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瓦米‧拉瑪瑜伽實修系列套書】(五冊):《冥想【全球暢銷20年經典版】》、《調息‧呼吸的科學》、《業力》、《王道瑜伽》、《神聖旅程》

【斯瓦米‧拉瑪瑜伽實修系列套書】(五冊):《冥想【全球暢銷20年經典版】》、《調息‧呼吸的科學》、《業力》、《王道瑜伽》、《神聖旅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斯瓦米‧拉瑪
图书标签:
  • 瑜伽
  • 冥想
  • 呼吸法
  • 身心靈
  • 自我成長
  • 靈性
  • 哲學
  • 印度文化
  • 修行
  • 健康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套書組合:《冥想【全球暢銷20年經典版】:認識內在自我,與外在世界和諧共處,獲得真正的滿足》+《調息‧呼吸的科學:想要調控自己的身心,先從控制呼吸開始》+《業力:掙脫心的束縛》+《王道瑜伽:身心靈全方位實修的八肢瑜伽法》+《神聖旅程:揭開生命與死亡的奧祕》
 
  集結印度瑜伽大師-斯瓦米‧拉瑪 生前著作系列
  從進入冥想、調息和認識業力繩索的源頭
  學習控制心的所有面向, 及實用的修行之道
  讓我們一步一步了解生命的真相和死亡的意義!
 
  《冥想【全球暢銷20年經典版】:認識內在自我,與外在世界和諧共處,獲得真正的滿足》
 
  暢銷歐美20餘年
  印度瑜伽大師-斯瓦米‧拉瑪
  專為冥想入門者撰寫的指南
 
  冥想能讓心念轉向內在,進入到自我更深層次的存在,
  達到意識的最高境界,
  使人獲得智慧、力量、平靜與滿足。
 
  ‧除了練習冥想,沒有其他能夠真正控制全部意識的方法。
  ‧只有練習冥想,才能獲得真正的滿足感,因為它會產生最高級的愉悅,並帶來無畏。
  ‧只有冥想能讓我們充分體驗當下並連接永恆。
 
  斯瓦米‧拉瑪為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瑜伽大師之一,曾於喜馬拉雅山區修行前後達四十餘載,融合東方修行及西方現代瑜伽理念,傳授任何人都可以練習的冥想方法。
 
本書特色
 
  這是一本介紹如何進行內在修習的指南書,提供了相關練習的系統性指導,也回答了入門階段最常見的問題,將幫助你度過最重要的基礎階段。斯瓦米•拉瑪大師從冥想概念入手,談及呼吸、體位、飲食、睡眠、精神等各方面在冥想練習中的表現,也詳細說明放鬆及呼吸等練習方法,既有心靈的指引,也是一套切實可行的指南。有了這些技巧,你就能夠隨時開始練習了。
 
  《調息‧呼吸的科學:想要調控自己的身心,先從控制呼吸開始》
 
  匯集東西方觀點──
  有關呼吸的鼻子與胸腹腔解剖生理學、瑜伽能量學、調息法
  揭露如何運用呼吸來調節生命能量的祕密
 
  呼吸不只是單純的生理現象
  呼吸的節奏及速度,反映著一個人的身心狀態;
  若能調控呼吸,就能改變人生。
 
  ◎呼吸是身體與心念之間的連結
  斯瓦米‧拉瑪與兩位美國知名醫師,分別從東方與西方的觀點,對「呼吸」進行全面的審視,包括胸腔與腹部的物理運動、呼吸道的生理與解剖學、各式呼吸習慣的生理與心理作用、鼻子構造與呼吸氣流的關係、呼吸氣流與神經系統活動的複雜模式、瑜伽觀點中潛藏在身心背後的載具「氣」(prana)等,說明了呼吸對生理健康及高階意識狀態的重要性。斯瓦米‧拉瑪也在本書中分享喜馬拉雅瑜伽士所練習的調息法,讓讀者可以立即從中受益。
 
  不論是幫助釋放食物中的能量、影響心肺系統的功能,或是改變自主神經系統、情緒狀態等,呼吸在維繫人體器官的完整運作中,扮演著關鍵的角色。呼吸是所有生理活動的基本,並因為它碰觸到人體眾多層面的運作,我們可以透過它來觀察與操控這些層面。
 
  呼吸與心相互依存,掌控呼吸,心就會開始變得專一;假使呼吸不規則或斷斷續續,則心就會散亂。能控制呼吸與「氣」的人,就能控制住他的心;能控制心的人,就能控制住他的呼吸。調息能幫助練習者控制「氣」,進而達到更高層次的靈性修持。
 
  本書將呼吸理論知識視為可被應用的個人成長工具,詳實描述了一系列實用的練習與技巧,以便讀者可有系統地控制呼吸及「氣」生命能量。這些練習都有助於擴展對呼吸的覺察,並以有益的呼吸方式來取代無意識的呼吸習慣。由於呼吸是身體與心念之間的連結,因此也可以被用來介入身體與心念的運作,隨著我們對呼吸的覺察及控制,這種介入將可以深化生理與心理的改變。
  
  《業力:掙脫心的束縛》
 
  印度瑜伽大師-斯瓦米‧拉瑪
  帶你認識業力繩索的源頭
 
  透過靜坐,學習控制心的所有面向,
  同時在世間實踐無執之道,
  就能獲得解脫。
 
  ‧希求行動成果的自私欲望,就是一切痛苦的根源。
  ‧所謂無執之道,就是善巧無私且帶著愛地執行行動,並放下對行動成果的執著。
  ‧一個能因為放下行動成果而感受愉悅的人,才可能證得圓滿。
 
  ◎何謂「業」
  「業」(Karma,或音譯卡瑪),也就是「實行(doing)與存在(being)的行動」,經常被比喻為由眾多繩線串成的繩索,用以形容自身被困在業繩的綑綁中,被生命的痛苦以及經歷輪迴轉世的必然性所折磨。
 
  業力是我們內在完美正義法則的展現,它是宇宙法則在人類小宇宙中的投射,並不包含武斷或懲罰的意味;這是宇宙通用的保證,保證每一個行為的結果最終都會回到其來源。因此,沒有任何一件事情的發生是偶然的。這並不是一種宿命的概念,因為無論發生何事,都是我們先前選擇和行動的結果,也是為了完成個人經驗的必然。
 
  業繩的繩線,就是行動、想法、欲望,以及深藏於潛意識心中的隱伏人格傾向。在這些構成「業」的各種面向作用下,心一直處於持續被煽動、不斷向外尋求撫慰的狀態,結果讓許多物質、想法、幻想和享樂爭相奪取了人心的注意,於是人們變成了這些東西的奴隸。只要心依然處於這種分心與渙散的狀態,我們就喪失從業力中解脫的希望。
 
  我們身上已然發生的事情,是過去行動的實現;未來的一切也同樣會是目前行動的結果。先前行動所創造的業無法被改變,但是我們有能力決定未來的業。
 
  ◎獲得智慧,從痛苦的束縛中解脫的三個原則:
  1.放棄行動的成果。
  2.善巧地履行責任,讓完成責任成為行動的唯一理由。
  3.放下自我享受的欲望。唯有放棄對享受標的物的自私欲求,我們才可能獲得自由。我們必須學習放棄對自私享受的渴求,並開始無私地為了他人執行行動。
 
  ◎本書簡介
  為了展示每個人都必須透過研讀自我,來為自己解開束縛,斯瓦米‧拉瑪在書中分析了業的架構和心的作用,並說明自我解脫的三個重要的階段。
 
  斯瓦米‧拉瑪告訴我們,只有當一個人可以超越心的限制,到達至高的超意識境界,也就是所謂的三摩地,那寧靜之境,一個人才能夠真正證得業力解脫。唯有透過靜坐的練習到達此境後,真理的尋求者才能獲得至上本我的直覺覺知,並且通往自由。那是得以完全無私執行行動的自由,那是真愛的自由。
 
  《王道瑜伽:身心靈全方位實修的八肢瑜伽法》
 
  瑜伽大師斯瓦米‧拉瑪親自講授實用的修行之道
 
  這是由聖者帕坦迦利所系統化
  綜括了不同法門的教導,組成八個步驟的修行途徑
  ──夜摩、尼夜摩、體式、調息、內攝、專注、禪那、三摩地──
  可以讓人學會控制自己的欲望、情緒、思想和細微心印
  精通之後,將能完全實證「本我」,使個人和宇宙的真實合一
 
  ※這是一套有條理而科學的學問,在教人如何自為,不強迫盲從信仰,而是鼓勵如實分辨。
  ※每個接受王道瑜伽修練方法的人,都可以依照自己的親身體驗來檢驗它。
 
  這是一條非常科學的瑜伽途徑,由帕坦迦利把它條理化之後寫了下來。只要遵循這條途徑,就可以學會控制自己的欲望、情緒、思想,以及那些沉澱在無意識中的細微心印。它非常有系統地解釋並描述了一套包含八個步驟的瑜伽功法,藉助它則可以讓個人和宇宙的真實合一。求道之人最後進到第八個階段,叫做三摩地。
 
  不同的瑜伽法門相異之處,是在初始修練的階段,以及各有一套修練專注的方法,但是最後的三個階段都是相通的,就是專注、禪那,以及最終的三摩地合一。它們都能通向圓滿、智慧、喜樂的境地。
 
  《神聖旅程:揭開生命與死亡的奧祕》
 
  印度瑜伽大師-斯瓦米‧拉瑪 生前最後著作
  帶你了解生命的真相,擺脫對死亡的恐懼
 
  身體的死亡並非靈魂的終結,
  而是靈魂拋掉身體這一件外衣。
  當我們認知到「真實本我(阿特曼)永恆不朽,
  其他萬事萬物都會朽壞滅亡」的基本事實,
  就能夠征服死亡。
 
  「生」與「死」就像是一對伴侶,彼此為對方提供了連貫性的情節。
  死亡並非一個終止的句號,而是長途旅程中短暫停歇的逗號。
 
  ◎《卡陀奧義書》與死亡議題
  本書專注探討的奧義書是《卡陀奧義書》(Kathopanishad),這是一本揭示死亡的神祕面紗,以及探討生命意義的經典。針對今生來世、阿特曼知識的主題,《卡陀奧義書》是所有奧義書中解釋得最清晰易懂的。它清楚地定義了人類面臨諸多議題時的選擇方案,諸如生命的目的,以及在人生最後時刻必須做出的選擇。
 
  全書的根本架構在一個極具靈性領悟的年輕人納奇凱達與死亡之主閻摩之間的對話。納奇凱達選擇放下一切,一心一意只追尋了悟本我。他想要了悟阿特曼,對了悟真實本我的渴望遠遠凌駕了其他所有的一切。閻摩在書中所描述的就是瑜伽之道,其目標就是:每一個個別靈體與存居萬物內在的至上本我之間的靈性結合。
 
  ◎人生是一趟挖寶工程
  「生命意義」這份寶藏被藏在內在,被埋在層層的自我、欲望、情緒、習慣,以及其他隱藏的思想型態底下。阿特曼(個體的真實身分)就在那裡等著我們。這個挖寶工程就是世間人類存在的理由。
 
  我們會慢慢地挖掘、剷除及脫離這一層又一層非真實、非永恆的本質,並透過這個過程學習。直到這項工程終於完工,我們了悟了自己的真實本我為止。這就是我們來到這世上的原因,這就是為何我們創造了這一切,這也是為何我們創作了這齣人生戲劇的原因,堪稱是橫跨全球取景,並囊括國際所有卡司的大製作。
 
  ◎死亡並不是生命的結束
  死亡只不過是一個車站,我們只是從上一班列車下車,然後等待開往下一個地點的列車到來。無論我們選擇用怎樣的方式到達車站,那些生命旅程會決定我們到站時所呈現的內心狀態,同時也會決定我們來到這個旅程的轉折點時,對於即將展開的下一段旅程的準備狀態。
 
  在死亡的時刻,靈魂拋掉身體這一件外衣。在身體死亡、腐壞之後,靈魂依然保持存在。靈魂沒有物質身體或物質宇宙現象的支持,繼續存在於靈性的領域之中。
 
  ◎我們自己選擇了這一生的經歷
  平等是絕對真理的不二法則,不公平才是人類的創造。根據重生理論,我們都應該對自己的此生與來生負起全責。每個人的出生都是根據他或她自己過去的行為來塑造成形的。
 
  我們經常在沒有意識的情況下,選擇了下一次出生的要素。這些要素是由我們先前的行動、思想和欲望來決定或選擇的。它們累積成深溝凹痕的印記,跟著我們生生世世地遊走。這些印記決定了轉世的所有特徵,包含了性別的男或女、會有怎樣的父母、有哪些兄弟姊妹、處於生命的何種階段、壽命的長短,以至於要遭受多少苦難、多少歡樂等,這機制並不牽涉一絲一毫的武斷或獨裁。也就是說,出生條件完美匹配了個體靈魂達成靈性成長的需求。
 
  ◎死後的世界
  關於死後的生命,每個人都會根據他或她的宗教信仰,預先賦予不同特定的期待。人們心目中的這些天堂,都只是個人所謂的最高欲望已達到滿足的心靈疆域。
 
  每個人都有各自獨特的欲望,都各自定義了所謂的至高無上的快樂。同時,他們也都希望有一個地方可以讓這些願望都能夠實現。這個天堂其實就是個人想法和欲望的投射,它就跟夢境一樣並不真實。
 
  天堂或其他類型的死後世界,都不是一種靜止不動的狀態,而是由個人本身的念頭和行動而決定的可變動情境。那些經驗著天堂世界、享受天堂快樂的人,是由於過去的善行和善念賦予了他們這樣的福報。然而,善行與善念有其限制,同樣的,因為善行善念所累積的福報也是有所限制的。天界的快樂和人間的快樂類似,即便經驗及享受天界快樂的時間有可能比較長,還是有結束的時候。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您提供的图书名称之外的其他图书的详细简介,旨在提供丰富、引人入胜的内容,同时避免提及您已有的那套《斯瓦米‧拉瑪瑜伽實修系列套書》的任何信息。 --- 书目精选:洞察人类心智与宇宙奥秘的深度探索 本精选集汇集了五部重量级著作,它们分别从不同的哲学、科学和神秘学视角出发,深入剖析了人类存在的本质、心智的运作机制,以及我们与更广阔宇宙之间的复杂关联。这些作品不仅是理论的阐述,更是引导读者进行自我觉察与实践的宝贵指南。 第一部:《心智的炼金术:探寻意识的边界与潜能》 作者: 艾伦·卡尔森(Alan Carlson) 领域: 认知科学、神经美学、意识哲学 《心智的炼金术》是一部颠覆性的著作,它挑战了传统上将意识视为纯粹大脑副产品的观点。卡尔森以其深厚的神经科学背景和跨学科的洞察力,构建了一个全新的意识模型——“场域结构模型”。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我们的体验世界并非由单一的、线性的信息流构成,而是一个由感知、记忆、情绪和预期交织而成的复杂“场域”。作者详细阐述了大脑如何在微观层面上协调数以亿计的神经元活动,从而在宏观层面上生成我们所体验到的“自我”。 书中引人注目的一章探讨了“时间的主观性”。卡尔森通过对前额叶皮层活动的细致分析,解释了为何我们在专注时时间飞逝,而在等待或恐惧时时间仿佛凝滞。他引入了“记忆锚定点”的概念,说明了关键的生活事件如何重塑我们对过去和未来的感知框架。 更进一步,本书深入研究了“跨感官整合”(Synesthesia)的神经基础,并以此为切入点,探讨了人类感官体验的无限可塑性。作者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下冥想者和艺术家案例的分析,揭示了如何通过系统性的心智训练,拓宽个体意识的边界,实现更高维度的认知整合。对于希望从根本上理解“我是谁”以及“我如何体验世界”的读者而言,本书提供了一个坚实而富有启发性的智力框架。 --- 第二部:《熵增时代:秩序的消亡与信息的永恒》 作者: 薇拉·霍夫曼(Vera Hoffmann) 领域: 理论物理学、信息论、宇宙演化 《熵增时代》并非一本枯燥的物理教科书,而是一部关于“无序”哲学化的史诗。霍夫曼教授以其精湛的物理学功底,将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增定律——提升到了形而上学的层面。 全书围绕一个核心悖论展开:宇宙的终极趋势是趋向无序和热寂,然而生命本身却是局部、暂时的、高度有序的结构。作者巧妙地将宏观宇宙的演化与微观的量子涨落联系起来,探讨了信息如何在耗散的过程中得以保存和重构。 书中详细介绍了“耗散结构理论”,解释了生命系统如何利用环境中的能量梯度,通过不断地创造和消除内部的无序来维持自身的复杂性。一个特别值得关注的部分是关于“信息负熵”的论述。霍夫曼认为,我们所珍视的知识、艺术和记忆,本质上是对抗宇宙热力学惰性的强大武器。 此外,本书还大胆地预测了信息技术在未来数千年内可能面临的终极挑战——“数据腐蚀”。霍夫曼以严谨的数学模型展示了,即使是最稳定的存储介质,也无法永久抵抗信息熵的侵蚀,这促使我们必须重新思考知识的传承与存在的意义。这本书为所有关心人类文明长远命运的思考者提供了一个既令人敬畏又充满挑战的视角。 --- 第三部:《潜藏的几何学:古代建筑中的宇宙秩序》 作者: 亚历山大·菲利普斯(Alexander Phillips) 领域: 符号学、古建筑研究、数秘学 菲利普斯的《潜藏的几何学》带领读者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考古之旅,聚焦于古代文明(从埃及金字塔到哥特式大教堂,再到玛雅神庙)在设计中所隐藏的数学和精神代码。 本书强力主张,古代的建造者并非仅仅依靠简单的工程技术,他们是在“以物质重现天空的蓝图”。菲利普斯揭示了黄金比例($Phi$)、斐波那契数列以及复杂的多面体结构,是如何系统地嵌入到这些宏伟建筑的布局、立面比例乃至内部声学设计中的。 作者花费大量篇幅分析了“圣殿的轴线对齐”问题。他展示了许多古代遗址是如何精确地指向特定的天文学事件——如至点或分点——这不仅是历法工具,更是一种将“永恒”与“时间”在空间中固化的仪式性行为。 本书的突破性在于,它将纯粹的数学抽象与人类的宗教情感和宇宙观进行了直接对话。通过细致的图解和三维重建分析,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些古老的结构是如何通过特定的比例和角度,诱导进入一种特定频率的感知状态,从而在物理空间中创造出精神体验的共振腔。这是一部关于人类集体无意识如何通过精确的几何语言被物化的精彩论述。 --- 第四部:《无声的对话:动物交流中的情境语法》 作者: 莉拉·陈(Lila Chen) 领域: 比较动物行为学、生物声学、非语言交流 《无声的对话》深入探索了动物界中那些超越我们传统理解的复杂交流网络。陈博士彻底摒弃了将动物交流简化为简单的“刺激-反应”模式,而是提出了“情境语法”的概念。 “情境语法”意味着动物的信号并非孤立的词汇,而是根据环境的即时变化、社会地位的动态平衡以及共享的生态背景而产生的复杂组合。书中提供了大量令人震惊的案例,例如虎鲸群落如何发展出代际相传的、地域性的“方言”和复杂的“命名”机制;以及非洲野狗群在捕猎前通过精密的、多层次的身体姿态和低频吠叫所达成的近乎实时的战术协调。 本书引人入胜的部分在于对“情感共享”的研究。陈博士通过对灵长类和海洋哺乳动物的观察,论证了某些非人类物种能够通过生物反馈机制,直接感知并同步彼此的情绪状态,这种现象远超简单的同理心。 更进一步,本书探讨了人类语言起源的可能路径。通过分析动物交流中蕴含的“意图性”和“指代性”,作者推测,人类语言的飞跃可能并非源于对新词汇的创造,而是对现有情境语法的结构化重组。对于渴望理解我们与自然界之间深层联系的读者来说,这部作品提供了无可辩驳的、基于尖端研究的证据。 --- 第五部:《末日预言的循环:历史的节奏与文化周期性》 作者: 尤金·德拉科(Eugene Drago) 领域: 历史哲学、社会动力学、模式识别 德拉科的《末日预言的循环》是一部宏大叙事的历史分析,它试图揭示人类文明兴衰背后的非随机模式。作者拒绝宿命论,但他坚信,社会对“终结”的焦虑和期望,本身就是塑造历史进程的关键力量。 本书主要研究了七个主要历史阶段中,关于“大崩溃”或“黄金时代再临”的叙事如何影响了当时的政治决策、技术投资和艺术表达。德拉科通过对比古希腊城邦的衰亡周期与工业革命后西方社会的加速趋势,提出了“结构疲劳系数”的概念。他认为,任何复杂的社会系统在达到一定程度的内部依赖和信息过载后,都会自然地进入一个“冗余验证期”,即社会开始耗费大量资源来维护其旧有的结构,而非进行创新。 书中对“末日叙事”的分析尤为深刻。德拉科指出,当主流文化开始普遍接受“我们正处于时代的终结”时,这种集体信念会催生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行为:要么是极度的享乐主义和短期利益最大化,要么是激进的、寻求彻底重置的乌托邦运动。 《末日预言的循环》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冷静的框架,让我们可以在当前动荡的局势中,定位我们所处的位置。它并非预测未来,而是通过解析历史的节奏,帮助读者理解当前趋势的内在逻辑,从而在周期性的变革中,找到有意义的行动方向。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斯瓦米‧拉瑪(Swami Rama, 1925~1996)《冥想【全球暢銷20年經典版】》、《調息‧呼吸的科學》、《業力》、《王道瑜伽》、《神聖旅程》
 
  二十世紀全世界具有影響力的瑜伽大師之一。
 
  斯瓦米‧拉瑪出生於喜馬拉雅山,蒙受上師啟引,得以深入眾多的瑜伽道法。他的上師將他送往住在喜馬拉雅山上的多位瑜伽士和成就者那裡,以便從古老的教導中,啟發出嶄新的觀點與視野。當時年僅二十四歲的斯瓦米‧拉瑪,就被南印度的卡威皮趟(Karvirpitham)被奉為商羯羅阿闍黎。由於斯瓦米‧拉瑪希望專注喜馬拉雅山洞穴中的修道練習,就任幾年後就毅然決然放棄這個崇高的地位。
 
  在成功完成在深山的修道後,他被上師指派到日本及西方宣揚喜馬拉雅山正宗的修練,並輔以科學基礎來印證古典瑜伽的練習。在位於美國堪薩斯州托皮卡市(Topeka)的曼寧格基金會(Menninger Foundation)中,斯瓦米‧拉瑪令人信服地示範了心所具備的能耐,他示範了心可以控制非自主的生理過程,例如心律、體溫及腦波等。他在美國實踐傳承任務長達二十三年,並在這段期間創建了喜馬拉雅國際機構(Himalayan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斯瓦米‧拉瑪在美國逐漸變成一位家喻戶曉的瑜伽士、老師、哲學家、詩人、人道主義者及慈善家。他的預防醫學、整體健康及壓力管理,都深深地滲透進入西方醫學的主流。在1993年,斯瓦米‧拉瑪回到印度,在喜馬拉雅山加爾瓦區的山腳下,創建了喜馬拉雅醫院信託機構(Himalayan Institute Hospital Trust, HIHT)。
 
  斯瓦米‧拉瑪在1996年11月離開了人間的這個身體,然而,他長久以來所播下的種子,直至今日依然持續其發芽、開花並結果的過程。他的教導被簡化為「愛、服務、憶持」的銘言,持續啟發著許多有幸能與這位無私、充滿愛的大成就者產生連結的學生們。
 
魯道夫‧巴倫坦(Rudolph Ballentine)《調息‧呼吸的科學》
 
  另類輔助醫學界的領導者,畢業於杜克大學醫學院(Duke University Medical School),曾任教於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醫學院(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精神病學。他曾是印度阿育吠陀醫學院的研究生,也研究過印度的順勢療法,並曾在美國和法國修習心理學。他是《瑜伽與心理治療》(Yoga and Psychotherapy)的合著者,亦撰寫並編輯許多相關著作,如《冥想的理論與實踐》(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Meditation)、《徹底療癒》(Radical Healing)、《素食變革》(Transition to Vegetarianism)、《飲食與營養》(Diet and Nutrition)等。
 
艾倫.海姆斯(Alan Hymes)《調息‧呼吸的科學》
 
  為心血管及胸腔外科醫師,為呼吸研究領域的先驅,專注於研究呼吸模式與心血管疾病之間的相互關係。
 
譯者簡介
 
劉海凝《冥想【全球暢銷20年經典版】》
 
  我是一位瑜伽愛好者,能夠有機緣翻譯大師的著作,我感到非常幸福和喜悅。拉瑪大師是了不起的瑜伽大成就者,希望讀者可以通過這本書,走進冥想,走進內在的世界。NAMASTE.
 
黃誠勳《調息‧呼吸的科學》
 
  現任職於某外商科技公司,曾負責業務主管達二十年以上。於2003年左右,因健康因素開始於健身中心學習瑜伽,從此,在年近五十時開始與瑜伽結緣。後轉台北奉愛瑜伽(Bhakti Yoga)中心學習體位法及瑜伽梵唱,並研習《薄伽梵歌》(Bhagavad-Gita)及《聖典博伽瓦譚》(Sri-mad-Bhagavatam)。
 
  2005年初遠赴印度馬亞布爾的國際奉愛瑜伽總部(Iskcon)學習吠陀經典。
  2005年10月參加奉愛瑜伽大師Atmananda在台舉辦之四十天瑜伽營,學習力量瑜伽(Power Yoga)、拙火瑜伽(Kundalini Yoga)、瑜伽哲學、梵咒瑜伽(Mantric Tantric),以及吠陀面相學(Vedic-based Face Reading)。
 
  sujata《業力》《神聖旅程:揭開生命與死亡的奧祕》
  斯瓦米韋達老師的學生&喜馬拉雅瑜伽傳承的僕人
  印度喜馬拉雅瑜伽傳承三階師資完訓並認證
  國際瑜伽聯盟登記註冊E-RYT500小時師資證照
  目前擔任喜馬拉雅天空瑜伽的園丁
 
石宏《王道瑜伽》
 
  業餘翻譯,譯有《瑜伽經白話講解.三摩地篇》、《瑜伽經白話講解.行門篇》、《瑜伽經白話講解.必普提篇》、《瑜伽經白話講解.獨存篇》、《大師在喜馬拉雅山》、《瑜伽修行語錄》、《夜行的鳥》、《瑜伽就是心靈修行》、《哈達瑜伽》、《走向靜默,如你本來》、《心靈瑜伽》、《拙火瑜伽》、《幸福瑜伽》、《讓心中的狂躁消退》、《鼻尖上的覺知──呼吸之間》。著有《去印度的幸福日記》(台灣明名文化出版)。

图书目录

《冥想【全球暢銷20年經典版】:認識內在自我,與外在世界和諧共處,獲得真正的滿足》
 
推薦序—冥想是覺知而非思考
序言—冥想是瞭解內在世界的方法
前言—透過冥想進行全方位的自我認知
 
Chpater 1 何為冥想
Chpater 2 冥想前的準備
Chpater 3 冥想姿勢
Chpater 4 冥想、心念、梵咒
Chpater 5 呼吸練習
Chpater 6 冥想進階計畫
Chpater 7 冥想Q&A
 
附錄A 放鬆練習
附錄B 呼吸訓練
 
《調息‧呼吸的科學:想要調控自己的身心,先從控制呼吸開始》
 
前言—運用呼吸之學,調節生命能量/琳達.詹森
緒論—呼吸是身體與心靈之間的重要連結/約翰.克拉克
 
Chpater 1 何必為呼吸傷神?瑜伽與能量體
—心念與身體的問題
—生命的層次
—宇宙的氣息
—發展對呼吸的覺察
 
Chpater 2 呼吸與胸腔:呼吸的運作機制/艾倫.海姆斯醫師
—細胞呼吸
—肺與循環系統
—呼吸的機制
—呼吸習慣
 
Chpater 3 跟隨你的鼻子:鼻子的功能與能量的關係/魯道夫.巴倫坦醫師
—鼻子的解剖學及生理學
—黏液毯
—鼻腔沖洗法
—鼻孔的偏側特質
—鼻孔交替呼吸法
—導引呼吸氣流
—鼻子的功能及大腦邊緣系統
 
Chpater 4 通往較高覺察的門戶:呼吸的科學/斯瓦米.拉瑪
—調息與神經系統
—基本的呼吸與淨化技巧
—鎖印及其應用
—手印式
—呼吸覺察在冥想時的重要性
 
● 推薦進階自修書單
 
《業力:掙脫心的束縛》
 
引言─透過研讀自我,來解開束縛
 
Chpater 1 業力的繩索
執行行動的正確態度
解開業繩,從消去外在世界的知識開始
自己做好準備,才能獲得真知
展開層層自我,進行檢視
 
Chpater 2 心是精細卻強韌的繩線
認識心的不同面向
處理內心深處的激情
意識狀態的四種境界
 
Chpater 3 思考過程
靜坐的好處與目的
心的四個主要作用
全然整合的心
 
Chpater 4 業力法則
重生為人,就有改變「業」的機會
看清業力的根本原因
學會活在內在世界
控制心的所有面向
 
Chpater 5 印記
深潛的印記與念頭泡泡
實際的解脫業力之道
思考過程的三條道路
 
Chpater 6 執著與無執
無執是帶著愛執行行動
轉化生命的障礙,獲得自由
 
Chpater 7 心與梵咒
透過靜坐,清理心
自我觀察是獲得自我控制的第一步
 
Chpater 8 解脫與無私的行動
透過無私,償還業債
宇宙是三種質性的遊戲場
行動是敬拜之法
 
《王道瑜伽:身心靈全方位實修的八肢瑜伽法》
 
前言:涵蓋身、心、靈層面的王道瑜伽
譯者前言:含攝一切修行法門的八肢瑜伽
 
Chpater 1 什麼是瑜伽
Chpater 2 夜摩和尼夜摩
Chpater 3 體式及其治療價值
Chpater 4 調息法
Chpater 5 專注
Chpater 6 心是什麼
Chpater 7 什麼是冥想
Chpater 8 三摩地
 
梵文詞彙索引
本書作者
 
《神聖旅程:揭開生命與死亡的奧祕》
 
致謝
作者序:了解死亡,享受生命
譯者序:斯瓦米拉瑪上師的靈性遺產
 
Chpater 1 《卡陀奧義書》
Chpater 2 納奇凱達的選擇
Chpater 3 寶藏
Chpater 4 挖掘寶藏
Chpater 5 學習死亡的藝術
Chpater 6 懷抱目的而活
Chpater 7 枷鎖或自由
Chpater 8 自由之道
Chpater 9 練習、練習、再練習
Chpater 10 神聖的恩典
Chpater 11 自此爾後的生命
Chpater 12 戰勝死亡
Chpater 13 擺脫執著
Chpater 14 我是誰
 
作者介紹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9001359
  • 叢書系列:樂活系列
  • 規格:平裝 / 1008頁 / 15 x 21 x 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冥想【全球暢銷20年經典版】:認識內在自我,與外在世界和諧共處,獲得真正的滿足》
 
序言
 
冥想是瞭解內在世界的方法──羅爾夫.索維克(Rolf Sovik,心理學博士)
 
  那是一九七三年七月的一天,在令人心曠神怡的明尼蘇達州中部農場,一百多人聚集在這裡,一起聆聽斯瓦米.拉瑪大師的系列講座。我們將遮擋雨水和烈日的帳篷,搭在一座能俯瞰湖水的山坡上。斯瓦米坐在帳篷盡頭一個低矮的講臺上。在帳篷四周,如茵的綠地上鋪滿了各式各樣的毛毯、地毯和墊子,人們圍聚在他身邊。風和日麗,一陣陣清風徐徐吹過,帳篷兩側的簾布不時被吹拂舞動著。這種讓人失去時間感的氛圍,正好詮釋了這位大師對瑜伽的理解。
 
  許多年過去了,斯瓦米.拉瑪大師當年所傳授的思想,如今已被許多人所熟知。但在當時,這些都還是新銳和具有挑戰性的話題。在講座開始時,他說道:「每個人都同時屬於兩個世界—內在世界和外在世界。想要成就卓越的人生,我們需要懂得如何在這兩個世界之間搭建橋樑。在這個世界上,極端的觀點毫無益處,對生活也沒有幫助。我們最好的選擇就是控制自己的想法、感覺、情緒和衝動。」講完這些後,他開始了關於自我控制的講解。
 
  斯瓦米.拉瑪闡述道:「控制並不意謂著扼殺一切,但也不是過度放縱。這是一種平衡,要達到這種境界,就需要讓心念中飛速運轉的部分慢下來。我們要學習新的方法來認識自己,讓心靈得到祥和與寧靜。這種瞭解內在世界的方法就稱為『冥想』。」在簡要介紹之後,他開始了冥想的教學過程。
 
  這並不是我第一次聆聽斯瓦米講授冥想。八個月前,我們在一場探討冥想和生理回饋關係的研討會上曾經見過面。那是在主會場旁的一個小房間裡,斯瓦米和我坐下來,中間隔著一張茶几,他看了一眼放在桌上的我的腦電波紀錄──那是會場工作人員當天在攜帶式機器上準備好的。
 
  「你會冥想嗎?」他問。
 
  「不怎麼會冥想。」我回答。雖然經過多次嘗試,但我總覺得那些淺嚐即止並不能算是冥想。
 
  「你應該學習冥想!」他說,很快就讓我入了門。我花了整個週末來學習冥想的目的、基礎方法及實踐。後來,又加入他組織的一個小團體繼續接受培訓。
 
  在那些年,冥想知識的主要來源是斯瓦米.拉瑪推薦的書籍、文章和課堂講義。我們做了很多筆記,相互分享;每當瞭解到新方法時,就會不斷改進自己的冥想。同時,有關冥想的概念也逐漸變得清晰。我們似乎都在問:「冥想到底是什麼?」
 
  斯瓦米.拉瑪總是說:冥想是對意識的引導,它是一條通道。當然,他在這裡指的並不是與神靈的溝通。他解釋道:「冥想就像河水的堤壩一樣,引導意識之流認識到自我的存在。冥想與其他行為一樣,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當你掌握它之後,它會變得更加可信,引領你獲得更深刻的體驗。」
 
  他教授的冥想方法,與印度先哲帕坦迦利所描述的完全一致。步驟是這樣的:首先關注身體,然後關注呼吸和覺知,最後集中在心念上。他建議我們:「不要企圖省略其中的任何一個步驟,不要跳著做!按部就班地按照計畫練習,就會水到渠成。如果你的方法正確,冥想肯定會讓你獲益匪淺。」
 
  關於冥想練習技巧的討論,經常集中在注意力所專注的焦點問題上。在一九八四年尼泊爾講座期間,斯瓦米.拉瑪曾多次提及這一個話題。他提醒學生:外在世界中的觀點、形式和概念,在心理上是一個很難打破的習慣認知。人的心念在每天早上醒來時,就會重返這些心理上的建構,並再次為之所縛。
 
  他闡述道:「老師的任務在於給學生一個新的關注點,將心念從固有的習慣模式中解放出來。」接著,他用自問自答的方式解釋著這個新的關注點應該是什麼:「老師的照片?愛人的名字?或者抽象的概念?這些都會讓心靈忘記本來的目的,而再次轉向外在。」他接著說:「但是,梵咒(Mantra)是不與外部物體關聯的聲音。這些聲音的振動會產生一種形態,而它對你而言不是外在的。理解一個梵咒的含義,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在你聽到它的時候,心靈中許多細小而混亂的波動會平息下來,消融在因專注而降臨的和諧之中。你的生命會因此更為美妙與卓越。」
 
  斯瓦米.拉瑪非常清楚:我們在冥想時,思緒經常會偏離正軌。他以一種幽默的方式解釋這個問題:那些幻想著玩樂的人,臉上會出現小狗崽兒一樣的表情,而那些憂心忡忡的人,卻是一副深鎖眉頭的樣子。他從來不會錯過任何一個提醒學生保持清醒的機會。「冥想的目的,不是為了在心靈的無意識部分上徘徊,而是為了形成一個通道,發現阿特曼(Atman)2的存在並引導它。阿特曼就是內在的真我。所以不要陷入沉思。」
 
  自明尼蘇達州講座至今,已經過去二十年了,斯瓦米.拉瑪如今還像當年一樣,在印度進行著相同的系統培訓。在恆河河畔的修道院附近,他會這樣提醒學生們:「每天都要定時練習。」他說:「讓你的自我來到意識的中心。你必須知道,你就是和平、幸福和快樂。自由是你的本性,要反反覆覆地體驗它,直到它與你同化。在這段旅程中,你不會失去任何東西。我們只是在這個看得見的世界進進出出罷了。出生是一種到達,死亡是一種離開。你在這個世界上只是一個過客。冥想能幫助你理解這個現實。」
 
  《冥想》這本書為大家介紹了理解生命旅程的方式,解開我們的存在之謎。書中所講述的內容意義深遠,並輔以系統化的技巧。它的主題就是每一個人的自我轉變。我希望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你會對冥想產生興趣,並讓它慢慢萌芽,直到有一天如花般綻放。儘管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依舊會遇到各種不盡如人意的事情,但希望冥想能夠賦予生命以寧靜。
 
《調息‧呼吸的科學:想要調控自己的身心,先從控制呼吸開始》
 
前言
 
運用呼吸之學,調節生命能量──琳達.詹森(Linda Johnsen)
 
  倘若你可以屏息數小時,以探索生命存在的其他層次,而你的身軀卻看似已經死亡?倘若你只是專注在自己的心念,即能在頃刻之間治癒致命疾病?倘若你可以建立一種深度的平靜,讓生命中沒有一件活動可以打擾你?當然,這些都是童話故事的題材,平常人做不到這些事。然而,古老的瑜伽士聲稱他們經常做這種事。當然,在迷信的文化中,文盲也自稱能做相同的事。
 
  然後在一九七○年,斯瓦米.拉瑪(Swami Rama),一位在喜馬拉雅山洞被養育長大,從小就在被嚴密保護的瑜伽祕密傳承中接受訓練的瑜伽士,走進了美國的研究實驗室,在最嚴謹的實驗環境下,他模擬死亡的情境,實質上停止他的腦波與心跳,卻仍然對實驗室內在他周遭所發生的事保持全然的覺察。斯瓦米.拉瑪在實驗室中所展現的能力,讓西方科學界目瞪口呆。突然間,印度瑜伽士的論點似乎較少被視為迷信,而比較像廣泛的內在科學得到了證據,甚至在許多重要的領域上,大幅超越了當今西方醫學與生理學的理解層級。
 
  當我們進入二十一世紀後,現代人類終於學到如何感謝古老智者的知識與實務慧眼。但不幸的是,正當我們被此無比珍貴的數千年醫學知識所喚醒時,保存此傳統的奇妙文化消失了。然而,在喜馬拉雅山的洞穴寺院,以及印度次大陸的森林隱士中,瑜伽大師仍然在傳授這些讓他們成為世紀傳奇的知識和技巧。其中,這些瑜伽士所保存的、能幫助達到完美自我控制的關鍵技巧就是「呼吸之學」(svarodaya)。
 
  「呼吸」是人類身上唯一可自主運作,亦可受意識控制的生理機能。這個簡單的慧見對於印度的內在心念探索者而言,具有驚人的意涵:呼吸是控制自主神經系統的關鍵。在西方人的教育中,認為這部分的功能超出人們的覺察,並且完全無意識地自主運作。瑜伽士藉由學習操控自己的呼吸模式,獲取了對大腦做出有意識控制的能力,達到任何西方人都難以想像的程度。而這件事直到斯瓦米.拉瑪走進實驗室後,才獲得證實。
 
  以現在西方醫學進步的速度,可能還需要花好幾世紀的時間才能趕上斯瓦米.拉瑪的論述。例如,他堅信我們的身體事實上是由一種被稱為「精身」(其梵文是sukshma sharira,意為精微的身體)環繞著的能量場所建構,大部分的西方科學家至今仍在爭論這部分生命體的存在。然而,斯瓦米.拉瑪就是藉由操控這個能量場,讓他的手臂長出腫瘤,然後又在幾小時內讓它消失。你可以想像,假如一小部分的研究經費能被用來探索此生命能量,現今的癌症治療可能產生什麼變化?
生命能量「氣」,其梵文是 prana(音譯為「普拉那」),古埃及與迦勒底人(Chaldea)所留下的僅存文獻,都顯示他們很小心地在處理生命能量的運用;中國與日本的醫師及武術師,至今仍然在運用此「氣」。這本書就是對瑜伽修行者「如何運用呼吸之學,調節生命能量」的巨大議題做介紹,並以現代人可以理解的方式來敘述,這是第一本探索生命能量如何做為生理器官背後支撐力量的重要書籍。
 
《業力:掙脫心的束縛》
 
引言
 
透過研讀自我,來解開束縛
  
  在明尼阿波利斯高意識中心(the Center for Higher Consciousness in Minneapolis)贊助的研討會中,斯瓦米‧拉瑪以「解開業力的束縛」為主題,發表了一系列的演講。本書集結了這些演講的內容,並嘗試盡可能保留原演說所呈現的自發、直接的品質。一個真正的老師能夠透過言語,透過精微及個人化的影響力,去傳達極為深奧的靈性真理。這些課程內容以書面形式在此呈現,以激發所有尋求了解生命中各種情境與行為之意義的認真學生們,去做更深刻的反思與分析。
 
  在本書集結的八場演講中,斯瓦米‧拉瑪針對人類最重要的責任—了解自我,提供了一系列的觀點。「業」(Karma,或音譯卡瑪),也就是「實行(doing)與存在(being)的行動」,經常被比喻為由眾多繩線串成的繩索,用以形容自身被困在業繩的綑綁中,被生命的痛苦以及經歷輪迴轉世的必然性所折磨。業繩的繩線,就是行動、想法、欲望,以及深藏於潛意識心中的隱伏人格傾向。在這些構成「業」的各種面向作用下,心一直處於持續被煽動、不斷向外尋求撫慰的狀態,結果讓許多物質、想法、幻想和享樂爭相奪取了人心的注意,於是人們變成了這些東西的奴隸。
 
  只要心依然處於這種分心與渙散的狀態,我們就喪失從業力中解脫的希望。但是在這本書中,為了展示每一個學生都必須透過研讀自我,來為自己解開束縛,斯瓦米‧拉瑪為我們分析了業的架構和心的作用。
 
  本書中,斯瓦米‧拉瑪為我們說明了自我解脫的過程,其中分為三個重要的階段。首先,斯瓦米‧拉瑪明確地告訴我們,祈求得到我們各種行動的「結果」或「成果」的那個欲望,就是我們被俘虜為奴的根源。因此,我們必須培育自己練習無執,並為他人福祉供奉出我們行動的成果。無論行動的善惡,都會讓我們形同奴隸般受困;我們必須學習無私地在人間生活。
 
  第二個被揭示的自我開悟必經階段,就是意識心和潛意識心的淨化,淨化那些欲望、想法及習性,這些東西有如黑幕遮蔽了我們,使我們無法觸及真理。心被幻象所蒙蔽,只要我們依然把非真誤以為真、把非永恆視為永恆,就不可能得到真正的自由。為了幫助求道者可以開始實踐自我淨化和明辨真偽的人生任務,斯瓦米‧拉瑪也為我們介紹了瑜伽的技巧。
 
  最後,斯瓦米‧拉瑪告訴我們,只有當一個人可以超越心的限制,到達至高的超意識境界,也就是所謂的三摩地,那寧靜之境,一個人才能夠真正證得業力解脫。唯有透過靜坐的練習到達此境後,真理的尋求者才能獲得至上本我的直覺覺知,並且通往自由。那是得以完全無私執行行動的自由,那是真愛的自由。
 
  「業」是我們自己所製造出來的產物,我們今日所經驗的一切,都是我們過去所創造的結果。同理,我們的未來也掌握在我們的手中。這本書成書的目的就是為了幫助我們,幫助所有渴求自由與真理者去創造一個可以迎向解脫的未來。
 
  我們要特別感謝明尼蘇達大學物理系的羅傑瓊斯教授(Roger Jones)和夫人,協助打字、謄稿及撰寫這些演講的初稿。
 
《王道瑜伽:身心靈全方位實修的八肢瑜伽法》
 
前言
 
涵蓋身、心、靈層面的王道瑜伽
 
  古印度哲學有七個派別,其中有和當今西方觀點近似的物質論,也有完全對立的主張,認為物質不過是精神的影子。「數論」(sāṅkhya)和「瑜伽」(yoga)學派則是採取在這兩個極端之間的中間路線。瑜伽講的是人類從不圓滿和苦痛解脫的實際驗證,並且提出達到那個境地的修行方法。它的理論基礎則是數論哲學。
 
  數論,是由聖者迦毗羅(Kapila)於西元前六百年左右所創立,主張有兩個終極的真實:「本我」(puruṣa,宇宙的覺性意識)、「原物」(prakṛti,物質的本源)。宇宙世界是由物質演化而來,但是其中瀰漫著覺性意識。人類自身是個如此演化而來的微宇宙,瑜伽也是以此為本,不過它側重於如何經由實修而回溯,也就是讓意識從執著於這個物質的身體和心念,回到終極的覺性。
 
  瑜伽最主要的教導是,每個人內在最深處的本性就是神性,但是人沒有察覺到,反而誤把身體和心智當作了「自我」,不知道身體和心智只存在於物質領域,一定會有衰退和死亡。所有一切人類的苦痛,都是這個迷執的結果。瑜伽能帶領我們直接體驗到內在的那個本我,那才是我們真實的身分。能有這樣的實證,我們就能從所有一切的不圓滿得到解脫。
 
  要證悟到那個「本我」是有很多途徑的,就如同車輪有許多條輪輻,都由輪圈向輪心匯集。這些許多不同的途徑都可以通稱為瑜伽,例如:業瑜伽(karma yoga)、奉愛瑜伽(bhakti yoga)、智瑜伽(jñāna yoga)、昆達里尼瑜伽(kuṇḍalinī yoga)、王道瑜伽(raja yoga)。
 
  本書的主題是「王道瑜伽」,它包羅了所有這些不同途徑的教導,涵蓋了身、心、靈三個層面。透過王道瑜伽的修行方法,可以同時掌握到這三個層面的領域,進而完全實證到「本我」。
 
  王道瑜伽的種種教導,可以回溯到幾千年前。它們確切的起源不詳,但是被視為是經由天啟而來。大概在西元前兩百年左右,聖者帕坦迦利(Patañjali)將之系統化,整理成為精要的一百九十六句經,稱為《瑜伽經》。經文由四個篇章(pāda)所構成。第一篇講的是「三摩地」,證悟「本我」的境地。第二篇講的是,達到如此證悟的實行方法。第三篇講的是,走瑜伽修行途徑之人可能會顯現出來的種種法力。最後一篇則是講終極的解脫,叫做「獨存」(kaivalya)。
 
  王道瑜伽也被稱為「八肢瑜伽」(aṣṭāṅga yoga),因為它是一條分為八個步驟的修行途徑,是證悟「本我」修行方法的提綱。這八個「肢」(aṅga)分別是:夜摩(yama)、尼夜摩(ni-yama)、體式(āsana)、調息(prāṇāyāma)、內攝(pratyāhāra)、專注(dhāraṇā)、禪那(dhyāna)、三摩地(samādhi)。前五個稱為「外肢」,後三個稱為「內肢」。「夜摩」和「尼夜摩」是瑜伽的道德規範,在幫助修行人培養正確的心態。「體式」是為了維持身體的康健以及控制身體,是心地能夠健康和受控之前提。「調息」是經由控制外在的呼吸之氣(粗大的氣),來控制生命能量的細微之「氣」(prāṇa)。只有在能調控自己的呼吸之後,才能夠做到調控自己的心地。「內攝」是將感官收攝回來,是心能夠寧靜的前提。
 
  內三肢的重點是對於心地的控制。第六肢「專注」是將渙散的心念集中於一個點。專注的時間長了,能維持專注於同一個點上,才進入所謂「禪那」(也就是冥想)的境地。能維持禪那的時間長了,就進入三摩地,證悟「本我」。到這個境地是已經超越了心地,能覺悟到「本我」,最終與「本我」合一。這個境地的特徵是:實(sat)—覺(cit)—喜(ānanda)。修行之人經由擴充自己的意識,而和那終極的真實合一。
 
  因此,王道瑜伽是套有系統的科學修練法門,能引人至終極的真理。宗教多半是在教人該有什麼作為,瑜伽則是在教人如何自為。瑜伽不同於宗教,它不是將不可質疑的信念強加於人,而是鼓勵人要能夠如實分辨,最終得到解脫。
 
  依循它所開列的方法,我們可以自行驗證瑜伽所提出來的中心主張:我們的真實本性就是神性。所以,王道瑜伽不只是個來自古老東方的奇特哲學,它也是以實用的、有條理的、科學的方法在探究無限,無論是在古老的印度或是當今的西方世界,都同樣是合乎時宜,也是必需的。如果能夠把王道瑜伽編入現代的教育中,我們的子女就能夠學會如何應付當今社會中無可避免的種種衝突、挫折、混亂情境。經由它,我們可以在思想和行為上,實現自己最大的潛能。更重要的是,我們能藉助王道瑜伽來超越人類的侷限,體驗到我們的真實本性。
 
《神聖旅程:揭開生命與死亡的奧祕》
 
作者序
 
了解死亡,享受生命
 
  現代文明致力於科技、物質財富以及溝通系統上的成就,縮短了全球各國之間的距離。然而,儘管現代生活富裕又舒適,人們卻無法感覺到滿足,也經常感到不快樂。原因在於,他們對世間萬物,以及對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一直以來都抱持著不正確的態度。人們終其一生始終固守一個觀念,那就是他們必須不斷地向外掠奪,占有更多的東西。同樣的觀念也延續到人際關係上,在人與人的相處中,他們同樣感覺自己應該永遠站在收穫的一方,而不認為自己也應該成為付出的另一方。人們無法滿足於單純享受自己與各個人、事、物之間,當下得以聚合的珍貴緣分。相反地,人們企圖抓牢不放,想要永遠納為己有,因而進一步轉變為害怕失去所擁有的一切。
 
  那些想要、占有、抓取以及對死亡的恐懼與日俱增,窮其一生縈繞不去,並不斷盤旋創造出更多的需要、更大的恐懼,以及更狂烈的痛苦旋風。過著這樣的人生,生活當然不可能會有效率,徒然只是浪費了生命。人們害怕死亡、否定死亡,並且竭盡全力想把「死亡」這個議題,盡可能遠遠地推離開自己的意識圈。人們不願意接受死亡是一個自然且不可避免的過程,不願意接受死亡是人生經驗中的一部分,也就沒有人事先為死亡做好準備。
 
  這種對死亡的恐懼,就是我們永遠無法知足的原因。我們總是覺得自己需要更多的東西、需要擴展更多嶄新的人際關係、需要更多物質上的舒適、需要更多無止盡的娛樂,甚至於沉迷於濫用酒精和藥物,難以自拔。所有這一切的追求,都是為了企圖把「死亡」這個現實,遠遠地推到九霄雲外。很不幸地,這些並非處理死亡議題的有效方法。
 
  為了了解死亡,每個人都必須嘗試了解生命的目的,以及生命與死亡之間的關係。「生」與「死」就像是一對伴侶,彼此為對方提供了連貫性的情節。死亡並非一個終止的句號,而是長途旅程中短暫停歇的逗號。如果我們能夠同時接受生命和死亡,認為它們都具有各自的意義和目的,了解並接受死亡乃是人生旅程的一部分,那麼我們對於死亡的恐懼就能消失,才得以重新完整地好好享受生命。
 
  本書探討的就是生命與死亡之間的關係,同時也將提供「如何(方法)以及為何(原因)」的答案,目的是希望協助大家能找到指引自身去擴展和成長的一種生活方式,並學習重新整合我們的人生。那全新的生活方式,將可以在我們面臨名為「死亡」的人生轉折時,對我們提供幫助。
 
  本書描述的道法,絕大部分源自印度的古老經典:奧義書。奧義書是吠陀後期的偉大經典,吠陀(Vedas)經典乃是人類歷史上最古老的靈性啟示。
 
  吠陀經典一共有四部:分別是《梨俱吠陀》(Rik Vedas,通常作Rigveda)、《夜柔吠陀》(Yajurveda)、《娑摩吠陀》(Samaveda)以及《阿達婆吠陀》(Atharvaveda)。每一部吠陀經典都包含了兩大部分。第一部分由讚歌、行為守則、儀軌,以及聖禮的執行準則所構成。而依附在每部吠陀經典後的第二部分,則屬於形而上學,主要在提供絕對真理知識的教導,後面的這個部分就是所謂的奧義書。
 
  雖然世間流傳了將近兩百部的奧義書,但傳統上普遍只認定其中的一百零八部。其中有十部是在闡述吠壇多(Vedanta)哲學。這些奧義書都被視為是天啟的經文,也就是先知們在最純淨、最超然的三摩地境界中,所獲得的天啟智慧。這些先知將天啟智慧傳給弟子,弟子虔誠恭敬地保存了這些口傳的經典,然後一代接續一代地傳承下來,保留至今。
 
  Upanishad(奧義書)這個字的意思是「靠近地坐著」,也就是挨在老師的足前安坐,聆聽這些深奧、不可思議、充滿象徵性描繪的經典。
 
  另一種詮釋則是,Upanishad(奧義書)這個字來自梵文動詞「sad」,意思是去摧毀、鬆綁及引導。人們受制於短暫的現象世界,造就了無明;人們執迷於物質和實體的世界,充滿執著;人們迷失在茫茫的人生大海之中,生命沒有目標。因此,奧義書旨在幫助世人摧毀無明、鬆綁執著及提供指引,最後幫助人們證得人生最後的目標。
 
  這些經典教導人們,生命應該具有目的且充滿意義。其實,所有人的內心都知道人生本該如此,即便他們可能在嘴上辯解,自創另一套人生哲理,聲稱人生並沒有任何目的,辯論人生不過是在無限宇宙中偶然的發生等等。姑且不論他們對人生抱持怎樣的想法,毫無例外的現實就是,每個人都奮力地在追尋內心的快樂、平靜及祥和。
 
  奧義書是一張地圖,向我們指出通往解脫的道路,也直指生命與死亡的意義。那條道路上有著貫穿所有經典的一致中心思想,那就是:萬有本質乃為同一。
 
  奧義書其中一個卓越並特殊的教導是:現象宇宙是一種顯化,而非一種創造。那唯一絕對的真理顯化為我們稱為「宇宙」的這個多元世界,這與西方思想中,認為是造物者創造萬物,以及造物者有別於被創造者的概念,大相逕庭,奧義書的教導完全摒棄了二元分化的概念。Eko’ham bahu syam的意思是「僅有唯一,在此、在彼,在各處。」那個「唯一」就是「梵」(Brahman)—這奧義書中用來指稱真理,或說純意識的語彙。奧義書說:「梵是真,而世間短暫的事物是不真。」除了「梵」以外的所有其他一切,皆是幻象。「梵」是生命、光以及一切存在的源頭,人生的目的就是要去了悟這個真理。
 
  大部分人都傾向往外在的世界追尋快樂,但奧義書卻告訴我們,我們無法在世間的萬物中找到快樂。外在世界的所有東西,包含人際關係,都是瞬間即逝的,只要是瞬間即逝的東西,就不可能提供給我們永恆的祥和與喜悅。
 
  奧義書告訴我們,要往內去看,去找到永恆。奧義書說:「人們只會往外看,卻看不見內在的一切。」又說:「渴求永恆的人是稀有的,他閉上了向外看的眼睛,然後看見了本我。愚者追隨肉身的欲望,跌入了糾纏眾生的死亡陷阱;而智者知曉本我才是唯一的永恆,對瞬間即逝的萬物,不屑一顧。」
 
  這與聖保羅(St.Paul)在「哥林多前書」上所寫的十分類似,他提醒人們,生命中的每一件事物都是為了我們的靈性成長而存在的。聖保羅說:「萬物都是為了你而存在,請智慧地運用它們,生命極為短暫。」
 
  「……儘管朝外的那人正在凋零,然而朝內的那人卻日日更新,因為眼之所見,均為短暫,而眼之不見,才是永恆。」
 
  耶穌同樣也在《登山寶訓》中給予弟子這樣的指導:「不要在人間留下任何財寶,飛蛾與鐵鏽將使它們受到侵蝕與腐化,或盜賊闖入將之竊取;把你的財寶留在天堂吧,天堂既沒有飛蛾,也沒有鐵鏽會將財寶侵蝕與腐化,盜賊尚且無法闖進天堂,更遑論竊取。因為當你將財寶放入天堂,你的心也必會留在那裡。」
 
  人生的目的是為了知曉明辨,明辨外在與內在、短暫與永恆的差異,透過練習去發現、去經驗那一個接一個無盡的價值。一旦我們了悟了這個差異,生命會開始富蘊一種令人喜悅的意義,死亡的恐懼就會蒸發,消失得無影無蹤。
 
  奧義書也被認同為「吠壇多」,吠壇多的意思是「吠陀的終點」,象徵奧義書表達了人生最高的目的,也就是證得了讓個體靈魂得以從束縛中解脫的至上知識。
 
  本書集結了我在美國賓州芝加哥和洪斯戴爾(Honesdale)代表大會中的系列演講原稿,並輔以些微的校正。
 
斯瓦米拉瑪/一九九五年十一月
喬利格蘭特.德拉頓(Jolly Grant Dehradun)
印度,北阿坎德邦(Úttarakhaṇḍa)
 

用户评价

评分

這套書簡直是瑜伽修行者的福音啊!我平常工作壓力大,常常覺得心亂如麻,後來經朋友推薦,就入手了這套《斯瓦米‧拉瑪瑜伽實修系列套書》。老實說,一開始我對瑜伽的認識僅限於伸展和呼吸,但讀了這套書之後,才發現原來瑜伽是一個這麼龐大且深刻的哲學體系。尤其是那本關於冥想的書,裡面講的「觀察者」和「被觀察者」的概念,讓我對自己的思緒有了全新的認識。以前總覺得思緒像脫韁的野馬,抓不住,但書裡教的方法,讓我學會了靜靜地看著它們來來去去,不被捲入其中。這種心靈上的平靜,真的是無價之寶。對我這種常常被外界紛擾影響的人來說,這套書提供了一個內在的避風港,讓我知道即使世界再吵雜,我的內心也可以保持清明與穩定。如果你也覺得生活快要被各種雜念淹沒,這套書絕對值得你花時間去鑽研,它給你的不只是一些技巧,更是一種看待人生的全新視角。

评分

《王道瑜伽》這本書,對我來說,就像是從一個很高的視角俯瞰整個瑜伽修行的地圖。它不像一般瑜伽書籍只著重於體位法(Asana)的技巧,而是更深入探討了「八支分法」的內涵與實踐。書中對「戒、律」這些看似抽象的規範,做了非常貼近現代生活的解讀,讓人明白這些規範不是壓抑,而是為了讓修行之路更順暢的「道路標誌」。我特別喜歡書中探討「專注」的部分,它強調了心靈力量的培養遠比肉體的柔軟度更重要。這本書的文字風格非常莊嚴而充滿智慧,讀起來讓人油然生起一種敬畏感,彷彿跟隨一位真正的大師在學習。它讓我明白,真正的瑜伽是一種全方位的生命藝術,涵蓋了道德、心智、身體和靈性。如果想從表面的運動轉向深層的生命蛻變,這本絕對是引導你走上正軌的關鍵指南。

评分

《神聖旅程》這本書的閱讀體驗,簡直是一次心靈的長途跋涉,每一次翻閱都像是進行了一次內在的淨化儀式。這本書的層次非常高,它帶領讀者超越了日常的煩惱,去觸摸生命本質的奧秘。書中描述的「回歸本源」的過程,雖然深奧,但斯瓦米‧拉瑪的文字總能以一種極度清晰、卻又充滿詩意的方式來引導。我常常在讀到某些段落時,會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彷彿長久以來糾結的心結被輕輕地解開了。它不是教你如何「得到」什麼,而是引導你發現你「本來就是」什麼。這套書的結尾用這本來收束,非常完美,它將前面幾本的科學、倫理、呼吸、冥想的實踐,匯集成一個宏大的靈性願景。對於那些在修行路上感到迷惘、尋求更深層生命意義的靈性探索者來說,這本書就像是一盞永恆的燈塔,指引你穿越迷霧,看見那片光明的存在。

评分

當我翻開《業力》這本書時,心裡其實有點抗拒,總覺得「業力」聽起來太沉重、太宿命論了。但斯瓦米‧拉瑪的詮釋完全不同,他把業力描繪成一種因果法則,一種我們自己創造的模式,而不是什麼遙不可及的懲罰。這本書的核心觀念,讓我對過去的錯誤和現在的選擇有了更清晰的界線。它不是要你為過去懊悔,而是要你意識到你現在的每一個「動機」和「行為」,都在為你的未來種下種子。這對我最大的啟發就是,與其抱怨環境或他人,不如專注於提升自己的「意圖」純淨度。書裡透過很多生活化的例子,解釋了什麼是「無我」的行動,以及如何從行為的束縛中解脫出來。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人生的掌控感增強了,因為我明白,改變的起點永遠都在我當下的選擇裡。這本書對於想從根本上理解人生運作規律的人來說,非常有啟發性。

评分

說真的,我原本對「調息」這類主題有點興趣缺缺,覺得就是吸氣、吐氣嘛,有什麼好深奧的?結果,《調息‧呼吸的科學》完全顛覆了我的認知。這本書不是在跟你講一些空泛的理論,而是非常科學、非常實用地剖析了呼吸如何影響我們的生理和心理狀態。書裡詳細解釋了副交感神經系統被啟動後,身體會發生什麼變化,以及如何透過精準的呼吸練習來緩解焦慮、甚至改善睡眠品質。我個人試了書中好幾種呼吸法,特別是那種緩慢、深長的腹式呼吸,我發現練習幾分鐘後,原本緊繃的肩膀真的會鬆開,連帶頭腦也清晰了許多。這對我這個常需要高強度腦力工作的上班族來說,簡直是救命稻草。它讓我意識到,我們每天都在呼吸,卻從來沒有真正「好好」地呼吸過。這套書的實用性非常高,對於想在日常生活中尋求高效放鬆方式的人來說,這絕對是必讀的入門寶典,內容紮實到讓人驚訝。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