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托邦記:核城市到鐵鏽帶,未忘之地的歷史

惡托邦記:核城市到鐵鏽帶,未忘之地的歷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凱特.布朗
图书标签:
  • 乌托邦
  • 反乌托邦
  • 城市研究
  • 社会历史
  • 核时代
  • 工业衰落
  • 美国历史
  • 环境历史
  • 记忆研究
  • 地方性知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來自反烏托邦的報導,充滿哀愁又引人入勝
獲獎無數的歷史學家寫下未忘之地的歷史
◎《大西洋雜誌》(The Atlantic)2016年最佳圖書
 
  「衛兵打開行李箱,往裡頭瞧了瞧,關上行李箱,檢查我們的傳真許可文件,然後揮揮手,讓我們進入車諾比隔離區。我關心車諾比隔離區近十年,卻到了這個時候才得以進入一窺究竟。我想起安德烈.塔可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1979年的電影《潛行者》(Stalker)禁區(the Zone)裡的荒涼景象。在塔可夫斯基的電影及我的想像裡,禁區四處可見生鏽的工廠廠房、倒塌的電話線與被陰暗森林占據的建築物。除了人煙稀少、設下重重障礙與衛兵把守,禁區還散發著一股神祕而致命的力量,威脅要殺害暴露者的子孫,或讓他們出現突變。在塔可夫斯基的電影裡,潛行者為了賺取一小筆錢,祕密帶領冒險者進入禁區,想揭露其中的謎團。他們在夜色與濃霧的掩護下潛入,在傾頹的工業廢墟間躲避子彈。」
 
  凱特.布朗是一位極富想像力的歷史學家,也是作家與旅行家。她認為,「歷史學家能親自走一趟自己研究的地方,真正體會自己論文的主題,一定能寫出更好的歷史作品。」在《惡托邦記》裡,她進行一場令人驚訝且不尋常的田野之旅,前往遭忽視或抹滅的邊緣地帶,探究這些地方的歷史。
  
  她漫遊車諾比隔離區,先是在網路上,之後親自前往。她想知道現實與虛擬何者才是真正的偽造。她來到西雅圖一家飯店的地下室,檢視1942年日裔美國人被送往監禁營途中存放在地下室的個人物品。在烏克蘭的烏曼,她躲在樹上,觀看只有哈西迪猶太男性才能參加的猶太新年慶典。在俄羅斯烏拉山脈南部,她與克什特姆小鎮居民談話,當地不可見的輻射汙染物正神秘地讓生活陷入困境。最後,她回到出生地,中西部工業鐵鏽帶的伊利諾州埃爾金,考察懷「鏽」情緒的興起與自身的成長經驗,如何開啟她對現代主義荒原的探索。
  
  布朗在本書開頭寫道:「在前往故事發生地旅行的二十年間,我遊遍部分東歐、中亞與美國西部。不知不覺地,我竟成為一名專業的災難觀光客。在撰寫歷史的過程中,我歷經一連串現代主義的荒原,一個比一個惡名遠播,一個比一個孤寂淒涼。」多年來她造訪的地方都不是旅遊勝地,而是所謂的「惡托邦」(dystopia),即被遺忘了的,甚至刻意被遺忘的厭惡之地。
 
  《惡托邦記》帶領讀者來到這些非典型的現場,有力而動人地描述被消音、破壞或汙染的地方歷史。在講述這些過去無人知曉的故事時,布朗也檢視地方的形成與消亡,以及那些仍繼續住在乏人問津、脆弱地貌上人們的生活。
 
好評推薦
 
  「充滿哀愁卻又引人入勝,布朗前往世界上最偏遠與最脆弱的目的地的旅程,讓我們得以探索地方與記憶的意義,從而微妙地再次發展出探索的技巧。《惡托邦記》是一部打動人心的重要作品。」──阿拉斯泰爾.邦奈特(Alastair Bonnett),《難以駕馭之地》(Unruly Places: Lost Spaces, Secret Cities, and Other Inscrutable Geographies)作者
 
  「布朗是極富想像力的歷史學家:她是一名學者、作家與旅行家,她迫使我們把極糟糕的狀況視為機會,把空蕩蕩看成是另一種繁榮。對於地方的現代性命運有興趣的人──特別是在一些現代性原本扮演著核心角色的地方──都應該閱讀《惡托邦記》。這本書也是探討意義構成的藝術與科學的一系列論文集:何時該去檔案館與何時該忽略它們,如何凝聽與嗅聞一個地方,為什麼我們在撰寫關於別人過去的故事時,最後卻像是在寫我們自己的故事。」──查爾斯.金(Charles King),《敖得薩:夢想城市的天才與死亡》(Odessa: Genius and Death in a City of Dreams)作者
 
  「流暢、一針見血、深具說服力且絕無冷場。」──《圖書館雜誌》(Library Journal)
 
  「布朗的作品駕輕就熟地跨越個人旅行見聞與學院研究之間的界線。她的論文從被戰爭撕裂的中亞地區一躍來到西雅圖被人遺忘的飯店地下室。布朗認為,歷史學家能親自走一趟自己研究的地方,真正體會自己論文的主題,一定能寫出更好的歷史作品。」──《書架新訊》(Shelf Awareness)
 
  「布朗是歷史學家,也是旅行者。……對布朗來說,光是研究一個地方、重製已經發表的照片還不夠。身體力行與寫作者親自體會才是貫串全書的主軸。布朗認為歷史不應該局限在印刷紀綠、檔案與官方記載上,她主張歷史學家必須探求那些無法被謄抄校對的歷史。而為了探求這種歷史,歷史學家就必須親臨現場。布朗寫道:『本書的基本前提是,旅行可以是一種協商形式,是對確然無疑之事與信念的闡明,是對過去的重新蒐集。』」──《洛杉磯書評》(Los Angeles Review of Books)
 
  「歷史學家花很多時間待在檔案館與圖書館裡。但文獻通常無法呈現生活在社會邊緣的人,或故事遭到刻意掩蓋的人。為了挖掘這些人的故事,身為歷史學家與災難觀光客的布朗,冒險進入各式各樣的荒原。《惡托邦記》令人信服地記錄那些從過去到現在生活在邊緣的人們。」──《科學新聞》(Science News)
 
  「《惡托邦記》是一本傑出的作品,這本書不僅介紹了幾個吸引人的地方,也結合了最好的歷史分析與旅行文學。儘管書中帶著一股淡淡的哀愁,但在憂鬱中仍讓人存有願景,這是一本值得大家閱讀的好書。」──《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
 
  「歷史學家凱特.布朗《惡托邦記》深刻呈現『廢墟攝影』的美感,記錄這些在文化或經濟急遽變化下遭到遺棄或衰敗的地方。布朗並未埋首圖書館裡仔細研讀第一手的史料文獻,而是親身前往烏克蘭的烏曼、蒙大拿州的比靈斯這些地方探查,反烏托邦的故事就迴盪在那片土地以及居住在上面的人身上……布朗每一篇論文都深具吸引力,彙整起來構成了龐大的故事內容,顯示地方訴說著過去一直未被講述的故事。」──《流行事》(PopMatters)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虚构图书的详细简介,其内容与您提到的《惡托邦記:核城市到鐵鏽帶,未忘之地的歷史》完全无关。 --- 书名:《星轨之外的低语:失落文明的考古密码》 作者:阿米尔·卡瓦尼 内容简介: 《星轨之外的低语:失落文明的考古密码》是一部宏大、引人入胜的非虚构作品,它带领读者深入人类文明史的未知角落,探索那些被主流历史叙事遗忘或误解的古代社会。本书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考古学教科书,而是一场对人类想象力与生存韧性的深刻追问。作者阿米尔·卡瓦尼,一位享誉国际的符号学与古代文化研究专家,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严谨的治学态度,重构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文明图景。 本书的核心在于对“失落”概念的重新定义。卡瓦尼认为,一个文明的消亡并非必然意味着其彻底的消失,而是信息和知识在特定传播路径上的中断。他将目光投向了地球上那些地理偏远、气候极端或因历史变迁而隐匿的区域——从南太平洋深处的火山岛链,到中亚腹地被沙漠吞噬的绿洲城邦,再到安第斯山脉高海拔地区的石刻遗迹。 第一部分:时间的褶皱——地理与认知的边界 本书的第一部分,题为“时间的褶皱”,着重探讨了地理环境如何塑造并最终限制了古代文明的知识传播。卡瓦尼首先分析了“巴比伦尼亚失落之书”的争议。这批被认为是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残余的泥板文书,并未被纳入楔形文字的主流解读框架。作者通过对比同期埃及和印度河流域的数学符号,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这些文书记录的并非神谕或贸易,而是关于天体运行周期的一种复杂算法,其精度远超后世千年。 随后,章节转向了对一个被称为“阿兹特克之影”的早期中美洲文化群体的研究。不同于已被充分发掘的玛雅和阿兹特克文明,这个群体似乎在公元前五百年就达到了某种技术顶峰,随后神秘地解体。卡瓦尼侧重于分析他们复杂的灌溉系统和用于声波定位的巨型石雕。他详细描绘了这些石雕的声学特性,并推测它们可能被用于远距离的“声波通讯网络”,而非单纯的宗教崇拜物。这里的关键在于,作者强调了技术与哲学的高度统一,而非技术本身的孤立发展。 第二部分:符号的语言——被遗忘的交流方式 “符号的语言”深入探讨了那些尚未被破译的古代文字系统,以及那些被误读为装饰或宗教符号的复杂标记。卡瓦尼花费了大量篇幅讨论了“克里特岛的线性E文字”——一个长期以来被认为是非法文字,但在作者的分析下,它被揭示出一种与早期腓尼基字母有着惊人相似性的结构。 更有趣的是,作者对撒哈拉沙漠边缘发现的岩画群进行了地质学和图像学分析。他提出,这些被传统观点视为狩猎记录的图像,实际上是一种基于特定光照和季节性降雨模式的“动态日历”。当特定角度的阳光照射到岩画上时,阴影和光线的变化会揭示出隐藏的序列和信息。这种“活的文本”要求观者不仅是读者,更是参与者,极大地拓宽了我们对古代信息载体的理解。 第三部分:生存的艺术——适应极端环境的技术 本书的后半部分,将焦点从纯粹的知识转移到实用的生存技术上。卡瓦尼研究了那些在生态灾难后幸存并重建社会的小型群体。他详细考察了位于现代西伯利亚冻土带深处的一系列洞穴遗址,这些遗址展示了人类如何利用地热能和精密的隔热材料,在冰河期边缘维持了长达数个世纪的稳定定居点。 其中一个令人振奋的章节描述了对“安第斯空中花园”的重建性研究。这些传说中的高海拔梯田,并非仅为农业用途,而是被设计成一个精密的生物反应器系统,通过调节微气候和利用特定苔藓吸收稀薄空气中的氮气,实现了在极高海拔地区的粮食自给自足。作者通过现代气候模型反推古代的播种与收割周期,展示了古人对生态平衡的深刻理解。 结论:回响与警示 在全书的尾声,卡瓦尼将视野拉回到当代。他认为,这些失落文明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它们留下了多少金银财宝,而在于它们在面临资源枯竭、气候剧变或社会结构崩溃时所采取的生存策略。这些“低语”并非是遥远的考古发现,而是对现代文明在面对全球性挑战时的一种隐秘警示。 《星轨之外的低语》是一部融合了历史学、考古学、符号学和环境科学的跨学科巨著。它要求读者放下既有的历史框架,以一种开放和敬畏的心态,去倾听那些从尘封的遗迹中传来的,关于人类智慧与脆弱性的古老回响。卡瓦尼以其无可辩驳的证据和富有诗意的叙事,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真正“史前”历史的窗户。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凱特.布朗(Kate Brown)
 
  馬里蘭大學巴爾的摩分校歷史系教授。著有《惡托邦記:核城市到鐵鏽帶,未忘之地的歷史》(Dispatches from Dystopia: Histories of Places Not Yet Forgotten)、《無名之地的歷史:從種族邊境到蘇聯腹地》(Biography of No Place: From Ethnic Borderland to Soviet Heartland)、《鈽托邦:失去選擇的幸福與核子競賽下的世界墳場》(Plutopia: Nuclear Families, Atomic Cities, and the Great Soviet and American Plutonium Disasters)等書,其中《鈽托邦》獲美國歷史學會(American Historical Association)亞伯特貝弗里奇獎(Albert J. Beveridge Award)等獎項。 
 
譯者簡介
 
黃煜文
 
  1974年生,臺灣大學歷史學碩士,現為專職譯者,譯有《惡托邦記:核城市到鐵鏽帶,未忘之地的歷史》、《庫克船長與太平洋》、《當帝國回到家:戰後日本的遣返與重整》、《北韓非請勿入區:北韓綁架計畫的真實故事》、《我們最幸福:北韓人民的真實生活》、《西西里人》、《教父》、《耶路撒冷三千年》等。

图书目录

導讀 鏽墟裡的點燈人:凱特.布朗的反烏托邦紀事/郭婷(多倫多大學語言研究學系助理教授)
 
第一章 親臨現場
第二章 巴拿馬飯店,日裔美國人與無法壓抑的過去
第三章 車諾比禁區中(不)可能的歷史
第四章 克什特姆,身體的秘密
第五章 烏曼,受玷花園的神聖空間
第六章 格子狀的生活,為什麼哈薩克和蒙大拿幾乎是相同的地方?
第七章 鐵鏽帶,返鄉憶往
 
致謝
註釋
參考書目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0601657
  • 叢書系列:歷史.跨域
  • 規格:平裝 / 256頁 / 15 x 21 x 1.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常在想,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究竟該用什麼樣的詞彙來定義?「後現代」已經顯得陳舊,「反烏托邦」又似乎不夠貼切,因為它缺少了一種「惡意」的指向性。或許這本書提供了一個更精準的詞彙——「惡托邦」。這讓我聯想到一些關於公共空間被私有化、或者自然被工業化徹底異化的討論。我猜測,閱讀這本書的體驗,會像是走進一個佈滿了巨大、生鏽機器的博物館,每一件展品都訴說著人類傲慢的結局。重點在於,它如何處理時間性。從「核城市」的輝煌頂點,到「鐵鏽帶」的沉寂,中間的過渡是如何被書寫的?是突然斷裂,還是緩慢地、不著痕跡地侵蝕?對我來說,最引人入勝的部分,會是那些「未忘之地」的記述,因為在一個註定崩壞的場景中,還能緊抓著某種不滅的價值或記憶,那才是最深刻的人性展現。

评分

我對這種探討「地景變遷」的作品特別有感。你看,我們從小到大,對家鄉的認知,很大一部分來自於那些建築物、街道的紋理,以及空氣中瀰漫的氣味。如果「惡托邦」指的是一種被惡意規劃或自然侵蝕後的景觀,那麼這本書可能就是在記錄一種「記憶的消逝」。我猜測,作者也許會花很多篇幅去描述那些「未忘之地」——那些努力抵抗被遺忘的角落或人群。對我們這些生活在快速變動社會的人來說,抓住那些不變的錨點至關重要。台灣的某些老城區,在面對都更的壓力時,那種掙扎的姿態,其實就是一種「抵抗遺忘」的戰役。我非常好奇,作者筆下的「鐵鏽帶」是如何與「核城市」的殘餘物並存的?這種並置本身就充滿了張力,或許能讓人反思我們現在所追求的「進步」,究竟是以犧牲了哪些寶貴的、無法複製的元素為代價。

评分

坦白說,最近我的閱讀口味偏向於那些能帶來強烈衝擊感的作品,那些讓我讀完後需要停下來,在房間裡踱步許久才能平復情緒的書。這本《惡托邦記》的書名,已經預示了它不會是本「好讀」的書,但絕對是本「必要讀」的書。我注意到它用了「記」這個字,帶有一種史學或編年體的味道,這讓我期待它在敘事結構上的嚴謹性。它可能不只是單純的寓言,而是建立在對某種社會學或環境變化的深刻觀察之上。如果作者能將宏大的結構性變遷,透過極具個人色彩的觀察點串聯起來,那將是極大的成功。我希望看到的是一種冷靜的、近乎病理學式的解剖,而不是過度煽情的控訴。畢竟,真正的恐怖往往來自於那些我們以為理所當然的、逐漸腐爛的日常細節,而非突如其來的災難。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就讓人有點頭皮發麻,光是「惡托邦記」這幾個字,就足以勾勒出一個充滿壓抑與疏離的未來圖景。最近剛好在整理書櫃,看到手邊另一本探討都市變遷的著作,那本書講的是工業化如何掏空了中部的某些城鎮,留下一片蕭瑟的風景,讀起來心情是沉重的。而這本《惡托邦記》聽起來更進一步,它不只是描寫衰敗,更像是預言一種徹底的、制度性的崩潰。我猜測,作者可能試圖用一種極端的文學手法,來對照我們現實生活中那些看似穩固,實則暗藏危機的社會結構。台灣社會的複雜性,從早期戒嚴時期的記憶,到現在面對全球化衝擊的焦慮,其實都隱含著某種「惡托邦」的影子,只是我們可能還沒完全意識到。這本書或許能提供一個獨特的視角,讓我們重新審視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模式,以及那些正在被忽視的角落。光是光用想像的,就覺得這趟閱讀之旅肯定充滿挑戰性,需要非常專注的心神去消化那些可能令人不安的描繪。

评分

說真的,最近手邊幾本書都太偏重於實務操作或是一些輕鬆的小品,讀完之後總覺得少了點什麼厚度。像是前陣子看了一本關於地方創生的書,雖然文字很溫暖,教人如何找回對土地的情感連結,但總覺得它在回避一個核心問題:如果土地上的生活方式本身就已經被某種不可逆的趨勢所決定,那麼單靠「熱情」和「文創」真的能撐住多久?這本《惡托邦記》的副標題提到了「核城市到鐵鏽帶」,光是這兩個意象的並置,就強烈暗示了一種從高科技夢想跌落至產業廢墟的過程。我期待作者能細膩地描繪出這種心理上的落差感,那種曾經擁有卻又失去的失落。在台灣,我們也經歷過製造業的黃金時代,如今許多舊廠房依然矗立,像是一個個無聲的紀念碑。這本書如果能觸及這種歷史的斷裂感,那就太棒了,我希望它不是只停留在冷冰冰的政治批判,而是能深入到個體在結構性崩壞下的生存掙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