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控的審判:我在關塔那摩的日子

失控的審判:我在關塔那摩的日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穆罕莫杜‧薩拉希
图书标签:
  • 关塔那摩
  • 恐怖主义
  • 战争
  • 法律
  • 人权
  • 审判
  • 回忆录
  • 政治
  • 美国
  • 军事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全美暢銷書
  ★「最深刻也最令人心痛的紀錄,描述在反恐戰爭中遭受牽連的無辜平民真實經歷。」──紐約時報書評
  ★解密美國最黑暗監獄──關塔那摩


  在德國工作的穆罕莫杜.薩拉希,2001年某天出門後,就再也沒有回家。

  因被懷疑與蓋達組織聯繫,經過不斷的移送、轉接,在毫無審判和起訴的程序之下,穆罕莫杜被送往美軍關塔那摩灣監獄。經歷了超過10年不間斷無人性的拷問、性虐待、強行注射藥品和宗教迫害等暴行。

  遭囚禁3年後,在2005年夏秋時穆罕莫杜開始撰寫日記。經過兩次編輯,經美國政府思想審查後,劃上至少2500條黑槓才得以出版。書中紀錄著他被迫離家之前的生活、宛如人間蒸發一般被美國拘禁的日子外,更是對司法不公的血淚控訴。 

  此書內容已改編為電影《失控的審判》,於2021年在各大影院上映。
 
《孤城血泪:铁幕下的囚徒自白》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深沉、震撼人心的非虚构作品,记录了一位身陷囹圄的知识分子,在与世隔绝的“灰色地带”——一座臭名昭著的边境监狱中,长达十余年的非人磨砺与精神抗争。这不是一个关于战争或政治审判的故事,而是一曲关于人性在极端压力下如何扭曲、坚守,最终寻求救赎的挽歌。 主人公李明(化名),曾是国内某知名高校的法学教授,因卷入一场复杂的权力漩涡,被秘密逮捕并送往一处位于荒凉山脉深处的秘密拘押设施。这座监狱,官方代号为“T-9区”,民间称之为“孤城”。它没有高耸的电网和武装卫兵,取而代之的是无休止的心理折磨、信息隔绝和身份的彻底剥夺。 第一部:降临与沉寂 (The Descent and The Silence) 故事始于一次仓促而屈辱的转移。李明被蒙上双眼,在漫长的颠簸后,被扔进了T-9区。这里的规则与外界完全不同。没有明确的指控,没有定期的庭审,时间的概念被消磨殆尽。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初入囚笼的心理冲击:从一个拥有社会地位的学者,瞬间沦为一个编号、一个必须服从最小化生存指令的物体。 作者详细记录了“适应期”的种种挑战:睡眠剥夺测试、令人窒息的恒定低语声、以及对个体记忆的系统性干扰。他描述了如何观察狱警——那些被训练成“没有面孔的人”——他们的麻木、偶尔流露出的恐惧,以及他们如何成为维持这套系统运转的必要齿轮。 书中花了大量篇幅探讨“身份重构”的过程。在缺乏镜子和任何外界参照物的情况下,李明如何通过对身体的细微感知,对光线的变化进行精确记录,来确认自己仍然存在。他用指甲在潮湿的墙壁上刻画古老的几何图形,试图在混乱中重建秩序感。 第二部:边缘的生态 (The Ecology of the Edge) T-9区并非一个铁板一块的结构,它内部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社会生态。李明所在的“单元”住了十余名背景各异的囚犯:一位年迈的工程师,似乎忘记了自己的罪名;一位年轻的鼓手,用微弱的咳嗽声进行只有他自己能理解的节奏交流;以及一位沉默寡言的前外交官,他似乎已经完全与外界连接断裂。 作者没有美化这种关系,反而揭示了在极端匮乏下,人与人之间建立联系的脆弱性与必要性。他们分享着微不足道的“奢侈品”——一块被发现的干面包屑、一次关于失落往事的片段叙述。书中细致入微地描绘了他们如何利用想象力进行“精神越狱”:通过重述复杂的数学公式、默背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甚至仅仅是重构一顿家常便饭的感官细节,来抵抗现实的腐蚀。 然而,这种集体抵抗也伴随着无法避免的背叛与冲突。书中记录了一次“物资分配风波”,导致单元内部信任的彻底崩溃,揭示了生存本能压倒一切人性的残酷真相。 第三部:记忆的法庭 (The Tribunal of Memory) 随着时间的推移,身体的折磨逐渐退居次要,精神的对抗成为主战场。T-9区的核心机制并非物理惩罚,而是对“真实性”的质疑。狱方会间歇性地抛出一些模糊的、相互矛盾的信息,迫使囚犯对自己过去的言行进行无休止的自我审判。 李明利用他深厚的法律和逻辑训练,开始了一场针对自身记忆的“内部审判”。他详细梳理了自己被捕前夕的每一个决策点,试图在那些被曲解的叙事中,找到一丝能够支撑他存在的“锚点”。这部分内容充满了高度的哲学思辨,探讨了“真相的相对性”、“法律与道德的边界”,以及在绝对权力面前,个人叙事如何被轻易地抹杀或重写。 他发现,真正的“失控”并非来自外部的看守,而是来自于内心对自我认知的动摇。为了避免彻底的疯癫,他选择了最艰难的道路:直面那些最痛苦、最隐晦的记忆碎片,并将它们视为自己最后的领土。 第四部:微光与回响 (Glimmers and Echoes) 故事的后半部分,焦点从内部挣扎转向了对外界的微弱感知。通过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个被丢弃的、印有日期的新闻残片——李明意识到外部世界仍在运转,而他被留在了时间的夹缝中。 作者描绘了李明如何利用所有可用的资源(例如,通过观察阳光在不同季节的入射角度变化,推算时间的流逝),来重建与世界的联系。这种重建是艰难而充满误判的,但它赋予了他新的目标:不仅仅是生存,而是“见证”。 书中高潮部分,是李明在极度虚弱的状态下,完成了一项近乎不可能的任务:他将自己十多年间的观察、思考、以及他为其他囚犯记录的片段,以一种只有他自己能理解的密码体系,嵌入到监狱每周例行的“文件销毁”流程中。这是一种无望的尝试,也是一种对“存在过”的最终宣告。 结语:铁幕之外 小说在李明被“释放”——或者更准确地说,被“移交”——的那一刻戛然而止。他回到了一个他几乎不再认识的世界,一个被快速发展的技术和社会变革所改变的现实。他没有寻求复仇,也没有急于揭露真相,因为他深知,有些伤害是无法用法律或媒体曝光来治愈的。他带走的,是关于人性极限的深刻洞察,以及对自由定义从未有过的清晰认知。 《孤城血泪》是一部关于精神韧性的史诗,它迫使读者直面权力对个体存在的侵蚀,以及在最黑暗的角落里,知识分子如何试图用理性之光,照亮遗忘的深渊。这本书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只留下了一个沉甸甸的问题:当所有外在的标签都被剥去后,我们还剩下什么?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穆罕莫杜‧薩拉希 (Mohamedou Ould Slahi)


  1970年出生於茅利塔尼亞的一個小鎮,穆罕莫杜獲得獎學金得以在德國念大學,並且在當地以工程師身分工作了好幾年。他在2000年回到茅利塔尼亞,接下來的日子在美國的命令之下被茅利塔尼亞當局拘留,並且移送到位於約旦的監獄。後來再次被移送,先抵達位於阿富汗的巴格拉姆空軍基地,最後在2002年8月5日時被送往古巴的關塔那摩美軍監獄,遭受各種不人道的嚴厲刑求。2010年,一位聯邦法官下令立即將他釋放,然而政府卻提出上訴。經過14年未經指控或審判後,2016年10月被釋放並返回茅利塔尼亞並與家人團聚。

編者簡介

賴瑞‧信斯 (Larry Siems)


  是一位作家、人權主義者,也是美國筆會中心寫作自由計畫的前任負責人,著有《酷刑報告》(The Torture Report),目前住在紐約。

譯者簡介

董文琳


  中山大學外文所碩士,曾經懷抱寫作夢,夢醒了走上翻譯之路。喜歡的事很多,擅長的事卻不多,所以只想把擅長的事做好,翻譯即是其一。現職為字幕翻譯,書籍譯作有《嚕嚕米漫畫全集》共六冊與《夢想一直都在,等待你重新啟程》、《不受限的工作人生》。
 

图书目录

拘留時間表
文本、編輯以及註解要點紀錄
前言
1.    約旦-阿富汗-關塔那摩 2002年7月-2003年2月
話說從前
2.    塞內加爾-茅利塔尼亞 2000年1月21日-2000年2月19日
3.    茅利塔尼亞 2001年9月29日-2001年11月28日
4.    約旦 2001年11月29日-2002年7月19日
關塔那摩
5.    關塔那摩2003年2月-2003年8月
6.    關塔那摩 2003年9月-2003年12月
7.    關塔那摩 2004年-2005年
作者附註
編輯致謝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9987233
  • 叢書系列:人權之聲
  • 規格:平裝 / 312頁 / 15 x 21 x 1.5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文本、編輯以及註解要點紀錄


  本書為穆罕莫杜•薩拉希於2005年夏秋時,在關塔那摩監獄的牢房中所撰寫的466頁手稿經過編輯後的作品。本書經過兩次編輯,首先經由美國政府的思想審查,並且在手稿中塗上了至少2500個黑槓,接著則是由我接手編輯。在這兩次的編輯過程中,穆罕莫杜都無法參與其中或做出任何回應。

  然而,他一直都盼望自己的手稿能夠抵達普羅大眾的手中,這樣他才能夠直接對我們所有人,尤其是美國的讀者表達自己的想法。他也完全同意出版編輯後的版本,因為他由衷企盼,並且理解自己的著作經過編輯之後,能夠忠實地傳達他想要表達的內容,完成原稿想要達成的目標。他將此重任託付給我,而這也是我準備將他的手稿付印時一直努力確保能夠達成的目標。

  穆罕莫杜•薩拉希以英文書寫回憶錄,這是他人生的第4語言,也是他在被美國拘留期間大量使用的語言,從他在本書中經常透過有趣的文筆所傳達的內容可見一斑。寫作此書本身即是個了不起的行為,也是個非凡的成就,這個選擇也造就了本書重要的文學意義。據我統計,他所使用的字彙不超過7千字,相當於荷馬史詩中所使用的字彙量。有時候他的書寫內容也與史詩形式相呼應,尤其是當他以公式化的方式記錄一再重複上演的現象與事件時。如同史詩的創作者一般,穆罕莫杜以這種方式傳達身心的巨大憤怒。在編輯的過程中,我也極力嘗試保留這種情緒,並且頌揚他的成就。

  於此同時,2005年時穆罕莫杜在獄中所書寫的手稿通常都是未完成的狀態,有時候甚至只是片段紀錄的草稿。部分手稿看起來經過仔細雕琢,其他某些部分的字跡看起來比較小而清楚,都讓人推測或許他已經擬好過一份草稿,否則他的字裡行間應該會充滿草稿的雜亂與倉促感。他的敘事手法看得出明顯的不同,回憶近期之內發生的事情時比較不會出現線性的敘事方式,也因此增加了事件的強度,並且讓讀者得以更親近他所描述的角色。這整個作品都尚未定型,因為除了主要敘事之外,作者還在後面加上了一系列的事件回憶。

  面對這些挑戰時,就像所有編輯都會想滿足每一位作者想把作品的錯誤之處降到最低,並且雕琢文字所傳的聲音與畫面的期望,我把本書的編輯過程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逐字編輯,這個過程主要是在確認動詞時態、文字順序、特別的慣用語正確,並且為了讓文字的表達更清楚,偶爾要闡述或重新排列文章內容。我也把附加的回憶融入主要敘事中,用流線型的方式將文稿以完整的樣貌呈現,過程中把原本共計12萬2千字的文稿濃縮為不到10萬字的版本。這些完全是由我做出的編輯決定,我只希望成品能夠獲得穆罕莫杜的認可。

  在編輯過程中我面臨許多挑戰,尤其與手稿先前的編輯過程,也就是政府的思想審查息息相關。思想審查是由政府機關對手稿強制進行的審查與更動,也就是這個政府掌控了本書作者過去13年來的命運,並且用遮遮掩掩的方式達成目的。正因如此,書頁上的黑槓成了最鮮明的提醒,向讀者訴說作者的現況。同時無論是故意或無心,思想審查多少阻礙了文本的敘事感,讓人物的輪廓變得模糊,並且讓作者嘹亮而清晰的聲音變得晦澀不明。

  編輯經過審查的文章需要非常仔細地閱讀與分析,所以需要投注許多心力透視黑槓與其遮蔽的內容,全書中出現在書頁下方的註解就是編輯投注心力的最佳見證。

  這些註解都是與書中的思想審查相關的推測,以被黑槓遮蔽處的上下文、在手稿中其他地方出現的資訊,以及如今已大量公開的穆罕莫杜•薩拉希苦牢案紀錄文件,和他在書中所提及的意外與事件為基礎進行的推測。這些文件的來源包括因資訊自由法(Freedom of Information Act)訴訟案所解密的政府文件、新聞報導與數名作家和調查記者所發表的作品,以及美國司法部和參議院為數繁多的調查報告。

  我無意在註解中重新建構被刪去的原始文本,或是解讀機密資料。反之,我盡己所能的呈現最有可能與被刪文本相呼應的資訊,那些資訊都與公共紀錄有關,或是源自於我對手稿的深入解讀,我也相信這些資訊對文本整體的可讀性與影響都會產生重要的功效。倘若我的猜測有任何錯誤之處,我也願意承擔全責。無論是否對他們有幫助,穆罕莫杜•薩拉希那些擁有安全許可的律師,都不曾檢視過這些文件資料或是註腳,或是確認或否定我的猜測中與他們有關的訊息。無論是否對他們有幫助,有權審閱未經過思想審查文本的人,也不曾檢視過這些文本資料或是註腳,或是確認或否定我的猜測中與他們有關的訊息。

  為了出版此書,我在編輯過程中遇到的許多挑戰,其實都源自於美國政府持續監禁本書作者,也無法針對何時能夠釋放他給出一個令人滿意的解釋,因此在監禁狀態下讓作者無法參與編輯過程。我衷心期盼穆罕莫杜•薩拉希獲釋的那天早日來臨,待他同意本書出版之後我們就能夠一起閱讀整部作品。同時我也希望此版本能夠成功傳達原稿的訊息,即使書中幾乎每一頁都在提醒我們,我們無從看見的資訊其實多不勝數。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对我来说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它有一种近乎古典的沉稳和力量感,但内容上却又极其现代和尖锐,这种强烈的对比制造出一种独特的阅读张力。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刻画人物内心挣扎时所使用的那种精准的词汇选择,每一个动词、每一个形容词似乎都经过了千锤百炼,绝无冗余。读起来虽然节奏不算轻快,但每一个句子都有其重量,需要你全神贯注地去吸收。对于喜欢深度阅读、追求文字美感的读者来说,这本小说简直是精神上的盛宴。它不仅仅讲述了一个故事,更像是在展示一种文学技艺的极致,展示了语言如何能够精确地捕捉到人类经验中最难以言喻的部分,那种震撼是直达灵魂深处的。

评分

我向来对探讨体制性暴力和个人反抗主题的作品抱有高度期待,而这本小说在处理这些宏大议题时,展现出的成熟度和深度,真的让我惊艳。它没有流于简单的道德审判,反而将叙事拉高到了哲学思辨的层面。书中对于“正义”和“程序”之间张力的探讨,尤其发人深省。我们习惯于相信法律和程序是保障我们权益的基石,但当这些基石被用来作为压迫的工具时,个体的抗争显得如此渺小而徒劳。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冷峻、疏离的笔触来描绘这些冰冷的现实,反而激发了读者内心深处强烈的同情和愤慨。这种克制而有力的表达方式,比那种煽情的控诉更具穿透力,让人不得不承认,某些宏大叙事背后的牺牲者,其痛苦往往被历史轻易地抹去,而这本书,恰恰是在为他们重新发声。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叙事结构非常巧妙,它不是那种线性叙事那么简单,而是像一个迷宫,层层递进,充满了隐喻和反讽。作者对白描和心理侧写的运用达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准,角色们的一举一动,甚至是眼神的微小变化,都蕴含着巨大的信息量。读到精彩的部分,我甚至会忍不住停下来,重新咀嚼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对话,去探究其背后错综复杂的关系网和未言明的动机。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不给你标准答案,而是抛出无数个诘问,让你自己去拼凑碎片,去面对那些令人不安的真相。它成功地营造了一种悬疑的氛围,但这种悬疑并非来自情节的跌宕起伏,而是来自于对人心深度的探索,那种对“真相”的追寻,让人欲罢不能,像着了魔一样想知道下一步会如何发展,绝对是值得一读再读的佳作。

评分

这本小说简直是把人性最阴暗、最扭曲的角落都给彻底翻开了,读起来让人心里发毛。作者的笔触细腻得像是手术刀,精准地剖析了人在极端压力下,道德防线是如何一步步崩塌的。它不只是在讲一个故事,更像是在进行一场深刻的社会观察,让我们不得不去思考,当我们被剥夺了基本的人权和尊严时,我们还能剩下多少“人”的模样?书中的场景描绘极其生动,那种压抑到令人窒息的气氛,即使只是隔着书页都能感受到,简直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密不透风的空间里,汗毛直竖。特别是对于权力结构下个体命运的描绘,那种无力感和被操控的绝望,写得太到位了,让人读完后久久不能平静,开始反思我们自以为安全的社会秩序,底下到底隐藏着多少我们看不见的黑暗面。这种层次感和厚度,绝对不是一般的文学作品能比拟的。

评分

说真的,这本书的后劲超强,我看完已经好几天了,但书中的某些画面和人物的表情依然会不时地跳出来,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它成功地在我与外部世界的“安全距离”上凿开了一个洞,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所处的环境,思考我们是如何被我们看不见的力量所塑造和限制的。这不是一本用来消遣的书,它更像是一剂猛药,让你清醒地认识到,自由和尊严需要时刻警惕和捍卫。作者对细节的捕捉,尤其是那些微不足道却能瞬间击溃人意志的细节,处理得极其高明。读完之后,你会感觉自己好像经历了一场漫长而艰苦的精神跋涉,虽然疲惫,但心灵深处似乎也因此获得了某种更坚实的基础,对人性的复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敬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