。作者似乎很強調「氣韻生動」,這點我很認同,因為書法不只是把字寫漂亮,更是一種心境的展現。書中提到,在寫比較長的篇幅時,要注意字與字之間留白的關係,這讓我聯想到國畫的留白技巧,非常有趣。但美中不足的是,書中對於紙張的選擇和墨條的研磨過程著墨不多。以我個人的經驗來看,用什麼樣的紙,對初學者的挫折感影響很大。如果能多加一兩章專門討論這些實務上的細節,例如毛邊紙和宣紙的差異,或者不同季節下墨水的濃淡調整,那這本書的實用性會再往上提升一個層次。我現在還在摸索階段,但光是讀這部分的章法,就讓我對未來能寫出「有味道」的作品充滿期待。
评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選用的是那種可以完全攤平的設計,這一點非常加分,寫字的時候不用費力去壓著書頁。我個人對書中關於「墨韻層次感」的描述特別有共鳴。作者很生動地描繪了「飛白」是如何產生的,以及這種效果在不同書體中該如何拿捏,這遠比我以前看過的任何一本強調「墨色均勻」的書來得實在。畢竟,真正耐人尋味的作品,往往不是墨色一樣黑到底的。書裡提供了一些範例,展示了由濃轉淡、由濕到乾的過渡效果,我照著模仿,雖然還不到位,但至少感覺到線條開始有了生命力。唯一的缺憾可能在於,它似乎過度側重於「視覺效果」的呈現,對於「心性修養」的部分著墨較少。書法家常說,字如其人,但這本書好像比較少提及在練習過程中,如何調整自己的心態,例如如何透過練習來達到「心手相應」的境界。如果能將技法與心法做一個更緊密的結合,我想這本書的價值會更上一層樓,成為一本能陪伴讀者一輩子的寶典。
评分這本書的封面設計,說實在話,蠻引人注目的,尤其是那個暈染的效果,很有古早味。我拿到手的時候,光是翻閱前幾頁,就覺得作者在選材上花了不少心思。那些楷書和行書的對照,對於我這種想從硬筆轉到毛筆的人來說,簡直是及時雨。不過,書裡對於筆法運勁的描述,有時候會讓我這個初學者有點霧裡看花。像是「提按頓挫」這些詞彙,雖然聽起來很專業,但如果能多配一些更生活化的比喻,或者更具體的圖解示範,我想會更好上手。畢竟,書法這東西,光看圖是練不出來的,力道的掌握,真的需要有人從旁指導。我特別喜歡它在講解「間架結構」那部分的用心,像是告訴你每個字的重心在哪裡,筆畫之間該如何取捨,這點對於我之前自己亂練時總覺得「怪怪的」的感覺,有了個依歸。整體來說,這本是本值得細細品味的入門書,只是有些深奧的理論部分,可能還需要多看幾遍,才能真正領會其中的奧妙。
评分坦白說,這本參考書的排版設計非常「現代」,大量的留白和清晰的字體標註,讓閱讀體驗相當舒適,眼睛不會感到疲勞。我比較著重在它對「字形結構美學」的探討。作者似乎花了很大的篇幅來解釋為什麼某些筆畫要「長」,某些筆畫要「短」,這背後的邏輯很有意思。它不是單純地教你「怎麼寫」,而是告訴你「為什麼要這樣寫」。舉例來說,它分析了某一特定字體的「中宮收緊,外圍舒展」的原則,這讓我對結構的理解更深一層。但是,如果以一位真正想深入研究書法史的讀者角度來看,書中對各家碑帖的歷史淵源介紹略顯不足。它更像是一本「技術手冊」,而不是一本兼具學術深度的論著。我希望能知道,書中採用的字體風格,究竟是脫胎於哪位大家的手法,這種歷史脈絡的連結,能讓學習者更有敬畏之心。總體而言,作為一本實用技法書,它已經做到非常出色了,但在美學思想的闡述上,還有一點點距離我期待的深度。
评分這本書的編排風格,我覺得相當的西化,有點像教科書的感覺,這點對於追求傳統氛圍的我來說,稍嫌制式化了點。我比較偏愛那種帶有手稿氣息、隨性一點的講解方式。不過,它的優點也很明顯,就是「條理性」極強。作者將每一個基礎筆畫都拆解得非常細緻,甚至連握筆的角度都有圖示說明,這對我這種手部肌肉還不習慣的人來說,很有幫助,可以避免一開始就養成錯誤的姿勢。讓我印象特別深刻的是,書中提到「運腕」的技巧,強調手腕要像「活的關節」一樣靈活,而不是僵硬地固定住。我照著書上的建議練習了幾天,發現寫出來的線條確實圓潤了不少,不再是以前那種生硬的直線條。可惜的是,對於「行氣連貫性」的教學,似乎有點虎頭蛇尾。在講完基礎筆畫後,一下子就跳到了整篇的結構,中間關於連筆和牽絲的過渡說明太少了,讓我在嘗試寫行書時,還是感到有些吃力,需要自己再去參考其他資料補足這塊的知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