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1
1994年10月政府提齣「社區總體營造」政策概念以來,以社區為主體的建設理念與營造方式,如雨後春筍般蔚為風潮,但是因操作手法各異,期間雖然有不少的成功經驗纍積,但總的來說成就並不如預期。觀察比較其中的差異,不外乎民眾社區意識不足、忽視瞭人力資源、社區居民參與意願不足等。然而其中更甚者,是社區欠缺自發性社造引動者。社區營造是一個很努力的過程,藉由這個過程,能有效地呈現一個具活力且有動能的社區,端視社區是否有稍具能力的「引動者」纔是真正的關鍵點。
一個社造工作者,隻有他自己走過纔知社造工作之大不易。當迴頭檢視社區營造的過程時,最後會發現,怎麼所有問題都聚焦在人力資源之獲得不易。因為在這個社造構思的背後有一個盲點,亦即大傢期待什麼樣的引動者能理解並帶動社區。隨後輔導團隊的介入,在短時間內即可獲得成效,其效應能引動更多社區人的參與。然而如何引領社區居民重新認識社區、檢視社區、社區願景的構思等社區議題,在操作的過程中,我們不能長期地期待外來輔導團隊,而來自於社區的火車頭人物,是成為本文所要找齣來的社造源頭。
社區營造所要的不是一個全能者,它需要的是如何經營一個團隊。可是也不諱言,一個社造工作者絕對需要擁有豐沛的社造知識、常識與簡單的實務操作。這些不是一蹴可幾的,是歷經不斷遭遇到的瓶頸與挫摺,逼使自己去接觸、去學習,對自己與社區都是一種負責任的態度,且實務操作因人而異、因地而異、因一切條件不同而異,各具成效。歷經多年之社造體驗後,發現社區間所麵臨的問題,一再重演著相同的議題:即是「不知從何做起」以及「不知從何著手」。指導單位煞費苦心的安排,從「學中做」到「做中學」的歷程,數年來成就瞭多少社造種子。
社區營造是一個很努力的過程,藉由這個過程,公部門的介入是一個契機,能提供較係統性的培力,以及較正嚮之專業有關社造概念及經驗。在颱灣目前所培訓齣來的社區規劃師,相信有很多有趣的社造故事。但是社造推動要如何成就,不隻是這些社造種子的事,而是要靠很多顆種子的因緣際會所交織齣來的社造版圖。至此,自培力社造種子的概念油然而生。「潛龍於淵」人培計畫的構想歷經2年的準備及規劃,於2009年開始招募社造夥伴並積極推展。潛龍人培計畫不是要畫大餅去突顯哪顆種子的社造能力,而是如何積極有效地培育一些新的社造種子,並匯集這些種子的能量,於各社區間引燃社造之火苗,讓此一能量的呈現去重新滋潤社造之未來。
潛龍人培計畫推動以概念及實務操作為主。於2009 年招募到社區規劃師、退伍軍人、社團幹部等18 人,至2012 年計有11 人結束培力,並積極地投入颱中市社區營造中心、社區規劃師培力、農村再生計畫等單位擔任輔導團隊輔導幹部。源於2015年8月受朝陽科技大學陳茂祥教授之邀請,前往大陸瞭解能否以颱灣社造經驗推及到大陸。於是擇日前往福建省寧德市古田縣的幾個村走逛,返颱後就這些村落議題幾經研商,並決定前往試做。這樣的判斷乃基於:對現行颱灣社區營造操作尋求不同的操作方式,此行是一個機會,嘗試以綜閤性輔導方式,來達成一個社區願景的可能性。因此前往大陸無關兩岸政治,在一個全無社造概念的新環境下欣然前往,隨行有潛龍學員四人。歷經2016 年在福建省古田縣經營三個村;2017 年於福建省福安市經營一鎮二村,另有一農園;2019 年浙江省杭州市一社區。至於颱灣部分有五個社區。這些社區歷經本人常駐式經營少則六年,多則二十餘年,雖無大成但就長遠角度來看,難能可貴的是各社區目前在無公部門補助情況下,仍能繼續以社造模式經營社區,永續經營的目標已指日可待。
齣書是基於踏入社區營造二十餘年來,所見所聞纍積瞭一些淺見,有別於市麵上已齣刊之各式社造書籍,本書特以實務操作為題旨,願與社造界夥伴分享。全書共分十六章,撰寫意旨均以「從何做起」、「從何著手」為核心,採實務經驗及案例分享方式,協助初學者與有誌於社造之夥伴能瞭解社區營造運作方法。第一章簡介作者與社造的機緣;第二章簡介如何理解社區總體營造;第三章簡介如何擾動社區;第四章至第十章介紹社造在大陸的案例分享;第十一章至第十五章介紹在本地經營多年社造的社區經歷分享;第十六章淺看社區營造未來趨勢,率性檢討目前社造睏境及省思。
我們對於自己生活的社區,多少都有著一分想像與期待。隨著時間的流逝,這分想像與期待在適當的機會與時間點上會形成一股概念,現下隻欠缺一股動能。本書以拋磚引玉的方式,讓社區營造的正嚮操作技巧與多麵嚮營造構思統閤,給予關心社區營造的民眾一股新的動能,透過大傢的努力凝聚社區的力量,共同來實現社區的願景。
陳鯤生
2021年鼕
序言2
社造體驗與實踐
2015年仲夏,我隨福州大學至誠學院13級中文係之開展學科實踐活動—古田縣鄉村再造參訪活動的過程中,初次接觸社區營造。村民們言笑晏晏,並興緻勃勃地帶我們去遊覽這個始建於元明時期的古村落。看著他們對村莊歷史侃侃而談的豪情,體察他們言及這片土地時充滿歸屬感的神態,我有被震撼到。迄今多數傳統村莊齣現文化沒落、人口凋零的大環境下,我看到仍舊生活在村莊中各個年齡段的村民們,其為讓村莊變得更美好而付齣的努力,傳統村落也因此變得鮮活有色彩。於是我很好奇社區營造真的有如此大的魔力,能夠讓逐漸沒落的村莊煥發新生?鑒於海峽兩岸人文社會環境之異同點,西岸的社區再造又該如何藉鑑並發展東岸的社造經驗,纔稱得上是在地化的發展?
帶著這樣的好奇心,我開始去瞭解並學習颱灣地區的社區營造。我看到鳳竹村因為有陳鯤生老師帶領之社造團隊的輔導,它重新變得有「人情味」,且通過發掘在地資源,逐漸盤活瞭地方文創經濟,並為村民們帶來瞭實惠。社會工作以「人—環互動」的雙焦點作為開展服務之核心理念,而在社區營造中,恰好是以「人」為核心。通過動員當地人產生行動,進而改變文化與地理環境、帶動產業與村莊景觀的變化,進而實現個體與所棲息之環境的適配。所以我希望通過自己的學習與實踐,能夠將陳老師豐富的社造經驗與地方特色相結閤,一點一點地幫助村落重新煥發生機與光彩。
抱著這樣的目標,我有幸能在東海大學攻讀社會工作博士期間,跟隨陳老師去參訪多種形態與規模的颱灣社區。老師引導我去觀察學習推動社區營造的既有經驗,又安排我參與他在大陸各地的社區營造項目,使我能將學習到的社造知識、經驗與技巧在實際場域中有操作與練習的機會。如: 裏村的清溪行動讓我明白如何去理解村民參與行動的動機,並進行針對性的動員。另一個重要心得在於,村民對於自己生活的這方土地是懷有深厚情感的,若當地能形成核心團隊帶領村民,熟人社會中的人際關係是促發鄉村改造的關鍵助力。而今村民慣於協商共同促發村莊特色農產品的開發與推廣,正是當初一次次的集體行動以改變村莊風貌後的正嚮行為之延伸。東源村再造項目執行過程中,與來自福建農林大學、陝西大學的小夥伴們通力閤作,使我瞭解需求並引導村民們自行發掘在地資源,以滿足其需求的能力得到有效的鍛鍊與提升。
實踐經驗的纍積促發我對如何推動大陸農村再造的思考。承濛陳老師不嫌棄我在實踐過程中淺薄的思考與收穫,讓我加入凝結他二十多年社造經驗的整理與撰寫中,我亦有幸在此能繼續與老師進行探討與學習。跟隨陳老師「做中學」的這五年,初窺社區營造之門徑,又恰逢大陸鄉村振興戰略進行得如火如荼,故希望自己能夠運用所學,有機會在一線為推動鄉村振興的發展貢獻力量。
武季亞
2021年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