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蒙回憶錄

俄蒙回憶錄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毛以亨
图书标签:
  • 回忆录
  • 俄国
  • 蒙古
  • 历史
  • 游记
  • 文化
  • 旅行
  • 个人经历
  • 异域风情
  • 纪实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係敘述我隨馮玉祥,經庫倫赴莫斯科,請求援助之經過。自民國十三年始入馮幕起,至十六年蔣馮徐州會議止,就我所知道的對俄蒙交涉,分為若干題目,作有系統的敘述與批評。……惟既為研究性質,則僅述至民國十六年以前的事,未免貽明日黃花之譏,乃參考他書,而敘至今日(民國四十三年)始止。」

  毛以亨撰寫《俄蒙回憶錄》目的不在於紀錄北行的豔異,而是作為研究用途,提供後人對俄蒙更深層的認識。內容有時人的言論談話;政治人物的利益交涉;外蒙的政治介紹;列寧與史達林的動向觀察;蘇聯農、工業的考究;對中國制度的反思等等。

  旅行過程中,蘇聯代表要求他們加入共產黨的招攬,在其他人游移不決時,毛以亨堅決反對,馮玉祥贊同並言:「我誓不做兒皇帝,老早已經講過了,咱們要對得住國家。」毛以亨等人只要求蘇聯一次大批的援助,而不奢求長久結盟,因為那是不切實際的。此後某位會俄文的同行者與史達林進行一次歷史性的會面,書中記載了完整的對話內容,以及最終史達林的派兵協助決議。

  在蘇聯與蒙古,他騎過駱駝;住過蒙古包;領略西伯利亞的荒冷;見證共產主義的強盛。毛以亨將所思所想一一記下,本書不僅是一本遊記,更是探討制度與見證時局的珍貴史料。

本書特色

  ★毛以亨1926年與馮玉祥俄蒙之行的親身實錄,細述與史達林會面、對於俄蒙及共產制度的第一手觀察史料
  ★文史學家蔡登山新編點校
 
好的,以下是一份为您精心构思的,关于一本与《俄蒙回忆录》内容完全无关的图书简介。 --- 瀚海孤星:丝路尽头的商队与秘术 作者: 艾丽西亚·维兰蒂 (Alicia Velanti) 类型: 历史探险 / 神秘学 / 异域风情 导言:风沙洗不去的古老誓言 在二十世纪初的躁动年代,当欧洲的目光聚焦于帝国间的角力时,一个更为古老、也更为隐秘的舞台在亚洲的腹地悄然上演着命运的剧目。这不仅仅是关于黄金、香料和丝绸的贸易史诗,更是一场关于信仰、失落文明与禁忌知识的追寻之旅。 《瀚海孤星:丝路尽头的商队与秘术》带您深入探访一条被地图遗忘的支线——“琥珀之路”的残余。这条路线连接着中亚腹地那些独立于任何帝国管辖之外的绿洲城邦,它们如同海市蜃楼般时隐时现,守护着数千年来人类文明交汇时遗留下的珍贵遗产。 本书的主角,是一位名叫赛勒斯·范德沃德的年轻比利时植物学家兼业余考古学家。他并非为殖民地的财富而来,而是受一位神秘的东方学者的委托,寻找一种传说中生长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具有奇特药用价值的“月光草”。这份看似简单的任务,却将他卷入了远比想象中复杂和危险的漩涡。 第一部:沙丘下的低语 赛勒斯的旅程始于混乱的香港,随后辗转抵达了准噶尔盆地的边缘城市。这里的空气中弥漫着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复杂气味——波斯的玫瑰水、印度的香料、以及中亚特有的孜然与羊脂的混合味道。他雇佣了一支由经验丰富的老驼夫、沉默寡言的向导以及一名曾是西藏僧侣的翻译组成的商队。 商队成员的肖像: 老萨义德(Said): 队伍的实际领导者,一位坚信“风是神灵的呼吸”的维吾尔族长者。他精通沙漠生存的古老法则,对所有现代工具报以深深的怀疑。 丽娜(Lina): 一位来自俄国南部的流亡贵族后裔,她声称自己是受雇于一家欧洲秘密艺术品收藏协会,但她的真正目的始终笼罩在迷雾之中。她对中亚的宗教符号学有着惊人的了解。 “跛子”巴图(Batu): 沉默的护卫,据说是喀尔喀蒙古的后裔,身手矫健,但他对队伍中携带的任何“非贸易物品”都保持着一种近乎敌意的警惕。 赛勒斯很快发现,他们追寻的“月光草”并非普通药材,它似乎与某些中亚古老萨满教派的仪式紧密相关。商队的行进并非坦途,他们不仅要应对突发的沙暴和缺水危机,更要提防来自外部的窥探——一支由装备精良的雇佣兵组成的队伍,似乎也在紧密追踪着他们的动向,他们对赛勒斯背包里的一份泛黄手稿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第二部:失落之城的迷宫 在经历了数周的艰苦跋涉后,商队终于抵达了地图上早已标注为“已毁坏”的古老绿洲——伊克苏(Ikssu)。然而,眼前的景象远超他们的预期:这座城市并未完全被沙子吞没,而是被一层奇异的、能够扭曲光线的迷雾所笼罩。 进入伊克苏,时间感似乎也开始失序。赛勒斯发现这里的建筑风格融合了希腊化时期的雕塑、波斯拜火教的火焰图腾以及一些他从未见过的几何图案。图书馆的残骸中,散落着记载着某种“声波炼金术”的泥板文书。 核心冲突的揭示: 随着对环境的深入探索,赛勒斯和丽娜逐渐意识到,他们所寻找的月光草,实际上是启动或控制伊克苏遗址中心那座巨大“共鸣塔”的关键媒介。这座共鸣塔,传说中是古代术士用来与地球深层能量沟通的装置。 然而,追赶他们的雇佣兵终于现身了。他们隶属于一个名为“阿卡迪亚兄弟会”的组织,其目的并非科学研究,而是企图利用共鸣塔的力量,重塑欧洲的权力版图。赛勒斯和他的商队必须抢在敌人之前,解开伊克苏的最后一道防御——一个基于天文历法和声音频率构成的复杂机关。 第三部:琥珀之核与终极选择 故事的高潮发生在伊克苏的地下密室中。在那里,赛勒斯发现了关于“琥珀之核”的真相——那不是一种能量源,而是一种能够记录并回放特定时间点上发生的意识流的装置。月光草,正是激活这种“记忆回放”的催化剂。 当雇佣兵的首领试图强行启动共鸣塔时,赛勒斯必须利用他从沙漠长老那里学到的知识,结合丽娜对古老符号的解读,共同面对一个道德困境: 1. 摧毁共鸣塔: 确保这项足以颠覆历史认知的“技术”不落入邪恶之手,但也将永远埋葬了关于一个伟大文明的最终秘密。 2. 控制并隐藏: 冒着极大的风险,试图将共鸣塔的力量控制在少数人手中,以期未来能谨慎地利用其知识。 《瀚海孤星》并非一个关于征服的故事,而是一个关于敬畏与责任的寓言。它探讨了在文明的废墟之上,面对失落的知识时,人类的贪婪、学者的良知以及普通旅人所展现出的非凡勇气。最终,赛勒斯和他的商队将如何面对那片吞噬了无数梦想的瀚海?他们带走的,是满载历史的沙土,还是一颗被知识灼伤的灵魂? 本书的独特魅力: 细致的异域风情描绘: 深度融合了中亚十八世纪的服饰、饮食、宗教信仰(从苏菲派到早期佛教的融合)。 硬核的解谜元素: 涉及古代天文学、声学原理和符号语言学的交叉应用。 颠覆传统的角色设定: 角色动机复杂,没有绝对的善恶,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秘密”而战。 这是一部献给所有热爱遥远地平线、迷恋失落文明以及相信知识拥有超越时代力量的读者的史诗级探险小说。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原著/毛以亨(1894—1970)


  辛亥革命前參加光復會。191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政治系,後獲巴黎大學政治學博士、里昂大學文學博士。1923年回國。1924年加入中國國民黨。1926年同年曾陪同馮玉祥去莫斯科訪問,商請蘇聯政府援助中國革命。1928年後歷任多所大學教授。1946年與張君勱等組建民主社會黨。1947年當選立法委員。1949年,赴香港任香港大學教授。1954年,發表長篇著作《俄蒙回憶錄》。

主編/蔡登山

  文史作家,曾製作及編劇《作家身影》紀錄片,完成魯迅、周作人、郁達夫、徐志摩、朱自清、老舍、冰心、沈從文、巴金、曹禺、蕭乾、張愛玲諸人之傳記影像,開探索作家心靈風氣之先。著有:《人間四月天》、《傳奇未完──張愛玲》、《色戒愛玲》、《魯迅愛過的人》、《何處尋你──胡適的戀人及友人》、《梅蘭芳與孟小冬》、《民國的身影》、《讀人閱史──從晚清到民國》、《叛國者與「親日」文人》、《楊翠喜‧聲色晚清》、《多少樓臺煙雨中:近代史料拾遺》、《多少往事堪重數:百年歷史餘溫(1890-1990)》等十數本著作。

 

图书目录

編輯書前註
毛以亨和《俄蒙回憶錄》/蔡登山
原書序
一、天蒼野茫話塞北
二、西伯利亞行腳
三、庫倫風景線
四、「沙幕」幛外蒙
五、當年外蒙的黨政與人物
六、喇嘛和廟
七、外蒙今昔
八、赴蘇聯途中
九、蘇維埃名存實亡
十、莫斯科生活
十一、蘇聯農業之考察與研究
十二、蘇聯工業之發展及其後果
十三、第三國際與世界革命
十四、孫逸仙大學‧東方大學與蘇聯教育制度
十五、列寧墓畔
十六、史達林會見記
十七、異國話同舟
十八、布里雅特去思
十九、沙漠一歸人
二十、從海參威回國到徐州會議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5540807
  • 叢書系列:血歷史
  • 規格:平裝 / 280頁 / 14.8 x 21 x 1.4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原書序

  這本《俄蒙回憶錄》,係敘述我隨馮玉祥,經庫倫赴莫斯科,請求援助之經過。自民國十三年始入馮幕起,至十六年蔣馮徐州會議止,就我所知道的對俄蒙交涉,分為若干題目,作有系統的敘述與批評。其目的不在紀北行之艷異,談海客之瀛洲,乃是作俄蒙之研究,供國人之參考。惟既為研究性質,則僅述至民國十六年以前的事,未免貽明日黃花之譏,乃參考他書,而敘至今日始止。

  昔日所以不願執筆寫這本回憶錄,實因乏味的回憶,提不起興趣來。我方患忘記不了的苦,那裡還有再來追想的勇氣?再則馮玉祥亦如一般人之有其優點與劣點,論其優點,則人們會笑我睠懷故主;舉其劣點,則舊遊將怨我刻薄寡恩。而且又不能不提到他,提到則我雖力求其持平,人們亦將疑我為偏見。覺得不易著筆,而我的筆端又常挾感情以俱至,而不能自已,所以還是藏拙的好。

  現在為了應付共產黨,關於反共的理論、方法、與經驗,都有寫出來貢獻大眾的必要,不能為馮玉祥而因噎廢食了。共產黨是教條主義者,所根據的乃列寧史達林的聖經,是萬變而不離其宗的。他們總是那一套刻板的老文章,二十年前所說所做的事,與今日之所說所做的,沒有什麼兩樣。所以二十年前應付共產黨,而收效的方法,今日仍可發生效力,不隨時代的過去而過去。其二十年前不能收效而結果很壞的辦法,亦要視為借鏡,不能再犯同樣的錯誤。

  但對共產黨的言論,決不可自作聰明,望文生義來解釋,必須依照列寧、史達林的話,與其歷屆黨大會,與中委會的決議為說明。譬如蘇聯的共產黨,不是馬克思所認為無產階級工人之黨,而須依列寧的意見,與工人無關,僅為少數職業革命家的黨。又如兩個世界可以和平相處之意,不是說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可以妥協,而是依列寧的意見,不是前者為後者奏哀樂,就是後者為前者敲喪鐘。和平相處,乃是指冷戰或局部戰爭時,資本主義國家暫時存在之事實而言。瞭解蘇聯,此等名詞之正確解釋,實為吾人應上之第一課。

  尤足異者,蘇聯之所謂民主,乃指不可捉摸之精神而言,自以為根據於希臘,然希臘時代之暴君與民主,實無多大區別。依現代民主標準,須拿出制度來證明,則蘇聯殆為不民主之尤。然蘇聯雖厚顏自稱為最徹底的民主,大家皆知其偽,故其影響不大,顧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仍能騙了不少人。惟共產主義者而以社會主義者自稱,乃以社會主義之優點歸之,使無人敢直斥其非社會主義。然社會主義與馬克思主義,皆以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為原則,而共產主義者祗知使人各盡所能,而不許其各取所需。所以我直斥其為反社會主義之新沙皇的力量主義。凡此皆為我所欲盡量介紹出來,以明共產黨之真意所在。

  中共諸人,無論其為民族派與國際派,均不愧為列寧的信徒,他們均不借運用外國的力量,來奪取本國的政權。民國三十六年政協瀕於破裂時,董必武親來托我,求美國的干涉。我告以運動外國來干涉本國之事,我不願為,且美國人亦不肯幹。乃叩以萬一國共開戰,勝利究將誰屬?董答為中共方面,當然劣勢,因國軍之動員工具,為飛機、輪船、與汽車,而中共則只靠徒步。所以不得不另想辦法,以求補救,而將劣勢轉變為優勢。我想其另想之辦法,不特已經進行,且已安排就緒,引滿待發了。我於此更得一結論,即所謂國內派與國際派,其依頓蘇聯,是一致的。所以對於中共內部有狄托主義的幻想,亦可以休矣!
  共產黨尚有兩套把戲,自以為獨步世界,無人能及:第一為矛盾,第二為重複。打開《列寧全集》看一看,曾無往而不矛盾,他們認為有矛盾始有綜合,否則即不能完成其體系。且自認為根據黑格爾馬克思的哲學,其實此類哲學,只是為預言家所必需,因為本來無決預言,只好出以兩面光之詞了。惟共產黨收效的地方,在不嫌重複,這是為強調某一問題所必需,我們要強調其駁覆,亦只有隨以重複。但不能如彼之多,因為他們不怕讀者討厭,而我們則深怕得罪讀者。例如關於蘇維埃聯邦問題,除見於蘇維埃一章外,又於布里雅特一章中,再一述及。又如蘇聯在遠東之對中日政策,亦於各章中,分別提到三四次。再則馮玉祥的見解有限,他說來說去只是那幾句話:譬如不願做兒皇帝一語,他說了不只數百遍,幾可安置於每章之中,但我只使在庫倫與史達林會見二章中,重見一次,其餘都省掉,以免讀者討厭。提到拉鐵摩的地方有四處,其實是可併為一處的,但我因為他影響美國輿論太大了,所以不能自已的繼續提出來。總之受了共產黨影響的重複壞習慣,是要請讀者原諒的。

  本書關於主義與政制,自愧不如中外專家研究之精,又不如留俄學生之熟。其於外蒙情形,更不如內蒙同胞白雲梯等之親切了。是書之作,僅為拋磚引玉之用,俾於俄蒙認識,有進一步之研討,而有助於應變,則尤所願也,是為序。

民國四十三年毛以亨於九龍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暗示了其内容必然与历史的巨大转折点有所关联。俄国与蒙古,一个是庞大的帝国,一个是新兴或复苏的力量,二者之间的互动,必然牵动着亚洲乃至全球的地缘政治神经。对于我们身处东亚的读者而言,我们习惯性地将目光集中在美苏(中)的关系上,而俄蒙这段错综复杂的关系史,往往处于一个被忽视的角落。因此,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历史切片,它可能揭示出一些我们不曾听闻的权力博弈的侧面,或是文化渗透的微妙路径。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处理“权力”与“自由”这两个核心主题的。在那种受到外部强大力量长期影响的区域,个体的能动性如何体现?那些在政治边缘地带活动的人们,他们对历史的走向,究竟是顺应者、抵抗者,还是仅仅是漂浮的观察者?这本书的价值,或许正在于它提供了一个观察“大国关系”时,可以参考的“小国/小人物”的视角。这种由下而上的观察,往往能捕捉到上层政治精英所无法触及的社会肌理。如果能看到,在那些被大历史裹挟的人们身上,依然有尊严和坚守,那么这本书的意义就超越了单纯的历史记录,升华为对人性的赞歌。

评分

深入思考“回忆录”的载体特性,我更在意作者的“诚实度”与“自我反思”。回忆录最大的陷阱,就是个人记忆的不可靠性,以及美化自我的倾向。因此,我希望这本书的作者能够展现出惊人的勇气,去直面自己记忆中的矛盾、错误,甚至是那些令人不快的真相。一个成熟的作者,不会试图扮演历史的先知或完全的受害者,而是会以一种近乎冷峻的自我审视,去梳理“我所相信的”与“历史真实的”之间的距离。这种自我剥离的能力,是区分普通游记和伟大回忆录的关键分水岭。此外,对于一个跨越了文化和地域的书写者,其语言习惯和思维模式本身就是一种观察工具。这本书是否能让我们看到,当作者试图用一种语言(比如中文)来转述另一种文化(俄蒙)的经验时,所产生的奇妙的“翻译腔”或“失真”?这种“失真”本身,往往就是最深刻的洞察。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进入一个“异质”的经验世界,让我感到陌生,却又在陌生中找到了某种普世的人类情感连接点。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么这本书就不仅仅是关于俄蒙的回忆,而是关于“如何记忆”和“如何存在”的哲学思考了。

评分

从文学性的角度来审视,一本优秀的非虚构作品,其叙事节奏和语言的运用至关重要。我希望这本书的文字能带着一种史诗般的磅礴气势,但又不能失掉私人记忆的温度。如果作者的风格过于学术化或过于直白,那么“回忆录”的魅力就会大打折扣。我期待看到作者运用丰富的意象来构建场景,比如,用蒙古大草原上风吹草低见的寂寥,来映衬那个时代政治气候的变幻无常。或者,用俄罗斯冬日里炉火旁的温暖,来象征人性在绝境中的微弱但坚定的希望。文字本身就是一种历史的载体。台湾的文学传统,尤其偏爱细腻的情感描摹,如果这本书能巧妙地将宏大的地缘政治背景,融入到对某个具体物件、某句对话、甚至某个眼神的捕捉中,那就达到了极高的境界。那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留白,才是回忆录的精髓所在。我甚至在想,作者是否会采用非线性的叙事手法,让过去的片段如同梦境般闪回,从而加强宿命感和历史的沉重感。一本好的回忆录,不应只是事件的罗列,而应是一场精心编排的记忆交响乐,让读者在不同的声部交织中,感受到作者灵魂深处的共鸣。

评分

这部作品光看书名就让人感觉有着浓厚的历史厚重感,光是「俄蒙」这两个字,就立刻让人联想到广阔的欧亚大陆腹地,那些风云变幻的岁月。我猜想,这本书的内容,想必是作者在那个特定历史时期,对于俄罗斯和蒙古这两个古老民族交往与碰撞的第一手记录。它可能不只是一本简单的回忆录,更像是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普通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抉择。台湾的读者,对于遥远的北方草原和西伯利亚腹地,往往带着一种既好奇又疏离的眼光。我们从课本上接触到的,大多是宏大的历史叙事,鲜少能有这样深入个体经验的文本。我非常期待,作者如何描绘那片土地的色彩、声音和气味——是冰雪的凛冽,还是马背上的自由?是古老信仰的坚韧,还是现代文明冲击下的迷惘?一本好的回忆录,最迷人的地方就在于,它能将冰冷的史实,通过鲜活的个人情感重新点燃,让我们感受到,那些遥远的名字背后,是活生生的人的喜怒哀乐。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就在于填补了我们对那个特定历史片段理解上的空白,提供了一种不同于官方叙事的、更贴近人性的视角。光是这样的想象,就已经让人迫不及待想翻开书页,去探寻那段未曾亲历的往事了。

评分

这本书的潜在吸引力,在于它触及了「边陲」与「身份认同」的议题,这对习惯于海岛视角的我们来说,有种独特的张力。在台湾,我们对「身份」的讨论,往往聚焦在特定的族群归属和政治光谱上,但这本书所描绘的俄蒙交界地带,其身份认同想必是更加流动态、更加复杂的混合体。我想象着作者是如何在中俄蒙三者文化的夹缝中生存、观察和记录的。这种「在地」的视角,远比任何学院派的论述来得生动有力。如果作者的笔触够细腻,我们或许能看到,当一个人的生活必须在两种截然不同的世界观中摆荡时,内心会产生何种哲学上的回响。是疏离感带来的清醒,还是融合后的圆融?这种对「中间地带」的深刻剖析,对于长期处于特定文化圈内部的我们,是极佳的反思工具。它能让我们跳脱出既有的框架,思考文化边界的模糊性。我尤其关注作者在描述人际关系时的描写,在那样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里,信任是如何建立的?友谊又是如何经受考验的?这些看似微小的细节,恰恰是理解一个时代最扎实的基石。这本书若能成功地捕捉到这种边缘地带的人性光辉与阴影,那它绝不只是一部地方志,而是一部关于人类精神韧性的史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