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拉塔的圍城日記:塞拉耶佛烽火錄

莎拉塔的圍城日記:塞拉耶佛烽火錄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莎拉塔.菲力波維克
图书标签:
  • 塞拉耶佛
  • 波斯尼亚战争
  • 围城
  • 战争回忆录
  • 个人日记
  • 历史
  • 烽火岁月
  • 欧洲历史
  • 战争文学
  • 萨拉塔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 莎拉塔.菲力波維克在本書出版後被西蒙.維森塔爾中心授予特別勇氣獎!
  ★ 舊金山紀事報好評推薦!
  ★ 美國亞馬遜 4.5 顆星好評推薦!


  「人民必須是贏得勝利的人,而不是戰爭,因為戰爭與人類無關。戰爭是不人道的。」──莎拉塔.菲力波維克

  波斯尼亞少女莎拉塔從十一歲起就有記日記的習慣,原本寫的都是一個典型的十一歲小女孩的日常生活記錄,當時她全神貫注於鋼琴課和生日派對。但是從一九九一年塞拉耶佛內戰愈演愈烈始到九三年底莎拉塔逃離塞拉耶佛為止,她的日記談的是長期停水停電、沒有麵包、「白癡的戰爭」、政客對人命的漠不關心、平民的無辜,孩童在公園遭到殺害,連動物都不能倖免,她寫著︰「過去對我們很殘酷,所以我們要忘記過去,現在對我們也很殘忍,而誰都沒有辦法忘記現在,所有的日子都被戰爭畫上記號,變成為恐懼的化身,所以現在我們過的根本不是日子,是恐懼。」

  當莎拉塔的日記在波斯尼亞衝突最嚴重的時候首次發行時,它就成為了國際暢銷書,並且與《安妮的日記》相提並論,喚醒了世界的良心。在本書發表會上她說:我不知道他們為什麼要剝奪我的童年,我不羨慕別人的童年,因為我有的已經是最好的了。但是戰爭的殘酷愚昧,國際的冷漠無能,促使莎拉塔和其他的兒童早熟,提早結束他們的童年。相形之下,發動起戰爭的大人顯的無知幼稚。

好評推薦

  「本書是唯一來自塞拉耶佛的光明。即使在殘酷與恐懼的混亂中,莎拉塔還是給予了人民光芒。」──舊金山紀事報(San Francisco Chronicle)
烽火中的人性微光:另一起历史叙事的侧影 书名:《无名者的低语:一战背景下欧洲小镇的日常与挣扎》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聚焦于硝烟弥漫的前线,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宏大战争阴影下,一处看似平静的欧洲腹地小镇——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边境的“圣伊利亚堡”。时间背景设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初期至中期,这是一个被历史洪流裹挟、却又在日常琐碎中努力维持着“常态”的时代。 《无名者的低语》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在战争动员、物资短缺和恐惧蔓延的背景下,小镇居民们复杂而真实的生存状态。它拒绝宏大的政治叙事,转而深入挖掘那些被历史书本遗忘的角落:面包师、邮差、女教师、退役老兵以及那些等待信件的妻子们。 第一部分:秩序的松动与日常的重塑 故事伊始,欧洲的年轻人们正响应号召奔赴战场。圣伊利亚堡的街道上,曾经的喧嚣被一种压抑的肃穆所取代。镇上的男性劳动力锐减,镇长——一位固执的老派贵族——试图用旧日的礼仪和规矩来维系摇摇欲坠的秩序。 然而,真正的生活在悄然发生变化。面包师费迪南德的酵母越来越难以获取,他不得不使用劣质的黑麦,这引起了顾客的不满,也暴露了新时代的物资困境。他每天清晨面对的是烤炉的炽热,以及如何在不触怒当局的情况下,尽量满足人们对“正常食物”的渴望。 女教师艾尔莎,一个思想开明、热衷于自由主义的女性,被迫在学校里教授日益僵化的民族主义历史,同时私下里偷偷为在前线的学生家属组织互助小组,分发从黑市购来的药品。她的内心充满了对国家宣传的怀疑,以及对学生们前途的深切忧虑。她象征着旧时代进步思想在战争铁蹄下的挣扎与坚守。 第二部分:流言、猜忌与边界的模糊 随着战争的持续,猜忌和不信任像瘟疫一样在小镇蔓延。任何与敌国(例如塞尔维亚、俄国)沾边的人或物,都会被立刻投以警惕的目光。小说细致描绘了“敌人”是如何在邻里之间被制造出来的。 镇上新来的钟表匠卡尔,一个来自捷克地区的移民,因其口音和不合时宜的沉默,成为了流言的焦点。人们开始怀疑他是否是间谍,他的修理铺成为了谣言的温床。当一封本应寄给前线士兵的信件被发现“丢失”后,流言达到了顶峰,人们开始互相监视,昔日亲密的邻里关系被恐惧撕裂。 本书也探讨了道德的灰色地带。退役老兵格奥尔格,一名在巴尔干战役中腿部受伤的英雄,因无法忍受战场的残酷记忆而酗酒。他无法在和平的日常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他的愤怒和对权威的蔑视,成为了小镇青年中一种隐秘的反叛情绪的出口。他与镇上公然反对战争的牧师之间,产生了一种奇特的、基于对人性理解的共鸣。 第三部分:希望的微光与个人的和解 战争不仅带来了死亡,也带来了不期而遇的温柔。邮差尤金,一个性格懦弱但心地善良的年轻人,他的工作是传递生离死别的信息。他目睹了太多的悲剧,为了保护送信人的尊严,他开始私自篡改一些信件的措辞,将最残忍的坏消息用相对温和的方式转达,或者在绝望的信件中偷偷夹带一句鼓励的话语。他的这种“小小的欺骗”,是他对战争暴力所能做的最微弱但最真诚的反抗。 故事的高潮发生在一次突如其来的粮食征收行动中。镇上的储备粮被官方以“军需”的名义大量征走,小镇面临饥荒的边缘。此时,平日里互相猜疑的面包师费迪南德、女教师艾尔莎和退役老兵格奥尔格,却因为共同的对生存的渴望和对不公的愤怒,联合起来,通过一场精心策划的“物资转移”,保全了小镇最弱势群体的口粮。 这场行动揭示了一个核心主题:在国家机器的巨大压力下,真正的道德与人性,往往只存在于那些不被记录、不被颂扬的个体互助之中。 结语:余烬中的延续 本书的结尾并非以战争的结束为标志,而是聚焦于战事胶着、看不到尽头的那段时间。圣伊利亚堡的人们学会了在恐惧中寻找缝隙,在绝望中创造意义。他们没有推翻体制,没有发动革命,他们只是在日复一日的煎熬中,通过爱、谎言、隐忍和微小的反抗,艰难地维护了作为“人”的尊严。 《无名者的低语》是一部关于“沉默的抵抗”和“日常的英雄主义”的史诗。它提醒我们,历史的重量并不只在于签署条约的双手,更在于那些在战火旁,努力做一顿热饭、送信件、保持沉默和爱恋的普通人的微小举动之中。它探讨了信仰的崩塌、道德的重塑,以及如何在最黑暗的年代里,寻找并守护住人性中那一点微弱却不可磨灭的光亮。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莎拉塔.菲力波維克(Zlata Filipovic)


  才十多歲的莎拉塔,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會成為全球知名人物。更沒有想過戰爭會使自己的童年提早結束。自從他的日記問世以來,很多人都把他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安妮相比。然而莎拉塔說,他不喜望自己是第二個安妮,安妮的遭遇太可怕了。不過莎拉塔的日記不但是塞拉耶佛的戰爭日記,也記錄了他在戰爭中成長的心路歷程,這也促成莎拉塔一家於1993年成功地逃到巴黎。曾就讀於都柏林高級中學聖安德魯學院,並於2001年畢業於牛津大學,獲得人文科學學士學位。

  本書出版後,她被西蒙.維森塔爾中心(Simon Wiesenthal Center)授予特別勇氣獎,她並用這本書的收益為波斯尼亞戰爭中的兒童受害者發起了慈善事業。

譯者簡介

麥慧芬


  東海大學外文系,美國奧勒崗大學比較文學碩士班畢業。曾任奧勒崗大學中文系助教。
  譯有《JUST DO IT》、《祈禱》和《棒球小英雄》等書。

图书目录

導讀/南方朔
烽火的圍城──塞拉耶佛地圖
塞拉耶佛烽火錄/一九九一
塞拉耶佛烽火錄/一九九二
塞拉耶佛烽火錄/一九九三
後記/我所認識的莎拉塔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5569259
  • 叢書系列:心靈勵志
  • 規格:平裝 / 274頁 / 14.8 x 21 x 1.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導讀

南方朔


  美國民歌手瓊拜亞(Joan Baez)九三年四月應邀前往圍城塞拉耶佛演唱,於是她偕同吉他手到了那個惡意的槍砲四射,無水無電,甚至連生命本身都虛懸在不確定裡的危城。她進出必須乘坐一輛老舊的裝甲車,否則隨時可能被塞爾維亞狙擊者當做槍靶。

  訪問演唱之後,瓊拜亞發表了一篇見聞感想錄。其中有這樣一節︰有一天裝甲車故障,她必須靠步行,每一步都能聽到隆隆的槍砲聲,走到一間麵包坊瓦礫廢噓,有個人在此演奏大提琴,他衣著整齊,演奏著慢板樂章,已經二十二天,為著紀念包括他哥哥在內的二十二個人,他們都死於大砲擊中麵包坊的不幸。瓊拜亞知道後也心情大慟,屈膝跪在他坐的椅子旁,而他則早已滿臉淚濕。他的演奏是在哀悼死亡的瘋狂並祝頌苟存著奇蹟似的命運。瓊拜亞和他相擁而泣。她寫道︰「那一天我整天都暈眩在哀傷的靜謐申,縱使我在那天死了,也都不會遺憾!」

  瓊拜亞筆下的塞拉耶佛人,就是以這樣的方式在對待著隨時可能到來的死亡。他們從容但哀傷,在地獄的門口徘徊卻仍維繫著末被擊倒的人性尊嚴。這就是塞拉耶佛,歐洲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到了今天它已被圍整整兩年,死亡人數早已超過一萬,仍像個老紳士般支撐著殘損的軀體,不讓自己倒下,然而並沒有人能估算它究竟還能支撬多久。

  南斯拉夫經驗

  如果今天西方的文明被定義為起源於希臘、羅馬,那麼,像塞拉耶佛這樣的歐洲古城,就是第一波被希羅文明擴散到的重要城市,它歷經羅馬帝國、鄂圖曼帝國、奧匈帝國的文明,到了今天,塞拉耶佛這個城市仍保有這些痕跡,以具有花園天台的回教式房舍,巴洛克風格的奧匈帝國建築物而聞名。一九八四年的冬季奧運在塞拉耶佛舉辦,城市週邊的雪山是最好的划雪勝地。一九八四年的冬季奧運也被這個城市認為是他們歷史光輝的證明。除了歷史古老之外,塞拉耶佛這個被鄂圖曼回教帝國統治了三百年的城市,也一向被認為是回教徒現代化最早也最高的城市之一,它的西南區杜賓加(Dobrinja)是回教徒上等社區,設備電腦化,而居民則仍沈溺在巴哈、莫札特、蕭邦等古典的氣氛裡。塞拉耶佛是個文化氣息濃厚,種族融合完好的城市。

  不過,所有的這一切,從一九九二年三月一日起,卻開始逐漸褪色。以往大街小巷流漾的樂聲開始被槍砲聲所掩埋,以往親若鄰居的塞爾維亞人、克羅埃西亞人,以及回教徒,則被戰爭所造成的恐怖所席捲,而開始兵刃相向。從中世紀圖畫裡走出來的古老城市,剎那之間又回復到中古野蠻的歷史之中。

  先後被羅馬帝國、鄂圖曼帝國、奧匈帝國統治的塞拉耶佛,從一九一八年起就被併入南斯拉夫。第二次大戰之後,隨著歐洲情勢的變化,在南斯拉夫強人狄托的統治下,也曾一度淪為蘇聯的附庸。不過,幸運的是,狄托堅信南斯拉夫的自主,因而與蘇聯的史達林交惡,脫離蘇聯羈絆,於是,從一九四九年起,整個南斯拉夫改而向西方開放,遂造成戰後東歐各共黨國家全部都因閉塞而日趨窮困蕭條,卻只有南斯拉夫一國因為開放而富裕,西方國家也長期以來一直拉攏南斯拉夫,經援貸款不斷。南斯拉夫經驗甚至有二、三十年成為一個被歌頌的名詞。

  因此,做為波士尼亞共和國首府的塞拉耶佛市在這段期間是幸福快樂的。南斯拉夫在狄托的統治下是個共和體制,由六個加盟共和國及兩個自治區所組成,塞拉耶佛所屬的波士尼亞即是這六個加盟共和國之一。狄托的精明幹練,戰後的歷史情境,使得南斯拉夫這個高度異質化的國家得以勉強水乳交融地撮合在一起。

  「後狄托時代」

  不過,自從一九八○年五月南斯拉夫總統狄托逝世後,過去的黃金歲月就宣哀竭。「後狄托時代」的南斯拉夫採集體領導制,但六個加盟共和國及兩個自治區首腦的集體領導始終未曾有效出現,於是,一個原本尚有共識的國家,遂無法阻擋共識漂散,終至分崩離析的命運︰(一)南斯拉夫乃是多民族多宗教的國家,人口最多的塞爾維亞人是信奉東正教的斯拉夫族,占四○%左右,其次為信奉天主教的克羅埃西亞人,占二三%,再其次則是斯洛伐尼亞人,回教徒,馬其頓人,……等,民族眾多,而且歷史因素複雜,當最大的接合劑狄托總統逝世,各民族就不再以共同的國家認同為認同對象,而開始走向自身的次級認同。一九八一年起,南斯拉夫最貧窮的「科索弗自治區」(Kosovo)裡的阿爾巴尼亞人首揭叛旗,此後即騷亂不斷。(二)南斯拉夫的六個共和國及兩個自治區貧富差距額著,人口最多的塞爾維亞共和國卻是相對較貧窮的,而少數的如克羅埃西亞、斯洛伐尼亞、波士尼亞等共和國則因自然與人文地理因素而比較富裕。富的少數輕視並畏懼窮的多數,而窮的多數又嫉恨富的少數,於是紛擾遂無盡期。

  南斯拉夫自一九八○年五月狄托逝後即政治紛爭不絕,但尚未惡化到兵戎相見的程度。到了一九八九年四至十二月這段蘇聯及東歐波蘭、匈牙利、捷克相繼骨牌崩塌的時期之後,南斯拉夫內部各加盟共和國也跟著產生脫隊意識,企圖脫離最大的塞爾維亞共和國的羈制。九一年克羅埃西亞率先不理會塞爾維亞的警告而宣告獨立,除了蒙特尼格羅之外的三國跟隨,而德國等也立即承認,並宣稱要各國進行公民投票決定歸屬,然後西方才可給予支援云云。面對這樣的情勢,塞爾維亞人的狂熱民族主義情緒遂被煽起,認為這一切都是德奧主控下分裂南斯拉夫的陰謀,因而內戰於九一年六月從克羅埃西亞開始。軍力強大的塞爾維亞人快速占領了該國三分之一土地;九二年二月廿八日及三月一日這兩天,乃是回教徒占四四%,塞爾維亞人三一%,克羅埃西亞人一七%的波士尼亞公民投票決定統獨的日子。投票之前,塞拉耶佛即已出現暴亂干擾,投票當晚,內戰即告開始。塞爾維亞人最先只是以槍枝射擊,四月五日起開始砲彈進攻,除了首府壁疊分明的戰鬥外,全國性的內戰則由克羅埃西亞延燒了過來。到了九四年,軍備良好,而且有三十七架戰機,八百輛戰車的塞爾維亞人已占據了波士尼亞七○%以上的土地。波士尼亞這個人口四百五十萬的小國,己有二百萬左右成了難民,死亡人數則在十五萬左右,真是少有的人間浩劫。

  人間浩劫,輪為鼠城

  這是人間浩劫,內戰使得波士尼亞三個民族及宗教的族群彼此相殺,原本聯合抵抗塞爾維亞人的克羅埃西亞人及回教徒也從九三年年中開始自相殘殺。任何一個地方,只要某一種人占多數,即必然對其他少數展開「種族清肅」。在這場劫難裡,除了死亡和難民,大約還有六萬名婦女遭到強暴。波士尼亞進入野蠻化的階段,一個文明深遠的古國,當它的仇恨被政……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莎拉塔的圍城日記:塞拉耶佛烽火錄》光是書名就已經勾起了我這個老讀者心底深處對於歷史洪流中人性掙扎的無限好奇。從書名來看,它顯然聚焦於一場極具戲劇張力的戰役——塞拉耶佛的圍城。這類型的作品,往往最考驗作者的功力,因為它不能只停留在宏觀的戰略部署或政治角力,而是必須深入到那個「圍城」狀態下,人們是如何呼吸、如何度日,如何維繫著一絲絲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我特別期待看到作者如何描繪那種被困住、物資匱乏、隨時可能被死亡陰影籠罩的氛圍。在台灣的歷史教育中,對於波斯尼亞戰爭的描述相對較少,這正好給了我們一個絕佳的窗口,去理解在歐洲腹地發生的這場悲劇。我希望作者能用細膩的筆觸,捕捉到那種在極端壓力下,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微妙變化,或許是出於互助的溫暖,或許是猜忌與背叛的冰冷。如果作者能夠成功地將圍城日常的瑣碎與戰火的殘酷並置,讓讀者真切感受到那種「活著」本身就是一場勝利的沉重感,那麼這本書絕對是年度必讀之作。這種對特定歷史情境的深度挖掘,遠比泛泛而談的戰爭史更具震撼力。

评分

讀完書名,我腦海中浮現的畫面是那種充滿灰塵與硝煙氣味的街道,以及在斷壁殘垣間奔波的普通人身影。這本書顯然不是那種會讓你輕鬆闔上的讀物,它承載著沉甸甸的歷史重量。我對這種「日記體」的寫作形式非常感興趣,因為它預示著一種極為個人化、未經修飾的視角。真正的歷史往往不是由偉大將軍的命令構成的,而是由那些在戰火中掙扎求存的小人物的隻言片語拼湊而成。我猜想,莎拉塔這個人物,無論她是記者、平民,或是某個角色的觀察者,她的視角必然是極其貼近地面的,充滿了恐懼、憤怒,但也許還有對美好逝去時光的深沉懷念。在台灣,我們習慣了從相對穩定的角度回望歷史,而這種「在事件中心」的記錄,提供了一種近乎刺痛人心的在場感。我希望作者能精準地捕捉那種時間感——在圍城中,一天彷彿有無窮無盡的拉扯,而歷史的車輪卻以一種令人絕望的速度碾過一切。期待它能提供一種不同於官方敘事的、更貼近血肉的戰爭體驗。

评分

這書名簡直像一聲遠方的悲鳴,深深地叩問著讀者的良知。塞拉耶佛的烽火,對許多人來說可能只是教科書上的幾個關鍵詞,但透過「日記」這個載體,作者試圖做的,無疑是將那些冰冷的數據重新灌注以生命與情感。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平衡「日記」的私密性與「圍城」的公共性。圍城不只是個人的磨難,更是整個社群的集體受難。莎拉塔的文字是否會大量涉及鄰里間的互助與猜忌?戰爭最考驗人性的底線,在物資極度匱乏時,道德的界線往往變得模糊不清。我希望這本書能有力地揭示出,在文明崩潰的邊緣,人們如何重新定義「生存」與「人性」。如果寫得好,它應該會讓人讀完後久久無法言語,心中充滿複雜的情緒——有對逝者的哀悼,也有對當下和平的更加珍惜。這絕不是一本可以隨意翻閱的消遣讀物,它是一面鏡子,映照著人類歷史上最黑暗的篇章。

评分

光是「圍城日記」這幾個字,就已經暗示著一種時間的壓縮感和空間的極度受限性。想像一下,每天的生活都被固定在那幾條街道、幾個避難所之間,所有的希望與恐懼都隨著砲聲起伏。這類型的作品,真正的魅力在於「細節的密度」。我不期待看到對大戰略家運籌帷幄的描寫,我更想知道,當一顆砲彈落在街角,那種突如其來的寂靜,人們是如何處理手邊正在進行的日常瑣事——或許是還沒織完的毛衣,或許是孩子還沒講完的故事。如果作者能將這種「日常在戰爭面前的脆弱」描寫到位,那麼這本書的藝術成就就非常高了。我關注的重點在於,莎拉塔如何捕捉那些轉瞬即逝的微小時刻,那些在極端環境下反而顯得無比珍貴的「人性閃光點」。這種文學上的捕捉,遠比單純的史料陳述來得有力量,它能讓遙遠的悲劇,在不同文化背景的讀者心中產生共鳴。

评分

對於一個生活在相對安定環境下的台灣讀者來說,閱讀關於塞拉耶佛圍城這樣血淋淋的歷史文獻,始終帶有一種「觀看」的距離感。然而,這本書的標題讓我感受到一種強烈的拉力,彷彿作者在邀請我們「走進」那個烽火連天的城市。我尤其期待看到作者對「聲音」的描寫——是持續不斷的轟鳴,還是砲擊間那令人窒息的靜默?聲音往往是營造氛圍最直接的工具。日記的獨特之處在於它的即時性,它記錄的不是歷史學家事後的分析,而是當下人們對事件的即時反應和情緒波動。如果莎拉塔的文字能夠清晰地傳達那種時間被拉長又被無情截斷的體驗,讓讀者彷彿能聞到空氣中的火藥味,聽到窗外傳來的呼救聲,那麼這本書就成功地達成了它作為歷史見證者的使命。我希望它能成為一劑猛藥,警醒我們珍惜和平的來之不易,並深刻理解歷史的傷口是如何在個人層面上留下永久的印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