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人因工程學(第六版) 

實用人因工程學(第六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開偉 
图书标签:
  • 人因工程学
  • 工效学
  • 用户体验
  • 人机交互
  • 第六版
  • 工程设计
  • 工业工程
  • 系统工程
  • 安全工程
  • 人机系统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人因工程是一門實用科學,其領域涵蓋了工程、設計、生理學、心理學、行為科學、管理科學等。本書以人體的安全與健康為主軸,依人的基本特徵來呈現人體測計、力學行為特徵、生理/新陳代謝特徵、肌肉骨骼傷害等,此外更提供許多相關知識及調查數據,以達理論與實務並重。人因工程的知識已廣泛的應用在產品、空間、設施、工作、與環境的設計上。不僅適合作為大專相關系所授課教材,也十分適合一般業界人士進修使用,造就「人因工程」技術專長人才。 
 
本書特色
 
  1.本書內容完善,充分了解人體的各種特徵、行為與限制,更可將這些知識運用在工作環境的設計改善中,提昇工作效率。
  2.理論及方法介紹後,配合調查數據與例題說明,使讀者活用理論、貼近實務。
  3.章後設有「自我評量」單元,加強重點記憶與學習回饋,提昇學習效果。 
好的,这是一本假设的、不包含《實用人因工程學(第六版)》内容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旨在模仿专业出版物的风格: --- 《面向未来的复杂系统设计:人机交互、认知负荷与安全文化构建》 导言:技术鸿沟与系统可靠性的新范式 在当代工程与管理领域,我们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迈向一个高度互联、数据驱动的复杂系统时代。从大规模工业自动化、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到尖端医疗诊断平台,这些系统的核心挑战已不再仅仅是技术性能的极限突破,而在于如何有效、安全、可持续地将“人”——操作者、决策者、维护者——融入到技术架构之中。传统的工程方法往往将人视为系统中最不稳定的变量,而现代复杂系统设计理论则清晰地指出,只有深刻理解人类的能力、局限性、认知过程以及社会组织结构,才能实现真正的系统可靠性与效率。 本书《面向未来的复杂系统设计:人机交互、认知负荷与安全文化构建》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它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工程手册,而是一部跨学科的理论与实践指南,旨在为系统设计师、高级工程师、项目经理以及政策制定者提供一套系统性的、前瞻性的设计思维框架。本书深度聚焦于解析复杂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个体认知、团队协作与组织结构如何相互作用,共同塑造最终的安全与绩效成果。 第一部分:深度解析人类认知模型在系统设计中的作用 本书的第一部分奠定了理解人机系统动态的基础,它超越了对基本生理学和基础操作规范的简单描述,转而深入探讨了高强度、高压力环境下人类的决策机制。 第一章:动态决策理论与非线性认知负荷 本章详细剖析了“环境适应性”和“情境感知”在现代操作环境中的重要性。我们引入了动态决策理论(DDT)的最新进展,探讨操作者如何在信息不完全或时间压力下快速建立和修改心智模型(Mental Models)。重点研究了认知负荷(Cognitive Load)的细分模型——内在负荷、相关负荷与外在负荷——并阐释了如何通过界面设计和信息架构策略来最小化外在负荷,从而释放操作者的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资源,使其专注于解决核心的、非例行的任务。引入了“注意力资源池”模型,用于量化在多任务交织环境中,系统对用户注意力的“剥夺”效应。 第二章:信息架构、可解释性与决策信任的建立 现代系统生成海量数据,但数据量不等于信息价值。本章聚焦于信息架构(Information Architecture)的设计原则,强调“情境化信息呈现”的必要性。我们将探讨如何利用数据可视化技术,特别是那些能够揭示系统状态非线性关系的可视化手段,来帮助操作者快速建立准确的系统心智模型。更重要的是,本章深入讨论了人机交互的“可解释性”(Explainability, XAI)问题。在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系统中,当系统做出决策时,操作者必须能够理解其推理路径。本书提出了评估和设计“可信赖的透明度”的量化指标,以避免“过度信任”或“不信任”的系统滥用。 第二部分:跨尺度协作与组织安全文化构建 复杂系统很少由单人操作,其可靠性依赖于不同层级、不同专业背景的团队间的无缝协作。本书的第二部分将视角从个体扩展到群体和组织层面。 第三章:分布式团队中的感知一致性与协作中断管理 随着远程操作、跨时区支持和多点控制的普及,团队成员之间的感知一致性(Shared Situation Awareness)面临严峻挑战。本章研究了如何通过共享工作环境设计(如物理或虚拟的共同工作台)来维持团队对当前系统状态的共同理解。我们提出了“协作中断模型”,分析了通信失败、信息传递延迟以及专业术语壁垒如何导致系统性能的级联下降。书中提供了针对高风险环境(如远程应急响应)的通信协议优化策略。 第四章:组织安全文化与韧性工程(Resilience Engineering) 安全文化并非抽象的口号,而是系统内嵌的实际行为模式。本书将安全文化的概念置于韧性工程的框架下进行考察。我们不再仅仅关注如何“避免失败”(传统安全观),而是探讨系统如何“在失败中学习并适应”(韧性观)。核心章节探讨了“报告文化”的构建——如何设计报告与学习系统,使其鼓励操作者汇报“几乎失误”(Near Misses)和“边缘操作”(Edge Cases),而不是惩罚。书中引入了“组织学习速度”的评估模型,用以衡量一个组织从系统中获取和应用新知识的能力,这是构建真正安全韧性组织的关键所在。 第三部分:面向未来的系统设计方法论与工具集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理论与方法论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工具。 第五章:适应性自动化与“控制的平移” 自动化是系统设计的必然趋势,但过度的或不恰当的自动化会削弱人类的技能。本章批判性地分析了自动化级别(Automation Levels)的局限性,并倡导适应性自动化(Adaptive Automation)的设计理念。这种设计要求系统能够根据操作者的实时认知负荷和情境需求,动态调整自身的介入程度,实现人与机器之间“控制的平移”(Shifting Control)。书中详细介绍了基于生物反馈(Biofeedback)和眼动追踪(Eye-Tracking)技术来量化操作者认知状态,并据此动态调整界面复杂度的前沿研究案例。 第六章:系统级风险的因果链分析与干预点识别 针对复杂系统的故障,传统的“线性因果分析”往往失效。本书引入了多因素因果分析(Multi-factor Causal Analysis),例如结合系统动力学(System Dynamics)和事件树分析的方法,来描绘导致系统事件的非线性反馈回路。重点在于识别干预点(Intervention Points):在人员、技术、流程三个层面中,哪个点的微小调整能产生最大的系统级稳定效果。本书提供了详细的案例研究,演示如何从事故报告中提取深层次的组织和设计缺陷,而非仅仅归咎于“人为错误”。 结语:面向人类中心的设计哲学 《面向未来的复杂系统设计》旨在倡导一种“以人为中心的设计哲学”(Human-Centered Design Philosophy),这种哲学要求我们将对人类心智和社会动态的深刻理解,置于每一次技术决策的核心。它提供的不是一套即插即用的解决方案,而是一套强大的分析框架和一套持续优化的设计方法论,确保我们构建的系统,无论多么复杂,都能成为人类能力的延伸而非负担。本书是所有致力于构建更安全、更高效、更具韧性系统的专业人士的必备参考。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李開偉 
 
  現職:中華大學工管系教授
  學歷:美國德州理工大學工業工程研究所博士 

图书目录

第1章 人因工程概論
1.1 人因工程的定義
1.2 人因工程的起源
1.3 人機系統
1.4 人的特徵
1.5 人因工程的應用
1.6 本書的架構

第2章 人體測計與應用
2.1 人體座標與方位
2.2 人因體測計學
2.3 人體資料的變異來源
2.4 人體測計資料與應用原則
2.5 人體測計與工作空間設計

第3章 人體的力學特徵
3.1 骨骼系統
3.2 肌肉系統
3.3 基本動作型態
3.4 肌力量測與基礎生物力學調查
3.5 生物力學模式
3.6 手的活動與肌力

第4章 生理系統與工作設計
4.1 飲食與能源
4.2 新陳代謝
4.3 呼吸與心臟血管系統
4.4 工作與休息
4.5 生理韻律與人員排班

第5章 肌肉骨骼傷害(I)
5.1 下背部傷害
5.2 手臂與手的肌肉骨骼傷害
5.3 其他部位的肌肉骨骼傷害
5.4 肌肉骨骼系統傷害調查方法
5.5 傷害的預防

第6章 肌肉骨骼傷害(II)
6.1 人工物料處理
6.2 震 動

第7章 防滑設計
7.1 摩擦力與摩擦係數
7.2 腳與地板間摩擦的問題
7.3 腳與地板間作用力
7.4 影響鞋與地板間的摩擦係數之因子
7.5 地板抗滑標準與摩擦係數量測

第8章 體溫調節與大氣環境
8.1 熱與體溫調節
8.2 熱環境評估
8.3 熱危害控制
8.4 冷環境與冷應力

第9章 感覺與人員訊息處理
9.1 感覺的基本過程
9.2 資訊理論
9.3 人員訊息處理模式
9.4 記 憶
9.5 決策過程
9.6 注 意
9.7 信號偵測理論
9.8 情境知覺
9.9 人員反應

第10章 視覺與照明
10.1 眼睛的構造
10.2 視覺能力
10.3 光與顏色
10.4 視覺與照明
10.5 視覺與疲勞

第11章 聽覺設計與噪音問題
11.1 聽覺器官
11.2 聲音的性質
11.3 聲音與聽覺
11.4 聽覺訊息顯示
11.5 噪音問題

第12章 控制與輸入設計
12.1 控制器的種類
12.2 控制器之編碼
12.3 控制阻力
12.4 控制器的回饋與靈敏度
12.5 控制器的評估
12.6 常見之控制器與輸入裝置

第13章 視覺顯示設計
13.1 數量顯示設計
13.2 質化顯示器
13.3 文字顯示
13.4 圖形與符號顯示
13.5 視覺顯示終端機
13.6 顯示器的位置
13.7 抬頭顯示器
13.8 光投影顯示
13.9 控制與顯示之配置

第14章 安全資訊與警告標示
14.1 事故與人為失誤
14.2 產品與環境之危害
14.3 產品安全資訊設計模式
14.4 警告標示 
14.5 警告標示與人員行為

附錄A 英中名詞對照
附錄B 人體測計之應用-安全防護
附錄C 肌肉骨骼系統評估
附錄D MSDS檢核表
附錄E KIM推拉作業檢核表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5037130
  • 叢書系列:大學工管
  • 規格:平裝 / 528頁 / 19 x 26 x 2.6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六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第六版,我特地跟手邊舊版的做了個對比,發現它在「新興科技應用」這塊的補強非常到位,展現了編者群與時俱進的態度。過去幾版比較著重在傳統的控制面板、文件處理,但這一版顯然把VR/AR、穿戴式裝置,甚至是一些物聯網(IoT)介面的人因考量都納進來了。以AR的應用來說,書裡探討了視覺疊合的精準度對操作正確性的影響,以及長期配戴頭戴裝置可能引起的視覺疲勞和頭痛問題,這些都是前幾年可能還沒被廣泛討論的議題。 而且,它在探討「數位輔助」時,並不盲目推崇高科技萬能論,反而非常批判性地分析了「自動化偏差」(Automation Bias)。這點我超有感觸。我們常常過度依賴系統的判斷,導致在系統出錯時反應遲鈍。書中透過實際的工業事故案例,提醒設計者,即使是再聰明的人工智慧,它的輸出介面也必須讓操作者能隨時保持監控和介入的能力。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不是只提供設計的「工具箱」,更提供了一套「設計倫理」的框架。它讓我意識到,設計的最終目的,是賦予人力量,而不是奪走人的自主判斷權。這讓我在規劃未來產品線時,多了一份對使用者的責任感。

评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雖然是標準的學術教材口吻,但其實比我想像中的要「好讀」很多。它並沒有為了顯得高深而刻意使用艱澀的術語,很多複雜的概念都是透過非常清晰的流程圖和層次分明的邏輯來解釋。我特別喜歡它在探討「人機介面操作流程」時所使用的「認知負荷模型」。它不只是說「這個流程很複雜」,而是用數學概念去拆解使用者在記憶、決策和反應這幾個階段所消耗的「認知資源」。這對於我們在優化現有SOP(標準作業程序)時,提供了一個量化的依據,而不是只能憑感覺去修改。 舉例來說,過去我們在設計內部簽核系統時,總覺得欄位越多越好,以求資料完整。但讀了這本書後,我才意識到,在某些高壓、需要快速決策的環節,每一個額外的確認步驟,都在無形中增加了使用者的認知負擔,反而可能導致關鍵資訊被忽略。書中提供的設計原則,例如「減少選擇的副 चुनाव(choice paralysis)」、「一致性的回饋機制」,都是可以直接套用到任何產品設計中的黃金法則。總結來說,這本《實用人因工程學(第六版)》不是那種讓你讀完後覺得「喔,原來如此」就束之高閣的書,它更像是一種思維的重塑工具,會在你設計或檢視任何系統時,不斷跳出來提醒你:別忘了,最終操作者是「人」。

评分

老實說,剛翻開這本《實用人因工程學(第六版)》的時候,我有點擔心它會不會像很多學術教科書一樣,充斥著密密麻麻的公式和難以消化的圖表。畢竟「工程學」這三個字聽起來就讓人頭皮發麻。不過,編輯的用心程度真的值得稱讚,特別是圖片和案例的選用,非常貼近我們台灣本土的產業脈絡。像是書中對於人體測量學的章節,它提供的數據不僅更新,還特別註明了不同地區人群的差異性,這對我們進行在地化設計非常重要。如果只是套用歐美數據,設計出來的椅子或操作台可能對台灣人來說就是怪怪的,用久了還會痠痛。 更絕的是,它對於「易用性測試(Usability Testing)」的步驟講解得巨細靡遺,從實驗設計、招募受試者、腳本撰寫,到數據的質化與量化分析,都有詳盡的範例說明。我記得書裡頭用一個很常見的超市結帳系統作為案例,一步步教你如何找出使用者在輸入折扣碼時的猶豫點,以及這種猶豫如何被量化成「工作時間增加」或「錯誤率提高」。這種將抽象的理論具體化到日常生活的功力,是讓這本書從眾多參考書中脫穎而出的關鍵。它不只是告訴你「要測」,而是教會你「怎麼測,測了之後怎麼辦」。對於剛接手專案管理或產品經理職位的夥伴,這本大概是初期最好的導師,能有效避免閉門造車的災難。

评分

從學術研究的角度來看,這本《實用人因工程學(第六版)》的參考文獻引用做得非常扎實,幾乎每一章節後面的延伸閱讀列表,都能直接對應到頂尖期刊和重要研討會的論文。這對於我們這些需要撰寫研究計畫書或學術報告的人來說,簡直是省下了大量的時間去追溯資料源頭。它在理論基礎的建立上,非常嚴謹地處理了不同學派之間的觀點差異,例如在討論「心智模型」時,它清楚區分了操作者心智模型、設計者心智模型,以及系統心智模型之間的落差,並且說明了這些落差如何引發人為失誤。 有趣的是,書中還穿插了一些關於文化差異在人因設計中影響的探討。雖然這塊內容不多,但卻點出了很多台灣設計界可能忽略的盲點。例如,不同文化對「個人空間」的定義不同,進而影響到公共設施或交通工具的動線規劃。雖然這不是一本專門研究跨文化設計的書,但它能把這個維度納入考量,顯示出其廣博的視野。比起其他只關注技術實現的書籍,這本在「理論深度」與「實務廣度」之間找到了極佳的平衡點,是圖書館裡那種會被翻到爛掉、隨時可以挖到新東西的寶庫型參考書。

评分

這本《實用人因工程學(第六版)》真的是讓我眼界大開的一本書,我從大學時期就對人機互動和使用者體驗很有興趣,但過去接觸的資料多半比較偏向理論或者只聚焦在某個特定領域,像是網站介面設計或者產品外觀,總覺得少了點系統性的整合。這本書厲害的地方就在於它不僅僅是介紹了基礎的認知心理學、生理學,還把這些知識很紮實地連結到實際的設計實務上,而且涵蓋的範圍超級廣,從我們日常生活中用到的工具、辦公室的佈局,到高科技產業的儀表板設計都有涉獵。 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裡面對於「情境化設計」的論述非常到位。它強調設計不是孤立的行為,而是必須考量到使用者在什麼樣的環境、帶著什麼樣的動機、面對什麼樣的壓力下去使用產品。舉例來說,它在講到警報系統設計時,不是只說「聲音要夠大、顏色要夠醒目」,而是深入分析了在緊急狀況下,人眼的視覺暫留時間、聽覺的辨識閾值,以及認知負荷會如何影響決策速度。這對於我們在做系統開發,特別是像醫療設備或航空儀控這類攸關人命的領域,簡直是聖經等級的參考資料。它逼迫你跳出設計師的泡泡,真正從使用者的角度去感受那些可能導致失誤的微小環節。我個人覺得,對於想轉職到UX/HCI領域的新鮮人來說,這本書的實戰性絕對比那些只談「五秒原則」的淺碟工具書要紮實太多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