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拋棄我?:日本「嬰兒信箱」十年紀實

為什麼要拋棄我?:日本「嬰兒信箱」十年紀實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NHK採訪團隊
圖書標籤:
  • 日本
  • 嬰兒
  • 社會問題
  • 兒童福利
  • 棄嬰
  • 傢庭
  • 倫理
  • 紀實文學
  • 社會紀實
  • 悲劇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這十年來,嬰兒信箱一共收容瞭一百三十個孩子。
你覺得這個數字是多還是少呢?
 
  2007年,熊本一間民間醫院,成立瞭「嬰兒信箱」這項設施,希望能夠拯救因為走投無路而遭犧牲的嬰兒們。十年來,收容瞭一百三十個孩子,雖然自成立以來,便飽受爭議與批評。但仍不改初衷的堅持下去。
 
  或許最需要拯救的其實是大人……
  
  嬰兒信箱的最大特徵是「匿名遺棄」,正因為採取匿名性,一籌莫展的父母纔會將孩子送來。但這同時也是最為人所詬病的一點,匿名性是否會助長不負責任的傢長隨意遺棄?
 
  日本NHK 採訪團隊,花費長時間追蹤訪問,希望能深入瞭解這個議題。關於被遺棄的孩子們、關於掉落在保護網之外無助的女性、關於我們能夠怎麼做……。
 
  為什麼要遺棄我?
  這個問題不隻是質問父母,同時也是一種對社會、對政府的呼喊。
 
各方好評推薦(依照姓名筆劃排序)
 
  很幸運為人父親的我,可以看到這本書。──李毅誠/颱灣通勤第一品牌主持人
 
  從理解和傾聽女性的聲音做起,嬰兒信箱是起點而非終點。──林誌潔教授/法務部人權委員會委員
 
  本書從生命的拋棄與拯救齣發,探究每個不得已的個人及社會結構因素。──施慧玲教授/颱灣法律資訊中心主任
 
  各種價值辯證細緻精彩,值得推薦。──劉淑瓊教授/颱灣醫療改革基金會董事長
跨越藩籬的生命之歌:探尋現代社會中被遺棄者的心靈地圖 本書聚焦於全球範圍內,那些在看似完備的社會結構下,依然無聲無息滑落至邊緣的生命群體。它並非簡單地記錄個案,而是深入剖析瞭支撐或瓦解個體生存的宏大社會、經濟與文化力量。 第一部:看不見的角落——邊緣化的結構性透視 本書的開篇,我們首先將目光投嚮那些被主流敘事有意無意忽略的“看不見的角落”。這不僅僅是地理上的偏僻,更是社會資源分配和話語權缺失所導緻的結構性邊緣化。 1. 城市化浪潮中的“失根者”: 我們考察瞭在全球主要城市化進程中,因傳統社區瓦解、傢庭結構重塑而失去社會支持網絡的個體。他們可能是被拆遷安置後無所適從的老人,或是因産業轉移而失業、無法融入新經濟模式的中年人。書中詳盡分析瞭“社會資本”的耗竭過程,並探討瞭在高速發展的經濟體中,何種社會安全網的缺失,使得這些“失根者”在麵對突發危機時,完全暴露在風險之下。 2. 符號化的“他者”:精神健康與汙名化的雙重枷鎖: 現代社會對“正常”的定義日益收緊,任何偏離主流認知標準的精神或心理狀態,都可能成為個體被社會排斥的強大推力。本書選取瞭數個案例,展示瞭精神疾病患者、長期失業人群,乃至僅僅是性少數群體,是如何在製度性的偏見和日常的歧視中,一步步被推嚮社會邊緣。我們不僅描繪瞭他們生活的艱辛,更細緻還原瞭診斷標準、醫療資源分配不公以及媒體刻闆印象如何共同構建起一道難以逾越的“汙名之牆”。 3. 代際裂痕與情感債務: 隨著平均壽命的延長和傢庭小型化,代際之間的溝通鴻溝日益顯著。本書通過對不同社會階層的深度訪談,揭示瞭在傢庭內部,情感的“債務”——例如對年邁父母的照料責任,或對成年子女的經濟支持——如何在壓力下演變為衝突的導火索,最終導緻關係斷裂,個體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我們探討瞭“孝道文化”在現代生活節奏下的異化,以及這種異化如何直接導緻傢庭內部的“被拋棄感”。 第二部:生存的煉金術——邊緣群體的主動與被動抵抗 即便身處絕境,生命依然會尋找齣路。第二部分著重探討瞭邊緣群體在資源極度匱乏的情況下,所展現齣的驚人韌性、創造性生存策略,以及他們對主流價值體係的反思與抵抗。 1. 灰色經濟的生態學: 對於那些無法進入正規就業市場的個體,非正式經濟部門往往成為最後的庇護所。本書不帶批判性地考察瞭街頭販賣、廢品迴收、非正式照料等“灰色經濟”的運作機製。我們分析瞭這些活動的內在邏輯、風險管理係統以及參與者之間形成的臨時性互助網絡。這種生存模式揭示瞭一種與主流市場邏輯並行不悖的、基於信任和即時需求的微觀經濟生態。 2. 空間重塑與“傢園”的再定義: 當傳統意義上的“傢”不再可靠時,人們開始在非傳統空間中構建新的歸屬感。這包括對公共空間(如公園、地下通道)的季節性占領,對特定網絡社群的深度依賴,乃至對臨時住所的儀式化布置。通過民族誌學的方法,我們記錄瞭“流浪者營地”或“網絡匿名社群”中建立起來的臨時性規則、內部權力結構以及共同的身份認同,這些都成為瞭抵抗被社會遺忘的有效手段。 3. 記憶的搶救與曆史的重述: 許多被拋棄的個體,其生命故事往往是被主流曆史敘事所抹去的。本書的重點之一,便是通過深入的口述史工作,讓這些“失聲者”重新掌握敘事權。他們如何迴憶過去的輝煌?如何理解如今的睏境?這種對個體記憶的搶救,不僅是對個人尊嚴的重建,也是對官方曆史文本的有力補充和挑戰。他們用自己的經曆,重繪瞭社會變遷的真實圖景。 第三部:製度的盲區與倫理的拷問 本書的最後部分迴歸到宏觀視角,審視社會製度在應對“拋棄”現象時的結構性不足,並引申齣對現代社會核心倫理價值的拷問。 1. 福利製度的“卡夫卡式迷宮”: 我們追蹤瞭數個案例,展現瞭申請社會福利援助時所遭遇的層層審批、文書工作的巨大壁壘,以及“有罪推定”式的審查機製。這些製度設計,本意是防止濫用,但在實踐中,卻成為瞭最有效的排斥工具,使得那些最需要幫助的人,因為無法適應繁瑣的流程而被拒之門外。本書詳細解構瞭這些“程序正義”是如何導緻實質上的“不公義”。 2. 慈善的局限與權力的不對等: 慈善機構在填補政府空白的同時,也帶來瞭新的權力動態。本書探討瞭“給予者”與“接受者”之間隱含的等級關係。過度依賴慈善,是否在無意中閤理化瞭社會分配的不平等?我們分析瞭數個大型慈善項目的運作模式,質疑其項目設計是否真正關注瞭個體需求的深度和持續性,還是僅僅滿足瞭捐助者的道德優越感。 3. 現代性的“棄嬰情結”: 最終,本書提齣一個更具哲學層麵的探討:我們這個高度個體化、強調自我實現的現代文明,是否在基因中攜帶瞭一種對“無用”或“不完美”個體的內在排斥傾嚮?“拋棄”現象,在某種程度上,是否是現代社會對自身效率至上原則的必然反噬?通過對比不同文化背景下處理“遺棄”問題的曆史案例,本書試圖為理解當代社會中“被遺棄感”的普遍性提供一個跨文化的參照係。 全書的基調是沉靜而有力的,它拒絕煽情,專注於呈現復雜、多維度的社會現實。它要求讀者直麵一個不甚光彩的真相:在每一個繁榮的都市之下,都有著一串串無人問津的、掙紮求生的生命足跡。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NHK採訪團隊
 
  由NHK 的員工所組成的採訪團隊,十年來追蹤日本第一個嬰兒信箱「送子鳥搖籃」,持續嚮觀眾傳達設施情況。
 
  二〇一五年四月播放的《今日焦點》是媒體首次接觸嬰兒信箱收容的兒童,嚮全國觀眾介紹當年的小嬰兒已經長成十多歲的少年,實際收錄當事人的心聲,帶來強烈衝擊。
 
  二〇一七年六月播放的《今日焦點+》則介紹嬰兒信箱的「現況」與麵臨的課題。
 
繪師簡介
 
Gami
 
  自由接案插畫傢、漫畫傢。
 
  英國倫敦金士頓大學插畫研究所畢業,並於倫敦獨立齣版漫畫《微不足道的展覽》,著有圖像小說《失能旅社》,作品多見於獨立齣版,及CCC創作集平颱。
 
  個人網站:gamichou.com
  IG:@gamiillustration
 
譯者簡介
 
陳令嫻
 
  輔仁大學日文係學士,東京學藝大學國文係碩士。喜歡閱讀、旅行與陶瓷器。
  聯絡方式:reikan0412@hotmail.com

圖書目錄

各方好評推薦
颱灣通勤第一品牌 李毅誠 ——— 02
法務部人權委員會委員 林誌潔教授 ——— 04
颱灣法律資訊中心主任 施慧玲教授 ——— 06
颱灣醫療改革基金會董事長 劉淑瓊教授 ——— 07

序 章 日本唯一一處嬰兒信箱 ——— 19
遭到拋棄的一百三十條生命 ——— 20
託付給嬰兒信箱的孩子 ——— 23
遇上寄養傢庭 ——— 24
自豪的兒子 ——— 25
姓名、年齡、齣生地皆不詳 ——— 26
「好險我是被送到嬰兒信箱」 ——— 27
少年麵對過去的人生 ——— 31
少年對於嬰兒信箱的想法 ——— 32
節目收到各種迴響 ——— 35
嬰兒信箱的另一頭 ——— 37

第一章 生命如何遭到拋棄與拯救 ——— 39
名為「嬰兒信箱」的設施 ——— 40
起源於民間醫院 ——— 43
「緻母親 我們會保密」 ——— 44
熊本市長負責為身分不明的兒童命名 ——— 47
對於嬰兒信箱第一例的迴響 ——— 49
中央政府對於第一例的反應 ——— 50
陸續齣現案例 ——— 51
開設一年後的評鑑報告 ——— 53
接獲報告後的動嚮 ——— 55
開設兩年半後的評鑑報告 ——— 56
明顯有人把方便當隨便 ——— 58
嬰兒信箱危害母子生命安全 ——— 59
生父母不詳 ——— 60
嬰兒信箱能為孩子的人生負責嗎? ——— 61
匿名製究竟是為瞭誰?——— 62
對於中央政府的建議與請求 ——— 64
全國廣設諮詢窗口 ——— 66
政府不改保守態度 ——— 67
孤立生產可能緻死 ——— 68
孤立生產的案例 ——— 70
收容身心障礙兒童 ——— 74
收容的安全性與閤法性 ——— 76
保護母親的重要性 ——— 77
齣乎意料的重蹈覆轍 ——— 78
來自國外的孩子 ——— 79
嬰兒信箱的多種不為人知情況 ——— 81

第二章 走投無路的女人,自私自利的男人 ——— 83
抵達嬰兒信箱的女人 ——— 84
案例 ①
真由美(二十多歲)使用嬰兒信箱的理由是意外懷孕
齣乎意料的情況 ——— 84
懷孕是自作自受 ——— 86
無法逃避的現實 ——— 88
決定放手 ——— 89
案例 ②
舞(二十多歲)男方要求墮胎,最後選擇成為單親媽媽
不想讓人知道懷孕 ——— 90
第一次說齣煩惱 ——— 92
案例 ③
文乃(二十多歲)使用嬰兒信箱的理由是男方拒絕接受孩子
懷孕的喜悅消失得無影無蹤 ——— 94
男方從頭到尾冷淡不關心 ——— 95
無處可逃後的最後退路 ——— 96
放棄與決心 ——— 97
生產前夕的危險行為 ——— 98
在旅館破水 ——— 99
生產可能危及生命 ——— 101
從未抱過親生兒子 ——— 102
選擇齣養孩子 ——— 103
迴到傢鄉重新開始 ——— 105
思念孩子 ——— 105
案例 ④
男子把和第三者的孩子送到嬰兒信箱,導緻外遇對象帶著女兒一起自殺
小女孩被帶走 ——— 108
小女孩送迴母親身邊 ——— 109
救不迴的生命 ——— 110
檢討如何預防重蹈覆轍 ——— 111
案例 ⑤
嬰兒信箱收到嬰兒遺體,發展成棄屍事件
開設以來最大的衝擊 ——— 114
鎖定棄屍的母親 ——— 115
小男嬰在生產過程中死亡 ——— 116
「希望有人祭拜小嬰兒」 ——— 117
不負責任的男人 ——— 118

第三章 生大於養?養大於生? ——— 121
遇上送來嬰兒信箱的小女孩 ——— 122
「希望這孩子在充滿愛的環境下成長」 ——— 123
婦產科醫師的心願掀起輿論熱議 ——— 124
收養的過程艱辛漫長 ——— 125
收養難以普及 ——— 128
住在安置機構的兒童 ——— 130
兒童安置處遇方式落後世界其他國傢 ——— 132
嬰兒信箱收容的孩子後來怎麼瞭? ——— 134
生父母突然齣現 ——— 135
寄養傢庭的煩惱 ——— 136
終於明白身分來歷 ——— 137
害怕穩定的環境遭到破壞 ——— 140
能否收養必須聲請傢事法庭認可 ——— 141
日本的傢庭觀重視血緣關係 ——— 142
幾乎無人聲請終身褫奪親權 ——— 144
遺棄之後親權還是在生父母手上 ——— 146
生大於養?養大於生? ——— 148

第四章 誰來協助孤立無援的母親? ——— 151
社會中的弱勢 ——— 152
生活窮睏影響懷孕生產 ——— 153
無法取得資訊的孕婦 ——— 155
不曾產檢帶來的風險 ——— 156
許多孕婦其實是臨盆纔前往醫院 ——— 158
在社會中遭到孤立的族群 ——— 159
傾聽女性的聲音 ——— 160
諮詢內容多元 ——— 164
全國各地都有可能需要嬰兒信箱的女性 ——— 169
立法製定諮詢窗口 ——— 170
難以推動支援母親的製度 ——— 172
展開「棄兒專案」 ——— 173
德國的嬰兒信箱普及全國各地 ——— 175
推廣「中止妊娠諮詢」 ——— 179
生還是不生?支持女性的選擇 ——— 181
打造多元化支援體係 ——— 183
打造配閤母親與兒童的體係 ——— 185
政府介入的方式不同 ——— 189

終 章 如何保護兒童的生命? ——— 193
從評鑑報告看得齣專傢的用心 ——— 194
開設十年的綜閤評價 ——— 197
想要消弭身分不明的孩子 ——— 199
保護母親與兒童的「祕密生產製度」 ——— 201
從匿名製轉嚮實名製 ——— 202
引進製度需要進一步討論 ——— 203
會齣現新的嬰兒信箱嗎? ——— 206
串聯醫療與社福的推手 ——— 207
看不見孩子日後發展 ——— 210
隻有起點增加瞭選項 ——— 212
嬰兒信箱的新課題 ——— 213
充實兒童福利 ——— 215
嬰兒信箱提齣的問題 ——— 217
小翼與嬰兒信箱 ——— 220

結語 ——— 221
參考文獻 ——— 224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9987240
  • 叢書係列:社會紀實
  • 規格:平裝 / 231頁 / 15 x 21 x 1.1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推薦序
 
颱灣通勤第一品牌──李毅誠
 
  在我成為父母後,每天都從寶寶身上學到各種不曾思考過的日常。
 
  以前我看著種種案例,心裡應該會想著:「如果負不起責任那幹嘛要這樣做」,但現在的我完全明白,隻是因為置身事外,所以可以事不關己的說齣這句話。隨著每個個案的故事纍積,也印證瞭我從寶寶身上學到的事情:寶寶需要的是愛,但不一定要是父母的愛。
 
  相信很多人都會認同,令人痛心的悲劇在發生之前是一連串錯誤抉擇的纍積,如果中間能有任何一個人伸齣援手,那也許就不需要付齣如此大的代價。
 
  雖說,社會對於性別意識的平權還尚有進步空間,對於各種不同的選擇也都應該去聆聽理解。這本書中討論到嬰兒信箱有許多可改進的建設性意見,但我心裡想的也僅僅是那就大傢一起努力改進吧。
 
  隻要能讓一個生命受到更妥善的照顧與愛,那就夠瞭。
 
  很幸運為人父親的我,可以看到這本書。
 
法務部人權委員會委員 林誌潔教授
 
  「拯救生育過程中的兩個弱勢」
 
  熊本的慈惠醫院以一間宗教性質的民營醫院,擔起瞭拯救生命的責任。十多年前,慈惠醫院設置瞭嬰兒信箱(無力扶養嬰兒的父母可將嬰兒送到此處),本書從不同麵嚮探討嬰兒信箱設置十年後的發展、各種案例、以及反省瞭日本欠缺多元化支援體係,對弱勢生育婦女造成的壓迫。
 
  女性在生育過程中,獨自承擔生產的高風險、無力養育而可能麵對的遺棄責任,以及來自社會的不諒解和道德譴責。
 
  在嬰兒信箱的絕大多數案例中,嬰兒的生父都是置身事外,孤立無援甚至連產檢都不敢做的母親,以走投無路來形容也不為過。
 
  雖然,如果隻有嬰兒信箱這個選項,依然可能發生悲劇(如書中所呈現的案例,無依無助的母親為瞭將嬰兒送進信箱,又不願讓其他人知道她未婚懷孕,隻能冒險到信箱附近獨自生產,差點喪命),但如果連嬰兒信箱都沒有,案例中的母親說:那她可能直接就去自殺瞭。因此,嬰兒信箱拯救瞭小生命,也拯救瞭社會底層的弱勢母親。
 
  生和育幾乎是女性的生命中最大挑戰和選擇,如果少子化被認為是一個國安層級的人口問題,政府介入的方式就不該僅是限縮人工流產的範圍、限製婦女生育的自主權、或者純粹將球丟給民間。嬰兒信箱雖然為遺棄或墮胎創造瞭一個不同的可能,但是對於被遺棄嬰兒的保育、對於父權結構對女性造成的壓迫、以及對於很多非自願懷孕但卻處於社會弱勢的保護,欠缺完整的扶助和支援係統,纔是政府和民間都應該一起努力的課題。
 
  提高生育的意願,要從理解和傾聽女性的聲音做起,嬰兒信箱是起點而非終點。
 
颱灣法律資訊中心主任 施慧玲教授
 
  日本的「嬰兒信箱」,代錶什麼樣的人權保障理念?在一個超高齡社會,新生命的降臨本應伴隨無限祝福,卻因難以啟齒的不得已, 讓一個母親丟棄孩子?!本書從「生命的拋棄與拯救」齣發,探究每個「不得已」的個人及社會結構因素,隨而傾聽孩子從被丟棄,到機構安置、寄養收養,在自我認同到身分確認間的無助吶喊。「嬰兒信箱」本應提供棄嬰的「社會搖籃」,褪去汙名化,給孩子幸福成長的機會,實則有諸多睏難!本書用最真實的生命故事,佐以理性的分析、感性的筆觸,省思並且展望「嬰兒信箱」的存在必要與優化可能。
 
颱灣醫療改革基金會董事長 劉淑瓊教授
 
  根據兒童權利公約(CRC),兒童有生存及發展權。「嬰兒信箱」是選項之一,不是唯一。颱灣標舉人權立國,我們有責任盡一切可能,讓孩子得到他們該有的照顧,過上他們該過的生活,這本書呈現日本想方設法讓孩子活下來、活得好,各種價值辯證細緻精彩,值得推薦。

用戶評價

评分

這部作品的閱讀體驗,是極其「沉浸式」的,它讓你放下既有的道德預設,硬生生地將你拉入一個非黑即白的現實之外的灰色地帶。它讓我重新審視「母愛」這個概念,母愛難道隻有一種標準的、無私奉獻的錶現形式嗎?在資源極度匱乏、社會支持係統幾乎不存在的絕境中,也許「拋棄」本身,反而成為瞭一種極端的「愛」的錶現,愛孩子能擁有一個相對穩定的未來,即便那個未來是沒有自己參與的。這種視角的轉換,是極具衝擊力的。書中對於不同階段介入者的描述,層次分明,從最初的徬徨無助,到被發現時的恐懼,再到後續的安置過程,作者處理這些敏感素材時的專業與尊重,令人敬佩。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日本社會的一個角落,它更像是一部關於現代社會如何應對極端生命睏境的普世教材,值得所有關心社會福利與人權議題的人仔細品味。

评分

閱讀過程彷彿經歷瞭一場漫長的心靈洗禮,書中那種對「生命價值」的叩問,持續在腦海中迴盪。它並沒有提供簡單的解答,事實上,好的非虛構寫作本來就不該給齣標準答案,它應該是拋齣更精準的問題。我尤其被那些孩子在信箱之後的生活片段所觸動,他們的成長,是在一種特殊的「被拯救」的敘事下展開的。這種被拯救,究竟是他們的幸運,還是他們必須背負一生的標籤?作者的文筆非常細膩,尤其在描寫細微的情感波動時,像是能穿透厚厚的紙張,直達當事人的內心深處。這本書的結構,讓人感到一種結構性的壓迫感,從社會經濟背景到傢庭破碎,再到最後的醫療與法律介入,每一個環節似乎都在暗示,這個孩子的誕生,從一開始就註定要走上一條崎嶇的路。這不是一本讓你讀完可以輕鬆闔上的書,它要求你必須在闔上後,持續地與書中的殘影共存。

评分

說真的,初讀這本書,我原以為會看到許多煽情的描寫,畢竟主題如此沉重,但作者的敘事風格卻是齣乎意料的剋製。他像是個冷靜的觀察傢,精準地捕捉到人性在極端壓力下會展現齣的各種麵嚮。例如,那些決定將孩子放入信箱的父母,他們的心境絕非單一的「自私」二字可以概括,書中透過大量的訪談細節,呈現齣那種撕心裂肺卻又不得不做的理性抉擇。更引人深思的是,信箱製度的設置,本身就帶有一種矛盾的倫理睏境。它滿足瞭保護新生兒生命的需求,卻犧牲瞭親緣的連結與孩子的身份認同權。這本書的結構安排得非常好,它不隻是單純的個案羅列,而是層層深入地探討瞭日本社會文化如何形塑瞭這種「非典型育兒」的現象。讀起來讓人不斷地反思,我們自以為堅固的傢庭價值觀,在現實的重量麵前,到底有多不堪一擊。

评分

這本紀實文學的力度,不在於它揭露瞭什麼驚天動地的內幕,而在於它展現瞭「日常的悲劇」是如何被製度包裝與消弭的。對於我們颱灣的讀者來說,雖然我們的社會福利體係與日本不盡相同,但書中對於弱勢群體、未婚懷孕睏境、以及社會安全網失靈的描寫,簡直就是鏡子一般地映照齣我們自身社會的某些盲點。我特別欣賞作者對於「隱私」與「公共利益」之間界線的探討。信箱的設計,核心概念是保護匿名性,但這種匿名性是否也間接剝奪瞭孩子追尋自己「來處」的權利?書中關於社工、醫院人員以及寄養傢庭的描述,也讓我們看見,在體製最末端執行任務的人,他們所承受的職業倦怠與倫理拉扯,那種無聲的負荷,同樣是構成這個故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讀完,會讓人對「社會責任」這四個字,有瞭更為立體且沉重的理解。

评分

這本書光是書名就讓人心頭一緊,「為什麼要拋棄我?」這簡單的詰問,背後隱藏瞭多少社會結構的沉重與人性的掙紮?我一開始翻開書,就被那種近乎紀錄片的冷靜筆觸所吸引。作者似乎是用一種抽離的姿態,記錄著那些被主流社會邊緣化的生命故事,但文字間的溫度卻怎麼也壓抑不住。它沒有販賣廉價的同情,而是用非常紮實的田野調查,剖析瞭「嬰兒信箱」這個特殊製度背後,那些關於「選擇」的悖論。你不得不去思考,當一個社會提供瞭一個看似隱密的齣口,它究竟是挽救瞭生命,還是在某種程度上,閤理化瞭「遺棄」的行為?這本書的厲害之處,在於它迫使你直麵這些複雜的道德光譜,不讓你輕易地找到是非黑白。那種在體製縫隙中求生的微小生命跡象,被描繪得如此真實,讀完後,心裡總像壓著一塊濕冷的石頭,久久無法散去。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