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進材料連接技術及應用

先進材料連接技術及應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亞江 等
图书标签:
  • 先进材料
  • 连接技术
  • 材料科学
  • 工程应用
  • 焊接
  • 粘接
  • 无损检测
  • 表面处理
  • 复合材料
  • 工业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歷史上每一種新材料的出現,都伴隨著新的連接工藝的出現並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先進材料連接技術的應用産生了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其研究開發更是多學科相互滲透的結果,在電子、能源、汽車、航太、核工業等部門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本書針對近年來受到人們關注的先進材料,如高技術陶瓷、金屬間化合物、複合材料、功能材料等,對其連接原理、焊接性特點、技術要點及應用等做了系統的闡述,給出一些典型工程結構連接的應用示例,可以指導新産品研發。本書内容反映出近年來先進材料連接技術的發展,特别是一些先進技術的發展,對推動先進材料的焊接應用有重要的意義。

  本書供從事與材料開發和焊接技術相關事業的工程技術人員使用,也可供大專院校師生、科研院所和企事業單位的科研人員閲讀參考。
好的,以下为您撰写一本与《先進材料連接技術及應用》主题不相关的图书简介,力求内容详实,避免任何人工智能写作的痕迹。 --- 图书名称: 《古罗马城邦的兴衰与遗产:从共和国到帝国的权力转型》 图书简介 跨越千年,深入剖析西方文明的摇篮——古罗马的复杂命运 《古罗马城邦的兴衰与遗产》并非一本冰冷的年代编年史,而是一部对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实验之一的深度探究。本书旨在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细致审视罗马城邦如何从台伯河畔的一个小部落,崛起为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庞大帝国,并最终在内外交困中走向衰亡的复杂轨迹。 本书的核心叙事围绕着罗马社会内部的权力结构变迁、法律与公民身份的演化,以及文化渗透与军事扩张这三大主线展开。 第一部分:共和国的勃兴与内部张力(约公元前509年 – 公元前27年) 本部分重点剖析罗马共和国时期(Res Publica)独特的混合政体。我们摒弃了对元老院(Senatus)和保民官(Tribunus Plebis)的简单介绍,而是深入探讨了其内在的制度性冲突。 我们将详细解析平民与贵族(Patricii et Plebeii)之间长达两个世纪的“阶级斗争”(Struggle of the Orders),以及通过《十二铜表法》奠定的法律基础如何为罗马的扩张提供了可靠的社会契约。尤为重要的是,本书详述了罗马军事体系(如马尼普鲁斯军团制)的革新如何使之得以征服意大利半岛,并最终击败迦太基,确立了地中海的霸权。 然而,扩张的成功也孕育了危机。本书对格拉古兄弟的改革尝试、马略军事改革带来的职业军人问题,以及苏拉和后来的凯撒的崛起,进行了细致的案例分析。我们聚焦于“军事威望如何凌驾于文职权力之上”这一关键转折点,阐明了共和国的传统制衡机制是如何被日益强大的个人野心所瓦解的。对布鲁图斯、卡修斯与屋大维之间的“第二次三头同盟”的政治博弈,将揭示共和国末期的权谋与流血牺牲。 第二部分:帝国的黄金时代与制度重塑(约公元前27年 – 公元180年) 本书将奥古斯都(Augustus)的“元首制”(Principate)的建立,视为一场精妙的“权力伪装术”。我们分析了奥古斯都如何巧妙地保留了共和国的空壳,同时将实际的军事、财政和司法大权集中于一身。这一章节将细致梳理“五贤帝”时代的文治武功,特别是哈德良的边疆政策和图拉真的“最大疆域”。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特别关注“罗马化”(Romanization)进程。罗马不仅输出军事力量,更重要的是输出了一种生活方式、城市规划(如引水渠、浴场和道路网络)和法律概念。本书通过对行省总督的治理文件和地方精英的文献分析,展示了罗马文明如何成功地将高卢、伊比利亚乃至北非纳入其经济和文化轨道,形成了前所未有的“世界帝国”概念。 第三部分:晚期帝国的结构性挑战与转型(约公元180年以后) 本书的后半部分着重探讨了罗马帝国在看似强大的外表下,所面临的深层结构性矛盾。 财政压力与货币贬值: 我们将通过对古代金币和银币含量的历史数据分析,说明从塞维鲁王朝开始,无休止的边境防御战和庞大的官僚体系如何导致了恶性通货膨胀,严重侵蚀了中产阶级的财富基础。 军事化与社会阶层固化: 戴克里先(Diocletian)和君士坦丁(Constantine)推行的改革,虽然在短期内稳定了局势,却也导致了社会身份的僵化——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工匠被纳入行业公会。这种“强制继承”的做法,虽然提高了税收效率,却扼杀了社会流动性,最终削弱了帝国的创新活力。 文化与信仰的交替: 本书不会将基督教的兴起仅仅视为宗教事件,而是将其置于晚期罗马帝国精神危机的背景下进行考察。面对传统城邦宗教的式微和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惧,基督教所提供的超越尘世的救赎观,如何逐步填补了帝国政治哲学的真空。对君士坦丁的“米兰敕令”及其后基督教成为国教的复杂政治动机,将有独到的论述。 核心论点与遗产 本书的结论部分,试图回答一个核心问题:罗马是如何“衰落”的?我们摒弃了“蛮族入侵”的单一解释,而是主张罗马的终结是一场“系统性失能”,是内部的经济失衡、政治腐败、军事过度扩张与外部压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最终,本书将聚焦于罗马留给后世的不可磨灭的遗产:罗马法典(其对现代民法体系的影响)、拉丁语在西方知识界的统治地位、基督教教会的组织结构(继承了罗马的行政框架),以及我们至今仍在使用的历法和城市规划理念。 《古罗马城邦的兴衰与遗产》是一部面向严肃历史爱好者、政治学研究者和古典文化探索者的力作,它不仅重述了历史,更试图解读一个伟大文明的生存逻辑与最终宿命。本书资料翔实,引证了从塔西佗、苏维托尼乌斯到现代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确保了叙事的深度与广度。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李亞江


  現任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作為技術員在工廠技術部門工作過7年,有從事基層焊接技術工作的經驗;研究所畢業後留校任教(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至今已有30多年),一直從事新材料及特種焊接技術的教學與科研工作,主持和完成國家科研計畫20多項,獲國家發明專利20多項,指導博士生和碩士生30多人。在國內外重要刊物上發表論文280多篇,主要著作有《特殊及難焊材料的焊接》《焊接冶金學—材料焊接性》等。

图书目录

第1 章 概述
1.1 先進材料的分類和性能特點
1.1.1 先進材料的分類
1.1.2 先進材料的性能特點
1.2 先進材料的應用及發展前景
1.2.1 先進陶瓷
1.2.2 金屬間化合物
1.2.3 疊層材料
1.2.4 複合材料
1.2.5 功能材料
參考文獻

第2 章 先進陶瓷材料的焊接
2.1 陶瓷材料的性能特點及連接問題
2.1.1 結構陶瓷的性能特點
2.1.2 陶瓷與金屬連接的基本要求
2.1.3 陶瓷與金屬連接存在的問題
2.1.4 陶瓷與金屬的連接方法
2.2 陶瓷材料的焊接性分析
2.2.1 焊接應力和裂紋
2.2.2 界面反應及界面形成過程
2.2.3 擴散界面的結合強度
2.3 陶瓷與金屬的釺焊連接
2.3.1 陶瓷與金屬釺焊連接的特點
2.3.2 陶瓷與金屬的表面金屬化法釺焊
2.3.3 陶瓷與金屬的活性金屬化法釺焊
2.3.4 陶瓷與金屬釺焊的示例
2.4 陶瓷與金屬的擴散連接
2.4.1 陶瓷與金屬擴散連接的特點
   2.4.2 擴散連接的工藝參數
2.4.3 Al2 O3 複合陶瓷/金屬擴散界面特徵
2.4.4 SiC/Ti/SiC 陶瓷的擴散連接
2.5 陶瓷與金屬的電子束焊接
2.5.1 陶瓷與金屬電子束焊的特點
2.5.2 陶瓷與金屬電子束焊的工藝過程
2.5.3 陶瓷與金屬電子束焊示例
參考文獻

第3 章 複合陶瓷與鋼的擴散連接
3.1 複合陶瓷與鋼的擴散連接工藝
3.1.1 Al2 O3-TiC 複合陶瓷的基本性能
3.1.2 複合陶瓷與鋼擴散連接的工藝特點
3.1.3 擴散接頭試樣製備及測試方法
3.2 Al2 O3-TiC 複合陶瓷與Q235 鋼的擴散連接
3.2.1 Al2 O3-TiC/Q235 鋼擴散連接的界面特徵和顯微硬度
3.2.2 Al2 O3-TiC/Q235 鋼擴散連接界面的剪切強度
3.2.3 Al2 O3-TiC/Q235 鋼擴散連接的顯微組織
3.2.4 界面過渡區析出相分析
3.2.5 工藝參數對Al2 O3-TiC/Q235 鋼擴散界面組織的影響
3.3 Al2 O3-TiC 複合陶瓷與18-8 奥氏體鋼的擴散連接
3.3.1 Al2 O3-TiC/18-8 鋼擴散連接的界面特徵和顯微硬度
3.3.2 Al2 O3-TiC/18-8 鋼擴散連接界面的剪切強度
3.3.3 Al2 O3-TiC/18-8 鋼擴散連接的顯微組織
3.3.4 界面過渡區析出相分析
3.3.5 工藝參數對Al2 O3-TiC/18-8 鋼擴散界面組織的影響
3.4 Al2 O3-TiC 複合陶瓷與W18Cr4V 高速鋼的擴散連接
3.4.1 擴散工藝特點及試樣製備
3.4.2 Al2 O3-TiC/W18Cr4V 鋼擴散連接的界面特徵
3.4.3 Al2 O3-TiC/W18Cr4V 擴散連接界面的剪切強度
3.4.4 工藝參數對界面過渡區組織的影響
3.4.5 Al2 O3-TiC/W18Cr4V 擴散界面裂紋擴展及斷裂特徵
參考文獻

第4 章 鎳鋁及鈦鋁金屬間化合物的連接
4.1 金屬間化合物的發展及特性
4.1.1 結構用金屬間化合物的發展
4.1.2 金屬間化合物的基本特性
4.1.3 三種有發展前景的金屬間化合物
4.1.4 N-i Al、 T-i Al 係金屬間化合物的超塑性
4.2 N-i Al 金屬間化合物的焊接
4.2.1 NiAl 合金的擴散連接
4.2.2 Ni3 Al 合金的熔焊
4.2.3 Ni3 Al 與碳鋼(或不銹鋼) 的擴散焊
4.2.4 Ni3 Al 基IC10 合金的擴散連接和真空釺焊
4.3 T-i Al 金屬間化合物的焊接
4.3.1 T-i Al 金屬間化合物的焊接特點
4.3.2 T-i Al 金屬間化合物的電弧焊
4.3.3 T-i Al 金屬間化合物的電子束焊
4.3.4 TiAl 和Ti3 Al 合金的擴散焊
4.3.5 TiAl 異種材料的擴散焊
參考文獻

第5 章 鐵鋁金屬間化合物的連接
5.1 鐵鋁金屬間化合物及焊接性
5.1.1 鐵鋁金屬間化合物的特點
5.1.2 鐵鋁金屬間化合物的焊接性特點
5.1.3 Fe3 Al 焊接接頭區的裂紋問題
5.2 Fe3 A 與鋼(Q235、18-8 鋼) 的填絲鎢極氬弧焊
5.2.1 Fe3 Al 與鋼的鎢極氬弧焊工藝特點
5.2.2 Fe3 Al/鋼填絲GTAW 接頭區的組織特徵
5.2.3 Fe3 Al/鋼填絲GTAW 接頭區的顯微硬度
5.2.4 Fe3 Al/鋼GTAW 接頭的剪切強度及斷口形態
5.3 Fe3 Al 與鋼(Q235、18-8 鋼) 的真空擴散連接
5.3.1 Fe3 Al/鋼真空擴散連接的工藝特點
5.3.2 Fe3 Al/鋼擴散焊界面的剪切強度
5.3.3 Fe3 Al/鋼擴散焊界面的顯微組織特徵
5.3.4 Fe3 Al/鋼擴散焊接頭的顯微硬度
5.3.5 界面附近的元素擴散及過渡區寬度
5.3.6 工藝參數對擴散焊界面特徵的影響
5.4 Fe3 Al 金屬間化合物的其他焊接方法
5.4.1 Fe3 Al 金屬間化合物的電子束焊
5.4.2 Fe3 Al 的焊條電弧焊
5.4.3 Fe3 Al 氬弧堆焊工藝及特點
參考文獻

第6 章 疊層材料的焊接
6.1 疊層材料的特點及焊接性
6.1.1 疊層材料的特點
6.1.2 疊層材料的焊接性分析
6.1.3 疊層材料的焊接研究現狀
6.2 疊層材料的填絲鎢極氬弧焊
6.2.1 疊層材料填絲GTAW 的工藝特點
6.2.2 疊層材料焊接區的熔合狀態
6.2.3 疊層材料與18-8 鋼焊接區的組織性能
6.3 疊層材料的擴散釺焊
6.3.1 疊層材料擴散釺焊的工藝特點
6.3.2 疊層材料與18-8 鋼擴散釺焊的界面狀態
6.3.3 疊層材料/18-8 鋼擴散釺焊接頭的顯微硬度
6.3.4 疊層材料/18-8 鋼擴散釺焊接頭的剪切強度
參考文獻

第7 章 先進複合材料的焊接
7.1 複合材料的分類、特點及性能
7.1.1 複合材料的分類及特點
7.1.2 複合材料的增強體
7.1.3 金屬基複合材料的性能特點
7.2 複合材料的連接性分析
7.2.1 金屬基複合材料的連接性分析
7.2.2 樹脂基複合材料的連接性分析
7.2.3 C/C 複合材料的連接性分析
7.2.4 陶瓷基複合材料的連接性分析
7.3 連續纖維增強金屬基複合材料的焊接
7.3.1 連續纖維增強MMC 焊接中的問題
7.3.2 連續纖維增強MMC 接頭設計
7.3.3 纖維增強MMC 的焊接工藝特點
7.4 非連續增強金屬基複合材料的焊接
7.4.1 非連續增強MMC 焊接中的問題
7.4.2 非連續增強MMC 的焊接工藝特點

第8 章 功能材料的連接
8.1 超導材料與金屬的連接
8.1.1 超導材料的性能特點及應用
8.1.2 超導材料的連接方法
8.1.3 超導材料的連接工藝特點
8.1.4 氧化物陶瓷超導材料的焊接
8.2 形狀記憶合金與金屬的連接
8.2.1 形狀記憶合金的特點及應用
8.2.2 形狀記憶合金的焊接進展
8.2.3 TiNi 形狀記憶合金的電阻釺焊
8.2.4 TiNi 合金與不銹鋼的過渡液相擴散焊
參考文獻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321052
  • 規格:平裝 / 362頁 / 17 x 23 x 1.8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歷史上每一種新材料的出現,都伴隨著新的連接工藝的出現並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先進材料的研究開發是多學科相互滲透的結果,連接技術對其推廣應用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並在電子、能源、汽車、航太、核工業等部門中得到了應用。

  先進材料的開發是發展高新技術的重要物質基礎,先進材料的連接在工程結構中是經常遇到的,而且在實踐中出現的問題較多,有時甚至阻礙了整個工程的進展。特别是許多先進材料的連接,採用常規的焊接方法難以完成,先進焊接技術的優越性日益突現。

  本書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角度,針對近年來受到人們關注的先進材料(如高科技陶瓷、金屬間化合物、複合材料、功能材料等)的連接問題,對其連接原理、焊接性特點、技術要點及應用等做了系統的闡述,力求突出科學性、先進性和新穎性等特色。本書內容反映出近年來先進材料連接技術的發展,特别是一些先進技術的發展,對推動先進材料的焊接應用有重要的意義。書中給出一些先進材料結構連接的應用示例,可以指導新產品研究開發。

  本書供從事與材料開發和焊接技術相關的工程技術人員使用,也可供大專院校師生、科研院(所)和企事業單位的科研人員參考。

  參加本書撰寫的其他人員還有:王娟、馬海軍、夏春智、陳茂愛、劉鵬、沈孝芹、黄萬群、吳娜、李嘉寧、劉如偉、馬群雙、劉坤、蔣慶磊、魏守征。

  由於筆者水準所限,書中不足之處在所難免,敬請讀者批評指正。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平常都是透過研討會和業界簡報來掌握新知,但這些資訊往往片段化且時效性不一。這本《先進材料連接技術及應用》就像是一個權威性的「知識庫」,把近十年來連接領域的關鍵突破都收錄進去了。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探討「綠色製程」趨勢時的觀點。他們並沒有將環保和高性能對立起來,而是展示了如何透過優化製程參數(例如,降低烘烤溫度、使用低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的接著劑),在保持甚至提升連接強度的同時,顯著降低了能耗和環境污染。這點對於我們公司推動永續發展目標(ESG)來說,提供了非常具體的技術路徑。閱讀的過程中,我時常會停下來思考,將書中的理論模型與我手上正在進行的專案進行對照。它強迫你去質疑現有的慣例,並引導你思考,在當前的技術邊界下,什麼才是最優化、最負責任的連接方案。總結來說,這是一本超越一般技術手冊,更接近於「工程哲學」的實用經典。

评分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簡直是教科書級別的典範,完全沒有那種為了湊頁數而拉長篇幅的感覺。我本身是大學部材料系畢業的,很多專業書籍讀起來常常需要來回跳著看,不然邏輯線索很容易斷掉。但這本《先進材料連接技術及應用》的章節銜接非常自然,從基礎的連接原理(像是潤濕性、表面處理)開始,穩健地推進到超音波銲接、雷射熔接等高能束連接技術,最後再聚焦到微電子封裝這種極高精度的應用。最讚的是,它對於「失效分析」的部分著墨甚多。它不只告訴你如何成功連接,更重要的是,它用大量的案例圖解,展示了疲勞裂紋的起源、腐蝕對連接強度的影響,以及如何使用非破壞檢測(NDT)技術來追蹤這些潛在問題。這對於品管和售後服務部門的同仁來說,簡直是標準作業流程(SOP)的最佳參考指南。讀完後,我對整個連接生命週期的管理,都有了更宏觀且細緻的理解。

评分

說真的,要找到一本涵蓋面這麼廣泛,同時又兼顧細節深度的專業書籍,在市面上並不多見。我對本書的整體編排風格感到非常滿意,它不像某些翻譯書那樣生硬拗口,語氣非常流暢,讀起來是種享受。特別是對「異種材料連接」的探討,簡直是如虎添翼。現在工業界越來越多使用塑膠、陶瓷與金屬的混合結構,傳統的銲接方法完全派不上用場。書中詳細介紹了固態擴散接合法(Diffusion Bonding)在不同金屬間的參數控制,以及如何利用反應性疊層(Reactive Layer)來抑制脆性金屬間化合物的生成。這部分的內容,我找了許多外文期刊才勉強拼湊出個概念,現在作者把它們系統化地整理出來,配上精確的製程窗口圖,這替我省下了大量的時間成本。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它提供了多少新的科學發現,而在於它將現有的、分散的、複雜的知識體系,以一種極度清晰、結構化的方式呈現在讀者面前。

评分

說實話,我對這本《先進材料連接技術及應用》的期待值,一開始是打個問號的。畢竟現在市面上講「先進」的書多半是炒作概念,內容空泛,讀完跟沒讀一樣。但這本不一樣,它的「先進」是建立在紮實的材料科學基礎上的。我特別欣賞作者在探討新型接著劑時,不僅描述了其化學結構的優勢,還深入剖析了其界面物理特性,像是表面能的控制、應力分散機制等等。書裡有一段分析碳纖維複合材料與金屬基體連接的章節,讓我茅塞頓開。過去我們都是用機械固定,強度總是有盲點,但這本書提供的多層次複合層結構(Interfacial Transition Layer)的概念,讓我理解到如何透過調整中間層的梯度材料來平衡不同材料間的熱膨脹係數差異。這種深度和廣度兼具的敘述方式,對於從事航空航太結構研發的人來說,是極為寶貴的參考。它不是給你一個現成的答案,而是給你一套完整的思考工具箱,讓你面對未知問題時,能從材料本質上去尋找最佳解。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老實說,一開始吸引我的目光是那個配色,帶著一股工業設計的嚴謹感,但又不是那種死板板的教科書風格。我個人是做電子組裝的,平常接觸的都是一些比較偏向操作層面的東西,對於「材料連接」這種聽起來很學術的詞彙,其實有點敬而遠之。然而,翻開書後,我發現內容的編排其實相當「接地氣」。它不是那種只講高深理論、堆砌公式的書,而是非常注重實際應用場景的描述。例如,它對不同焊接工藝在微小元件上的應用,講解得非常細膩,連不同熱循環對焊點強度的影響都有圖表輔助說明,這對我們現場的工程師來說,簡直是救命稻草。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一章節,專門討論了在潮濕或高溫環境下,傳統接著劑容易失效的問題,然後提出了幾種新型複合材料的解決方案,並且附帶了實驗數據佐證。這讓我在面對客戶提出的那些「極端環境」需求時,腦袋裡立刻有了新的方向可以去鑽研。整體來說,這本書像是位經驗豐富的師傅在手把手帶領你,而不是冷冰冰的教授在傳授知識,閱讀體驗非常流暢,對於想從基礎理論跳躍到實務應用的技術人員,是本值得入手的好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