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政治經濟思想史論叢》(捲七):政治經濟學與本土篇

《臺灣政治經濟思想史論叢》(捲七):政治經濟學與本土篇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陳添壽
圖書標籤:
  • 臺灣史
  • 政治經濟史
  • 臺灣政治
  • 臺灣經濟
  • 本土化
  • 思想史
  • 學術研究
  • 政治經濟學
  • 臺灣研究
  • 文化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共分為理論篇、實證篇、訪談篇等三部分。

  第一部分【理論篇:通識政治經濟學】,包括:第一章至第六章,是「通識政治經濟學」性質的屬於通論性介紹。

  第二部分【實證篇:臺灣政治經濟思想小史】,包括:第一章至第十章,是以「臺灣政治經濟思想小史」作為臺灣政治經濟思想史的實證性分析。

  第三部分【訪談篇:戒嚴時期的中華民國與臺灣】,分〈八二三炮戰與高舉副司令官被調職案之探討〉,和〈蔣經國時代「本土化」的歷史性意義〉等兩篇。

本書特色

  本書透過「政治學」、「經濟學」與「社會學」這三門社會科學的基礎學科,
  以跨學科的整閤性知識來建構「通識政治經濟學」理論,
  讓讀者係統性瞭解臺灣政治經濟思想的發展脈絡。
好的,這裏為您構思瞭一份關於《臺灣政治經濟思想史論叢》(捲七):政治經濟學與本土篇 以外的其他圖書的詳細簡介,共計約1500字。 --- 《東亞轉型與全球秩序重塑:從冷戰遺緒到數位化未來》 作者: 陳永平、林誌華 編輯 齣版社: 寰宇學術齣版社 齣版年份: 2023年 ISBN: 978-986-5789-33-X 書籍簡介 《東亞轉型與全球秩序重塑:從冷戰遺緒到數位化未來》是一部深度探討當代東亞區域政治、經濟格局演變的學術論文集。本書匯集瞭來自不同學科背景的十一篇獨立研究,旨在剖析冷戰結束以來,東亞地區如何在全球化、地緣政治競爭加劇以及科技革命的多重衝擊下,進行結構性轉型,並試圖在日益碎片化的國際秩序中重新定位自身。本書尤其關注戰後美日同盟體係的變遷、中國的崛起對區域穩定性的影響,以及區域內中小型國傢如何運用「戰略模糊」或「韌性外交」來維護自身發展空間的複雜策略。 本書結構分為四個主要部分,層層遞進地勾勒齣東亞複雜的發展脈絡。 --- 第一部分:冷戰遺緒與區域安全架構的調適 本部分聚焦於冷戰結束後,東亞既有的安全架構所麵臨的挑戰與調適過程。 第一章:美日安保體製在「後冷戰」時期的結構性張力 本章深入分析瞭美日同盟自《舊金山和約》以來所纍積的潛在矛盾,尤其是在進入21世紀後,隨著日本修憲進程的推進以及美國「軸心轉移」(Pivot to Asia)戰略的實施,雙方在安全承諾、共同防衛責任劃分上的內在摩擦如何浮現。研究指齣,儘管同盟關係在錶麵上持續深化,但在戰略自主性與依賴性之間,東京正尋求一種微妙的平衡點,這對維持區域權力均勢構成深遠影響。 第二章:朝鮮半島的「休戰」常態與核武問題的僵固化 本章從政治心理學和國際關係理論的視角,重新審視瞭朝鮮半島在持續停戰狀態下的製度慣性。作者認為,朝鮮的「主體思想」與軍事優先政策,不僅是內部的意識形態產物,更是對外部安全威脅的極端迴應。本章特別剖析瞭「六方會談」破局後,各方(特別是中韓)在處理半島核問題時所採取的「競爭性閤作」模式,並預測瞭在可預見的未來,半島局勢將持續處於高烈度的低強度對抗狀態。 第三章:東南亞國協(ASEAN)在區域安全領域的「中心地位」睏境 本章探討瞭東協試圖在中國與美國之間扮演「平衡者」角色的策略效果。東協的「中心地位」建立在規範和程序(如東協區域論壇, ARF)的基礎上,但當大國競爭日益白熱化時,這種依賴共識的機製效力受到質疑。本章通過分析南海爭議的個案,論證瞭東協在實質安全利益麵前,其集體決策能力麵臨的內部分化與外部壓力。 --- 第二部分:中國崛起與區域經濟整閤的再定義 此部分著重於中國經濟體量擴大對東亞供應鏈、金融穩定及區域閤作模式的重塑作用。 第四章:從「世界工廠」到「創新極點」:中國產業政策的溢齣效應分析 本章採用投入產齣模型,分析瞭中國近年來在半導體、人工智慧及綠色能源等高科技領域的投資策略,如何實質性地改變瞭鄰國的產業佈局和技術追趕路徑。研究指齣,中國主導的「一帶一路」倡議在基礎設施聯通的同時,也帶來瞭債務風險與標準製定權的競爭。 第五章:RCEP(區域全麵經濟夥伴協定)的深化與區域供應鏈的韌性重構 本章評估瞭RCEP生效以來對東亞區域內貿易流動的影響,尤其關注其在多邊貿易體係受挫時所提供的「穩定錨」作用。然而,作者亦指齣,區域內國傢在麵對全球政治風險(如中美科技脫鉤)時,如何平衡「效率最大化」與「供應鏈安全」成為新的政策難題。 第六章:貨幣與金融治理:人民幣國際化的區域性進程與挑戰 本章檢視瞭人民幣在東亞跨境貿易結算中的使用比例變化,以及中國在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和金磚國傢新開發銀行(NDB)中的作用。研究強調,金融治理的未來將不再由單一霸權主導,而是呈現齣多極並存的複雜態勢。 --- 第三部分:科技革命與社會治理的範式轉移 本部分關注數位化、人工智慧及資訊戰對東亞社會結構和政治穩定的衝擊。 第七章:數位主權與數據治理:東亞國傢在平颱經濟中的監管睏境 本章比較瞭日本、韓國及颱灣在應對大型跨國科技公司(如Google, Meta, TikTok)數據壟斷和隱私保護問題上的法律框架與監管實踐。研究發現,傳統的國傢主權概念在虛擬空間中受到極大挑戰,各國均在努力界定數據跨境流動的邊界。 第八章:資訊戰、認知作戰與民主韌性:以混閤戰術對抗的案例研究 本章深入分析瞭國傢行為體及非國傢行為體如何利用社交媒體平颱散播虛假資訊,以乾預他國選舉或製造社會分裂。研究以特定選舉事件為例,探討瞭公民社會、媒體素質教育在強化民主「免疫係統」方麵的關鍵作用。 第九章:綠色轉型與能源安全:東亞高碳排放經濟體的減排路徑選擇 本章探討瞭氣候變遷對東亞沿海基礎設施的威脅,以及該區域主要經濟體在實現「碳中和」目標過程中的技術瓶頸和政策取捨,特別是對於高度依賴化石燃料的發展中經濟體而言,轉型的社會成本問題。 --- 第四部分:歷史記憶、文化認同與未來敘事 最後一部分將目光投嚮文化與思想層麵,探討歷史的詮釋如何影響當代政治決策。 第十章:戰後歷史和解的持久性議題:慰安婦、勞工賠償與集體記憶的政治化 本章分析瞭二戰歷史遺留問題在當代東亞外交中的反覆齣現,指齣歷史的「非線性」特質及其在國傢認同建構中的工具性角色。它探討瞭不同國傢如何利用歷史敘事來鞏固其區域領導地位或爭取國際同情。 第十一章:東亞區域主義的「文化軟實力」:從韓流到動漫的跨國傳播與政治意涵 本章研究瞭流行文化(Hallyu, J-Pop等)在全球傳播過程中,所攜帶的政治價值觀和意識形態信息。作者認為,文化產品的全球成功不僅是經濟現象,更是國傢形象重塑和國際影響力擴張的有效途徑,它在一定程度上柔化瞭傳統的地緣政治緊張關係。 --- 總結 《東亞轉型與全球秩序重塑》全書結構嚴謹,論證充分,為理解當前東亞麵臨的複雜挑戰提供瞭多維度的分析框架。它不僅關注權力結構的變遷,更細膩地描繪瞭技術、社會與文化層麵的深層互動,是關心東亞未來走嚮的學者、政策製定者及國際關係愛好者的必讀之作。本書力圖超越傳統的二元對立視角,呈現一個充滿張力、動態演進的東亞新圖像。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添壽


  筆名陳天授
  1951年齣生於臺灣臺南

  主要簡歷
  臺灣省政府經濟建設動員委員會研究委員
  國傢發展研究院諮詢委員
  中華民國企業發展研究學會理事長
  中華檔案暨資訊微縮管理學會理事
  臺北市臺南縣旅北同鄉會監事
  先後任教於臺北商業大學、臺北教育大學、空中大學、警察大學等校

  現任
  臺北城市科技大學董事、榮譽教授

  著作
  《為有源頭活水來》
  《臺灣政經發展策略》
  《臺灣經濟發展史略》
  《文化創意與產業發展》
  《臺灣經濟發展史》
  《臺灣創意產業與策略管理》
  《臺灣治安製度史──警察與政治經濟的對話》
  《臺灣治安史研究──警察與政經體製關係的演變》《文創產業與城市行銷》
  《警察與國傢發展──臺灣治安史的結構與變遷》
  《文學、文獻與文創──陳天授65作品自選集》
  《臺灣政治經濟思想史論叢》(捲一):資本主義與市場篇
  《臺灣政治經濟思想史論叢》(捲二):社會科學與警察篇
  《臺灣政治經濟思想史論叢》(捲三):自由主義與民主篇
  《臺灣政治經濟思想史論叢》(捲四):民族主義與兩岸篇
  《臺灣政治經濟思想史論叢》(捲五):臺灣治安史略
  《臺灣政治經濟思想史論叢》(捲六):人文主義與文化篇
  《我的百歲母親手記──拙耕園故事》
  《臺南府城文化記述》
  《流轉的時光──臺南府城文化風華》
  《稻浪嘉南平原──拙耕園瑣記係列之肆》
  《近代名人文化紀事》(電子書)
  《文創漫談》(電子書)
  《生活隨筆》(電子書)
  《生命筆記》(電子書)
  《紀事下茄苳堡》(電子書)
  《兩岸論衡》(電子書) 

圖書目錄

自 序

第一部分 理論篇:通識政治經濟學
第一章 緒論
  一、政治經濟學的國際性
二、政治經濟學的政治性
三、政治經濟學的經濟性
四、政治經濟學的社會性
五、政治經濟學的整閤性
第二章 傳統政治經濟學
一、希臘羅馬的政治經濟
二、中古世紀的政治經濟
第三章 近代政治經濟學
一、重商主義的政治經濟
二、重農學派的政治經濟
三、經濟學之父亞當‧史密斯
第四章 自由經濟政治學
一、自由主義海耶剋
二、貨幣主義傅利曼
第五章 政府主義經濟學
一、社會主義馬剋思
二、歷史製度李斯特
三、國防經濟凱因斯
第六章 新政治經濟學
一、新自由主義經濟學
二、當代新政治經濟學

第二部分 實證篇:臺灣政治經濟思想小史
第一章 緒論:臺灣政經思想史研究途徑
一、主體性與整閤性的研究途徑
二、臺灣政治經濟思想史的分期
第二章 村社體製與原住民時期政經思想 (-1624)
一、早期臺灣住民的族群源起
二、村社共同體製的聚落型態
三、私有土地意識形成與發展
四、初級農業經濟的生產結構
五、原住民時期發展的氏族化
第三章 重商體製與荷西時期政經思想 (1624-1662)
一、福爾摩沙與國際首次接軌
二、重商體製的公司經營型態
三、王田製度形成與農業生產
四、租稅田賦與國際貿易政策
五、荷西時期福爾摩沙國際化
第四章 冊封體製與東寧時期政經思想 (1662-1683)
一、南明東寧王國的海商型態
二、冊封宗主體製的君臣思想
三、寓兵於農的經濟屯田政策
四、東亞貿易轉運中心的建立
五、東寧時期臺灣發展土著化
第五章 皇權體製與清治前期政經思想 (1683-1860)
一、大清帝國的皇權政經思想
二、農本思想與多重土地結構
三、宗族組織與民間分類械鬥
四、近代工業發端與產業調整
五、清治前期臺灣發展邊陲化
第六章 移墾體製與清治後期政經思想 (1860-1895)
一、臺灣與國際體係的再接軌
二、瀋葆楨擘劃撫番開山並進
三、臺灣建省與劉銘傳的新政
四、臺灣民主國的成立與幻滅
五、清治後期臺灣發展定著化
第七章 軍國體製與日治時期政經思想 (1895-1945)
一、帝國主義的國傢軍事體製
二、大正民主思潮與臺灣請願
三、米糖產業相剋的政經競逐
四、國防軍需品業與南進戰略
五、日治時期臺灣發展殖民化
第八章 黨國體製與中華民國政經思想 (1945-1987)
一、蔣介石戡亂戒嚴的黨國體製
二、計劃性自由經濟與黨國資本
三、蔣經國執政初期本土化政策
四、經濟三化策略與社會的劇動
五、戒嚴時期臺灣的中華民國化
第九章 轉型體製與中華民國政經思想 (1987-2020)
一、蔣經國執政後期與臺灣解嚴
二、李登輝執政前期的深耕本土
三、李登輝執政後期的臺灣意識
四、國民黨與民進黨的大陸政策
五、轉型期中華民國發展民主化
第十章 結論:臺灣政經思想與中華民國未來
一、新冷戰時期國際政經思想發展趨勢
二、臺灣政經思想主體性與整閤性建構

第三部分 訪談篇:戒嚴時期的中華民國與臺灣
八二三炮戰與高舉副司令官被調職案之探討
一、前言
二、二二八事件與太康艦長高舉
三、八二三炮戰運補計畫的爭議
四、高舉副司令官直擊炮戰現場
五、高舉副司令官被調職案始末
六、美軍與國府安定國傢政局思考
七、結論
蔣經國時代「本土化」的歷史意義
一、前言
二、蔣經國「吹臺青」的論述
三、言論自由管製的新聞記述
四、解嚴前後溫州街文化記憶
五、結論  

 

圖書序言

  • ISBN:9789577112415
  • 叢書係列:臺灣政經史係列
  • 規格:平裝 / 378頁 / 17 x 23 x 1.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自序
 
  2016年,我從中央警察大學專職退休的改聘兼任,和受聘臺北城市大學榮譽教授之後,我開始利用審修【元華版】《臺灣政治經濟思想史論叢》的機會,又重新將過去在學校課堂上為學生準備的講義,以及在這段時間裡同時應各大學和社團做講演所準備的稿件大綱,做瞭一次的全麵性閱讀與整理。

  迴溯我從1990年代前後的開始在大學授課,除瞭在國立空中大學商學係兼課之外,也陸續在當時還稱為學院時期的臺北商業大學國際貿易係,與臺北教育大學社會科學係講授「經濟學」、「教育經濟學」和「經濟思想史」等課程。

  2000年之後,我又開始在中央警察大學講授「經濟學概論」、「臺灣政經與兩岸發展」、「臺灣治安史」,以及在警大推廣中心為警察講授「政治在警政上的運用」,和「臺灣警政發展史」等課程。

  西方有句諺語:「潮水與時間是不等人的」。迴想自己這幾十年來的教學生涯和授課的內容,似乎都是為瞭我在大學通識教育的講課作瞭準備,也是為我在政治經濟學領域的理論研究與實務提供瞭論證,滋養我得以彙集成【臺灣政治經濟思想史論叢】的套書。

  「政治經濟學」相對於「政治學」或「經濟學」的研習者而言,是有異於其特別的專業性,儘管我多年來自己也都深深地有這種的感觸,我時時警惕自己如何透過「政治學」、「經濟學」與「社會學」這三門社會科學的基礎學科,以跨學科的整閤性知識來建構「通識政治經濟學」理論。

  在內容既屬於通識的政治經濟學,我在文字處理盡可能寫的簡潔通俗,和口語化的錶達流暢,讓大傢看得懂,也聽得懂,這是我在課堂授課和齣版文字的最大原則。

  本書共分為理論篇、實證篇、訪談篇等三部分:

  第一部分【理論篇:通識政治經濟學】,包括:第一章至第六章,是「通識政治經濟學」性質的屬於通論性介紹。

  第一章,緒論。分:政治經濟學的國際性,政治經濟學的政治性,政治經濟學的經濟性,政治經濟學的社會性,政治經濟學的整閤性。

  第二章,傳統政治經濟學。分:希臘羅馬的政治經濟,中古世紀的政治經濟。

  第三章,近代政治經濟學。分:重商主義的政治經濟,重農學派的政治經濟,經濟學之父亞當‧史密斯。

  第四章,自由經濟政治學。分:自由主義海耶剋,貨幣主義傅利曼。

  第五章,政府主義經濟學。分:社會主義馬剋思,歷史製度李斯特,國防經濟凱因斯。

  第六章,新政治經濟學。分:新自由主義經濟學,當代新政治經濟學。

  第二部分【實證篇:臺灣政治經濟思想小史】,包括:第一章至第十章,是以「臺灣政治經濟思想小史」作為臺灣政治經濟思想史的實證性分析。

  第一章,緒論。分:主體性與整閤性的研究途徑、臺灣政治經濟思想史的分期。

  第二章,村社體製與原住民時期政經思想(-1624)。分:早期臺灣住民的族群源起、村社共同體製的聚落型態、私有土地意識形成與發展、初級農業經濟的生產結構、原住民時期發展的氏族化。

  第三章,重商體製與荷西時期政經思想(1624-1662)。分:福爾摩沙與國際首次接軌、重商體製的公司經營型態、王田製度形成與農業生產、租稅田賦與國際貿易政策、荷西時期福爾摩沙國際化。

  第四章,冊封體製與東寧時期政經思想(1662-1683)。分:南明東寧王國的海商型態、冊封宗主體製的君臣思想、寓兵於農的經濟屯田政策、東亞貿易轉運中心的建立、東寧時期臺灣發展土著化。

  第五章,皇權體製與清治前期政經思想(1683-1860)。分:大清帝國的皇權政經思想、農本思想與多重土地結構、宗族組織與民間分類械鬥、近代工業發端與產業調整、清治前期臺灣發展邊陲化。

  第六章,移墾體製與清治後期政經思想(1860-1895)。分:臺灣與國際體係的再接軌、瀋葆楨擘劃撫番開山並進、臺灣建省與劉銘傳的新政、臺灣民主國的成立與幻滅、清治後期臺灣發展定著化。

  第七章,軍國體製與日治時期政經思想(1895-1945)。分:帝國主義的國傢軍事體製、大正民主思潮與臺灣請願、米糖產業相剋的政經競逐、國防軍需品業與南進戰略、日治時期臺灣發展殖民化。

  第八章,黨國體製與中華民國政經思想(1945-1987)。分:蔣介石戡亂戒嚴的黨國體製、計劃性自由經濟與黨國資本、蔣經國執政初期本土化政策、經濟三化策略與社會的劇動、戒嚴時期臺灣的中華民國化。

  第九章,轉型體製與中華民國政經思想(1987-2020)。分:蔣經國執政後期與臺灣解嚴、李登輝執政前期的深耕本土、李登輝執政後期的臺灣意識、國民黨與民進黨的大陸政策、轉型期中華民國發展民主化。

  第十章,結論:臺灣政經思想與中華民國未來。分:新冷戰時期國際政經思想發展趨勢、臺灣政經思想主體性與整閤性建構。

  第三部分【訪談篇:戒嚴時期的中華民國與臺灣】,分〈八二三炮戰與高舉副司令官被調職案之探討〉,和〈蔣經國時代「本土化」的歷史意義〉等兩篇。

  訪談的第一篇〈八二三炮戰與高舉副司令官被調職案之探討〉,是我根據高舉(字超然)將軍長公子高紹舉先生所提供整理的資料,分別是我在臺北與其在紐約採取筆談方式所陸續完成的。

  我本有意把與高舉副司令官傢屬筆談內容的全文,一起列進本書的訪談篇裡,但在徵求高舉副司令官傢屬的意見之後,因為有其他的顧慮,所以全文未刊稿《八二三炮戰補遺──高舉將軍的誌事平生》,惟有待適當時日再做考量。

  訪談的第二篇〈蔣經國時代「本土化」的歷史意義〉,我主要的與談人是周伯乃先生、楊正雄先生等二位前輩。他們都是在戒嚴時期的蔣經國時代,擔任要職和經歷過重要事件的人士。我藉重他們的服務經驗和對於臺灣政經社文發展的見證,做瞭深入的訪談。

  周伯乃先生曾得過中國文藝協會文藝獎章、國軍文藝金像獎、教育部詩教獎等等,亦先後擔任過陳奇祿行政院政務委員室秘書、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專門委員,和《中央日報》、《臺灣笠報》、《實踐月刊》等多種刊物主編,以及財團法人道藩文藝基金會副董事長、中國詩歌藝術學會理事長等要職。

  周伯乃先生於2003年榮獲美國帝舜國際文化大學頒贈「四維八德」獎章、2004年榮獲美國共和黨亞裔黨部總部頒授「卓越成就獎」,錶彰其多年來對文學和文化交流的卓越貢獻。主要著作,齣版有《論現實主義》、《現代詩的欣賞》、《古典與現代》、《情愛與文學》、《周伯乃散文選》等30多部。

  楊正雄先生是《曙光文藝》雜誌的創辦人。1958年,《曙光文藝》先以油印方式齣刊,轉用鉛印先後齣版月刊、周刊、雙月刊。執照一度藉給「笠」詩刊及陳韆武先生。1973年1月,執照被註銷。2003年7月,再齣版《新曙光文藝》季刊,2005年1月,因難敵數位化時潮而宣布停刊。

  楊正雄先生歷任中國詩歌藝術學會理事、中國作傢協會理事、中華民國青溪新文藝學會常務理事,亦曾在政府公職單位服務多年。著有《樹》、《婚姻與畸戀》、《曙光文藝傳奇》等書。1958年至1973年,當他特別在《曙光文藝》主持編務的期間,正值戒嚴時期警備總部管製雜誌齣版最嚴厲的白色恐怖時期。

  迴溯我自己於1978年底,當屬戒嚴時期蔣經國推動「本土化」的期間,從學校教員轉入體製內工作的澎拜熱情時刻。自認為是一位自由主義者所奉行的政治思維與行動,堅信「真正的政治介入不僅是在現存關係的體製內運作,而且是要去改變那決定事情運作方式的體製本身」。這也是自己迄今,堅守選擇民主體製內改革的信念。

  所謂「蔣經國時代」的期間,主要是從蔣經國先生於1972年6月任行政院長開始,到1988年1月13日的過世為止。對照本文〈蔣經國時代「本土化」的歷史意義〉所與談內容,包括蔣經國「吹臺青」的論述、言論自由管製的新聞記述、解嚴前後溫州街文化記憶等三部分,亦多少記述瞭本人的經歷、觀察與學思,其部分文字並先後摘錄發錶在《臺灣商報》(電子報)的【溫州街瑣記】專欄。

  餘英時說他寫到中國現代,是通古今的問題,認為政治史可以劃界,可思想史不能劃界。我寫臺灣政經思想史,基本上是建構在主體性與整閤性(綜閤性)動態進行式的途徑,意圖匯流臺灣4百多年來與中華民國政經發展的一項歷程,這是我數十年教學與研究的課題,亦已成為是我不停地思考與書寫的誌業。

  近年來,拙作【臺灣政治經濟思想史論叢】彙集的係列內容,皆屬「專題研究」的性質,我希望未來能特別針對本論叢(捲七)的這篇〈臺灣政經思想小史〉作為基礎,纍積更多相關資料來豐富《臺灣政治經濟思想史長編》的撰寫。

  鬍適之先生在北京大學授課資料的整理《中國中古思想小史》,和纍積的寫成《中國中古思想史長編》。他說:「長編」的意思就是放開手去整理原料,放開手去試寫專題研究,不受字數的限製,不問篇幅的長短。一切刪削,剪裁,都留待將來再說。「長編」是寫通史的準備工作;這就是說,通史必須建築在許多「專題研究」的大基礎之上。

  我的〈臺灣政經思想小史〉與《臺灣政治經濟思想史長編》的撰寫構想,就是受到鬍適之先生治學精神與方法的影響,努力學習鬍適放開手去整理原料的《小史》,和試寫多篇「專題研究」的彙集《長編》,就是希望去準備以「通史」性質,與完成《臺灣政治經濟思想史》的書寫,特別是在思想言論自由的民主臺灣,和在自己有限餘生的歲月裡。

  王陽明說:「人須在事上磨練做功夫」,我抱持「凡事睏知敏行的磨練自身功夫」,也深知人一生終究將「歲華不為衰翁駐,且付餘生一笑中」的感嘆。我是越來越相信梁實鞦先生說的:「讀書或做學問,著實需要有紀律,而不是純然是興趣」的話來。

  這些年,我特別要感謝元華文創公司、方集齣版社和他們的編輯團隊,分別為我齣版瞭【臺灣政治經濟思想史論叢】、【拙耕園瑣記係列】和【蟾蜍山瑣記係列】的紙本和HyRead電子書,我亦盼望大傢的不吝指教。   

用戶評價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