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讀美好的對話:開啟修心之門

共讀美好的對話:開啟修心之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方隆彰
图书标签:
  • 心灵成长
  • 亲子共读
  • 家庭教育
  • 沟通技巧
  • 情绪管理
  • 人际关系
  • 幸福生活
  • 阅读方法
  • 自我提升
  • 正念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繼《嚮往美感的讀書會》後
讓我們共啟共讀美好的對話
 
  作者方隆彰老師,數十年來,在「讀書會」這方領域中持續播種、耕耘,帶領大大小小不計其數的讀書種籽茁壯成長,其暢銷著作《嚮往美感的讀書會》更是投身讀書會的培訓講師必讀的經典。
 
  《共讀美好的對話:開啟修心之門》是方隆彰老師的最新著作,精闢匯集作者的七十二則讀書對話心法,帶給我們更加豐富的讀書七十二變。
 
  讀書,不只是讀「書」,更像是一種生命的共享,從閱讀中對話、學習、互動;也許是自己與作者的對話,也可以是字裡行間的自我對話,更可能是共讀者相互的回饋學習。
 
  而讀書會就像一個小型社會,聚集了各種不同特質、背景、經驗、價值觀的獨特個體,每個人的表達習慣、方式都有所不同,如果願意用開放的心胸面對互動過程中展露的各種樣貌,同時,也能在他人的反應中如實地看見自己的狀態,並做及時的調整,那麼每一次讀書會都會是一場豐盛的生命饗宴,你我都可以經由共學,相互映照,在滋養本俱的覺性中持續成長。
 
  生命的存在都有其影響力,我們如果能真實了解自己的現況,不只是讀書,更能讀心,勇於面對所有的成長之路,而生命本具的潛質,必能豐富多彩地開展,是貢獻他人,更是成就彼此!
 
本書特色
 
  當代社會中重要的課題「共讀翻轉學習」與「學習翻轉生命」,透過對話、閱讀,展開書即展開了無限的生命旅程。
探寻人类精神世界的深邃回响:一部关于自我觉察、心灵疗愈与生命哲思的汇编 本书简介: 《未曾言明的风景:心灵之镜的深度映照》并非是一部探讨具体修心技巧或特定宗教哲学的指南,而是一部深入挖掘人类经验的复杂性与微妙性的文献集。它聚焦于那些在日常喧嚣中常常被忽略的、关于“存在本身”的深层叩问,通过对一系列跨越不同文化、历史时期和思想流派的叙事、反思与观察的梳理,试图构建一个广阔的、容纳人类精神活动多样性的知识图景。 本书的核心目标是引导读者进入一个自我觉察的密室,在那里,外界的评判与标签暂时退去,唯有心灵最原始的律动得以显现。我们不提供标准答案,而是呈现一系列强有力的问题,这些问题如同镜子,反射出读者自身经验的独特纹理。 第一部分:时间的河流与记忆的迷宫 本卷深入剖析了“时间感”如何塑造我们的意识。我们探讨了人类对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不同感知模式,并审视记忆的不可靠性——记忆如何被重塑、被情感染色,以及它在构建“自我”叙事中的双重作用:既是锚点,也是牢笼。 我们收录了对不同文化中“永恒”概念的田野调查报告,对比了西方线性时间观与东方循环时间观对个体心理状态的影响。重点分析了“延迟满足”的心理学基础,以及“活在当下”这一概念在当代社会中的被滥用与被误解之处。读者将跟随思辨的路径,辨析什么是真正的“当下”,以及如何从对过去的过度沉湎和对未来的过度焦虑中,寻得片刻的宁静。这不是关于时间管理,而是关于时间感知结构的解构与重组。 第二部分:语言的边界与沉默的重量 语言被认为是人类文明的基石,但本书探讨了其局限性。我们审视了那些无法用既定词汇精确捕捉的情感——那些介于“喜悦”与“悲伤”之间,或超越二者定义的复杂心境。通过对先秦诸子中“道可道,非常道”的阐释,以及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的侧面参照,我们追问:当我们试图用语言描述内心体验时,我们究竟是捕捉到了它,还是仅仅构造了一个可供交流的简化模型? 本卷特别关注“沉默”的哲学意涵。沉默不再被视为语言的缺失,而是作为一种主动的交流形式——一种在极端情感体验(如巨大的失落或顿悟)中,语言机制暂时失效后的“剩余表达”。我们引入了对“不可言说之美”的艺术鉴赏视角,探讨了音乐、纯粹的色彩和几何如何在语言失灵的地方,完成深层的精神对接。 第三部分:个体边界的模糊与共鸣的瞬间 本书跳出了传统心理学中将“自我”固化为独立实体的倾向,转而探索“连接”的本质。我们考察了人类对“归属感”的永恒需求,并辩证地分析了群体性对个体独立性的侵蚀。 重点章节讨论了“共情”(Empathy)的神经生物学基础与伦理困境。共情的力量在于构建桥梁,但过度共情是否会导致个体能量的耗竭,并模糊了“他者”与“自我”的界限?我们通过分析文学作品中那些充满张力的关系——爱、嫉妒、牺牲与背叛——来揭示亲密关系中权力的流动与依赖的陷阱。读者将被邀请去审视自己的情感边界是如何划定,以及在何种程度上愿意向外界的“他者”敞开内在的领地。 第四部分:形而上的追问与日常的返璞归真 最后一部分将目光投向宏大的形而上学议题,但其落点却扎根于最朴素的日常行为。我们不再讨论生命意义的终极答案,而是探讨“意义的生成过程”。我们检视了人类对“意义”的依赖性——我们是否需要一个外在的、预设的目的才能行动? 通过对日常劳作、简单的饮食、光影的变化等微小事件的细致描摹,本书试图展示:意义并非需要被“发现”于远方,它恰恰潜藏于对当前行为的全然投入之中。例如,如何通过专注于一次洗碗的过程,体验到一种超越功利性的心流状态?这是一种对“此时此地”的极度尊重。 本书的结尾,并非是对所有问题的总结,而是一次邀请——邀请读者放下对“完美心境”的执念,接纳生命中内在的矛盾、未解决的张力,以及持续不断的探索本身,就是生命最壮阔的风景。这是一部献给所有对“我是谁”和“我为何在此”保持永恒好奇心的人的文字地图。它要求读者带着开放的心灵,去面对自身经验中那些最隐秘、最不愿触碰,却也最能带来成长的角落。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方隆彰
 
  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碩士。
  曾任職於快樂兒童中心、洪建全基金會等機構,從事社會工作與人文教育推廣。
 
  與讀書會的緣分源自1986年,和陳怡安老師學習「意識會談」、「讀書結構」、「研討法」等意象教育方法,將之融入讀書會的研討,於1990年5月自組讀書會迄今,並於1994年開始於台灣及亞洲、北美等地開授「讀書會帶領人培訓」;同時,自2020年起,推動「意象教育人才培育計劃」。
 
  目前於台北大學、輔仁大學社工系兼課,開授「職場社工」與「社工會談技巧」課程;並協助相關社福機構進行專業培訓與督導工作。

图书目录

【推薦序】
對話,翻轉生命的契機/ 釋覺培 
讀書會,生命的加持與祝福/ 林美琴 
真正的「翻轉」,由「心」開始/ 王進財 

【自序】 人生,對話的盛宴
 
PART 1 共讀翻轉學習
01. 在知性與感性交流中成長 
02. 讀書會是一種「心」的翻轉 
03. 有智慧的慈悲 
04. 相互映照,滋養覺性 
05. 自覺創造新意象 
06. 讓讀書會的討論充滿生命力 
07. 妙法要能正知善用 
08. 真假學習一念之別 
09. 學習把「人」當「人」看 
10. 讓讀書會就是單純的讀書會 
11. 讀書會活動知多少 
12. 悲愍與智慧鋪成教育之路 
13. 讀書會價值的取捨 
14. 由他助到自助 
15. 在發現中滋養生命 
16. 學習「心存他人,反觀自照」的說 
17. 對話心態成就對話品質 
18. 讀書會是學習有意識地活著 
19. 經由對話打開自覺之門 
20. 暫停,看見書中人生錦囊 
21. 確立人生的恆星 
22. 讀多不如讀懂活用 
23. 言行合一而已 
24. 為成就學習者而存在 
25. 期許提升幸福感 

PART 2 學習翻轉生命
01. 以貢獻所長,開展新人生 
02. 由「自覺」到「自覺者」 
03. 記錄生活,書寫人生──活在自覺中 
04. 傾聽,無形的影響力 
05. 打開心耳,有效聆聽 
06. 在心念中成就 
07. 單純的一念 
08. 志工的修為 
09. 迎向生命成長之路 
10. 讓「對話」成為日常 
11. 什麼是重要的事 
12. 緣起緣滅,盡心盡力 
13. 心的空間 
14. 在充滿愛的動力中精進 
15. 不完美也是一種救贖 
16. 中年婚姻的功課 
17. 父母自在,孩子健康 
18. 始於放鬆,成於放下 
19. 自謙迎新,成就他人
20. 用師者必受其益 
21. 視而不見謂之心盲 
22. 找回人的自主性
23. 慢慢來啊,學習
24. 學習之路但求放心 
25. 老天的悲愍 
26. 立下決定,即知即行 
27. 我與自己的距離 
28. 學習與自己和解 
29. 怨人不如修己 
30.「修己」由自我負責開始
31. 轉換的密碼 
32. 瞎忙時代的良方 
33. 精修道德智慧 
34. 成就有重量的人生 
35. 敬畏靈感,順應生命 
36. 學會捨舊,才能更新 
37. 學習「隨遇而安」
38. 新的一年,與自己重新和好
39. 新選擇:無為之用

附錄
01. 高效閱讀與解讀的法門
02. 同理心改革社會 
03. 回歸「尊重生命」的本質 
04. 身教是活教材
05. 活化思考,開啟潛藏 
06. 結束是開始的前奏 
07. 開啟婚姻生活的契機 
08. 歡喜或生氣是一種選擇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0683127
  • 叢書系列:愛.學習
  • 規格:平裝 / 272頁 / 14.5 x 21 x 1.3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自序
 
人生,對話的盛宴
 
  寫這篇自序前,重讀這些文章,如同檢視自己一路走來的學習軌跡,一方面由持續參與讀書會,而更深刻感受到其背後的價值,另一方面則更能體會「生活處處皆學問」的生命實相。
 
  這樣的過程與學習,都是眾緣和合而有所成,也可以說是一場又一場的「對話」串接,諸如許多刊物提供發表的園地:任林教育基金會的會刊、泰山基金會的「真愛家庭」季刊、艋舺龍山寺季刊等;同時,在讀書會共讀群論與帶領人培訓過程,經由真誠對話,經常迸發出生命撞擊的火花;而在日常生活中,也發現大大小小的經歷,就是上天悲愍灑下的學習種子。
 
  我何其幸運能受教於恩師陳怡安博士的對話精神與方法啟迪,提升對人事物的敏察,並於每日回應「今天生命教了我什麼?我又和自己學到了什麼?」中,持續將和自己的對話記錄下來。
 
  回顧這些善美的機緣,心中自然湧現出「對話」、「自覺」與「覺他」,也許這就是自上一本《嚮往美感的讀書會》出版至今近十年的修心課題吧!
 
  共讀的核心是「對話」,對話的價值在「更新」,而群體對話的過程,讓靜態閱讀有了飛翔的翅膀,也幫助閱讀由平面進化到立體層次,可見學習若能在靈活對話中進行,生命必能在持續更新中成長,因此,我將這些文章分為「共讀翻轉學習」與「學習翻轉生命」兩大篇;同時,這些年與各領域、各層級及不同年齡層的成員接觸,發現「閱讀素養」是現代人必備的涵養,其中的基本功則是「深度解讀材料」的能力,因此,特別將探討閱讀與解讀的文章,以及數篇讀書筆記放在附錄,供讀者們參考。
 
  二十年來,能藉由讀書會善巧地將學習的能量推廣到世界各地,首推佛光山人間佛教讀書會,其中覺培法師是關鍵推手;而林美琴老師推動閱讀的熱力,多年來持續擴展增溫,還出版了多本相關好書;王進財董事長則本著「一人改變,全家改變」的理念,運用讀書會深入家庭教育耕耘二十年;他們在相關領域的貢獻,令人讚歎,同時又能在百忙中慨允賜序,銘感在心。
 
  在新冠疫情起伏不定,打亂諸多工作節奏的情況中,此書仍能順利出版,要感謝香海文化的妙蘊法師及編輯團隊的投入,而有關英文書名的訂定,也要謝謝妙光法師及好友淑媛、淑娟的建議,這些過程都再次見證合作共成的美好。
 
  願在共學的人生旅途,持續保有對話的動力!
 
推薦序
 
對話,翻轉生命的契機
釋覺培(佛光山人間佛教讀書會執行長、國際佛光會秘書長)
 
  在坊間要找到讀書會的相關書籍其實並不難,但是能夠深刻探討讀書會的對話精神,恐怕就沒有太多來源可以參閱。很高興方隆彰老師繼《嚮往美感的讀書會》提供99 則經營讀書會智慧心法後,再次出版了他的最新著作──《共讀美好的對話──開啟修心之門》。整本書由「共讀翻轉學習」與「學習翻轉生命」兩大主題所構成,前者以「共讀」拉開讀書會的精神,既然是「共讀」,就要彼此互相傾聽學習,佛教稱為「同參道友」,在不同觀點的聆聽中,突破自己慣性思惟的有限性。
 
  看似一本書或一篇文章,卻剎見來自同參共學者多元視角的世界;透過對話,展開書即展開了無限的生命。擺脫過去傳統「一言堂」的灌輸式教育,轉為開放交流的自主性學習,作者在文章中將這種學習的方式,形容從「餵食」到「覓食」的轉變,每一位參與者既是接收者,也是貢獻者。
 
  誠如作者所言:「活在世界的價值,是將自己所能所有貢獻出來,讓他人受益,讓世界更美好,自己自然也會在其中有所收穫。」而菩薩行者也正是從「利他」中完成「自利」。在這本書的第二大主題「學習翻轉生命」中,引出「利他」的背後必需啟動本自具足的覺性,從「自覺」到「覺他」也正是一條修行的道路。也因此,共讀後能知不足,知不足後能有所省思,回到生活中就是一連串的修鍊。
 
  從「知道」到「做到」,在通往「知行合一」之前,原本就是一步一腳印的過程,既要磨掉稜稜角角的個性,還要修剪煩惱的葛藤,若沒有「被喚醒」的「自覺」,沒有「自覺」後的「起修」,又如何「翻轉」生命?也因此,「自覺」要從自發性開始,不只透過閱讀與對話中敏銳覺照,還可以用「寫日記」的方法,從生活中將所「發生」的客觀材料,進行觀照與思考,「發現」其內在世界的詮釋與映照,從而對自己有所調整與「發展」。
 
  作者將「四層次」運用到日記的書寫,留下的文字正是生命「進化」的軌跡。這讓我聯想到毛毛蟲破繭而出成為蝴蝶,最後展翅飛向天空時,回首那曾經的黑暗,早已過眼雲煙。問題是:身而為人的我們呢?
 
  總還在多生多世的煩惱黑暗中,找不到破繭的出口,殊不知解鈴人還需繫鈴人,是毛毛蟲到底也是蝴蝶,星雲大師說:「離開生活,談不上修行」,能不能雲過天青,就在每日的生活裡不斷地「自覺」與「轉化」,否則又哪來的「煩惱即菩提」呢?
 
  身為一個出家人,我始終相信這人間處處有菩薩,當我讀到作者曾經期待能得遇貫通古今、具儒者之風的「人師」,殊不知「好老師」的定義早已在作者的身上展現。當一個老師將其角色視為「聖職」,不敢率性、隨興而為,站在講台的那一刻,承擔的是一份對學習者全然的接納,且時時自我要求「紀律自修」、「踏實踐行」,如此以「虛懷若谷」的態度,盡一己所能利他的老師,又怎能不讓人尊敬與佩服!而這樣的菩薩,不就正在人間嗎?
 
  這是一本教會我們從共讀的「對話」中發展學習,在不斷的釐清、判斷與抉擇的「自覺」歷程中,持續修正與踐行,最後足以翻轉生命的人,也正是自己。
 
  星雲大師曾說:「讀書,是自我心靈的探險」,願每一位讀者,都能藉由這本書的啟發,深信讀書的力量,深信自我探索的力量,深信對話的力量,乃至深信自覺轉化生命的力量!
 
讀書會,生命的加持與祝福
林美琴(讀書會帶領人、培訓講師)
 
  結識方隆彰老師在臺灣讀書會蓬勃發展的西元二○○○年前後,那時政府大力推廣「書香滿寶島」的文化政策,鼓勵各社區、機構成立讀書會,並策辦讀書會帶領人培訓和年度「讀書會博覽會」,各地讀書會會友匯聚一起交流分享。方老師和我是培訓講師,多年來也一起見證了臺灣讀書會的演變與發展,因此,更能領會書中讀書會的觀察與思考、帶領經驗淬鍊的心法,以及讀書會對於人生助益的實證,不僅是給想參與讀書會者的一把鑰匙,也是為已參與者捻亮了一盞明燈,更是讀書會帶領人精進修練的寶典。
  
  「讀書會」望文生意即是讀書的聚會,在這個基本立意下卻呈現了各式的樣貌,有的讀書會主力在聯誼,以書會友,至於書本內容讀進多少,就不是重點了;有的類似導讀會,藉由專業的讀書人說書給參與者聽;或是固定議程的讀書會,帶領人的職責比較像是會議主持人,負責引言與介紹流程,由會員輪流擔任導讀及指定分享的職務;還有讀書會類似心理小團體,從閱讀進行心理分析及治療;另外也有準備考試而發起的類似溫書或猜題的讀書會……,而方老師在書中談及的讀書會是他多年來帶領的讀書會形式,由帶領人引領參與者從閱讀材料進行對話與討論,所有的參與者也皆是學習的貢獻者,帶領人不是知識灌輸者,而是帶動群體交流與覺察,啟發內省、轉變與成長的共讀團體。
 
  在眾多的讀書會樣貌裡,方老師特別從學習的意涵來為讀書會定調,從「讀書」與「聚會」談起,若是以讀書為目的來參與聚會,那麼與會者對於讀書的想像為何?一個人獨自閱讀與眾人一起閱讀,除了激勵自己多讀書以外,是否還有更深刻的意義?因此,書中一再闡述讀書會的學習不是被動的知識接收,更在於自主學習與自我覺察,而這閱讀行為的解讀也說明了讀書會從「聚會」到「交會」的意義,藉由書本、作者、自己以及共讀者的對話與討論,交流閱讀的思考、感受、聯想、觀點和疑惑等等,帶領人引領這過程順暢進行,從閱讀材料的客觀理解到個人主觀見解的思辯,這樣的讀書會學習的不只是閱讀材料的內容,更深化為自身生命狀態的覺察,進而產生改變的願力與行動,生命得以重整與更新,這知、覺、證的學習歷程,帶動人生的翻轉,正是讀書會「共讀」的非凡意義。
 
  因此,書中從「共讀翻轉學習」談起,論述讀書會的學習意涵、釐清帶領人的角色定位與知能,來到第二部分「學習翻轉生命」的篇章,雖然談的是親子、婚姻乃至於群體人際相處的日常,但卻與讀書會的論述意念相通,因為讀書會習得的對話與覺察, 有助於生活當下的敏銳感知,得以梳理生命的處境,汲取源頭活水安頓身心,篤定走向前行的道路。
 
  對於同樣帶領與培訓讀書會的我而言,相信這本理論與實例相互印證、學習與生命交融的書,能夠讓更多人認識與親近讀書會,並從讀書會的學習裡歡喜成長。從共讀的「發生」到對話的「發現」,進而「發展」生命美好的想望與實踐,這樣的讀書會是人生的加持與祝福,因為不僅看見閱讀美好的樣子,也發現了生命自在翱翔的姿勢。
 
真正的「翻轉」,由「心」開始
王進財(任林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方隆彰老師是道地人文教育工作者。師承已故哲學大師陳怡安博士,致力於人文關懷的傳播與教育,浸淫讀書會帶領的傳道、授業、解惑超過三十年。
 
  方老師不但博學多聞,而且是一位生命的修行者,有慈悲心腸,並將所學的善知識傳播海內外,今天這本書的出版必可嘉惠希望透過閱讀來找到自在的自己、翻轉自己和他人生命的人。
 
  推薦本書給讀書會帶領者、想成為讀書會帶領者的人、想透過閱讀自我成長的人、以及助人工作者。讀者可以從這本書得到什麼呢?本書的標題和兩個部分:共讀翻轉學習、學習翻轉生命,說出了作者的用意,讀書會是實踐「翻轉學習」的最佳場域,而真正的「翻轉」,由「心」開始。
 
  很福氣的任林教育基金會和方老師因為讀書會而認識,提升了任林讀書會的生命故事流的能量,帶給許多的個人和家庭成長。
 
  我摘錄本書實際應用於任林教育基金會運作的幾段精華如下,希望你也有同樣的啟發與收穫。
 
  * 讀書會運作中使用的討論方法是將陳怡安博士「意識會談法」轉化過來的「四層次討論法」,它是依據人類思考歷程的原理,包含:由具體到抽象、由熟悉到陌生、由淺顯到深奧、由簡單到複雜等,讓成員在循序漸進、按部就班的過程中,能夠順利的思考與表達。
 
  * 「意識會談」顧名思義就是:意識的交流,經由會談將意識激發出來,並在交流中產生新的意識;而「四層次提問」只是意識激發和交流的媒介,關鍵在彼此互動中產生一種群體意識的「流」(flow),既然是「流」,就是一種連續的狀態,因此,帶領人除了要有效提問,還要能有耐心且接納傾聽成員和群體要表達的意識內涵,並進行適當回應與聯結等,具足這些「心法」,才能將具體的技法有效運用與發揮。
 
  * 讀書會回歸單純的本質,帶領人其實不需要具有那麼多超人本事,也不必進行許多心理工作,扮演專業助人角色,也不用將教導者、解救者、探索者、心理分析者,甚至治療者扛在肩上,只要做個「好聽眾」,打開心耳,開放聆聽成員的表達,將所理解的內容重點與內隱的感受、情緒不加批判地適當回應。
 
  * 讀書會的對話提供一個安全自在的交流機會,往往在彼此真誠分享中,因信任而敞開心門,聽到別人的經驗,自然會有所反思,引發自我對話,自我覺照油然而生,一旦有所自覺,成長就啟程了!
 
  * 也許,你我若能經常回歸服務的核心價值,以利他為本,單純貢獻,問心無愧,就能在服務的過程,深刻覺知志願服務是在成就「以生命滋養生命,以生命影響生命」的教育大業。
 
  * 「和有緣人分享我的所知和所能」。對,這就是我人生最後階段要做的要事!

用户评价

评分

我通常對這類型的書會比較保留,因為很多時候都覺得內容太過於說教,讀起來讓人有壓力。但是這本《共讀美好的對話:開啟修心之門》,真的讓我耳目一新。它的語氣非常親切,就像一個經驗豐富的長輩在跟你娓娓道來,沒有那種高高在上的姿態。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於「情緒的流動性」的描寫。作者沒有試圖去壓抑那些負面的情緒,而是鼓勵我們去「觀察」它們,去理解它們為什麼會出現。這對我這種常常想把不開心的事情埋起來的人來說,簡直是醍醐灌頂。我記得有一次我因為工作上的失誤感到非常焦慮,本來想找朋友抱怨,但翻開這本書的其中一章,作者提到「焦慮是未來的影子」,它並不是現在真實發生的事。這個觀點讓我突然意識到,我把大量的精力浪費在了想像中的災難上。這本書的文字結構很特別,它不是線性的敘事,而是用很多小段落構成,你可以隨時翻開任何一頁,都能找到當下需要的慰藉。非常適合現代人碎片化的閱讀習慣。

评分

最近這段時間,我覺得生活好像卡住了,每天都像在重複同樣的步驟,提不起勁。我本來以為需要一本很「重」的書來敲醒我,結果卻翻開了這本《共讀美好的對話:開啟修心之門》。它的「輕盈」反而成了最有效的方法。 書中對於「覺察力」的訓練,做得非常細緻。它不是叫你盤腿打坐一小時,而是把覺察融入到吃飯、走路、刷牙這些日常瑣事中。我嘗試了書中建議的「專注吃飯十分鐘」,關掉手機,只是感受食物的溫度、味道和口感。那十分鐘,感覺比我一整天滑手機獲得的資訊量還豐富。這讓我意識到,我過去的生活是多麼地「自動導航」模式。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把「心靈成長」這個聽起來很玄的概念,徹底地「日常化」了。它沒有給我什麼宏大的目標,只是讓我每天進步一點點,這種積少成多的踏實感,比任何激進的改變都來得持久。

评分

說實話,現在市面上講「心靈成長」的書已經多到爆炸了,很多都只是把一些老套的觀念換個包裝。但這本《共讀美好的對話:開啟修心之門》卻讓我感覺到一種罕見的真誠。它沒有給我太多「你一定要這樣做」的指令,更多的是拋出問題,引導讀者自己去尋找答案。 我特別喜歡它在處理人際關係這一塊的論述。它沒有去批判那些讓我們感到疲憊的關係,而是讓我們反思自己在這段關係中的「定位」和「付出」。書中有一句話我抄了下來:「你無法改變別人,但你可以決定你願意為這份關係投入多少能量。」這句話簡潔有力,讓我瞬間看清了一些糾結已久的問題。我過去常常在一些不對等的關係中不斷付出,期待對方能有所回報,結果往往是失望。這本書讓我明白,真正的「修心」,是學會把自己的能量留給真正值得的人和事。整本書的排版和字體選擇也很舒服,長時間閱讀也不會覺得眼睛痠澀,這點在現在這個時代真的很少見了。

评分

這本書,說真的,拿到手的時候我就覺得很有感覺。封面設計的那種淡雅色調,配上那個標題,給人一種沉澱下來的感覺。我最近剛好在找一些能讓心靜下來的東西,生活壓力真的太大了,每天都在跟時間賽跑,常常覺得心裡亂糟糟的。 書裡談到的那些生活中的小細節,像是如何看待每天的通勤、如何面對那些無效的社交,都讓我非常有共鳴。特別是作者提到,其實「修心」並不是要你變成一個苦行僧,而是要學會在紛擾中找到一個屬於自己的寧靜角落。讀到這裡的時候,我正坐在咖啡廳裡,周圍很吵雜,但我的心境卻奇妙地平靜下來。我開始反思自己過去對待壓力的態度,是不是太過於對抗了?書裡引用的幾個古代哲學家的觀點,用很現代的方式重新詮釋,讓我覺得很有啟發性。它不是那種空泛的勵志文字,而是提供了一些具體可行的小練習。像是「每天花五分鐘看著窗外的樹葉發呆」,聽起來很傻,但我試了幾天,真的有幫助。這本書像是一個溫柔的引導者,告訴你,慢下來其實也沒什麼不好。

评分

如果要我用一句話來形容這本書帶給我的感受,那就是「如沐春風,卻又紮實有力」。它不像有些心靈書籍那樣,充滿了過度樂觀的口號,而是非常務實地探討了「如何與不完美的自己和解」。我過去總是很苛求自己必須完美,一旦達不到預期就會陷入自責的漩渦。 書中有一部分內容深入探討了「自責」與「自我關懷」的區別。作者很溫柔地指出,自責是把自己困住,而自我關懷則是給自己一個站起來的機會。這讓我想到我最近在處理的一件小失誤,如果放在以前,我可能已經自責好幾天了,但讀完這一章後,我選擇原諒自己,然後專注於如何補救。這種心態的轉變是巨大的。這本書的結構設計,讓我隨時都能找到那個「平衡點」。它不是一本讀完就束之高閣的書,而是會讓人想一再回翻,每次翻開都能有新的體悟。對於正在經歷人生轉折、需要重新校準內心方向的人來說,這本書絕對是值得推薦的良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