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草書弟子規書寫解析

標準草書弟子規書寫解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蔡行濤
图书标签:
  • 书法
  • 草书
  • 楷书
  • 弟子规
  • 书法练习
  • 传统文化
  • 教育
  • 书法入门
  • 字帖
  • 临摹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中國草書文字筆畫雖有許多聯行、位移與裁省,但基本結構不宜雜亂錯訛,否則不僅有礙實用,更不利書法美意的展現。因此推廣標準草書自有不凡的意義。

  《弟子規》主張以恭敬端莊的態度自我修持,建立理想的人際互動與群己關係,對敦睦人心、淨化社會深具積極之功能。不僅是「訓蒙┘,老少長幼均宜終身遵循。

  本書特別注重標準草書文字的結構分析,並與其他草書多作對比,書中解說簡明淺易,有助對草書文字的辨識與瞭解。為研習中國草書提供了正確而有效的指引,無論自學或教學均為一最佳的參考書籍。
《古韵新声:宋词意境的现代诠释与审美构建》 内容概要: 本书深入探讨了宋代词学在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及其对后世文学产生的深远影响。全书分为四个主要部分,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多维度、深层次理解宋词艺术精髓的框架。 第一部分:宋词的时代背景与流派纷呈 本部分首先描绘了宋代独特的社会文化图景——从理学兴起到市民阶层的壮大,从审美趣味的转变到文人士大夫的集体心境。这种时代背景如何催生了“以诗为词,以文为词”的创作转向,是理解宋词风格多样性的基础。 我们将细致梳理宋词的主要流派,包括婉约派的细腻柔美与豪放派的开阔雄浑。重点分析以柳永为代表的“慢词”革新,其对城市生活场景的描摹与对个体情感的直白抒发,标志着词体进入成熟期。随后,深入剖析苏轼如何以诗为词,拓宽词境,打破了传统词体只写“艳科”的藩篱,使词的题材与精神境界得到空前提升。 此外,本书不避讳对“北宋后期与南宋之交”这一复杂时期的探讨。例如,李清照在国破家亡背景下的“易安体”,如何将个人哀婉与家国之痛完美融合,展现出一种超越性别的悲剧美学。对辛弃疾“稼轩体”的分析,则聚焦于其如何通过“以文为词”的技巧,将经世济民的抱负融入词中,使豪放之风更具历史厚重感。 第二部分:格律的精微与音乐性的还原 词作为一种具有音乐性的文学体裁,其格律的严谨性是理解其审美特征的关键。本部分将从词牌、句式、平仄、韵脚等技术层面,系统解析宋词的结构美学。 我们不满足于简单的格律介绍,而是探讨这些约束如何激发了词人的创造力。例如,不同词牌(如《蝶恋花》、《水调歌头》、《念奴娇》)的结构差异,如何自然地引导了情感的起承转合。通过对经典名篇的逐句拆解,读者可以直观感受到词牌的“形”如何承载了词作的“神”。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尝试探讨宋词音乐性在当代的“失落与重构”。鉴于宋代燕乐的失传,我们引入了文献学和音韵学的交叉研究成果,对比分析宋人笔记中对特定词作演唱方式的描述,力图还原词作“歌行”时的节奏感与抑扬顿挫,帮助读者在诵读时体会到其原初的韵律张力。 第三部分:意象的构建与象征手法的探究 宋词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其精妙的意象运用。本部分聚焦于宋词的“象征系统”,即特定物象(如杨柳、落花、残月、孤舟)在不同词人笔下所承载的复合意义。 本书将“意象”视为连接个体情感与时代精神的桥梁。例如,柳永笔下的杨柳更多是离别相思的媒介;而苏轼或辛弃疾笔下的江山月色,则常常被赋予开阔的哲思和对历史兴亡的喟叹。通过对比分析,揭示宋词如何将日常之景转化为具有永恒价值的艺术符号。 此外,对“用典”手法的分析也是本部分的重要内容。宋代文人深受史学、经学熏陶,其用典往往信手拈来,既显示了学养,又深化了主题。我们精选了多篇“用典名篇”,辨析其典故来源(如《楚辞》、《庄子》或唐代诗篇),阐释典故如何提升了词作的文化密度与情感张力。 第四部分:宋词的审美范畴与现代价值 最后一部分将视野投向宋词的审美哲学及其在当代语境下的生命力。宋词审美范畴的核心在于“含蓄蕴藉”与“情景交融”。 我们讨论了宋词如何通过“写意”而非“写实”来达到更高的艺术境界。例如,一首词可能只描绘了一个瞬间的场景,但其背后蕴含的却是复杂的情感波澜和人生哲理,这要求读者主动参与到意义的建构中。 本书深入探讨了宋词对“闲适”与“忧患”两种核心心境的捕捉与平衡。在宋代文人的笔下,“闲适”并非简单的无事可做,而是一种对自我精神世界的坚守;“忧患”则超越了个人得失,上升到对国家命运的关怀。 结论部分,本书探讨了宋词艺术对当代文学、影视、乃至现代音乐创作的启示。在快节奏的时代,宋词所蕴含的克制、深沉和对自然与哲理的体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回归内心、审视自我与历史的审美路径。阅读宋词,不仅是重温历史,更是对古典情怀与永恒人性的一次深度对话。 本书特点: 1. 理论与文本并重: 兼顾文学史脉络梳理与具体篇章的精细解读。 2. 跨学科视野: 融入音韵学、文献学分析,力求还原宋词的音乐本质。 3. 重构阅读体验: 引导读者超越单纯的文字欣赏,进入宋词的意境构建过程。 本书适合所有对中国古典文学、宋代文化感兴趣的读者,以及希望提升自身文学鉴赏能力的文学爱好者和专业学生。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蔡行濤


  簡歷
  ■ 1947年生
  ■ 文學博士
  ■ 大學教授、人文學院院長、學務長
  ■ 書法學會理事長、顧問

  專論
  ■〈詩篇不老浩氣長存一于右任詩歌賞析〉淡江大學2014年
  ■〈于右任先生與標準草書的創制〉復旦大學2008年

  參展
  ■ 陝西戊戌年清明公祭軒轅黃帝海峽兩岸名家書畫展2018年
  ■ 日本國際交流書法展〈高崎書會第三十回紀念〉2017年
  ■ 台灣歷屆中國標準草書學會會員聯展

图书目录

劉序
自序
凡例
書寫解析
總敘




愛眾
親仁
學文
檢字表
弟子規全文
編後語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4362011
  • 叢書系列:草書
  • 規格:平裝 / 192頁 / 24 x 34 x 1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劉序

  倡導標准草書是民國元老于右任先生畢生一項偉大的志業,早年曾經邀集書法同好完成《標準草書》的編纂,後又不斷研討改進,九次再版,精益求精。由於歷次編修,先父劉延濤可說是無役不與,更於于右任先生辭世之後,繼續完成〈第十次本〉廣傳於世。因此,凡是與標準草書有關的各類活動與訊息,我都有著一份特别的關注與親切的情感。近年來,欣見喜好標准草書的人士日益增多,研習風氣大開,台北、南京、西安尤為鼎盛。每次參觀標準草書作品展覽,親睹書家才華横溢,創作精美,心情更是興奮。

  于右任先生於〈題標準草書百字令〉中說道:「敬招同志來為學術開路」,明確指出標準草書的傳承與創新,須有賴大眾的力量才能不斷向前邁進。綜觀本書,能以簡單平易的說明,解析每一文字的標準草書的組織結構與寫法,從純學術領域的探討引向大眾化、實務化的教導學習,令人一新耳目,頗具創意。書中解析,除說明每一文字之標準草書結構外,更將歷代書法名家常用的其他草寫形式予以呈現,相互對照。不僅有助讀者對標準草書的書寫,能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同時也對他家草書能有更多體認,藉以廣泛汲取美感經驗,增益自我創作能力。作者慧眼獨具,誠為學習中國草書一難得之理想著作。

  個人以為,學習標準草書是一件事,而書法創作則又是另一件事。前者主要的功能是便利習書者能有系統地認識草書結構,進而參悟臨幕其它草書的書寫。至於後者,文字書寫的要求僅是其一,書家的學養器識、人生歷練、思想情感、以及其在創作上所展現的美感興味才是創作水準優劣的主要關鍵。本書作者受業於于右任先生弟子李普同,研習標準草書多年,又能勤臨二王,旁觸虔禮、懷素,書中運筆雅逸流暢,朗若天曉,穩健中流露出草書特有的速度感。除展現了標準草書各字獨立的特質之外,更能把握頁面兩句六字的整體格局,筆勢相連,墨韻自然,書法造詣自屬不凡。作者曾經任職大學教授,兼任人文學院院長,從事教育工作歷四十年,並曾擔任書法學會理事長、顧問。待人處事温良謙和,崇禮尚義,襟高識廣,學養具豐,其於教育界與學術界均早著聲譽。今以《弟子規》為張本,並探標準草書書寫,不論是在標準草書的推廣或倫理教化的實踐上,堪稱是一位務實的力行者,深值肯定與讚許。于右任先生與先父劉延濤兩老有知,當亦含笑撫鬚,歡顏嘉勉。
 
劉延濤文教基金會   劉彬彬序 戊成年十一月

自序

  書法是中國最具民族文化特色的一項藝術,民國二十年,于右任先生於上海成立草書社,翌年,改名標准草書社,積極重整中國歷代草書。于右任先生及其書法同好採章草各字獨立之精神,將草書相關部首、偏旁、符號作了系統化的整理,歸納分類,統整草書文字的結構組織,使之成為書寫的實用工具,創制了標准草書。

  標準草書最初創制的動機與目的乃是為了愛日省時、便利書寫、輕美藝而重實用。由於當時適逢國族衰敗、民生困苦,文盲眾多,欲普及識字、開敗民知尚且滞礙難行,困阻重重,當無心力再多奢談書法美藝。但時至今日,教育普及,文盲已少,社會繁榮,科技進步,毛筆書寫已不僅限於實用的價值,反更追求美藝功能的展現。而草書文字,線條流動,點畫輕松,書寫暢快,尤具鮮明的藝術美感與與味。因此,標準草書的倡導與推廣,適正契合當前時代的脈動與需求。

  有關標準草書的意涵與功能,學術界曾有各種不同的看法與論述,在此,謹就三個主要議題,略陳己見以就教賢達。其一,標準草書的「標準」,究竟指的是什麼?于右任先生曾說:「所謂標準,是拿古人的草法作標準的,是從古先聖哲千餘年的演進當中,歸納出來的有條不紊、易識、易寫、準確、美麗草法。」所以,標準草書的「標準」指 的是「字源有本」,並不是于右任等所任意自行創造發明的;指的是「結體明確」,是採統整後的草書代表符號與準則所書寫的,並不是其它草書就「不標準」或「錯誤」的。胡公石先生於《標準草書字彙》中亦言:「我們所說的標準草書,是指作草書時草法的標準化、規範化,它和書法家草書各自形成的或雄渾,或婉麗等等風格與流派,是兩碼事。就像提倡寫文章要講求語法,而文章風格可以各不相同一樣,二者並無相悖之處。」理明意確,足資釋疑。

  其二,草書的標準化是否會造成「一字萬同、千人一面」、侷限了藝術性的發揮?個人以為,藝術表現可崇尚多樣化,而應用文字則當力求統一。相同結構組織的文字,書家均可透過不同的筆法、線條、造形的揮灑,展現千變萬化的風貌。試觀歴代草書名家作品,同一草字即令由同一書家重複書寫,尚能殊姿共艷、各異其趣;若由不同書家書寫,則更屢見異質同妍、風情萬種。因此,草書的標準化應無礙書法創作的藝術性展現。

  其三,標準草書為求易於識寫、避免錯訛,因使許多文字結構趨於簡約,如此是否就不利書法創作的章法行氣、分間布白?其實我國文字結構,原本即有筆畫多寡之不同,書法作品文字若少、筆畫不多,書家均可以熟稔的運筆技巧展現疏朗大度、錯落有致之韻級;更可藉墨韻葷染,產生美妙多樣的藝術效果與筆墨意趣。若是由筆畫繁簡不一之文字所組成的一段詞句或一篇詩文,其章法布局上縱横開合、疏密映帶,尤多慧心巧思可以發揮,均足以充分展露書家的審美理念。

  《標準草書(弟子規)》(以下簡稱:本書)編纂的目的有三:(一)推廣標準草書,(二)弘揚書法藝術, (三)實踐人倫教化。《弟子規》相傳是清代李毓秀根據宋代朱熹《童蒙須知》改編而成的,原名《訓蒙文》。後經清代賈存仁修訂改編而改稱《弟子規》。其內容取自《論語.學而》.「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旨在推行儒家思想,弘揚倫理教化,允為清末以來流傳民間關於生活教育的一本經典名著。本書探《弟子規》文句為張本,並以標準草書字體書寫,除有志推廣標準草書外,同時亦盼能藉此提正統倫理觀念,以有助於建構健康的現代人際關係。

  曾文正公曾言・「風俗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之心之所向。」其將敦厚崇禮、移風易俗之重責大任,歸之位居要津的朝廷命官,認為應以身作則,期收風動草偃之效。時至今日,社會倫理教化的實踐理當非少數一二人之責,知識份子尤應責無旁貸、戮力以赴。是以,本書之編著願本與人為善的精神,踵武前賢,為邁向一個謙讓包容的禮儀之邦、慎獨自律的祥和社會而略盡棉薄。

  本書得以順利付梓出版,要特別感謝蘭泉書會會員們的熱誠協助與辛勤校對。本書雖盼成為推廣標準草書一引玉之作,然個人學薄識淺,疏漏之處在所難免,尚祈各方賢達先進不吝賜正,以臻完善。

  〇適逢恩師李普同百歲冥誕紀念,謹以本書表達我崇高的敬意與無限的懷念。
 
民國一〇七年十二月蔡行濤 謹序於台北

用户评价

评分

老實說,我會買這本,純粹是因為它封面的印刷質感太好了,那種米黃色的紙張,拿在手上很有重量感,不愧是台灣這邊印刷出來的書。內容方面,我主要關注的是它在「章法佈局」上的論述。我在網路上找了不少資料,但很少有書能像這樣,把一整篇的書寫配置講得這麼有條理。作者似乎很強調「氣韻生動」,這點我很認同,因為書法不只是把字寫漂亮,更是一種心境的展現。書中提到,在寫比較長的篇幅時,要注意字與字之間留白的關係,這讓我聯想到國畫的留白技巧,非常有趣。但美中不足的是,書中對於紙張的選擇和墨條的研磨過程著墨不多。以我個人的經驗來看,用什麼樣的紙,對初學者的挫折感影響很大。如果能多加一兩章專門討論這些實務上的細節,例如毛邊紙和宣紙的差異,或者不同季節下墨水的濃淡調整,那這本書的實用性會再往上提升一個層次。我現在還在摸索階段,但光是讀這部分的章法,就讓我對未來能寫出「有味道」的作品充滿期待。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選用的是那種可以完全攤平的設計,這一點非常加分,寫字的時候不用費力去壓著書頁。我個人對書中關於「墨韻層次感」的描述特別有共鳴。作者很生動地描繪了「飛白」是如何產生的,以及這種效果在不同書體中該如何拿捏,這遠比我以前看過的任何一本強調「墨色均勻」的書來得實在。畢竟,真正耐人尋味的作品,往往不是墨色一樣黑到底的。書裡提供了一些範例,展示了由濃轉淡、由濕到乾的過渡效果,我照著模仿,雖然還不到位,但至少感覺到線條開始有了生命力。唯一的缺憾可能在於,它似乎過度側重於「視覺效果」的呈現,對於「心性修養」的部分著墨較少。書法家常說,字如其人,但這本書好像比較少提及在練習過程中,如何調整自己的心態,例如如何透過練習來達到「心手相應」的境界。如果能將技法與心法做一個更緊密的結合,我想這本書的價值會更上一層樓,成為一本能陪伴讀者一輩子的寶典。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說實在話,蠻引人注目的,尤其是那個暈染的效果,很有古早味。我拿到手的時候,光是翻閱前幾頁,就覺得作者在選材上花了不少心思。那些楷書和行書的對照,對於我這種想從硬筆轉到毛筆的人來說,簡直是及時雨。不過,書裡對於筆法運勁的描述,有時候會讓我這個初學者有點霧裡看花。像是「提按頓挫」這些詞彙,雖然聽起來很專業,但如果能多配一些更生活化的比喻,或者更具體的圖解示範,我想會更好上手。畢竟,書法這東西,光看圖是練不出來的,力道的掌握,真的需要有人從旁指導。我特別喜歡它在講解「間架結構」那部分的用心,像是告訴你每個字的重心在哪裡,筆畫之間該如何取捨,這點對於我之前自己亂練時總覺得「怪怪的」的感覺,有了個依歸。整體來說,這本是本值得細細品味的入門書,只是有些深奧的理論部分,可能還需要多看幾遍,才能真正領會其中的奧妙。

评分

坦白說,這本參考書的排版設計非常「現代」,大量的留白和清晰的字體標註,讓閱讀體驗相當舒適,眼睛不會感到疲勞。我比較著重在它對「字形結構美學」的探討。作者似乎花了很大的篇幅來解釋為什麼某些筆畫要「長」,某些筆畫要「短」,這背後的邏輯很有意思。它不是單純地教你「怎麼寫」,而是告訴你「為什麼要這樣寫」。舉例來說,它分析了某一特定字體的「中宮收緊,外圍舒展」的原則,這讓我對結構的理解更深一層。但是,如果以一位真正想深入研究書法史的讀者角度來看,書中對各家碑帖的歷史淵源介紹略顯不足。它更像是一本「技術手冊」,而不是一本兼具學術深度的論著。我希望能知道,書中採用的字體風格,究竟是脫胎於哪位大家的手法,這種歷史脈絡的連結,能讓學習者更有敬畏之心。總體而言,作為一本實用技法書,它已經做到非常出色了,但在美學思想的闡述上,還有一點點距離我期待的深度。

评分

這本書的編排風格,我覺得相當的西化,有點像教科書的感覺,這點對於追求傳統氛圍的我來說,稍嫌制式化了點。我比較偏愛那種帶有手稿氣息、隨性一點的講解方式。不過,它的優點也很明顯,就是「條理性」極強。作者將每一個基礎筆畫都拆解得非常細緻,甚至連握筆的角度都有圖示說明,這對我這種手部肌肉還不習慣的人來說,很有幫助,可以避免一開始就養成錯誤的姿勢。讓我印象特別深刻的是,書中提到「運腕」的技巧,強調手腕要像「活的關節」一樣靈活,而不是僵硬地固定住。我照著書上的建議練習了幾天,發現寫出來的線條確實圓潤了不少,不再是以前那種生硬的直線條。可惜的是,對於「行氣連貫性」的教學,似乎有點虎頭蛇尾。在講完基礎筆畫後,一下子就跳到了整篇的結構,中間關於連筆和牽絲的過渡說明太少了,讓我在嘗試寫行書時,還是感到有些吃力,需要自己再去參考其他資料補足這塊的知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