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光掠影•攝影筆記:我以謙卑貼近土地

浮光掠影•攝影筆記:我以謙卑貼近土地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林錫銘
圖書標籤:
  • 攝影
  • 紀實
  • 旅行
  • 人文
  • 自然
  • 風光
  • 隨筆
  • 散文
  • 個人作品
  • 觀察記錄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我想傳授的不隻是技術,而是態度

  大大學堂一嚮不流俗、不從派,要給的不隻是攝影技術,而是態度。態度決定溫度,溫度決定高度。

  自2006年起,我在聯閤報係文化基金會就有瞭攝影教室,直到2013年自己創設「大大學堂」後繼續攝影教學工作。太多人問我:「你為何長年要委身親自傳授這麼LOW的基礎攝影?不就光圈、快門……之類?」我都一笑置之。那時我的攝影初階班名叫「讓傻瓜變聰明」,有異於一般坊間攝影班需單眼相機,所以來自各階層的學員,十之八九都是帶著小傻瓜相機自在來上課,而且我也一定是使用小傻瓜相機,從頭到尾以身作則,小傻瓜在一般日常也可以拍得不錯的照片!「攝影作品優劣,不全因為器材,而是取決於觀景窗後的那顆腦袋!」

  我希望每一個攝影者的啟濛階段,一定要遇上好老師,纔有很好紮實的想法與體認,而非隻是追求所謂錶象皮毛的匠氣技術。所以我傳授的不隻是技術,最重要的是要引導初學者,走入奧妙光影世界與生命、環境的有好態度開端。在學習攝影啟濛階段,若有好的老師帶引入門,那攝影的長路,不單隻會追逐錶象光影浮華,而是進入另一個層次,融閤生活與生命的開始,因攝影學習,也激發齣自己潛能的藝術細胞,活化對美學態度或本質的認識。

  「讓攝影進入生活,生活變得有故事、有藝術,感動從此沒有距離與隔閡。」我攝影班學生,正練習放下身段看世界……。越接近土地,就越有生命;有生命就是好生活。

  我想:放低就會謙卑,謙卑就願放下,放下就能放心。

  世界並不缺少美麗,隻是缺少發現

  「美麗都藏在細節裡」。

  大剌剌的攝影方式,不代錶就是大器,我想那比較像走馬看花、隨手撚來。看到什麼就拍什麼,與其說是隨興隨意,其實就像美食大口嚥,食之有些可惜。美景當前舉起相機,與所有人一樣就地直覺按下快門,一如好讀書不求甚解,好捲在手卻也錯過精髓的可惜。

  所以我常說,「攝影」是可安定心情的方式之一,當下為瞭拍好一張照片,可以讓人靜下心情而專一,因專注多看見細節,更容易忘卻根根鬚鬚的所有,何況一個攝影行程,有韆韆萬萬當下會產生。專注常讓時間停止,停住呼吸、停在每一步伐,讓眼睛與觀景窗留住當前的美;一如停在舌尖與美食交會瞬間,味蕾品嘗著美味當下;停在如何消化眼前景,轉化成一張張得意的作品。

  攝影初階班的第一堂課,一定會提醒學員攝影有「三到」功夫:

  眼到:眼到就是看到,能夠看到就是發現,發現別人所不能看到的工夫。

  學習攝影也讓自己的眼睛重新學習,找迴它的敏銳,看到所有被忽視的美麗。世俗、現實生活的柴米油鹽,眼睛所接觸的麵,常與利或益交融,所以我們感到生活週遭的無趣與無奈,太市儈的氛圍與場麵,怎也美麗不起來。要眼到,當然要走到,走齣門去纔有新的發現,讓敏銳眼睛時時探索著絕美細節。

  心到:心到就是感到,感覺的感受就是觸媒,無論真善美醜陋悲歡或離閤、七情六慾生老病死,都有深層感受與接收,轉化成生命養份。對事物無感心死,就是眼到卻無感而心不到,世間若沒有一絲美麗可言,攝影也成不瞭作品。

  手到:手到不僅是按下快門而已,關鍵雖都在攝影技術與快門時機,「相機而相機」就是這道理,有心與等待卻可以超越技術部份,攝影技術有時盡,眼界心境無窮高。

  當眼到發現,心到感受,手到就隻剩按下快門霎那,相信眼界可以勝過技術。都是工夫,但看個人點滴養成。

本書特色

  林錫銘教你找迴敏銳的眼睛、激發你的藝術美學潛能!
  光影對瞭,人人都能留下美麗的風景。

  真情書寫9.7萬餘字字珠璣……真味紀實433幀精彩影像……

  前聯閤報係新聞攝影中心主任、三十年攝影老手、大大學堂創辦人

  不用濾鏡,顯現影像真味!
  林錫銘引領你透過鏡頭和光影,典藏颱灣真善美!
好的,這是一本關於古代建築與園林藝術的專著的簡介,旨在探討中國傳統建築在曆史演進中的空間哲學與審美意趣。 圖書名稱: 《天人閤一的營造:中國古代建築與園林的空間哲學探析》 圖書簡介: 捲首語:凝視曆史的尺度,重識棲居的本源 中國古代建築與園林,不僅是凝固的史詩,更是古人“天人閤一”宇宙觀在物質層麵的具象化錶達。它們以獨特的空間組織邏輯、精妙的結構技術與深邃的文化內涵,構建瞭一套有彆於西方古典體係的東方美學體係。本書《天人閤一的營造》,正是試圖從建築的尺度、園林的意境、材料的質地以及規製的沿革等多個維度,深入剖析支撐起這一宏大體係的哲學基石與美學原則。我們旨在超越單純的圖錄式描摹,進入到對空間精神的深層挖掘,探尋古人如何在一方土地之上,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第一篇:禮序與宇宙觀——建築形製的內在邏輯 本篇聚焦於中國古代建築群落的整體布局與單體結構所蘊含的社會秩序與宇宙認知。 一、都城規劃與禮製空間: 探討自周代“擇中而建”的理念,至明清紫禁城的嚴格中軸對稱布局,分析都城規劃如何體現“君權神授”的政治哲學。重點分析中軸綫在空間序列中的象徵意義——它不僅是地理上的中心,更是權力與等級的軸綫。我們將比對唐長安、宋開封與明清北京的城市肌理,闡釋其規劃思想在繼承與創新中的變遷。 二、院落的圍閤與“內嚮性”: 深入解析四閤院體係的精髓。院落,作為中國建築最基本的空間單元,其內嚮的圍閤形態,象徵著傢族倫理的穩定與對外部世界的有選擇性接納。我們將剖析不同等級建築(如宮殿、官署、民居、寺廟)的院落開間、進深與簷口處理的差異,揭示等級製度如何通過建築細部得以精確傳達。特彆關注“退避三捨”的尺度感在空間序列中的運用。 三、結構哲學:木構的彈性與韌性: 這一部分將側重於技術層麵的哲學解讀。榫卯結構並非簡單的連接技術,而是一種柔性對抗地質災害的智慧。鬥栱係統,這一最富爭議也最具錶現力的構件,其層層齣挑的形態,被解讀為“積木式”的理性組織,也是對梁架荷載的有效分散。我們輔以宋《營造法式》中的量度體係,論證這種“模數化”對古代營造標準化與藝術化的雙重貢獻。 第二篇:師法自然——園林藝術的詩性棲居 如果說宮殿是禮製的典範,那麼園林便是情感與哲思的寄托。本篇將園林視為“可居、可遊、可觀”的立體畫捲,探討其如何將自然景觀的意境提煉並濃縮於有限空間之內。 一、寫意與寫景:山水的疊石造境: 重點區分北方皇傢園林(如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的“法天地之大”與江南私傢園林(如蘇州園林)的“移步換景”。分析疊山理水在有限空間內模仿自然山川的藝術手法——“一池三山”的象徵意義,以及“藉景”之術如何打破實體牆垣,實現空間嚮外部環境的無限延伸。 二、虛實相生的空間轉換: 園林中的建築(亭、榭、軒、廊)並非主體,而是觀景的“切入點”。我們將解析遊廊的蜿蜒麯摺,如何控製行者的視綫,使“未見其全貌,先聞其聲”成為一種預設的審美體驗。探討“空”與“實”的辯證關係,如漏窗的空靈,它在阻隔與連接之間取得瞭微妙的平衡,使空間富有層次感與呼吸感。 三、詩詞入畫:文學意境的物化: 園林中的匾額題詠、楹聯對仗,是文人審美的重要載體。我們考察特定景點(如“麯徑通幽”、“一枝春”)如何通過名稱、布局和文學典故的暗示,將抽象的哲學思考(如禪宗空性、道傢逍遙)融入到可觸可感的物質空間之中。 第三篇:材料的敘事——時間與匠心的痕跡 本篇關注建築的物質性,探討磚、瓦、木、石在中國傳統語境下的文化角色。 一、木的生命力與腐朽的哲學: 木材作為主要結構材料,其易燃、易腐的特性,使得古代建築天然帶有“暫住感”。這種對物質短暫性的認知,反過來促成瞭對營造技藝的不斷精進與對舊物重修的循環意識。我們將討論木材的紋理、色澤如何影響建築氛圍,以及“素麵朝天”的樸素美學追求。 二、青磚黛瓦的色彩體係: 中國傳統建築的色彩運用是剋製的,以黑、白、灰為主調,輔以硃紅和琉璃的象徵性點綴。青磚(尤其是徽派建築的馬頭牆)的灰度處理,體現瞭古人對“樸素之美”的推崇,以及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共存。 三、尺度的人文關懷: 從颱基的高度、門窗的比例到簷下的淨高,建築的尺度無不圍繞著“人”的活動展開。本書將詳述古代工匠如何將“一尺”這一度量單位,與人體比例、步距乃至天文曆法相結閤,使建築成為一個人性化的尺度係統。 結語:當代語境下的古建精神 《天人閤一的營造》不僅是對曆史的追溯,更是對當代環境倫理的反思。在高速城市化的今天,重溫古人對土地的敬畏、對尺度的審慎以及對內在精神秩序的構建,為我們提供瞭重新審視人居環境、重建可持續生活方式的深刻啓示。本書旨在引導讀者,不再將古建築視為遙遠的遺産,而是作為一種活著的智慧,去感知其深藏在梁柱之間的時間節奏與空間哲學。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林錫銘  (1959-2019 )


  颱灣宜蘭人

  1982年進入新聞界
  1982-1983颱灣日報駐中正機場記者
  1983-1987中央日報攝影記者
  1987-2002聯閤報攝影記者
  2003-2013聯閤報係新聞攝影中心主任
  2006-2013聯閤報係文化基金會「林錫銘攝影班」講師
  2013-2019「大大學堂」創設人

  (2009年起,任政治大學「大學報」新聞攝影指導老師,颱北市政府公訓中心「影像行銷」研習班講師,歷年參與各項攝影研討、評審、教學、講座無數……。)

  1985「金鼎獎」新聞攝影獎
  1986、1987「金橋獎」新聞攝影獎
  1987「吳舜文新聞獎」新聞攝影獎
  1988「吳舜文新聞獎」新聞攝影獎
  1988「世界華文報刊通訊社奧運好照片」金獎
  1997「曾虛白新聞獎」新聞攝影獎
  1997「兩岸關係暨大陸新聞報導獎」攝影獎
  1998「金鼎獎」新聞攝影獎
  2000「曾虛白新聞獎」新聞攝影獎
  2000「社會光明麵報導獎」新聞攝影獎
  2002「曾虛白新聞獎」新聞攝影獎
  2009「客傢新聞獎」新聞攝影獎

  個人部落格:《浮光掠影‧攝影筆記》blog.udn.com/linshyiming/article
  臉書:www.facebook.com/shyiming.lin

 

圖書目錄

001 代序 / 典藏颱灣真善美 迴望錫銘的光影 / 翁颱生
005 前言 / 數風流人物 還看今朝 / 林錫銘
006 自序 / 態度決定高度,親近庶民、看見土地的初衷不變 / 林錫銘

009  一、迴首攝影路,我以謙卑貼近自己的土地
029  二、《以心寫心‧將心比心》給攝影初學者的建議
043  三、我想傳授的不隻是技術,而是態度
093  四、技術有時盡,眼界無窮高
133  五、世界並不缺少美麗,隻是缺少發現
149  六、光影是攝影的靈魂
179  七、有人的風景纔有溫度
213  八、颱灣很美也很脆弱,要珍惜
247  九、典藏颱灣
313  十、攝影是另一種形式的書寫、寫心
359  十一、終麯_攝影與人世一樣,隨遇而安,纔是真境界
363  十二、附錄_攝影技巧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5571542
  • 規格:平裝 / 392頁 / 17 x 23 x 1.96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推薦序

典藏颱灣真善美 迴望錫銘的光影
翁颱生


  迴頭細讀林錫銘的《浮光掠影、攝影筆記》,彷如重新檢視林錫銘一生的傳奇寶盒(Legacy Box),傷感中帶著點欣慰!

  林錫銘是個很不喜歡被定位的人,若用傳奇的字眼來說他,這個靦腆的蘭陽子弟肯定紅著臉跟你搶白,不要吃他豆腐。可是他的攝影筆記傳佈甚廣,連我在颱灣的親友以前都跟我們提起要去上林老師的課。錫銘有陣子常到全省各處傳揚攝影理念,還半開玩笑跟我說:「他們都喊我浮光大師」。

  「絕美,都在每一個眼下瞬間」;錫銘能抓住瞬間,見證大時代,確實是大師無誤。

  30年的新聞生涯,他是個很有感的記者,鏡頭記錄的時代縮影,串連起來可以看到颱灣解嚴、開放關鍵年代的變化。

  就跟他所說的觀景窗後的腦袋,決定圖片呈現的視野,錫銘的鏡頭總會齣現令人驚奇的格局,見人所未見。我跟他在聯閤報同事期間,總是習慣在半夜發完稿後,走到攝影組看他吃便當,順便聊聊當天的新聞處理,發覺他的腦袋點子還真不少。

  錫銘也是個很會說故事的人,不隻是鏡頭會說故事,他會拍、會寫,也很會講,能把攝影的專業轉化為普通的語言,貼近普羅大眾的需求,他在聯閤報文化基金會開「儍瓜變聰明」的攝影課名噪一時,一開放報名就額滿,很快吸引許多不同年齡層的「錫粉」,也讓錫銘後來成立瞭大大學堂,滿足更多人的需求。

  攝影如錫銘所說,讓他謙卑貼近大地,捕捉颱灣許多美麗的光影,典藏颱灣的真善美,而這也正是他人格與工作性格的三大特質。

  真實:「紀實攝影就是記實纔是王道」。所以林老師強調不搖黑卡,不擺拍,不修圖,不侵入、不趕人,完全呈現真實的現場。大大學堂也植入這樣的DNA,同學很自傲的跟別人說那些矯飾的手法我們不做,因為「我們的老師是林錫銘」;「真情流露,纔是真情真味」。
 
  善良:錫銘有顆農傢子弟憨厚善良的心,「攝影,先具良善感知,再求錶象加值」,他的鏡頭慈悲喜捨,溫暖動人,理性兼具感性,多的是悲天憫人的胸懷:「攝影,可以良善改變社會」。

  美麗:錫銘引羅丹的名言說這世間並不缺少美麗,隻是未被發現。錫銘的美麗一如我在美國常聽到對往生者的禮讚He is a beautiful person ;老同事找齣他當年在街頭運動時的留影,動盪的年代,飛揚的青春,如時髦用語形容是捕捉到美男子一名。相處久瞭纔瞭解錫銘的美來自內心,是那種高貴美麗的靈魂。

  也隻有林錫銘的真善美纔能有這樣超凡的凝聚力。迴想2006年找錫銘與聯閤報副總編輯康錦卿來紐約,給世界日報同仁講編輯、攝影美學。我們有幾天時間當林老師的學生,在紐約中央公園的大石頭上,在華府紀念碑下大草皮,盡情地趴下翻滾,對焦,享受林大師的指導。迴頭再看錫銘留下的圖檔,那年的春花開得真是燦爛。「深春盡處花頻落,和風到時誰迴頭?」他不也是欣賞風中最後絕美翩翩飄落姿態……

  客居紐約這幾年,正是林錫銘在颱灣大大發光發熱的時間,有時從臉書上看他貼齣的圖文,真的是美到不行,特別是他帶團到新彊外拍的美景,不管是塔裏木河畔的鬍楊,還是喀納斯湖畔氤氳的山光水色,真的是靜美到不行。一直在等退休後能有機會,跟著林老師去捕拍那些腦海中揮之不去的人間淨土。

  可惜後來錫銘的身體有瞭狀況,我們再也沒有機會跟著他外拍。2018年勉強跟著旅行團到新彊,卻再也找不到林大師鏡頭中那些絕美的光影。

  「時間對瞭,光影對瞭,人人都能留下美麗的風景。」

  懷念那些跟錫銘爬大山、無話不談的日子。錫銘那年去攀南湖大山,受睏惡劣雨雪無法登頂,卻留下幾幀絕美山景,對人生風景也有不同的觀照;「既已攬盡路程上一幕幕絕美,完美終點到得到否?好像也不必太去計較……瞭無遺憾瞭。」

  錫銘的人生舞颱提早謝幕,沒有能走到完美的終點,難遣人間未瞭情,怎能說是沒有遺憾;隻不過看到浮光大師作品終於齣版,稍微有一點欣慰!

  「留下感動要及時,不然一切就成過眼雲煙」;「醲肥辛甘非真味,真味隻是淡。卓異非凡非至人,至人隻是常……。」

  謝謝那個平凡,卻又如此不平凡的林老師留給我們人生的真情真味!

翁颱生為前聯閤報副總編輯、世界日報總編輯

自序

  性靈在功利社會中翻滾,
  一點一滴蒸騰流失自己最初最原始的感動。

  我深信,如果冰冷相機還能幾分去擬人,
  或還能在觀景窗中,定格眼中當下幾分悸動,
  追迴幾分曾經擁有的感知,與生俱來卻漸漸淡薄印記。

  假若幾百分之一秒快門瞬間,都能如此多樣美麗感人,
  自問:我們已錯失多少美好瞬間?

  所以,我生活‧我攝影‧我繪畫‧我書寫‧我筆記……
  試著把钜細感覺找迴來。

  生活態度一直是認真的,但一年一日終還流逝,所有的都被時空掩埋;
  攝影於我雖是隨心隨意的,我卻計較快門百分之一秒間差異的精準;
  在攝影的光影魔力變幻中,還會在世俗生活中持續執著認真著……

  沒有人可以自以為偉大,在自己土地上要永續,我們隻能謙卑以對。

  三十年新聞攝影工作,我知道在真實、公義下,
  攝影是要直搗見骨,聞不到槍口硝煙味,就知道自己靠得不夠近;
  齣生入死、上山下海、披星戴月不就是要把現場的第一時間影像留下,
  就是殘忍著心、忽略真情感覺,
  也都在工作前提下「無情」完成……。

  離開工作的攝影就完全不同,我一如路人甲乙,
  享受眼前影像魅力,沒有侵入、沒想佔有的享受光影世界。

  走入世俗百姓傢,淡齣人間一心事,我在漆黑海上,
  終究還是看見一道光……攝影,對我來說,隻是生活的其中一部分。

  我不為攝影而生活,也不為生活而攝影。
  雖然半生以攝影相關支助瞭生活,但從不變賣自己靈魂,
  而攝影扮演角色,讓我生活更添充實一二,
  我想態度可以決定高度,或還能影響眾生三兩,
  親近庶民、接近自然、看見土地與溪河海的蕓蕓眾生……。

  所以攝影相關,我有自己的主張與做法,
  走自己想走的路,「走入世俗百姓傢,淡齣人間一心事」。
  初衷未變,一路再繼續。

  我說:「路會孤獨,風雨會隨時,頭絕不能低下……」

  而我,從不無厘頭製造無義虛相,
  生命,本來就是存在於生活真實。

用戶評價

评分

翻閱這本攝影集,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這鏡頭後的眼睛,是真正“看”進去瞭的。很多攝影師拍風景,拍的是“看得到”的壯闊,但這位作者,他拍的是“感覺”到的存在。比如他處理的那些老街巷弄,光綫穿過屋簷投射下來的斑駁陰影,那不是隨便按下的快門,而是對那些被時間遺忘的角落,給予瞭一種溫柔的定格。你會發現,他特彆擅長捕捉“縫隙中的生命力”,可能是一塊青苔,一株從石縫裏倔強探齣頭的小草,甚至是牆壁上脫落的油漆紋路,都成瞭他鏡頭下的主角。這讓我聯想起小時候在鄉下外婆傢,那種慢悠悠的生活節奏,不趕著什麼,隻是感受著每一刻的流逝。這種細膩到近乎苛求的觀察力,真的讓人佩服,感覺他不是在“拍”照片,而是在用光影“寫”詩,而且是用一種非常古典、內斂的筆法在寫,沒有矯揉造作的辭藻,全是真性情。

评分

我很少會為一個影集寫這麼長的感想,但這本書有一種魔力,它能讓你放下手機,靜下心來,重新審視自己與周遭環境的關係。它的色調是剋製的,低飽和度中帶著一種土地本身的溫暖色澤,沒有那種強行拉高的對比度,顯得非常舒服耐看。最打動我的是,它捕捉到瞭那種“靜默的對話”。比如有一張似乎是雨後剛放晴的農田,水麵映著遠山,那種空曠感,卻一點都不孤獨,反而是一種豐沛的、自給自足的寜靜。它不急著告訴你“看,這裏多美”,而是讓你自己慢慢走進去,自己去體會那份美。這種不強加於人、尊重觀者理解力的處理方式,體現瞭一種極高的教養,絕對不是一個浮躁的創作者能達成的效果。看完後,你會有一種強烈的衝動,想立刻背起相機,走到戶外的空氣裏去走走。

评分

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感覺,那就是“沉澱”。它不像那些追求瞬間衝擊力的作品,它追求的是時間的纍積感。攝影這門技術活,拍好風景很容易,但拍齣“靈魂”很難,而這本書裏的每一幅畫麵,都像是經過瞭漫長歲月的篩選和提煉。它的敘事是碎片化的,但整體情緒是連貫的,像是一部沒有颱詞的紀錄片,用光影記錄著季節的更迭、氣候的變幻,以及人與土地之間那種無法言喻的依存關係。對於那些想學習如何捕捉“氛圍感”的新手來說,這本集子簡直是寶藏,但它教的不是技巧,而是心法——如何放下自我,去傾聽環境本身的聲音。我個人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一些暗部細節時的功力,那種層次的豐富,讓你覺得即使在最深的陰影裏,也藏著可以被溫柔對待的光亮。這本絕對值得所有熱愛自然和攝影的人,好好收藏並反復品味。

评分

這本相冊,說真的,拿到手的時候,那手感就讓人覺得很踏實,封麵那種不張揚的設計,就好像是那種默默耕耘的老一輩攝影師,不愛多說話,但每一張照片背後都有故事。我拿起它,翻開前幾頁,那種光影的處理,不是那種炫技的、刻意為之的,而是非常自然地捕捉到瞭颱灣土地上最真實的脈絡。你看那些山嵐、霧氣,它們不是那種旅遊雜誌上為瞭美觀而堆砌齣來的效果,而是帶著一種沉澱的、歲月的痕跡。尤其是其中幾張捕捉到清晨漁港的畫麵,那種濕潤的空氣感,簡直要從紙張裏透齣來,讓人仿佛能聞到海水的鹹味。作者的鏡頭語言裏,透露著一種對環境的敬畏,不是去徵服自然,而是像一個謙卑的訪客,小心翼翼地記錄下自己所見的一切。這種態度,在現在這個急著輸齣、急著成名的時代裏,顯得尤為難得。它不像是一本流水賬式的作品集,更像是一場關於土地與時間的對話,每一次翻閱,都能從中汲取到不一樣的寜靜與力量。

评分

坦白講,我以前對很多颱灣本土攝影師的作品都有點審美疲勞,總覺得來來去去都是那幾座山、那幾片海,構圖也越來越程式化。但這本畫冊,它提供的視角是全新的,它很“在地”,但又跳脫齣瞭“在地”的窠臼。它沒有去刻意強調“颱灣特色”的符號,反倒是通過對日常場景的重新提煉,讓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景物,突然煥發齣一種陌生又熟悉的魅力。特彆是其中對光綫和材質的運用,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你看他怎麼處理陽光穿過竹林時那種碎裂的光斑,那種層次感,不是後期能堆疊齣來的,那是現場感和作者對曝光理解的完美結閤。讀著隨冊附帶的一些心得片段(如果有的化,這裏就想象作者有很簡短的文字),你能感受到那種深深的紮根感,他不是一個路過的遊客,他是真正與這片土地的呼吸同頻的人,那種“以物觀物”的境界,非常高超。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