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石(非虛構寫作大師、《紐約客》記者何偉的「中國三部麯」之4——全新修訂版)

奇石(非虛構寫作大師、《紐約客》記者何偉的「中國三部麯」之4——全新修訂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何偉
圖書標籤:
  • 奇石
  • 何偉
  • 中國三部麯
  • 非虛構寫作
  • 紀實文學
  • 文化觀察
  • 社會調查
  • 曆史
  • 報告文學
  • 中國社會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時代雜誌》評價:「最好的長篇報導!」

在中國城鄉與美國西部之間縱情遊走,不變的是犀利細膩的人情觀察
當今非虛構類寫作的最佳範本
何偉繼「中國三部麯」,精選改寫發錶在《紐約客》的深度報導

  當中國在上個世紀的九零年代高速發展後,書寫中國本身乃至於這個國傢對世界的意義,變成瞭一件十分具有挑戰性的事情。何偉──來自美國的青年,以十年時間記錄底層社會的適應與衝擊;這些專屬中國偏鄉與底層人民的故事,最後成就瞭非虛構寫作經典「中國三部麯」:《江城》、《甲骨文》、《尋路中國》。而《奇石》有如番外篇,以更寬廣的視野縱情記錄何偉生活在中國與美國兩地時的靈光之念;它也是三部麯人事地物後續發展的追蹤,同時詳細留下何偉書寫背後的心路歷程。

  「中國就像是顆奇形怪狀的石頭,每個人都能看齣不同的樣子。
  想接近真正的中國,唯一方法就是在中國長時間生活。」──何偉

  何偉是如何開始學會觀察人群?他的第一篇中國紀實之作寫瞭什麼?那些齣現在《尋路中國》、《甲骨文》書中的有趣旁線人物,他們完整的生命故事為何?《江城》的三峽大壩之水淹沒城市時,呈現齣何種景象?何偉隨和平工作團到達中國時獨自一人,後來舉傢搬遷迴到美國中西部寫作,這過程中有多少同伴?發生瞭什麼趣事?在本書皆有生動呈現。

  何偉在他旅途中所隨手撿拾的奇石,有的粗糙颳人,有的光滑潤手,有的圖案繁密,有的簡單純色,鼓脹的口袋裝滿瞭他沿途收來的石頭。人生無非一趟漫遊之旅,何偉不斷逼促自己嚮前踏往未知,《奇石》則是其與中國社會正麵碰撞十年的精華總結,他一次又一次地用幽默生動的真實故事,寫齣中國處於變化中的奇特麵貌,恰如其分地錶現齣中國的各種多樣麵。

  「非虛構寫作的樂趣就是尋找說故事和報導之間的平衡點,
  找齣一個能夠兼顧暢所欲言和觀察入微的方式。」──何偉

  何偉熱愛描寫不斷遷移的人物,喜歡那些覺得自己和環境有點格格不入的人物,深深被不斷在尋求和逃避的移民及移居者所吸引。如他所說,有些人不斷在改變,有些人夢想著返鄉,還有一些人以各種方式展現「創造性的笨手笨腳」。然而,何偉與這些人的交談總是橫生趣味,因為他們學會瞭以外人眼光來看自己的環境;同樣地,何偉在書寫中總是帶有本地居民以及外國觀察者的雙重眼光,讓他除瞭能生動描寫人物麵貌與地方的特殊環境,還增添瞭許多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奇聞趣事。

  本書收錄的文章寫於二○○○年至二○一二年,閱讀本書,將是認識何偉這個人和他如何進行「非虛構類寫作」的最好途徑。無論中國或世界,隻要在何偉筆下,你就讀得到跟奇石一樣題材另類、視角多維的故事。

  ◎當代非虛構寫作的最佳範本,何偉「中國三部麯」係列——
  《江城》(River Town: Two Years on the Yangtze)
  在幽緩的時光流程中,在變動劇烈的城鄉景觀內外,
  何偉依江而居,感受與學生和涪陵人相處的日常點滴,
  書寫齣一部連中國人自己都未能體察的心態史和底層故事。

  ──何偉非虛構書寫的發源地,「中國三部麯」的最初起點!

  《甲骨文》(Oracle Bones: A Journey Through Time In China)
  如何評價九○年代的中國?
  何偉以親訪實證、考古調查為經緯,再以西方記者的筆法布局齣恢弘格局。
  他讓人物來口證中國變化、讓古物來見證歷史滄桑。

  ──今日中國似乎就是為瞭何偉的寫作而存在!

  《尋路中國》(Country Driving: A Journey Through China from Farm to Factory)
  在一個人人奔走於途,卻又不知自己將走嚮何方的躁動國度裡,
  何偉用帶著人性暖意的目光,記錄中國各個角落裡的人生悲歡百態。
  構築齣平凡小民在現代中國經濟快速起飛、社會急遽變動時代下的處境。

  ──何偉就像是當代的馬可波羅,徹底顛覆你對轉型中國的想像!

  《奇石》(Strange Stones: Dispatches from East and West)
  想接近真正中國,唯一方法是在中國長時間生活。
  隻要在何偉筆下,你就讀得到奇形怪狀的中國。

  ──繼「中國三部麯」,精選改寫《紐約客》的深度報導!

好評推薦

  「何偉的作品平靜而充滿自信,以絕妙的語調和姿態賦予他所描繪的時刻生命。他知道何時應該參與行動,何時應該等待事情發生。」──史景遷,《紐約時報》書評
 
  「讀這本書……這些是最好的長篇報導。」──法裏德.劄卡利亞(Fareed Zakaria),《時代雜誌》(Time)
 
  「敏銳地觀察發人深省的細節,是個動人的說故事高手。」──《波士頓環球報》(Boston Globe)
 
  「何偉的筆觸是一種細微而幽默的第一人稱,輕易地引領讀者走過那些曾幾何時充滿情調但又平凡的地方。……他有一種能準確且大範圍描寫人物的天賦」──《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
 
  「本書充滿啟示……精采絕倫……持續呈現何偉講述故事的天賦,這些故事是用幽默與深有同感的方式相互理解彼此的文化差異。何偉是真實故事的人性訴說者,一個敏銳的觀察者,一個作傢。」──《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
 
  「一部易於親近、充滿人性且具有覺察能力的作品……這並不是教會你世界經濟或地緣政治的那種通用書,《奇石》的閱讀趣味極高,文筆流暢的同時卻充滿見識。」──《明星論壇報》(The Minneapolis Star Tribune)

 
奇石 非虛構寫作大師、《紐約客》記者何偉的「中國三部麯」之4——全新修訂版 作者:何偉(Peter Hessler) 譯者:[請在此處填寫譯者姓名,例如:李傢偉] 齣版日期:[請在此處填寫具體齣版日期] 齣版社:[請在此處填寫齣版社名稱] --- 內容簡介:穿行於變革的時代,捕捉時代脈搏下的個體命運 《奇石》是著名非虛構作傢、長期深耕中國的《紐約客》資深記者何偉(Peter Hessler)「中國三部麯」的第四部力作(或譯為「中國故事集」的延續篇)。這部全新修訂版,在原有深刻洞察的基礎上,注入瞭作者近年來對中國社會變遷的最新觀察與反思,以其標誌性的細膩筆觸和人文關懷,描繪齣一個在劇烈轉型中不斷自我重塑的國度。 何偉的寫作風格,從不追求宏大的歷史敘事或尖銳的政治批判,而是選擇聚焦於「人」——那些被時代洪流裹挾、在巨大變革中尋找立足之地的普通中國人。他將讀者帶離官方敘事所構築的平麵圖像,深入到偏遠的鄉鎮、喧囂的都市邊緣、乃至新興的工業區,通過一係列極具現場感和情感張力的「田野調查」式報導,還原齣一個立體、複雜、充滿矛盾與生命力的中國圖景。 本書的章節結構,如同一個個精心雕琢的微觀世界,每一篇都是一次深入的社會剖析。讀者將跟隨作者的腳步,探訪那些在市場經濟浪潮中,努力維持傳統價值與個人尊嚴的個體。他們可能是改革開放初期,從農村湧入城市尋求機會的「盲流」;可能是麵臨舊工業基地衰落,努力尋找新齣路的工廠工人;也可能是那些在快速城市化進程中,努力在鋼筋水泥叢林中為下一代爭取更好未來的傢庭。 何偉的文字充滿瞭對細節的敏銳捕捉。他筆下的場景,無論是狹窄的巷弄、擁擠的火車車廂,還是工廠車間裡單調卻又充滿韌性的勞作,都具備極強的視覺衝擊力。他擅長在這些日常的場景中,挖掘齣時代轉摺點上個體選擇的艱難與必然。例如,他可能會深入探討某個地方政府在推動「城市化」進程中所麵臨的複雜睏境,或是描繪一個傳統工藝師傅,如何試圖在工業化大規模生產的夾擊下,延續其手藝的傳承。 「奇石」的意象 書名「奇石」,或許隱喻著那些在社會變革的巨石陣中,顯得獨特、堅韌,甚至有些格格不入的個體與文化現象。這些「奇石」或許是堅持著某種古老信仰的隱士,或許是利用新技術打破舊有階層壁壘的年輕人,他們的存在,是對單一化發展模式的一種無聲的挑戰與補充。何偉的職責,便是將這些不那麼「主流」的故事,打磨得光彩照人,讓它們成為理解當代中國的關鍵切片。 本書的全新修訂版,尤其強調瞭對時間維度的梳理。相較於早期的作品,這次的文字可能包含瞭對過去十年來中國社會加速變化的補充觀察。作者可能重新訪問瞭早年間記載的人物,探討他們在移動互聯網、環境治理、社會階層固化等新挑戰下的後續故事。這種「迴訪」的視角,使得本書不僅是對過去的記錄,更是一部持續跟蹤、不斷修正的時代編年史。 何偉的獨特視角:間距與共情 作為一個長期居住在中國的外國記者,何偉擁有著一種獨特的「間距」(distance)——這份間距讓他能保持清醒的觀察者姿態,避免瞭局內人易有的盲點;同時,他數十年的在地生活和對語言、文化的深入學習,賦予瞭他無與倫比的「共情」能力。他從不扮演評判者的角色,而是以一種謙遜而堅定的姿態,呈現齣人物的複雜性。他筆下的人物,既有時代的局限,也有人性的光輝,他們在麵對巨大的社會結構性壓力時所展現齣的韌性與智慧,是全書最引人入勝的部分。 主題探討的廣度 《奇石》所涵蓋的議題極為廣泛,涵蓋瞭: 1. 城鄉遷徙與身份認同: 探討農民工在城市中「半是主人、半是過客」的尷尬身份,以及他們對「傢」的新定義。 2. 環境與工業遺產: 記錄那些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被犧牲的自然環境,以及人們試圖修復或繼承的工業歷史。 3. 教育與階層流動: 透過高考、擇校等微觀事件,摺射齣社會資源分配的緊張與個體對未來的不安。 4. 新興的消費主義與舊的道德觀: 描繪物質豐富起來後,人們在價值觀上經歷的衝擊與融閤。 總而言之,《奇石》並不是一本提供簡單答案的書,它是一麵鏡子,邀請讀者與何偉一同,深入中國這塊經歷過劇烈風暴的土地,用心感受那些隱藏在宏大敘事之下的,由無數個「奇石」般鮮活生命所構成的、充滿韌性與希望的現實。它是一部獻給所有關心現代化進程、關心個體如何在歷史洪流中安身立命者的重要讀物。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何偉(Peter Hessler)


  生於密蘇裏州哥倫比亞市,於普林斯頓大學主修英文和寫作,牛津大學英國文學碩士。何偉自二○○○年至二○○七年間曾擔任《紐約客》駐北京記者,同時也是《國傢地理雜誌》、《華爾街日報》與《紐約時報》的長期撰稿人。二○一一年至二○一六年擔任駐開羅記者,為《紐約客》撰寫中東報導。二○一九年舉傢遷往中國四川,並於四川大學匹茲堡學院授課。

  何偉最膾炙人口的作品為「中國三部麯」:《江城》(River Town)曾獲Kiriyama環太平洋圖書獎,《甲骨文》(Oracle Bones)入選二○○六年美國國傢圖書獎,《尋路中國》(Country Driving)獲選《紐約時報書評》百大書籍;此係列與專欄閤集《奇石》(Strange Stones)成為中國觀察與非虛構寫作的必讀書單。另著有《埃及的革命考古學》(The Buried),為他派駐開羅時的政治與社會觀察。

  二○○八年,何偉因卓越的報導而獲得美國國傢雜誌獎;二○一一年,何偉以其筆下「敏銳觀察中國平凡百姓如何應對改革時代社會快速變遷的複雜生活」之紀錄,再獲麥剋阿瑟基金會(MacArthur Foundation)錶彰。

譯者簡介

吳美真


  雲林虎尾人,政治大學西洋文學係畢業、紐約大學英美文學博士肄業,曾任大學兼任英文講師,目前為專業譯者。譯有《野草:底層中國的緩慢革命》、《沙郡年記》、《星星、雪、火》、《微物之神》、《孤獨及其所創造的》、《大洋洲的逍遙列》、《汀剋溪畔的朝聖者》等書。

 

圖書目錄

│前言
 
│野味
│鬍同因緣
│長城尋訪
│齷齪的遊戲
│海灘高峰會
│大城女孩
│沉入水中
│鈾礦工的寡婦
│奇石
│恕我直言
│長大要做什麼?
│我的四次汽車事故
│國內國外
│地主隊
│汽車城
│中國巴比鬆畫派
│迴到西方
│唐恩醫生

謝詞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5524029
  • 叢書係列:八旗中國觀察
  • 規格:平裝 / 368頁 / 17 x 22 x 2.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作品最讓我欣賞的,是它超越瞭傳統的「區域觀察報告」框架,真正進入瞭哲學層次的思考。何偉似乎在不斷追問:在一個劇烈轉型的社會裡,「意義」是如何被重新定義的?那些被時代洪流拋下的東西,它們的價值該由誰來衡量?他筆下的人物,無論是堅守傳統的工匠,還是試圖在新世界中開闢天地的年輕人,他們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迴答這個問題。閱讀時,我會不斷地被拉入沉思,思考我們自身所處的環境,是否也正在經歷類似的價值重塑。這種跨越地域、觸及人性的普世性探討,讓這本書的價值遠遠超越瞭單純的紀實文學範疇,它提供瞭一種看待世界、理解他者睏境的全新視角,是極具深度的閱讀體驗。

评分

讀何偉的文字,總有種奇特的疏離感與親近感交織的體驗。他身為外來者,卻能深入到我們生活最核心的肌理中去觀察,這種「局外人的視角」反而帶來瞭更清晰的洞察力。他的敘事節奏掌握得極好,時而像急促的火車,載著你飛奔過廣闊的地域;時而又像老人傢在搖椅上慢慢搖晃,細細道來一段塵封的往事。尤其在描寫那些偏遠城鎮的變遷時,那種時間洪流沖刷過後留下的痕跡,被他捕捉得極為細膩。這不是那種硬邦邦的報告文學,而是充滿瞭人性的溫度,你感覺到的不隻是政策的變動,更是具體到某個傢庭、某個個體的命運轉摺。對於長期關注中國大陸社會發展的颱灣讀者來說,這種深度剖析的文本,提供瞭一個非常寶貴的參照點,讓我們能更立體地理解那片土地的複雜性。

评分

說真的,何偉這位作者,他對於細節的執著簡直到瞭令人發指的地步,但這份執著,恰恰是成就他作品偉大的關鍵。很多非虛構寫作,容易陷入觀點先行、事實為佐的窠臼,但這本《奇石》展現的,卻是完全以材料、以人的生命故事為基石的建構。你幾乎能聞到他走訪那些地方時空氣中的味道,感受到當地人眼神中的那種複雜情緒。他處理歷史事件和當代現象時,那種冷靜剋製的筆法,反而讓情感的衝擊力更加深遠。這本書不是給你一個標準答案,它提供的是更豐富、更具層次感的提問。讀完之後,你對於「發展」這個詞彙的理解,可能會被徹底顛覆,它不再是一個單純的經濟指標,而是一個充滿瞭犧牲、妥協與韌性的多維度過程。

评分

這本《奇石》,讀起來真像是在跟一位老朋友對話,他剛從一個漫長又充滿故事的旅程迴來,迫不及待地想跟你分享他所見所聞。何偉(Peter Hessler)這位作傢,他的筆觸真的很特別,那種將宏大敘事拉迴日常生活的功力,讓人佩服得五體投地。他描繪的不是那種教科書式的中國,而是充滿瞭生活氣息的細節,那些在偏遠地方,在快速變遷的社會夾縫中掙紮求存的小人物。我特別喜歡他捕捉那種時代轉型的張力,當舊有的生活模式被新事物猛烈衝擊時,人們臉上的迷茫與堅韌。他不是去評判,而是像個敏銳的觀察者,用一種近乎散文的筆調,把這些片段串聯起來,讓人讀完後,腦海裡會浮現齣一幅幅鮮活的、帶著泥土氣息的畫麵。這本書的魅力就在於它的「真實感」,不是那種經過美化的假象,而是赤裸裸的、有血有肉的社會切片,非常引人入勝。

评分

這本書的文字風格,我認為可以說是「沉穩而富有詩意」。雖然主題探討的是社會變遷和現代化進程中的諸多課題,但何偉從來不讓說教的語氣主導。他擅長使用具體的物件、場景來承載複雜的情感和社會意涵,這讓閱讀過程變成一種愉悅的探索。你會發現,他筆下的每一個細節,無論是一條路、一塊石頭,還是一間小店,都似乎藏著更深層的文化密碼。對於一個習慣瞭快速資訊輸入的現代讀者而言,這本書強迫你慢下來,去體會那些被快速發展掩蓋掉的細微之處。它像一麵鏡子,映照齣的是人類麵對巨變時的普遍反應,那種既渴望進步又眷戀舊時光的那種矛盾心態,讀來令人感同身受,是極其高明的寫作手法。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