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緣起性:羅凡晸詩書創作展

墨緣起性:羅凡晸詩書創作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羅凡晸
图书标签:
  • 诗歌
  • 书法
  • 艺术展
  • 罗凡晸
  • 墨缘起性
  • 文化艺术
  • 当代艺术
  • 文学
  • 艺术创作
  • 展览图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次書法展覽年代的創作內容,含括書體與詩文二者。書體內容創作,擬從傳統五大書體出發,並參考百年以來的漢字考古材料,利用毛筆書寫晚商甲骨文、金文、戰國楚簡、傳抄古文字、小篆、兩漢簡帛隸書、二王系統行草書、楷書等不同漢字構形與書風,展現漢字構形之遷徙演變歷程。詩文內容創作,擬以聯語、古典詩歌、古典散文等作為文體基調,文意展現可概分為二大類:一、因「墨緣」而認識了許多師、友、生,藉由將其姓名進行嵌字的創作與書寫,傳達彼此情誼與緣份;二、因「起性」而產生的創作與書寫,展現作者的心之所向。職是之故,本次展覽將透過多采多姿的漢字書體造形,結合個人的古典詩文創作,以我手寫我心,表達個人對於傳統書法的理解與詮釋。
 
  「墨緣起性」為顯性的策展主軸,「空」為隱性的無用之用,隱性力量帶動顯性行為。因此,從默默無名的「空」到「墨緣」之「起性」,乃是本次整體策展論述的重點所在。
 
  在展覽規劃上,擬依文意分成「墨緣」與「起性」二大區塊,每個區塊再依照書體演變歷程進行年代的陳列,可使參觀者體會漢字結構與書體的演變之美。此外,每個區塊的年代將含有不同的用筆技法展現。藉由不同書體的提按、方圓、疾澀、力勁等技法運用,期望展現傳統書道縱向與橫向的交錯發展,並開拓更多的可能性。
塵封的記憶:一場關於時間與存在的探索 作者: [此处可填写虚构作者名,例如:林宇軒] 出版社: [此处可填写虚构出版社名,例如:滄海文庫] 出版日期: [此处可填写虚构出版日期,例如:中華民國一零五年春] --- 內容提要 《塵封的記憶》並非一部傳統意義上的歷史編年史,而是一部深入挖掘被遺忘的歲月、探討時間流逝對個體意識影響的哲學散文集。本書以一個失落村落——「迴音谷」——的殘垣斷壁為引子,透過對一系列未署名信件、殘破日記片段以及口述史料的重構與詮釋,試圖還原一個在集體記憶中逐漸模糊的時代側影。全書結構精巧,在紀實與虛構的邊界遊走,探討人類面對遺忘時,如何透過碎片化的敘事來重建意義,以及記憶的本質是否終究只是一種不斷被重塑的幻象。 本書核心在於對「在場」與「缺席」的辯證。迴音谷的居民,他們的語言、習俗、乃至他們所堅守的價值觀,隨著時代洪流的沖刷而逐漸消散。作者林宇軒以其深厚的文化人類學背景與細膩的文學筆觸,並非急於提供一個完整的答案,而是引領讀者進入一場漫長而沉靜的追問之中:當所有見證者都已逝去,我們該如何與過去的幽靈對話? 全書分為四個部分,每一部分都像是一層層剝開的洋蔥,既帶來陣陣辛辣的刺痛,也揭示出更深層次的虛無。 --- 第一部:碎片的低語——未竟的書寫 本部分主要收錄了作者在整理一處舊宅的地下室時發現的文獻。這些文獻的年代跨度極大,從清末時期的一份土地契約,到二十世紀中葉的幾封家書,再到戰後初期描繪物資匱乏的零散筆記。作者將這些碎片進行了分類與初步的編目,但更著重於分析這些文字背後所承載的情感張力。 林宇軒觀察到,無論是描寫豐收的喜悅,還是抱怨天災人禍的悲鳴,這些書寫者都帶著一種強烈的「立此存照」的衝動,彷彿在與時間進行一場賽跑,企圖用墨跡為自己留下存在的證明。然而,這些努力最終都化為無人問津的殘跡。作者在此提出一個核心觀點:文字本身並不能永恆,唯有被閱讀、被解讀的當下,其生命力才會被短暫地激活。 其中,一篇署名「硯秋」的信件尤為引人注目。信中詳細描寫了舊時一種複雜的祭祀儀式,儀式中對於「風土靈性」的依賴,與現代工業社會的疏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作者並沒有對此儀式進行過多的考證,而是著墨於「硯秋」在描述儀式時語氣中的那種堅定與一絲不易察覺的恐懼,暗示了傳統在崩塌邊緣的掙扎。 第二部:迴音谷的空間記憶——風景與人物 在地理層面上,迴音谷是一個被山脈切割、與外界交通不便的聚落。作者利用早期的地圖殘片和幾張模糊的舊照片,結合當地老年人口的零星口述,試圖還原這個聚落的空間布局。他發現,迴音谷的建築樣式、街道走向,乃至於河流的改道,都深深地刻畫著居民的社會結構和生活哲學。 這一部分著重描寫了幾位關鍵人物的生命軌跡,他們是構成迴音谷記憶的主體: 1. 老木匠阿寬: 他畢生都在製作一種極其精密的榫卯結構的木器,這種結構的優點在於無需釘子,能夠在數百年後依然穩固。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對這種「過於耐用」的工藝需求銳減,阿寬晚年陷入了無所事事的困境。作者藉由阿寬的雙手,探討了工藝精神與實用主義之間的衝突。 2. 山邊的採藥人阿婆: 她擁有關於當地數百種草藥的知識,這些知識從未被系統化記錄,而是經由氣味、觸感和口訣代代相傳。當新的西醫進入山谷後,阿婆的知識迅速被邊緣化,最終在一次意外中,隨著她的離世,許多藥方也徹底失傳。這部分深刻地反思了知識傳承的脆弱性。 空間記憶的重點不在於準確重現,而在於捕捉「氛圍」。林宇軒筆下的迴音谷,瀰漫著一種潮濕的、帶著泥土與藥草氣息的沉靜,它本身就是一個活著的、正在緩慢腐朽的有機體。 第三部:語言的邊界——失落的詞彙與表達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當一個社群消亡,他們特有的語言表達往往是第一個消失的。本書的第三部分深入探討了迴音谷方言中那些無法被標準現代漢語精確翻譯的詞彙。 作者花費了大量篇幅,比對了幾位流亡在外的迴音谷後裔留下的錄音片段,試圖捕捉那些「只有在特定情境下才會被使用」的詞語。例如,他們對「日出時分山間霧氣瀰漫、陽光穿透後產生一種金黃色光暈」的景象,有一組複合詞來精確描述,而現代語言中則需要冗長的句子才能勉強捕捉其神韻。 林宇軒認為,這些失落的詞彙,不僅是語法上的缺失,更是一種獨特的感知世界的方式的斷裂。當我們失去了描述某種細微感受的語言工具時,我們也就逐漸失去了感受那種細微性的能力。本部分對語言哲學和文化人類學的交匯點進行了細膩的剖析,探討了語言的「耗散性」與人類心靈的「補償性」之間的拉鋸。 第四部:時間的濾鏡——重構與釋懷 全書的結尾回到了對「記憶」本身的思考。如果說前三部分是對外部遺失物的整理,那麼第四部分則是作者對自身介入行為的反思。作者承認,任何對過去的重構都必然帶有當下視角的投射與美化。他筆下的迴音谷,或許已經被他自己的感性與學術框架「優化」過了。 最終的章節,作者回到了迴音谷的遺址,站在那裡,他不再試圖發掘更多的「事實」,而是接受了這種不完整性。他提出,真正的和解並非是將過去完整地找回,而是學會與「缺失」共存。那裡曾經發生的一切,不需要被外界的目光重新定義其價值。它們的意義,已經在那些經歷過的人的生命中完成了閉環。 《塵封的記憶》最終導向一種溫和的虛無主義:所有的一切都將消逝,但正是這種必然的消逝,賦予了我們當下體驗的珍貴性。本書不是一曲挽歌,而是一次對存在本質的沉思,引導讀者在龐大的時間面前,審視自身存在的微小卻不可替代的光芒。它要求讀者放慢腳步,去聆聽那些從塵埃中傳來的、微弱卻真實的呼吸。 --- 推薦閱讀群體: 本書適合對文化人類學、地方史研究、哲學散文以及現代敘事結構有興趣的讀者。它尤其適合那些在快節奏生活中感到精神疲憊,渴望進行一次深度內省與慢閱讀體驗的讀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羅凡晸
 
  字迎曦,自號子昇,臺灣臺北人,一九七三年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博士,現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副教授,神龍詩書研究會會員。書法啟蒙自李榮樹先生,奠定歐楷基礎;中學時期得祝羲先生指導,開展褚楷風貌;其後師事丁錦泉先生,悠遊於篆、隸、草、行、楷諸體。進入大學中文系所,得陳欽忠先生書論啟發,得簡明勇先生筆論應用,得季旭昇先生在古文字學之漢字形體養分,遂將古文字構形融入當代筆墨表現,希冀能有別開生面之致。

图书目录

〈自序〉 4
 
墨緣:學習典範 
《九體心經》 6
《九體心經》甲骨段(九之一) 7
《九體心經》金文段(九之二) 7
《九體心經》楚簡段(九之三) 7
《九體心經》秦簡段(九之四) 8
《九體心經》小篆段(九之五) 8
《九體心經》隸書段(九之六) 8
《九體心經》草書段(九之七) 9
《九體心經》行書段(九之八) 9
《九體心經》楷書段(九之九) 9
《九體心經》(全) 10
〈行書學書三師之一〉 11
〈行書學書三師之二〉 12
 
墨緣:親人
〈行書贈大伯〉 14
〈漢隸贈二伯〉 15
〈楷書贈八叔〉 16
〈楷書贈阿姑〉 17
〈楷書賀婚詞〉 18
〈楷書泰山四人行〉 19
 
墨緣:國中以前
〈傳抄古文字賀美佾〉 21
〈漢隸贈貞穎〉 22
〈草書贈美惠〉 23
〈行書憶慧義師〉 24
 
墨緣:專科時期
〈小篆贈國建〉 26
〈小篆贈佳鵬〉 27
 
墨緣:大學時期
〈甲骨文贈文良〉 29
〈商周金文贈玉孟〉 30
〈春秋金文贈淑嬪〉 31
〈傳抄古文字贈靜宜〉 32
〈馬王堆帛書贈竣瓘〉 33
〈草書贈韻文〉 34
〈行書贈文菁〉 35
 
墨緣:研究所以後
〈楚簡贈貴三師〉 37
〈傳抄古文字贈奇懿〉 38
〈小篆贈炫瑋〉 39
〈小篆贈幸長賢伉儷〉 40
〈草書贈成都友人〉 41
〈楷書贈光華〉 42
 
起性:個人囈語
〈甲骨文陰陽天地聯〉 44
〈楷書陰陽天地聯〉 45
〈西周金文己亥三豕聯〉 46
〈楚簡善書佳言聯〉 47
〈楚簡楚書樂〉 48
〈行書楚書樂〉 49
〈小篆桃園隱〉 50
〈隸書庚子遊東眼山〉 51
〈行書東桃美景〉 52
〈行書西桃綠意〉 53
〈行書南桃鐵馬〉 54
〈行書北桃景福〉 55
《桃園四方》〈全〉 56
〈行書遙想運城關羽〉 57
〈楷書龜年山峙聯〉 58
【羅凡晸簡歷】 59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4384198
  • 叢書系列:其他(外版)
  • 規格:平裝 / 60頁 / 21 x 29.7 x 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老實說,我對藝術展覽的圖錄比較有興趣,這本《墨緣起性》給我的感覺,就像是將一場精彩的展覽濃縮進了書頁裡,而且是經過精心策劃的。它的編排邏輯相當清晰,感覺上像是有一條隱形的線索串聯著所有的作品,從早期的探索到近期的成熟,或許可以從中窺見藝術家心境的轉折。我特別留意了那些可能收錄了創作手稿或草稿的部分,因為那才是最真實的「起性」展現,可以看到那些線條是如何在猶豫與肯定之間反覆拉扯,最終定格成為永恆的瞬間。這種「未完成」的痕跡,往往比完美的成品更動人,它告訴我們藝術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修行。而且,如果書中有提到羅凡晸先生的創作理念或對某些經典詩句的獨特詮釋,那絕對是加分題。對於我們這些習慣了速食文化的讀者來說,能夠慢下來,細細品味這種需要時間沉澱的藝術,是一種難得的享受。

评分

從書名來看,「墨緣起性」暗示了這是一場關於本質與機緣的展現。我預期這本書會帶給人一種沉穩的力量,不同於那些追求炫技的藝術作品。藝術的真正價值,往往在於它能否觸動人心最柔軟的那塊地方,讓人產生共鳴。羅凡晸先生的作品,想必是經歷了長久的時間淬煉,才能達到這種「渾然天成」的境界。我特別關注書中對於詩作的選擇,因為詩的選擇,往往決定了書法創作的情感基調。如果能看到不同書體(如行書、楷書、草書)在詮釋同一首詩時所展現出的細微差異,那將是極具啟發性的。這本書,對於所有對東方美學、書法藝術有熱情的人來說,絕對是一份值得珍藏的禮物,它不只是關於一位藝術家的成就,更是對中華文化精神傳承的一種具體展現。

评分

這本書的質感,真的讓人沒話說,尤其是在光影變化下,紙張的紋理和墨色的濃淡對比,產生了一種非常豐富的層次感。我個人認為,好的藝術圖集,不只需要忠實記錄作品,更要能傳達出作品在現場觀看時那種「氣場」。我猜想,羅凡晸先生的書法作品,在現場一定充滿了動態感,那種筆鋒的力道和墨韻的流轉,是印刷品難以完全捕捉的。不過,這本書顯然用了最好的印刷技術去還原這種效果,特別是那些大面積留白的設計,更突顯了墨的「存在感」。我很好奇,如果書中有收錄一些關於裝裱或展示細節的介紹,那就更好了,畢竟詩書畫作與其承載的媒材是密不可分的。總之,這是一本讓人願意反覆翻閱,每次都能發現新細節的書,它不只是視覺的饗宴,更像是對一種生活態度的致敬。

评分

這本《墨緣起性:羅凡晸詩書創作展》光是書名就充滿了東方哲學的韻味,讓人一拿到手就有一種莊重的感覺。我特別欣賞它在排版上的用心,那種留白的美學,不只是為了好看,更是營造出一種讓讀者可以沉澱心緒的空間。從裝幀的材質來看,就能感受到出版者對內容的敬重,拿在手上很有份量,這在現今追求輕薄的時代,顯得格外珍貴。我不禁想像,羅凡晸先生的作品,是如何在筆墨與紙張之間,找到一種和諧的共處之道。這本書的選材,想必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每一頁的呈現,都像是在訴說一個關於「緣起」的故事,關於藝術家如何從內在的性情出發,將情感轉化為具體的視覺語言。對於喜愛書法和詩詞的朋友來說,這本書或許不只是一本作品集,更像是一部藝術家的心靈地圖,引導我們去探索那份由內而外散發出的文人氣質。這種對傳統美學的堅持,讓人在翻閱時,彷彿能聞到墨香,感受到那份沉靜的力量。

评分

對於我們這些從小在傳統文化氛圍中長大的人來說,「詩書」這兩個字就代表了一種內斂而深厚的精神追求。羅凡晸先生的創作,想必是在這個快速變遷的時代裡,試圖抓住一些永恆不變的美學價值。我期待這本書能呈現出,他是如何將傳統的筆法與現代的感知相結合,讓古老的藝術形式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如果書中能穿插一些導讀性的文字,不是那種過於學術的評論,而是能帶領讀者進入詩意世界的引言,那就更棒了。畢竟,好的詩詞本身就是一幅意境深遠的畫,而書法的呈現,則是將這份意境具體化的過程。我希望透過這本書,能更深刻地理解藝術家「以書寫心」的境界,感受那份「緣起」背後所蘊含的生命哲學。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