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語義學 

華語語義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劉靜宜
圖書標籤:
  • 語義學
  • 華語
  • 語言學
  • 中文
  • 語義學
  • 語言分析
  • 詞匯語義
  • 句法語義
  • 語用學
  • 認知語言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漢字是世界四大古文明國的古文字之一,是中華文化之根,是民族的靈魂。因此,漢字的起源與流變意義,對外國人學習者而言,更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問。本書共十章,從語義學基本概念、副詞語義分析、連詞語義分析、動態助詞語義分析、複閤詞語義分析、句式語義分析、文化語義分析、語義與華語教學,深入淺齣介紹華語語義的奧秘。

  本書係統性的介紹華語語義,有助於讀者增進華語理論知識與實務之運用。有誌於從事海內外中文教學者,或是已具高級程度的外籍生,本書都是一本必備的語義學基礎書籍。
《語音學基礎:從發音到音係》 內容簡介 本書旨在為學習語言學的讀者提供一套紮實、全麵的語音學基礎知識。作為一門探討人類語言聲音係統的科學,語音學是理解語言結構和運作機製不可或缺的門戶。本書涵蓋瞭從聲音的物理產生、傳播、感知,到語言中聲音的組織和功能等核心領域,力求清晰、詳盡地闡釋複雜的語音學概念。 全書結構嚴謹,由淺入深,分為三大核心闆塊:語音的產生與描述(發音語音學)、語音的物理特性與感知(聲學語音學),以及語言中的聲音係統(音係學)。 第一部分:發音語音學 (Articulatory Phonetics) 發音語音學是語音學的基礎,專注於人類如何發齣口語聲音。本部分詳細介紹瞭語音產生的整個生理過程,從肺部的氣流釋放,到聲帶的振動,再到口腔、舌頭、牙齒、嘴唇等發音器官的協同運動。 1. 氣流機製與發音器官: 深入探討瞭氣流如何被用作發音的動力來源,包括肺部氣流的內嚮(吸氣)與外嚮(呼氣)運動,以及如何區分「主動發音」(pulmonic airstream)和「非主動發音」(non-pulmonic airstream)機製,後者在某些少數語言中非常關鍵。接著,詳細描繪瞭發音器官的結構,特別是舌頭(包括舌尖、舌麵、舌根)的靈活性在構造不同語音中的決定性作用。 2. 輔音的分類與描述: 輔音是藉由發音器官的阻礙或限製氣流而形成的聲音。本書嚴格依循國際音標(IPA)的標準,係統地劃分瞭所有常見的輔音類別。 阻礙方式(Manner of Articulation): 詳細區分瞭塞音(Stops)、擦音(Fricatives)、塞擦音(Affricates)、鼻音(Nasals)、邊音(Laterals)以及顫音(Trills)和閃音(Flaps)的精確生成方式。對於每一個類別,都提供瞭大量的跨語言範例,以說明其差異性。 發音部位(Place of Articulation): 從雙唇音(Bilabial)到唇齒音(Labiodental)、齒音(Dental)、齒齦音(Alveolar)、硬顎音(Palatal)、軟顎音(Velar)乃至小舌音(Uvular),精確定位氣流受阻的位置。 清濁對立(Voicing): 解釋瞭聲帶振動與否在區分對立輔音(如 /p/ 與 /b/,/s/ 與 /z/)中的核心地位,並介紹瞭濁度分析的技術方法。 3. 元音的描述與分類: 元音被定義為氣流幾乎不受阻礙地通過口腔形成的聲音。本書採用傳統的元音四角圖(Vowel Quadrangle)作為核心描述工具。 舌位高度(Tongue Height): 區分高元音(High)、中元音(Mid)和低元音(Low)。 舌位前後(Tongue Advancement): 區分前元音(Front)、中元音(Central)和後元音(Back)。 圓唇性(Rounding): 說明瞭嘴唇形狀對元音音質的影響,特別是區分圓唇與不圓唇元音。 此外,本書還專門探討瞭單元音(Monophthongs)與複元音(Diphthongs)的區別,以及鼻化元音(Nasalized Vowels)的產生機製。 第二部分:聲學語音學 (Acoustic Phonetics) 聲學語音學是語音學的物理學分支,專注於聲音的物理性質,即聲音波形如何在空氣中傳播,以及人耳如何感知這些波動。 1. 聲音的物理基礎: 從聲波的基本要素入手,詳細解釋瞭頻率(Frequency,對應音高)、振幅(Amplitude,對應響度)以及波形(Waveform)的概念。介紹瞭傅立葉分析(Fourier Analysis)的基本原理,說明複雜的語音訊號如何分解為不同頻率的正弦波組成。 2. 共振峰(Formants)與語音識別: 這是聲學語音學的核心。本書詳盡闡釋瞭口腔、咽腔和鼻腔作為共振腔如何過濾和增強特定頻率的聲音。介紹瞭共振峰(F1, F2, F3等)的概念,強調 F1 和 F2 的位置是區分元音的聲學決定因素。通過實際的語音圖譜(Spectrogram)分析,讀者可以直觀地看到元音和輔音在頻譜上的錶現。 3. 語音的感知與測量: 探討瞭人耳如何處理聲音訊息,包括聽覺感知理論。同時,本書介紹瞭現代語音分析工具(如 Praat 軟體)的基本操作,使讀者能夠親手測量和分析語音數據,從波形圖和頻譜圖中提取關鍵的語音參數。 第三部分:音係學基礎 (Phonology) 音係學將語音學的描述提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探討語言中聲音如何被組織成有意義的係統。它關注的是「抽象的聲音單位」而非「具體的發音動作」。 1. 音位(Phonemes)與語音(Allophones): 明確區分瞭音位(語言中用來區分意義的最小聲音單位)與語音(同一音位在不同環境下的實際發音變體)。重點講解瞭最小對立組(Minimal Pairs)的測試方法,這是確定語言中音位劃分的黃金標準。 2. 語音的分布與變異: 互補分布(Complementary Distribution): 當兩種語音永遠不會在相同的語境中齣現時,它們很可能是同一音位的不同語音。 自由變異(Free Variation): 當語音在相同語境中可互換且不改變詞義時。 同化現象(Assimilation): 這是最常見的音變規律,探討聲音如何受到鄰近聲音的影響而發生改變(如預先發音、延遲發音)。 3. 抽象的音係規則: 本部分引入瞭音係規則的符號錶示法,展示瞭語言如何自動地將一個音位轉化為特定的語音。討論瞭音節結構(Syllable Structure)在音係學中的重要性,如音節的構成要素(Onset, Nucleus, Coda)以及在不同語言中對音節邊界和輔音叢(Consonant Clusters)的限製。 4. 超音段特徵(Suprasegmental Features): 超越單個音位的範疇,探討與整個音節或詞語相關的特徵,如重音(Stress)、語調(Intonation)和聲調(Tone)。特別是對聲調語言(如漢語)的基礎聲調係統進行瞭係統性的結構分析。 總結 《語音學基礎:從發音到音係》不僅是一本理論教科書,更是一本實踐指南。它通過大量的練習題、跨語言的實例分析,以及對現代語音學術語的精準界定,確保讀者能夠紮實地掌握語音學的分析工具和思維方式,為進一步深入學習語言學的其他分支,如語義學、句法學或歷史語言學打下堅實的基礎。本書特別適閤大學語言學、應用語言學、計算語言學及語音病理學的初學者使用。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劉靜宜


  颱中市人,現任國立臺東大學華語文學係副教授。

  曾任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係、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係、逢甲大學華語中心等兼任助理教授。

  曾任教教育部僑務委員會海內外師資培訓班,講授「華語教材教法」、「華語教案編寫」、「華語詞彙學」、「華語語法學」、「語義學」、「語用學」等課程。

  著有《華語詞彙學》、《漢語語法學》、《敦煌本妙法蓮華經講經文語言研究》、《今文尚書語法與經文詮釋關係之探討》、老外讀中文《西遊記──齊天大聖孫悟空前傳》等專書。撰有〈兩岸華語教材量詞之比較-以「木」部件為例〉、〈兩岸華語教材「述補結構」之研究〉、〈兩岸華語教材「動態助詞」之研究〉、〈泰國華文教育與教材之研究〉、〈《華文觀光》教材電子書之研發〉等數十篇期刊和專書論文。

  曾榮獲中華扶輪社教育基金會論文獎、華嚴蓮社趙廷箴孝慈論文獎、逢甲大學「學生優秀作品數位典藏計劃」指導教授紀念牌、國立臺東大學學生三創競賽指導教授等。

 

圖書目錄

第一章 語義學基本概念(上)
第一節 語義學定義 002
第二節 語義學發展 006
第三節 語義的成分 012
第四節 語義的類型 018

第二章 語義學基本概念(下)
第一節 語義的聚閤 028
第二節 語義的組閤 033
第三節 語義的特徵 039
第四節 語義的演變 046

第三章 副詞語義分析
第一節 範圍副詞語義分析 056
第二節 頻率副詞語義分析 065
第三節 否定、時間副詞語義分析 071
第四節 語氣、程度副詞語義分析 076

第四章 連詞語義分析
第一節 並列連詞語義分析 089
第二節 遞進連詞語義分析 094
第三節 目的連詞語義分析 097
第四節 因果連詞語義分析 101

第五章 動態助詞語義分析
第一節 動態助詞語義概說 110
第二節 動態助詞「瞭」語義分析 116
第三節 動態助詞「著」語義分析 119
第四節 動態助詞「過」語義分析 123

第六章 複閤詞語義分析
第一節 漢語複閤詞語義類型 130
第二節 漢語複閤詞語義分析 134
第三節 英語複閤詞語義分析 144
第四節 漢語複閤詞語義特點 149

第七章 句式語義分析(上
第一節 「把」字句語義分析 162
第二節 「被」字句語義分析 166
第三節 「有」字句語義分析 171
第四節 「給」字句語義分析 177

第八章 句式語義分析(下)
第一節 雙賓句語義分析 189
第二節 兼語句語義分析 195
第三節 重動句語義分析 204
第四節 比較句語義分析 212

第九章 文化語義分析
第一節 色彩詞語義分析 222
第二節 飲食詞語義分析 228
第三節 數字詞語義分析 234
第四節 動物詞語義分析 238

第十章 語義與華語教學
第一節 義素分析法與華語教學 246
第二節 語義分析法與華語教學 251
第三節 語義場理論與華語教學 256
第四節 文化語義與華語教學 260

參考書目 269
教育部對外華語教學能力認證考試試題與解答 283
試一試解答 303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5260354
  • 叢書係列:實用華語教學
  • 規格:平裝 / 320頁 / 17 x 23 x 1.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自序

  外籍生的大哉問,漢語文字的意思實在太有意思瞭。例如,外籍生疑惑問:「枚」是木部,為什麼常用在金屬?如:戒指一枚、子彈一枚;為什麼「枚」可用在人身上?如:女子一枚。

  又如,外籍生也提問,「醋」不是液體嗎?明明是「喝」的,為什麼異性友人會對她說:他「吃」醋瞭?

  再如,外籍生也疑惑,我對你有「意思」、小「意思」小「意思」、你這是什麼「意思」、你太不夠「意思」,以上「意思」到底是什麼意思?外籍生接二連三的大哉問,也應該考倒以漢語為母語的我們吧!

  筆者研究所就讀時期在華語中心教外籍生,現在退居幕後培訓學生至海外教學。這二十年的時光,倘佯在漢語語言大海裡,悠遊觀賞著漢語語言的奧秘,漢語語言的意義實在太深奧,也太有趣。

  是「漢語」?還是「華語」?一直是大傢共同討論的話題。蘇軾〈題西林壁〉一詩記載:「橫看成嶺側成峰」,語言的命名可從兩方麵來說明:一、從世界語言係統的角度,「漢語」是屬於世界七大語係之一的「漢藏係統」,故從世界語言係統而言,稱為「漢語」;二、從海外學習語言的角度,「華語」是泛指僑居海外,海外的華僑、華人所使用的共同語言,稱為「華語」。本書內容針對大學「華語係」的課程,以及有誌從事海內外教華語者使用,故名之為《華語語義學》。

  生命中總是有許多感謝。萬分感謝教育部僑務委員會給予筆者學習的機會,陸陸續續開設「詞彙學」、「語法學」、「語義學」、「語用學」、「華語教材教法」等課程,培訓海內外華文老師,讓筆者在華語語言學中繼續紮根。

  感謝博士指導老師李威熊教授,指導《尚書》語法議題,啟濛筆者對漢語詞彙、語法的先備知識;感謝先師江乾益主任,讓筆者迴母校中興大學教授語法課程,使筆者有機會繼續沉潛遨遊在華語語言學的堂奧裡;感謝教育部僑務委員會與空大,責成筆者編寫紙本教材和錄製多媒體教材的任務,本書《華語語義學》是在僑委會已審定的書稿上,繼續增補而成。

  感謝愛我的傢人,耄耋之年的父母,總在後麵加油打氣。感謝他們的體諒,犧牲很多陪伴傢人的時間,讓本書可以問世。

  另外,特此緻謝前主編範琇茹小姐細心校對,主編陳瑋崢小姐嚴格把關的封麵設計與最後校稿和編製,使本書更臻完善。最後,十二萬分感謝在華語界卓越有成的新學林齣版社,在齣版社的督促下,筆者完成此書, 既嘉惠有誌於海外教學的莘莘學子,也給予華語專業學者有個筆墨揮灑的天地。

  個人纔疏學淺,能力有限,在忙碌的教學、研究、服務、傢庭中,筆者把前人智慧所得,分享給同好。不足之處,尚祈博雅先進、俊傑賢達,不吝賜教指正。

劉靜宜 書於靜觀書齋
辛醜年立鼕

 

用戶評價

评分

坦白講,市麵上關於語言學的書籍,很多都是引進的歐美體係翻譯作品,雖然理論框架紮實,但在應用到我們日常使用的漢語時,總覺得隔著一層紗,總覺得「不是我們自己的語言邏輯」。所以當看到這本是專門針對「華語」的語義學論述時,我的期待值一下子就拉高瞭。我最希望看到的,是它能打破傳統詞典式的、線性的意義解釋,轉而採用更為網絡化、更接近認知圖景的描述方式。例如,討論「傢」這個詞,它不該隻是指「住所」,它還包含瞭「親情」、「歸屬感」、「記憶」等等一係列複雜的情緒標籤。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套係統性的方法,來解構這種多層次的「義涵」(Connotation),那就太棒瞭。特別是針對颱灣社會特有的文化脈絡,比如對於「麵子」、「禮數」這些抽象概念的詞彙錶達,它們的邊界是如何劃定的?是透過對比哪些反義詞或近義詞纔能確立其核心意義?如果能看到一套本土化的語義分析模組,這本書的價值就不僅僅是學術上的,更是文化傳承上的裏程碑。

评分

這本《華語語義學》,看到書名就讓我想起大學時代修那門選修課的情景,那時候老師總是用很生動的比喻在講述詞語背後那些微妙的層次變化。不過這本書的內容顯然遠比課堂上學的要紮實和深入許多,光是翻開目錄,那些「語義場域」、「隱喻與轉喻的認知基礎」、「語用指示的跨文化差異」這些詞彙,就讓人感覺這不是一本輕鬆的入門讀物,而是麵嚮對語言結構有一定瞭解,甚至可能已經在學術圈邊緣徘徊的讀者。我特別好奇它對於颱灣特有詞彙,像是「機車」(形容人很煩)或「瞎拚」(shopping的音譯詞)在現代語義學框架下是如何被歸類和解析的。我猜想作者一定會花費大量篇幅去討論詞義的社會性演變,畢竟語言是活的,特別是華語,隨著社會風氣、科技發展,新的意義不斷誕生,舊的意義也在逐漸褪色。如果書中能提供具體的語料庫分析,那將會是極大的加分項,能讓人從數據上看到語言真實的脈動,而不僅僅是紙上談兵的理論推演。總之,期待它能提供一套清晰的分析工具,幫助我們更精準地理解「意思」是如何被建構、傳遞和誤解的過程。

评分

翻開這本書的時候,我其實是帶著一點懷疑的,畢竟「語義學」這個主題,聽起來就容易落入那種枯燥、充滿專有名詞的學術陷阱裡,很容易讀到一半就想闔上。但這本《華語語義學》在編排上似乎做瞭不少努力去避免這種情況。從裝幀設計上來看,它選擇瞭比較柔和的紙質和內頁排版,不像某些硬派學術著作那樣給人一種難以親近的距離感。我個人比較關注的是它如何處理「歧義」問題,這簡直是華語使用者日常生活中最常遇到的「障礙」。舉例來說,「開會」這個詞,是「開始會議」還是「召集會議」?不同的語境下,我們是如何瞬間完成判斷的?如果書中能引用一些心理語言學的研究成果,或許能解釋我們大腦在處理這種瞬間歧義時的認知捷徑。另一個讓我很感興趣的點是關於「情態」(Modality)的分析,也就是如何用詞語來錶達確定性、可能性或義務。在颱灣的日常溝通中,人們常用「可能喔」、「應該吧」、「這樣好不好」來軟化語氣,這種語用策略背後是否有堅實的語義結構支撐?希望作者能從結構主義的角度,輔以實際的口語範例,將這些看似虛無縹緲的「感覺」轉化為可以被檢視的語言規則。

评分

這本《華語語義學》的厚度讓人印象深刻,它給人一種「內容紮實、絕非泛泛之談」的感覺。對於像我這樣,平時工作偶爾需要撰寫一些嚴謹的說明文件,或者需要對外進行專業簡報的人來說,精準地使用詞彙是專業性的體現。我最頭疼的就是那些容易混淆的同義詞群組,例如「實施」、「執行」、「推動」、「辦理」這幾個詞,它們在語義場域上有哪些細微的差別?在不同的層級(政策層、操作層)上,使用哪個詞彙纔最恰當?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清晰的「語義差異矩陣」,用圖錶或結構化的方式呈現這些詞彙的「相似性」和「互斥性」。這將遠比閱讀冗長的文字描述來得有效率。另外,如果作者能在書中探討語義在數位化溝通中的挑戰,那就更貼近當代生活瞭。網路語言中大量齣現的簡寫、縮寫、錶情符號(Emoji)對傳統華語語義結構的衝擊和重塑,是當代語言學繞不開的課題,期待這本著作能提供一些前瞻性的見解。

评分

從書名來看,《華語語義學》似乎鎖定在對標準書麵語和規範口語的分析上,但我個人更希望它能拓展到邊緣語言現象的探討。畢竟,語言的生命力往往體現在那些非正式、帶有強烈個人色彩的錶達之中。例如,颱灣影視劇或網路直播中那些充滿戲謔、自嘲或誇張的修辭手法,它們是如何在短時間內建立起新的、高度依賴語境共享的意義的?這涉及到語義學與語用學之間邊界模糊的區域。如果作者能夠引用當代華語流行語作為案例,去驗證古典語義學理論的適用性,那將是一場精彩的思維碰撞。我特別想知道的是,關於「指代」(Reference)的問題,在缺乏明確主語或代詞的情況下,華語使用者是如何透過語義線索和上下文脈絡,成功地指嚮特定的人或事物的?這需要一種高度的「語義默契」,而這種默契是如何在語言係統中被編碼和學習的?如果這本書能為我們揭示這層「默契」的底層邏輯,那它無疑就是一本極具啟發性的作品。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