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光掠影•攝影筆記:我以謙卑貼近土地

浮光掠影•攝影筆記:我以謙卑貼近土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錫銘
图书标签:
  • 摄影
  • 纪实
  • 旅行
  • 人文
  • 自然
  • 风光
  • 随笔
  • 散文
  • 个人作品
  • 观察记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我想傳授的不只是技術,而是態度

  大大學堂一向不流俗、不從派,要給的不只是攝影技術,而是態度。態度決定溫度,溫度決定高度。

  自2006年起,我在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就有了攝影教室,直到2013年自己創設「大大學堂」後繼續攝影教學工作。太多人問我:「你為何長年要委身親自傳授這麼LOW的基礎攝影?不就光圈、快門……之類?」我都一笑置之。那時我的攝影初階班名叫「讓傻瓜變聰明」,有異於一般坊間攝影班需單眼相機,所以來自各階層的學員,十之八九都是帶著小傻瓜相機自在來上課,而且我也一定是使用小傻瓜相機,從頭到尾以身作則,小傻瓜在一般日常也可以拍得不錯的照片!「攝影作品優劣,不全因為器材,而是取決於觀景窗後的那顆腦袋!」

  我希望每一個攝影者的啟蒙階段,一定要遇上好老師,才有很好紮實的想法與體認,而非只是追求所謂表象皮毛的匠氣技術。所以我傳授的不只是技術,最重要的是要引導初學者,走入奧妙光影世界與生命、環境的有好態度開端。在學習攝影啟蒙階段,若有好的老師帶引入門,那攝影的長路,不單只會追逐表象光影浮華,而是進入另一個層次,融合生活與生命的開始,因攝影學習,也激發出自己潛能的藝術細胞,活化對美學態度或本質的認識。

  「讓攝影進入生活,生活變得有故事、有藝術,感動從此沒有距離與隔閡。」我攝影班學生,正練習放下身段看世界……。越接近土地,就越有生命;有生命就是好生活。

  我想:放低就會謙卑,謙卑就願放下,放下就能放心。

  世界並不缺少美麗,只是缺少發現

  「美麗都藏在細節裡」。

  大剌剌的攝影方式,不代表就是大器,我想那比較像走馬看花、隨手捻來。看到什麼就拍什麼,與其說是隨興隨意,其實就像美食大口嚥,食之有些可惜。美景當前舉起相機,與所有人一樣就地直覺按下快門,一如好讀書不求甚解,好卷在手卻也錯過精髓的可惜。

  所以我常說,「攝影」是可安定心情的方式之一,當下為了拍好一張照片,可以讓人靜下心情而專一,因專注多看見細節,更容易忘卻根根鬚鬚的所有,何況一個攝影行程,有千千萬萬當下會產生。專注常讓時間停止,停住呼吸、停在每一步伐,讓眼睛與觀景窗留住當前的美;一如停在舌尖與美食交會瞬間,味蕾品嘗著美味當下;停在如何消化眼前景,轉化成一張張得意的作品。

  攝影初階班的第一堂課,一定會提醒學員攝影有「三到」功夫:

  眼到:眼到就是看到,能夠看到就是發現,發現別人所不能看到的工夫。

  學習攝影也讓自己的眼睛重新學習,找回它的敏銳,看到所有被忽視的美麗。世俗、現實生活的柴米油鹽,眼睛所接觸的面,常與利或益交融,所以我們感到生活週遭的無趣與無奈,太市儈的氛圍與場面,怎也美麗不起來。要眼到,當然要走到,走出門去才有新的發現,讓敏銳眼睛時時探索著絕美細節。

  心到:心到就是感到,感覺的感受就是觸媒,無論真善美醜陋悲歡或離合、七情六慾生老病死,都有深層感受與接收,轉化成生命養份。對事物無感心死,就是眼到卻無感而心不到,世間若沒有一絲美麗可言,攝影也成不了作品。

  手到:手到不僅是按下快門而已,關鍵雖都在攝影技術與快門時機,「相機而相機」就是這道理,有心與等待卻可以超越技術部份,攝影技術有時盡,眼界心境無窮高。

  當眼到發現,心到感受,手到就只剩按下快門霎那,相信眼界可以勝過技術。都是工夫,但看個人點滴養成。

本書特色

  林錫銘教你找回敏銳的眼睛、激發你的藝術美學潛能!
  光影對了,人人都能留下美麗的風景。

  真情書寫9.7萬餘字字珠璣……真味紀實433幀精彩影像……

  前聯合報系新聞攝影中心主任、三十年攝影老手、大大學堂創辦人

  不用濾鏡,顯現影像真味!
  林錫銘引領你透過鏡頭和光影,典藏台灣真善美!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古代建筑与园林艺术的专著的简介,旨在探讨中国传统建筑在历史演进中的空间哲学与审美意趣。 图书名称: 《天人合一的营造:中国古代建筑与园林的空间哲学探析》 图书简介: 卷首语:凝视历史的尺度,重识栖居的本源 中国古代建筑与园林,不仅是凝固的史诗,更是古人“天人合一”宇宙观在物质层面的具象化表达。它们以独特的空间组织逻辑、精妙的结构技术与深邃的文化内涵,构建了一套有别于西方古典体系的东方美学体系。本书《天人合一的营造》,正是试图从建筑的尺度、园林的意境、材料的质地以及规制的沿革等多个维度,深入剖析支撑起这一宏大体系的哲学基石与美学原则。我们旨在超越单纯的图录式描摹,进入到对空间精神的深层挖掘,探寻古人如何在一方土地之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第一篇:礼序与宇宙观——建筑形制的内在逻辑 本篇聚焦于中国古代建筑群落的整体布局与单体结构所蕴含的社会秩序与宇宙认知。 一、都城规划与礼制空间: 探讨自周代“择中而建”的理念,至明清紫禁城的严格中轴对称布局,分析都城规划如何体现“君权神授”的政治哲学。重点分析中轴线在空间序列中的象征意义——它不仅是地理上的中心,更是权力与等级的轴线。我们将比对唐长安、宋开封与明清北京的城市肌理,阐释其规划思想在继承与创新中的变迁。 二、院落的围合与“内向性”: 深入解析四合院体系的精髓。院落,作为中国建筑最基本的空间单元,其内向的围合形态,象征着家族伦理的稳定与对外部世界的有选择性接纳。我们将剖析不同等级建筑(如宫殿、官署、民居、寺庙)的院落开间、进深与檐口处理的差异,揭示等级制度如何通过建筑细部得以精确传达。特别关注“退避三舍”的尺度感在空间序列中的运用。 三、结构哲学:木构的弹性与韧性: 这一部分将侧重于技术层面的哲学解读。榫卯结构并非简单的连接技术,而是一种柔性对抗地质灾害的智慧。斗栱系统,这一最富争议也最具表现力的构件,其层层出挑的形态,被解读为“积木式”的理性组织,也是对梁架荷载的有效分散。我们辅以宋《营造法式》中的量度体系,论证这种“模数化”对古代营造标准化与艺术化的双重贡献。 第二篇:师法自然——园林艺术的诗性栖居 如果说宫殿是礼制的典范,那么园林便是情感与哲思的寄托。本篇将园林视为“可居、可游、可观”的立体画卷,探讨其如何将自然景观的意境提炼并浓缩于有限空间之内。 一、写意与写景:山水的叠石造境: 重点区分北方皇家园林(如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的“法天地之大”与江南私家园林(如苏州园林)的“移步换景”。分析叠山理水在有限空间内模仿自然山川的艺术手法——“一池三山”的象征意义,以及“借景”之术如何打破实体墙垣,实现空间向外部环境的无限延伸。 二、虚实相生的空间转换: 园林中的建筑(亭、榭、轩、廊)并非主体,而是观景的“切入点”。我们将解析游廊的蜿蜒曲折,如何控制行者的视线,使“未见其全貌,先闻其声”成为一种预设的审美体验。探讨“空”与“实”的辩证关系,如漏窗的空灵,它在阻隔与连接之间取得了微妙的平衡,使空间富有层次感与呼吸感。 三、诗词入画:文学意境的物化: 园林中的匾额题咏、楹联对仗,是文人审美的重要载体。我们考察特定景点(如“曲径通幽”、“一枝春”)如何通过名称、布局和文学典故的暗示,将抽象的哲学思考(如禅宗空性、道家逍遥)融入到可触可感的物质空间之中。 第三篇:材料的叙事——时间与匠心的痕迹 本篇关注建筑的物质性,探讨砖、瓦、木、石在中国传统语境下的文化角色。 一、木的生命力与腐朽的哲学: 木材作为主要结构材料,其易燃、易腐的特性,使得古代建筑天然带有“暂住感”。这种对物质短暂性的认知,反过来促成了对营造技艺的不断精进与对旧物重修的循环意识。我们将讨论木材的纹理、色泽如何影响建筑氛围,以及“素面朝天”的朴素美学追求。 二、青砖黛瓦的色彩体系: 中国传统建筑的色彩运用是克制的,以黑、白、灰为主调,辅以朱红和琉璃的象征性点缀。青砖(尤其是徽派建筑的马头墙)的灰度处理,体现了古人对“朴素之美”的推崇,以及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 三、尺度的人文关怀: 从台基的高度、门窗的比例到檐下的净高,建筑的尺度无不围绕着“人”的活动展开。本书将详述古代工匠如何将“一尺”这一度量单位,与人体比例、步距乃至天文历法相结合,使建筑成为一个人性化的尺度系统。 结语:当代语境下的古建精神 《天人合一的营造》不仅是对历史的追溯,更是对当代环境伦理的反思。在高速城市化的今天,重温古人对土地的敬畏、对尺度的审慎以及对内在精神秩序的构建,为我们提供了重新审视人居环境、重建可持续生活方式的深刻启示。本书旨在引导读者,不再将古建筑视为遥远的遗产,而是作为一种活着的智慧,去感知其深藏在梁柱之间的时间节奏与空间哲学。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林錫銘  (1959-2019 )


  台灣宜蘭人

  1982年進入新聞界
  1982-1983台灣日報駐中正機場記者
  1983-1987中央日報攝影記者
  1987-2002聯合報攝影記者
  2003-2013聯合報系新聞攝影中心主任
  2006-2013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林錫銘攝影班」講師
  2013-2019「大大學堂」創設人

  (2009年起,任政治大學「大學報」新聞攝影指導老師,台北市政府公訓中心「影像行銷」研習班講師,歷年參與各項攝影研討、評審、教學、講座無數……。)

  1985「金鼎獎」新聞攝影獎
  1986、1987「金橋獎」新聞攝影獎
  1987「吳舜文新聞獎」新聞攝影獎
  1988「吳舜文新聞獎」新聞攝影獎
  1988「世界華文報刊通訊社奧運好照片」金獎
  1997「曾虛白新聞獎」新聞攝影獎
  1997「兩岸關係暨大陸新聞報導獎」攝影獎
  1998「金鼎獎」新聞攝影獎
  2000「曾虛白新聞獎」新聞攝影獎
  2000「社會光明面報導獎」新聞攝影獎
  2002「曾虛白新聞獎」新聞攝影獎
  2009「客家新聞獎」新聞攝影獎

  個人部落格:《浮光掠影‧攝影筆記》blog.udn.com/linshyiming/article
  臉書:www.facebook.com/shyiming.lin

 

图书目录

001 代序 / 典藏台灣真善美 回望錫銘的光影 / 翁台生
005 前言 / 數風流人物 還看今朝 / 林錫銘
006 自序 / 態度決定高度,親近庶民、看見土地的初衷不變 / 林錫銘

009  一、回首攝影路,我以謙卑貼近自己的土地
029  二、《以心寫心‧將心比心》給攝影初學者的建議
043  三、我想傳授的不只是技術,而是態度
093  四、技術有時盡,眼界無窮高
133  五、世界並不缺少美麗,只是缺少發現
149  六、光影是攝影的靈魂
179  七、有人的風景才有溫度
213  八、台灣很美也很脆弱,要珍惜
247  九、典藏台灣
313  十、攝影是另一種形式的書寫、寫心
359  十一、終曲_攝影與人世一樣,隨遇而安,才是真境界
363  十二、附錄_攝影技巧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5571542
  • 規格:平裝 / 392頁 / 17 x 23 x 1.96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序

典藏台灣真善美 回望錫銘的光影
翁台生


  回頭細讀林錫銘的《浮光掠影、攝影筆記》,彷如重新檢視林錫銘一生的傳奇寶盒(Legacy Box),傷感中帶著點欣慰!

  林錫銘是個很不喜歡被定位的人,若用傳奇的字眼來說他,這個腼腆的蘭陽子弟肯定紅著臉跟你搶白,不要吃他豆腐。可是他的攝影筆記傳佈甚廣,連我在台灣的親友以前都跟我們提起要去上林老師的課。錫銘有陣子常到全省各處傳揚攝影理念,還半開玩笑跟我說:「他們都喊我浮光大師」。

  「絕美,都在每一個眼下瞬間」;錫銘能抓住瞬間,見證大時代,確實是大師無誤。

  30年的新聞生涯,他是個很有感的記者,鏡頭記錄的時代縮影,串連起來可以看到台灣解嚴、開放關鍵年代的變化。

  就跟他所說的觀景窗後的腦袋,決定圖片呈現的視野,錫銘的鏡頭總會出現令人驚奇的格局,見人所未見。我跟他在聯合報同事期間,總是習慣在半夜發完稿後,走到攝影組看他吃便當,順便聊聊當天的新聞處理,發覺他的腦袋點子還真不少。

  錫銘也是個很會說故事的人,不只是鏡頭會說故事,他會拍、會寫,也很會講,能把攝影的專業轉化為普通的語言,貼近普羅大眾的需求,他在聯合報文化基金會開「儍瓜變聰明」的攝影課名噪一時,一開放報名就額滿,很快吸引許多不同年齡層的「錫粉」,也讓錫銘後來成立了大大學堂,滿足更多人的需求。

  攝影如錫銘所說,讓他謙卑貼近大地,捕捉台灣許多美麗的光影,典藏台灣的真善美,而這也正是他人格與工作性格的三大特質。

  真實:「紀實攝影就是記實才是王道」。所以林老師強調不搖黑卡,不擺拍,不修圖,不侵入、不趕人,完全呈現真實的現場。大大學堂也植入這樣的DNA,同學很自傲的跟別人說那些矯飾的手法我們不做,因為「我們的老師是林錫銘」;「真情流露,才是真情真味」。
 
  善良:錫銘有顆農家子弟憨厚善良的心,「攝影,先具良善感知,再求表象加值」,他的鏡頭慈悲喜捨,溫暖動人,理性兼具感性,多的是悲天憫人的胸懷:「攝影,可以良善改變社會」。

  美麗:錫銘引羅丹的名言說這世間並不缺少美麗,只是未被發現。錫銘的美麗一如我在美國常聽到對往生者的禮讚He is a beautiful person ;老同事找出他當年在街頭運動時的留影,動盪的年代,飛揚的青春,如時髦用語形容是捕捉到美男子一名。相處久了才了解錫銘的美來自內心,是那種高貴美麗的靈魂。

  也只有林錫銘的真善美才能有這樣超凡的凝聚力。回想2006年找錫銘與聯合報副總編輯康錦卿來紐約,給世界日報同仁講編輯、攝影美學。我們有幾天時間當林老師的學生,在紐約中央公園的大石頭上,在華府紀念碑下大草皮,盡情地趴下翻滚,對焦,享受林大師的指導。回頭再看錫銘留下的圖檔,那年的春花開得真是燦爛。「深春盡處花頻落,和風到時誰回頭?」他不也是欣賞風中最後絕美翩翩飄落姿態……

  客居紐約這幾年,正是林錫銘在台灣大大發光發熱的時間,有時從臉書上看他貼出的圖文,真的是美到不行,特別是他帶團到新彊外拍的美景,不管是塔里木河畔的胡楊,還是喀納斯湖畔氤氳的山光水色,真的是靜美到不行。一直在等退休後能有機會,跟著林老師去捕拍那些腦海中揮之不去的人間淨土。

  可惜後來錫銘的身體有了狀況,我們再也沒有機會跟著他外拍。2018年勉強跟著旅行團到新彊,卻再也找不到林大師鏡頭中那些絕美的光影。

  「時間對了,光影對了,人人都能留下美麗的風景。」

  懷念那些跟錫銘爬大山、無話不談的日子。錫銘那年去攀南湖大山,受困惡劣雨雪無法登頂,卻留下幾幀絕美山景,對人生風景也有不同的觀照;「既已攬盡路程上一幕幕絕美,完美終點到得到否?好像也不必太去計較……了無遺憾了。」

  錫銘的人生舞台提早謝幕,沒有能走到完美的終點,難遣人間未了情,怎能說是沒有遺憾;只不過看到浮光大師作品終於出版,稍微有一點欣慰!

  「留下感動要及時,不然一切就成過眼雲煙」;「醲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卓異非凡非至人,至人只是常……。」

  謝謝那個平凡,卻又如此不平凡的林老師留給我們人生的真情真味!

翁台生為前聯合報副總編輯、世界日報總編輯

自序

  性靈在功利社會中翻滾,
  一點一滴蒸騰流失自己最初最原始的感動。

  我深信,如果冰冷相機還能幾分去擬人,
  或還能在觀景窗中,定格眼中當下幾分悸動,
  追回幾分曾經擁有的感知,與生俱來卻漸漸淡薄印記。

  假若幾百分之一秒快門瞬間,都能如此多樣美麗感人,
  自問:我們已錯失多少美好瞬間?

  所以,我生活‧我攝影‧我繪畫‧我書寫‧我筆記……
  試著把鉅細感覺找回來。

  生活態度一直是認真的,但一年一日終還流逝,所有的都被時空掩埋;
  攝影於我雖是隨心隨意的,我卻計較快門百分之一秒間差異的精準;
  在攝影的光影魔力變幻中,還會在世俗生活中持續執著認真著……

  沒有人可以自以為偉大,在自己土地上要永續,我們只能謙卑以對。

  三十年新聞攝影工作,我知道在真實、公義下,
  攝影是要直搗見骨,聞不到槍口硝煙味,就知道自己靠得不夠近;
  出生入死、上山下海、披星戴月不就是要把現場的第一時間影像留下,
  就是殘忍著心、忽略真情感覺,
  也都在工作前提下「無情」完成……。

  離開工作的攝影就完全不同,我一如路人甲乙,
  享受眼前影像魅力,沒有侵入、沒想佔有的享受光影世界。

  走入世俗百姓家,淡出人間一心事,我在漆黑海上,
  終究還是看見一道光……攝影,對我來說,只是生活的其中一部分。

  我不為攝影而生活,也不為生活而攝影。
  雖然半生以攝影相關支助了生活,但從不變賣自己靈魂,
  而攝影扮演角色,讓我生活更添充實一二,
  我想態度可以決定高度,或還能影響眾生三兩,
  親近庶民、接近自然、看見土地與溪河海的芸芸眾生……。

  所以攝影相關,我有自己的主張與做法,
  走自己想走的路,「走入世俗百姓家,淡出人間一心事」。
  初衷未變,一路再繼續。

  我說:「路會孤獨,風雨會隨時,頭絕不能低下……」

  而我,從不無厘頭製造無義虛相,
  生命,本來就是存在於生活真實。

用户评价

评分

翻阅这本摄影集,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这镜头后的眼睛,是真正“看”进去了的。很多摄影师拍风景,拍的是“看得到”的壮阔,但这位作者,他拍的是“感觉”到的存在。比如他处理的那些老街巷弄,光线穿过屋檐投射下来的斑驳阴影,那不是随便按下的快门,而是对那些被时间遗忘的角落,给予了一种温柔的定格。你会发现,他特别擅长捕捉“缝隙中的生命力”,可能是一块青苔,一株从石缝里倔强探出头的小草,甚至是墙壁上脱落的油漆纹路,都成了他镜头下的主角。这让我联想起小时候在乡下外婆家,那种慢悠悠的生活节奏,不赶着什么,只是感受着每一刻的流逝。这种细腻到近乎苛求的观察力,真的让人佩服,感觉他不是在“拍”照片,而是在用光影“写”诗,而且是用一种非常古典、内敛的笔法在写,没有矫揉造作的辞藻,全是真性情。

评分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感觉,那就是“沉淀”。它不像那些追求瞬间冲击力的作品,它追求的是时间的累积感。摄影这门技术活,拍好风景很容易,但拍出“灵魂”很难,而这本书里的每一幅画面,都像是经过了漫长岁月的筛选和提炼。它的叙事是碎片化的,但整体情绪是连贯的,像是一部没有台词的纪录片,用光影记录着季节的更迭、气候的变幻,以及人与土地之间那种无法言喻的依存关系。对于那些想学习如何捕捉“氛围感”的新手来说,这本集子简直是宝藏,但它教的不是技巧,而是心法——如何放下自我,去倾听环境本身的声音。我个人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一些暗部细节时的功力,那种层次的丰富,让你觉得即使在最深的阴影里,也藏着可以被温柔对待的光亮。这本绝对值得所有热爱自然和摄影的人,好好收藏并反复品味。

评分

我很少会为一个影集写这么长的感想,但这本书有一种魔力,它能让你放下手机,静下心来,重新审视自己与周遭环境的关系。它的色调是克制的,低饱和度中带着一种土地本身的温暖色泽,没有那种强行拉高的对比度,显得非常舒服耐看。最打动我的是,它捕捉到了那种“静默的对话”。比如有一张似乎是雨后刚放晴的农田,水面映着远山,那种空旷感,却一点都不孤独,反而是一种丰沛的、自给自足的宁静。它不急着告诉你“看,这里多美”,而是让你自己慢慢走进去,自己去体会那份美。这种不强加于人、尊重观者理解力的处理方式,体现了一种极高的教养,绝对不是一个浮躁的创作者能达成的效果。看完后,你会有一种强烈的冲动,想立刻背起相机,走到户外的空气里去走走。

评分

坦白讲,我以前对很多台湾本土摄影师的作品都有点审美疲劳,总觉得来来去去都是那几座山、那几片海,构图也越来越程式化。但这本画册,它提供的视角是全新的,它很“在地”,但又跳脱出了“在地”的窠臼。它没有去刻意强调“台湾特色”的符号,反倒是通过对日常场景的重新提炼,让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景物,突然焕发出一种陌生又熟悉的魅力。特别是其中对光线和材质的运用,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你看他怎么处理阳光穿过竹林时那种碎裂的光斑,那种层次感,不是后期能堆叠出来的,那是现场感和作者对曝光理解的完美结合。读着随册附带的一些心得片段(如果有的化,这里就想象作者有很简短的文字),你能感受到那种深深的扎根感,他不是一个路过的游客,他是真正与这片土地的呼吸同频的人,那种“以物观物”的境界,非常高超。

评分

这本相册,说真的,拿到手的时候,那手感就让人觉得很踏实,封面那种不张扬的设计,就好像是那种默默耕耘的老一辈摄影师,不爱多说话,但每一张照片背后都有故事。我拿起它,翻开前几页,那种光影的处理,不是那种炫技的、刻意为之的,而是非常自然地捕捉到了台湾土地上最真实的脉络。你看那些山岚、雾气,它们不是那种旅游杂志上为了美观而堆砌出来的效果,而是带着一种沉淀的、岁月的痕迹。尤其是其中几张捕捉到清晨渔港的画面,那种湿润的空气感,简直要从纸张里透出来,让人仿佛能闻到海水的咸味。作者的镜头语言里,透露着一种对环境的敬畏,不是去征服自然,而是像一个谦卑的访客,小心翼翼地记录下自己所见的一切。这种态度,在现在这个急着输出、急着成名的时代里,显得尤为难得。它不像是一本流水账式的作品集,更像是一场关于土地与时间的对话,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汲取到不一样的宁静与力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