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下最紮實AI基礎不依賴套件:手刻機器學習神經網路穩健前進

打下最紮實AI基礎不依賴套件:手刻機器學習神經網路穩健前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董洪偉
图书标签:
  • 机器学习
  • 深度学习
  • 神经网络
  • AI基础
  • Python
  • 算法
  • 手写代码
  • 理论与实践
  • 数学基础
  • 模型构建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848頁磅礡登場】、【最紮實機器學習】★★★★★

外行人才買武器,高手自己打造神兵利器!

  不靠TF/Keras/PyTorch,用NumPy硬幹所有機器學習公式理論打基礎,極緻深入研究原理,獲得微積分、機率、張量最高等級,之後AI學習路快速平順又輕鬆

  沒錯,某同學用Tensorflow/Keras實作一個影像辨識,另一個同學用PyTorch做出機器翻譯,但是.....他們全部都非常崇拜你,為什麼?

  套件工具用的熟,但原理卻只略知皮毛,走的路一定無法長遠!只有真正在微積分、矩陣、張量、機率、線性代數上打好完整的基礎,在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的路上才能走的又長又遠又紮實。

  不需要羨慕別人會用yolo、bert,當你看完本書的所有AI公式、理論,然後手動用NumPy、sklearn把這些公式理論親手推導一次之後,這些工具套件,這些新興技術,什麼CNN、RNN、Seq2seq對你來說,只是簡單數學公式的排列組合罷了!

  非常期待這種書籍的出現吧!BINGO!本書就是你夢寐以求的威力彩頭獎書!把每個深度學習常出現的名詞,Sigmoid、Softmax、CrossEntropy、Adam、SGD、CNN、RNN、LSTM、GRU.....竟然全部用NumPy硬幹一遍!看完讀懂這本書,立即晉升大師,成為機器學習/深度學習/人工智慧的活生生教科書。

  NumPy超人一擊Strike
  ✪Sigmoid
  ✪Softmax
  ✪CrossEntropy
  ✪Adam
  ✪SGD
  ✪CNN
  ✪RNN
  ✪LSTM
  ✪GRU

本書特色

  ★原理講解通俗易懂,同時教你如何從底層而非呼叫深度學習庫編寫深度學習演算法
  ★由淺入深,從最簡單的回歸模型過渡到神經網路模型
  ★從問題到概念的方式剖析深度學習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用簡單的範例展現模型和演算法的核心
  ★讀者不需要借助任何深度學習函數庫,就可以從0開始建構屬於自己的深度學習庫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您提供的书名——《打下最紮實AI基礎不依賴套件:手刻機器學習神經網路穩健前進》——的不包含该书内容的详细图书简介,旨在介绍其他相关但不同的主题,字数约为1500字。 --- 《演化生物学导论:从分子到生态系统的复杂性》 内容概要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演化生物学框架,从最基本的分子机制出发,逐步构建起对生命多样性、适应性及其历史演变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物竞天择”的教科书,更是一部探讨生命如何通过时间积累而产生复杂性的史诗。本书的重点在于阐明核心理论、展示关键实验证据,并探讨现代生物学如何利用基因组学、发育生物学和生态学的数据来重构生命的历史图景。 第一部分:演化的基石——遗传与变异 本书首先聚焦于演化的微观层面。我们将详细探讨遗传物质——DNA和RNA——的结构、复制和修复机制,它们是变异的物理基础。随后,内容将深入到基因突变的来源和类型,包括点突变、结构变异以及在基因组尺度上的重排。我们不会停留于简单的孟德尔遗传定律,而是会探索群体遗传学的基本模型,如Hardy-Weinberg平衡,并引入漂变(Genetic Drift)和迁移(Gene Flow)等非选择性因素对等位基因频率的影响。 核心章节将涵盖分子演化理论。读者将学习如何利用分子钟(Molecular Clock)来估计物种分化的时间,以及如何通过比较序列数据来构建系统发育树(Phylogenetic Trees)。我们重点讨论了中性演化理论,探讨了在大规模基因组数据中,哪些区域的变异是受到选择的,哪些是随机漂变的产物。 第二部分:选择的机制与适应的形成 在理解了变异的来源后,本书转向核心驱动力——自然选择。我们将用严谨的数学模型来分析不同选择模式(定向选择、稳定化选择、分裂选择)对种群特征分布的影响。适应性(Fitness)的概念将被细致地定义和量化,并探讨适应性是如何在种群中产生的。 本书将花费大量篇幅探讨复杂适应性的起源。这包括对趋同演化(Convergent Evolution)案例的深入分析,解释为何在不同谱系中会独立产生相似的结构或功能。同时,我们将探讨“权衡”(Trade-offs)在演化中的重要性,例如生命史策略(Life History Strategies)中,高繁殖率与高存活率之间的内在冲突。 我们还将探讨基因层面的演化,例如基因重复(Gene Duplication)如何为新功能的出现提供原材料,以及调控元件(Regulatory Elements)的演化在形态发生(Morphogenesis)中的关键作用。 第三部分:宏观演化:物种的形成与多样性 本部分将视角提升到物种层面。我们详细阐述了物种概念(Species Concepts)的局限性与适用性,包括生物学物种概念、系统发生学物种概念等,并讨论了隔离机制(Reproductive Isolation Mechanisms)的形成过程,无论是地理上的隔离还是生殖隔离。 本书强调了异域成种(Allopatric Speciation)和同域成种(Sympatric Speciation)的不同路径。我们将通过具体的植物和动物案例,展示如何从微观层面的基因流停止,逐步过渡到宏观层面的新物种诞生。此外,适应辐射(Adaptive Radiation)的驱动因素——如关键创新、生态位开放性——也将被系统地梳理。 第四部分:生命之树的构建与古生物学证据 为了将演化历史可视化,本书详细介绍了系统发生学的构建方法。读者将学习如何解释和解读不同类型的系统发育树,理解其内在的拓扑结构和时间尺度。我们探讨了基于形态学、胚胎学和化石记录的系统发育重建方法,并着重阐述了如何将分子数据整合到整个生命之树的绘制中。 古生物学部分将作为演化历史的实证支持。我们将回顾关键的化石记录,例如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意义,以及重大灭绝事件(如二叠纪-三叠纪灭绝)如何重塑了生物多样性的格局,并为残存生命形式的随后的演化提供了新的机遇。 第五部分:发育、行为与生态的演化 本书的后半部分将演化生物学与其他生命科学分支相连接。演化发育生物学(Evo-Devo)章节将展示“发育决定命运”的观点如何被修正:演化往往不是创造全新的基因,而是通过改变现有发育调控基因(如Hox基因)的表达模式来实现形态的巨大改变。我们将分析同源器官(Homology)的分子基础。 在行为生态学的视角下,我们将应用演化理论来解释动物的觅食策略、求偶系统和社会结构。例如,亲缘选择(Kin Selection)如何解释利他行为的演化,以及博弈论(Game Theory)如何应用于理解稳定演化策略(ESS)。 最后,本书将探讨人类演化的独特议题,包括双足行走、脑容量的增大、语言的起源等,但会将其置于灵长类和哺乳动物的宏观演化背景之下进行考察,避免任何孤立的讨论。 本书特色 本书的叙述风格严谨而不失启发性,旨在培养读者对科学证据的批判性思维。它着重于理论框架的完整性,强调从数据到结论的逻辑推导过程,而非仅仅罗列事实。书中包含大量的图表、实验设计回顾以及对经典研究(如加拉帕戈斯群岛的研究、实验室中的细菌演化实验)的详细解析,确保读者能够掌握演化生物学这门学科的深度和广度。本书适合高等院校生物学、生态学、遗传学及相关交叉学科的本科高年级学生及研究生使用,也是专业研究人员回顾基础知识的优秀参考资料。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董洪偉


  2008-2009年美國Texas A&M大學訪問學者(Jinxiang Chai)、2016年休士頓大學訪問研究。

  研究領域:機器學習(深度學習)、平行計算(高性能計算HPC)、電腦視覺(CV)、圖形學(CG) (如三維物理動畫、遊戲程式設計、三維幾何處理、3D掃描/及列印)、生物資訊學、數控技術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學工作。

图书目录

01 程式設計和數學基礎
1.1 Python 快速入門
1.2 張量函數庫NumPy
1.3 微積分
1.4 機率基礎

02 梯度下降法
2.1 函數極值的必要條件
2.2 梯度下降法基礎
2.3 梯度下降法的參數最佳化策略
2.4 梯度驗證
2.5 分離梯度下降法與參數最佳化策略

03 線性回歸、邏輯回歸和softmax 回歸
3.1 線性回歸
3.2 資料的規範化
3.3 模型的評估
3.4 正則化
3.5 邏輯回歸
3.6 softmax 回歸
3.7 批次梯度下降法和隨機梯度下降法

04 神經網路
4.1 神經網路概述
4.2 反向求導
4.3 實現一個簡單的深度學習框架

05 改進神經網路性能的基本技巧
5.1 資料處理
5.2 參數偵錯
5.3 批次規範化
5.4 正則化
5.5 梯度爆炸和梯度消失

06 卷積神經網路
6.1 卷積入門
6.2 卷積神經網路概述
6.3 卷積的矩陣乘法
6.4 基於座標索引的快速卷積
6.5 典型卷積神經網路結構

07 循環神經網路
7.1 序列問題和模型
7.2 循環神經網路基礎
7.3 穿過時間的反向傳播
7.4 單層循環神經網路的實現
7.5 循環神經網路語言模型和文字的生成
7.6 循環神經網路中的梯度爆炸和梯度消失
7.7 長短期記憶網路
7.8 門控循環單元
7.9 循環神經網路的類別及其實現
7.10 多層循環神經網路和雙向循環神經網路
7.11 Seq2Seq 模型

08 生成模型
8.1 生成模型概述
8.2 自動編碼器
8.3 變分自動編碼器
8.4 生成對抗網路
8.5 生成對抗網路建模實例
8.6 生成對抗網路的損失函數及其機率解釋
8.7 改進的損失函數—Wasserstein GAN
8.8 深度卷積對抗網路

A 參考文獻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0776713
  • 規格:平裝 / 848頁 / 17 x 23 x 3.7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從電腦被發明以來,使機器具有類似於人類的智慧一直是電腦科學家努力的目標。從1956 年人工智慧的概念被提出以來,人工智慧研究經歷了多次起伏,從基於數理邏輯的規則推理到狀態空間搜索推理、從專家系統到統計學習、從集體智慧演算法到機器學習、從神經網路到支援向量機,不同的人工智慧技術曾各領風騷。

  近年來,採用深度神經網路的深度學習大放異彩、突飛猛進,如AlphaGo、自動駕駛、機器翻譯、語音辨識等深度學習的成功應用,不斷吸引人們的眼光。作為機器學習的分支,深度學習使傳統的神經網路技術重回舞台中央,奠定了其在許多人工智慧技術中的領先地位。

  深度學習沒有複雜、深奧的理論,在原理上仍然是傳統的神經網路,即用一些簡單的神經元函數組合成一個複雜的函數,並採用簡單的梯度下降法根據實際樣本資料學習神經網路中的模型參數。當然,深度學習的成功,離不開電腦硬體性能的提升(特別是平行計算性能越來越強的圖形處理器),以及越來越多的資料。

  未來社會,人工智慧將無處不在,許多工作將被人工智慧代替已經成為共識。目前,世界主要國家紛紛制定了人工智慧戰略,中小學也開始開設人工智慧課程。借助一些深度學習平台,如TensorFlow、PyTorch、Caffe,一個小學生就可以輕鬆使用深度學習函數庫去實現人臉辨識、語音辨識等應用,所要做的工作就是直接呼叫這些平台的API、定義深度神經網路的模型結構、偵錯訓練參數。這些平台使深度學習的實現變得非常容易,使深度學習走進了尋常百姓家,使人工智慧不再神秘。從大專院校到企業,各行各業的人都在使用深度學習開展各種研究與應用。

  ✪寫作背景

  只有透徹地了解技術背後的原理,才能更進一步地應用技術。儘管網上有大量講解深度學習原理的文章,以及一些深度學習課程,但圖書仍然是系統學習深度學習的重要工具。

  市場上的深度學習圖書:有些是針對專家或專業研究人員的偏重數學理論的圖書,這類圖書和學術論文一樣,普通讀者難以了解,且大都缺少對原理的深度剖析及程式實現,讀者即使了解了原理,也可能仍然不知道該如何去實現;有些是工具類圖書,主要介紹如何使用各種深度學習函數庫,對原理的講解非常少,讀者只能依樣畫葫蘆;有些屬於通俗讀物,對每個技術領域都淺嘗即止;還有極少的圖書,在介紹原理的同時提供程式實現過程,並盡可能避免數學公式的推導。

  筆者認為:平台教學類圖書具有較強的時效性,而圖書的出版週期往往以年計算,讀者拿到圖書時,平台的介面可能已經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圖書的價值也就降低了;原理類別圖書應該通俗易懂,儘量避免複雜、深奧的數學推導,但完全拋棄經典高等數學,對具有高等數學知識的讀者來說,並不是一個好的選擇。市場上缺少的,正是在介紹原理的同時討論如何從底層而非呼叫深度學習庫編寫深度學習演算法的通俗易懂的圖書。

  ✪本書內容

  為了照顧沒有程式設計經驗、數學基礎不足的讀者,本書對Python 程式設計、微積分、機率等知識進行了通俗易懂的講解。在此基礎上,本書由淺入深,從最簡單的回歸模型過渡到神經網路模型,採用從問題到概念的方式剖析深度學習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既避免「長篇大論」,也不會「惜字如金」,同時用簡單的範例展現模型和演算法的核心原理。在剖析原理的基礎上,本書進一步用Python 的NumPy 函數庫從底層進行程式實現,讓讀者透徹了解相關原理和實現並得到啟發。透過閱讀本書,讀者不需要借助任何深度學習函數庫,就可以從0 開始建構屬於自己的深度學習庫。

  本書既適合沒有任何深度學習基礎的初學者閱讀,也適合具有深度學習庫使用經驗、想了解其底層實現原理的從業人員參考。同時,本書特別適合作為大專院校的深度學習教材。

用户评价

评分

最後,對於書名中「穩健前進」的期許,我希望它能涵蓋一些優化器的手刻實作。現在大家都習慣用 Adam、RMSProp 這些帶有動量(Momentum)或自適應學習率的優化器。但如果我們只會調用 `optimizer=tf.keras.optimizers.Adam()`,我們根本不知道這些優化器內部是如何儲存和更新歷史梯度資訊的。如果這本書能讓我們親手實現 SGD 加上動量、然後是 Adagrad,最後到 Adam 的核心邏輯,那麼當我們在實際專案中遇到優化器選擇困難時,就能基於對其原理的理解做出最佳判斷,而不是盲目跟從別人推薦的參數。這種對優化演算法的「內核理解」,是讓模型在面對複雜、高維度數據時,能夠真正「穩健」地找到全局或接近全局最小值的重要基石。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套完整的、從零開始構建標準深度學習流水線的實戰藍圖,讓讀者真正建立起面對未來 AI 演變的信心。

评分

這本書的選材,看來是瞄準了那些想成為真正 AI 架構師的人。市面上的資料科學職位,越來越重視對模型底層理解的深度,尤其是在需要客製化硬體加速或是開發新演算法時,完全依賴現有套件的限制就暴露無遺。能夠「手刻」代表著對計算機科學基礎、線性代數和微積分的融會貫通。我個人認為,如果能不依賴現成的庫,把一個簡單的 MLP(多層感知器)乃至一個小型的 CNN(卷積神經網路)都從最基礎的矩陣運算堆砌起來,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一次對機器學習核心精神的洗禮。我想像著作者會如何仔細解釋,例如,在實作反向傳播時,如何巧妙地處理激活函數的導數,以及這些導數如何依賴於前一層的輸出值。這種對細節的極致追求,才是區分「會使用工具的人」和「能設計工具的人」的關鍵。我非常看重這種「打地基」的深度學習方法論。

评分

这本《打下最紮實AI基礎不依賴套件:手刻機器學習神經網路穩健前進》光是書名就讓人眼睛為之一亮,那個「不依賴套件」和「手刻」的字眼,簡直就像是在對我這個AI學習者招手啊!說真的,現在市場上的AI書籍或課程,十之八九都是叫你直接 `import tensorflow as tf` 或是 `import torch`,然後調用幾個API,模型就跑起來了。但老實說,那種感覺就像是學做菜卻只會用微波爐一樣,雖然方便,但遇到一點點細微的參數調整,或者模型結構需要客製化時,就完全抓瞎了。我之前在嘗試一些比較前沿的論文複現時,就常常卡在那些底層數學原理跟矩陣運算上,光是想搞懂梯度下降的鏈式法則在多層網路裡是怎麼跑的,就得花上好幾個晚上的時間翻閱教科書。這本書如果真的能帶領我們從最原始的 NumPy 開始,一步一步地把前向傳播、反向傳播的公式、權重矩陣的乘法、甚至是激活函數的求導過程都用純程式碼實作出來,那簡直就是為我們這種想搞懂「為什麼」而不是只會「怎麼做」的讀者準備的。我超級期待看到作者是怎麼把那些抽象的數學概念,轉化成可以實際執行的 Python 程式碼,這才是真正的硬實力啊,絕對不是那種花拳繡腿的教學可以比擬的!

评分

老實講,現在網路上免費的資源多如牛毛,YouTube 上有各種看起來很炫砲的 AI 演示。但問題是,這些影片大多只展示了成功的案例,而且往往都是建立在已經優化好的環境和數據上。真正讓人頭痛的是那些「失敗案例」和「除錯過程」。我希望這本書能打破這種完美的假象,展示在手刻的過程中,當我們自己寫的微分公式寫錯了、矩陣維度對不上了,或是初始化權重不當導致整個網路崩潰時,我們該如何像偵探一樣,一步一步回溯,找到問題的癥結點。這種「從零開始除錯」的經驗,是光看別人寫好的程式碼片段學不來的。尤其是在手刻神經網路時,每一個小小的邏輯錯誤都會被無限放大,這會迫使讀者必須對每一個數學步驟的物理意義(或說數據意義)有極為清晰的認知。如果作者能在章節中穿插一些「你可能會在這裡卡住,因為…」的陷阱提示,那這本書的實用價值將會暴增,它不再只是理論的展示,而是實戰的寶典。

评分

我對這本書的期待,主要放在「穩健前進」這四個字上面。在業界待久了就會發現,許多新手或不夠深入的開發者,他們建立的模型在訓練集上表現完美,一到真實世界的數據集,效能就斷崖式下跌,這就是所謂的泛化能力不足,歸根結底還是對模型背後的統計學假設和偏差(Bias)、方差(Variance)的權衡理解不夠透徹。現在流行的深度學習框架雖然強大,但它們常常把這些複雜的權衡細節都給「黑箱化」了。如果這本書能透過手刻的過程,讓我們親身經歷當學習率(Learning Rate)設定不當時會發生什麼事,或是當激活函數的選擇影響到梯度消失/爆炸時的具體表現,那種刻在骨子裡的直覺才會建立起來。我希望它不只是一個教你寫程式碼的指南,更是一個訓練「數據科學家直覺」的修煉手冊。我常常在想,當模型訓練不收斂時,如果我們能清晰地追蹤到是哪一層的哪個數學運算出了問題,而不是只會去改動框架裡內建的超參數,那才是真正掌握了控制權。這種深度探討模型穩定性的內容,在市面上那些追求快速上手的書裡是絕對找不到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