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民紙:潰逃泰緬國軍老兵口述史(修訂版)

難民紙:潰逃泰緬國軍老兵口述史(修訂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浙平
图书标签:
  • 難民
  • 緬甸
  • 泰國
  • 軍人
  • 口述歷史
  • 邊境
  • 衝突
  • 流亡
  • 政治
  • 人權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一九四九年十二月二十九日,身處訪問莫斯科的毛澤東致電劉少奇,要劉伯承、鄧小平先頭部隊阻擊李彌、余程萬向越、緬前進。次年二月九日李、余部李國輝率部過境緬甸。從一九五〇年至一九五三年,雲南耿馬、鎮康、保山、永德、龍陵、騰衝、西盟、盈江等數縣地方不斷有領導人率民眾武裝及家眷過境與李國輝部匯合。
 
  李彌受蔣介石指令,由臺至緬將原國軍及雲南地方武裝總編為反共救國軍,駐蹕緬甸。復遭緬甸政府反對,蔣介石不得不遵守聯合國決議於一九五三年十一月至十二月將李彌部及家眷撤離至臺。以李文煥、段希文率領的地方武裝及家眷為骨幹的群體不願遠離家鄉,繼續與緬甸政府周旋。一九六〇年與入境的共軍又戰,後轉至泰北生存。
 
  七十位老兵或家眷的口述者講述了這一段他們身臨其境的遭遇。他們堅守在可望不可及家鄉的山林中,國共兩方都不待見他們,泰國也不承認他們,為生存他們與各路人馬交火搏擊,參與到金三角這個世界最大毒品市場中撈生活,支持他們的信念就是為了一點點自由,不願在大陸受苦,也不願意為國民黨利用。直至一九七〇年,泰國政府決定承認他們的「軍事難民」身分,前提是為當局服務,替政府去打擊寮共。他們同意了,既不是中共批准的,也不是民國同意的,他們做了一次自己的主。仗打勝了,泰國皇帝賜姓,批准這些老兵可以入籍了。他們後代生活隨之發生變遷。
 
  但何以為家?依然是繞不開的思緒。
 
  作為一名訪問者,在什麼時間、什麼地點,訪問何種身分的對象,實在是一種機遇,是歷史的賜予,不是你想不受約束的訪問就可以實現。訪問者同是一名親歷者,當你把感同身受的經歷試圖記錄下來,只能私下為之,不可堂而皇之的詢問、討論。部分學者認為口述歷史不可靠,前提是學者認為的歷史不是口述者記憶中的歷史,所以他們在不願放棄口述者身分的同時,對口述材料加以剪裁、整理、考證、闡釋,成為某種符合歷史學者口味的歷史。難道這樣就可靠了嗎?從這個意義上講,這根本不是口述史,除了保留口述者的身分外,依然是歷史學者詮釋的歷史。
 
  口述者將記憶中的歷史講出來,自然不會和盤吐出,他能講出來的,一定是現場氛圍能包容的記憶,不合時宜的,他不會講,或者講出來後加一句,此話不能發表。這種許可,直接來自口述者對現場的判斷。包括訪問者與口述者的共鳴,雙方採取對立的、追問的等等方式接觸,訪問者獲得的材料其價值幾乎很難下斷語,其原因在於訪問者的主觀一開始就想替代口述者。甚至可以說,這時的訪問者是口述者身分的盜用者。
 
  不用諱言,口述者的言談存在謊言、存在記憶模糊、遺漏等等。但決定採取口述記錄的方式,就等於要接受口述者言談的一切,包括謊言、歪曲、遺漏等等。不僅詳實的記憶為我們提供了理解歷史的線索,謊言、歪曲的口述也為我們提供了認清歷史人物的現場,因為我們不是在追溯個人道德的高低,目地是在觀察歷史中的人的言行,口述資料的珍貴,是因為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可遇不可求的思考歷史的現場。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战乱与流亡的口述历史著作的简介,力求详实、深入,避免提及您提供的具体书名。 《边境回响:流亡者的证言与记忆的重构》 一、 历史的罅隙与失语者的声音 本书深入探究了二十世纪后半叶,在东南亚动荡地缘政治背景下,一批特定群体——曾身处军事冲突前线、最终沦为边境流亡者的老兵——的命运轨迹。这并非一部宏大的战争史或政治分析,而是聚焦于个体经验的微观叙事集合。它试图填补主流历史叙事中常常被忽略的一块空白:那些在权力更迭、意识形态冲突和领土争夺中被边缘化、最终被迫跨越国境线寻求庇护者的真实生活片段。 作者历时多年,通过细致入微的口述访谈,从这些老兵——他们如今散居于异国他乡的偏远聚落、城市贫民区或难民营中——那里,收集了大量未经官方修饰的、充满生命力的个人记忆。这些叙述不仅是关于战斗、撤退和流亡的记录,更是关于身份认同的瓦解与重塑,关于故土的怀念,以及在异乡挣扎求生的韧性展现。 二、 叙事的多维性:从军旅到流散 《边境回响》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叙事结构的多层次性。全书分为三个主要部分: 第一部分:熔炉与硝烟——昔日的阵线 这一部分详尽记录了受访者们早年经历的军事生活。他们并非都是职业军人,许多人是在特定历史时期被动卷入冲突的青年。叙述细致地勾勒出他们如何从地方武装、民兵组织,逐步融入更大型的军事建制,以及在复杂多变的战区内,他们所受的训练、执行的任务,以及目睹的残酷现实。 重点在于描绘士兵心理的演变。从最初的忠诚与使命感,到目睹内部的腐败、外部的压力,再到对战争意义的深刻怀疑。这些口述揭示了战争机器的运作机制,以及底层士兵在服役期间所经历的道德困境与生存压力。同时,它也保留了对昔日同袍情谊、战地生活的朴素描绘,为冰冷的军事史增添了人性的温度。 第二部分:断裂与抉择——越境的瞬间 这是本书情感张力最集中的部分。它聚焦于“溃逃”这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历史时刻。当阵线崩溃、政治局势无可挽回地滑向绝境时,个体如何做出攸关生死的决定?是选择战至最后一刻,还是带着家人踏上未知的逃亡之路? 口述者们回忆了边境穿越时的混乱、恐惧与希望的交织。他们描述了难以逾越的自然屏障、边防军的拦截、人贩子的剥削,以及为了生存而做出的无奈妥协。对于许多人而言,跨越边境不仅仅是地理位置的改变,更是身份的彻底中断——他们从一个体系的“维护者”瞬间变成了另一个体系的“局外人”或“非法移民”。 第三部分:他乡的褶皱——身份的再定位 流亡并非终点,而是另一场漫长而隐秘的生存斗争的开始。《边境回响》花费大量篇幅,探讨了这些老兵及其家庭在接收国所面临的困境。 他们必须在新环境中处理身份的“模糊性”:他们曾经的军人身份在新的社会结构中毫无价值,甚至可能成为一种负担;他们带着故土的语言和习俗,却无法真正融入新的文化;他们渴望稳定,却始终生活在被遣返或被遗忘的阴影之下。 口述者们讲述了如何从事低技术、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以求温饱;如何与接收国的本地社区建立疏离而必要的联系;以及更深层次的心理创伤——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在和平年代的持续折磨,以及代际之间因流亡经历差异而产生的文化冲突。作者尤其关注他们如何通过维系口头传统、非正式的社群组织,来试图保存“我们是谁”的记忆,抵抗被同化的洪流。 三、 研究价值与历史伦理 本书具有重要的史学和社会学意义。它运用“口述历史”这一方法论,挑战了传统上由国家机器或精英阶层主导的历史书写。通过聚焦于那些“失败者”或“无名之辈”的视角,它提供了一个观察地缘政治冲突的“自下而上”的透镜。 在历史伦理层面,作者采取了高度的审慎态度。他不仅是记录者,也是倾听者,深知每一个记忆的叙述都可能被时间、创伤和环境所扭曲。因此,本书的呈现方式力求真实地反映记忆的碎片化、矛盾性与主观性,而非试图构建一个绝对客观的“真相”。它邀请读者进入一个由破碎的记忆和未竟的遗憾所构筑的复杂空间,去理解历史如何塑造个体,以及个体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挣扎着保有自我。 《边境回响》是一部关于失去、韧性与记忆持久力量的沉思录,它迫使我们直面那些被精心遗忘的,却仍在不断影响我们当下的边境故事。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周浙平
 
  獨立觀察者。長期傾心中國農民生活現實。他堅持採用訪談原始記錄翻記的方法,完成多部農民口述史,有《影像中的『文革』農村》,《周浙平文獻攝影集》、《酸刺林》、《無花果》。

图书目录

題記
前記:他們想說,沒有機會
訪塘窩村
義民文史館
洗淨記憶後的敘述
謊言對真實的佐證
現實中對歷史的認知
口述的不可修改性
史學偏差
 
共產黨殺了父親,我就出來了
五二年土改時亂殺人嘍,不跑不行
亂殺人時,七、八歲跟著爹媽逃出去的
叫我們鬥地主、富農不可以就跑出來
國民黨和共產黨吵那個時候出來了
我是隨自衛隊撤出來的
我父親參加反共救國軍,從昆明一路打過來
我的老公跟日本人、毛澤東都打過
父親被定地主跑了,五六年把全家接到緬甸
五八年大躍進做不贏,跑去緬甸
五八年我們二十一人乘小筏子過江被民兵打散了
我們的父親五八年出來投奔李文煥當兵
我是大人背著出來的
我們一起出來三十幾個
我父親出來二十年,我母親帶我從大陸出來
我十六歲和小娃們一起去緬甸了
我小是用馬馱到泰國
三哥丟了江,全家人來了緬甸
跟著李文煥來的家鄉人多
六八年成分高,來到緬甸找早先出來的父母
和苗共打受傷住了養老院
十二歲就上前線,一百五十九個打得剩下我一個
共軍六一年來緬甸和我們打
一打好多年,跟佤邦部隊、緬甸部隊、張啟福部隊、寮共部隊打
我是被寮共飛機打傷了腿
我是緬甸董族,也當兵打過十多次仗
講出心裡很痛苦想哭想打架
十二歲當了兵,弟兄四個糊裡糊塗都當了
十多個女兵在軍校受訓三年
三個兄弟就要調兵兩個
給軍隊馱糧馱彈藥是攤派不給錢
我父親是土司官,丈夫是十三師副師長
跟著長官上上下下緬甸做鴉片生意
一個人背三十二根金條去馱洋煙
我父親過老年和老兄弟在一起不回家
我家是公公、丈夫、兒子三代老兵
爸爸、丈夫都是老兵,我出生在泰國
我參加了二次與寮共作戰
我是第二代的老兵
十三歲當兵又去讀書,讀了書又當兵
在軍隊戒毒三次,最終教會把我的毒癮戒掉了
祖上明朝就到了緬甸,我也被招來當兵
從小想當兵為國家犧牲
我丈夫在軍部做飯
我是緬人,嫁給了老兵
父親和哥哥撤臺了我到處流浪
繳武器給泰國政府就不當兵了
當了二十五年兵,現在種梨子
我是砲兵,耳朵不好了
帶著自己老婆開了小差
我是李文煥的侄媳婦
當了五十多年兵得這些地皮
五個孩子有了身分,老倆口只有隨身紙
師長當了十年難民村的自治會長
我父親、母親都葬在這裡了
我們在泰國不知受了多少罪,什麼人都看不起
現在百分之九十的人不喜歡李家
三軍給家眷發一點點米
我現在還是難民證
我的爺爺父親是雲南保山人,我的太太是泰國人
我是第三代華人,也是隨身證
我們讀中文是軍人教官,孩子不懂中文了
我出生在塘窩,入了泰國籍
我是第二代,人民選我當了保長
我當了二次自治會會長
我們是九十三師的後代很開心
離家六十二年,孩子背我上長城
從鎮康陸陸續續出來有幾萬人
訪問者索引
命運的經驗細節——讀泰北訪談記錄札記
 
泰北中國難民
難民武裝團體
難民生存與鴉片
自由從哪裡來
未來是中國人,還是泰國人
讓小孩子讀中文
參考書目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322721
  • 規格:平裝 / 608頁 / 17 x 23 x 3.0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修訂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閱讀的過程,我被那種近乎殘酷的真實感深深震撼。作者在處理口述資料時,那種近乎人類學家般的細膩與克制,使得那些充滿血淚的故事得以最純粹的面貌呈現。沒有過度的煽情,卻處處是動人心魄的力量。那些關於撤退、流亡、在異鄉掙扎求生的片段,每一個細節都像是用刀刻出來的,清晰、銳利,且帶著難以磨滅的痛楚。我不得不時常停下來,望著窗外,消化剛才讀到的內容。這不只是單純的戰爭回憶錄,它更像是一面鏡子,映照出在宏大歷史敘事下,那些被遺忘的小人物是如何用他們的一生去承載國家的興衰。這種身歷其境的體驗,遠勝過教科書上冰冷的文字描述,讓人對「流亡者」這個身份有了更深刻的體悟。

评分

從一個關心區域政治變遷的讀者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參考價值簡直是無價之寶。它提供了一個繞過官方敘事、直達底層脈動的視角。泰緬邊境的複雜性,那些山區部隊的生存哲學,以及他們與地方勢力、甚至與周邊國家關係的微妙之處,都藉由這些親歷者的回憶,變得具體可感。對於我們理解當代東南亞的族群政治和軍事結構,提供了極為重要的田野資料。我甚至聯想到,許多影響台灣未來的潛在變數,或許也能從這些邊緣群體的經驗中找到某些對應和啟示。它讓我意識到,歷史的影響力從來沒有真正結束,只是換了一種形式繼續存在。

评分

整體來說,這部作品成功地跨越了單純的「口述歷史」範疇,蛻變成了一部具有深刻社會學和民族誌意涵的嚴肅著作。讀完後,我感受到一種複雜的情緒交織:既為他們在絕境中的堅韌而肅然起敬,又為歷史無常的巨輪下個體命運的無助而感到深切的悲憫。它迫使讀者去思考「忠誠」、「家園」與「生存」這幾個看似簡單卻又極度沉重的概念,在極端環境下究竟會如何被重新定義。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提供標準答案,而在於它提出了一系列深刻且難以迴避的問題,讓讀者在合上書本後,依然會持續在腦海中進行一場漫長的對話與反思。

评分

說實在話,這本書的文字密度非常高,需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去跟隨作者的提問和老兵們的回答脈絡。它不是那種可以邊聽Podcast邊輕鬆翻閱的讀物,它要求你放下所有雜念,沉浸其中。但我發現,一旦進入了那個時空背景,那些看似零散的片段反而串聯成一幅宏大的歷史圖景。我很欣賞作者在整理時的邏輯性,儘管口述內容往往跳躍且情感外溢,但最終呈現出來的結構卻是穩固且層次分明的。這種對史料的嚴謹處理,讓讀者在面對極度個人化的記憶時,依然能保持一種客觀的審視角度,這在處理敏感歷史議題時,尤其顯得珍貴。它挑戰了我們過去對「勝利者」或「失敗者」的單一想像。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光是看到書名那種沉甸甸的歷史感就讓人忍不住想翻開。封面那種簡約中帶著滄桑的視覺處理,非常到位,一下子就把讀者的思緒拉回到那個特定年代的氛圍裡。我尤其欣賞出版社在紙材上的選用,那種微微粗糙卻又堅韌的觸感,彷彿摸著那些老兵們經歷過無數風霜的衣衫。光是捧著它,就能感受到一股不容忽視的重量,這份重量不僅是物理上的,更是時間和記憶的積澱。對於一個關心台灣歷史與周邊情勢的讀者來說,這種用心的製作本身就是一種尊重,讓人對內文的嚴謹程度抱持極高的期待。它不是那種輕飄飄的暢銷書,而是紮紮實實、需要時間去咀嚼的歷史文本,光是書店裡與它對視的幾分鐘,我就決定要把它帶回家,作為我書架上重要的一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