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庭堅行草三帖解析

黃庭堅行草三帖解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施春茂
图书标签:
  • 书法
  • 黄庭坚
  • 行草
  • 书法作品
  • 艺术
  • 中国书法
  • 书法技法
  • 文化
  • 鉴赏
  • 宋代书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仔細辨讀黃庭堅筆法的細微變化,
  從其書學淵源、主張、書論闡釋,到最後圖解知名的三帖代表作,
  進入黃庭堅在人生轉折所體悟出的書道世界。

  清朱和羹有言:
  「結體之功在學力,而用筆之妙關性靈 。」
  臨摹的關鍵在於筆法,而筆法關乎性靈,
  仔細辨讀黃庭堅的筆法,會發現其書法強調字形結構的奇特、
  打破字間的界限,使線條和節奏變化更加強烈,
  這與他畢生仕途際遇、師承書學淵源有極大關係。

  黃庭堅以宋代周越為師,後受顏真卿、懷素、楊凝式等人影響,
  見焦山《瘞鶴銘》大受啟發,其草書不僅承接了旭素的優點,
  筆法及結構更加奇險化,整個書法史上,無疑是獨具個人魅力的行草大家。

  此書分二部分:
  第一部分為一到四章,介紹黃庭堅生平和書論見解,
  意欲建立「知人論世」、「溯源觀變」的基本概念,
  快速掌握其書法特色。

  第二部分為五到七章,提供
  (一)有效的學習訣竅:大量使用圖解方式解構分析黃庭堅及其他名家的書法技巧,迅速把握學習重點。
  (二)延伸式的學習:凡在作品中出現的字,若有其他名家有不同的書寫方式,亦加以系統性的整理、比較分析,找出異同。
  (三)行草書的通用規則:從書法的基本點畫、字體結構及通篇作品的章法來學習,說明行草書一般通用的法則,對未來自運能力有極大幫助。

  黃庭堅傳世書跡相當多,此書收錄具代表性且較易入手的《花氣薰人詩》、《跋寒食詩》、《劉禹錫竹枝詞》,按學習難易編排,希望幫助讀者掌握學習之鑰,書藝層次更上層樓。

本書特色

  ◎大量圖解黃庭堅及其他名家的書法技巧,使書學者一目了然,迅速掌握學習重點。

  ◎作品中出現的字,若有其他名家不同的書寫方式,亦加以系統性整理,比較黃與其他書家異同之處。

  ◎說明書法的通用規則,從基本點畫、字體結構到通篇章法,無論書習何種字體,皆打下全面性的基礎。
 
翰墨丹青,风骨自现:中国书法艺术的探索与实践 一卷烟云,尽展千载风华;一笔一画,凝聚万古情思。 本书《翰墨丹青,风骨自现:中国书法艺术的探索与实践》并非对某一位特定书法家的深入个案研究,而是立足于中国书法艺术的宏大图景,旨在系统梳理和深入剖析中国书法自萌芽至成熟、流变过程中的核心美学观念、技术范式及其深层文化意蕴。全书以一种兼具学术严谨性与艺术鉴赏性的视角,带领读者穿越时空,领略汉字书写由实用功能向纯粹艺术嬗变的奇妙历程。 本书共分六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构建起一个多维度的书法知识体系。 --- 第一部:书法的“道”与“形”——汉字书体的起源与演变 本部分追溯了中国书法的哲学根基与形体结构的发展脉络。我们首先探讨了“书”的本体论意义,即书写行为如何承载了古人的“天人合一”思想和“中和之美”。 1.1 刻画的记忆:从甲骨文到金文的早期形态 重点分析了殷商甲骨文的卜辞功能与契刻的笔法特征,以及周代金文(铭文)在形制上的庄重感与铸造工艺对线条质感的影响。这一阶段的书法,更多地体现为礼器上的装饰性符号,其“形”是严格受制于载体和用途的。 1.2 笔墨的解放:篆书的规范化与秦汉的变革 详述秦朝李斯推行小篆的意义,在于完成了中国文字的第一次大规模“标准化”。随后,笔画的便捷化需求催生了隶书的成熟。隶变被视为中国书法史上的一次关键“革命”,它打破了篆书圆转的均匀感,确立了横、波、挑的笔势,奠定了后世楷书的方正基调。 1.3 八体初成:草书的萌生与行书的雏形 在隶书基础上,为追求书写速度而生的章草,标志着“意”开始侵入“形”的领域。同时,我们考察了汉魏时期简牍上自然流露出的、介于隶书与楷书之间的笔法,探讨了早期行书的随意性与实用性,为后世的“意态”表达埋下了伏笔。 --- 第二部:法度的确立——楷书的成熟与典范的建立 楷书,作为后世学习书法的基石,其结构规范和笔法精妙是本书浓墨重彩之处。 2.1 魏晋风骨:早期楷书的雄强与妍美 分析了钟繇的“钟体”如何融合隶意的圆融,以及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对楷书的集大成。重点剖析了碑刻楷书(如魏碑)的雄浑、古拙与行草的笔意渗透,与江南的阁体楷书的秀逸、精微之间的地域性差异。 2.2 盛唐气象:楷书的典范化与审美高峰 着重研究了唐代楷书的“法度森严”:《九成宫醴泉铭》的险绝瘦硬、《多宝塔碑》的端庄丰腴、《颜氏家庙碑》的博大浑厚。探讨了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大家,如何将个人的性情与时代精神熔铸于笔端,使楷书臻于极致的“可识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 --- 第三部:意在笔先——行草书的情感表达与技法深化 本书将行书和草书置于“抒情艺术”的框架内考察,探究其如何超越规范,直抒胸臆。 3.1 行书的灵动:实用与艺术的平衡点 行书作为最贴近日常的书体,其“活泼”的特质是本书关注的焦点。分析了唐代孙过庭《书谱》中对行书“合法、合度、合情”的理论精辟总结,以及其在连带、提按、使转中体现出的节奏变化和空间处理。 3.2 草书的狂放:从章草到今草的飞跃 详细辨析了今草(大草)的形成过程,这种书体彻底解放了笔画的束缚,追求气韵的连贯和情感的喷薄。着重分析了张旭的“狂草”如何融入了对音乐、舞蹈的理解,以及怀素“狂素”的笔法结构和对墨色的极致运用,揭示了草书对“势”的追求。 --- 第四部:书法的“意境”——鉴赏与批评的理论框架 本部分从美学理论视角,构建了一套鉴赏中国书法的基本工具。 4.1 气韵生动:书法审美的核心标准 探讨了历代论家对“气”、“韵”、“意”、“神”的阐释,认为书法并非单纯的笔画排列,而是书写者生命状态的物化。引入“骨力”与“血肉”的辩证关系,解析线条的内在张力。 4.2 结构与章法:从单字到篇章的布局艺术 区别分析了“结构”(单字内部的欹侧、疏密)与“章法”(整篇作品的行气、呼应、空白处理)。强调了墨分五色的运用,以及通过墨色的浓淡干湿,营造出空间深度和层次感。 4.3 时代印记:地域性与文人化的影响 分析了宋代尚意书风的兴起,探讨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等文人书法家如何将诗文思想注入笔端,使得书法更具个人化色彩,并讨论了“尚意”对后世文人画的影响。 --- 第五部:跨越时空的对话——明清至近代的书风流变 本书并未止步于唐宋,而是将视野延伸至近现代,探讨了书法在社会变迁中的角色转换。 5.1 碑学的复兴:对晋唐尺牍的反思 重点描述了清代中后期“碑学”的兴起,碑学书家们如何从北魏、唐代楷书碑刻中汲取雄强之气,以对抗帖学(以“二王”为核心)的柔弱倾向。这一运动对当代书法产生了深远影响。 5.2 集古成今:融会贯通的探索 考察了明清之际,书家如何在篆、隶、楷、行、草诸体之间寻求综合性的书写语言,例如董其昌的“淡”与“秀”,以及碑帖融合的初步尝试。 5.3 现代语境下的传承与创新 简要评述了近现代书法在现代教育体系和多元文化冲击下的挑战与机遇,探讨了如何以开放的心态对待传统,并探索书法在当代艺术语境下的表达潜力。 --- 总结: 《翰墨丹青,风骨自现》以一种宏观而细致的视野,系统地梳理了中国书法从实用符号到纯粹艺术的全部历程。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法指南,更是一部深入探讨中国文人心性、审美趣味与哲学思考的文化史诗。通过对历代经典范式的剖析,读者将能体悟到,每一笔墨的提按顿挫背后,都蕴含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与个体精神的觉醒,最终领悟中国书法的艺术魅力与永恒价值。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施春茂


  字大岡、秋石,號子欣,1942年出生於台灣高雄。早年師事陳子和、王北岳、吳雪颿等諸家,並從李石樵、席德進習畫。
 
  現任:長榮大學書畫藝術系教授、總統府、中正紀念堂、歐洲僑校教師書法研習班指導老師。

  歷任:中華民國書法教育學會理事長、國立編譯館書法教科書編審委員、教育部《國字標準字體表》示範書寫、銘傳大學華教系副教授、華視教育文化電視教學─楷書系列講座講師、台北市國民小學書法小學堂、書法練習簿等教材之指導教授及台北市國小書法教材示範錄影等書法教材之編纂及教師書法研習班講座講師、全國書畫比賽評審委員(全國及台北市國語文競賽等獎賽書法類、全國大專青年書畫比賽、新北市美展、基隆市美展、台南美展、宜蘭美展、桃源美展、新竹美展、磺溪美展)。推動書法教育50年來不遺餘力。
 
  著有《施春茂臨九成宮醴泉銘》(1993)、《書法教材與練習》一至八冊(1995)、《施春茂春聯選集》(一)(二)(1996)、《施春茂讀詩寫詩》一至五集(1995-2000)、《施春茂書法作品集》(1998)、《會古通今施春茂書法創作展作品集》(2019)、《行書連筆解碼》(2020)、《楚簡千字文》(2020)、黃庭堅行草三帖解析(2021)等。

 

图书目录

‧自序  
‧第一章  從二王到黄山谷
‧第二章  黄庭堅生平簡介  
‧第三章  黃庭堅書學淵源及書學主張  
‧第四章  黄庭堅書論闡釋  
‧第五章  《花氣薰人詩》圖解分析
‧第六章  《跋寒食詩》圖解分析 
‧第七章  《劉禹錫竹枝詞》圖解分析
‧臨池新解  代跋
 
‧附錄一  臨摹示例:施春茂臨《花氣薰人詩》
‧附錄二  臨摹示例:施春茂臨《跋寒食詩》
‧附錄三  黄山谷《跋寒食帖》一「於無佛處稱尊」析義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3777175
  • 叢書系列:圖解雜學系列
  • 規格:平裝 / 139頁 / 21 x 29.7 x 1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說到書中的內容深度,我個人對作者對於「意在筆先」的探討最感興趣。這本書不只是在教你「怎麼寫」,更著重於引導讀者去思考「為什麼要這樣寫」。作者花了相當大的篇幅去解析書法家在創作當下,是如何調動自己的情緒、如何與自然環境對話,進而將這些內在的感受轉化為墨跡的。這種將藝術、哲學和個人修養融為一體的論述方式,讓這本書的格局一下子就提升了。它不再是單純的技法書,而更像是一本關於東方美學和個人精神修煉的指南。對於我們這些在資訊爆炸時代裡,渴望尋求心靈片刻寧靜的人來說,這種深度的引導是非常有價值的,它鼓勵我們慢下來,去體會每一個細微的動作背後所蘊含的深意。

评分

這本書的作者在文字的鋪陳上,展現了一種極為細膩的觀察力。我本來以為這類型的書會比較枯燥,充滿了教條式的指導,沒想到讀起來就像是在聽一位經驗老到的老師傅,娓娓道來他數十年來的「武功秘笈」。他並沒有直接告訴你「這個筆畫要這樣寫」,而是透過對歷史脈絡的梳理,以及對歷代大家風格轉變的深入剖析,讓你自然而然地領悟到書法的美學精髓。例如,他對「氣韻生動」的詮釋,就顛覆了我過去的理解。以前總覺得氣韻就是寫得快、墨色濃,但書中闡述了如何在行筆的過程中,巧妙地利用提按頓挫,來營造出空間感和節奏感,這真的是讓我大開眼界。讀完後,我拿起毛筆再試寫時,感覺下筆的思路都變得清晰多了,不再只是模仿字形,而是開始注重字與字之間、行與行之間的連貫性了。

评分

哎呀,最近在書店翻到一本關於書法藝術的書,雖然書名聽起來很「文青」,但內容實在是讓人耳目一新!這本書探討的不是我們平常在學校裡學的那些工整的楷書,而是深入到行草書的靈動與變化之中。作者的文字功力非常了得,把那些看似隨意卻蘊含著深厚氣韻的筆法,用一種非常生動的方式描繪出來,讓人彷彿能跟著筆尖一起在宣紙上「跳舞」。特別是提到如何從字體的結構中看出書家當下的心境,這點讓我覺得非常受用。畢竟書法不只是寫字好看,它更是一種心靈的展現,光是這部分的解析,就值回票價了。而且,書中的插圖和範例都選得恰到好處,不是那種艱澀難懂的古籍摹本,而是比較貼近現代人審美的範例,讓人在學習的同時,也能感受到一種美的享受。總之,對於想更深入了解中國書畫藝術的朋友來說,這絕對是一本不容錯過的佳作。

评分

最近台灣的藝文界很流行跨界合作和多元觀點的碰撞,而這本書恰恰展現了這種精神。作者在論述傳統行草的演變時,會巧妙地引用一些現代設計學的概念,像是「視覺平衡」、「動態構圖」等等,這讓原本可能顯得有些遙遠的古代藝術,瞬間變得貼近生活。這種融會貫通的寫法,非常符合當代讀者的閱讀習慣,不會讓人覺得被傳統的框架所束縛。而且,書中對「時間感」在書法中的體現有獨到的見解,探討了如何在一瞬間完成的筆觸裡,展現出綿延不絕的生命力。這種對時間維度的捕捉,讓我對「瞬間即永恆」有了更具體的想像。總體來說,這是一本充滿活力、兼具學術深度與閱讀樂趣的佳作,非常推薦給所有對東方藝術感興趣的朋友們。

评分

不得不說,這本書的裝幀設計也非常有質感,讓人愛不釋手。從紙張的選用到印刷的墨色,都看得出出版方對傳統藝術的尊重。雖然內容談論的是高深的書法理論,但排版上卻做了很多現代化的處理,讓閱讀的體驗非常舒適。尤其是書中對於一些關鍵技巧的圖解說明,用的是那種現代的繪圖方式,輔以傳統的書法線條對比,使得複雜的運筆原理變得一目瞭然。對於初學者來說,這本書不會讓你產生太大的畏懼感;而對於已經有一定基礎的朋友,它又能提供足夠的深度去鑽研。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橋樑,連接了古老的藝術傳承和現代讀者的接受習慣,這一點非常值得肯定。在台灣的文創市場上,能看到這樣用心製作的書籍,真的讓人感到開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