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拋棄我?:日本「嬰兒信箱」十年紀實

為什麼要拋棄我?:日本「嬰兒信箱」十年紀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NHK採訪團隊
图书标签:
  • 日本
  • 婴儿
  • 社会问题
  • 儿童福利
  • 弃婴
  • 家庭
  • 伦理
  • 纪实文学
  • 社会纪实
  • 悲剧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這十年來,嬰兒信箱一共收容了一百三十個孩子。
你覺得這個數字是多還是少呢?
 
  2007年,熊本一間民間醫院,成立了「嬰兒信箱」這項設施,希望能夠拯救因為走投無路而遭犧牲的嬰兒們。十年來,收容了一百三十個孩子,雖然自成立以來,便飽受爭議與批評。但仍不改初衷的堅持下去。
 
  或許最需要拯救的其實是大人……
  
  嬰兒信箱的最大特徵是「匿名遺棄」,正因為採取匿名性,一籌莫展的父母才會將孩子送來。但這同時也是最為人所詬病的一點,匿名性是否會助長不負責任的家長隨意遺棄?
 
  日本NHK 採訪團隊,花費長時間追蹤訪問,希望能深入了解這個議題。關於被遺棄的孩子們、關於掉落在保護網之外無助的女性、關於我們能夠怎麼做……。
 
  為什麼要遺棄我?
  這個問題不只是質問父母,同時也是一種對社會、對政府的呼喊。
 
各方好評推薦(依照姓名筆劃排序)
 
  很幸運為人父親的我,可以看到這本書。──李毅誠/台灣通勤第一品牌主持人
 
  從理解和傾聽女性的聲音做起,嬰兒信箱是起點而非終點。──林志潔教授/法務部人權委員會委員
 
  本書從生命的拋棄與拯救出發,探究每個不得已的個人及社會結構因素。──施慧玲教授/台灣法律資訊中心主任
 
  各種價值辯證細緻精彩,值得推薦。──劉淑瓊教授/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董事長
跨越藩篱的生命之歌:探寻现代社会中被遗弃者的心灵地图 本书聚焦于全球范围内,那些在看似完备的社会结构下,依然无声无息滑落至边缘的生命群体。它并非简单地记录个案,而是深入剖析了支撑或瓦解个体生存的宏大社会、经济与文化力量。 第一部:看不见的角落——边缘化的结构性透视 本书的开篇,我们首先将目光投向那些被主流叙事有意无意忽略的“看不见的角落”。这不仅仅是地理上的偏僻,更是社会资源分配和话语权缺失所导致的结构性边缘化。 1. 城市化浪潮中的“失根者”: 我们考察了在全球主要城市化进程中,因传统社区瓦解、家庭结构重塑而失去社会支持网络的个体。他们可能是被拆迁安置后无所适从的老人,或是因产业转移而失业、无法融入新经济模式的中年人。书中详尽分析了“社会资本”的耗竭过程,并探讨了在高速发展的经济体中,何种社会安全网的缺失,使得这些“失根者”在面对突发危机时,完全暴露在风险之下。 2. 符号化的“他者”:精神健康与污名化的双重枷锁: 现代社会对“正常”的定义日益收紧,任何偏离主流认知标准的精神或心理状态,都可能成为个体被社会排斥的强大推力。本书选取了数个案例,展示了精神疾病患者、长期失业人群,乃至仅仅是性少数群体,是如何在制度性的偏见和日常的歧视中,一步步被推向社会边缘。我们不仅描绘了他们生活的艰辛,更细致还原了诊断标准、医疗资源分配不公以及媒体刻板印象如何共同构建起一道难以逾越的“污名之墙”。 3. 代际裂痕与情感债务: 随着平均寿命的延长和家庭小型化,代际之间的沟通鸿沟日益显著。本书通过对不同社会阶层的深度访谈,揭示了在家庭内部,情感的“债务”——例如对年迈父母的照料责任,或对成年子女的经济支持——如何在压力下演变为冲突的导火索,最终导致关系断裂,个体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我们探讨了“孝道文化”在现代生活节奏下的异化,以及这种异化如何直接导致家庭内部的“被抛弃感”。 第二部:生存的炼金术——边缘群体的主动与被动抵抗 即便身处绝境,生命依然会寻找出路。第二部分着重探讨了边缘群体在资源极度匮乏的情况下,所展现出的惊人韧性、创造性生存策略,以及他们对主流价值体系的反思与抵抗。 1. 灰色经济的生态学: 对于那些无法进入正规就业市场的个体,非正式经济部门往往成为最后的庇护所。本书不带批判性地考察了街头贩卖、废品回收、非正式照料等“灰色经济”的运作机制。我们分析了这些活动的内在逻辑、风险管理系统以及参与者之间形成的临时性互助网络。这种生存模式揭示了一种与主流市场逻辑并行不悖的、基于信任和即时需求的微观经济生态。 2. 空间重塑与“家园”的再定义: 当传统意义上的“家”不再可靠时,人们开始在非传统空间中构建新的归属感。这包括对公共空间(如公园、地下通道)的季节性占领,对特定网络社群的深度依赖,乃至对临时住所的仪式化布置。通过民族志学的方法,我们记录了“流浪者营地”或“网络匿名社群”中建立起来的临时性规则、内部权力结构以及共同的身份认同,这些都成为了抵抗被社会遗忘的有效手段。 3. 记忆的抢救与历史的重述: 许多被抛弃的个体,其生命故事往往是被主流历史叙事所抹去的。本书的重点之一,便是通过深入的口述史工作,让这些“失声者”重新掌握叙事权。他们如何回忆过去的辉煌?如何理解如今的困境?这种对个体记忆的抢救,不仅是对个人尊严的重建,也是对官方历史文本的有力补充和挑战。他们用自己的经历,重绘了社会变迁的真实图景。 第三部:制度的盲区与伦理的拷问 本书的最后部分回归到宏观视角,审视社会制度在应对“抛弃”现象时的结构性不足,并引申出对现代社会核心伦理价值的拷问。 1. 福利制度的“卡夫卡式迷宫”: 我们追踪了数个案例,展现了申请社会福利援助时所遭遇的层层审批、文书工作的巨大壁垒,以及“有罪推定”式的审查机制。这些制度设计,本意是防止滥用,但在实践中,却成为了最有效的排斥工具,使得那些最需要帮助的人,因为无法适应繁琐的流程而被拒之门外。本书详细解构了这些“程序正义”是如何导致实质上的“不公义”。 2. 慈善的局限与权力的不对等: 慈善机构在填补政府空白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权力动态。本书探讨了“给予者”与“接受者”之间隐含的等级关系。过度依赖慈善,是否在无意中合理化了社会分配的不平等?我们分析了数个大型慈善项目的运作模式,质疑其项目设计是否真正关注了个体需求的深度和持续性,还是仅仅满足了捐助者的道德优越感。 3. 现代性的“弃婴情结”: 最终,本书提出一个更具哲学层面的探讨:我们这个高度个体化、强调自我实现的现代文明,是否在基因中携带了一种对“无用”或“不完美”个体的内在排斥倾向?“抛弃”现象,在某种程度上,是否是现代社会对自身效率至上原则的必然反噬?通过对比不同文化背景下处理“遗弃”问题的历史案例,本书试图为理解当代社会中“被遗弃感”的普遍性提供一个跨文化的参照系。 全书的基调是沉静而有力的,它拒绝煽情,专注于呈现复杂、多维度的社会现实。它要求读者直面一个不甚光彩的真相:在每一个繁荣的都市之下,都有着一串串无人问津的、挣扎求生的生命足迹。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NHK採訪團隊
 
  由NHK 的員工所組成的採訪團隊,十年來追蹤日本第一個嬰兒信箱「送子鳥搖籃」,持續向觀眾傳達設施情況。
 
  二〇一五年四月播放的《今日焦點》是媒體首次接觸嬰兒信箱收容的兒童,向全國觀眾介紹當年的小嬰兒已經長成十多歲的少年,實際收錄當事人的心聲,帶來強烈衝擊。
 
  二〇一七年六月播放的《今日焦點+》則介紹嬰兒信箱的「現況」與面臨的課題。
 
繪師簡介
 
Gami
 
  自由接案插畫家、漫畫家。
 
  英國倫敦金士頓大學插畫研究所畢業,並於倫敦獨立出版漫畫《微不足道的展覽》,著有圖像小說《失能旅社》,作品多見於獨立出版,及CCC創作集平台。
 
  個人網站:gamichou.com
  IG:@gamiillustration
 
譯者簡介
 
陳令嫻
 
  輔仁大學日文系學士,東京學藝大學國文系碩士。喜歡閱讀、旅行與陶瓷器。
  聯絡方式:reikan0412@hotmail.com

图书目录

各方好評推薦
台灣通勤第一品牌 李毅誠 ——— 02
法務部人權委員會委員 林志潔教授 ——— 04
台灣法律資訊中心主任 施慧玲教授 ——— 06
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董事長 劉淑瓊教授 ——— 07

序 章 日本唯一一處嬰兒信箱 ——— 19
遭到拋棄的一百三十條生命 ——— 20
託付給嬰兒信箱的孩子 ——— 23
遇上寄養家庭 ——— 24
自豪的兒子 ——— 25
姓名、年齡、出生地皆不詳 ——— 26
「好險我是被送到嬰兒信箱」 ——— 27
少年面對過去的人生 ——— 31
少年對於嬰兒信箱的想法 ——— 32
節目收到各種回響 ——— 35
嬰兒信箱的另一頭 ——— 37

第一章 生命如何遭到拋棄與拯救 ——— 39
名為「嬰兒信箱」的設施 ——— 40
起源於民間醫院 ——— 43
「致母親 我們會保密」 ——— 44
熊本市長負責為身分不明的兒童命名 ——— 47
對於嬰兒信箱第一例的回響 ——— 49
中央政府對於第一例的反應 ——— 50
陸續出現案例 ——— 51
開設一年後的評鑑報告 ——— 53
接獲報告後的動向 ——— 55
開設兩年半後的評鑑報告 ——— 56
明顯有人把方便當隨便 ——— 58
嬰兒信箱危害母子生命安全 ——— 59
生父母不詳 ——— 60
嬰兒信箱能為孩子的人生負責嗎? ——— 61
匿名制究竟是為了誰?——— 62
對於中央政府的建議與請求 ——— 64
全國廣設諮詢窗口 ——— 66
政府不改保守態度 ——— 67
孤立生產可能致死 ——— 68
孤立生產的案例 ——— 70
收容身心障礙兒童 ——— 74
收容的安全性與合法性 ——— 76
保護母親的重要性 ——— 77
出乎意料的重蹈覆轍 ——— 78
來自國外的孩子 ——— 79
嬰兒信箱的多種不為人知情況 ——— 81

第二章 走投無路的女人,自私自利的男人 ——— 83
抵達嬰兒信箱的女人 ——— 84
案例 ①
真由美(二十多歲)使用嬰兒信箱的理由是意外懷孕
出乎意料的情況 ——— 84
懷孕是自作自受 ——— 86
無法逃避的現實 ——— 88
決定放手 ——— 89
案例 ②
舞(二十多歲)男方要求墮胎,最後選擇成為單親媽媽
不想讓人知道懷孕 ——— 90
第一次說出煩惱 ——— 92
案例 ③
文乃(二十多歲)使用嬰兒信箱的理由是男方拒絕接受孩子
懷孕的喜悅消失得無影無蹤 ——— 94
男方從頭到尾冷淡不關心 ——— 95
無處可逃後的最後退路 ——— 96
放棄與決心 ——— 97
生產前夕的危險行為 ——— 98
在旅館破水 ——— 99
生產可能危及生命 ——— 101
從未抱過親生兒子 ——— 102
選擇出養孩子 ——— 103
回到家鄉重新開始 ——— 105
思念孩子 ——— 105
案例 ④
男子把和第三者的孩子送到嬰兒信箱,導致外遇對象帶著女兒一起自殺
小女孩被帶走 ——— 108
小女孩送回母親身邊 ——— 109
救不回的生命 ——— 110
檢討如何預防重蹈覆轍 ——— 111
案例 ⑤
嬰兒信箱收到嬰兒遺體,發展成棄屍事件
開設以來最大的衝擊 ——— 114
鎖定棄屍的母親 ——— 115
小男嬰在生產過程中死亡 ——— 116
「希望有人祭拜小嬰兒」 ——— 117
不負責任的男人 ——— 118

第三章 生大於養?養大於生? ——— 121
遇上送來嬰兒信箱的小女孩 ——— 122
「希望這孩子在充滿愛的環境下成長」 ——— 123
婦產科醫師的心願掀起輿論熱議 ——— 124
收養的過程艱辛漫長 ——— 125
收養難以普及 ——— 128
住在安置機構的兒童 ——— 130
兒童安置處遇方式落後世界其他國家 ——— 132
嬰兒信箱收容的孩子後來怎麼了? ——— 134
生父母突然出現 ——— 135
寄養家庭的煩惱 ——— 136
終於明白身分來歷 ——— 137
害怕穩定的環境遭到破壞 ——— 140
能否收養必須聲請家事法庭認可 ——— 141
日本的家庭觀重視血緣關係 ——— 142
幾乎無人聲請終身褫奪親權 ——— 144
遺棄之後親權還是在生父母手上 ——— 146
生大於養?養大於生? ——— 148

第四章 誰來協助孤立無援的母親? ——— 151
社會中的弱勢 ——— 152
生活窮困影響懷孕生產 ——— 153
無法取得資訊的孕婦 ——— 155
不曾產檢帶來的風險 ——— 156
許多孕婦其實是臨盆才前往醫院 ——— 158
在社會中遭到孤立的族群 ——— 159
傾聽女性的聲音 ——— 160
諮詢內容多元 ——— 164
全國各地都有可能需要嬰兒信箱的女性 ——— 169
立法制定諮詢窗口 ——— 170
難以推動支援母親的制度 ——— 172
展開「棄兒專案」 ——— 173
德國的嬰兒信箱普及全國各地 ——— 175
推廣「中止妊娠諮詢」 ——— 179
生還是不生?支持女性的選擇 ——— 181
打造多元化支援體系 ——— 183
打造配合母親與兒童的體系 ——— 185
政府介入的方式不同 ——— 189

終 章 如何保護兒童的生命? ——— 193
從評鑑報告看得出專家的用心 ——— 194
開設十年的綜合評價 ——— 197
想要消弭身分不明的孩子 ——— 199
保護母親與兒童的「祕密生產制度」 ——— 201
從匿名制轉向實名制 ——— 202
引進制度需要進一步討論 ——— 203
會出現新的嬰兒信箱嗎? ——— 206
串聯醫療與社福的推手 ——— 207
看不見孩子日後發展 ——— 210
只有起點增加了選項 ——— 212
嬰兒信箱的新課題 ——— 213
充實兒童福利 ——— 215
嬰兒信箱提出的問題 ——— 217
小翼與嬰兒信箱 ——— 220

結語 ——— 221
參考文獻 ——— 224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9987240
  • 叢書系列:社會紀實
  • 規格:平裝 / 231頁 / 15 x 21 x 1.1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序
 
台灣通勤第一品牌──李毅誠
 
  在我成為父母後,每天都從寶寶身上學到各種不曾思考過的日常。
 
  以前我看著種種案例,心裡應該會想著:「如果負不起責任那幹嘛要這樣做」,但現在的我完全明白,只是因為置身事外,所以可以事不關己的說出這句話。隨著每個個案的故事累積,也印證了我從寶寶身上學到的事情:寶寶需要的是愛,但不一定要是父母的愛。
 
  相信很多人都會認同,令人痛心的悲劇在發生之前是一連串錯誤抉擇的累積,如果中間能有任何一個人伸出援手,那也許就不需要付出如此大的代價。
 
  雖說,社會對於性別意識的平權還尚有進步空間,對於各種不同的選擇也都應該去聆聽理解。這本書中討論到嬰兒信箱有許多可改進的建設性意見,但我心裡想的也僅僅是那就大家一起努力改進吧。
 
  只要能讓一個生命受到更妥善的照顧與愛,那就夠了。
 
  很幸運為人父親的我,可以看到這本書。
 
法務部人權委員會委員 林志潔教授
 
  「拯救生育過程中的兩個弱勢」
 
  熊本的慈惠醫院以一間宗教性質的民營醫院,擔起了拯救生命的責任。十多年前,慈惠醫院設置了嬰兒信箱(無力扶養嬰兒的父母可將嬰兒送到此處),本書從不同面向探討嬰兒信箱設置十年後的發展、各種案例、以及反省了日本欠缺多元化支援體系,對弱勢生育婦女造成的壓迫。
 
  女性在生育過程中,獨自承擔生產的高風險、無力養育而可能面對的遺棄責任,以及來自社會的不諒解和道德譴責。
 
  在嬰兒信箱的絕大多數案例中,嬰兒的生父都是置身事外,孤立無援甚至連產檢都不敢做的母親,以走投無路來形容也不為過。
 
  雖然,如果只有嬰兒信箱這個選項,依然可能發生悲劇(如書中所呈現的案例,無依無助的母親為了將嬰兒送進信箱,又不願讓其他人知道她未婚懷孕,只能冒險到信箱附近獨自生產,差點喪命),但如果連嬰兒信箱都沒有,案例中的母親說:那她可能直接就去自殺了。因此,嬰兒信箱拯救了小生命,也拯救了社會底層的弱勢母親。
 
  生和育幾乎是女性的生命中最大挑戰和選擇,如果少子化被認為是一個國安層級的人口問題,政府介入的方式就不該僅是限縮人工流產的範圍、限制婦女生育的自主權、或者純粹將球丟給民間。嬰兒信箱雖然為遺棄或墮胎創造了一個不同的可能,但是對於被遺棄嬰兒的保育、對於父權結構對女性造成的壓迫、以及對於很多非自願懷孕但卻處於社會弱勢的保護,欠缺完整的扶助和支援系統,才是政府和民間都應該一起努力的課題。
 
  提高生育的意願,要從理解和傾聽女性的聲音做起,嬰兒信箱是起點而非終點。
 
台灣法律資訊中心主任 施慧玲教授
 
  日本的「嬰兒信箱」,代表什麼樣的人權保障理念?在一個超高齡社會,新生命的降臨本應伴隨無限祝福,卻因難以啟齒的不得已, 讓一個母親丟棄孩子?!本書從「生命的拋棄與拯救」出發,探究每個「不得已」的個人及社會結構因素,隨而傾聽孩子從被丟棄,到機構安置、寄養收養,在自我認同到身分確認間的無助吶喊。「嬰兒信箱」本應提供棄嬰的「社會搖籃」,褪去汙名化,給孩子幸福成長的機會,實則有諸多困難!本書用最真實的生命故事,佐以理性的分析、感性的筆觸,省思並且展望「嬰兒信箱」的存在必要與優化可能。
 
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董事長 劉淑瓊教授
 
  根據兒童權利公約(CRC),兒童有生存及發展權。「嬰兒信箱」是選項之一,不是唯一。台灣標舉人權立國,我們有責任盡一切可能,讓孩子得到他們該有的照顧,過上他們該過的生活,這本書呈現日本想方設法讓孩子活下來、活得好,各種價值辯證細緻精彩,值得推薦。

用户评价

评分

閱讀過程彷彿經歷了一場漫長的心靈洗禮,書中那種對「生命價值」的叩問,持續在腦海中迴盪。它並沒有提供簡單的解答,事實上,好的非虛構寫作本來就不該給出標準答案,它應該是拋出更精準的問題。我尤其被那些孩子在信箱之後的生活片段所觸動,他們的成長,是在一種特殊的「被拯救」的敘事下展開的。這種被拯救,究竟是他們的幸運,還是他們必須背負一生的標籤?作者的文筆非常細膩,尤其在描寫細微的情感波動時,像是能穿透厚厚的紙張,直達當事人的內心深處。這本書的結構,讓人感到一種結構性的壓迫感,從社會經濟背景到家庭破碎,再到最後的醫療與法律介入,每一個環節似乎都在暗示,這個孩子的誕生,從一開始就註定要走上一條崎嶇的路。這不是一本讓你讀完可以輕鬆闔上的書,它要求你必須在闔上後,持續地與書中的殘影共存。

评分

說真的,初讀這本書,我原以為會看到許多煽情的描寫,畢竟主題如此沉重,但作者的敘事風格卻是出乎意料的克制。他像是個冷靜的觀察家,精準地捕捉到人性在極端壓力下會展現出的各種面向。例如,那些決定將孩子放入信箱的父母,他們的心境絕非單一的「自私」二字可以概括,書中透過大量的訪談細節,呈現出那種撕心裂肺卻又不得不做的理性抉擇。更引人深思的是,信箱制度的設置,本身就帶有一種矛盾的倫理困境。它滿足了保護新生兒生命的需求,卻犧牲了親緣的連結與孩子的身份認同權。這本書的結構安排得非常好,它不只是單純的個案羅列,而是層層深入地探討了日本社會文化如何形塑了這種「非典型育兒」的現象。讀起來讓人不斷地反思,我們自以為堅固的家庭價值觀,在現實的重量面前,到底有多不堪一擊。

评分

這本紀實文學的力度,不在於它揭露了什麼驚天動地的內幕,而在於它展現了「日常的悲劇」是如何被制度包裝與消弭的。對於我們台灣的讀者來說,雖然我們的社會福利體系與日本不盡相同,但書中對於弱勢群體、未婚懷孕困境、以及社會安全網失靈的描寫,簡直就是鏡子一般地映照出我們自身社會的某些盲點。我特別欣賞作者對於「隱私」與「公共利益」之間界線的探討。信箱的設計,核心概念是保護匿名性,但這種匿名性是否也間接剝奪了孩子追尋自己「來處」的權利?書中關於社工、醫院人員以及寄養家庭的描述,也讓我們看見,在體制最末端執行任務的人,他們所承受的職業倦怠與倫理拉扯,那種無聲的負荷,同樣是構成這個故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讀完,會讓人對「社會責任」這四個字,有了更為立體且沉重的理解。

评分

這本書光是書名就讓人心頭一緊,「為什麼要拋棄我?」這簡單的詰問,背後隱藏了多少社會結構的沉重與人性的掙扎?我一開始翻開書,就被那種近乎紀錄片的冷靜筆觸所吸引。作者似乎是用一種抽離的姿態,記錄著那些被主流社會邊緣化的生命故事,但文字間的溫度卻怎麼也壓抑不住。它沒有販賣廉價的同情,而是用非常紮實的田野調查,剖析了「嬰兒信箱」這個特殊制度背後,那些關於「選擇」的悖論。你不得不去思考,當一個社會提供了一個看似隱密的出口,它究竟是挽救了生命,還是在某種程度上,合理化了「遺棄」的行為?這本書的厲害之處,在於它迫使你直面這些複雜的道德光譜,不讓你輕易地找到是非黑白。那種在體制縫隙中求生的微小生命跡象,被描繪得如此真實,讀完後,心裡總像壓著一塊濕冷的石頭,久久無法散去。

评分

這部作品的閱讀體驗,是極其「沉浸式」的,它讓你放下既有的道德預設,硬生生地將你拉入一個非黑即白的現實之外的灰色地帶。它讓我重新審視「母愛」這個概念,母愛難道只有一種標準的、無私奉獻的表現形式嗎?在資源極度匱乏、社會支持系統幾乎不存在的絕境中,也許「拋棄」本身,反而成為了一種極端的「愛」的表現,愛孩子能擁有一個相對穩定的未來,即便那個未來是沒有自己參與的。這種視角的轉換,是極具衝擊力的。書中對於不同階段介入者的描述,層次分明,從最初的徬徨無助,到被發現時的恐懼,再到後續的安置過程,作者處理這些敏感素材時的專業與尊重,令人敬佩。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日本社會的一個角落,它更像是一部關於現代社會如何應對極端生命困境的普世教材,值得所有關心社會福利與人權議題的人仔細品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