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中央的協奏曲:東吳大學商學院田中農旅

田中央的協奏曲:東吳大學商學院田中農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傅祖壇
图书标签:
  • 东吴大学
  • 商学院
  • 田中
  • 农旅
  • 台湾
  • 地方发展
  • 乡村旅游
  • 社区营造
  • 案例研究
  • 产业发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東吳大學商學院協同彰化縣田中鎮農會與農民、職人們合作,以協奏曲為題,譜出四篇樂章,一共介紹了十個田中在地的農業產業點。最後以三位輔導老師感想作結,分享輔導心得與美好回憶。

 
浮光掠影:城市角落的非虚构观察 序章:在水泥丛林中寻找回响 我们的时代,被无垠的数字信息和飞速变化的都市节奏裹挟着。人们习惯于向外看,追逐着遥远的星光,却常常忽略了脚下这片土地上,那些被日常琐碎掩盖住的真实脉搏。本书并非宏大叙事的史诗,而是一系列关于“在场”的素描。它记录了在现代城市结构中,那些被边缘化、被遗忘,却又顽强生长的生命片段、行业坚守以及空间变迁。 这本书的核心精神,在于对“微观现实”的深入挖掘。它不关注华尔街的潮起潮落,也不探讨全球化的宏观蓝图,而是聚焦于那些构筑我们日常经验的基础元素:一家老式修鞋铺的黄昏、一个社区菜市场的清晨喧嚣、地铁里不同职业人群的疲惫与期盼,以及那些在钢筋水泥的缝隙中,依然恪守着传统技艺的手艺人。 第一部分:时间的灰烬与工匠的慢歌 第一章:最后一位木刻师的刻刀 在城市更新的浪潮中,许多传统手工艺正面临失传的危机。本章深入探访了隐居在老城区一条巷弄里的张师傅,他是本地最后一位坚持使用手工木刻技术进行艺术创作的匠人。我们详细记录了他从选材、制版、浸墨到最终拓印的每一个细微步骤。文字不再是简单地描述过程,而是试图捕捉刀尖触碰木纹时发出的那种特有的、只有时间才能打磨出的声响。我们探讨了为什么在工业化批量生产的时代,这种耗时耗力的手工技艺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精神价值。张师傅的经历,是对“效率至上”这一现代信条的温和反驳。他的生活哲学,如同他作品中深邃的线条,需要耐心去品读。 第二章:凌晨四点的面点房 一个城市醒来的声音,往往是从那些不为人知的后厨开始的。本章的焦点是一家百年老字号面点房的“夜班人生”。凌晨四点,当大多数人沉睡时,烘焙师们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工作。通过对烘焙师李阿姨长达一个月的跟访,我们不仅描绘了制作传统苏式糕点的复杂工艺——从油酥的分层到馅料的调配,更深入挖掘了这一代糕点师傅对“火候”的近乎本能的理解。他们的技艺,是经验的结晶,是无数次失败后留在指尖上的记忆。本章也探讨了年轻一代是否愿意接续这份沉重却充满温度的传承。 第三章:失语的布匹:纺织作坊的挽歌 城市边缘的一个小型纺织作坊,那里机器的轰鸣声是永恒的背景音。我们记录了那些仍在使用的老式提花机,它们笨重、需要大量人工干预,却能织出新式机器难以模仿的复杂纹理。与作坊主的一次长谈揭示了原材料价格上涨、订单转移以及技术更新换代的困境。这不仅仅是一个企业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地方工业如何与全球化经济博弈的缩影。文字中充满了对机械美学与工业衰退的复杂情感交织。 第二部分:空间叙事:被重塑的地理景观 第四章:被遗忘的“单位大院” 在快速的城市扩张中,许多建于特定历史时期的“单位大院”正面临拆除或改造。本章选择了一个尚未被完全更新的院落进行田野调查。我们采访了居住在此的几代人,他们讲述了在特定社会结构下,邻里关系、公共空间使用方式以及家庭观念的形成过程。院落的布局本身,就是一部无声的社会史。我们试图捕捉那些即将消失的“集体记忆”的形态——比如共享的晒衣绳、固定的饭点喊声,以及那些被水泥墙壁记录下来的生活痕迹。 第五章:地铁站台上的平行世界 公共交通系统是现代城市最繁忙的神经末梢。本章将焦点放在城市中心某条繁忙地铁线路的几个关键站点上。不同于一般对交通效率的探讨,我们关注的是站台上的“非正式经济”与“隐形社交”。从清晨向行人兜售早餐的小贩,到午休时在长椅上安静阅读的白领,再到夜班工作者疲惫的归途。通过捕捉不同人群在特定时段内对同一物理空间的“占有”与“使用”,我们勾勒出城市中无数个平行的、相互交错却又互不干涉的“平行世界”。 第六章:植物的抵抗:城市边缘的野性生长 当城市规划师们试图将一切纳入规整的网格时,自然总会找到突围的路径。本章记录了城市建筑基脚、废弃铁轨旁以及高架桥阴影下,那些顽强生长的植物群落。这部分内容融入了基础的植物学观察与生态学思考,探讨了在高度人造化的环境中,生命力如何以最原始的方式进行“抵抗”与“适应”。对一株生长在裂缝中的苔藓的细致描摹,可以折射出生命的韧性与环境的张力。 第三部分:人与物的对话:日常中的哲学思辨 第七章:旧书店的尘封智慧 我们拜访了城市里最后几家坚持只出售二手书的独立书店。在这些堆满书香和灰尘的空间里,时间仿佛停滞了。本章不仅仅是对“书”的物质载体的描述,更是对“知识的流转”的探讨。通过书页间的批注、被折叠的书角,以及不同读者留下的印记,我们解读了人与物之间建立的私密连接。一位老书店主分享了他对阅读的看法: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筛选和沉淀的价值远高于获取的速度。 第八章:失物招领处的等待 每一次遗失,都是一次小型的、未被记录的“告别”。本章以城市失物招领中心为背景,通过分析被遗弃的物品——一把老旧的钥匙、一本遗失的笔记本、一个单只的耳环——来重建失主可能的生活轨迹和情感联系。这些无主之物,成为了我们理解城市中陌生人之间微妙联系的线索。它们被物化了的情绪和未竟的故事,在等待被重新激活。 第九章:社区壁画的生命周期 本章关注于那些由社区居民自发创作,或在墙面上自然形成的涂鸦与壁画。它们通常不被主流艺术界认可,却生动地反映了特定社区在特定时间段内的集体情绪、社会诉求或是生活趣味。我们追踪了几幅壁画的“生命周期”——从最初的创作,到被行人驻足观看,再到最终被新的粉刷覆盖。这一过程本身,就是城市文化记忆快速更替的直观体现。 结语:在平凡中重拾敬畏 本书的所有章节,都是在力求以最朴素、最去修饰的笔触,去触碰那些构成我们生活“骨架”的肌理。它没有提供解决方案,也没有发出激昂的号召。它只是提供了一组观察的切片,邀请读者在日常的奔忙中,偶然地停下脚步,对那些习以为常的事物,再次投以好奇和敬畏的目光。因为真正的“生活”,恰恰深藏于这看似平淡无奇的田中央,而非遥远的宏伟蓝图之中。

著者信息

編者簡介

傅祖壇


  現職東吳大學商學院院長、經濟學系特聘教授。曾在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臺灣經濟學會、臺灣效率與生產力學會等學術服務機構擔任要職。專長領域在農業與資源經濟、計量經濟學、消費與健康經濟、高等教育經濟分析、生產力與效率分析。於107年,召集與整合東吳大學商學院以及業界人才資源,組成經營輔導團隊,期望能幫助地方解決農產業困境等問題。田中農旅經營輔導團隊在傅院長的帶領下,三年多來團隊用專業與積極的態度陪伴彰化田中鎮農產業努力耕耘,結出美好的成果,獲得了校內外多方獎項與肯定。

林宜陵

  現職東吳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任、中文系副教授。曾任教育部中文書寫閱讀、戶外活動計畫主持人、教育部數位人文計畫共同主持人、教育部社會實踐計畫協同主持人。專長領域在中文閱讀寫作、生態旅遊文學、古典文學。於109年度加入計畫,與王顗瑞老師及財務工程精算系、會計學系120名師生共同執行商學院及東吳大學社會實踐計畫,參訪田中地方,讓學生更了解商學院的成果及地方經營方式,協助規劃完成作品出版。


 

图书目录

CH0 序曲
0-1 寫在演奏之前─傅祖壇院長序/ 004
0-2 寫在演奏之前─楊明憲教授序/ 008
0-3 田中鎮農會─台九號體驗館/ 010

CH 1 快板Allegro ─樂活的樂章
1-1 復興社區─呼喚記憶的金黃色火焰/ 022
1-2 梁爸四季芒果─三代同堂的樂活果園/ 030

CH 2 廣板Largo ─永續的詩篇
2-1 順福天然農場─乘載八堡圳記憶的寶庫/ 040
2-2 禾果農園─與自然共生/ 048
2-3 卓乃潭農場─公主的嫁妝/ 054
2-4 信銘蜂場─青年創業的迷人蜂采/ 060
2-5 畯富農場─回家吧!年輕人/ 068
2-6 菁芩休閒農場─從婚紗攝影到芭樂園主/ 076

CH 3 極柔板Adagio molto ─職人的詠嘆
3-1 寶大蜜麻花─繾綣兩代的職人手藝/ 086
3-2 玉米娃娃工作室─歷久不衰的臺灣奇蹟/ 094

CH 4 餘音
4-1 以信任為旋律寫下的永恆之歌
─東吳大學商學院田中農旅輔導紀事(王祥鑫)/ 102
4-2 埋下希望的種子,盼能持續開出豐盛的花
─田中農旅輔導有感(蘇怡萱)/ 110
4-3 成功注入「田中農旅」的隱形軟實力
─小鎮裡的大發現(陳靜雯)/ 116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5261627
  • 規格:平裝 / 128頁 / 19 x 26 x 1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哇,這本書的書名真是充滿詩意又貼近生活,光是看到「田中央的協奏曲」這幾個字,我就忍不住想像起一片綠油油的稻田裡,伴隨著清風徐徐,傳來一陣陣悠揚的樂音。這種結合了自然景觀與學院氣息的命名手法,讓人不禁好奇,這究竟是一本關於農村復興的深度研究,還是一部關於在地文化傳承的溫馨散文集?東吳大學商學院這個背景又增添了一份專業感,讓人期待它如何在商業管理的視角下,重新詮釋農業與旅遊的結合。我猜測作者一定很用心去觀察和記錄了某些地方的發展歷程,也許是透過創新的商業模式,讓傳統的田園風光找到了新的生命力。這本書或許能為我們這些在都市裡打滾的人,提供一個喘息的空間,讓我們重新思考「富足」的真正定義,不只是物質上的擁有,更包含心靈上的滿足與對土地的連結。光是從書名來看,我就覺得這本書的氣質很不一樣,它不只是一本學術著作,更像是一場心靈的旅行預告。

评分

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被它那種沉穩又不失親和力的封面設計給吸引住了。設計師顯然抓住了「東吳」與「田園」之間那種既理性又感性的平衡點。我一翻開內頁,首先注意到的就是那種流暢的行文風格,雖然是商學院的背景,但文字卻沒有那種生硬的學術腔調,反而像是在跟一位老朋友分享他這些年來在田野間的觀察心得。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敘事中巧妙穿插的田野筆記,那種不經意的細節描寫,像是清晨露水打濕泥土的氣味,或是農人曬穀時那種滿足的笑容,都讓我彷彿身歷其境。這種將宏觀的產業分析,紮根於微觀的生活實踐中,是極為高明的寫作技巧。它讓我意識到,真正的永續發展,絕不是在辦公室裡用複雜的圖表就能達成的,而是需要深入到每一寸土地,去傾聽那些默默耕耘者的心聲。這本書帶給我的,是一種踏實的啟發,告訴我知識與實踐原來可以這樣完美地交織在一起。

评分

這本書的語氣,給我的感覺非常真誠,沒有過度的粉飾太平。我知道,在台灣推動農業結合觀光,中間的陣痛期絕對不少,從政策的變動、氣候的挑戰,到人力的斷層,每一步都充滿了荊棘。我特別好奇,作者是如何處理這些「不那麼協奏曲」的部分?是選擇避而不談,還是坦然面對,並提出具有建設性的解方?如果它能直面那些在轉型過程中被犧牲的聲音,或是那些因為過度商業化而迷失了初衷的案例,那麼這本書的厚度就會大大提升。畢竟,一首真正的協奏曲,除了主角的獨奏,更需要配角的和聲與休止符來營造張力與層次。我希望這本書不只是讚美田園風光的美好,更能深入剖析在現代社會結構下,如何維持這種美好的永續性,這才是最考驗作者功力的部分。

评分

說真的,台灣這幾年大家都在談觀光轉型和地方創生,很多時候聽到的都是口號,看見的也是千篇一律的文創商品。但這本書,光從書名就能感受到它絕對有更深層次的探討。我期待它能提供的不僅僅是「如何行銷」的SOP,而是更底層的哲學思辨——如何讓「田中央」成為一個有價值的、受人尊重的存在。商學院的視角,如果用得好,應該能提供一套跳脫傳統農業思維的框架,或許是關於社區股份制、體驗經濟模型的建立,甚至是數位科技如何賦能傳統農村。我最想知道的是,在作者的觀察裡,東吳商學院的學生或教授們,是如何將課堂上學到的理論,具體地應用到這些充滿生命力的農旅場域中,而不是淪為一種「來體驗一下」的淺層觀光。如果這本書能描繪出一幅從學術研究到實務落地,再到產業鏈重塑的完整路圖,那它絕對是近年來難得一見的重量級作品。

评分

翻閱的過程中,我發現作者在處理人與土地的關係時,似乎用了一種非常細膩的筆觸,這點讓我非常欣賞。在我們的文化裡,「田中央」常常帶有一種樸實、甚至有點落後的意象,但書名中的「協奏曲」卻賦予了它一種結構化的美感與和諧。這暗示著作者可能在探討一種新的在地價值觀,它既保留了土地的本質(田中央),又融入了現代的系統思考(協奏曲)。我猜想,這本書可能隱含著對當前過度城市化和快速消費主義的一種溫柔反思。它或許在告訴我們,真正的慢活與在地經濟,並不是要我們回到石器時代,而是要學會如何用更智慧、更人性化的方式,去經營我們腳下的這塊土地,讓經濟效益與文化傳承能夠相得益彰,共同譜寫出一曲屬於我們這世代的鄉村樂章。這不只是一本書,簡直像是一份邀請函,邀請我們重新認識台灣的鄉土脈絡。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