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園景

臺灣園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小璘
图书标签:
  • 臺灣
  • 园林
  • 景观设计
  • 文化
  • 历史
  • 植物
  • 园艺
  • 建筑
  • 旅游
  • 摄影
  • 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全書以敘事性方式,開啟4百年來臺灣景觀發展的綜述;總計18萬字,60張示意圖,610張照片和430篇引用參考文獻。「總論」鋪陳了臺灣景觀各個時期的歷史背景和變遷,令人讚嘆臺灣景觀專業領域一甲子的苦行和艱辛,而今終致開花結果。「各論」中20個公園和庭園,以文資較多、取得較易、區位可及性高,且容易到達;在類型上較具代表性,且為人熟知,以及與筆者息息相關者為選取原則。盼能將這些寶貴的碎珠串成一條項鍊,予己予人留下些許記憶,也盼新生代景觀人繼續將臺灣景觀史延續下去。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臺灣園景》的书籍的简介,这份简介将详细描述这本书的内容,但不会包含任何关于您提及的特定书籍《臺灣園景》本身的内容。 --- 书名:蔚蓝地平线下的生命脉动 作者:林雅文 出版社:山海文化研究社 出版日期:2024年春季 简介:穿越时空的自然史诗与人文交织 《蔚蓝地平线下的生命脉动》是一部宏大而细腻的自然历史与人文地理考察集,它带领读者深入探索一个被海洋环绕、地质活动频繁的特定岛屿群落——书中虽未明确指明具体岛屿名称,但其地理特征、生态系统与人类文明的互动模式,清晰地描绘出一个充满活力且矛盾共存的生命体。 本书的核心在于探讨“边界”的概念。这里的边界,既指地理上的海岸线、板块的交界处,也包括生态系统的边缘地带、文化交流的接触面,以及人类认知与自然力量之间的张力。作者林雅文,一位拥有深厚地质学背景与人类学视野的学者,通过十年间的田野调查与文献梳理,构建了一个多层次的研究框架。 第一部:地质的呼吸与时间的刻度 全书的第一部分聚焦于构成这片土地的物质基础——地质构造与地貌演变。作者没有采用枯燥的教科书式叙述,而是将地质历史融入到感性的景观描述中。 火山的遗产与土壤的秘密: 书中详细考察了岛屿群落中活跃和休眠的火山群,分析了火山喷发物如何塑造了独特的土壤结构,并直接影响了当地的农业实践与聚落分布。通过对特定岩层的深入分析,读者可以“触摸”到数百万年前的地球活动。作者以生动的笔触,描述了黑色的火山岩如何在潮湿的气候中,逐渐被苔藓、蕨类和先驱植物占据,最终孕育出肥沃的梯田。 河流的雕刻与水文循环: 接着,本书深入探讨了岛屿内部蜿蜒的河流系统。由于地形陡峭,河流携带了巨大的能量,它们不仅是淡水的生命线,也是侵蚀与沉积的主要动力。书中描绘了河口三角洲的形成过程,以及河水携带的泥沙如何改变了海岸线的形态。一个章节专门讨论了地下水系的复杂网络,揭示了许多隐藏在山谷深处的清泉,以及这些水源在早期聚落形成中的关键作用。 气候的剧本与微型气候区: 作者将岛屿群落置于全球气候变动的背景下考察,特别是区域性季风系统的影响。书中细致区分了迎风坡和背风坡在降雨量、植被覆盖度和物种多样性上的显著差异。通过对比不同海拔高度上的气象数据,作者展示了如何在方寸之地观察到从热带雨林到温带山地森林的垂直植被带变化,强调了气候在塑造生命形态中的不可替代性。 第二部:生命的交响与生态的对话 第二部分转向生命本身,重点关注岛屿生态系统的独特性与脆弱性。作者运用生态学理论,结合对本土物种的观察,构建了一幅动态的生命图景。 特有种的孤岛奇缘: 鉴于地理上的隔离,岛屿生态系统往往孕育出高度的特有性。书中收录了对数种在世界其他地方找不到的动植物的细致记录。例如,对一种特定颜色、在夜间才会开花的兰花的研究,揭示了其与特定授粉昆虫之间近乎完美的协同进化关系。作者探讨了这种“孤立”带来的进化优势,同时也警示了其在面对外来物种入侵时的极端脆弱。 森林的层次结构与光影游戏: 本书的很大篇幅致力于描述岛屿上茂密林地的内部结构。从冠层到林下层,再到腐殖质层,作者运用光学和生物物理学的知识,解释了光线如何在层层叠叠的树冠间被过滤、折射,最终决定了底层植物的生存策略。这种对垂直空间的精妙描绘,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凉爽幽暗的林中。 海洋的馈赠与潮间的舞蹈: 岛屿的生命力离不开海洋。本书的生态章节延伸至潮间带。作者以极其生动的语言描绘了退潮时岩礁上的景象:海葵的触手收缩、藤壶紧闭的外壳、以及寄居蟹在寻找新家时的匆忙身影。同时,书中也讨论了珊瑚礁的健康状况与附近人类活动的关联,探讨了海洋生态健康对岛屿整体生存环境的反馈效应。 第三部:文明的烙印与传统的延续 第三部分是本书最具人文关怀的部分,聚焦于人类文明如何适应、改造并最终被这片土地塑形的过程。 古道的记忆与交通的演变: 岛屿的开发史,往往浓缩在其交通网络上。作者追溯了早期的步行古道、骡马崎岖的山路,到现代化的隧道与高速公路的修建历程。书中特别记录了一些被遗忘的隘口和驿站,它们不仅是地理上的连接点,更是不同族群文化和贸易交流的枢纽。 农耕的智慧与土地的契约: 作者对传统农业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田野考察,尤其关注那些需要与陡峭地形和特定水文条件共存的耕作模式。例如,对梯田水利系统的精确测量和历史考证,揭示了社区内部围绕水权分配所建立的复杂社会规范。这些规范,比法律条文更有效地维持了数百年的土地利用平衡。 信仰的风景与精神的栖居: 最终,本书探讨了人类如何将精神世界投射到自然景观之中。书中描绘了散布在山巅、溪谷和海岸边的神龛、古老的树木崇拜地,以及独特的祭祀场所。这些地方并非简单的地理坐标,而是人与神灵、祖先交流的“场域”。作者分析了当地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如何将地质事件(如地震或火山爆发)解释为超自然力量的显现,从而构建了一套完整的世界观。 结语:共存的未来 《蔚蓝地平线下的生命脉动》以一种深刻的敬畏之心,审视了自然界强大的塑造力与人类有限的适应能力之间的永恒对话。它不是一本单纯的自然科普读物,也不是一部纯粹的人文历史记录,而是两者深度融合的产物。全书的语气沉稳而富有洞察力,旨在引导读者超越表面的“风景”认知,去理解这片土地深处的结构、呼吸与脉动,以及生活其上的人们如何与之共生共荣,共同面向未知的未来。本书对于地理学家、生态保护者、文化人类学家,以及所有对岛屿世界抱有好奇心的读者,都将是一份不可多得的阅读体验。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王小璘


  學歷
  英國倫敦大學環境與規劃哲學博士
  英國倫敦大學景觀生態設計與管理碩士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景觀設計碩士
  臺灣大學園藝暨景觀學系學士

  經歷
  臺灣大學園藝暨景觀學系兼任教授
  逢甲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副教授
  東海大學景觀系教授
  朝陽科技大學設計學院院長
  上海同濟大學景觀系兼任教授、博導
  北京林業大學園林學院兼任教授
  台灣造園景觀學會理事長
  國際暨中華民國技能競賽造園景觀職類國際裁判
  英國Robin Clayton Partnership資深景觀師
  造園景觀雜誌(臺灣)主編
  世界園林雜誌(北京)總編

  專長
  景觀生態、景觀與遊憩規劃及設計、都市設計、研究方法、生態工程、休閒農業、城鄉風貌及地方創生

何友鋒

  學歷
  英國倫敦大學城鄉規劃哲學博士
  英國利物浦大學建築碩士
  逢甲大學建築工程系學士

  經歷
  逢甲大學、東海大學及朝陽科技大學教授
  中華民國設計學會理事長
  設計學報主編
  建築學報編審委員
  中華民國設計學會會士
  台灣建築學會會士
  中華民國建築師

  專長
  建築及都市設計、都市計畫、建築及都市系統工程模擬與分析
 

图书目录

自序

➤總論
臺灣景觀發展史

➤各論
01 紅毛城——臺灣現存最古老的西式建築
02 臺南赤崁樓——臺灣最早設立的行政中心
03 臺南孔子廟——臺灣最早的文廟
04 林安泰古厝——臺灣最著名的歷史民俗文物館
05 板橋林本源園邸——臺灣保存最完整的歷史私家庭園
06 霧峰林家花園——臺灣第一個閩式官宅
07 圓山公園——臺灣第一座公園
08 臺中公園——臺灣第一座市民公園
09 臺北植物園——臺灣第一座植物園
10 國立臺灣大學——臺灣第一所綜合大學
11 中興新村——臺灣第一個新市鎮
12 國立故宮博物院——臺灣規模最大的博物館
13 陽明山國家公園——臺灣唯一擁有火山地形的國家公園
14 薑麻園休閒農業區——臺灣十大經典農村金獎
15 臺北市立動物園——臺灣規模最大的動物園
16 臺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臺灣第一個規模最大的原住民族戶外博物館
17 臺中火力發電廠——臺灣第一座公園化的電廠
18 大安森林公園——臺北市最大的公園
19 臺中都會公園——臺灣第二座都會公園
20 四草溼地——全臺唯二的國際級溼地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171213
  • 規格:平裝 / 372頁 / 17 x 26 x 1.86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自序

  臺灣在景觀專業科系尚未正式成立之前,有關「景觀史」的課程多由當時大陸來臺具有建築背景之教授們在授予「建築史」中略有提及,且多稱之為「造園史」。70 年代,臺灣出國留學風氣漸盛,受到歐美系統性和科學性教育體制之影響,使人們對傳統造園有了不同的認知,這股現代思維為相關學界和業界帶來了化學變化,諸多名詞相繼出現。經過多年的辯證之後,逐漸整合為今日普遍採用的「景觀」(Landscape),並使臺灣景觀學術與實務界因取得共識而往前邁進。

  其後景觀系相繼成立,「景觀史」多偏重講述西方庭園和公園的發展,而有關東方庭園史則以中國古典園林為主。雖然有不在少數的文獻論述臺灣在此領域的發展,然多散見於專書、論著、學術論文或技術報告;而這長期以來被學術界乃至實務界所忽視的「小史」,實則和臺灣島嶼發展的「大史」,有著密不可分的血脈關連。乃思考透過綜整文獻,探討臺灣景觀發展史,並精選一些蘊含前述景觀意涵之臺灣公園和庭園做進一步的探索,盼能將這些寶貴的碎珠串成一條項鍊,予己予人留下些許記憶,也盼新生代景觀人繼續將記錄臺灣景觀史延續下去。

  本書以兼具東西方意涵之「園景」為書名,並以通稱之「景觀」貫穿全文。明朝計無否於 1634 年所著《園冶》,乃第一本最早出現「造園」二字之記載,且至今仍被引用。「園」字可解構為「圍牆」、「屋宇」、「池」和「石、樹」;其中,「口」者為「圍牆」,「土」者為「屋宇平面」,「□」者乃「居中為池」,「化」者為「似石似樹」。園中要素包含「自然者」有「花木魚池鳥獸」,「人為者」有「圍牆屋宇」;調劑於兩者之間為疊石。在現代西方,庭園設計逐漸演變成「景」(Landscape)的跨領域科學專業;如地理領域視「景」為「可為感知的總印象體」;建築領域視之為「 有別於建築空間之開放空間」;生態領域視之為「空間當中自然效應之組合」;地質領域則視之為「一塊地表上所有特徵之總稱」。爰此,筆者乃整合以上論點做出總結:「所謂景觀,係以天為頂,地表為底,在一定範圍內之戶外空間及其所包含之有機、無機、有形、無形因子,及其相互間之關係所產生自然效應之組合」。

  全書以敘事性方式,開啟四百年來臺灣景觀發展的綜述;總計18 萬字,60 張示意圖,610 張照片和430 篇引用參考文獻。「總論」鋪陳了臺灣景觀各個時期的歷史背景和變遷,令人讚嘆臺灣景觀專業領域一甲子的苦行和艱辛,而今終致開花結果。「各論」中二十個公園和庭園,以文資較多、取得較易、區位可及性高,且容易到達;在類型上較具代表性,且為人熟知,以及與筆者息息相關者為選取原則。這趟行旅,前後歷經十數個寒暑,由初始編撰專業專書自許,通過查閱文資、背著相機造訪園區,再核對文資、園區重遊。超乎預期的是,最終收穫竟是個人心靈安頓、快樂吟詠的生活讀物!

  本書之成,感謝我的啟蒙老師——臺灣大學名譽教授凌德麟老師和師母周春垣老師指引我走進景觀專業的殿堂,還有所有協助蒐集資料、提供資料、現場解說的朋友們。感謝劉盈科董事長、浦忠義副主任、蔣美花(排灣語Dresedres
kazangilan)女士、歸麗卿(排灣語Maljeveljev mavaliw)女士、盧鳳玉(排灣語Zipulu Abaliwsu)女士、魏朝政先生、陳彥良先生、Charles Sand 先生和Hilary Roberts 先生。特別感謝從搜尋數十年前的文資,到細心繕打文稿數十次的幕後英雌——覃慧。

  完成本書的最大動力,是家人的全力支持和參與。先生友鋒是教育工作者和開業建築師,與我專業領域相輔相成,經常給予寶貴意見和精神上的支持,提升了本書內容的廣度和深度。兩位摯愛的女兒英慈和欣慈,從小跟著我走訪國內外風景名勝。知我有此編書「壯舉」,乃義不容辭加入行列,與我同行,協助記錄和拍攝,並且不時提出讓人驚豔的見解,最是令我欣慰和感恩!祈願在天上安息的父母同我們共享這份喜悅。
 
王小璘
2021年6 月
中華民國 臺灣 臺中

用户评价

评分

如果說,市面上的園藝書多半是教你「怎麼種」,那麼這本關於臺灣園景的書,更像是在問你「為什麼要這樣種」。它更強調的是一種「在地美學」的建立與維護。作者並沒有提供一堆現成的設計藍圖,而是透過大量的案例分析,引導讀者去體會台灣不同地域之間,在氣候、土壤、文化習慣下所衍生的獨特景觀邏輯。我個人認為,這本書最大的價值在於,它挑戰了那種一味追求國際化、標準化的園林設計趨勢。書中對於「次生林景觀」的論述尤其深刻,探討了在人類活動干預後,台灣的自然景觀如何自我修復與重塑的過程。這對於我們這些居住在高度開發環境下的園藝愛好者來說,提供了另一種看待「雜亂」與「野性」的視角,學會欣賞那種不那麼工整、卻生命力旺盛的台灣之美。整體來看,這本書是屬於那種需要慢讀、需要反覆咀嚼的作品,它不是快速消費的讀物,而是一本值得在書架上擺上好一陣子,隨時可以翻閱並獲得啟發的深度論著。

评分

說真的,我對這本探討台灣園景的著作,最初的期待是它能像一本精美的圖鑑,給我一些視覺上的饗宴。畢竟,台灣的植物資源如此豐富,從高山的冷杉到熱帶的鳳凰木,色彩與形態的變化多端,是得天獨厚的優勢。然而,實際閱讀後,我發現這本書的重點完全不在於「美不美」,而更偏向於「如何成型」的哲學思辨與實務探討。它更像是一部帶著歷史厚度的筆記,記錄著從日治時期到戰後,台灣園林設計思維是如何一步步從模仿日式庭園、歐式古典,最終回歸到如何與本土生態和諧共存的轉變過程。我個人特別感興趣的是其中關於「本土化」的論述。作者花了相當篇幅去分析,為什麼某些引進的景觀樹種在台灣水土不服,或是當我們試圖用西式草坪文化取代傳統的水田景觀時,所面臨的生態與文化衝擊。這種宏觀的視角,讓我重新思考自己家裡後院的那幾棵樹,它們在這裡的存在,究竟是順應自然,還是一種外來的強加。對於那些只滿足於「種出漂亮花朵」的讀者來說,這本書可能會顯得有點「硬」,但對於想深入了解「為什麼我們的公園長這樣」的人來說,它提供了極佳的歷史脈絡。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老實說,一開始並沒有特別吸引我的目光。走的是一種比較傳統、偏向學術研究的風格,字體排版和色彩運用都顯得有些保守,跟現在市面上那些色彩斑斕、充滿設計感的園藝書籍相比,確實少了點「網美」的氣息。不過,一旦翻開內頁,那種沉穩的氣質反而讓人感到安心。作者在文字的選擇上,看得出來下了不少功夫,大量運用了台灣在地化的名詞和對特定植物的細膩觀察,這點非常加分。比如他描述某種原生種杜鵑在春天山區爆開時的景象,那種濕潤、帶點霧氣的氛圍,彷彿能透過紙本傳達到讀者眼前,這不是一般翻譯書或只是介紹國外植物的讀物能比擬的。我尤其欣賞其中關於「地方感」的營造,他談到的不只是植物本身,更是這些植物如何與台灣特有的風土、氣候、甚至人文歷史交織在一起。對於常年在台灣土地上與花草樹木打交道的園藝愛好者來說,這種深度的連結感,遠比華麗的圖片更具價值。雖然在排版細節上或許可以更現代一點,但就內容的紮實度與在地視角來說,這本書無疑提供了一個非常可靠的參考基石。

评分

翻開這本書,我立刻感受到一股強烈的田野調查氣息,這不是那種在辦公室裡敲鍵盤寫出來的理論書。作者的文字充滿了腳踏實地的記錄感,他似乎走遍了台灣的每個角落,從南部的紅土山丘到北部的潮濕盆地,都留下了觀察的痕跡。我特別喜歡他描寫不同地區園景材料運用的段落,例如提到在東海岸,人們如何巧妙地利用珊瑚礁石作為擋土牆的結構元素,不僅堅固耐用,更與周遭的海洋景觀融為一體,那種就地取材的智慧,真是令人讚嘆。這種對「在地材料」的尊重,讓我覺得這本書的建議非常務實,不是那種遙不可及、必須從國外空運特殊建材才能達成的「完美設計」。當然,書中對於特定植物的生態習性描述也極為精準,比如對於台灣常見的幾種行道樹,他不僅點出了它們開花結果的時間,更深入探討了它們在都市熱島效應下的生存挑戰,這對於城市景觀規劃者來說,無疑是一本極其實用的手冊。整本書的閱讀體驗,就像是跟著一位資深行家,一起進行了一場深入島嶼內部的綠色健行。

评分

坦白說,這本書的結構安排稍微有點跳躍,不像一般教科書那樣線性發展。它更像是一系列精心策劃的專題散文集合,每一章節都聚焦於台灣園景發展史上的某個關鍵面向或特定類型空間,比如傳統私家庭院的衰微、戰後公共建設中常見的綠化手法,甚至是原住民傳統領域的景觀利用。這種跳躍性,一開始讓我有點摸不著頭緒,但隨著閱讀深入,我開始欣賞這種編排方式的靈活性。它允許讀者不必從頭讀到尾,可以根據自己最感興趣的主題隨意切入。我特別為他對「空間記憶」的描繪所折服。他提到,某些在我們童年記憶中理所當然存在的綠色角落,其實背後有著複雜的規劃意圖和政治角力。這種將園景與社會變遷緊密結合的敘事手法,使得這本書的層次遠遠超出了單純的「園藝指南」。它提供了一個框架,讓我們用更批判性的眼光去看待我們生活的周遭環境,那些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綠帶、花圃,其實都承載著時代的軌跡與設計者的願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