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筆標準:千百年來第一人,創造出毛筆的標準

胡筆標準:千百年來第一人,創造出毛筆的標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胡厚飛
图书标签:
  • 毛笔
  • 书法
  • 中国文化
  • 历史
  • 文化艺术
  • 文房四宝
  • 胡笔
  • 传统工艺
  • 工具
  • 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全台首創毛筆標準化╳162種規格無與倫「筆」
科學的技藝╳邏輯的演算╳工程的標準╳藝術的混融
 
  發明家與書藝家千萬毛中選一毫,創造一套規格化「胡氏標準」,針對筆的各種特性、書寫的需求,延伸出162種毛筆。
 
  ▍關於文房四寶之首,你該知道的事…
  筆、墨、紙、硯,是東方人的「文房四寶」,它們不只是書寫的工具,其中「筆」更是蘊含千年的傳統瑰寶。
  光是硯台,作者胡厚飛的書房中收藏了各式各樣、大小不一的硯台,相傳「四大名硯」──端硯、歙硯、澄泥硯、洮河硯;主要藏品多是「名硯之首」的端硯,特別是出自老坑,累積下來大約已有上千方……。
 
  ▍入帖難,出帖更難,領略八大書體之美
  書法是古代學子進入仕途的敲門磚?說到書法,不免聊一下它的歷史軌跡。書法是一門獨立的「藝術」,亦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文字」,由「六書」形成,雖然中間有個象形字,終究仍歸屬於文字的範疇。
 
  ▍巔峰究極,如是筆毫風華
  「我該買哪一種毛筆?」
  「選擇毛筆不必求貴,但一定要求對。」
  「只有剛剛學毛筆字的人,才會以為越貴的毛筆就越好用。」
  老書法家經過幾十年的摸索,掌握了自己用筆習慣,深知哪一種才是適合自己的筆;對於初學者來說,選擇適合自己的毛筆尤其重要。
  與張文昇老師探討依各種筆法,配合胡筆標準的設計分類,列出了選用建議對照表……。
 
  ▍一支毛筆的誕生──從毛料選取到接上筆管全紀錄
  第一回親眼目睹毛筆的製作過程,對於整個過程的複雜程度感到震驚,原來,我們平時所用的毛筆,上頭的毛料都是師傅逐跟篩檢出來的?
 
  ▍162支筆,總有一支屬於你!
  自從跟毛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後,才發現每支毛筆都有不大不小的差異,想到自身是工程背景出生,對於工程來說,每一件事都要有一定的標準,才不會製造出瑕疵品,當時便在思考──如果將毛筆的規格標準化,是不是就可以解決書法家或愛好者的困擾了?
  胡氏毛筆,依照筆徑大小(4釐米到21釐米)共18種規格,每一規格分成長、中、短長度,每一種長度各有硬、標準、軟三種區別,總共有162種選擇。
 
  文房四寶,筆列首位,胡筆可為自己「立言」,還可作為「筆」眾不同的傳家信物,世世代代共榮共享的技藝。
 
本書特色
 
  ✢胡厚飛深厚的理工背景,精準SOP製程,產出規格化「胡氏標準」。
  ✢結合張文昇老師50年經驗,以「胡氏標準」創造出獨特的製筆工藝。
  ✢胡筆標準製作出4到21毫米共18種尺寸,每種尺寸3種長度,每種長度3種彈性,針對毛筆的各種特性、書寫的需求,細分出162種毛筆,適以滿足書畫專業人士的各種需求。
  ✢不同筆性,讓篆、隸、楷、行、草書各種書畫大家,選擇對的筆,揮灑出自己的個性。
  ✢集製筆、教學、書藝於一身的書藝家張文昇老師,示範臨摹各種毛筆與書體,以饗讀者。
 
得獎紀錄
 
  自1998年起開始申請專利,台灣至今已累計超過300多件專利,全球總計約有1000多件專利,棘輪板手為其代表作。

好的,这是一部关于古代制笔技艺的深度探索之作,书名暂定为《毫芒入妙:中国制笔史话》。 --- 《毫芒入妙:中国制笔史话》图书简介 卷一:源起——笔墨纸砚的洪荒之初 第一章:书写载体的演变与“笔”的诞生 本书开篇追溯至文字萌芽的远古时代,探讨刻画符号、绳结记事等早期信息记录方式。重点分析了从刻画到书写的质变过程中,对“可书写工具”的迫切需求。追溯先秦时期竹木简牍、丝帛等书写材料的特点,如何制约了早期书写工具的形态。 本章细致考证了“笔”这一概念的早期形态,可能并非专指毛笔,而是泛指一切用于描画或书写的工具。通过考古发现,如殷墟出土的残存痕迹,结合文献记载,勾勒出早期具有柔性尖端的工具的雏形。探讨了动物毛发、植物纤维在早期工具制造中的潜力。 第二章:毛笔的雏形与早期形态的考古印证 深入探讨战国至秦汉时期,毛笔形态的初步确立过程。详细梳理了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长沙马王堆汉墓等重大考古发现中出土的早期毛笔实物或残留。分析这些早期毛笔在结构上的特点:笔杆多采用竹或木,笔头材料多为兔毛、羊毛等动物毛,但其制作工艺的精细程度与后世尚有较大差距。 着重解析“束”与“尖”的初步形成:如何通过特定方式固定毛束,并使其具备一定的弹性与储墨能力。本章还辨析了早期文献中对不同类型笔的称谓,如“笔”、“白”、“管”等,及其在功能上的细微区分。 卷二:定型——魏晋南北朝至隋唐的技艺飞跃 第三章:士人阶层的崛起与制笔需求的专业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的独立地位确立,对书写工具提出了更高的性能要求。士大夫阶层对笔法的精研,直接推动了制笔技术从简单的手工制作向专业化、艺术化的方向发展。 本章阐述了这一时期对笔毫性能的追求:不仅要求“尖”(笔锋集中),更要求“圆”(储墨均匀)、“齐”(笔头平整耐用)。分析了“散笔”向“成型笔”过渡的关键技术节点。 第四章:笔料的科学配比与“兼毫”的萌芽 详细介绍了隋唐时期笔料的丰富化。羊毛(以白羊毛为主)因其弹性与柔韧性受到推崇,兔毫(以黄兔尾毫为上品)因其刚劲和弹性被广泛应用。 重点聚焦于两种主要笔料的优化:如何通过精选、浸泡、晾晒、梳理等工序,提高单一毛料的质量。同时,本章首次系统探讨了“兼毫”的出现——将不同性能的毛料(如硬的兔毫和软的羊毫)进行科学配比,以达到刚柔相济的理想效果。这标志着制笔工艺开始具备明确的工程学思想。 卷三:成熟——宋元明清的精工细作与流派纷呈 第五章:唐宋制笔的工匠精神与地域分化 宋代是毛笔制作技艺趋于成熟的阶段。本章描绘了当时制笔作坊的组织形态,以及对笔杆材质(如湘妃竹、玉石等)的创新应用。 重点分析了宋代文献中记载的著名制笔匠人和作坊,如湖州等地开始形成专业化的制笔中心。探讨了不同地区因气候、原料来源差异所导致的笔锋风格差异,形成了早期的地域性流派。 第六章:元明清:技术的精细化与“中锋”的极致追求 元代以后,文人士大夫对笔法的追求愈发精微,尤其是对“中锋运笔”的要求,对笔头结构提出了挑战。本章详述了明清时期制笔工艺的巅峰表现: “尖、圆、齐、健”标准的最终确立: 对每一项指标的量化和实现方式的探讨。 装笔技术的完善: 如何通过“扎”、“理”、“嵌”等复杂工艺,确保笔毫在笔杆中的固定牢固,并在受力时能迅速复位。 笔毫的选择与处理: 探讨了如狼毫(黄狗尾毛)在清代的兴起,以及其与传统羊毫、兔毫的性能对比。 卷四:技艺的传承与现代挑战 第七章:制笔的工具与非遗技艺的保存 本章转向近现代的制笔技术。详细描述了传统制笔所使用的各种辅助工具,如专用的梳理工具、捆扎线、定型模具等。记录了数代匠人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下来的核心技艺,如“定型蒸煮法”和“毫毛筛选标准”。 分析了工业化生产对传统手工制笔带来的冲击,以及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复兴和记录传统制笔技艺中所做的努力。 第八章:毛笔的“生命”:养护与鉴赏 全书最后一部分关注毛笔的使用和保存。详细讲解了新笔的开笔、使用后的清洗、晾干、收藏等关键环节,这些养护方式直接影响毛笔的使用寿命和书写性能。 同时,本书提供了鉴赏指南:如何从笔杆的纹理、笔毫的色泽、笔锋的弹性等多个维度,判断一支毛笔的制作水准和历史价值,帮助读者建立起对中国传统书写工具的深厚理解。 --- 核心价值: 《毫芒入妙:中国制笔史话》不仅是一部技术史,更是一部社会文化史。它通过聚焦于毛笔这一中国独有的书写工具,展现了从原始材料到精密工具的漫长演进过程,揭示了中国古代匠人对“实用性”与“艺术性”完美融合的不懈追求。本书旨在为文史研究者、书法爱好者以及对手工艺文化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严谨的制笔技术脉络图。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胡厚飛 Bobby Hu
 
  商業與藝術的跨域斜槓
  手工具發明家、創意製造者
  星聯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全球旭能有限公司董事長
  「胡氏標準」毛筆規格創立者
  胡筆標準(股)公司創辦人
 
  ˙自一九九八年起開始申請專利,台灣至今已累計超過三百多件,全球總計約有一千多件,棘輪扳手為其代表作。擘劃毛筆的標準化,投入逾十年反覆測試發展出一百六十二種規格化的毛筆,打破千年傳統,期許一解書法懸而未決的難題。
 
  ˙一手操持工具,追求魔鬼細節,奠定了不容撼動的國際影響力;一手揮毫品茗,嶄露藝術本質,架築出一場身心靈的改造工程。
 
  ˙熱愛工具研發與風雅藝趣,擺盪在理性與感性間的自如轉換,外顯奔放靈魂的大氣天成,來自時時觀照內心、成全共好的執事之手。
 
  ˙一如個人座右銘:「彩虹之美因多色而共存,人生之美因多人而共榮。」
 
  ■「胡筆的世界」粉絲專頁:pse.is/38bccm
  ■胡筆官方網站:hubistandard.com
 
毛筆示範者簡介
 
張文昇
 
  書藝家
  毛筆工藝人
  書法歷程五十年
 
  一九八一年創立「張文昇毛筆工作坊」,集製筆、教學、書藝於一身,出身毛筆製作世家,傳承自嘉義母親的工序。
  自嘲近廟欺神,幼時不愛練毛筆,後來投入製筆天地才開始真正懂寫字,是個會寫書法同時會製筆的工藝人。
  師承書法大家謝宗安、王北岳,畫家徐谷庵,為「胡筆標準.張文昇製」開創夥伴。
 
  ■ 參與書會
  「中華書道學會」元老會員之一、「中華民國書學會」、「尚玄書會」、「中華書畫印藝學會」、「墨音書會」
 
  ■ 作品合輯
  「中華書道學會」作品展集(一至二十五週年)
  「橄欖薪傳」謝宗安一百一十歲紀念展集

图书目录

自序|規格化的胡筆,成就大師風采
要算學習書法的淵源,可能是受益於人生軌跡的薰陶。現在的我在閒暇之餘,點個沉香,賞玩水滴、硯台,甚至興致一來便在紙上揮毫,就像喝茶一樣,會上癮。
 
第一部 知筆|書墨人生,運「筆」帷幄不將就
古代文人墨客可以題出一手好字,在於對筆的講究,展現出豪壯不將就的態度。今人學習書法,拜科技進步之賜,需要收放自如、運轉自在的筆,不難。胡筆的製作,讓現在與過去的自己重新相遇,重回初心,正是人生至樂。
 
01 關於文房四寶之首,你該知道的事……
-文房四寶,相映成趣
-運「筆」帷幄,或站或坐不將就
-臨硯蘸墨,一展胸臆
-紙上轉乾坤,字裡小團圓
 
02書法跨越視覺藝術
-字這麼小?原來古人這樣寫字的!
-毛筆收藏,盡顯身分品味
-夢到毛筆,是一個好兆頭?
-胎毛筆,纏繞著祝福
-古人運筆之奧妙,在於「力」
-洗筆的講究
 
03 倉頡作書?──其來有「字」的緣由
-由刻到寫,字與筆的傳承流變
-文人藉筆傳世立言
-無聲之音,無形之相
 
04 入帖難,出帖更難──領略八大書體之美
-書法,仕途的敲門磚
-甲骨文是書法鼻祖?
-用印方正,構體藝術的篆書!
-蠶頭雁尾、一波三折的隸書
-楷書,習字的基礎
-行書,書法大家的摯愛
-草書,歲月砥礪的書體
 
05 巔峰究極,如是筆毫風華
-從器械世界尋出古物風華
-毛筆不求貴,但求對
-如何挑選對的毛筆?
-筆肚與試腰的關鍵
 
06 不遠千里,尋筆有講究
-古代工具控代表――歐陽詢PK王羲之
-古今大師千里尋筆,行走江湖執筆為刃
-善書者不擇筆?歐陽詢也精挑毛筆
 
第二部 玩筆|傳家藝術,做出永續書寫的毛筆
寫書法、畫水墨畫的人,都少不了與筆墨紙硯的親密接觸,這些我們習以為常的工具,卻是經過了無數道精密的工序,必須一絲不苟,才得以完成,並且只有依靠純手工製作,才可以保持高品質的質量。
 
01 一支毛筆的誕生──從毛料選取到接上筆桿全紀錄
-失之毫釐,差之千里
-最重要的開始,千萬毛中揀一毫
-配料,決定一支筆的用途
-最後的收尾,紮出完美的筆頭
-規格化的製筆,找出專屬的毛筆
 
02 看似平平無奇,卻暗藏乾坤的筆桿
-筆桿材質竟然這麼講究?
-穠纖合度,粗細、長短也是一門學問
-黑檀木做筆桿,不容易開裂
-胡筆的筆桿特色:細骨肥臀
-可以傳家的筆,胡筆的筆桿專利
-毛筆廢膠清除步驟
 
03 胡氏標準法,解決千年懸而未決的困境
-結合工程開發背景,將毛筆規格標準化
-一百六十二支筆,總有一支屬於你!
-反覆計算,找出三經驗值、兩常數
-平均分攤,推算毛筆規格的彈性壓力
-狼毫的極限,手寫計算數值
 
04 測筆:研發檢測機器,用職人精神做毛筆
-鋁製筆桿,誤差不再影響準確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檢測筆毛,每一步都不可忽略
-磅秤與電子的結合,每一支筆都有了標準和規範
 
05 筆上技藝:想寫什麼字,就用什麼筆!
-筆上刻字,張文昇老師的絕活
-咦?哪種尺寸的筆適合我呢?
-什麼字用什麼筆?書法老師寫給你看
 
06 筆立:立足台灣,讓世界看見「胡氏標準毛筆」
-從器械到毛筆,標準毛筆成志業
-專業製筆,多一個選擇
-唯一指定用筆品牌――胡氏製筆
 
附錄|胡厚飛雅藝藏品欣賞
筆下揮灑,紓解胸臆,筆上賞玩,怡情養性。胡筆之外,萬千藏品鑑賞大公開,傳家無價寶流光饗宴,收攏情意,藏進深韻,帶您一窺殿堂級的風雅逸趣。
 
作者簡介
毛筆示範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9901871
  • 叢書系列:Fika
  • 規格:平裝 / 240頁 / 17 x 23 x 1.6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自序
 
規格化的胡筆,成就大師風采
 
  要算學習書法的淵源,可能是受益於人生軌跡的薰陶。現在的我在閒暇之餘,點個沉香,賞玩水滴、硯台,甚至興致一來便在紙上揮毫,就像喝茶一樣,會上癮。。
 
  不愛讀書的我,卻愛上毛筆字
 
  家父是軍醫退伍,1960年在內湖開了一間診所,家境屬於小康範疇。因為是獨生子,家父對我的期望很高,家教甚嚴。
 
  從小到大,記憶力一直都是我的短板,從來都是考試的常「敗」將軍,也讓我對讀書這件事,採取「最低標準」的態度──考過及格線。當過學生的我們都有過一個經驗:企圖裝病請假。還記得因為愛玩,沒有寫作業,在那個年代只要沒寫作業一定會挨打,只好想了一個辦法:晚上睡覺時,故意不蓋被子,凍了一整夜,強忍著頻頻顫抖的身體,只希望因為感冒發燒而不用上學。結果,身體一切正常,不僅得準時上學,到了學校還是照樣被飽打一頓。
 
  唉!早知如此,昨晚應該鑽進棉被先睡飽,免得兩頭虧!
 
  那時候的內湖,還是屬於台北市郊區,常常被同學戲稱為「鄉下」。方濟中學讀書時期,接觸了更多不同家庭的同學,使得我的思想、形色與眼界自然逐漸寬闊,至今仍有一年兩次的同學會,與這些「台北的」同學談天,聊著學生時期的趣事、糗事。
 
  其中一位同學現移民澳洲,我們兩人經常翹課到山上軍營的撞球店打彈子,有次打得煩了,他便提議去溜冰,從此我倆就成了圓山冰宮的常客,也加入了北極熊冰上曲棍球隊,感受到在課業中從來沒有過的成就感,努力增進溜冰技巧,也讓我當了幾年的隊長,直到入伍。
 
  成功嶺受訓完後,抽到了「金馬獎」的金門部隊,接著被送到士官隊受訓。那時的士官隊,訓練嚴格自不在話下,除了體能、戰技、領導統御之外,當然也要上莒光課。
 
  當時都是用大字報來上課,而大字報都是由隊上的老士官長用毛筆寫成。
 
  紙上的字筆勁恢弘,讓我在課程中,不自覺地用手在大腿上不斷地模仿,自此之後,士官長的毛筆字便烙印在腦海中,直到現在仍不曾褪去。
 
  一次退貨危機,意外找到工程專長
 
  退伍之後,想要打拚事業,卻沒有一技之長。拒絕家父為我安排的工作,毅然決然選擇到貿易公司從基層做起,想著反正什麼都不懂,而貿易可以接觸許多行業,從百業中尋找性向吧!
 
  直到有一次,台中製造36英寸、110公分長的大型水管鉗出口至法國,卻因為鉗口斷裂而被退回。工廠師傅也找不出原因,正苦惱之際,我也跟著進行了解,後來發現原因出在銑床加工時,轉角處呈L狀,由於轉角處過於直角,產生了應力集中,自然從該處斷裂。我隨即便提議將刀子轉角磨成圓弧狀,如此就不會再有應力集中的問題。
 
  「對啊!我怎麼沒想到?」突然,老師傅脫口而出。
 
  這時我才發現,雖然我的記憶力比別人差,但對邏輯分析、機械結構的應用、力學等部分,比別人思路更加敏捷而準確,從此在工具這條路一走就是四十年。
 
  五專讀的是華夏食品工程,對於工具機械的相關知識零了解,只能一切從頭開始學起,跟著到處跑工廠、看各種機器加工技術,但這樣的自學也只能學點皮毛,於是到三重找到一位技術高超的師傅,從拿銼刀、鋸子,到操作車銑床、電焊,再加上從供應商學到設計零件、製圖、發包、加工組裝……,無一不學。
 
  既然求學過程不精采,沒有漂亮學歷,那就創業吧!學歷不影響我的學習研究,也不影響專事工程的探索。那時的我什麼都做,什麼都學,因為這是我的強項,所以學得比別人快,也幸運地成了一名事業和興趣合而為一的快樂人。
 
  1994年,我設計了單向棘輪扳手,五年後,又設計了換向棘輪扳手,從此世界的梅花扳手就成了棘輪的天下,特別是2009年,接受日本享譽盛名的工具品牌介紹雜誌︽工具の本Factory Gear︾的專訪,報導中還稱我為「棘輪扳手之父」。
 
  「什麼時候退休?」有人這樣問我。
 
  「做到生命結束為止!」這是我不變的回答。截至今天,在手工具的領域中,我仍不停地研發創新,更成為我的活力泉源。
 
  重拾毛筆雅趣,與張老師結莫逆
 
  然而,在中年時期,遇到了人生低谷。
 
  38歲那年(1993年),因為相信朋友,被騙了兩千萬元,從此扛著債務,每天工作16小時,這種生活模式一過就是12年,到了50歲生日時,事業才大致步上正軌,如此將大部分的時間花在工作上,之前的休閒愛好早已被遺忘到一旁。
 
  有天,好友送了一盆松樹盆栽,當作我的50歲生日禮物,欣賞之餘,驀然驚覺人生已過了一半,該是開始放下腳步、修護身體零件的時候了。從那時起,每個星期天帶著家人逛花市、玉市,成為固定行程。直到有天上午,我在建國花市文藝特區看到賣毛筆的攤位,腦海中突然閃過了士官長的字,一時興起,便拿起一旁試寫的毛筆,沾著水就在水寫紙上寫了起來。
 
  身為雙魚座B型的我,天生具有浪漫細胞,在學生時代,自然對畫畫很感興趣,退伍後仍會興致一來就畫個幾筆,只是進入社會摔了一跤後,浪漫情懷早已被藏在心中深處。也許是天性,當在建國花市攤位上拿起筆的一剎那,當初喜愛畫畫、寫字的浪漫細胞又開始活了起來。
 
  我把寫字當作是在畫字,特別喜愛行書,因為它可以隨意揮毫,由此表現出不同的體態,根據不同的心情,會有不同的風格、不同的快意。再次來到毛筆攤位,終於見到攤位老闆――張文昇老師,看到他隨手一揮,與士官長相同的筆勁,讓我看得手癢,卻因為大師就在面前,故而不敢班門弄斧。
 
  看著張老師的字,自己在一旁偷學,也是過癮。從此,每週六上午就會到張老師店裡談書法、寫寫字,從各種字體開始聊,聊到後來發現原來毛筆有諸多特性的差異,自古毛筆沒有標準,儘管是相同的人製作,這批與下批毛筆的筆性也會不同,難怪張大千到日本訂筆時,一次就訂500支。
 
  現代化器械與整合經驗,展現規格化胡筆
 
  近年來,玩起沉香、宜興壺、普洱茶、盆栽、紅酒、黑毛柿、奇楠、日本花器、傳統手工弓、筆墨紙硯等藝術品,追補失落的青春,和張文昇老師認識後,更想對毛筆找出一種合適的製程,也來一次革命創新,評估自己,我只對於可視、可觸、可執行的現狀思路敏捷,對製程規劃有關係的細節有感。
 
  我不是為了製筆而製筆,而是希望解決實踐中的問題,換成一支支規格化、可複製標準的筆,才是我研究的目的。我堅信,古來所有觀念、理論都不會是玄而又玄,而是經由無數個實證構成。差異的是今天的我,擁有現代化器械,以及整合結構的經驗,形成具體可行的規格化製筆。
 
  我不是學史的人,搬弄理論非我專長,但是理工背景的影響,我從部分典故的邏輯架構下,串引的全文:前半部「知筆」,必須了解一下文房四寶的小故事,並且認識字的緣由,再領略八大書體之美;後半部「玩筆」,詳載我胡氏製筆的標準,並申述製筆、選毛的黃金比例等種種,最後用書寫人生,實踐傳家藝術做結尾。
 
  身處藝術多元、寬鬆、自由的年代,讀者可以各擇所需。我在寧靜的專業環境中說筆論理,期待同道朋友給予支持,且指點一二的機會。

用户评价

评分

老實講,現在大家用電腦寫字寫到都快忘記手寫的溫度了,連簽名都懶得簽得好看一點。但偏偏就是這樣的時候,一本這麼「硬核」的工具書橫空出世,我覺得很有意思,這簡直就像是在跟數位時代發出一個溫柔但堅定的挑戰書。這本書光是名字就充滿了「權威感」,「千百年來第一人」,這稱號可不是隨便人敢用的。我個人比較想知道的是,這位「胡」先生,他是如何定義「第一人」的?是基於他個人的成就,還是他整理出來的體系真的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如果這套標準真的能被廣泛接受,那麼未來,當人們談論毛筆的優劣時,就不再是憑感覺、憑口耳相傳,而是有了一本可以對照的「聖經」。這種從口傳心授到書面標準化的過程,本身就是一段極具戲劇張力的文化轉折點。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平衡「標準化」帶來的客觀性與書法藝術中那種難以言喻的主觀美感的。這兩者的對話,肯定是全書最精彩的部分。

评分

我最近在看一些關於傳統工藝失傳的紀錄片,心裡頭總是有點唏噓。很多厲害的技術,一旦沒有人願意花時間去記錄、去體制化,很快就隨著老師傅的離世而煙消雲散了。所以,當我看到一本試圖「創造出毛筆的標準」的書,我會給予極大的尊重。這是一種承擔,一種對文化責任的擔當。我會猜想,書中可能用了非常理工科的方式來分析毛筆的結構,可能涉及到材料學、流體力學,甚至是人體工學的考量,來解釋為什麼某種結構才是最「標準」的。例如,毛筆的「尖、齊、圓、健」這四個基本要素,在不同壓力下會如何表現?有沒有量化的指標來評斷「齊」的程度?如果作者能將這種看似玄妙的藝術,用清晰、邏輯性強的語言去闡述,那這本書就具備了極強的跨界吸引力。它不僅是給書法家看的,或許連設計師、材料科學家都能從中找到啟發。

评分

哎呀,光是想像那個「標準」被建立的過程,我就覺得頭皮發麻,這絕對不是一蹴可幾的成果。這年頭啊,大家都在追求「創新」,但很多時候,沒有一個穩固的「基石」,那些創新就變成空中樓閣,風一吹就倒了。這本《胡筆標準》,聽起來就像是那位「胡」先生,花了畢生的心血,把所有經驗、所有教訓,通通濃縮成了一個可以被複製、可以被傳承的規範。我對「規範」這東西,向來是抱持著一種矛盾的心情:一方面怕它扼殺了個性,另一方面又深知沒有它,就無法達到真正的高水準。我比較好奇的是,作者是如何說服不同流派、不同時代的書家都認同他所建立的「標準」的?這背後牽涉到的,可能不只是技術層面的交流,更是人際關係、學術地位的博弈。如果能揭露這些「幕後故事」,那這本書的價值可就遠遠超越了毛筆本身,變成了一部關於「知識傳承」的社會學著作了。

评分

說真的,現在市面上那種教你速成、教你快速上手的書實在太多了,看得我都快有點審美疲勞了。但《胡筆標準》這個名字,它自帶一種「正統」的氣場,好像在告訴你,想要真正搞懂一件事,就得從最基礎、最核心的「標準」去啃。我個人對這種「溯源」的書籍特別有興趣,你知道嗎,很多時候我們學東西,都只學到表象,學到人家最後呈現出來的結果,卻忘了中間那些費時費力的摸索過程。我猜,這本書裡頭肯定有許多關於「歷代名家對筆法的堅持與革新」的論述。比方說,唐代的楷書大家跟宋代的行書大家,他們對筆尖的軟硬、長短的需求肯定大不相同,這種細微的差別,才是真正決定一筆書法的「骨氣」所在。如果這本書能把這些歷史脈絡都梳理清楚,那它就不是一本單純的工具書了,簡直是文化史的一部分。我希望它能告訴我,當年那些大師在磨筆的時候,到底在想些什麼?那種心境,才是最難模仿的「標準」啊。

评分

唉唷喂,這書名聽起來就很有意思,「胡筆標準」嘛,感覺就像是武林秘笈一樣,專門講究那毛筆的「祖傳秘訣」。我最近剛好在整理書櫃,看到幾本老字號書法家的墨跡集,忍不住就想,他們當年到底是怎麼練出那種力透紙背的筆法的?這本書雖然我沒仔細看,但光是看它的氣勢,就知道作者肯定下了不少功夫,不是那種隨便寫寫的「勵志文」,而是真有「干貨」在裡面。我猜啊,裡面可能細細道來了從選毫、排毫到裝桿的每一個步驟,甚至是不同年代的文人墨客對「好筆」的定義有什麼微妙的差異。畢竟,寫書法這檔事,筆跟人,就像劍跟劍客一樣,缺一不可。一個好的毛筆,拿在手上就覺得有靈氣,寫出來的字,那個韻味就不一樣。我對這種專精於某個領域的「標準化」著作,一直抱持著高度的好奇心,想看看在「標準」的框架下,如何又能激發出無限的創意。這本書的出現,或許能讓現在很多只追求速度、不太講究工具的年輕一輩,重新找回對書寫工具的敬畏之心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