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則非知不可的地球科學概念

50則非知不可的地球科學概念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馬丁‧雷德馮
图书标签:
  • 地球科学
  • 地质学
  • 地理学
  • 环境科学
  • 自然科学
  • 科普
  • 知识
  • 概念
  • 地球
  • 科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火山是如何爆發?
  微風如何變成風暴?
  地球怎麼把黑炭變鑽石?
  恐龍為什麼會滅亡?
 
  人類怎麼面對氣候變遷及資源匱乏的難題?
  讓暢銷作家馬丁‧雷德馮,藉由精簡、富啟發性的50篇文章,根據最新研究探討跟我們的地球有關的所有疑難雜症,是一本能領略地球之美的美妙指南。
 
  我們的地球是已知的宇宙中最瑰麗的地方。它不只含有豐富且獨特的地質、結構和氣候特徵,還孕育了宇宙中最標誌性的奇蹟──生命。「50則非知不可的地球科學概念」,是綜合性描述45億年扣人心弦故事的地球簡史。
 
  故事從遠古之前,由一顆恆星的爆炸,由熾熱中孕育了太陽和行星開始,馬丁‧雷德馮帶領我們體驗壯闊的地球之旅,闡述大氣跟海洋怎麼形成我們的天氣系統,地底的熱力怎麼使大陸漂移,形成山脈、地震和斷層,沉積岩怎麼形成並成為閱讀過去的書頁,以及生命怎麼在永無休止的演化中盛開及消亡。
 
  本書從多角度討論重要學者的論點與最新的研究結果,並將文中的重要事件以時間軸加以呈現,讓您能了解自古至今不可不知的重要地球科學概念。
好的,以下是一份不包含您提供的图书名称《50則非知不可的地球科學概念》内容的图书简介,力求详实自然,避免任何人工智能痕迹: --- 《星辰的低语:宇宙演化与生命的摇篮》 一部关于我们立足之地的宏大叙事 作者: [此处可插入一个虚构的、听起来像资深学者的名字,例如:艾略特·范德比尔特 博士] 出版社: [此处可插入一个听起来权威的出版社名称,例如:苍穹文汇] --- 内容梗概:超越地表,探寻起源 我们脚下的这颗蓝色星球,并非孤立的奇迹,而是宇宙宏大剧场中一个偶然却又必然的产物。这本书带领读者进行一场跨越数十亿年的旅程,从恒星诞生的微尘,到生命在复杂化学反应中萌芽的奇迹。我们不仅仅审视地球表面的现象,更深入其深层结构、探究其与太阳系乃至整个银河系的互动关系。 本书旨在填补宏观宇宙学与微观地质学之间的鸿沟,以一种引人入胜、叙事驱动的方式,构建起一个连贯的“存在”故事。它不满足于罗列事实,而是致力于阐释“为什么”——为什么岩石具有特定的晶体结构,为什么行星轨道如此稳定,以及我们如何能在此基础上谈论“生命”。 第一部分:起源的熔炉——恒星、星云与元素(约 350 字) 本部分聚焦于地球诞生的前奏。我们从宇宙大爆炸的余晖开始,追溯引力如何在虚空中聚集物质,形成第一代恒星。深入探讨恒星内部的核聚变——那个将氢转化为更重元素的炼金术工厂。读者将了解超新星爆发如何将构成我们身体的碳、氧、铁等元素播撒到宇宙空间。 随后,我们将目光转向由这些星际尘埃和气体构成的原始太阳星云。通过对模型和早期太阳系探测数据的分析,本书细致描绘了吸积盘的形成过程,解释了气态巨行星(如木星和土星)如何比岩石行星更早、更迅速地捕获轻质元素。这一部分的核心在于揭示地球的“原材料”——那些来自遥远死亡恒星的遗骸——是如何被精准地投放到太阳系边缘的。 第二部分:行星的锻造与分异(约 400 字) 当地球从微小的星子(planetesimals)碰撞和聚集中诞生后,它的命运被内部的能量所主宰。本书详尽考察了行星分异的过程:剧烈的撞击、放射性衰变产生的热量,如何导致地球内部熔融,并形成我们所知的地核、地幔和地壳。 我们将探究地核的液态外核如何通过运动产生强大的磁场——地球的“保护伞”,正是这层看不见的力场,使我们免受太阳高能粒子的侵蚀。同时,本书也会深入讨论月球的形成理论,特别是“大撞击假说”,分析这场灾难性的事件对早期地球倾斜角度和潮汐力的深远影响。 更重要的是,我们将考察火山活动与板块构造的萌芽。早期的地壳薄而脆弱,原始的岩浆活动是如何释放水蒸气和挥发性物质,为大气层的形成奠定基础。我们不会停留于描述板块构造本身,而是探讨驱动这一全球性机器的深层热对流机制,以及它如何不断地重塑地貌、驱动矿物的循环。 第三部分:生命的摇篮与大气层的演变(约 450 字) 本书的核心叙事转向生命在地球上的出现。我们审视“生命起源”的几种主要假说,包括深海热泉、原始汤以及陨石携带的有机分子。关键在于分析早期地球所处的极端环境:缺乏自由氧气、高紫外线辐射,以及丰富的还原性气体。 我们将详细追踪“大氧化事件”(The Great Oxidation Event)。这不是一个平稳的转变,而是一场席卷全球的生态危机,由蓝细菌等早期光合生物引发。本书通过分析古老的叠层石和铁矿带,重建了这一关键转折点的化学证据,解释了自由氧气是如何从一种“毒物”转变为驱动复杂多细胞生命的基础。 随后,我们将深入探讨大气层的“碳循环”是如何与地质活动相互耦合的。板块构造持续将碳封存在地幔深处,而风化和沉积作用则将其释放回大气。这种动态的反馈机制,被认为是维持地球数亿年间相对稳定的气候区间的关键因素。本书将展示地质时间尺度上的气候变化,如何塑造了生命的演化方向,而非仅仅是表面的天气波动。 第四部分:太阳系中的独特位置(约 300 字) 在了解地球自身的演化后,本书将视角拉远,将其置于太阳系的背景下。我们将分析宜居带(Habitable Zone)的概念,并探讨为什么火星变得寒冷干燥,而金星则陷入失控的温室效应。 重点研究了“木星的守护者”理论——这颗巨行星的引力作用如何帮助清扫了太阳系早期的碎片,减少了对地球的毁灭性撞击频率,从而为生命的稳定发展提供了时间窗口。 最后,我们将探讨地球磁场、板块构造与生命之间的“协同演化”关系。地球的物理特性并非孤立的,而是共同创造了一个恰到好处的环境,使复杂化学反应得以持续数百万年,最终跨越了从“化学”到“生物学”的鸿沟。本书以对未来——例如地球气候的长期趋势以及其他系外行星的探索——的展望作结,提醒读者,我们对自身家园的理解,仍处于不断深化的过程中。 --- 读者对象: 任何对行星科学、生命起源、地球历史抱有浓厚兴趣的非专业人士、学生,以及希望获得宏大叙事而非碎片化知识的自然科学爱好者。本书语言严谨却不失文学性,旨在激发读者对脚下这颗行星深沉的敬畏之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馬丁‧雷德馮(Martin Redfern)
 
  英國國家廣播公司科學組資深製作人,30年製作經歷。樂於推動科學知識。三度獲選最佳科普作家,著作遍及雜誌及報紙;近來致力於科普書籍寫作。
 
譯者簡介
 
荷莉
 
  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畢業,專職譯者。

图书目录

前言
起源
01地球的誕生
02月球
03地獄
04定年競賽
05三個行星
06活著的行星

地球內部
07地心之旅
08地心之景
09磁芯
10流動地函
11超級地函熱柱
12地殼與大陸
13板塊構造
14海底擴張
15隱沒帶
16火山
17地震
18造山運動
19變質作用
20黑金
21深處的財富
22鑽石之秘

地表的系統
23岩石循環
24雕刻地貌
25漸進與災變
26沉積
27洋流
28大氣環流
29水循環
30碳循環
31氣候變遷
32冰河時期
33冰帽
34雪球地球

生命
35深度時間
36地層學
37生命起源
38演化
39埃迪卡拉花園
40多樣性
41恐龍
42滅絕
43適應
44化石分子
45人類世

地球的未來
46未來資源
47未來氣候
48未來進化
49未來地圖
50終焉之時

詞彙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174658
  • 叢書系列:EZLEARN
  • 規格:平裝 / 208頁 / 17 x 20 x 1.0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我們身在一個美妙的星球上。如果肯花時間停下來觀察,並驚嘆其美麗,敬畏其威嚴,並感謝其帶給我們的禮物,就會發現我們是多麼的幸運!但是我們都太忙了,我們在地表上汲汲營營的生活著,忽略了重要的兩個軸向:往地底下數千公里的深度軸,及關於數億年的歷史和未來的時間軸。在本書中,我希望能探究那些被我們遺忘的維度。
 
  低頭看看你的腳下,不僅是看著熟悉的地面和地表的岩石而已,而是看穿岩石直到更深之處。若往地底下探索,就連每天上班、上學途經的短短數公里距離,都已是無人曾駐足之地,溫度和壓力已大到我們無法想像。若往下深入5500公里,接近大西洋航班的距離,你會發現自己處於熔融金屬的白熾世界。我們的腳下可不只是一塊死氣沉沉的石塊而已,它是一顆充滿活力的星球!當大陸漂移,火山爆發,巨大的深層地函緩慢流動時,堅硬的岩盤移動著。
 
  不只是地表深處,連在地表上方的力量也會對岩石造成影響,水,空氣和生命持續不斷與地球交互作用。沒有海洋,我們將沒有所知的大陸;沒有生命,就沒有我們賴以維生的大氣與氧氣。地球的自然循環已經支持了數十億年的生命,但我們正如走鋼索般,不斷干涉著這個循環。
 
  透過時間軸的更迭,是了解地球如何運作的另一個面向。不只是探討一頓午餐的時間或是一生的時間那麼短──而是長達數百萬、數十億年。我們的思維方式需要徹底改變,但如果要了解我們的家,我們責無旁貸。一旦我們改變了思考,就能開始意識到滴水亦能穿石的道理,日復一日的緩慢進程,可以建立或夷平山脈,開闢海洋、分開大地;可以創造新物種,也可以使牠們滅絕。人類的存在短到幾乎沒有在地球的時間線上被記錄下來,但我們已經將這個星球搞得面目全非了。
 
  若人類能更深切的理解地球,或許我們將願意善待它。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非常奇怪,感觉像是为了凑齐“50则”这个数字而强行塞入了一些无关痛痒的概念。有些关键性的议题,比如地磁场反转的机制和对生物圈的影响,只是草草带过,用了不到半页的篇幅就一笔带过,似乎生怕深入探讨会超出所谓的“非知不可”的范围。另一方面,又有一些非常基础,随便翻阅一本初中地理就会提到的内容,却被大篇幅地详述,配上冗长且缺乏洞察力的图表。我当时读到关于“板块漂移证据”的部分,期待能看到一些关于古地磁学和海底扩张学说的精彩论述,结果它只是列举了大陆漂移的几个传统证据,连巴肯的贡献都讲得含糊不清。这种内容分配的失衡,让我严重怀疑作者对何谓“非知不可”的定义。对我这个渴望深度理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知识点价值密度实在太低了,读起来非常不痛快。

评分

说实在话,当我翻开这本书时,我第一个念头是:「哇,这个排版设计还挺舒服的。」封面和内页的字体选择,以及插图的留白处理,都给人一种很清爽、没有压迫感的感觉。但这漂亮的外观,完全无法掩盖内容上的空洞。我本来期待的是那种能把我带入地球深处,感受地质时间尺度的震撼体验,你知道吗?像是讲述造山运动时,能用生动的比喻让我理解数百万年间地壳是如何被挤压、折叠的。然而,这本书里的描述,非常公式化,缺乏那种能抓住读者好奇心的叙事力量。举个例子,讲到水循环,它只是列出了蒸发、凝结、降水这几个步骤,但对于不同气候带下水文循环的差异性,或者全球尺度上冰川融化对洋流可能造成的连锁反应,完全没有提及。这种过于“教科书式”的写法,让原本应该充满奇妙和未知的地球科学,变得索然无味。对于一个已经对基础知识有所了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增益值非常低,更像是在浪费时间翻阅一本装帧精美的“知识骨架”。

评分

说实话,作为一名对自然探索充满热情的台湾读者,我通常很支持本土出版的科普读物,希望它们能用更贴近我们生活经验的视角来阐述科学。这本书在语言上确实很“台湾腔”,读起来很亲切,没有那种翻译腔的生硬感,这一点我必须肯定。但是,亲切的语言没有带来深刻的洞察力,反而是内容的平庸化。我真的希望,一本以“非知不可”为名的书,能包含一些近年来在地质研究前沿出现的新思潮、新工具,比如利用遥感技术监测地表形变,或者对深层碳循环的新理解。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像是停留在上个世纪末的知识结构上,对于当代地球科学的脉动完全捕捉不到。它就像是一张很漂亮的地图,但地图上的很多关键地标已经更新了,它却依然停留在旧版的标记上,让我感觉自己像是被带到了一次过时的科学漫游。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期望值,其实没有那么高,我只是希望能找到一本能快速串联起地球科学各个子领域(地质学、海洋学、气象学)的桥梁书。我希望它能像一个优秀的导游,带我领略地球这个巨大系统的各个迷人角落。结果呢,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五本不同领域教科书的摘要被硬生生地拼凑在一起。海洋学的那一部分,简直就是对“盐度和温度如何影响密度流”的机械式重复,没有丝毫趣味性可言。更别提气象学的内容了,我期待看到关于极端天气事件背后的流体力学原理分析,或者对厄尔尼诺现象的最新模拟结果解读,结果它只是用最基础的词汇解释了高气压和低气压的形成。这种分野感太重,让各个概念之间缺乏有机联系,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像是记住了一堆孤立的碎片,而不是一个整体的地球系统模型。真的希望作者能花点心思,把这些散落的珍珠串成一条有意义的项链。

评分

天啊,我最近在找一本关于地球科学的入门书,结果看到「50則非知不可的地球科學概念」这个名字,当下就觉得超有梗!可惜我手上这本,拿到时才发现,里面完全不是我想象中的那种“非知不可”的知识点。我本来期待能看到很多关于板块构造、火山爆发的最新研究,或者至少是关于气候变迁驱动力的深入剖析。结果呢?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小学科学课本的复习资料,每个概念都点到为止,而且很多解释都停留在“是什么”,而完全没有触及“为什么”和“如何运作”的层面。像是讲到岩石圈的时候,就简单描述了一下地壳和上地幔的组成,然后就结束了,完全没有提到最近几年地球物理学界对岩石圈-软流圈边界动力学的争议或新发现。坦白说,如果只是想知道地球的基本构造,随便上网搜一下可能还比这本书更具体。这本书的深度,真的让我有点失望,感觉它更像是一份“地球科学名相辞典”,而不是一本能真正拓展读者视野的深度导读。我真的希望能看到更精炼、更有深度的内容,而不是这种浅尝辄止的罗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